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夠檢驗我們對書籍的理解,也可以啟發(fā)我們的思考和感悟。讀后感要注意邏輯清晰,思路連貫,避免過于片面或主觀。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一些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給大家一些參考和靈感。在閱讀這些讀后感時,我被作者獨特的見解所震撼,感受到了他們對生活和人性的思考。這些讀后感不僅內容翔實,也包含了作者個人的情感和體驗,讓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品的精髓和內涵。讀完這些讀后感后,我不禁對自己的寫作技巧和表達能力產生思考,希望能夠通過不斷努力,寫出一篇出色的讀后感,分享給更多的人。請大家趕緊來欣賞這些精彩的讀后感吧,相信會給你們帶來啟發(fā)和思考的!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一
老子愛水,并把水比作“善”人,即圣賢的人。正如短信中所表達的,生活中要擁有如水般的品德,做最接近于水的人。
學習中時要像水一樣把握時機、抓緊時間,和同學相處要像水一樣團結坦誠,遇到困難要有滴水穿石、堅忍不拔的精神。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BR> 我最喜歡“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動善時?!本褪钦f:心胸要像海面一樣廣大,對朋友應該像清水一樣真誠,說話一定要像潮汐一樣有誠信,做事一定要像水一樣發(fā)揮最大的作用,行動時一定要像瀑布一樣迅速。
水是柔弱的,它無形無色無味。但水是頑強的,滴穿石頭的水滴因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最終把堅硬的石頭滴穿;水是團結的,翻滾的浪花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把有棱有角的石頭磨成圓的;水是博大的,海有寬闊而深邃的胸懷,養(yǎng)育了無數的“孩子”。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二
單位里發(fā)了幾本書讓充實職工書屋,在其中發(fā)現了這本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說》,覺得應該不錯,就先睹為快吧。
知道南懷瑾先生是從讀者等雜志上經??吹侥蠋煹碾h永文章,但對于南老先生了解甚少;知道《老子》也只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么幾個字,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本想是通過這本《老子他說》,通過南懷瑾對《道德經》的解讀給自己補補課,但一讀才知,書選的高了,好比是小學生選了一本高數——對于自己這種文史知識欠缺的人來說,南老先生所列舉的好多的歷史典故和內容都不知道,不了解,導致看起來有些的吃力,甚至于有幾次都不想繼續(xù)看下去了。但是為了給孩子做個榜樣,也對加入家長讀書群有個負責任的交代,每天躺在床上,還是要讀上幾頁的《老子他說》,就這樣堅持著,把書看完了。就是讀完了,也是淺嘗輒止,僅僅看了點點的皮毛,其博大精深的內涵遠沒有參透。就連這本書的名字《老子他說》,我的理解是“老子——他——說”就是關于老子的其他的說法。但孩子一看到這本書名就脫口而出“老子他——說”,那就是老子說的了?到底該怎樣斷句和理解,自己也弄不明白。應該請教一下劉老師和群友了。
《老子》或者說《道德經》只有五千多字,洋洋灑灑,信手拈來,道的真相自在其中,而其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南懷瑾先生通過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fā)現并告訴了我們一個秘密:每一個朝代在鼎盛時期都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也就是對內的領導思想是黃帝、老子之學,就是道家思想,對外則標榜孔孟的思想、儒家的學說。而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個不變的法則,每當時代變亂到極點,出來“撥亂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而他們都有一貫的'作風“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我的淺薄的歷史知識中,姜子牙和范蠡就是這樣完全做到了這個“天之道”,得以收獲不錯的下場和結局,而只是“功成、名遂”而沒有及時“身退”者,多數沒有美滿的結局。
南懷瑾先生說起這些帝王將相、朝代更替的歷史真是旁征博引,如數家珍,引經據典,但是看的我眼花繚亂,如墜霧里,當真驗證了一句話:沒文化,真可怕!
