發(fā)表一篇總結,不僅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反思,還可以與他人交流心得。在寫總結之前,我們需要明確總結的目的和對象,以便更好地展開思路。下面是一些經(jīng)典的總結范文,值得我們仔細研讀和學習。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一
耄耋之年的楊振寧站著講完了自己關于冷原子的新發(fā)現(xiàn)。工作人員擔心他站久了腿會發(fā)抖,后悔未能預備一把椅子。更出乎人的意料,有學者因事提前離會,而楊振寧一直堅持聽完19日的最后一場報告,并即興發(fā)言,與人分享了自己在治學上“最近幾年慢慢想通了”的困惑。人們原本猜測,他做完自己的報告就會離開。
在做完報告被主持人請下臺之前,楊振寧還主動詢問聽眾有無疑問。會議間歇,年輕的學生過來請教,他也耐心解答。
“很多人學問很大,脾氣也比較大一點,而楊先生,你跟他什么都可以說?!备鹉终f,楊振寧是位尊重人的忠厚長者,什么事都可與他辯論。
比楊振寧年輕19歲的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趙忠賢院士向同行感慨,每次自己不想多干,覺得可以休息一會兒的時候,跟楊先生談過以后,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魔力影響著自己,還得好好干。
頂尖的實驗物理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朱經(jīng)武形容,楊先生屬于“天生有仙骨”。國外有人稱楊振寧為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也有人說他在物理上是“建設性的革命家”,朱經(jīng)武則以物理理論的“煉丹專家”來形容他,認為他就像擁有點金術。
“楊先生對物理的熱愛、熱忱是沒有人可以理解的。有人說他是富有羅曼蒂克的物理學家,他對物理有一種很多人看來是愛情的東西?!敝旖?jīng)武說。
朱經(jīng)武說,人們常將物理學家分為兩種,一種是一天到晚聽人家講而自己不講,然后拿回去做得更快更好。另一種是不停地講話,讓人家知道自己多么偉大。楊振寧是第三種,他會認真聽別人講,還給別人提意見。
葛墨林說,楊振寧主張學術上的平等,還體現(xiàn)在,每次到南開參加理論物理講習班,他都跟學生們一起排隊領自助餐,邊吃邊談。多年以前,國際會議用餐補助中外有別,國人補助5元,外賓補助40元,吃飯時往往隔著一道屏風。楊先生堅持,在南開開會,無論中外,補助相同。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二
楊振寧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淵源深厚,結下了幾十年的良緣,多年來對大學的學術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楊振寧長期為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講課,和開設的課程是“二十世紀理論物理的主旋律”,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有修讀。
廣東省科協(xié)黨組書記、副主席何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經(jīng)常參加國內(nèi)的學術交流,國內(nèi)已有不少地方通過楊振寧教授引進了不少‘少壯派’高端人才,這其中包括楊振寧教授的弟子?!?BR> 1986年,楊振寧創(chuàng)建南開大學數(shù)學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室,本著“立足南開,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的開放精神,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83]楊振寧創(chuàng)建后親自指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數(shù)學物理及其在物理中的應用,包括量子可積系統(tǒng),楊—mills場,楊—baxter系統(tǒng),量子群,關聯(lián)體系的代數(shù)結構,yangian,紐結理論等。
楊振寧創(chuàng)建的理論物理研究室,已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培養(yǎng)的博士中,有人當選院士,有人成為大學副校長,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終身教職。用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的話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畢業(yè)了一批人、做出點事”。
據(jù)葛墨林院士回憶,楊振寧“管”得很細。從1988年開始,南開的理論物理室辦過7次講習班,邀請的都是各個方向最有發(fā)言權的科學家。因經(jīng)費匱乏,要靠楊振寧從香港募捐講課費。
1992年,為了南開主辦的一場國際會議,楊振寧籌集了兩萬美元??紤]到大陸不易換開百元大鈔,他特地換成20元、50元的鈔票,捆在一個包里帶來。南開數(shù)學所的第一臺計算機和激光打印機也是楊振寧當時購自香港,運到天津的,他還派自己的秘書負責打字。他甚至考慮到了外賓喝咖啡的習慣,打算自帶咖啡壺。
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早期畢業(yè)生,包括吉林省政協(xié)副主席、東北師范大學副校長薛康、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昌璞、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蘇剛,都曾受楊振寧的資助到他任教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訪問一年。他們當時并不知道,楊振寧為了籌錢,曾發(fā)著高燒去唐人街演講。
6月18日,南開大學以理論物理前沿討論的方式慶祝理論物理研究室成立25周年和楊振寧先生89華誕。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說,在慶祝之際,我們更要記住陳省身先生和楊振寧先生。正值陳省身先生誕辰100周年、楊振寧先生89華誕,他們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有超過70年的學術合作與深厚友誼,理論物理研究室則是他們晚年合作的一個重要平臺。25年來,理論物理研究室做出了突出成績,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
楊振寧個人簡介。
楊振寧,男,1922年10月1日(護照上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學院榮譽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42年畢業(yè)于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獲穆藕初獎學金,赴美留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后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1955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數(shù)學科學研究所所長;任清華大學教授[2]。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tǒng)計力學和凝聚態(tài)物理等領域作出里程碑性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guī)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tǒng)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量子可積系統(tǒng)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楊振寧還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shù)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楊振寧早年經(jīng)歷。
1922年10月1日,楊振寧生于安徽省合肥縣(后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4歲時,母親開始教楊振寧認字,一年多的時間楊振寧學了3000個字。
1928年,楊振寧父親自美國歸來。同年隨父赴廈門大學,進小學二年級。
1929年,其父應聘清華大學,舉家赴北平,居于清華園西院十一號;入讀教員子弟學校成志小學三年級。
1933年,小學畢業(yè),入讀城內(nèi)絨線胡同天主教圣公會崇德中學。
1937年,日軍發(fā)動七七事變,北平不穩(wěn),隨母攜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華戰(zhàn)爭影響,全家逃難,經(jīng)廣州、香港、越南河內(nèi)輾轉抵昆明,楊振寧入讀昆華中學高中二年級。同年秋天,以高二學歷參加統(tǒng)一招生考試,被西南聯(lián)大錄取,先遵父命報化學系,后改物理系。
1942年,楊振寧畢業(yè)于昆明的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本科論文導師為北京大學吳大猷教授,后考入該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讀研究生,師從王竹溪教授。
與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寧、金啟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
1944年,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研究生畢業(yè),碩士論文導師是王竹溪教授。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三
蘇炳添最大的天賦就是堅持,干一件事,就要干到底,不達目的決不放棄。
他的付出終歸獲得了回報。在20xx年國際田聯(lián)鉆石聯(lián)賽尤金站的男子百米“飛人大戰(zhàn)”中,蘇炳添以9秒99的成績摘得銅牌,成了第一位闖入9秒關口的黃種人。那一刻,站在他身邊的清一色的黑人選手,蘇炳添為中國揚眉吐氣了。
3個月后,20xx年北京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百米半決賽,蘇炳添與維考特在精確到小數(shù)點后第三位上的數(shù)字皆為9秒987,因此兩人以并列第八的成績晉級決賽。蘇炳添也成為了首位殺入世錦賽百米決賽的亞洲運動員。決賽他以10.06的成績獲得第九名。
中國田徑隊總教練馮樹勇這樣評價蘇炳添:“蘇炳添非常偉大。過去我們一直認為自己跑不過黑人選手,每到大賽,輸竟然成了‘正常’結果。整整等了幾代人,我們才贏來了蘇炳添的爆發(fā)。他的突破有一個特別大的意義,那就是打破了我們長期被禁錮的思想和一些神話性的東西,挖掘出了隊員的潛力?!?BR> 20xx年里約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蘇炳添以10秒08排名第14位。8月18日,里約奧運男子4*100米接力預賽,中國隊湯星強、謝震業(yè)、蘇炳添、張培萌跑出37秒82的成績,破亞洲紀錄晉級決賽。8月20日,里約奧運會男子4×100米接力決賽,蘇炳添與湯星強、謝震業(yè)、張培萌代表中國隊以37秒90獲第4名。
再快的選手也跑不過時間,20xx年,28歲的蘇炳添曾一度向田徑隊遞交過退役報告,打算年內(nèi)結婚,開啟新的生活。
但是生活給他開了個小小的玩笑,在當年天津全運會上,蘇炳添輸給了新人謝震業(yè)屈居亞軍,蘇炳添回憶,“我覺得上天一直在考驗我,但是沒關系,我有這個耐心。運動員有誰愿意服輸呢?”
名師出高徒,20xx年,蘇炳添開始正式跟隨美國外交蘭迪-亨廷頓訓練。蘭迪出身于ncaa名校俄勒岡大學,迄今從事跳遠和短跑的支教工作長達四十年,曾帶出兩位男子跳遠世界巨星班克斯、鮑威爾。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四
1928年楊振寧6歲的時候,父親從美國回來,一見面就問他念過書沒有?他說念過了。念過什么書?念過《龍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來了。楊振寧回憶道:“父親接著問我書上講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釋。不過,我記得他還是獎了我一支鋼筆,那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BR> 楊振寧讀小學時,數(shù)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yè),就考入了西南聯(lián)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歲。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yè),旋即進入西南聯(lián)大的研究院。兩年后,他以優(yōu)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并考上了公費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進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粒子物理學、統(tǒng)計力學和凝聚態(tài)物理學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fā)現(xiàn)宇稱不守恒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提出了”楊-米爾斯規(guī)范場“,與巴克斯特()創(chuàng)立了”楊-巴克斯方程“。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楊振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20多年來,他頻繁穿梭往來于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lián)系工作。他寫過這樣兩句詩:”云水風雷變幻急,物競天存爭朝夕。"。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五
是楊振寧的“望九之年”。6月18日至19日,南開大學陳省身數(shù)學研究所舉辦了一場“理論物理前沿討論會”,以此紀念該所的理論物理研究室誕生25周年,并為研究室創(chuàng)辦人楊振寧教授預先慶壽。30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及近百位杰出的學者與會,使之成為該領域罕見的學術盛事。
校方在數(shù)學所大廈前特別打出橫幅,上書“楊振寧先生學術青春長在”。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解釋,楊先生本不喜做壽,因為真正做科學的人是“沒有年紀的人”。
1986年,剛剛創(chuàng)辦南開數(shù)學所的數(shù)學大師陳省身,邀請老友楊振寧到此創(chuàng)辦理論物理研究室。盡管“完全沒有思想準備”,楊振寧卻欣然從命,只因“陳先生的邀請是無法拒絕的”。
25年來,這間起初僅有一位、目前也只3位教授的研究室,已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培養(yǎng)的25名博士中,有人當選院士,有人成為大學副校長,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終身教職。
用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的話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畢業(yè)了一批人、做出點事”,總算對陳、楊兩位先生有所交代。
葛墨林1986年由陳省身、楊振寧自蘭州大學聘至南開大學。他最初問陳先生該怎樣發(fā)展,陳先生提出要“不開會、無計劃、多做事”;再問研究室該做什么方向,陳先生回答“就做振寧的方向”。
楊振寧則說,不善做研究的人,看某個菜園里人多,就擠進去找個角落,花大力氣刨個坑。一定要找一個較空的園子,一刨就出個蘿卜。他為研究室設定的“楊——巴克斯特系統(tǒng)”相關的數(shù)學物理方向,當年并不被人看重,日后逐漸成了該領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如今,葛墨林認為,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師生,不僅在學問上受惠于楊振寧,人品、學風上也受益頗多。楊振寧“寧拙毋巧,寧樸勿華”的要求,影響極大。
25年來,這里一貫奉行“不宣傳”方針,數(shù)理學界之外,少為人知。數(shù)學所共計12位全職教授,理論物理室占四分之一,在葛墨林看來已不算小。陳省身初期就提出不希望擴大規(guī)模,永久教職保持很少。這個方針堅持至今。
“就叫研究室,也不擴大,不叫‘中心’?!备鹉终f。
此間風氣的一處體現(xiàn)是,本次討論會不少大腕到場,但葛墨林在開幕式上說:“恕我不能一一介紹各位的頭銜,大家都是重要的人物?!彼o同行鞠了一躬,“一介書生,無權無勢,對大家無可貢獻,鞠個躬表示感謝”。
