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乱码视频,日韩 欧美 国产 动漫 一区,97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国产,中文字幕亚洲图片

      1. <legend id="ppnor"></legend>

      2. 
        
        <sup id="ppnor"><input id="ppnor"></input></sup>
        <s id="ppnor"></s>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板書設計(通用13篇)

        字號:

            總結是對過去的總結和總結的總結,是一種對自己的回顧和歸納。如何寫一篇具有啟示性的總結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請看下面的一些示例文本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一
            本文是范仲淹應老友滕子京之請,為新翻修的岳陽樓寫的記文。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思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安灰晕锵玻灰约罕?,“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寓含著作者在政治改革失敗后,憂國憂民之心不改的癡情。千載傳誦,令人慨然。是記文中的“常青樹”。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結構和語言特點;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內容,鑒賞文章語言。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學習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人生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樣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擁有高尚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鼓勵學生個性化地解讀文章內容。
            美讀課文,理解文章主旨,品味文章語言;
            1、文章中記敘描寫和議論之間的關系
            2、“微斯人,吾誰與歸?”這句話所透露出的情感。
            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通過美讀課文激發(fā)學生朗讀美文的興趣,感受文章的韻律美,感知文章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勵個性化的閱讀。
            學生:熟讀課文,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語和句子,收集作者資料。
            老師:搜集相關資料,制作課件。
            一、激情導入
            唐代詩人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寫道:“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足以見出洞庭湖之壯觀浩大。而“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卻反映了詩人郁郁不得志、為一己之悲而焦灼苦悶的情緒。而同是寫洞庭湖,同處人生低谷,北宋范仲淹卻獨辟蹊徑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別樣的畫卷,抒發(fā)了不同于孟浩然的情感。相信這篇文章會讓你有新的收獲,也希望它能帶給你新的思考!
            [說明]:以古典明曲《高山流水》為背景音樂,依次鏈接“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薄ⅰ坝麧鸁o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滾動字幕。
            (設計意圖:從舊知導入,和諧自然。從而創(chuàng)設氛圍引領學生思考文章內容和思想。)
            二、檢查預習
            1、檢查字詞:給加點字注音。
            謫守()薄暮()淫雨()霏霏()
            浩浩湯湯()憂讒畏譏()墻傾楫催()寵辱偕忘()
            2、[作者追蹤]: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本文選自《范文正公集》。幼年喪父,生活貧困,卻能刻苦讀書,少有大志。
            (學生答,教師補充,同時字幕顯示)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課前的朗讀預習掌握生字、搜集資料了解作者,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養(yǎng)成提前預習的好習慣)
            三、背景鏈接
            滕子京與范仲淹是同榜進士,兩人交誼甚厚。滕被貶岳州后,雖政績卓然,可是仍舊情緒低落。在岳陽樓落成后,滕子京寫信請范仲淹作記,并隨信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圖》,范仲淹據此寫下了這篇千古名文。當時范仲淹也正貶官在外。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寫作背景,可以對作品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從而為學習本文奠定基礎)
            四、美讀課文
            1、教師范讀,學生注意傾聽語調語速和節(jié)奏。
            2、學生自由朗讀,了解課文內容,盡情想像文章文字中所包含的畫面。注意根據文章感情的需要處理輕重緩急、抑揚頓挫。
            (設計意圖:通過美讀課文既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技巧,感知文章韻律美、圖畫美、大氣美,又能激發(fā)學生誦讀古文的興趣,為學習本文重點知識作準備。)
            五、疏通文意
            1、小組合作探究課前準備過程中所標記的疑難詞語和句子。
            2、展示自主合作學習的結果。
            (1)解釋加點詞語。
            百廢具興()連月不開()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
            波瀾不驚()長煙一空()把酒臨風()吾誰與歸()
            (2)翻譯下列句子。
            a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通過展示學習結果,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
            六、品味探究
            1、瀏覽課文說說文章分幾部分,依據是什么?概括出課文各部分內容。
            2、對自己喜歡的句段進行評析。師提示,常見的幾種評析角度:
            (1)修辭生動形象
            (2)詞語準確生動
            (3)細節(jié)描寫生動
            (4)描寫方法獨特
            3、文中表達作者人生態(tài)度和追求的句子有那些,說出來并談談你的理解。
            4、你怎樣理解“微斯人,吾誰與歸?”這句話所透露出的情感,根據你的理解讀一讀。(答案不求唯一,要有自己的見解、自己的讀法。)
            (設計意圖:通過此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提取信息、梳理文章脈絡、品析語言的能力,鼓勵其進行個性化的閱讀)
            七、升華提高
            柳宗元被貶永州之后心情抑郁難平。假如時光可以倒流讓你回到唐朝成為他的好友,請你運用本文所學語句寫一段話對之進行勸慰,讓他撇棄個人得失,放眼天下蒼生,重新振作起來。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以致用的能力。)
            八、課堂小結
            1、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和感想?
            2、教師結束語:先賢的腳步已遠去,但我相信先賢的靈魂之光還在!讓我們記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記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記住范仲淹!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通過結束語去感染學生,給學生留下關于本文的深刻印象。)
            九、板書設計
            岳陽樓記
            范仲淹
            一敘事緣由作文記之
            二寫景總寫壯闊多變
            遷客騷人
            覽物而異
            分寫覽物而悲
            覽物而喜
            三議論胸襟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抱負先憂后樂
            (設計意圖:使文章結構、表達方式一目了然,古今對照,凸顯文章主旨。)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二
            一、積累詞語。
            實詞:(名詞)賦、國、景、大觀、遷客、騷人、寵辱、(動詞)謫、屬、把
            虛詞:夫、斯、其、微、則、然則詞組:百廢具興、浩浩湯湯、氣象萬千、霪雨霏霏、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虎嘯猿啼、滿目蕭然、感極而悲、一碧萬頃、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曠神怡、先憂后樂(先天下之憂百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二、理解句意。
            “得無異乎?”(反問句)
            “吾誰與歸?”(變序句)
            “則有……者矣?!保ㄩL定語句)
            “其必曰……乎?!保ū硎敬y語氣的陳述句)
            三、了解“對偶”的特點及作用。
            四、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顯志的寫作特點。
            五、學習我國古代進步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思想。
            一、本文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不僅立意高遠,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齊中見變化,尤其便于朗讀。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吟味,體會文章的特點,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二、倡導學生自讀,教師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啟發(fā)引導。
            3課時。
            一、導入新課。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歷代都作為散文名篇收入各種選本,它究竟有哪些獨到之處使它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呢?這是我們在閱讀這篇文章時必須認真思考的。
            關于岳陽樓和作者,請先看本文的題注。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文學方面也相當有成就。
            下面是《宋史》里關于范仲淹的簡略介紹(節(jié)引,字句略有改動),對我們理解《岳陽樓記》的思想內容很有幫助,請同學們先讀一讀(掛在小黑板):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發(fā)憤苦讀,憊甚,輒以涼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人不堪其憂,仲淹不改其樂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讒受貶,慶歷五年由參知政事(副宰相)謫守鄧州。勤政愛民,有政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彼乐?,四方聞者,皆為嘆息。
            (指定語文學習好的學生讀講。)
            思考:
            1、范仲淹少年時為什么發(fā)憤苦讀?