看不懂大是大非,就在小事情上有所得吧。其實南懷瑾先生也在書中告訴了我們一些老子關于做人處事的態(tài)度,相對來說較為通俗易懂,讀后也對自己的一些經歷有了些釋然。
老子說,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當初孩子練習乒乓球,教練一開始就說過孩子協(xié)調能力不是特別好,自己也就是本著讓孩子強身健體的目的,所有根本沒有對孩子的比賽成績有什么指望。但是在一次隊內比賽中,孩子竟然打了第二名的好成績!孩子非常高興,我自己也高興的跳起來!我想這就是“洼則盈”吧。不要有過高的要求和目標,人生或許會過得更加恬靜舒適從容。而“曲則全”,南老先生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說是漢武帝的奶媽犯了錯誤,漢武帝準備把他“法辦”,奶媽求救于東方朔,諳熟黃老之道的東方朔告訴奶媽“而必望濟者,將去時,但當屢顧帝,慎勿言此,或可萬一冀耳”。等到皇帝真的要把奶媽治罪時,奶媽按照東方朔的吩咐,走一步回頭看看皇帝,鼻涕眼淚直流,一句話也不說。東方朔在一旁推波助瀾:這個老太婆還不快滾,皇帝已經長大了,還要靠你喂奶吃嗎?漢武帝聽了反倒覺得很難過,想起自己小時候和奶媽的感情,就把她放了。試想如果老太太哭天抹淚的叫喊:我是你的奶媽啊,你可是吃我的奶長大的啊,等等,反而會惹怒皇帝,招來更大的麻煩。這是“曲則全”的小故事,小應用,同樣適用在我們的生活中。
磕磕絆絆的把書讀完,想想人家南懷瑾先生怎么就那么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啊,說起這些道、這些歷史就和我們說起自己的親戚朋友一樣信手拈來,跟老先生相比,真的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下月個選書,還是選一本入門級的啊。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三
讀南懷瑾的《老子他說》,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當時那本書只講到老子八十一章的前二十六章,那時候很希望能讀到南老先生講解《老子》的全部。一晃十幾年過去了,直到6月,東方出版社才出版了這本《老子他說(續(xù)集)》,算是將南老先生講解《老子》的功德圓滿。
奇怪的是,這本書買來后,一直斷斷續(xù)續(xù)沒有讀完,全然不像以前讀南師作品時的廢寢忘食、一氣呵成。元旦前后,醒悟到追逐知識的虛妄,發(fā)見智慧的難得,于是準備系統(tǒng)學習南師的著作,首先做的,就是重新拿起這本《老子他說(續(xù)集)》,竟然越讀越有味道,越讀越喜歡,用了三四個晚上就讀完了。
由于《老子》這部書本身就是大智慧的結晶,加之南懷瑾先生學問和智慧的博大精深,在講解的過程中旁征博引,從《老子他說》中可以看到做人做事的最高原則和一些具體方法指南,也體會到儒、佛、道以及世界上各種宗教和哲學,在最高處都有其相通之處。
雖如此,正如老子所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每個人的理解,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知是行之始,要真正知行合一,更需在事上磨煉。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四
今研讀南懷瑾先生《老子他說》頗多感觸,現抄錄如下,以加強記憶,便以提升自己。
南先生在《老子的士的內涵》這樣寫到:所以老子說:“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意思是說精微到妙不可言的境界,素凈到冥然通玄的地步,便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了。而且,“妙”的境界勉強來說,萬事萬物皆能恰到好處,不會有不良的作用。正如古人的兩句話:“圣人無死地,智者無困厄”。一個大圣人,再怎么樣惡劣的狀況,無論如何也不會走上絕路。一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不會受環(huán)境的困擾,反而可從重重困難中解脫出來。
南懷瑾是我敬仰的大師,在我內心中早已將他當作自己的老師,雖無緣謀面,但老師的著作常常啟迪著我尋找內心中的凈土。世界太紛繁,我追求空靈的自我,游蕩與翠雨青竹之間,徘徊在仟陌小路之上,摸著自然的味道,呼吸著天地的精華,容許自己隨思緒飄遠,穿越時空,到達飄渺的世界,與松為伴,與鶴為友,臥看山色,醉看花。問一聲我如何能夠如此的逍遙。
再回到現實,回頭看走過的路,環(huán)境再怎么惡劣,我只當作是在歷練自己。雖然也曾報怨,但內心中卻想征服,征服自我。今后我將少一些報怨,多一些坦然。如果不能改變環(huán)境,我將尋找內心的清靜。向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境界去做。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五
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叫“芻(chu)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們重視的祭品,人們對它精心打扮,小心翼翼的呵護著,但用過以后即被丟棄。人們對芻狗只是使用而已,并沒有什么愛憎。
《莊子·天運》寫道:“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庇矛F代話說就是:當草扎的芻狗剛剛弄好,還沒有陳設在神位的時候,把它輕放在竹筐里,并且用刺有花紋的巾帛包裹著,主持祭祀的巫師,齋戒沐浴之后,才恭恭敬敬的把它送到神位上行祭;等到陳列獻祭完畢,芻狗就被拋棄了,行路的人可以隨便地踐踏它的頭和脊梁,打柴的人見到它就撿去燒火做飯了。