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院士因公爽約,專門發(fā)來長信,但大會決定節(jié)省時間,不再當眾宣讀。由于學術報告安排極為緊湊,葛墨林提醒在座上了年紀的院士們,感覺累了就去休息,也可騰出座位,讓給后面站著聽講的年輕人。此語令與會者不禁莞爾。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六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張桂梅,但對于云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的學生來說,張桂梅卻是改變她們命運的人。_年,張桂梅創(chuàng)辦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免費接收貧困家庭的女孩。十多年的堅守,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從這所學校走出、走進大學,也走向她們更廣闊的人生。
張桂梅的堅守,源于對“知識改變命運”的堅定信仰,源于對教育扶貧的信念。華坪女子高中的辦學成績,也說明了一個道理,貧困地區(qū)孩子缺的不是天賦,不是智慧,而是缺少優(yōu)質教育資源,缺少像張桂梅這樣嘔心瀝血付出的優(yōu)秀教師。當他們遇到像張桂梅這樣的燃燈者,興趣被點燃、潛力被釋放,也能擁有燦爛的未來。而且,發(fā)展鄉(xiāng)村教育,幫助貧困地區(qū)孩子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還具有斬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助力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的積極意義。
所以,彌補鄉(xiāng)村教育短板,加強鄉(xiāng)村教師隊伍建設成為了國家共識和教育強國建設的行動方向。不可否認的是,受限于客觀條件,鄉(xiāng)村教育仍面臨人才下不來、留不住的問題,制約著鄉(xiāng)村教育質量的提高。據(jù)統(tǒng)計,全國普通高中學校教師中,研究生的比例是9.8%,而oecd國家達到45.5%。
打造一支熱愛鄉(xiāng)村、數(shù)量充足、素質優(yōu)良、充滿活力的鄉(xiāng)村教師隊伍需要教師自身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也需要給鄉(xiāng)村教師一份堅實的制度和物質保障。只有讓鄉(xiāng)村教師的腰桿更直、錢包更鼓,切實為在最邊遠、最貧困、最艱苦地區(qū)默默奉獻的鄉(xiāng)村教師解決收入、住房、醫(yī)療保障、職業(yè)發(fā)展等問題,讓他們可以為鄉(xiāng)村孩子付出的同時更好實現(xiàn)人生價值,才能讓更多優(yōu)秀人才扎根鄉(xiāng)村教育,為實現(xiàn)教育公平、鄉(xiāng)村振興奠定基礎。
此前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fā)《關于加強新時代鄉(xiāng)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從鄉(xiāng)村教師職業(yè)發(fā)展、職業(yè)供給、地位待遇保障等多個方面,提出了很多有針對性的創(chuàng)新舉措,瞄準了鄉(xiāng)村教師隊伍建設痛點,也反映了廣大鄉(xiāng)村教師的心聲。希望各級政府落實政策要求,保障教育投入,善待鄉(xiāng)村教師,不斷提高鄉(xiāng)村教師的獲得感、幸福感。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七
一個只念過幾年私塾的女人,在兒子6歲以前就教會他認3000個字,這個女子想必應有絕頂?shù)穆斆?。楊振寧就是靠這樣一個媽媽啟蒙的。一個78歲的大科學家如此深情地回憶自己沒有受過任何新式學堂教育的母親,那情景讓人感動。
“我母親_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她小的時候還裹過腳,到了民國的時候,才又把腳放開了,所以她的腳不是三寸金蓮,但那是一雙變形了的腳,我每一次看見她的腳,都覺得非常難過。她念過幾年私塾。我認識的頭3000個字是母親教會的,那時候父親在芝加哥大學留學,只有我跟母親住在一起。我認識了許多與我母親一樣的舊式婦女,我很佩服,她們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禮教的影響,而對于這些禮教,有堅定的信念,這個信念今天講起來,有人會認為是愚忠愚孝,可是假如你拋開這個價值觀,這個所謂愚忠愚孝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那么,到了比她年輕一輩的男人或者女人,我想這個堅強的意志,漸漸地沒有了,這是因為整個世界都在向另一個方向走。所以你如果要問我,說我母親除了養(yǎng)育我,除了教我3000個字,還給我留下了什么呢?我想,她留下的,是使我了解到有堅強意志的信念,是一種無比的力量?!?BR> 12歲的“少年狂”:我將來要拿諾貝爾獎。
楊振寧在7歲的時候來到清華園,在這里一共住了8年。當時的附小叫成志小學,里面有兩個“大頭”,一個是楊振寧楊大頭,一個是俞平伯的兒子俞大頭。
楊振寧小時候,至少不是一個最守規(guī)矩的孩子。據(jù)他自己說,清華的每一棵樹他都爬過。
中學是在絨線胡同上的,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個學校當時只有不到300個學生。這時候,當北大數(shù)學教授的父親楊武之已經(jīng)知道兒子學數(shù)學的能力很強。他當時如果教兒子解析幾何和微積分,兒子一定學得很快,會使他十分高興??墒撬麤]有這樣做,而是在初一與初二之間的那個暑假,請雷海宗教授介紹一位歷史系的學生教楊振寧學《孟子》。所以在中學時代楊振寧就可以背誦《孟子》全文。
楊武之喜歡圍棋和京劇,但并不去培養(yǎng)兒子這些方面的興趣,下棋可以讓兒子17顆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國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數(shù)千年,一脈延”,“中國男兒,中國男兒……”等。
對于父親書架上的許多英文和德文數(shù)學書籍,楊振寧常常翻看。因為外文基礎不夠,所以看不懂細節(jié),每次去問,楊武之總是說:“慢慢來,不要著急?!?BR> 上課念書的時候,楊振寧喜歡東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頓寫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講的是20世紀到那個時候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一些新的物理學的一些現(xiàn)象與理論。他頓時被激發(fā)出了極大的興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親、母親開玩笑,說將來要得諾貝爾獎金。
楊振寧在抗戰(zhàn)勝利的_年夏天離家赴美國求學。那天清早的細節(jié)至今歷歷在目:“父親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黃包車,到東南郊拓東路等候去巫家壩飛機場的公共汽車。離家的時候,四個弟妹都依依不舍,母親卻很鎮(zhèn)定,沒有流淚?!?BR> “到了拓東路父親講了些勉勵的話,兩人都還鎮(zhèn)定。話別后我坐進很擁擠的公共汽車,起先還能從車窗往外看見父親向我招手,幾分鐘后他即被擁擠的人群擠到遠處去了。車中同去美國的同學很多,談起話來,我的注意力即轉移到飛行路線與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去。等了一個多鐘頭,車始終沒有發(fā)動。突然我旁邊的一位美國人向我做手勢,要我向窗外看,驟然間發(fā)現(xiàn)父親原來還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著長袍,額前頭發(fā)已顯斑白??匆娝麧M面焦慮的樣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熱淚,一時崩發(fā),不能自已?!?BR> “_年到_年這17年時間,是父親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階段。古人說父母對子女有‘養(yǎng)育’之恩,現(xiàn)在不講這些了,但其哲理我認為是有永存的價值的。父親介紹我接觸了近代數(shù)學的精神,給了我不可磨滅的印象?!?BR> 40年以后楊振寧這樣寫道“我的物理學界同事們大多對數(shù)學采取功利主義的態(tài)度。也許因為受我父親的影響,我較為欣賞數(shù)學。我欣賞數(shù)學家的價值觀,我贊美數(shù)字的優(yōu)美和力量;它有戰(zhàn)術上的機巧與靈活,又有戰(zhàn)略上的雄才遠略。而且,奇跡的奇跡,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結構?!?BR> 無論如何,父親與兒子的分別,是人生之中最順理成章、最令人惆悵,最刻骨銘心的分別。
此一去,三疊陽關,唱到千千遍。23歲的楊振寧也許沒有想到,他真的應驗了12歲時的戲言,為中國人拿回了第一個諾貝爾獎。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八
_年,在中美關系,先后有毛澤東邀請他的老友、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走上天安門、“乒乓外交”等震驚中外的大事,這一系列重要信號預示著中美關系解凍在即。
_年以后,楊振寧一直與在上海的父母弟妹保持著聯(lián)系。他曾經(jīng)四度跟家人在瑞士日內(nèi)瓦和香港等地見面。面對著這些世界名城的湖光山色,如畫美景,與家人久別重逢的片刻喜悅卻無從消除長期離別的苦澀愁情。
當他獲知“乒乓外交”的信息后,立即給父親去信,要求回國探親。忐忑不安地,父親將此事向有關方面作了請示匯報。很快,楊武之教授就接到來自國務院的答復:“歡迎!讓你的兒子到中國駐法大使館去簽證?!碑敃r中國和美國之間沒有建交,許多中美之間的重大外交談判都在巴黎進行。
就這樣,楊振寧,_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便成為_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成績卓著的美籍華裔科學家回國訪問的第一人。
楊振寧在上海華山醫(yī)院見到了父親楊武之。當時父親已經(jīng)罹病住院,但他氣色不錯,特別是見到愛子歸來,更是喜出望外。
兩年以后,楊武之教授在華山醫(yī)院故世。這位老人離去時的心情當是安詳自如的,因為他為社會、為祖國、為世界奉獻了一個杰出優(yōu)秀的兒子,而且,在他有生之年,終于能與遠隔重洋的兒子在祖國重逢。
大餅油條攤的“糧票風波”
楊振寧_年第一次回國,上海是他的第一站。他住在錦江飯店。
住進飯店的第二天一清早,他就被宣傳喇叭給吵醒了。他隨手取了照相機走出飯店。他看到,馬路對面有一家大餅攤。好香哪!大餅,油條,還有豆?jié){、粢飯團,這里面,有多少兒時的歡樂,多少青少年時代的往事!他走近大餅油條攤,把手伸進褲袋,袋里有弟弟楊振漢頭天晚上給他的一些人民幣零錢。他看見一位中年婦女在舀豆?jié){。
“一碗豆?jié){多少錢?”
“兩分錢。”
掏錢。伸手接豆?jié){。
“同志,糧票——”
“糧票,什么糧票?”
他一臉驚愕。對方卻是一臉疑惑。
他一想不妙,回身就走。豆?jié){也顧不上拿了。
他繼續(xù)漫無目標地走,略微顯得有點心神不寧。忽然,他瞥見前面不遠處那一長排修剪整齊的法國梧桐樹中間,有一個小男孩的身影。一定是在摸知了——真像自己的童年哪!楊振寧一時童心大發(fā),舉起手上的照相機,便要把這動人的一幕記留下來。
“不要動!”
猛然間,他聽到一聲斷喝。他的手一哆嗦,照相機差點跌出手去。
抬頭望去,那是一張警覺的臉。很認真很執(zhí)著。對方示意他站在原地不要動。
那是一個對許多事許多人保持著高度警惕的時代,站在楊振寧前面的是一位階級斗爭的弦繃得緊緊的市民。
那人叫來了一位正在茂名路上值勤的解放軍。解放軍是懂紀律的,他對楊振寧說:“你先站著,我去請示一下?!?BR> “誤會了,這是我們請來的客人!”
幸好,一位錦江飯店的工作人員看著楊振寧從飯店大門口走出去,見他久久不歸,便走出飯店張望一下,不想正好給楊振寧解了圍。
一場虛驚。
風波過后,楊振寧的父母堅持讓弟弟陪哥哥同住,以免再有什么希奇古怪的事情發(fā)生。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九
2001年10月29日下午,楊振寧應上海市海外聯(lián)誼會邀請,在浦東上海國際會議中心作《21世紀的科技》演講后,又以“八十自述”為題即席演講。他用親切的語調對大家說:“按中國舊歷的算法,今天我整整八十歲!”
臺下響起一片深情的掌聲……。
1922年,楊振寧出生在安徽合肥一個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當他未滿周歲時,父親楊武之先生考取美國公費留學,去了著名的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整整6年,他一直沒有見到過自己的父親,甚至不認識父親。
6年過去了,父親從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受聘于廈門大學數(shù)學系。母親帶著全家人從合肥老家出發(fā),風塵仆仆地趕往廈門與父親團聚。他們一路水陸兼程,途經(jīng)上海。當楊振寧站在上海這座東方大都市的大馬路上,望著生平第一次見到的往來穿梭奔馳的汽車,他的驚愕程度絕對不會遜于《子夜》里那位從鄉(xiāng)下初到大上海的吳老太爺!爾后,他在下榻處,又第一次看到了手指一撳便會涌出嘩嘩流水的抽水馬桶。這個富于想象的孩子第一次朦朧地感受到了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無比偉力!
父親任教的廈門,是一個給楊振寧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他們家住的那棟小樓就坐落在大海的邊上。在那段美妙歲月里,他看到了藍天大海無窮無盡的變化,看到了偉大宇宙無邊無際的奧妙。這片廣袤無垠的天地,在楊振寧的心里,種下了對大自然、對祖國河山的深深情種,以及對探索自然奧秘的無窮興趣。
后來,父親受聘于清華大學,一家人又去了北平。
楊振寧在清華園生活了8年,這8年恰恰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青春歲月。楊振寧曾多次談到,清華園的8年,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至為深刻的印象。過了半個世紀,20世紀70年代以后,他欣然應聘出任清華大學名譽教授。近年來,在他從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香港中文大學退休后,他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的完善和發(fā)展上。
當然,在這8年里,楊振寧也跟所有的中國人一樣,親歷了日本軍國主義入侵祖國東北三省事件,親歷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對于一個中國人來說,這段歷史自然是終身難忘的。
盧溝橋事變以后兩周,楊振寧與全家人一起回到了合肥。原以為會像上?!耙弧ざ恕笔伦兒笠粯樱毡救藭吠?。但事與愿違,幾個月后,日機開始大規(guī)模轟炸,回北平的夢成了泡影。
西南聯(lián)大的感情鏈。
1937年12月,日軍占領南京,隨后就是那場人類歷野蠻血腥、慘絕人寰的“南京_”。這是一段令楊振寧,也是令整個中華民族刻骨銘心的恥辱歷史。
烽火歲月里,父親帶著一家人從合肥經(jīng)漢口等地到了昆明。楊振寧在那里進了西南聯(lián)大,那所在戰(zhàn)時極負盛名的大學。父親也在那所大學任教。
西南聯(lián)大由戰(zhàn)前中國最有聲望的三所大學合并而成,它們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天津的南開大學。
楊振寧在西南聯(lián)大讀了4年本科,爾后,1942年至1944年,還是在西南聯(lián)大,他又完成了研究生學業(yè)。
楊振寧在西南聯(lián)大讀的是物理系。當時在西南聯(lián)大任教的教授多為留學歐美歸來的年輕博士。他坦率直言,在西南聯(lián)大,最為成功的當推數(shù)學系,而給他留下印象最深的三位數(shù)學教授是:陳省身,華羅庚和許寶路。
說到物理系的老師們,楊振寧的眉宇間更是洋溢著一種難以抑制的懷念之情。那些當年親手把他引入科學圣殿的業(yè)師們,都是中國物理學界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哪!
楊振寧是一個非常念舊重情的人,對于他來說,師恩終身難忘。他十分尊崇已故的趙宗堯教授,80年代,他曾與國內(nèi)的物理學界同行共同撰文,贊揚趙老師在物理學研究和教育中取得的重要成就。還有吳大猷和王竹溪教授,在楊振寧的眼里,這兩位老師當年的教育對他的一生都起到了重大的影響。
楊振寧在上大學四年級時,曾就畢業(yè)論文一事求教于吳大猷教授。吳大猷當時給他出了一個題目:“群論在分子光譜學中的運用”,而分子光譜學正屬于吳大猷本人當時的研究范圍。在吳大猷的指導下,楊振寧完成了這篇論文。就在完成這篇論文的過程中,楊振寧第一次步入群論研究這一神奇之谷,群論在未來物理學研究空間中的重要地位,群論所展示的那種令人贊嘆的奇特的美,在這位未來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心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自此以后,楊振寧一生所從事的研究幾乎都與群論有關。
從美國學成歸來的上海籍教授王竹溪是從事統(tǒng)計力學研究的,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對學生日后的學術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楊振寧一生從事的研究中,有三分之一的內(nèi)容是統(tǒng)計力學。
韓愈曰,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楊振寧后來的事業(yè),已被歷史證明是超過了他的老師,但是,對他而言,沒有這些優(yōu)秀的甘為人梯的老師們,就不會有他楊振寧的今天。師恩難忘哪!