            2、范仲淹論政事奮不顧身,力主改革,勤政愛民,他的思想基礎是什么?
            二、指導自學。
            1、讀懂文句:借助工具書和課本注釋,讀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
            教師提示重點詞語與句子(見“教學目的”),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
            2、思考:
            (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三、課外作業(yè)。
            1、把小黑板上關于范仲淹的資料抄在練習本上。
            2、反復朗讀,加深理解。
            (教讀第1—4段)
            一、檢查學生自讀情況。
            (根據上一課布置的思考題提問。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不在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學。)
            二、研習新課。
            教讀第1段。先指定學生讀、講課文,結合進行正音、釋詞。
            1、要重點理解的詞句。
            越明年—課本注解為“到了第二年”(即慶歷五年),而據《岳州府志》載《宗諒求記書》,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在慶歷六年,所以這句中的“越”還是按它的本來意義作“過”講為妥,“越明年”就是“過了第二年”,即進入了第三年講(慶歷六年)。
            謫——封建社會官吏的降職或遠調,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遠方,如“發(fā)閭左適(同“謫”)戍漁陽九百人”。
            屬——同“囑”,通假字,“屬予作文以記之”點明寫作本文的緣由。
            2、思考與討論。
            引導要點:從這個“謫”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說的“遷客騷人”,作者一開頭就點明滕的處境,其實暗暗包含對老朋友的勸勉:你雖然身處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遷客騷人那樣為個人的遭遇而悲嘆,應該像“古仁人”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同時,作者自己在慶歷五年也遭貶謫,這樣寫也暗寓與老朋友同處逆境、自勉勉人之意。從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对狸枠怯洝匪詡髡b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記事寫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遠的好文章。
            教讀第2段。先指定學生讀、講課文,結合進行正音、釋詞。
            1、要著重理解的詞句。
            夫——本文中幾個“夫”都念(觀夫、若夫、嗟夫)前兩個“夫”有指示作用,相當于“那”;“嗟夫”,感嘆聲,亦作“嗟乎”。
            然則——順接連詞。注意不要跟轉折連詞“然而”搞混。“然則”在這句中有承上連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這樣(氣象萬千),它北通巫峽,南到瀟湘,降職外調的官吏和憂然失志的詩人大多會合在這里,那么他們看到這景色后產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變化而不同嗎?《教學參考書》把這句中的“然則”譯為“然而”,不符合上下句間因果相承的關系,值得商榷。
            騷人——課本注解:詩人。戰(zhàn)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后世也稱詩人為騷人。但在某種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兩者不能對換,如本文“遷客騷人”若換成“遷客詩人”就不恰當。因為《離騷》的作者屈原是一個遭到貶逐的詩人,所以“騷人”比“詩人”有時還多一層“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騷人”與“遷客”相配比較合適。
            得無異乎——“得無”本是一個表示測度的語氣副詞(如“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但本句中“得”“無”是兩個詞,相當于現在說的“能不”。以詰問語氣表達肯定的意思。
            2、思考與討論。
            引導要點:
            作者善于選取形象化的詞語繪聲繪形。如:銜遠山——洞庭湖中有許多小山,用一“銜”字形象地寫出湖與山的關系。吞長江——長江流經洞庭湖,用一“吞”字,不僅形象地寫出湖與江的關系,而且“吞”字聲音寬舒洪亮,讀來有氣勢磅礴之感?!般暋薄巴獭弊诌B用,更使靜景富于動態(tài)和活力。浩浩湯湯——字音響亮,疊字又加強了氣勢,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繪聲、又繪形。氣象萬千——連用兩個數詞寫洞庭湖上景象變化之多之快,極有聲勢。此外如“橫無際涯”的“橫”,與“廣”近義,但作者用“橫”而不用“廣”,因“橫”字顯得境界開闊而有氣魄;“朝暉夕陰”的“暉”換成“晴”字,義通順,但作者用“暉”而不用“晴”字,因為“暉”字具體,容易使讀者聯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煉字的功力。
            (2)本節(jié)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應的關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把它們找出來說明它們的關系或作用。
            引導要點: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為下兩段分別寫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線?!斑w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既承接上文寫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兩段文字,其中“情”“異”,是關鍵詞,是全篇抒情、議論的基礎。行文前顧后盼,文理綿密。
            教讀第3、4段,指定學生讀、講課文,結合進行正音、釋詞。
            1、要重點理解的句子。
            “則有……者矣”是一長定語句?!罢摺敝复坝[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為例,從“去國懷鄉(xiāng)”到“感極而悲”都是“者”的定語。第4段末句的結構相同。這兩句可分別譯為“登上岳陽樓,就會產生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憂慮讒言,懼怕譏諷,滿眼凄涼,感傷到極點而悲痛的心情了?!薄啊蜁a生一種心胸開朗,精神愉快,榮譽和屈辱一齊忘記,端著酒杯面對和風,充滿了喜悅的心情了。”
            景——形聲字,“日”形“京”聲?!熬啊钡谋臼恰叭展狻?。
            錦鱗——鱗,指魚,是借代(部分代整體),加上“錦”字的修飾,令人想見碧波清淺之中日光下徹、彩鱗閃爍的美麗景象。
            浮光躍金——這句寫月夜有風時湖面上的景色?!案 焙汀败S”兩個動詞分別作名詞“光”和“金”的定語,構成兩個偏正短語。把湖面上“浮動的月光”比喻成“躍動著的碎金”,造成了一種動態(tài)美。
            靜影沉璧——這句寫月夜無風時湖面上的景色。語法結構、修辭方法跟上句相同,不過它寫的是靜態(tài)美:靜靜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動一靜,相映成趣。
            把——動詞,持,握?!鞍选弊鹘樵~是后起的用法(把門關上),或用在比較接近口語的詩詞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其喜洋洋——洋洋,眾多或盛大貌,這里形容喜的樣子。朗讀時“喜”字后要稍頓一下。這句可譯為:那喜悅真是達到了極點。
            2、思考與討論。
            (1)本文寫景的特點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寫愁苦之景則悲情畢現,寫歡樂之景是喜氣洋洋。寫景取得這樣的效果,“奧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選擇景物和渲染氣氛。細讀這兩段寫景的部分,說說作者為表現“悲”“喜”兩種不同的感,分別選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樣渲染氣氛的?引導要點:作者選擇的景物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為例:雨是“霪雨”,風是“陰風”,浪是“濁浪”,時間是“薄暮”,所聞是“虎嘯”和“猿啼”,無不是帶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號”“排空”“冥冥”等詞語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風高、恐怖凄慘的畫面就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來沒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檣”“楫”等,但配以“隱耀”“潛行”“不行”“傾”“摧”等詞語,就帶上了濃重的愁苦色彩。(第4段的特點與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體會。)(2)第3、4段除了選擇景物和渲染氣氛都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這個相同點外,兩段在結構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寫景,后抒情,為情設景,緣景抒情;甚至連前后兩個抒情句的表達方式也完全相同。試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兩個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為什么?引導要點:這兩個抒情句是文章思路發(fā)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前句遷客騷人登樓而悲,后句寫遷客騷人登樓覽物而喜,聯系上文看,是為了落實“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句,聯系下文看,是以遷客騷人隨物而變的心情,襯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從而引發(fā)出“先憂后樂”一段正論。如果把兩個抒情句刪去,文章思路中斷,也破壞了文章的內在聯系。