這就是芻狗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世間的萬事萬物,其實都是這樣的“人生”過程。
老子看到“芻狗”由生到滅的過程,發(fā)了一番感慨——。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oyue)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用現在話來說就是:主宰一切的“天地”,面對萬物時,沒有偏愛,無所謂仁慈,任憑萬物像芻狗一樣自生自滅。(不會因新生的而喜悅,不會看到衰亡的就去救助)。
賢明的統(tǒng)/治者————“圣人”,面對百姓大眾時,沒有偏私,一視同仁,心無成見,任憑百姓自己發(fā)展,像芻狗一樣有盛有衰。由此看來,天地之間一切事物的規(guī)律,不就像個風箱(橐籥)嗎?里面雖然空空的,但是總有風吹出來,并且不會窮竭;持續(xù)的動就會生生不息。
如果統(tǒng)/治者政/令喋喋不休,注定是行不通的,不如保持適中。這就是清靜無為,黃老哲學。
老子告訴我們,天地間的一切事物,要讓它們按著自身的規(guī)律去發(fā)展,要虛懷若谷才能使萬物循環(huán)不竭,萬萬不可橫加干預,政令煩苛,反而會適得其反。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六
兩個“爭”字,字兒一樣,意境不同。第一個爭,是指自己意識當中方寸之間的“不平”、“與人爭斗”之意,第二個爭,是外在的爭斗之意。只有在自己的意識“心兵”當中做到息爭,能在每天的紛擾中,在定靜的心理狀態(tài)中,不斷加以力學與“學而實習之”的灌溉,才能真正做到超出平常人水平的境地。定靜下來,方可進學。不定與不靜,也不僅僅指自己意識上的紛亂,沒有休息好、飲食不適度、包括酗酒等等,一樣不能使自己的意識境地得到安逸、悠閑的狀態(tài),是無法靜下心來力學的。
好消息,懷師的《老子他說》下冊出來了,相信大陸很快就會出版,屆時大家再買吧。先給大家一個網址,應該是老古出版社的。記得自己當初去香港時,專門打聽到銅鑼灣的書店地址,跑過去問站在梯子上盤弄書架的老板有沒有《老子他說》下冊,老板想都沒想回答到“沒有”,然后才抬起頭瞪著我瞧,我也瞪著他瞧,心里說:“你答的到真快,我大老遠兒跑一趟容易嘛:)”。不過心里很愉快,在不同的口音、衣著之下,都是懷師書籍的閱讀者與愛好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佛學的觀點來闡釋,就是“凡有所相,皆為虛妄?!弊铀颊f:(道)“不可須臾而離也?!钡菓褞熣f,第二個道字,不是能說會道的道dd秦漢之前,道字沒有“說話”的意思,是什么懷師也沒明說,肯定是要求讀者自己去揣度。我揣測,應該是“道法”的意思,及物動詞,“如果道這種老百姓不可片刻離開的東西,是我們可以道法的,那么它就不是平常的道了?!焙现献诱f的“道”我們還不能學(道法之)?當然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我們每個人本來就有的東西,干嘛還要“學”呢?dd不必要再在牛頭上安個犄角。那我們還要讀這些書干什么呢?實在不想用自己淺薄的理解再去剝奪大家閱讀的興趣,況且每個人在閱讀時都會形成對自己有所助益的看法,但是可以說這確實是一個有趣也很有意義的問題。
xx年參加過一個“口販子”舉辦的培訓班,與會聽講的多為處以上領導,我們一幫白丁也跟著湊熱鬧,(據說還是)海歸教授在講單位處事方法時,告訴我們首先要在“自知”的基礎上然后如何如何,當下心里不禁啞然。《原本大學微言》中,“定、靜、安、”之后才能有的“慮”與“得”,更重要的涵義還是在認清自己、反省自己(懷師介紹佛學中稱為“內觀”),《四書五經》還有先賢多少經、史典籍,越來越感覺到方方面面、字里行間,其中的文化精髓無一不在于注重對自我的認識與認知。
1.讀書筆記是什么及讀書筆記的種類。
2.讀書筆記大全:小學生讀書筆記例文。
3.《紅巖》讀書筆記。
4.讀書筆記400字。
5.關于簡愛讀書筆記。
6.環(huán)保與生態(tài)讀書筆記。
7.36計讀書筆記。
8.讀書筆記的方法。
9.《墻》的讀書筆記。
10.《白牙》讀書筆記。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七
今天值班,在做完各種瑣事后,坐下來看了一篇:列傳第三篇—老子韓非列傳。
這一篇寫了老子李耳、莊子莊周、申子申不害和韓非子。屬于老子學派。都是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除了申不害不大熟悉外。
老子不用說了,著名的虛無飄渺的道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有著名的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惫磐駚碛袩o數人想要理解他,或者自以為理解了他,但是他從不出來作出權威解釋,所以大概至今沒有人能確切地知道他到底想要說的是什么。不過他的很多名言成為人們處世的指南。剛才把《道德經》調出來快速瀏覽了一遍,有的看懂了,有的看不懂,感覺很玄,充滿思辯的味道。
莊子最有名的故事是莊周夢蝶,因為小時候經常寫作文寫某人睡著了就寫夢周公了,好象說的就是莊周。好吧,我又去看看莊周夢蝶的故事吧:大意就是,有一天莊周睡著了,夢見自己變成一只蝴蝶,感到十分快樂,醒來發(fā)現自己仍是莊周,心生疑惑,不知道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這個,也很玄,不過透出一種悲哀,說明他還未參透老子的玄妙的道家學說,未達到老子那樣超脫的境界啊。不過史記這一篇里倒沒寫這個小故事,主要寫了莊周著的書啊,拒絕做官啊等等。