1944年,楊振寧在西南聯(lián)大獲碩士學位。同年,清華公費留美發(fā)榜,楊振寧榜上有名。
為了護照、簽證等事,前前后后,足足拖了一年。父親雖為教授,但戰(zhàn)時持續(xù)通貨膨脹,入不敷出,可謂捉襟見肘。迫于生活,楊振寧在等待出國的這一年里,做了西南聯(lián)大附中的教師。他自然沒有想到,這一年的教職,竟促成了他一生的美滿良緣。
今天我們都同意,是她先看到我了。
楊振寧說,他很感謝那一年的中學教師生活,因為那段生活使他對中學生、中學老師的生活有了真切的了解。特別是,在自己任教的那個班上,他認識了后來的太太、當時的學生杜致禮。
1945年,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楊振寧決定在印度加爾各答搭乘去美國的運兵船。等了兩個月,終于等到了床位。于是,經(jīng)地中海、紅海和直布羅陀海峽……最后到達了美國。
“上岸至今,已經(jīng)有56年了。”2001年10月,在浦東上海國際會議中心的演講大廳,對著上千位聽眾、同胞,他十分有感觸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跟當年父親一樣,楊振寧也選擇了芝加哥大學。他希望著名的物理學大師費爾米做自己的導師,結果如愿以償。
費爾米在當時已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之一,這位非凡的科學家同時在上述兩個領域都做出了第一流的工作。
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念了兩年半,獲得了博士學位。爾后,又留校教了一年書。楊振寧在芝大的力學老師是當時年齡還不到四十的泰勒教授,那位泰勒后來被譽為氫彈之父。楊振寧記得,泰勒有一種非常反傳統(tǒng)的性格。有時候,他會在走廊上拉住你,興致勃勃地談他剛萌生的一個新見解。而此后不久,他又毫無懼色地糾正了自己。也許,在泰勒的10個新見解中,有9個半是錯誤的。但這對楊振寧一生的科學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啟示。因為,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揭示真理,這確實需要一種異乎尋常的率真和勇氣,而在這份勇氣中,自然也包括了敢于認識和糾正自己錯誤的自信和大膽。
離開芝加哥大學后,楊振寧去了普林斯頓研究院。這所獨立的研究機構有二十幾位專職教授,沒有學生,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研究人員。
楊振寧在普林斯頓呆了17年。這是他生命中十分重要的17年,在那里,他邂逅了自己在西南聯(lián)大附中教書時的學生,后來成為他太太的杜致禮。
那是1949年的一次不期而遇。
“今天我們都同意,當時是她先看到我了?!睏钫駥幷f。也許是太太不在身邊,說這話時顯得旁若無人。
邂逅的地點在普林斯頓的一家飯店。
“楊老師,你還認識我嗎?”那天,杜致禮突然出現(xiàn)在楊振寧的面前,明眸含笑地問道。
人生的改變有時是從一句尋常到不能再尋常、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寒暄語開始的。就像所有的有緣男女一樣,這對年輕人很快墜入愛河。8個月后,他們喜結連理。
在普林斯頓研究院這塊學術圣地中,最負盛名的人物,便是被公認為20世紀人類科學的驕傲的愛因斯坦,以及同樣令世人高山仰止的科學大師奧本海姆。
在普林斯頓研究院的綠色草坪間,年輕的楊振寧經(jīng)常能夠看到愛因斯坦步行而來。他從來不開汽車,與他同行的,是他那位杰出的助手戈登。
與偉大的前輩同飲一池之水,自使楊振寧備享“開光”之澤,獲益終生。
1957年,因提出“弱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恒現(xiàn)象”這一重大理論,年僅36歲的楊振寧與他在美國的中國同行李政道博士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居世界一流科學家的行列。
在普林斯頓生活了17年之后,楊振寧收到了來自紐約的邀約函。紐約州正在籌建一所新的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這所大學的校長懷廣納賢才共襄盛舉之心,盛情邀請楊振寧加盟,助其為新校發(fā)展出力。
楊振寧欣然受聘,前往石溪分校走馬上任。這一年是1961年。
“乒乓外交”開啟回國之門。
1971年,在中美關系,先后有毛澤東邀請他的老友、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走上天安門、“乒乓外交”等震驚中外的大事,這一系列重要信號預示著中美關系解凍在即。
1949年以后,楊振寧一直與在上海的父母弟妹保持著聯(lián)系。他曾經(jīng)四度跟家人在瑞士日內(nèi)瓦和香港等地見面。面對著這些世界名城的湖光山色,如畫美景,與家人久別重逢的片刻喜悅卻無從消除長期離別的苦澀愁情。
當他獲知“乒乓外交”的信息后,立即給父親去信,要求回國探親。忐忑不安地,父親將此事向有關方面作了請示匯報。很快,楊武之教授就接到來自國務院的答復:“歡迎!讓你的兒子到中國駐法大使館去簽證?!碑敃r中國和美國之間沒有建交,許多中美之間的重大外交談判都在巴黎進行。
就這樣,楊振寧,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便成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成績卓著的美籍華裔科學家回國訪問的第一人。
楊振寧在上海華山醫(yī)院見到了父親楊武之。當時父親已經(jīng)罹病住院,但他氣色不錯,特別是見到愛子歸來,更是喜出望外。
兩年以后,楊武之教授在華山醫(yī)院故世。這位老人離去時的心情當是安詳自如的,因為他為社會、為祖國、為世界奉獻了一個杰出優(yōu)秀的兒子,而且,在他有生之年,終于能與遠隔重洋的兒子在祖國重逢。
大餅油條攤的“糧票風波”
楊振寧1971年第一次回國,上海是他的第一站。他住在錦江飯店。
住進飯店的第二天一清早,他就被宣傳喇叭給吵醒了。他隨手取了照相機走出飯店。他看到,馬路對面有一家大餅攤。好香哪!大餅,油條,還有豆?jié){、粢飯團,這里面,有多少兒時的歡樂,多少青少年時代的往事!他走近大餅油條攤,把手伸進褲袋,袋里有弟弟楊振漢頭天晚上給他的一些人民幣零錢。他看見一位中年婦女在舀豆?jié){。
“一碗豆?jié){多少錢?”
“兩分錢?!?BR> 掏錢。伸手接豆?jié){。
“同志,糧票——”
“糧票,什么糧票?”
他一臉驚愕。對方卻是一臉疑惑。
他一想不妙,回身就走。豆?jié){也顧不上拿了。
他繼續(xù)漫無目標地走,略微顯得有點心神不寧。忽然,他瞥見前面不遠處那一長排修剪整齊的法國梧桐樹中間,有一個小男孩的身影。一定是在摸知了——真像自己的童年哪!楊振寧一時童心大發(fā),舉起手上的照相機,便要把這動人的一幕記留下來。
“不要動!”
猛然間,他聽到一聲斷喝。他的手一哆嗦,照相機差點跌出手去。
抬頭望去,那是一張警覺的臉。很認真很執(zhí)著。對方示意他站在原地不要動。
那是一個對許多事許多人保持著高度警惕的時代,站在楊振寧前面的是一位階級斗爭的弦繃得緊緊的市民。
那人叫來了一位正在茂名路上值勤的解放軍。解放軍是懂紀律的,他對楊振寧說:“你先站著,我去請示一下。”
“誤會了,這是我們請來的客人!”
幸好,一位錦江飯店的工作人員看著楊振寧從飯店大門口走出去,見他久久不歸,便走出飯店張望一下,不想正好給楊振寧解了圍。
一場虛驚。
風波過后,楊振寧的父母堅持讓弟弟陪哥哥同住,以免再有什么希奇古怪的事情發(fā)生。
他把毛主席詩詞看了10天。
楊振寧那一年回國,到了很多地方。他發(fā)現(xiàn),雖然當時中國很落后,城市居民只能勉強度日,但他們生活得很自信。
在北京,楊振寧故地重游,一呆就呆了10天。
他住在長安街的北京飯店。在他房間的墻上,掛著水印木刻的毛澤東主席的墨跡:“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BR> 楊振寧看著這兩句詩想了很多很多。他的子女是美國人,而他自己、他的父母是中國人,他不能回避這樣一個十分現(xiàn)實又十分敏感的問題,他不能不面對這些縈繞腦際揮之不去的問題。
他反復思考的結論是:中美之間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他,楊振寧,將竭盡己力,努力促進中美關系的好轉。盡管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科學家。
回到美國后,這位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到各處作了多場演講,身體力行地為中美兩國關系的改善而奔走呼號。
1973年夏,已經(jīng)步入晚年的毛澤東主席在北京中南海會見了楊振寧。
在這次會見時,楊振寧十分吃驚地發(fā)現(xiàn),日理萬機的毛澤東竟然對自然科學抱有十分濃厚的興趣。那天,他跟楊振寧興致勃勃地討論了基本粒子的結構問題。
毛澤東把身子靠近楊振寧,興奮地笑著,用一口濃重的湖南鄉(xiāng)音告訴對方:在中國,那些古代哲學家們也曾試圖解釋過物質的結構。這位充滿睿智的老人還風趣地引用了一些古典著作中的話,這一切激發(fā)了諾貝爾獎得主的很大的興趣。
毛澤東伸出手指,比劃著問楊振寧:“在你們的領域里,對‘理論’這個詞和‘思想’這個詞是如何用的?”
楊振寧顯然給問住了,他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兩個詞之間的區(qū)別。他停頓了好一陣,向對方作了一個他自己也并不滿意的答復。隨后,話題又轉入這兩個詞在中文和英文中的含義,并把它們放入物理學學術這個特定領域里加以比照,以找到這兩個詞之間的細膩區(qū)別。楊振寧認為,這一關于“理論”和“思想”的詞義討論似乎沒有得出任何具體的結論,但令他印象至深。
中國在10年里有望問鼎諾貝爾獎。
從1971年楊振寧第一次回國至今,已經(jīng)30年了。
2001年的金秋,在上海西南角的衡山賓館11樓,這位年近耄耋的老人輕輕撩開南窗的窗簾,顯得十分感慨:短短的幾年間,上海這座城市已經(jīng)變得讓所有熟悉她的人都認不出來了!
楊振寧已經(jīng)有7、8年沒有去上海了,他本想看看市容,喚起多年以前的記憶,但他已無從找到這座城市原來所給予他的印象,他看到的是一座全新的城市!
楊振寧認為,新中國已是一個新新中國了。
楊振寧還認為,中國在20世紀的科技進步非常之快,而且現(xiàn)在還繼續(xù)保持著這種進步。再過三四十年,中國一定能夠居于世界科技的前沿。
當談到父母當年對自己的教育時,楊振寧十分坦率地承認,父母當年對自己的教育很明智。他小時候數(shù)學好,但父親并沒有刻意地向他灌輸數(shù)學知識,上初一、初二時,還讓一位著名的歷史教授教他《孟子》。
對于當前出現(xiàn)低齡出國留學現(xiàn)象,楊振寧的看法很辯證:一個人的目標是在學術上和科技上有所成就,那的辦法是在國內(nèi)念好的中學和大學,到國外去念研究生;假如是求得將來的生活優(yōu)裕,那么低齡出國的成功率比較大。
他還認為,中國的機會比外國的機會多。
他說:“清華的學生比美國大學的學生水平高。這話我不是隨便講的,是認真想過的。中國的學生數(shù)是美國的4倍,而中國的大學遠遠沒有美國多。所以我說,哈佛大學學生的水平不能跟清華大學比。中國學生在美國念研究生,一開始有吃虧的地方,這是中國的教育制度太注意穩(wěn)扎穩(wěn)打所以導致學生的膽子小,一開始手腳放不開,時間長了,也就適應了,步子也快了?!?BR> 談及中國科學家什么時候能夠在本土問鼎諾貝爾獎,這位諾貝爾獎得主信心十足地回答:“20年完全可以,10年里希望也很大!”
他說,他對馮友蘭晚年提出的“舊邦新命”論完全贊同。
“這是因為,今天的中國,在21世紀是一個新的國家,一個舊邦中生長出來的新的國家。對于21世紀的世界,這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哪!”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十
_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奪得諾貝爾物理獎,楊武之博士抱著虛弱之軀,飛往日內(nèi)瓦。楊武之是帶著做父親的使命感來的,覺得他應當勸楊振寧回國。一方面這可能是統(tǒng)戰(zhàn)部或明或暗的建議,另一方面也是楊武之自己靈魂深處的愿望。他的心情真的十分矛盾,他非常想讓兒子回去報效國家,但作為老一輩的留美博士,他又清楚地知道兒子留在美國在學術上的意義。矛盾交織中的老人給兒子兒媳寫了兩句話:“每飯勿忘親愛永,有生應感國恩宏?!焙透赣H、母親在日內(nèi)瓦三次見面,對楊振寧影響極大。
_年12月10日晚,懷揣_年赴美留學時發(fā)的中國護照的楊振寧在瑞典的諾貝爾獎賀宴上即席演講,他說:“我為自己的中國血統(tǒng)和背景而感到驕傲。”但是,到了_年春,楊振寧還是加入了美國籍。他說,“從_年到_年,我在美國生活了19年,然而,決定申請入美國籍并不容易。對一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成長的人,做這樣的決定尤其不容易。一方面,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根本就沒有長期離開中國移民他國的觀念。遷居別國會被認為是徹底的背叛。另一方面,中國有過輝煌燦爛的文化。她近100多年來所蒙受的屈辱,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中都留下了極深的烙印。任何一個中國人都難以忘卻?!?BR> 從單身漂洋過海的闖蕩到功成名就后的奔波,楊振寧目睹了一幕幕美國社會的悲喜劇,目睹了外國移民抑或“二等公民”在這里的境遇。要知道,直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還有排華法。
當楊振寧本人已經(jīng)成為一位有影響的科學家之時,仍在租房時受到歧視。最使楊振寧感到痛苦和困惑的是,他所鐘愛的科研事業(yè),每每因他不是美籍而多受掣肘(例如不能去美國國立實驗室)。當“有不少因素使我裹足不前,而美國這個社會又給了我發(fā)揮潛力的機會,……我在這兒的根幾乎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jīng)往深處扎了”的時候,楊振寧于_年初最終作出了加入美籍的抉擇。
楊武之在_年故去之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當數(shù)學教授。他對于兒子的決定沒有抱怨,但楊振寧知道,直到臨終前,父親對于他放棄故國的舉動,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終沒有寬恕過他。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十一
中國速度,刷新歷史,中國飛人蘇炳添贏得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第六名,且在半決賽中以9.83秒刷新了亞洲百米紀錄。除了你看到蘇神驚人的成績表現(xiàn),背后還有很多大家所不知道的故事與真相!
1、亞洲飛人的雙重身份:不僅是運動員,還是教授。
蘇炳添不僅是暨南大學經(jīng)濟學院國際貿(mào)易專業(yè)研究生(20__級),還是暨南大學體育學院的副教授,從這個角度而言,蘇炳添是學國際貿(mào)易專業(yè)跑得最快的研究生,也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教授!