            三、布置作業(yè)。完成“朗讀·背誦”一、二。
            (教讀第5段,總結)
            一、檢查作業(yè)。
            二、研習新課。
            教讀第5段。
            先指定學生讀、講課文,結合進行正音、釋詞。
            1、要重點理解的詞句?!跋忍煜隆酢薄@是一個略帶測度語氣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這里是代詞,不是表示推測的副詞。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則何時而樂耶?”用“……乎”這樣測度的語氣,顯得委婉而得體。2、思考與討論。
            這一段是學習的難點所在,教讀應著重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層層啟發(fā),設問: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陽樓的概況,記了登樓所見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為一篇“記”,寫了這些也夠了,但作者的本意卻不在寫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聾發(fā)聵的討論來。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筆鋒突轉,提出了一個“古仁人之心”來,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與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從這里開始看作者是怎樣逐步深入地闡發(fā)他的思想的。請想一想:作者認為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提出: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觸化而發(fā)生變化;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這樣看來,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沒有關系,跟個人遭遇也沒有關系。那么跟什么有關系呢?他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是憂“民”,便是憂“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來;他們“進亦憂,退亦憂”,可見他們的“憂”跟個人的進退、榮辱都沒有關系。他們是為民生疾苦而憂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在天下人感到快樂后古仁人才會快樂??梢娝麄兊幕驊n或樂完全是隨天下人的或憂或樂而轉移的。這就是作者所認為的“古仁人之心”。
            (4)這種“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實際也許并不存在。聯系第一課時介紹的有關作者的資料,說一說作者為什么要議論這種實際上并不存在的人物。提示:作者以天下為己任,常說“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這種“先憂后樂”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從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愛民的行為看,確實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囑寫《岳陽樓記》的機會,提出這種理想化的人物來,正是為了“假托古人,自寫懷抱”,表明自己本來就不為個人的進退、榮辱而悲喜,雖遭貶謫,但憂國憂民之心決不改變,同時也包含著對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問句的形式表達,自勵勵人,委婉含蓄。
            三、朗讀全文。要求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領會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以及具有音樂感的語言特色。
            四、總結性練習。
            2、下面譯文中有幾處譯得不正確,找出來并加以改正。(古仁人)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擔憂,退處民間又為君主擔憂,真是進朝做官也擔憂,退處民間也擔憂。然而他們什么時候才樂呢?他們必定會說“憂在天下人之先,樂在天下人之后”吧。
            4、本文有兩種對偶句,一種是兩句相對,如“北通巫峽”對“南極瀟湘”;一種是本句自對,如“遷客”對“騷人”。試從文章中各找出幾組對偶句來,并說明它們是怎樣構成對偶的。
            五、布置作業(yè)。背誦全文。
            附:“總結性練習”參考答案
            1、(略)
            2、有兩處譯得不正確:
            (1)“是進亦憂”把“是”譯成“真是”不對?!笆恰笔谴~,相當于“這”,可譯為“這(真是)……”。
            (2)“然則”誤譯為“然而”,應譯為“(既然)這樣,那么”。
            3、第3、4段對表達文章中心的作用(略)。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三
            教學三維目標:
            1、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來體會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2、學會通過反復誦讀、聯想想象去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3、感受杜甫孤苦漂泊,壯志未酬的苦悶心情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之情。
            教學重難點:
            1、反復誦讀詩歌,學會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解讀詩歌內容。
            2、理解和體會杜甫懷才不遇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教學方法:誦讀法、小組合作探究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導學案)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情導入:
            (多媒體展示)意象: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歸鳥、落木、長江
            意境:沉郁悲涼(蕭瑟凄涼),雄渾開闊。
            情感:長年漂泊,老病孤愁,時世艱難,憂國傷時。
            我們在學習《登高》的時候,先抓住意象,通過聯想和想象,再現詩人所描繪的畫面并沉浸其中,獲得審美感受,進而分析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就是“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學習方法。今天我們就用這個方法一起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登岳陽樓》,看看這首詩又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情感。(板書課題)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是我們的第二單元的單元提示,也是我們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二、初讀感知
            (一)、學生齊讀詩歌,注意把握詩歌節(jié)奏。
            (二)、知人論世,背景補充
            學習詩歌,我們要多誦讀,也要知人論世,了解相關的時代背景,相信同學們對杜甫都非常了解,大家能一起來說說你知道的杜甫嗎?(學生: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因影響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歌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所以被稱為“詩史”,因任過左拾遺和工部員外郎,所以后世稱杜拾遺和杜工部,因居住地又稱他為杜少陵、杜草堂,與李白合稱“李杜”,詩歌風格沉郁頓挫,詩作很多,約1500首詩歌被保存下來。)
            (三)初知意象
            學生再讀詩歌(自由誦讀,讀出聲音)