申不害比較入世,曾在韓昭侯時期在韓國為相,令韓國當時“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韓非是韓國王子,有口吃,不善言談,但特別能寫。他寫的《說難》寫盡了游說的難處,全面實用具操作性,涉及很多心理分析。只是,可悲的是,正如作者所說:“余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八
以前讀書的時候有翻過《老子》,沒有深讀,感覺它是用來背誦,以便和朋友交流時冒出幾句里面的章節(jié),顯得挺有內涵。挺有幸在我對人生家庭開始有些體驗和感悟的時候,可以再讀《老子》。感恩關老師和其他老師共同舉辦這樣的讀書會,利益大家。
下面我對自己感受最深的兩點做個表述:
首先道和德的關系。我理解的德就是道德規(guī)范還有自己為人處事的準則。聽關老師講解后明白,原來古人說的德是“道”賦予萬事萬物的本性和表現。道是啥呢,道是說不清道不明,恍惚朦朧似有似無的,簡單說就是一股運作世界的無形力量,就是老天爺那個角色。這股力量在我們每個人身體內?,F代人太多外求,內在的“德”,人的本性完全置之不理。一切的表達應該由內及外,如果順序倒置,只能被外在世界左右,變成傀儡,完全迷失自己。想活的自在嗎,內求吧,認清本性守住本心,和我們體內的道連接,跟自己相處好了,內在圓滿外面也就順暢了。
另外,科學家研究人的大腦和情緒的關系,發(fā)現愛和恨是共用同一條神經元,就是說當你愛一個人和恨一個人都是大腦的同一個地方在運作,只是它們分處一條神經元的兩頭。這點和《老子》22章的內容吻合。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直,敝則新。切割去看這些狀態(tài)似乎是對立的。如果整體來看它們是變化統(tǒng)一的。短短幾句話我明白了整體觀。當你看到一個人很自私,可能他有大愛的一面沒有被看到。你恨一個人,可能愛也一樣多。當思維打開后我感覺自己更能接納自己和身邊的人,允許多種形態(tài)出現,好和壞只是一時的,用變化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感恩老子感恩老祖宗的智慧,感恩關老師接下來要好好研讀老子,畢竟把自己弄明白了才能養(yǎng)育好小孩啊。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九
老子,是我國道家創(chuàng)始人。公元前600年生,公元前470年去世。他推行道家思想,寫了《道德經》。
其中,老子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興趣。把這句話譯成現代文就是:人什么都沒有最好,制度不要,金錢不要,道德不要,什么都不要。每個人都渾渾噩噩,這樣最好!易中天教授又說,自從有了照相機,美術系的`人都不會寫生了;自從有了復印機,各個系的學生差點不會寫字了。所以說機器并不是什么好東西。我想,對呀,機器和科學都不是萬能的,有了汽車,誰還會騎馬呢?科學是有兩面性的,一面標志著科學的進步,一面標志著某種東西被淘汰。
雖然道家思想沒有被世人推行,但是道家的中心理念——逍遙游,升上了天,成了神仙的思想。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
我個人而言是很喜歡和崇尚中國古代的智慧的。有的時候有種感覺就是現在的人沒有古代先輩們的一半聰明,這樣的話會覺得有點厚古薄今,但是我個人就是這樣覺得的。
所以我以前還買了一本是關于《大學》的一本書,里面教會了我很多為人處世方面的道理。但這些書都是翻譯過來的,所以看著容易理解,以前只用幾個字就可以概括出來的意思,現在需要大費篇章來詮釋其中的的道理,我有的時候真的有點搞不懂我們是在前進還是在后退?把那么言簡意賅的文言文給丟棄掉老發(fā)展所謂的白話文。
確實這樣,起初看這本書的時候確實有的地方難以理解,對于我們而言習慣了白話文,再讓我們看有文言文的部分的書確實有些為難。開頭就提到了很多道家、佛家、莊子等等。有些時候會有點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似得。作為90后的我們。對于中國的古代文化了解的太少太少,看書也看看小說等等類似的口水書。
從這本書里我又恍然大悟了許多,不經感嘆古人的聰明,我們經過好久總結出來的經驗也好智慧也好其實古人早就已經總結出來的了。我們現在看的好多書籍都只是把古人的智慧翻譯出來,再把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罷了,我就想為什么不直接讓我們直接學習他們的智慧呢。
我覺得就我們這個年紀而言,對于為人處世方面真的是差極了。懂得太多,就是懂了不該懂的。對于這方面的書,暫且不說古文學方面的書,就連現當代的書或者散文都難得看,對這些書而言一點都不感冒,可以說完全沒有興趣而言。
我想如果我們從小就多多學習老子等等古代的文學的話,吸取前人的智慧的話,那么我們現在還會這樣嗎?中國的教育還會這么失敗嗎?還至于為要背誦文言文而死記硬背,對它產生厭惡感,到了大學之后恨不得把以前的文言文書給燒掉,對于古人的智慧我們現在的人只是為了讀大學而學習,等到讀了大學之后摸都不會摸一下下這類的書。搞不懂。
所以讀《老子的智慧》這類的書,從林語堂先生眼中來了解老子的智慧。不經會感嘆我們?yōu)槭裁催@么晚才接觸到的。為什么把這么好的東西丟棄掉呢,應該說懂得人接觸的人太少太少了,真的。好的東西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
讀這本書,我不能說我懂了許多許多,但是對我個人而言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一
老子著作的《道德經》只有五千二百五十四個字,很精煉。《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深刻的影響。雪漠老師寫的《老子的心事》是對《道德經》每一章節(jié)的解說。他說,《道德經》是老子的境界呈現,是正量的東西,是學問,是知識,是老子的本意。不要走馬觀花地了解老子的智慧,要把它用在你的生命里,讓它解決你人生難題,讓你的心變得豁達一些,廣闊一些,也在充滿欲望的世界里,發(fā)現一種不一樣的東西。在這個繁忙的社會里,擁有一個屬于你自己的、自由的`安寧的心靈空間,永遠做自己的主人,永遠忠于自己的靈魂。