2、最自律的運動員:
蘇炳添的戰(zhàn)績,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他的超強自律:不抽煙、不喝酒、不泡吧、不吃禁忌食物,訓練從不偷懶,保質保量。他至今都嚴格遵守著一個專業(yè)運動員枯燥的作息規(guī)律,每天早上不到7點起床,晚上11點前睡覺。
他的外教亨廷頓對他評價道:“蘇炳添太自律了,他的訓練態(tài)度是中國田徑運動員中少有的,根本不需要教練去鞭策。”
自律成大器,蘇神也不是一蹴而就!
3、蘇神的真實身高只有1米72,打破了短跑的身高標準。
在世界短跑領域,“黃金身高”在1米8至1米9之間,而蘇炳添的身高只有1米72,從先天條件上而言,蘇炳添不算是跑百米的好苗子,相比于身高1米95跑完100米只需42步的博爾特,蘇炳添則需要至少47步才能完成。
但憑借著1米72的身高,中國飛人蘇炳添依然在強手如林的百米跑道上,成為世界頂尖選手,這便是他驚人的爆發(fā)力與訓練技巧所致,假設蘇炳添有1米85左右的身高,他的成績理論上會更好。
20__年倫敦奧運會,蘇炳添在意識到自身與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后,決定破釜沉舟,放棄之前十多年練就的起跑經(jīng)驗,重構自己的起跑技術,起跑腳由右腳改為左腳,步數(shù)由原來的47步增至48步。這個壯士斷腕的決定,極大地提升了他的起跑速度,也助他最終突破了百米10秒的大關!
4、跑道上飛奔,愛情卻很慢熱:
蘇炳添與妻子林艷芳初中便已相識,20__年蘇炳添進入廣東省隊時,歷經(jīng)長達10年的異地戀,兩人于20__年“抽空”并結婚,婚禮儀式禮成后的第三天,蘇炳添就回到了跑道繼續(xù)訓練。20__年,他們的孩子降生,蘇炳添在醫(yī)院悉心照顧妻孩五天后,又歸隊開始了亞運會的備戰(zhàn)。
在當今娛樂圈真真假假的愛恨情仇亂象面前,蘇炳添可謂是一股清流,可謂是異地情侶、深情專一的楷模。
過去,我們一直認為黃種人跑不過黑人,但蘇炳添的出現(xiàn),成為照亮中國短跑的那束光,他突破的不僅是成績,更是打破了我們長期被禁錮的固有思想,“我命由我不由天”,這才是中國人的骨氣與自信。
如今,89年出生的蘇炳添已32歲了,對短跑賽場而言,已處于職業(yè)生涯的末期,同項目的運動員絕大多數(shù)選擇了退役,他卻依舊保持高強度訓練,不斷改善跑步技術以對抗身體的老化,而他做到了,如此年級依然再度刷新了亞洲紀錄。
有人問:“蘇炳添的極限在哪里”?
蘇炳添說:“年齡只是個數(shù)字,我還可以更快”。
保持野心但波瀾不驚,他譜寫的正是關于堅持,關于挑戰(zhàn)極限的神話,這才是真正的體育精神,這才是值得我們?nèi)コ绨菖c追隨的“偶像”,而不是那些或粉嫩或油膩或如wyf般正反兩面的娛樂明星!
蘇炳添,賽場上霸氣四射的蘇神,賽場外專一可靠的丈夫,學術界嚴謹創(chuàng)新的蘇教授……未來,也許還有更多傳奇等待著這位亞洲飛人去創(chuàng)造!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十二
在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博士發(fā)表的《父親與我》一文中曾經(jīng)特別提及過一件事:
我初中一與初中二年級之間的暑假,父親請雷海宗教授介紹一位歷史系的學生教我《孟子》。雷先生介紹他的得意學生丁則良來。丁先生學識豐富,不止教我《孟子》,還給我講了許多上古歷史知識,是我在學校的教科書上從來沒有學到的。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的《孟子》,所以在中學的年代我可以背誦《孟子》全文?!?BR> 在他的自傳中又寫道:他在中學階段念書時,父母要求他背誦孟子。當時的他沒有選擇說不的權利與勇氣,只好勉為其難,把整本孟子裝進記憶中。他上大學后,學習自然科學,一路走來極為順利,并獲得國際的肯定。但是,說來奇怪的是,他幼年時所背的孟子,在成年之后,居然成為他做人處世的基本原則。換言之,孟子的話在他心中形成一套價值系統(tǒng),每當他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都會提供明確的答案。因此,影響他最深的,并不是他所專長的物理學,而是兩千多年前孟子的思想。
楊振寧博士在科學研究中重大思路的形成也得力于中國古代文化理念:我之所以懷疑-的奇偶不滅定律,這和我在西南聯(lián)大讀《易經(jīng)》的心得有關?!兑捉?jīng)》中既有陰、陽相似的道理,同時卻也有陰陽消長或陽盛則陰衰,陰盛則陽衰,剝久必復,否極泰來的道理。類似楊振寧先生的例子還有很多,這就是文言文傳遞的中國古圣先賢智慧經(jīng)驗所蘊含的潛在力量!
可以看出,在科學創(chuàng)新過程中,聯(lián)想只能與已有知識發(fā)生關聯(lián)。能夠在科學創(chuàng)新中發(fā)揮借鑒作用的知識,則進一步說明經(jīng)典的潛在力量。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十三
朱彥夫同志是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zhèn)張家泉村人,1933年7月出生,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一級傷殘軍人。1956年,他主動放棄榮軍休養(yǎng)所的特護待遇,開拓新的人生之路。1957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群眾治理荒山、興修水利、發(fā)展教育,經(jīng)過25年的艱苦奮斗,使全村群眾逐步擺脫貧窮落后狀態(tài),過上溫飽殷實的好日子。20__年3月31日,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睒s譽稱號,5月16日第二次被授予“全國自強模范”榮譽稱號。
(一)自費辦起山村圖書館和第一所夜校。
1957年,那時的張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窮村,老老少少識字的沒幾個。朱彥夫意識到要改變村里貧窮落后的面貌,必須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朱彥夫決定在村里建個圖書室,但是,當時的條件異常艱苦,他拿出微薄的撫恤金,置辦圖書,創(chuàng)辦圖書室。又辦起了山村里的第一所夜校,教群眾識字。他親任教員,為了在黑板上寫字,他把粉筆上套上彈殼,用兩只殘臂夾著寫字,彈殼扎進殘臂鉆心的疼。夜校離家很遠,朱彥夫每天拄著雙拐,拖著17斤重的假肢,天天晚上風雨無阻。
他的心血沒白費,在2年多的時間里,100多名學生從夜校走出,成為張家泉村建設的中堅力量。此后各生產(chǎn)隊、大隊的歷任會計,都是夜校的“畢業(yè)學員”。
(二)棚溝造地,向山溝要良田。
張家泉村兩山夾一河,村邊的趕牛溝、臘條溝、舍地溝,把農(nóng)田分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最大的趕牛溝,常年洪水沖刷,溝里亂石如陣,寸草難生。
要脫貧,先改地。朱彥夫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棚溝造地,用石頭把溝棚起來,上面填土,讓農(nóng)田連成片;下邊淌水,洪水來了也沖不了地。朱彥夫說:“不干,溝還會一年年荒下去;整起來,就是咱村的糧囤子。講困難,我這個殘廢都不怕,你們還怕啥?”一番話,說得人人面露愧色。士氣鼓起來,發(fā)展就有了希望。忙完秋收,張家泉人開進了“趕牛溝”。镢刨鍬挖,筐抬車推,一干就是一個冬春。
一個冬春下來,搬了2萬多方土石,建成了1500多米長的暗渠?;膹U了的趕牛溝,變成了40多畝平展展的良田,當年增產(chǎn)糧食5萬多斤。舍地溝、臘條溝也變成了70多畝良田,直到現(xiàn)在仍給村民們帶來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
(三)修建大口井,解決山村缺水問題。
張家泉是個缺水村,直到上世紀60年代末,別說澆地灌溉,吃水都是難題,為了吃水,村民得跑幾里山路。
朱彥夫請來水利專家,翻山越嶺,數(shù)不清摔了多少跟頭。水源找到后,他天天靠在打井工地,現(xiàn)場指揮。數(shù)九寒天,張家泉的打井工程熱火朝天。打到10米多,井底開始見了水。朱彥夫放心不下,非要下井看看,混合了斷肢創(chuàng)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斷肢凍在了一起。
經(jīng)過一個冬天,一眼深6米、東西寬24米、南北長33米的大口井終于竣工了,張家泉村有了歷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后的兩個冬天,朱彥夫帶領鄉(xiāng)親們一鼓作氣,又打出兩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長的水渠,徹底解決了村民用水匱乏和無水澆田問題。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十四
楊振寧青年時期喜愛物理,而且想成為一位實驗物理學家。_年楊振寧赴美國留學時,就立志要寫一篇實驗物理論文。_年,楊振寧進入芝加哥大學費米主持的研究生班,希望能在費米的指導下寫篇實驗論文。當時,費米正忙于在阿貢國家實驗室從事軍事技術研究。像楊振寧這樣初到美國的中國人是不能隨便進入阿貢實驗室的,于是費米建議楊振寧先跟泰勒做些理論研究,實驗則可以到艾里遜的實驗室去做。
艾里遜是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的一名教授。在費米的推薦下,楊振寧成為艾里遜的6名研究生之一。然而,在實驗室工作的近20個月中,楊振寧的物理實驗進行得非常不順利,做實驗時常常發(fā)生爆炸,以至于當時實驗室里流傳著這樣一句笑話: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楊振寧。此時,楊振寧不得不痛苦地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比別人差!
一天,一直在關注著楊振寧、被譽為美國“氫彈之父”的泰勒博士關切地問楊振寧:“你做的實驗是不是不大成功?”
“是的?!泵鎸α钊俗鹁吹那拜?,楊振寧誠懇地說。
“我認為你不必堅持一定要寫一篇實驗論文,你已經(jīng)寫了一篇理論論文,我建議你把它充實一下作為博士論文,我可以做你的導師。”泰勒直率地對楊振寧說。
楊振寧聽了泰勒的話,心情十分復雜。一方面,他從心底深處感到自己做實驗確實力不從心;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服輸,非常希望通過寫一篇實驗論文來彌補自己實驗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謝泰勒的關懷,但要他下決心打消自己的念頭實實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考慮一下,兩天后再告訴您?!睏钫駥帒┣械卣f。
楊振寧認真思考了兩天。他想起在廈門上小學時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課,楊振寧興致勃勃地捏制了一只雞,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看,爸媽看了笑著說:“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腦海浮現(xiàn),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實在不強。
最終,楊振寧接受了泰勒的建議,放棄寫實驗論文。從此,他毅然把主攻方向轉至理論物理研究,_年10月楊振寧與李政道聯(lián)手摘取了該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放棄有時候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適時地放棄,不僅需要勇氣和膽識,更需要遠見和智慧。人生之樹,只有舍棄空想與浮華,才能擷取豐碩甜美的果實。
志向堅定固然有助于人生走向成功,但超出自身能力的志向無異于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即。所以,正確認識自己,揚長避短,放棄不切實際的追求目標,人生才會轉向真正的成功。楊振寧放棄物理實驗研究轉向理論研究是理性而明智的,他的選擇是他的人生與事業(yè)的華麗轉身。放棄也是一種智慧。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十五
_年12月,日軍占領南京,隨后就是那場人類歷野蠻血腥、慘絕人寰的“南京_”。這是一段令楊振寧,也是令整個中華民族刻骨銘心的恥辱歷史。
烽火歲月里,父親帶著一家人從合肥經(jīng)漢口等地到了昆明。楊振寧在那里進了西南聯(lián)大,那所在戰(zhàn)時極負盛名的大學。父親也在那所大學任教。
西南聯(lián)大由戰(zhàn)前中國最有聲望的三所大學合并而成,它們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天津的南開大學。
楊振寧在西南聯(lián)大讀了4年本科,爾后,_年至_年,還是在西南聯(lián)大,他又完成了研究生學業(yè)。
楊振寧在西南聯(lián)大讀的是物理系。當時在西南聯(lián)大任教的教授多為留學歐美歸來的年輕博士。他坦率直言,在西南聯(lián)大,最為成功的當推數(shù)學系,而給他留下印象最深的三位數(shù)學教授是:陳省身,華羅庚和許寶路。
說到物理系的老師們,楊振寧的眉宇間更是洋溢著一種難以抑制的懷念之情。那些當年親手把他引入科學圣殿的業(yè)師們,都是中國物理學界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哪!
楊振寧是一個非常念舊重情的人,對于他來說,師恩終身難忘。他十分尊崇已故的趙宗堯教授,80年代,他曾與國內(nèi)的物理學界同行共同撰文,贊揚趙老師在物理學研究和教育中取得的重要成就。還有吳大猷和王竹溪教授,在楊振寧的眼里,這兩位老師當年的教育對他的一生都起到了重大的影響。
楊振寧在上大學四年級時,曾就畢業(yè)論文一事求教于吳大猷教授。吳大猷當時給他出了一個題目:“群論在分子光譜學中的運用”,而分子光譜學正屬于吳大猷本人當時的研究范圍。在吳大猷的指導下,楊振寧完成了這篇論文。就在完成這篇論文的過程中,楊振寧第一次步入群論研究這一神奇之谷,群論在未來物理學研究空間中的重要地位,群論所展示的那種令人贊嘆的奇特的美,在這位未來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心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自此以后,楊振寧一生所從事的研究幾乎都與群論有關。
從美國學成歸來的上海籍教授王竹溪是從事統(tǒng)計力學研究的,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對學生日后的學術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楊振寧一生從事的研究中,有三分之一的內(nèi)容是統(tǒng)計力學。
韓愈曰,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楊振寧后來的事業(yè),已被歷史證明是超過了他的老師,但是,對他而言,沒有這些優(yōu)秀的甘為人梯的老師們,就不會有他楊振寧的今天。師恩難忘哪!