            思考: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根據學生回答內容板書)
            重點意象:洞庭水、岳陽樓 吳楚、乾坤日月——遼闊雄偉、空闊博大(感受)
            孤舟——孤獨漂泊(漂泊)
            再讀詩歌(沉浸其中,讀出氣勢)
            三、
            合作探究,分析鑒賞
            (一)置身詩境
            參考:早就聽聞洞庭湖水的波瀾壯闊,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陽樓來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見吳楚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一分為二,分布于東南兩邊,蒼茫無際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過一浪,向天邊洶涌而去,大地長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蕩著,景象壯美極了!回頭想一想自己,親朋故舊竟無一字寄給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過這浩渺無邊的洞庭湖,遙望關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馬亂、戰(zhàn)火紛飛;一想到這,靠在窗軒之上的我不禁涕淚交流。
            (過渡)我們通過抓住詩歌意象,聯想和想象,將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一一再現到自己的腦海中,使整個心靈沉浸在一個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審美享受,這就是“置身詩境”接下來需要我們通過這些意象和自己的感受,分析景和情的關系,進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就是“緣景明情”。
            (二)緣景明情
            1、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用了什么手法?你感受到作者登樓時怎樣的感情呢?
            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此時的詩人,經歷了歲月的滄桑,面對山河破碎的祖國,自己壯志未酬,國家前途渺茫,可謂百感交集。
            這種情感是怎么表現的呢?
            虛實交錯,今昔對照。用“昔聞”為“今上”蓄勢,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2、“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讓你聯想到了誰的詩句?你又有怎樣的感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保ú懿佟队^滄海》)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比較:曹操的詩句通過寫滄海吞吐日月,寫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讓我們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無邊、吞吐日月,同樣壯闊。)(意境:博大壯闊)
            這兩句中表現力最強的詞語分別是哪個?(坼、?。┠隳苷f說這兩個詞的妙處嗎?(可與“列”“映”比較)
            “坼”字,詩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qū)域沖開、分裂,顯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tài)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蕩起落,一派雄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
            這兩句寫景,有沒有表現作者的情感?
            (對洞庭湖的禮贊,對個人身世飄零的感嘆、對國家命運的擔憂。)
            3、“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坝H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只是感嘆自己的身世嗎?(不是)從哪句可以看出?(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兵荒馬亂,著火紛飛,百姓流離失所,再加上自己晚年漂泊不定、老病孤舟,無人賞識,怎能不“涕泗”橫流啊。
            但即便自己再崎嶇坎坷,懷才不遇,但仍然把國家危難,百姓困苦放在心頭,這樣的家國情懷值得我們每一個同學學習,我們身處和平年代,更應該學會感恩,立志高遠,做一個有擔當的有志青年,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5、再讀詩歌(讀出作者復雜的感情),力求當堂背誦。
            四、方法
            總結
            ,課堂小結
            (一)、從意象、意境、情感上總結全詩
            意象:洞庭水、岳陽樓、吳楚、乾坤日月、孤舟
            意境:沉雄悲壯、博大深遠
            情感:身世之悲、家國之憂
            詩歌鑒賞中最重要的莫過于通過對意象的把握、發(fā)揮想象,體會和品味詩歌特有的意境美,從而準確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情感。這一堂課,我們進一步熟悉了賞析詩歌的重要方法——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只要同學們在學習中國古典詩歌時,重視反復誦讀,置身詩境,將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一一再現到自己的腦海中,體會詩歌所再現的意境,并抓住最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來進行賞析,我相信,同學們一定能陶醉在中國古典詩歌所帶給我們的審美享受之中。(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五、作業(yè)布置:1、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自學并背誦杜甫的詩歌《旅夜書懷》。
            登岳陽樓學生教學設計
            【推薦】《登鸛雀樓》教學設計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推薦】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熱門】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四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疏通文句,并嘗試背誦課文。
            2、識記文言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3、能找出過渡性的詞句,體會課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特點。
            1、朗讀、背誦。
            2、體會課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特點。
            一、檢查預習
            多媒體出示詞句練習。
            a、解釋詞義:
            (1)乃重修岳陽樓
            (2)屬予作文以記之
            (3)予觀夫巴陵勝狀
            (4)此則后陽樓之大觀也
            (5)前人之述備矣
            (6)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7)若夫霪雨霏霏
            (8)薄暮冥冥
            (9)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
            (10)至若春和景明
            (11)而或長煙一空
            (12)寵辱偕忘
            (13)或異二者之為
            (14)是進亦憂,退亦憂
            b、翻譯:
            (1)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誰與歸?
            (4)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二、精心導入
            1、以賞析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導入 課文。
            2、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三、解難答疑
            1、學生集體朗讀課文。
            2、請學生說說預習感受。
            3、學生質疑,小組討論后,教師點撥明確。
            4、學生自由朗讀剛才自己有疑難的語句,進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讀分析
            本文做到了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的高度融合,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請同學們找出對應的語段或語句。
            2、第一節(jié)的“謫守”與第二節(jié)的哪個詞對應?他們被“謫”后的心情會怎樣?