老子提出,以“信言”、“善行”、“真知”來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諧。老師們知道對學生、對孩子,要鼓勵、欣賞、肯定學生,但我們就是做不到,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還是會批評、抨擊、否定他們,雖然過后我們會后悔,會自責,事一臨頭,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傷人的話,會脫口而出。所以,道德經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要“行不言之教”。我們要做的就是落實到行動上。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這最后的一章句句都可以作為格言,可以作為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圣人的偉大就在于她不斷地幫助別人而不自私占有,就是為而不爭,這種貢獻他人而不爭奪功名的精神,也是一種偉大的道德行為。我們的老師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這一章的每一句話!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最美的事,給予和奉獻。
讀了《老子的心事》,讓我覺得讀好書,讀圣賢之書,要學圣賢的活法,這種活法指導著自己的生命,讓自己對一種信念貫穿一生,讓自己的生命有所守候。真正學會妙用老子的智慧。同時,也希望有更多人能改善自己的人生路,在生命絕望的那一刻,能夠交出一份相對完美的人生答卷。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二
在假期中,我讀了《老子》一書,談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說是一些感想、體悟。《老子》雖然并不是專門論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關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蘊深遠,讓人思考,常讀常新。
將老子的思想轉換到教育中來,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這與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異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就應順其自然,而但是過分強調主觀意愿。教師的權威就應不被兒童感知到,這才是最好的師生關系。師生雙方都要處于謙虛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自然之道。這些思想,在我們這個年代就應進行批判性繼承。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就應抱著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對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態(tài),不要過分關注榮辱得失。這樣的話,才能做到透過無為到達有為,透過不爭而沒有人與之爭。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三
在中國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歷史積淀中,孔子和老子的影響無疑是空前的,他們的思想是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歷朝歷代都有著無數專家學者傾其一生來汲取儒、道思想,留下了不少評注,在這次鄭州市教育局開展的讀書活動中,有幸在學校黨支部的推薦下讀了林語堂先生的《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有了新的感悟。在這本書中,林語堂先生主要向我們闡述了孔子的仁義思想以及老子的“道”。
作為儒家的開山鼻祖,孔子的思想志在重新樹立一個理性化的封建社會,主張階級分明,這與當時周朝的封建社會正在趨于崩潰的時代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以倫理為法,以個人修養(yǎng)為本,以道德為施政之基礎,以個人正心修身為政治修明之根蒂??鬃优c同時代其他各派的很大差異還在于他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藝術的力量,相信文化歷史的傳統(tǒng),相信國際間某種程度的道德行為。
人們每提及道家,就必說老子。老子作為中國文化主流之一的道家宗師,道教教主,他早已在中國文化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老子主張重返自然,不可抗拒地嘲笑孔教文化;他崇拜原始的淳樸,主張?zhí)镆帮L光的生活、文學、藝術;他代表奇異幻想的世界,有著一種天然的浪漫思想。老子的道是宇宙的神智,萬物的根源,是賦予生命的原理,給這物質世界帶來少有的統(tǒng)一和靈性。
喜歡抗拒外物的人似乎總是站在高處,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則更能吸引人。代表這兩種典型的人便是尊崇禮教的孔子和浪漫的自然主義者老子,這也注定了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偏好自然與直覺。