_年,楊振寧在西南聯(lián)大獲碩士學位。同年,清華公費留美發(fā)榜,楊振寧榜上有名。
為了護照、簽證等事,前前后后,足足拖了一年。父親雖為教授,但戰(zhàn)時持續(xù)通貨膨脹,入不敷出,可謂捉襟見肘。迫于生活,楊振寧在等待出國的這一年里,做了西南聯(lián)大附中的教師。他自然沒有想到,這一年的教職,竟促成了他一生的美滿良緣。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一
耄耋之年的楊振寧站著講完了自己關于冷原子的新發(fā)現(xiàn)。工作人員擔心他站久了腿會發(fā)抖,后悔未能預備一把椅子。更出乎人的意料,有學者因事提前離會,而楊振寧一直堅持聽完19日的最后一場報告,并即興發(fā)言,與人分享了自己在治學上“最近幾年慢慢想通了”的困惑。人們原本猜測,他做完自己的報告就會離開。
在做完報告被主持人請下臺之前,楊振寧還主動詢問聽眾有無疑問。會議間歇,年輕的學生過來請教,他也耐心解答。
“很多人學問很大,脾氣也比較大一點,而楊先生,你跟他什么都可以說?!备鹉终f,楊振寧是位尊重人的忠厚長者,什么事都可與他辯論。
比楊振寧年輕19歲的中國科協(xié)副主席趙忠賢院士向同行感慨,每次自己不想多干,覺得可以休息一會兒的時候,跟楊先生談過以后,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魔力影響著自己,還得好好干。
頂尖的實驗物理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朱經(jīng)武形容,楊先生屬于“天生有仙骨”。國外有人稱楊振寧為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也有人說他在物理上是“建設性的革命家”,朱經(jīng)武則以物理理論的“煉丹專家”來形容他,認為他就像擁有點金術。
“楊先生對物理的熱愛、熱忱是沒有人可以理解的。有人說他是富有羅曼蒂克的物理學家,他對物理有一種很多人看來是愛情的東西?!敝旖?jīng)武說。
朱經(jīng)武說,人們常將物理學家分為兩種,一種是一天到晚聽人家講而自己不講,然后拿回去做得更快更好。另一種是不停地講話,讓人家知道自己多么偉大。楊振寧是第三種,他會認真聽別人講,還給別人提意見。
葛墨林說,楊振寧主張學術上的平等,還體現(xiàn)在,每次到南開參加理論物理講習班,他都跟學生們一起排隊領自助餐,邊吃邊談。多年以前,國際會議用餐補助中外有別,國人補助5元,外賓補助40元,吃飯時往往隔著一道屏風。楊先生堅持,在南開開會,無論中外,補助相同。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二
楊振寧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淵源深厚,結下了幾十年的良緣,多年來對大學的學術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楊振寧長期為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講課,和開設的課程是“二十世紀理論物理的主旋律”,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有修讀。
廣東省科協(xié)黨組書記、副主席何真:“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經(jīng)常參加國內(nèi)的學術交流,國內(nèi)已有不少地方通過楊振寧教授引進了不少‘少壯派’高端人才,這其中包括楊振寧教授的弟子?!?BR> 1986年,楊振寧創(chuàng)建南開大學數(shù)學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室,本著“立足南開,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的開放精神,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83]楊振寧創(chuàng)建后親自指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數(shù)學物理及其在物理中的應用,包括量子可積系統(tǒng),楊—mills場,楊—baxter系統(tǒng),量子群,關聯(lián)體系的代數(shù)結構,yangian,紐結理論等。
楊振寧創(chuàng)建的理論物理研究室,已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培養(yǎng)的博士中,有人當選院士,有人成為大學副校長,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終身教職。用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的話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畢業(yè)了一批人、做出點事”。
據(jù)葛墨林院士回憶,楊振寧“管”得很細。從1988年開始,南開的理論物理室辦過7次講習班,邀請的都是各個方向最有發(fā)言權的科學家。因經(jīng)費匱乏,要靠楊振寧從香港募捐講課費。
1992年,為了南開主辦的一場國際會議,楊振寧籌集了兩萬美元??紤]到大陸不易換開百元大鈔,他特地換成20元、50元的鈔票,捆在一個包里帶來。南開數(shù)學所的第一臺計算機和激光打印機也是楊振寧當時購自香港,運到天津的,他還派自己的秘書負責打字。他甚至考慮到了外賓喝咖啡的習慣,打算自帶咖啡壺。
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早期畢業(yè)生,包括吉林省政協(xié)副主席、東北師范大學副校長薛康、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昌璞、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蘇剛,都曾受楊振寧的資助到他任教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訪問一年。他們當時并不知道,楊振寧為了籌錢,曾發(fā)著高燒去唐人街演講。
6月18日,南開大學以理論物理前沿討論的方式慶祝理論物理研究室成立25周年和楊振寧先生89華誕。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說,在慶祝之際,我們更要記住陳省身先生和楊振寧先生。正值陳省身先生誕辰100周年、楊振寧先生89華誕,他們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有超過70年的學術合作與深厚友誼,理論物理研究室則是他們晚年合作的一個重要平臺。25年來,理論物理研究室做出了突出成績,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
楊振寧個人簡介。
楊振寧,男,1922年10月1日(護照上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學家,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學院榮譽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42年畢業(yè)于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1945年獲穆藕初獎學金,赴美留學;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后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1955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數(shù)學科學研究所所長;任清華大學教授[2]。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tǒng)計力學和凝聚態(tài)物理等領域作出里程碑性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guī)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tǒng)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量子可積系統(tǒng)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楊振寧還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shù)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楊振寧早年經(jīng)歷。
1922年10月1日,楊振寧生于安徽省合肥縣(后來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國護照上誤寫成了1922年9月22日)。4歲時,母親開始教楊振寧認字,一年多的時間楊振寧學了3000個字。
1928年,楊振寧父親自美國歸來。同年隨父赴廈門大學,進小學二年級。
1929年,其父應聘清華大學,舉家赴北平,居于清華園西院十一號;入讀教員子弟學校成志小學三年級。
1933年,小學畢業(yè),入讀城內(nèi)絨線胡同天主教圣公會崇德中學。
1937年,日軍發(fā)動七七事變,北平不穩(wěn),隨母攜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華戰(zhàn)爭影響,全家逃難,經(jīng)廣州、香港、越南河內(nèi)輾轉抵昆明,楊振寧入讀昆華中學高中二年級。同年秋天,以高二學歷參加統(tǒng)一招生考試,被西南聯(lián)大錄取,先遵父命報化學系,后改物理系。
1942年,楊振寧畢業(yè)于昆明的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本科論文導師為北京大學吳大猷教授,后考入該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讀研究生,師從王竹溪教授。
與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寧、金啟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
1944年,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研究生畢業(yè),碩士論文導師是王竹溪教授。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三
蘇炳添最大的天賦就是堅持,干一件事,就要干到底,不達目的決不放棄。
他的付出終歸獲得了回報。在20xx年國際田聯(lián)鉆石聯(lián)賽尤金站的男子百米“飛人大戰(zhàn)”中,蘇炳添以9秒99的成績摘得銅牌,成了第一位闖入9秒關口的黃種人。那一刻,站在他身邊的清一色的黑人選手,蘇炳添為中國揚眉吐氣了。
3個月后,20xx年北京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百米半決賽,蘇炳添與維考特在精確到小數(shù)點后第三位上的數(shù)字皆為9秒987,因此兩人以并列第八的成績晉級決賽。蘇炳添也成為了首位殺入世錦賽百米決賽的亞洲運動員。決賽他以10.06的成績獲得第九名。
中國田徑隊總教練馮樹勇這樣評價蘇炳添:“蘇炳添非常偉大。過去我們一直認為自己跑不過黑人選手,每到大賽,輸竟然成了‘正常’結果。整整等了幾代人,我們才贏來了蘇炳添的爆發(fā)。他的突破有一個特別大的意義,那就是打破了我們長期被禁錮的思想和一些神話性的東西,挖掘出了隊員的潛力?!?BR> 20xx年里約奧運會男子100米半決賽,蘇炳添以10秒08排名第14位。8月18日,里約奧運男子4*100米接力預賽,中國隊湯星強、謝震業(yè)、蘇炳添、張培萌跑出37秒82的成績,破亞洲紀錄晉級決賽。8月20日,里約奧運會男子4×100米接力決賽,蘇炳添與湯星強、謝震業(yè)、張培萌代表中國隊以37秒90獲第4名。
再快的選手也跑不過時間,20xx年,28歲的蘇炳添曾一度向田徑隊遞交過退役報告,打算年內(nèi)結婚,開啟新的生活。
但是生活給他開了個小小的玩笑,在當年天津全運會上,蘇炳添輸給了新人謝震業(yè)屈居亞軍,蘇炳添回憶,“我覺得上天一直在考驗我,但是沒關系,我有這個耐心。運動員有誰愿意服輸呢?”
名師出高徒,20xx年,蘇炳添開始正式跟隨美國外交蘭迪-亨廷頓訓練。蘭迪出身于ncaa名校俄勒岡大學,迄今從事跳遠和短跑的支教工作長達四十年,曾帶出兩位男子跳遠世界巨星班克斯、鮑威爾。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四
1928年楊振寧6歲的時候,父親從美國回來,一見面就問他念過書沒有?他說念過了。念過什么書?念過《龍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來了。楊振寧回憶道:“父親接著問我書上講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釋。不過,我記得他還是獎了我一支鋼筆,那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BR> 楊振寧讀小學時,數(shù)學和語文成績都很好。中學還沒有畢業(yè),就考入了西南聯(lián)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歲。1942年,20歲的楊振寧大學畢業(yè),旋即進入西南聯(lián)大的研究院。兩年后,他以優(yōu)異成績獲得了碩士學位,并考上了公費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進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
楊振寧對物理學的貢獻范圍很廣,包括粒子物理學、統(tǒng)計力學和凝聚態(tài)物理學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發(fā)現(xiàn)宇稱不守恒之外,楊振寧還率先與米爾斯()提出了”楊-米爾斯規(guī)范場“,與巴克斯特()創(chuàng)立了”楊-巴克斯方程“。美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賽格瑞()推崇楊振寧是”全世界幾十年來可以算為全才的三個理論物理學家之一“。
楊振寧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20多年來,他頻繁穿梭往來于中美之間,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學術聯(lián)系工作。他寫過這樣兩句詩:”云水風雷變幻急,物競天存爭朝夕。"。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五
是楊振寧的“望九之年”。6月18日至19日,南開大學陳省身數(shù)學研究所舉辦了一場“理論物理前沿討論會”,以此紀念該所的理論物理研究室誕生25周年,并為研究室創(chuàng)辦人楊振寧教授預先慶壽。30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及近百位杰出的學者與會,使之成為該領域罕見的學術盛事。
校方在數(shù)學所大廈前特別打出橫幅,上書“楊振寧先生學術青春長在”。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解釋,楊先生本不喜做壽,因為真正做科學的人是“沒有年紀的人”。
1986年,剛剛創(chuàng)辦南開數(shù)學所的數(shù)學大師陳省身,邀請老友楊振寧到此創(chuàng)辦理論物理研究室。盡管“完全沒有思想準備”,楊振寧卻欣然從命,只因“陳先生的邀請是無法拒絕的”。
25年來,這間起初僅有一位、目前也只3位教授的研究室,已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培養(yǎng)的25名博士中,有人當選院士,有人成為大學副校長,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終身教職。
用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的話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畢業(yè)了一批人、做出點事”,總算對陳、楊兩位先生有所交代。
葛墨林1986年由陳省身、楊振寧自蘭州大學聘至南開大學。他最初問陳先生該怎樣發(fā)展,陳先生提出要“不開會、無計劃、多做事”;再問研究室該做什么方向,陳先生回答“就做振寧的方向”。
楊振寧則說,不善做研究的人,看某個菜園里人多,就擠進去找個角落,花大力氣刨個坑。一定要找一個較空的園子,一刨就出個蘿卜。他為研究室設定的“楊——巴克斯特系統(tǒng)”相關的數(shù)學物理方向,當年并不被人看重,日后逐漸成了該領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如今,葛墨林認為,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師生,不僅在學問上受惠于楊振寧,人品、學風上也受益頗多。楊振寧“寧拙毋巧,寧樸勿華”的要求,影響極大。
25年來,這里一貫奉行“不宣傳”方針,數(shù)理學界之外,少為人知。數(shù)學所共計12位全職教授,理論物理室占四分之一,在葛墨林看來已不算小。陳省身初期就提出不希望擴大規(guī)模,永久教職保持很少。這個方針堅持至今。
“就叫研究室,也不擴大,不叫‘中心’?!备鹉终f。
此間風氣的一處體現(xiàn)是,本次討論會不少大腕到場,但葛墨林在開幕式上說:“恕我不能一一介紹各位的頭銜,大家都是重要的人物?!彼o同行鞠了一躬,“一介書生,無權無勢,對大家無可貢獻,鞠個躬表示感謝”。