            [明確]“謫守”與“遷客”對應。
            3、第二節(jié)中有一個過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對“遷客”之“情”的描寫,請找出來,讀一讀。
            [明確]過渡句:“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4、“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有“異”,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為什么會有不同呢?
            [明確]“物”“異”而“情”“異”:陰冷險惡——悲;春光明媚——喜。
            [明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為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們以“天下”為“憂”,以“天下”為“樂”。
            6、作者把“遷客騷人”與“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明確]既是自勉,更是勸慰友人。
            [明確] “觀夫——然則——若夫——則有……者矣——至若——則有 ……者矣——嗟夫——然則——噫”這些標志性詞語的運用,使文章敘事、寫景、抒情、議論一氣呵成,渾然一體。
            教師小結:全文先以敘事帶出寫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議,點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議的高度融合。
            板書(多媒體顯示)
            遷客騷人 謫 古 仁 人
            以“陰”悲,以“晴”喜 “覽物之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即景抒情) (由情入議)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學生自由朗讀一遍課文,進一步體會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特點。
            五、嘗試背誦全文
            1、教師指導背誦:
            a、全文結構:敘事——寫景——即景生情——議論抒懷
            b、抓住關鍵詞句:
            2、學生嘗試背誦
            六、教師小結:
            同學們,《岳陽樓記》這篇文章,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去賞析,去探究,比如還有文中的對偶句,凝練優(yōu)美的四字句等等,千古流傳,膾炙人口,常讀常新。閱讀這樣的文章,會曠達我們的心胸,照亮我們的靈魂。
            七、布置作業(yè) :
            1、熟練地背誦全文。
            2、仿照課文3、4兩段,寫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嘗試用文言文創(chuàng)作)。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五
            1、有感情的正確的朗讀課文
            2、積累重要文言詞語
            3、理解文中“心憂天下”的思想
            1、有感情的正確的朗讀課文
            2、積累重要文言詞語
            理解文中“心憂天下”的思想
            兩課時
            第一課時
            1、教學導入
            師:當我們讀到“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睍r,我們?yōu)閺堭B(yǎng)浩關心民間疾苦之心所感動,這似乎代表的是所有讀書人的心聲。所以當我們再次誦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時,我們心中涌起的是一種神圣的責任感。讓我們共同走進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2、作者簡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世稱“范文正公”。二歲而孤,家貧無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發(fā)憤苦讀,憊甚,輒以涼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人不堪其憂,仲淹不改其樂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讒受貶,慶歷五年由參知政事(副宰相)謫守鄧州。勤政愛民,有政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彼乐?,四方聞者,皆為嘆息。
            3、朗讀訓練
            自由朗讀--------聽范讀-----------齊讀。
            提示:注意語言的停頓、字音的正確、情感的變化。
            4、文意疏通
            師:同學們以小組討論課文前兩段的大意。
            (小組討論,請同學說大意。)
            明確:謫、作(寫)、政通人和、具、屬、浩浩湯湯、大觀、然則、遷客、騷人。這些是理解的重點和難點,應特別注意。(具體可參照課下注釋)
            小結:修建岳陽樓的背景、滕子京的政績: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寫作此文的原由:屬予作文以記之。
            總領第二段的句子: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從空間表現盛景的句子: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從時間表現盛景的句子: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5、課后訓練
            反復朗讀此文,感受文章的情感。結合注釋理解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的
            1、積累重要文言詞語
            2、理解文中“心憂天下”的思想
            二、教學重點
            積累重要文言詞語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心憂天下”的思想
            五、教學過程
            1、文意疏通
            師:讓我們齊讀第3、4自然段,領略一下岳陽樓的風光。(朗讀)
            同桌共同欣賞畫面,用大意法講述出來。
            明確:重點掌握若夫、淫雨、國(國都)、憂讒畏譏、蕭然(蕭條的樣子)、錦鱗、或、一、郁郁青青、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把(握)、的含義。(參見課下注釋)
            引導要點:作者選擇的景物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為例:雨是“霪雨”,風是“陰風”,浪是“濁浪”,時間是“薄暮”,所聞是“虎嘯”和“猿啼”,無不是帶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號”“排空”“冥冥”等詞語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風高、恐怖凄慘的畫面就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來沒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檣”“楫”等,但配以“隱耀”“潛行”“不行”“傾”“摧”等詞語,就帶上了濃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點與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體會。)
            引導要點:這兩個抒情句是文章思路發(fā)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前句遷客騷人登樓而悲,后句寫遷客騷人登樓覽物而喜,聯系上文看,是為了落實“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句,聯系下文看,是以遷客騷人隨物而變的心情,襯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從而引發(fā)出“先憂后樂”一段正論。如果把兩個抒情句刪去,文章思路中斷,也破壞了文章的內在聯系。
            2、探究
            師:作者在具體的描繪了景色后,用了一大段的文字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慨,讓我們來齊讀體味古人之心。(有感情的朗讀)
            自由發(fā)言:你最欣賞哪句話,說明原因。小組交流。
            提示: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觸化而發(fā)生變化;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同時又體現作者的曠達胸襟。
            他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是憂“民”,便是憂“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來;他們“進亦憂,退亦憂”,可見他們的“憂”跟個人的進退、榮辱都沒有關系。他們是為民生疾苦而憂心忡忡。
            在天下人感到快樂后古仁人才會快樂。可見他們的或憂或樂完全是隨天下人的或憂或樂而轉移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边@就是作者所認為的“古仁人之心”。
            (1)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
            (2)積極向上,奮發(fā)有為的思想。
            (3)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品德。
            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問句的形式表達,既是對友人的勉勵也表明自己的志向,委婉含蓄。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六
            知識與技能:把握“緣景明情”的賞析手法,提高學生賞析寫景詩歌的能力,了解相關詩歌的文學知識,把握詩人景物描寫蘊含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介紹概念,根據詩歌賞析“誦讀——理解——分析”的程序,學習“緣景明情”的賞析手法。縱橫比較方式鞏固練習。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體會詩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學習是人的愛國情懷,消減學生賞析寫景詩歌的畏難情緒。
            以“緣景明情”法賞析例文中的情、景。
            通過同一詩人同類作品,不同詩人同類作品的縱橫比較,鞏固練習,并增進對詩人品質的感知。
            一課時
            導入:
            一、概念解讀
            1、什么是“緣景明情”?