或許正是儒家和道家的各有所長才會有林語堂先生的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的出世。我們并不需刻意評判孔、老的孰優(yōu)孰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和老子畢竟都是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一
老子愛水,并把水比作“善”人,即圣賢的人。正如短信中所表達的,生活中要擁有如水般的品德,做最接近于水的人。
學習中時要像水一樣把握時機、抓緊時間,和同學相處要像水一樣團結坦誠,遇到困難要有滴水穿石、堅忍不拔的精神。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BR> 我最喜歡“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動善時?!本褪钦f:心胸要像海面一樣廣大,對朋友應該像清水一樣真誠,說話一定要像潮汐一樣有誠信,做事一定要像水一樣發(fā)揮最大的作用,行動時一定要像瀑布一樣迅速。
水是柔弱的,它無形無色無味。但水是頑強的,滴穿石頭的水滴因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最終把堅硬的石頭滴穿;水是團結的,翻滾的浪花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把有棱有角的石頭磨成圓的;水是博大的,海有寬闊而深邃的胸懷,養(yǎng)育了無數的“孩子”。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二
單位里發(fā)了幾本書讓充實職工書屋,在其中發(fā)現了這本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說》,覺得應該不錯,就先睹為快吧。
知道南懷瑾先生是從讀者等雜志上經??吹侥蠋煹碾h永文章,但對于南老先生了解甚少;知道《老子》也只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么幾個字,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本想是通過這本《老子他說》,通過南懷瑾對《道德經》的解讀給自己補補課,但一讀才知,書選的高了,好比是小學生選了一本高數——對于自己這種文史知識欠缺的人來說,南老先生所列舉的好多的歷史典故和內容都不知道,不了解,導致看起來有些的吃力,甚至于有幾次都不想繼續(xù)看下去了。但是為了給孩子做個榜樣,也對加入家長讀書群有個負責任的交代,每天躺在床上,還是要讀上幾頁的《老子他說》,就這樣堅持著,把書看完了。就是讀完了,也是淺嘗輒止,僅僅看了點點的皮毛,其博大精深的內涵遠沒有參透。就連這本書的名字《老子他說》,我的理解是“老子——他——說”就是關于老子的其他的說法。但孩子一看到這本書名就脫口而出“老子他——說”,那就是老子說的了?到底該怎樣斷句和理解,自己也弄不明白。應該請教一下劉老師和群友了。
《老子》或者說《道德經》只有五千多字,洋洋灑灑,信手拈來,道的真相自在其中,而其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南懷瑾先生通過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fā)現并告訴了我們一個秘密:每一個朝代在鼎盛時期都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也就是對內的領導思想是黃帝、老子之學,就是道家思想,對外則標榜孔孟的思想、儒家的學說。而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個不變的法則,每當時代變亂到極點,出來“撥亂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而他們都有一貫的'作風“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我的淺薄的歷史知識中,姜子牙和范蠡就是這樣完全做到了這個“天之道”,得以收獲不錯的下場和結局,而只是“功成、名遂”而沒有及時“身退”者,多數沒有美滿的結局。
南懷瑾先生說起這些帝王將相、朝代更替的歷史真是旁征博引,如數家珍,引經據典,但是看的我眼花繚亂,如墜霧里,當真驗證了一句話:沒文化,真可怕!
看不懂大是大非,就在小事情上有所得吧。其實南懷瑾先生也在書中告訴了我們一些老子關于做人處事的態(tài)度,相對來說較為通俗易懂,讀后也對自己的一些經歷有了些釋然。
老子說,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當初孩子練習乒乓球,教練一開始就說過孩子協(xié)調能力不是特別好,自己也就是本著讓孩子強身健體的目的,所有根本沒有對孩子的比賽成績有什么指望。但是在一次隊內比賽中,孩子竟然打了第二名的好成績!孩子非常高興,我自己也高興的跳起來!我想這就是“洼則盈”吧。不要有過高的要求和目標,人生或許會過得更加恬靜舒適從容。而“曲則全”,南老先生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說是漢武帝的奶媽犯了錯誤,漢武帝準備把他“法辦”,奶媽求救于東方朔,諳熟黃老之道的東方朔告訴奶媽“而必望濟者,將去時,但當屢顧帝,慎勿言此,或可萬一冀耳”。等到皇帝真的要把奶媽治罪時,奶媽按照東方朔的吩咐,走一步回頭看看皇帝,鼻涕眼淚直流,一句話也不說。東方朔在一旁推波助瀾:這個老太婆還不快滾,皇帝已經長大了,還要靠你喂奶吃嗎?漢武帝聽了反倒覺得很難過,想起自己小時候和奶媽的感情,就把她放了。試想如果老太太哭天抹淚的叫喊:我是你的奶媽啊,你可是吃我的奶長大的啊,等等,反而會惹怒皇帝,招來更大的麻煩。這是“曲則全”的小故事,小應用,同樣適用在我們的生活中。