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院士因公爽約,專門發(fā)來長信,但大會決定節(jié)省時間,不再當眾宣讀。由于學術報告安排極為緊湊,葛墨林提醒在座上了年紀的院士們,感覺累了就去休息,也可騰出座位,讓給后面站著聽講的年輕人。此語令與會者不禁莞爾。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六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張桂梅,但對于云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的學生來說,張桂梅卻是改變她們命運的人。_年,張桂梅創(chuàng)辦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免費接收貧困家庭的女孩。十多年的堅守,18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從這所學校走出、走進大學,也走向她們更廣闊的人生。
張桂梅的堅守,源于對“知識改變命運”的堅定信仰,源于對教育扶貧的信念。華坪女子高中的辦學成績,也說明了一個道理,貧困地區(qū)孩子缺的不是天賦,不是智慧,而是缺少優(yōu)質教育資源,缺少像張桂梅這樣嘔心瀝血付出的優(yōu)秀教師。當他們遇到像張桂梅這樣的燃燈者,興趣被點燃、潛力被釋放,也能擁有燦爛的未來。而且,發(fā)展鄉(xiāng)村教育,幫助貧困地區(qū)孩子走出大山,接受更好的教育,還具有斬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助力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的積極意義。
所以,彌補鄉(xiāng)村教育短板,加強鄉(xiāng)村教師隊伍建設成為了國家共識和教育強國建設的行動方向。不可否認的是,受限于客觀條件,鄉(xiāng)村教育仍面臨人才下不來、留不住的問題,制約著鄉(xiāng)村教育質量的提高。據(jù)統(tǒng)計,全國普通高中學校教師中,研究生的比例是9.8%,而oecd國家達到45.5%。
打造一支熱愛鄉(xiāng)村、數(shù)量充足、素質優(yōu)良、充滿活力的鄉(xiāng)村教師隊伍需要教師自身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也需要給鄉(xiāng)村教師一份堅實的制度和物質保障。只有讓鄉(xiāng)村教師的腰桿更直、錢包更鼓,切實為在最邊遠、最貧困、最艱苦地區(qū)默默奉獻的鄉(xiāng)村教師解決收入、住房、醫(yī)療保障、職業(yè)發(fā)展等問題,讓他們可以為鄉(xiāng)村孩子付出的同時更好實現(xiàn)人生價值,才能讓更多優(yōu)秀人才扎根鄉(xiāng)村教育,為實現(xiàn)教育公平、鄉(xiāng)村振興奠定基礎。
此前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fā)《關于加強新時代鄉(xiāng)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從鄉(xiāng)村教師職業(yè)發(fā)展、職業(yè)供給、地位待遇保障等多個方面,提出了很多有針對性的創(chuàng)新舉措,瞄準了鄉(xiāng)村教師隊伍建設痛點,也反映了廣大鄉(xiāng)村教師的心聲。希望各級政府落實政策要求,保障教育投入,善待鄉(xiāng)村教師,不斷提高鄉(xiāng)村教師的獲得感、幸福感。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七
一個只念過幾年私塾的女人,在兒子6歲以前就教會他認3000個字,這個女子想必應有絕頂?shù)穆斆?。楊振寧就是靠這樣一個媽媽啟蒙的。一個78歲的大科學家如此深情地回憶自己沒有受過任何新式學堂教育的母親,那情景讓人感動。
“我母親_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她小的時候還裹過腳,到了民國的時候,才又把腳放開了,所以她的腳不是三寸金蓮,但那是一雙變形了的腳,我每一次看見她的腳,都覺得非常難過。她念過幾年私塾。我認識的頭3000個字是母親教會的,那時候父親在芝加哥大學留學,只有我跟母親住在一起。我認識了許多與我母親一樣的舊式婦女,我很佩服,她們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禮教的影響,而對于這些禮教,有堅定的信念,這個信念今天講起來,有人會認為是愚忠愚孝,可是假如你拋開這個價值觀,這個所謂愚忠愚孝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那么,到了比她年輕一輩的男人或者女人,我想這個堅強的意志,漸漸地沒有了,這是因為整個世界都在向另一個方向走。所以你如果要問我,說我母親除了養(yǎng)育我,除了教我3000個字,還給我留下了什么呢?我想,她留下的,是使我了解到有堅強意志的信念,是一種無比的力量?!?BR> 12歲的“少年狂”:我將來要拿諾貝爾獎。
楊振寧在7歲的時候來到清華園,在這里一共住了8年。當時的附小叫成志小學,里面有兩個“大頭”,一個是楊振寧楊大頭,一個是俞平伯的兒子俞大頭。
楊振寧小時候,至少不是一個最守規(guī)矩的孩子。據(jù)他自己說,清華的每一棵樹他都爬過。
中學是在絨線胡同上的,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個學校當時只有不到300個學生。這時候,當北大數(shù)學教授的父親楊武之已經(jīng)知道兒子學數(shù)學的能力很強。他當時如果教兒子解析幾何和微積分,兒子一定學得很快,會使他十分高興??墒撬麤]有這樣做,而是在初一與初二之間的那個暑假,請雷海宗教授介紹一位歷史系的學生教楊振寧學《孟子》。所以在中學時代楊振寧就可以背誦《孟子》全文。
楊武之喜歡圍棋和京劇,但并不去培養(yǎng)兒子這些方面的興趣,下棋可以讓兒子17顆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國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數(shù)千年,一脈延”,“中國男兒,中國男兒……”等。
對于父親書架上的許多英文和德文數(shù)學書籍,楊振寧常常翻看。因為外文基礎不夠,所以看不懂細節(jié),每次去問,楊武之總是說:“慢慢來,不要著急?!?BR> 上課念書的時候,楊振寧喜歡東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頓寫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講的是20世紀到那個時候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一些新的物理學的一些現(xiàn)象與理論。他頓時被激發(fā)出了極大的興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親、母親開玩笑,說將來要得諾貝爾獎金。
楊振寧在抗戰(zhàn)勝利的_年夏天離家赴美國求學。那天清早的細節(jié)至今歷歷在目:“父親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黃包車,到東南郊拓東路等候去巫家壩飛機場的公共汽車。離家的時候,四個弟妹都依依不舍,母親卻很鎮(zhèn)定,沒有流淚?!?BR> “到了拓東路父親講了些勉勵的話,兩人都還鎮(zhèn)定。話別后我坐進很擁擠的公共汽車,起先還能從車窗往外看見父親向我招手,幾分鐘后他即被擁擠的人群擠到遠處去了。車中同去美國的同學很多,談起話來,我的注意力即轉移到飛行路線與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去。等了一個多鐘頭,車始終沒有發(fā)動。突然我旁邊的一位美國人向我做手勢,要我向窗外看,驟然間發(fā)現(xiàn)父親原來還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著長袍,額前頭發(fā)已顯斑白??匆娝麧M面焦慮的樣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熱淚,一時崩發(fā),不能自已?!?BR> “_年到_年這17年時間,是父親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階段。古人說父母對子女有‘養(yǎng)育’之恩,現(xiàn)在不講這些了,但其哲理我認為是有永存的價值的。父親介紹我接觸了近代數(shù)學的精神,給了我不可磨滅的印象?!?BR> 40年以后楊振寧這樣寫道“我的物理學界同事們大多對數(shù)學采取功利主義的態(tài)度。也許因為受我父親的影響,我較為欣賞數(shù)學。我欣賞數(shù)學家的價值觀,我贊美數(shù)字的優(yōu)美和力量;它有戰(zhàn)術上的機巧與靈活,又有戰(zhàn)略上的雄才遠略。而且,奇跡的奇跡,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結構?!?BR> 無論如何,父親與兒子的分別,是人生之中最順理成章、最令人惆悵,最刻骨銘心的分別。
此一去,三疊陽關,唱到千千遍。23歲的楊振寧也許沒有想到,他真的應驗了12歲時的戲言,為中國人拿回了第一個諾貝爾獎。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八
_年,在中美關系,先后有毛澤東邀請他的老友、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走上天安門、“乒乓外交”等震驚中外的大事,這一系列重要信號預示著中美關系解凍在即。
_年以后,楊振寧一直與在上海的父母弟妹保持著聯(lián)系。他曾經(jīng)四度跟家人在瑞士日內(nèi)瓦和香港等地見面。面對著這些世界名城的湖光山色,如畫美景,與家人久別重逢的片刻喜悅卻無從消除長期離別的苦澀愁情。
當他獲知“乒乓外交”的信息后,立即給父親去信,要求回國探親。忐忑不安地,父親將此事向有關方面作了請示匯報。很快,楊武之教授就接到來自國務院的答復:“歡迎!讓你的兒子到中國駐法大使館去簽證?!碑敃r中國和美國之間沒有建交,許多中美之間的重大外交談判都在巴黎進行。
就這樣,楊振寧,_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便成為_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成績卓著的美籍華裔科學家回國訪問的第一人。
楊振寧在上海華山醫(yī)院見到了父親楊武之。當時父親已經(jīng)罹病住院,但他氣色不錯,特別是見到愛子歸來,更是喜出望外。
兩年以后,楊武之教授在華山醫(yī)院故世。這位老人離去時的心情當是安詳自如的,因為他為社會、為祖國、為世界奉獻了一個杰出優(yōu)秀的兒子,而且,在他有生之年,終于能與遠隔重洋的兒子在祖國重逢。
大餅油條攤的“糧票風波”
楊振寧_年第一次回國,上海是他的第一站。他住在錦江飯店。
住進飯店的第二天一清早,他就被宣傳喇叭給吵醒了。他隨手取了照相機走出飯店。他看到,馬路對面有一家大餅攤。好香哪!大餅,油條,還有豆?jié){、粢飯團,這里面,有多少兒時的歡樂,多少青少年時代的往事!他走近大餅油條攤,把手伸進褲袋,袋里有弟弟楊振漢頭天晚上給他的一些人民幣零錢。他看見一位中年婦女在舀豆?jié){。
“一碗豆?jié){多少錢?”
“兩分錢。”
掏錢。伸手接豆?jié){。
“同志,糧票——”
“糧票,什么糧票?”
他一臉驚愕。對方卻是一臉疑惑。
他一想不妙,回身就走。豆?jié){也顧不上拿了。
他繼續(xù)漫無目標地走,略微顯得有點心神不寧。忽然,他瞥見前面不遠處那一長排修剪整齊的法國梧桐樹中間,有一個小男孩的身影。一定是在摸知了——真像自己的童年哪!楊振寧一時童心大發(fā),舉起手上的照相機,便要把這動人的一幕記留下來。
“不要動!”
猛然間,他聽到一聲斷喝。他的手一哆嗦,照相機差點跌出手去。
抬頭望去,那是一張警覺的臉。很認真很執(zhí)著。對方示意他站在原地不要動。
那是一個對許多事許多人保持著高度警惕的時代,站在楊振寧前面的是一位階級斗爭的弦繃得緊緊的市民。
那人叫來了一位正在茂名路上值勤的解放軍。解放軍是懂紀律的,他對楊振寧說:“你先站著,我去請示一下?!?BR> “誤會了,這是我們請來的客人!”
幸好,一位錦江飯店的工作人員看著楊振寧從飯店大門口走出去,見他久久不歸,便走出飯店張望一下,不想正好給楊振寧解了圍。
一場虛驚。
風波過后,楊振寧的父母堅持讓弟弟陪哥哥同住,以免再有什么希奇古怪的事情發(fā)生。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九
2001年10月29日下午,楊振寧應上海市海外聯(lián)誼會邀請,在浦東上海國際會議中心作《21世紀的科技》演講后,又以“八十自述”為題即席演講。他用親切的語調對大家說:“按中國舊歷的算法,今天我整整八十歲!”
臺下響起一片深情的掌聲……。
1922年,楊振寧出生在安徽合肥一個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當他未滿周歲時,父親楊武之先生考取美國公費留學,去了著名的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整整6年,他一直沒有見到過自己的父親,甚至不認識父親。
6年過去了,父親從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受聘于廈門大學數(shù)學系。母親帶著全家人從合肥老家出發(fā),風塵仆仆地趕往廈門與父親團聚。他們一路水陸兼程,途經(jīng)上海。當楊振寧站在上海這座東方大都市的大馬路上,望著生平第一次見到的往來穿梭奔馳的汽車,他的驚愕程度絕對不會遜于《子夜》里那位從鄉(xiāng)下初到大上海的吳老太爺!爾后,他在下榻處,又第一次看到了手指一撳便會涌出嘩嘩流水的抽水馬桶。這個富于想象的孩子第一次朦朧地感受到了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無比偉力!
父親任教的廈門,是一個給楊振寧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他們家住的那棟小樓就坐落在大海的邊上。在那段美妙歲月里,他看到了藍天大海無窮無盡的變化,看到了偉大宇宙無邊無際的奧妙。這片廣袤無垠的天地,在楊振寧的心里,種下了對大自然、對祖國河山的深深情種,以及對探索自然奧秘的無窮興趣。
后來,父親受聘于清華大學,一家人又去了北平。
楊振寧在清華園生活了8年,這8年恰恰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青春歲月。楊振寧曾多次談到,清華園的8年,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至為深刻的印象。過了半個世紀,20世紀70年代以后,他欣然應聘出任清華大學名譽教授。近年來,在他從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和香港中文大學退休后,他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的完善和發(fā)展上。
當然,在這8年里,楊振寧也跟所有的中國人一樣,親歷了日本軍國主義入侵祖國東北三省事件,親歷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對于一個中國人來說,這段歷史自然是終身難忘的。
盧溝橋事變以后兩周,楊振寧與全家人一起回到了合肥。原以為會像上?!耙弧ざ恕笔伦兒笠粯樱毡救藭吠?。但事與愿違,幾個月后,日機開始大規(guī)模轟炸,回北平的夢成了泡影。
西南聯(lián)大的感情鏈。
1937年12月,日軍占領南京,隨后就是那場人類歷野蠻血腥、慘絕人寰的“南京_”。這是一段令楊振寧,也是令整個中華民族刻骨銘心的恥辱歷史。
烽火歲月里,父親帶著一家人從合肥經(jīng)漢口等地到了昆明。楊振寧在那里進了西南聯(lián)大,那所在戰(zhàn)時極負盛名的大學。父親也在那所大學任教。
西南聯(lián)大由戰(zhàn)前中國最有聲望的三所大學合并而成,它們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天津的南開大學。
楊振寧在西南聯(lián)大讀了4年本科,爾后,1942年至1944年,還是在西南聯(lián)大,他又完成了研究生學業(yè)。
楊振寧在西南聯(lián)大讀的是物理系。當時在西南聯(lián)大任教的教授多為留學歐美歸來的年輕博士。他坦率直言,在西南聯(lián)大,最為成功的當推數(shù)學系,而給他留下印象最深的三位數(shù)學教授是:陳省身,華羅庚和許寶路。
說到物理系的老師們,楊振寧的眉宇間更是洋溢著一種難以抑制的懷念之情。那些當年親手把他引入科學圣殿的業(yè)師們,都是中國物理學界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哪!
楊振寧是一個非常念舊重情的人,對于他來說,師恩終身難忘。他十分尊崇已故的趙宗堯教授,80年代,他曾與國內(nèi)的物理學界同行共同撰文,贊揚趙老師在物理學研究和教育中取得的重要成就。還有吳大猷和王竹溪教授,在楊振寧的眼里,這兩位老師當年的教育對他的一生都起到了重大的影響。
楊振寧在上大學四年級時,曾就畢業(yè)論文一事求教于吳大猷教授。吳大猷當時給他出了一個題目:“群論在分子光譜學中的運用”,而分子光譜學正屬于吳大猷本人當時的研究范圍。在吳大猷的指導下,楊振寧完成了這篇論文。就在完成這篇論文的過程中,楊振寧第一次步入群論研究這一神奇之谷,群論在未來物理學研究空間中的重要地位,群論所展示的那種令人贊嘆的奇特的美,在這位未來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心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自此以后,楊振寧一生所從事的研究幾乎都與群論有關。
從美國學成歸來的上海籍教授王竹溪是從事統(tǒng)計力學研究的,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對學生日后的學術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楊振寧一生從事的研究中,有三分之一的內(nèi)容是統(tǒng)計力學。
韓愈曰,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楊振寧后來的事業(yè),已被歷史證明是超過了他的老師,但是,對他而言,沒有這些優(yōu)秀的甘為人梯的老師們,就不會有他楊振寧的今天。師恩難忘哪!