            2、詩詞中的情景關系是怎樣變現的?
            二、方法指津
            1、指導方法:抓住“景物——形象——情感”
            2、師生共同完成例文《登岳陽樓》的賞析
            步驟:
            a因聲求氣,吟詠詩韻。學生反復讀詩,說自己讀詩輕重緩急的認識,互相交流。教師根據虛實結合手法指導誦讀。(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b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根據今夕對照的內容,探究原因,了解作者經歷和寫作背景。學生談詩歌中作者情感的根源。
            c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小組活動,完成問題:找寫景詩句,歸納景物特點,人物形象,想象詩人形象,分析情感。
            三、遷移訓練
            小組活動,縱橫比較杜甫《登高》孟浩然《觀洞庭湖》,完成表格回答問題。
            四、考情透視:考詩歌鑒賞出題趨勢與真題解析
            小結
            用“緣景明情”的手法,對比分析《登岳陽樓》《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旅夜書懷》。
            背誦《登岳陽樓》、《旅夜書懷》
            附表格:結合詩人經歷、背景比較分析下面兩首詩與《登岳陽樓》寫景抒情方面的異同。
            詩歌《登岳陽樓》杜甫《登高》
            杜甫《臨洞庭》孟浩然
            寫景詩句
            場景特征
            詩人形象
            詩人情感
            1、你們小組研究的詩中描繪了怎樣一幅畫面?
            2、這首詩歌怎樣表現情景關系的?
            3、這首詩與課文寫景抒情比較有何異同?你們有什么結論?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七
            《岳陽樓記》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二課。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除最后一課是五首古詩外,其余四課均足古代游記或名勝記,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对狸枠怯洝肥欠吨傺蛻嫌央泳┲垼瑸樾路薜脑狸枠菍懙挠浳?。作者以簡潔的語言,先敘事后寫景,進而由景入情,著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發(fā)議論,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理想。在記山記水的背后,蘊含著作者憂國憂民的癡情。其人格魅力,千古傳唱。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兩個
            (1):了解作者范仲淹及寫作背景,能借助工具書,注釋、疏通文義。
            (2):理解作者的曠達胸襟和政治抱負,激發(fā)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本文是一篇散文,以“記” 為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寫作特色應是本文學習的重點,另外本文語言內涵深刻,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領會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內涵以及作者的志趣應是本文學習的難點。
            八年級學生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基礎,能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初步讀懂課文。學生已經具備 一定的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本文時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
            第一課時初步感知,自讀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結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導入: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臨洞庭,遙望君山,建筑雄偉,氣勢磅礴.可鳥瞰洞庭湖,岳陽樓始建于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岳陽樓”,其間又幾經擴建,規(guī)模宏闊,氣勢壯觀,以岳陽樓為題材的優(yōu)美詩文美不勝收,范仲淹自己也說:“前人之述備也?!逼淝吧硎侨龂鴷r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張說在閱兵臺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士們登樓賦詩。自范仲淹《岳陽樓記》后,岳陽樓聲名益著,與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楚地三大名樓,成為游覽勝地。
            中國四大名樓岳陽樓 (湖南)
            黃鶴樓 (湖北) 鸛雀樓(山西) 滕王閣(江西) 登鸛鵲樓(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唐)崔灝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謚“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蘇州吳縣(今江蘇吳縣)人。他出身貧寒,自幼苦學,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端问贰酚洠悍吨傺投q而孤,家貧無依,而少有大志,發(fā)憤苦讀,憊甚,輒以涼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人不堪其憂,仲淹不堪其樂也。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讒受貶,慶歷五年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勤愛民,有政聲,常自誦:“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1015年(皇佑三年)以戶部侍郎知青州27歲中進士,1052年病逝于赴潁州途中。為官敢于直諫,曾負責西北邊防,屢立戰(zhàn)功,后任參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議,觸動保守派利益,遭到貶謫。死后謚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他是北宋革新運動的先驅,他的`詩文代表文學創(chuàng)作的進步方向,具有鮮明的政治內容。 4.文體簡介:
            “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一般地說,作者對現實生活中的某個事物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寫出來,都可以叫做“記”。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小石潭記》《桃花源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它可以全是敘事,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可以全是寫景,柳宗元的《小石潭記》,還可以兼有敘事、寫景、狀物、議論等表達方式。表達方式雖有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抒發(fā)作者的情思和抱負,或闡述對某些問題的觀點?!坝洝痹趯懛ㄉ峡梢苑謨深悾阂活愂亲髡卟恢苯诱f,或基本不表露自己的觀點或感情狀態(tài),而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例如《桃花源記》。另一類是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發(fā)生出情理,而常以“卒[卒:完]章顯志”的方式表現出來。本文屬于第二類。
            范仲淹為什么要寫《岳陽樓記》?(用原文回答)
            提示寫作背景:
            滕子京函請范仲淹作記,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圖》,并說:“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BR>    滕子京與范仲淹為同榜進士,兩人交誼頗厚。滕子京是被誣陷擅自動用官錢而被貶的,他到岳州后,“憤郁頗見辭色”,別人慶賀岳陽樓將落成,他卻回答說:“落甚成?只待憑欄大慟數場。”可見他的情緒極為低落。
            范仲淹正是借作記之機,含蓄委婉地規(guī)勸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試圖以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和樂觀精神感染老友。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決定了文章敘議結合的風格。
            教師提示:
            第一段以敘為主,應讀得舒緩、莊重;
            第二段寫洞庭湖景色的文字,應讀得雄渾?!扒叭酥鰝湟印保Z調平緩,“然則”一句引出新意境,語調升高?!暗脽o異乎”應讀出疑問語氣, 學生揣摩:
            第三段以“若夫”起筆,意味深長,以下寫景文字,應讀出愁苦凄楚的情味來。 第四段“至若”引出一個陽光燦爛的畫面,應讀得高亢、嘹亮,節(jié)奏明快而有力。 第五段以“嗟夫”開啟,帶來抒情和議論的意味,三句疑問句,語調應上揚,“噫”一句,應讀出悲涼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
            文中刻畫了哪兩類人?兩者有何“異”?你屬于哪種人?