磕磕絆絆的把書讀完,想想人家南懷瑾先生怎么就那么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啊,說起這些道、這些歷史就和我們說起自己的親戚朋友一樣信手拈來,跟老先生相比,真的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下月個選書,還是選一本入門級的啊。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三
讀南懷瑾的《老子他說》,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當時那本書只講到老子八十一章的前二十六章,那時候很希望能讀到南老先生講解《老子》的全部。一晃十幾年過去了,直到6月,東方出版社才出版了這本《老子他說(續(xù)集)》,算是將南老先生講解《老子》的功德圓滿。
奇怪的是,這本書買來后,一直斷斷續(xù)續(xù)沒有讀完,全然不像以前讀南師作品時的廢寢忘食、一氣呵成。元旦前后,醒悟到追逐知識的虛妄,發(fā)見智慧的難得,于是準備系統(tǒng)學習南師的著作,首先做的,就是重新拿起這本《老子他說(續(xù)集)》,竟然越讀越有味道,越讀越喜歡,用了三四個晚上就讀完了。
由于《老子》這部書本身就是大智慧的結晶,加之南懷瑾先生學問和智慧的博大精深,在講解的過程中旁征博引,從《老子他說》中可以看到做人做事的最高原則和一些具體方法指南,也體會到儒、佛、道以及世界上各種宗教和哲學,在最高處都有其相通之處。
雖如此,正如老子所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每個人的理解,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知是行之始,要真正知行合一,更需在事上磨煉。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四
今研讀南懷瑾先生《老子他說》頗多感觸,現抄錄如下,以加強記憶,便以提升自己。
南先生在《老子的士的內涵》這樣寫到:所以老子說:“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意思是說精微到妙不可言的境界,素凈到冥然通玄的地步,便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了。而且,“妙”的境界勉強來說,萬事萬物皆能恰到好處,不會有不良的作用。正如古人的兩句話:“圣人無死地,智者無困厄”。一個大圣人,再怎么樣惡劣的狀況,無論如何也不會走上絕路。一個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不會受環(huán)境的困擾,反而可從重重困難中解脫出來。
南懷瑾是我敬仰的大師,在我內心中早已將他當作自己的老師,雖無緣謀面,但老師的著作常常啟迪著我尋找內心中的凈土。世界太紛繁,我追求空靈的自我,游蕩與翠雨青竹之間,徘徊在仟陌小路之上,摸著自然的味道,呼吸著天地的精華,容許自己隨思緒飄遠,穿越時空,到達飄渺的世界,與松為伴,與鶴為友,臥看山色,醉看花。問一聲我如何能夠如此的逍遙。
再回到現實,回頭看走過的路,環(huán)境再怎么惡劣,我只當作是在歷練自己。雖然也曾報怨,但內心中卻想征服,征服自我。今后我將少一些報怨,多一些坦然。如果不能改變環(huán)境,我將尋找內心的清靜。向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境界去做。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五
古代祭祀時用草扎成的狗,叫“芻(chu)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們重視的祭品,人們對它精心打扮,小心翼翼的呵護著,但用過以后即被丟棄。人們對芻狗只是使用而已,并沒有什么愛憎。
《莊子·天運》寫道:“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庇矛F代話說就是:當草扎的芻狗剛剛弄好,還沒有陳設在神位的時候,把它輕放在竹筐里,并且用刺有花紋的巾帛包裹著,主持祭祀的巫師,齋戒沐浴之后,才恭恭敬敬的把它送到神位上行祭;等到陳列獻祭完畢,芻狗就被拋棄了,行路的人可以隨便地踐踏它的頭和脊梁,打柴的人見到它就撿去燒火做飯了。
這就是芻狗從產生到消亡的過程,世間的萬事萬物,其實都是這樣的“人生”過程。
老子看到“芻狗”由生到滅的過程,發(fā)了一番感慨——。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oyue)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用現在話來說就是:主宰一切的“天地”,面對萬物時,沒有偏愛,無所謂仁慈,任憑萬物像芻狗一樣自生自滅。(不會因新生的而喜悅,不會看到衰亡的就去救助)。
賢明的統(tǒng)/治者————“圣人”,面對百姓大眾時,沒有偏私,一視同仁,心無成見,任憑百姓自己發(fā)展,像芻狗一樣有盛有衰。由此看來,天地之間一切事物的規(guī)律,不就像個風箱(橐籥)嗎?里面雖然空空的,但是總有風吹出來,并且不會窮竭;持續(xù)的動就會生生不息。
如果統(tǒng)/治者政/令喋喋不休,注定是行不通的,不如保持適中。這就是清靜無為,黃老哲學。
老子告訴我們,天地間的一切事物,要讓它們按著自身的規(guī)律去發(fā)展,要虛懷若谷才能使萬物循環(huán)不竭,萬萬不可橫加干預,政令煩苛,反而會適得其反。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六