1944年,楊振寧在西南聯(lián)大獲碩士學位。同年,清華公費留美發(fā)榜,楊振寧榜上有名。
為了護照、簽證等事,前前后后,足足拖了一年。父親雖為教授,但戰(zhàn)時持續(xù)通貨膨脹,入不敷出,可謂捉襟見肘。迫于生活,楊振寧在等待出國的這一年里,做了西南聯(lián)大附中的教師。他自然沒有想到,這一年的教職,竟促成了他一生的美滿良緣。
今天我們都同意,是她先看到我了。
楊振寧說,他很感謝那一年的中學教師生活,因為那段生活使他對中學生、中學老師的生活有了真切的了解。特別是,在自己任教的那個班上,他認識了后來的太太、當時的學生杜致禮。
1945年,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楊振寧決定在印度加爾各答搭乘去美國的運兵船。等了兩個月,終于等到了床位。于是,經(jīng)地中海、紅海和直布羅陀海峽……最后到達了美國。
“上岸至今,已經(jīng)有56年了。”2001年10月,在浦東上海國際會議中心的演講大廳,對著上千位聽眾、同胞,他十分有感觸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跟當年父親一樣,楊振寧也選擇了芝加哥大學。他希望著名的物理學大師費爾米做自己的導師,結果如愿以償。
費爾米在當時已被公認為20世紀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之一,這位非凡的科學家同時在上述兩個領域都做出了第一流的工作。
楊振寧在芝加哥大學念了兩年半,獲得了博士學位。爾后,又留校教了一年書。楊振寧在芝大的力學老師是當時年齡還不到四十的泰勒教授,那位泰勒后來被譽為氫彈之父。楊振寧記得,泰勒有一種非常反傳統(tǒng)的性格。有時候,他會在走廊上拉住你,興致勃勃地談他剛萌生的一個新見解。而此后不久,他又毫無懼色地糾正了自己。也許,在泰勒的10個新見解中,有9個半是錯誤的。但這對楊振寧一生的科學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啟示。因為,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揭示真理,這確實需要一種異乎尋常的率真和勇氣,而在這份勇氣中,自然也包括了敢于認識和糾正自己錯誤的自信和大膽。
離開芝加哥大學后,楊振寧去了普林斯頓研究院。這所獨立的研究機構有二十幾位專職教授,沒有學生,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研究人員。
楊振寧在普林斯頓呆了17年。這是他生命中十分重要的17年,在那里,他邂逅了自己在西南聯(lián)大附中教書時的學生,后來成為他太太的杜致禮。
那是1949年的一次不期而遇。
“今天我們都同意,當時是她先看到我了?!睏钫駥幷f。也許是太太不在身邊,說這話時顯得旁若無人。
邂逅的地點在普林斯頓的一家飯店。
“楊老師,你還認識我嗎?”那天,杜致禮突然出現(xiàn)在楊振寧的面前,明眸含笑地問道。
人生的改變有時是從一句尋常到不能再尋常、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寒暄語開始的。就像所有的有緣男女一樣,這對年輕人很快墜入愛河。8個月后,他們喜結連理。
在普林斯頓研究院這塊學術圣地中,最負盛名的人物,便是被公認為20世紀人類科學的驕傲的愛因斯坦,以及同樣令世人高山仰止的科學大師奧本海姆。
在普林斯頓研究院的綠色草坪間,年輕的楊振寧經(jīng)常能夠看到愛因斯坦步行而來。他從來不開汽車,與他同行的,是他那位杰出的助手戈登。
與偉大的前輩同飲一池之水,自使楊振寧備享“開光”之澤,獲益終生。
1957年,因提出“弱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恒現(xiàn)象”這一重大理論,年僅36歲的楊振寧與他在美國的中國同行李政道博士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居世界一流科學家的行列。
在普林斯頓生活了17年之后,楊振寧收到了來自紐約的邀約函。紐約州正在籌建一所新的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這所大學的校長懷廣納賢才共襄盛舉之心,盛情邀請楊振寧加盟,助其為新校發(fā)展出力。
楊振寧欣然受聘,前往石溪分校走馬上任。這一年是1961年。
“乒乓外交”開啟回國之門。
1971年,在中美關系,先后有毛澤東邀請他的老友、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走上天安門、“乒乓外交”等震驚中外的大事,這一系列重要信號預示著中美關系解凍在即。
1949年以后,楊振寧一直與在上海的父母弟妹保持著聯(lián)系。他曾經(jīng)四度跟家人在瑞士日內(nèi)瓦和香港等地見面。面對著這些世界名城的湖光山色,如畫美景,與家人久別重逢的片刻喜悅卻無從消除長期離別的苦澀愁情。
當他獲知“乒乓外交”的信息后,立即給父親去信,要求回國探親。忐忑不安地,父親將此事向有關方面作了請示匯報。很快,楊武之教授就接到來自國務院的答復:“歡迎!讓你的兒子到中國駐法大使館去簽證?!碑敃r中國和美國之間沒有建交,許多中美之間的重大外交談判都在巴黎進行。
就這樣,楊振寧,1957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便成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成績卓著的美籍華裔科學家回國訪問的第一人。
楊振寧在上海華山醫(yī)院見到了父親楊武之。當時父親已經(jīng)罹病住院,但他氣色不錯,特別是見到愛子歸來,更是喜出望外。
兩年以后,楊武之教授在華山醫(yī)院故世。這位老人離去時的心情當是安詳自如的,因為他為社會、為祖國、為世界奉獻了一個杰出優(yōu)秀的兒子,而且,在他有生之年,終于能與遠隔重洋的兒子在祖國重逢。
大餅油條攤的“糧票風波”
楊振寧1971年第一次回國,上海是他的第一站。他住在錦江飯店。
住進飯店的第二天一清早,他就被宣傳喇叭給吵醒了。他隨手取了照相機走出飯店。他看到,馬路對面有一家大餅攤。好香哪!大餅,油條,還有豆?jié){、粢飯團,這里面,有多少兒時的歡樂,多少青少年時代的往事!他走近大餅油條攤,把手伸進褲袋,袋里有弟弟楊振漢頭天晚上給他的一些人民幣零錢。他看見一位中年婦女在舀豆?jié){。
“一碗豆?jié){多少錢?”
“兩分錢?!?BR> 掏錢。伸手接豆?jié){。
“同志,糧票——”
“糧票,什么糧票?”
他一臉驚愕。對方卻是一臉疑惑。
他一想不妙,回身就走。豆?jié){也顧不上拿了。
他繼續(xù)漫無目標地走,略微顯得有點心神不寧。忽然,他瞥見前面不遠處那一長排修剪整齊的法國梧桐樹中間,有一個小男孩的身影。一定是在摸知了——真像自己的童年哪!楊振寧一時童心大發(fā),舉起手上的照相機,便要把這動人的一幕記留下來。
“不要動!”
猛然間,他聽到一聲斷喝。他的手一哆嗦,照相機差點跌出手去。
抬頭望去,那是一張警覺的臉。很認真很執(zhí)著。對方示意他站在原地不要動。
那是一個對許多事許多人保持著高度警惕的時代,站在楊振寧前面的是一位階級斗爭的弦繃得緊緊的市民。
那人叫來了一位正在茂名路上值勤的解放軍。解放軍是懂紀律的,他對楊振寧說:“你先站著,我去請示一下。”
“誤會了,這是我們請來的客人!”
幸好,一位錦江飯店的工作人員看著楊振寧從飯店大門口走出去,見他久久不歸,便走出飯店張望一下,不想正好給楊振寧解了圍。
一場虛驚。
風波過后,楊振寧的父母堅持讓弟弟陪哥哥同住,以免再有什么希奇古怪的事情發(fā)生。
他把毛主席詩詞看了10天。
楊振寧那一年回國,到了很多地方。他發(fā)現(xiàn),雖然當時中國很落后,城市居民只能勉強度日,但他們生活得很自信。
在北京,楊振寧故地重游,一呆就呆了10天。
他住在長安街的北京飯店。在他房間的墻上,掛著水印木刻的毛澤東主席的墨跡:“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BR> 楊振寧看著這兩句詩想了很多很多。他的子女是美國人,而他自己、他的父母是中國人,他不能回避這樣一個十分現(xiàn)實又十分敏感的問題,他不能不面對這些縈繞腦際揮之不去的問題。
他反復思考的結論是:中美之間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他,楊振寧,將竭盡己力,努力促進中美關系的好轉。盡管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科學家。
回到美國后,這位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到各處作了多場演講,身體力行地為中美兩國關系的改善而奔走呼號。
1973年夏,已經(jīng)步入晚年的毛澤東主席在北京中南海會見了楊振寧。
在這次會見時,楊振寧十分吃驚地發(fā)現(xiàn),日理萬機的毛澤東竟然對自然科學抱有十分濃厚的興趣。那天,他跟楊振寧興致勃勃地討論了基本粒子的結構問題。
毛澤東把身子靠近楊振寧,興奮地笑著,用一口濃重的湖南鄉(xiāng)音告訴對方:在中國,那些古代哲學家們也曾試圖解釋過物質的結構。這位充滿睿智的老人還風趣地引用了一些古典著作中的話,這一切激發(fā)了諾貝爾獎得主的很大的興趣。
毛澤東伸出手指,比劃著問楊振寧:“在你們的領域里,對‘理論’這個詞和‘思想’這個詞是如何用的?”
楊振寧顯然給問住了,他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兩個詞之間的區(qū)別。他停頓了好一陣,向對方作了一個他自己也并不滿意的答復。隨后,話題又轉入這兩個詞在中文和英文中的含義,并把它們放入物理學學術這個特定領域里加以比照,以找到這兩個詞之間的細膩區(qū)別。楊振寧認為,這一關于“理論”和“思想”的詞義討論似乎沒有得出任何具體的結論,但令他印象至深。
中國在10年里有望問鼎諾貝爾獎。
從1971年楊振寧第一次回國至今,已經(jīng)30年了。
2001年的金秋,在上海西南角的衡山賓館11樓,這位年近耄耋的老人輕輕撩開南窗的窗簾,顯得十分感慨:短短的幾年間,上海這座城市已經(jīng)變得讓所有熟悉她的人都認不出來了!
楊振寧已經(jīng)有7、8年沒有去上海了,他本想看看市容,喚起多年以前的記憶,但他已無從找到這座城市原來所給予他的印象,他看到的是一座全新的城市!
楊振寧認為,新中國已是一個新新中國了。
楊振寧還認為,中國在20世紀的科技進步非常之快,而且現(xiàn)在還繼續(xù)保持著這種進步。再過三四十年,中國一定能夠居于世界科技的前沿。
當談到父母當年對自己的教育時,楊振寧十分坦率地承認,父母當年對自己的教育很明智。他小時候數(shù)學好,但父親并沒有刻意地向他灌輸數(shù)學知識,上初一、初二時,還讓一位著名的歷史教授教他《孟子》。
對于當前出現(xiàn)低齡出國留學現(xiàn)象,楊振寧的看法很辯證:一個人的目標是在學術上和科技上有所成就,那的辦法是在國內(nèi)念好的中學和大學,到國外去念研究生;假如是求得將來的生活優(yōu)裕,那么低齡出國的成功率比較大。
他還認為,中國的機會比外國的機會多。
他說:“清華的學生比美國大學的學生水平高。這話我不是隨便講的,是認真想過的。中國的學生數(shù)是美國的4倍,而中國的大學遠遠沒有美國多。所以我說,哈佛大學學生的水平不能跟清華大學比。中國學生在美國念研究生,一開始有吃虧的地方,這是中國的教育制度太注意穩(wěn)扎穩(wěn)打所以導致學生的膽子小,一開始手腳放不開,時間長了,也就適應了,步子也快了?!?BR> 談及中國科學家什么時候能夠在本土問鼎諾貝爾獎,這位諾貝爾獎得主信心十足地回答:“20年完全可以,10年里希望也很大!”
他說,他對馮友蘭晚年提出的“舊邦新命”論完全贊同。
“這是因為,今天的中國,在21世紀是一個新的國家,一個舊邦中生長出來的新的國家。對于21世紀的世界,這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哪!”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十
_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奪得諾貝爾物理獎,楊武之博士抱著虛弱之軀,飛往日內(nèi)瓦。楊武之是帶著做父親的使命感來的,覺得他應當勸楊振寧回國。一方面這可能是統(tǒng)戰(zhàn)部或明或暗的建議,另一方面也是楊武之自己靈魂深處的愿望。他的心情真的十分矛盾,他非常想讓兒子回去報效國家,但作為老一輩的留美博士,他又清楚地知道兒子留在美國在學術上的意義。矛盾交織中的老人給兒子兒媳寫了兩句話:“每飯勿忘親愛永,有生應感國恩宏?!焙透赣H、母親在日內(nèi)瓦三次見面,對楊振寧影響極大。
_年12月10日晚,懷揣_年赴美留學時發(fā)的中國護照的楊振寧在瑞典的諾貝爾獎賀宴上即席演講,他說:“我為自己的中國血統(tǒng)和背景而感到驕傲。”但是,到了_年春,楊振寧還是加入了美國籍。他說,“從_年到_年,我在美國生活了19年,然而,決定申請入美國籍并不容易。對一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成長的人,做這樣的決定尤其不容易。一方面,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根本就沒有長期離開中國移民他國的觀念。遷居別國會被認為是徹底的背叛。另一方面,中國有過輝煌燦爛的文化。她近100多年來所蒙受的屈辱,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中都留下了極深的烙印。任何一個中國人都難以忘卻?!?BR> 從單身漂洋過海的闖蕩到功成名就后的奔波,楊振寧目睹了一幕幕美國社會的悲喜劇,目睹了外國移民抑或“二等公民”在這里的境遇。要知道,直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還有排華法。
當楊振寧本人已經(jīng)成為一位有影響的科學家之時,仍在租房時受到歧視。最使楊振寧感到痛苦和困惑的是,他所鐘愛的科研事業(yè),每每因他不是美籍而多受掣肘(例如不能去美國國立實驗室)。當“有不少因素使我裹足不前,而美國這個社會又給了我發(fā)揮潛力的機會,……我在這兒的根幾乎在不知不覺中就已經(jīng)往深處扎了”的時候,楊振寧于_年初最終作出了加入美籍的抉擇。
楊武之在_年故去之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當數(shù)學教授。他對于兒子的決定沒有抱怨,但楊振寧知道,直到臨終前,父親對于他放棄故國的舉動,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終沒有寬恕過他。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十一
中國速度,刷新歷史,中國飛人蘇炳添贏得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第六名,且在半決賽中以9.83秒刷新了亞洲百米紀錄。除了你看到蘇神驚人的成績表現(xiàn),背后還有很多大家所不知道的故事與真相!
1、亞洲飛人的雙重身份:不僅是運動員,還是教授。
蘇炳添不僅是暨南大學經(jīng)濟學院國際貿(mào)易專業(yè)研究生(20__級),還是暨南大學體育學院的副教授,從這個角度而言,蘇炳添是學國際貿(mào)易專業(yè)跑得最快的研究生,也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教授!