            遷客騷人
            古仁人
            出示今人圖片:
            郭德綱和郭麒麟
            鷹爸何烈勝和多多
            點評:丁肇中就這么說過:“考試能拿第一名并不代表一切,因為考試是解決別人解決了的問題。我所認識的20世紀的物理學家、化學家,拿諾貝爾獎的,幾乎沒有在學校考第一名的,考最后一名的倒有幾位。但這些人都能挑一個題目,根據客觀情況,認定這是自己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情。為了這個,其余的東西都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
            讓我們重回經典,再次感受范仲淹高尚的氣節(jié),齊讀《岳陽樓記》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八
            (一)知識教學點
            1.正確理解文中的難詞、難句,領會全文大意,并從寫作特點上把握全書的思路。
            2.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會警句的作用。
            3.領會文中駢散結合的句法。
            (二)能力訓練點首先抓住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在朗讀中注意字音正確,停頓合理,注意語調高低抑揚,把握記誦的思路,以達到順暢地背誦全文的目的。在反復誦讀中,要發(fā)揮學生的想像力,細細品味語言文字的美感。
            (三)德育滲透點 深刻體會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四)美育滲透點 全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地融為一體的結構藝術及古仁人高尚的人格魅力。
            《岳陽樓記》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古代散文佳作。學習時,學生可在聽課文范讀錄音、看“岳陽樓勝景”錄像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語言凝練、形象而富有音樂美的特點。對文章表現的深刻的思想內容的理解,可在教師的啟發(fā)點撥下完成。
            正確理解難詞、難句,可以通過讓學生借助工具書自學。在此基礎上組織討論來完成。語言文字的美感,宜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警句的深刻內涵,宜在教師適當補充背景知識下理解。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境界應該如何評價,是學習的一個疑點,宜在教師的引導下,聯系作者所處的特定社會階段,進行正確地分析。
            2課時
            錄音機、影碟機
            1.學生借助書下注釋,工具書自學文章,理解難詞、難句,領會文意。
            2.學生結合聽范讀,看碟片和自由誦讀,一邊領略岳陽樓美景,一邊感受本文語句錯落有致,富于音樂美的特點。
            3.教師設計討論題,在邊讀邊議中領會文章主旨及作品把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緊密結合,融為一體的寫作特點。
            1.介紹作者,了解寫作背景,寫作動機。
            2.感受本文語言美的特點。
            3.理解1、2節(jié)文意。
            本文選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字希文,蘇州(今江蘇吳縣)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仁宗時,曾任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他主張改革弊政,提出了許多改革措施。但這些改革多少觸犯了大官僚地主的利益,以致推行不久便告失敗,他也被貶官外放。 岳陽樓,在今湖南省岳陽市,是唐代張說(yue4)建的?!对狸枠怯洝肥欠吨傺唾H居鄧州(今河南鄧縣一帶)時,應好友滕子京的請求寫一篇散文。其時,滕子京重修是岳陽樓,范仲淹作記,蘇舜欽書寫,邵悚(曲)篆額(用篆字書寫匾額),一時傳為“四絕”。岳陽樓記》先略述滕子京重修岳陽樓一事,交代作記緣由,然后著力描寫“遷客騷人”登樓時的兩種不同覽物之情。(或“喜”或“悲”),由此直接過渡到議論,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表達了不向舊勢力妥協(xié)的決心,并以此來勉勵友人,警策自己。
            1.導人新課,放“岳陽樓勝景”錄像,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
            2.指導朗讀。聽錄音,要求注意字音、停頓和語調的高低抑揚。
            3.教師強調讀駢句的一般規(guī)律,學生自由朗讀,體會本文語句駢散結合,錯落有致,極富音樂美的特點。
            完成課后練習二。在復習駢句知識之后,強調讀駢句的規(guī)律。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九
            1、掌握本課文體知識,重點詞語和句子的翻譯。
            2、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課文內容。
            3、針對本文,強化內容理解,并培養(yǎng)學習文言文能力。
            1、掌握本課重點詞語和句子的翻譯。
            2、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課文內容。
            (1)請簡要概括第一段所寫的內容,然后指出哪些內容寫出了滕子京的政績?
            (3)第二段中“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4)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的背景是什么?
            (5)文中總寫洞庭湖景觀的句子是:
            (6)從文中看,“前人之述”指的是:
            (7)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迸c文中所描寫的洞庭湖的景色、氣勢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的特點。
            (9)文中與“以物喜”“以己悲”相照應的句子分別是什么?
            (10)點明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
            (11)“是進亦憂,退亦憂?!敝械摹斑M”“退”分別指的是什么?
            (12)怎樣理解文中“微斯人,吾誰與歸?”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13)作者認為,怎樣的抱負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a.新市長上任兩年,全市面貌大變,社會安定,各項事業(yè)蓬勃發(fā)展,真是
            b.面對人生中成功的歡樂和失敗的痛苦,我們應該擁有
            c.文中抒發(fā)了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
            【課堂檢測】
            一、閱讀課文第3、4、5段,完成下列各題。
            1.下列加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8分)
            a.檣傾楫摧傾家蕩產
            b.憂讒畏譏樂以忘憂
            c.去國懷鄉(xiāng)觸目傷懷
            d.或異二者之為神情特別
            2.解釋下面加點詞語的意思。(8分)
            (1)山岳潛形潛:
            (2)薄暮冥冥薄:
            (3)把酒臨風把:
            (4)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嘗: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8分)
            (1)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2)微斯人,吾誰與歸?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十
            合作學習)
            1溫習上堂課內容—-作家知識、一二段段意、課下注釋詞語解釋。
            2讀三四段,借助注釋及工具書理解文意。
            【課堂學習】
            1復習提問
            (1)提問學生關于范仲淹的知識
            (2)文章一二段都寫了什么內容?
            (3)解釋詞語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十一
            句子: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2.思考與討論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內容?
            明確:交代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的緣由。
            滕子京雖被貶岳州,卻積極從政,政績斐然?!罢ㄈ撕?,百廢具興”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既是為了稱贊好友不以個人沉浮為意,一心寄情與民的高尚情懷,也是為了勉勵他像“古仁人”那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同時,作者自己在慶歷五年也遭貶謫,也是為了自勉勉人。
            (二)教讀第2段。先指定學生朗讀朗讀,然后學生合作解決重要的詞句。
            1.要著重理解的詞句。
            詞:夫、勝狀、暉、備、然則、極、騷人、得無異乎
            句子: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2.思考與討論。
            這一段寫“岳陽樓之大觀”,雖然概括,卻寫得富于形象,氣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寫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確(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重點句子的賞析
            如:“銜遠山”洞庭湖中有許多小山,用“銜”字形象地寫出湖與山的關系?!巴涕L江”長江流經洞庭湖,用“吞”字,不僅形象地寫出湖與江的關系,而且“吞”字聲音寬舒洪亮,讀來氣勢磅礴?!般暋?、“吞”字連用,化靜為動,使描寫的景物富于動態(tài)和活力,“浩浩湯湯”字音響亮,疊字加強氣勢,形容水大流急,既繪聲、又繪形?!皻庀笕f千”寫洞庭湖上景象變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橫無際涯”的“橫”,顯得境界開闊而有氣魄,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煉字的功力。
            (2)這一節(jié)的寫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從岳陽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開闊的景致描寫,引出“遷客騷人,多會于此”,由此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問題,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異”和感受之“異”為結尾的議論作了鋪墊。
            大聲朗讀這兩段,在熟練的基礎上背誦
            四、總結:重修岳陽樓的背景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五、作業(yè)設計: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十二
            同學們已經說了,文章第二段,簡單寫了洞庭湖美景,然后轉到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那么,這覽物之情到底如何呢?下面就來繼續(xù)學習。
            3學習過程(精講內容)。
            (1)指名讀第三自然段,注意讀準字音。
            (2)指名譯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詞語。
            淫雨霏霏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催。
            薄暮冥冥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
            (3)概括此段內容:
            描繪洞庭湖天氣的惡劣,淫雨、陰風、濁浪是主景,進而寫遷客騷人之悲。
            (4)指名讀第三自然段,注意讀準字音。
            (5)指名譯文,一人一句。注意下列詞語。
            (6)概括此段內容:
            描繪洞庭湖陽關燦爛及月下的美妙景色,進而寫遷客騷人之喜。
            (7)從內容、寫法、表達方式、句式及修辭等角度分析這兩段-----。
            采取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最后共同歸納總結的學習方法。結論見板書設計。
            4練習。
            解釋詞語。
            淫雨霏霏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催。
            薄暮冥冥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
            5反饋練習。
            從內容、寫法、表達方式、句式及修辭等角度解析這兩段?
            6知識總結。
            我們主要學習了三四段的內容,多個角度進行了學習,希望同學們要認真理解,課下努力消化。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板書設計篇十三
            1.激發(fā)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文的興趣,提高在比較中鑒賞詩文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文意境。
            3.體會詩與散文兩種體裁的異同點。
            我所教班級學生成績參差不齊,優(yōu)等生占百分之三十,中等生占百分之五十,后進生占百分之二十。班內人數不多,我們教師在輔導學生,檢查作業(yè)時,力求照顧周全,逐一過關,努力讓每一個學生的作業(yè)精益求精。在課堂教學時,想盡各種辦法,努力學習各種先進而適用的教學方法,使之付諸于課堂效率上。
            1、激發(fā)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把握賞析詩文的方法。
            2、體會詩與散文兩種體裁的異同點。
            一、復習與導入:
            1.檢查背誦《詩兩首》。
            2.《游岳陽樓記》作者簡介:
            袁中道,明代文學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萬歷進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長愈豪邁。與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時稱“三袁”,同為公安派。其績稍遜于宏道。反對復古擬古,認為文學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寫性靈。晚年針對多俚語纖巧的流弊,提出以性靈為中心兼重格調的主張。
            二、感知課文
            1.請學生根據課文注解,理解課文內容。
            提示:第一段寫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寫作者由洞庭湖上風景變幻而引發(fā)自己的聯想和感慨。
            2.根據課文回答問題:
            (1)洞庭湖水勢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識為我們客觀準確地回答了此問題,他在文中談到如此盛大的水勢,是由以下幾種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條江的水匯集了,才有湖的規(guī)模。
            第二,是長江的水奔騰而來。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擋長江的水勢,水面擴大了,才“澄鮮宇宙,搖蕩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陽樓正好在“江湖交會之間”,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變態(tài)”。
            第五,樓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觀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為奇”。
            第六,在岳陽樓上看水比較少一點,但有“君山妖蒨”彌補了缺陷。
            第七,如果沒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覽無余,比較單調;有了君山,就富于變化了。
            結論是:岳陽樓的景觀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壯,得山而妍也。”
            (2)找出文中表作者因景變而發(fā)生感情變化的句子,對于這情感的變化,你有什么看法?
            明確:予時四望慘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為風景變幻而哭將起來,可見不但感情容易激動,而且對感情相當放任。這種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學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為風氣的時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靈,正是其可愛可貴之處。
            (3)作者在文中還聯系了哪些歷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確:作者在文中還聯系了宋朝滕子京、范仲淹,聯系了修建岳陽樓的滕子京因在在官場上受到打擊而賓客間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傳千古的《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BR>    提示:用這樣的聯系來對照自己當時的人生經歷,表現自己的人生感慨。袁中道認為滕子京不應該哭,因為他已經在中央朝廷為著名的諫議,在地方也是著名的將帥,又有范仲淹這樣的知己,到了岳陽這個地方,用不了多久,就該有政跡可報,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這個樣子,四十多歲了,頭發(fā)都白了,還沒有為保衛(wèi)國家作出什么貢獻;遭逢兄長病故,加上飄零異鄉(xiāng),又是面對“寒雁一影”這樣的遭遇,“是則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這不僅是為自然現象而哭,更是為個人政治遭遇而哭!他這種敢哭敢笑的個性追求,即他文學創(chuàng)作中一直追求的“獨抒性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