2、最自律的運動員:
蘇炳添的戰(zhàn)績,很大程度上來源于他的超強自律:不抽煙、不喝酒、不泡吧、不吃禁忌食物,訓練從不偷懶,保質保量。他至今都嚴格遵守著一個專業(yè)運動員枯燥的作息規(guī)律,每天早上不到7點起床,晚上11點前睡覺。
他的外教亨廷頓對他評價道:“蘇炳添太自律了,他的訓練態(tài)度是中國田徑運動員中少有的,根本不需要教練去鞭策。”
自律成大器,蘇神也不是一蹴而就!
3、蘇神的真實身高只有1米72,打破了短跑的身高標準。
在世界短跑領域,“黃金身高”在1米8至1米9之間,而蘇炳添的身高只有1米72,從先天條件上而言,蘇炳添不算是跑百米的好苗子,相比于身高1米95跑完100米只需42步的博爾特,蘇炳添則需要至少47步才能完成。
但憑借著1米72的身高,中國飛人蘇炳添依然在強手如林的百米跑道上,成為世界頂尖選手,這便是他驚人的爆發(fā)力與訓練技巧所致,假設蘇炳添有1米85左右的身高,他的成績理論上會更好。
20__年倫敦奧運會,蘇炳添在意識到自身與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后,決定破釜沉舟,放棄之前十多年練就的起跑經(jīng)驗,重構自己的起跑技術,起跑腳由右腳改為左腳,步數(shù)由原來的47步增至48步。這個壯士斷腕的決定,極大地提升了他的起跑速度,也助他最終突破了百米10秒的大關!
4、跑道上飛奔,愛情卻很慢熱:
蘇炳添與妻子林艷芳初中便已相識,20__年蘇炳添進入廣東省隊時,歷經(jīng)長達10年的異地戀,兩人于20__年“抽空”并結婚,婚禮儀式禮成后的第三天,蘇炳添就回到了跑道繼續(xù)訓練。20__年,他們的孩子降生,蘇炳添在醫(yī)院悉心照顧妻孩五天后,又歸隊開始了亞運會的備戰(zhàn)。
在當今娛樂圈真真假假的愛恨情仇亂象面前,蘇炳添可謂是一股清流,可謂是異地情侶、深情專一的楷模。
過去,我們一直認為黃種人跑不過黑人,但蘇炳添的出現(xiàn),成為照亮中國短跑的那束光,他突破的不僅是成績,更是打破了我們長期被禁錮的固有思想,“我命由我不由天”,這才是中國人的骨氣與自信。
如今,89年出生的蘇炳添已32歲了,對短跑賽場而言,已處于職業(yè)生涯的末期,同項目的運動員絕大多數(shù)選擇了退役,他卻依舊保持高強度訓練,不斷改善跑步技術以對抗身體的老化,而他做到了,如此年級依然再度刷新了亞洲紀錄。
有人問:“蘇炳添的極限在哪里”?
蘇炳添說:“年齡只是個數(shù)字,我還可以更快”。
保持野心但波瀾不驚,他譜寫的正是關于堅持,關于挑戰(zhàn)極限的神話,這才是真正的體育精神,這才是值得我們?nèi)コ绨菖c追隨的“偶像”,而不是那些或粉嫩或油膩或如wyf般正反兩面的娛樂明星!
蘇炳添,賽場上霸氣四射的蘇神,賽場外專一可靠的丈夫,學術界嚴謹創(chuàng)新的蘇教授……未來,也許還有更多傳奇等待著這位亞洲飛人去創(chuàng)造!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十二
在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博士發(fā)表的《父親與我》一文中曾經(jīng)特別提及過一件事:
我初中一與初中二年級之間的暑假,父親請雷海宗教授介紹一位歷史系的學生教我《孟子》。雷先生介紹他的得意學生丁則良來。丁先生學識豐富,不止教我《孟子》,還給我講了許多上古歷史知識,是我在學校的教科書上從來沒有學到的。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的《孟子》,所以在中學的年代我可以背誦《孟子》全文?!?BR> 在他的自傳中又寫道:他在中學階段念書時,父母要求他背誦孟子。當時的他沒有選擇說不的權利與勇氣,只好勉為其難,把整本孟子裝進記憶中。他上大學后,學習自然科學,一路走來極為順利,并獲得國際的肯定。但是,說來奇怪的是,他幼年時所背的孟子,在成年之后,居然成為他做人處世的基本原則。換言之,孟子的話在他心中形成一套價值系統(tǒng),每當他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都會提供明確的答案。因此,影響他最深的,并不是他所專長的物理學,而是兩千多年前孟子的思想。
楊振寧博士在科學研究中重大思路的形成也得力于中國古代文化理念:我之所以懷疑-的奇偶不滅定律,這和我在西南聯(lián)大讀《易經(jīng)》的心得有關?!兑捉?jīng)》中既有陰、陽相似的道理,同時卻也有陰陽消長或陽盛則陰衰,陰盛則陽衰,剝久必復,否極泰來的道理。類似楊振寧先生的例子還有很多,這就是文言文傳遞的中國古圣先賢智慧經(jīng)驗所蘊含的潛在力量!
可以看出,在科學創(chuàng)新過程中,聯(lián)想只能與已有知識發(fā)生關聯(lián)。能夠在科學創(chuàng)新中發(fā)揮借鑒作用的知識,則進一步說明經(jīng)典的潛在力量。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十三
朱彥夫同志是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zhèn)張家泉村人,1933年7月出生,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一級傷殘軍人。1956年,他主動放棄榮軍休養(yǎng)所的特護待遇,開拓新的人生之路。1957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帶領全村群眾治理荒山、興修水利、發(fā)展教育,經(jīng)過25年的艱苦奮斗,使全村群眾逐步擺脫貧窮落后狀態(tài),過上溫飽殷實的好日子。20__年3月31日,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睒s譽稱號,5月16日第二次被授予“全國自強模范”榮譽稱號。
(一)自費辦起山村圖書館和第一所夜校。
1957年,那時的張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窮村,老老少少識字的沒幾個。朱彥夫意識到要改變村里貧窮落后的面貌,必須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朱彥夫決定在村里建個圖書室,但是,當時的條件異常艱苦,他拿出微薄的撫恤金,置辦圖書,創(chuàng)辦圖書室。又辦起了山村里的第一所夜校,教群眾識字。他親任教員,為了在黑板上寫字,他把粉筆上套上彈殼,用兩只殘臂夾著寫字,彈殼扎進殘臂鉆心的疼。夜校離家很遠,朱彥夫每天拄著雙拐,拖著17斤重的假肢,天天晚上風雨無阻。
他的心血沒白費,在2年多的時間里,100多名學生從夜校走出,成為張家泉村建設的中堅力量。此后各生產(chǎn)隊、大隊的歷任會計,都是夜校的“畢業(yè)學員”。
(二)棚溝造地,向山溝要良田。
張家泉村兩山夾一河,村邊的趕牛溝、臘條溝、舍地溝,把農(nóng)田分得七零八落。尤其是最大的趕牛溝,常年洪水沖刷,溝里亂石如陣,寸草難生。
要脫貧,先改地。朱彥夫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棚溝造地,用石頭把溝棚起來,上面填土,讓農(nóng)田連成片;下邊淌水,洪水來了也沖不了地。朱彥夫說:“不干,溝還會一年年荒下去;整起來,就是咱村的糧囤子。講困難,我這個殘廢都不怕,你們還怕啥?”一番話,說得人人面露愧色。士氣鼓起來,發(fā)展就有了希望。忙完秋收,張家泉人開進了“趕牛溝”。镢刨鍬挖,筐抬車推,一干就是一個冬春。
一個冬春下來,搬了2萬多方土石,建成了1500多米長的暗渠?;膹U了的趕牛溝,變成了40多畝平展展的良田,當年增產(chǎn)糧食5萬多斤。舍地溝、臘條溝也變成了70多畝良田,直到現(xiàn)在仍給村民們帶來了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
(三)修建大口井,解決山村缺水問題。
張家泉是個缺水村,直到上世紀60年代末,別說澆地灌溉,吃水都是難題,為了吃水,村民得跑幾里山路。
朱彥夫請來水利專家,翻山越嶺,數(shù)不清摔了多少跟頭。水源找到后,他天天靠在打井工地,現(xiàn)場指揮。數(shù)九寒天,張家泉的打井工程熱火朝天。打到10米多,井底開始見了水。朱彥夫放心不下,非要下井看看,混合了斷肢創(chuàng)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斷肢凍在了一起。
經(jīng)過一個冬天,一眼深6米、東西寬24米、南北長33米的大口井終于竣工了,張家泉村有了歷史上的第一眼大口井。此后的兩個冬天,朱彥夫帶領鄉(xiāng)親們一鼓作氣,又打出兩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長的水渠,徹底解決了村民用水匱乏和無水澆田問題。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十四
楊振寧青年時期喜愛物理,而且想成為一位實驗物理學家。_年楊振寧赴美國留學時,就立志要寫一篇實驗物理論文。_年,楊振寧進入芝加哥大學費米主持的研究生班,希望能在費米的指導下寫篇實驗論文。當時,費米正忙于在阿貢國家實驗室從事軍事技術研究。像楊振寧這樣初到美國的中國人是不能隨便進入阿貢實驗室的,于是費米建議楊振寧先跟泰勒做些理論研究,實驗則可以到艾里遜的實驗室去做。
艾里遜是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的一名教授。在費米的推薦下,楊振寧成為艾里遜的6名研究生之一。然而,在實驗室工作的近20個月中,楊振寧的物理實驗進行得非常不順利,做實驗時常常發(fā)生爆炸,以至于當時實驗室里流傳著這樣一句笑話: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楊振寧。此時,楊振寧不得不痛苦地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比別人差!
一天,一直在關注著楊振寧、被譽為美國“氫彈之父”的泰勒博士關切地問楊振寧:“你做的實驗是不是不大成功?”
“是的?!泵鎸α钊俗鹁吹那拜?,楊振寧誠懇地說。
“我認為你不必堅持一定要寫一篇實驗論文,你已經(jīng)寫了一篇理論論文,我建議你把它充實一下作為博士論文,我可以做你的導師。”泰勒直率地對楊振寧說。
楊振寧聽了泰勒的話,心情十分復雜。一方面,他從心底深處感到自己做實驗確實力不從心;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服輸,非常希望通過寫一篇實驗論文來彌補自己實驗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謝泰勒的關懷,但要他下決心打消自己的念頭實實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考慮一下,兩天后再告訴您?!睏钫駥帒┣械卣f。
楊振寧認真思考了兩天。他想起在廈門上小學時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課,楊振寧興致勃勃地捏制了一只雞,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看,爸媽看了笑著說:“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腦海浮現(xiàn),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實在不強。
最終,楊振寧接受了泰勒的建議,放棄寫實驗論文。從此,他毅然把主攻方向轉至理論物理研究,_年10月楊振寧與李政道聯(lián)手摘取了該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放棄有時候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適時地放棄,不僅需要勇氣和膽識,更需要遠見和智慧。人生之樹,只有舍棄空想與浮華,才能擷取豐碩甜美的果實。
志向堅定固然有助于人生走向成功,但超出自身能力的志向無異于空中樓閣,可望而不可即。所以,正確認識自己,揚長避短,放棄不切實際的追求目標,人生才會轉向真正的成功。楊振寧放棄物理實驗研究轉向理論研究是理性而明智的,他的選擇是他的人生與事業(yè)的華麗轉身。放棄也是一種智慧。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楊振寧事跡材料篇十五
_年12月,日軍占領南京,隨后就是那場人類歷野蠻血腥、慘絕人寰的“南京_”。這是一段令楊振寧,也是令整個中華民族刻骨銘心的恥辱歷史。
烽火歲月里,父親帶著一家人從合肥經(jīng)漢口等地到了昆明。楊振寧在那里進了西南聯(lián)大,那所在戰(zhàn)時極負盛名的大學。父親也在那所大學任教。
西南聯(lián)大由戰(zhàn)前中國最有聲望的三所大學合并而成,它們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天津的南開大學。
楊振寧在西南聯(lián)大讀了4年本科,爾后,_年至_年,還是在西南聯(lián)大,他又完成了研究生學業(yè)。
楊振寧在西南聯(lián)大讀的是物理系。當時在西南聯(lián)大任教的教授多為留學歐美歸來的年輕博士。他坦率直言,在西南聯(lián)大,最為成功的當推數(shù)學系,而給他留下印象最深的三位數(shù)學教授是:陳省身,華羅庚和許寶路。
說到物理系的老師們,楊振寧的眉宇間更是洋溢著一種難以抑制的懷念之情。那些當年親手把他引入科學圣殿的業(yè)師們,都是中國物理學界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哪!
楊振寧是一個非常念舊重情的人,對于他來說,師恩終身難忘。他十分尊崇已故的趙宗堯教授,80年代,他曾與國內(nèi)的物理學界同行共同撰文,贊揚趙老師在物理學研究和教育中取得的重要成就。還有吳大猷和王竹溪教授,在楊振寧的眼里,這兩位老師當年的教育對他的一生都起到了重大的影響。
楊振寧在上大學四年級時,曾就畢業(yè)論文一事求教于吳大猷教授。吳大猷當時給他出了一個題目:“群論在分子光譜學中的運用”,而分子光譜學正屬于吳大猷本人當時的研究范圍。在吳大猷的指導下,楊振寧完成了這篇論文。就在完成這篇論文的過程中,楊振寧第一次步入群論研究這一神奇之谷,群論在未來物理學研究空間中的重要地位,群論所展示的那種令人贊嘆的奇特的美,在這位未來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心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自此以后,楊振寧一生所從事的研究幾乎都與群論有關。
從美國學成歸來的上海籍教授王竹溪是從事統(tǒng)計力學研究的,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對學生日后的學術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楊振寧一生從事的研究中,有三分之一的內(nèi)容是統(tǒng)計力學。
韓愈曰,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楊振寧后來的事業(yè),已被歷史證明是超過了他的老師,但是,對他而言,沒有這些優(yōu)秀的甘為人梯的老師們,就不會有他楊振寧的今天。師恩難忘哪!
_年,楊振寧在西南聯(lián)大獲碩士學位。同年,清華公費留美發(fā)榜,楊振寧榜上有名。
為了護照、簽證等事,前前后后,足足拖了一年。父親雖為教授,但戰(zhàn)時持續(xù)通貨膨脹,入不敷出,可謂捉襟見肘。迫于生活,楊振寧在等待出國的這一年里,做了西南聯(lián)大附中的教師。他自然沒有想到,這一年的教職,竟促成了他一生的美滿良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