兩個“爭”字,字兒一樣,意境不同。第一個爭,是指自己意識當中方寸之間的“不平”、“與人爭斗”之意,第二個爭,是外在的爭斗之意。只有在自己的意識“心兵”當中做到息爭,能在每天的紛擾中,在定靜的心理狀態(tài)中,不斷加以力學與“學而實習之”的灌溉,才能真正做到超出平常人水平的境地。定靜下來,方可進學。不定與不靜,也不僅僅指自己意識上的紛亂,沒有休息好、飲食不適度、包括酗酒等等,一樣不能使自己的意識境地得到安逸、悠閑的狀態(tài),是無法靜下心來力學的。
好消息,懷師的《老子他說》下冊出來了,相信大陸很快就會出版,屆時大家再買吧。先給大家一個網址,應該是老古出版社的。記得自己當初去香港時,專門打聽到銅鑼灣的書店地址,跑過去問站在梯子上盤弄書架的老板有沒有《老子他說》下冊,老板想都沒想回答到“沒有”,然后才抬起頭瞪著我瞧,我也瞪著他瞧,心里說:“你答的到真快,我大老遠兒跑一趟容易嘛:)”。不過心里很愉快,在不同的口音、衣著之下,都是懷師書籍的閱讀者與愛好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佛學的觀點來闡釋,就是“凡有所相,皆為虛妄?!弊铀颊f:(道)“不可須臾而離也?!钡菓褞熣f,第二個道字,不是能說會道的道dd秦漢之前,道字沒有“說話”的意思,是什么懷師也沒明說,肯定是要求讀者自己去揣度。我揣測,應該是“道法”的意思,及物動詞,“如果道這種老百姓不可片刻離開的東西,是我們可以道法的,那么它就不是平常的道了?!焙现献诱f的“道”我們還不能學(道法之)?當然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我們每個人本來就有的東西,干嘛還要“學”呢?dd不必要再在牛頭上安個犄角。那我們還要讀這些書干什么呢?實在不想用自己淺薄的理解再去剝奪大家閱讀的興趣,況且每個人在閱讀時都會形成對自己有所助益的看法,但是可以說這確實是一個有趣也很有意義的問題。
xx年參加過一個“口販子”舉辦的培訓班,與會聽講的多為處以上領導,我們一幫白丁也跟著湊熱鬧,(據說還是)海歸教授在講單位處事方法時,告訴我們首先要在“自知”的基礎上然后如何如何,當下心里不禁啞然。《原本大學微言》中,“定、靜、安、”之后才能有的“慮”與“得”,更重要的涵義還是在認清自己、反省自己(懷師介紹佛學中稱為“內觀”),《四書五經》還有先賢多少經、史典籍,越來越感覺到方方面面、字里行間,其中的文化精髓無一不在于注重對自我的認識與認知。
1.讀書筆記是什么及讀書筆記的種類。
2.讀書筆記大全:小學生讀書筆記例文。
3.《紅巖》讀書筆記。
4.讀書筆記400字。
5.關于簡愛讀書筆記。
6.環(huán)保與生態(tài)讀書筆記。
7.36計讀書筆記。
8.讀書筆記的方法。
9.《墻》的讀書筆記。
10.《白牙》讀書筆記。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七
今天值班,在做完各種瑣事后,坐下來看了一篇:列傳第三篇—老子韓非列傳。
這一篇寫了老子李耳、莊子莊周、申子申不害和韓非子。屬于老子學派。都是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除了申不害不大熟悉外。
老子不用說了,著名的虛無飄渺的道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有著名的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惫磐駚碛袩o數人想要理解他,或者自以為理解了他,但是他從不出來作出權威解釋,所以大概至今沒有人能確切地知道他到底想要說的是什么。不過他的很多名言成為人們處世的指南。剛才把《道德經》調出來快速瀏覽了一遍,有的看懂了,有的看不懂,感覺很玄,充滿思辯的味道。
莊子最有名的故事是莊周夢蝶,因為小時候經常寫作文寫某人睡著了就寫夢周公了,好象說的就是莊周。好吧,我又去看看莊周夢蝶的故事吧:大意就是,有一天莊周睡著了,夢見自己變成一只蝴蝶,感到十分快樂,醒來發(fā)現自己仍是莊周,心生疑惑,不知道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這個,也很玄,不過透出一種悲哀,說明他還未參透老子的玄妙的道家學說,未達到老子那樣超脫的境界啊。不過史記這一篇里倒沒寫這個小故事,主要寫了莊周著的書啊,拒絕做官啊等等。
申不害比較入世,曾在韓昭侯時期在韓國為相,令韓國當時“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韓非是韓國王子,有口吃,不善言談,但特別能寫。他寫的《說難》寫盡了游說的難處,全面實用具操作性,涉及很多心理分析。只是,可悲的是,正如作者所說:“余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八
以前讀書的時候有翻過《老子》,沒有深讀,感覺它是用來背誦,以便和朋友交流時冒出幾句里面的章節(jié),顯得挺有內涵。挺有幸在我對人生家庭開始有些體驗和感悟的時候,可以再讀《老子》。感恩關老師和其他老師共同舉辦這樣的讀書會,利益大家。
下面我對自己感受最深的兩點做個表述:
首先道和德的關系。我理解的德就是道德規(guī)范還有自己為人處事的準則。聽關老師講解后明白,原來古人說的德是“道”賦予萬事萬物的本性和表現。道是啥呢,道是說不清道不明,恍惚朦朧似有似無的,簡單說就是一股運作世界的無形力量,就是老天爺那個角色。這股力量在我們每個人身體內?,F代人太多外求,內在的“德”,人的本性完全置之不理。一切的表達應該由內及外,如果順序倒置,只能被外在世界左右,變成傀儡,完全迷失自己。想活的自在嗎,內求吧,認清本性守住本心,和我們體內的道連接,跟自己相處好了,內在圓滿外面也就順暢了。
另外,科學家研究人的大腦和情緒的關系,發(fā)現愛和恨是共用同一條神經元,就是說當你愛一個人和恨一個人都是大腦的同一個地方在運作,只是它們分處一條神經元的兩頭。這點和《老子》22章的內容吻合。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直,敝則新。切割去看這些狀態(tài)似乎是對立的。如果整體來看它們是變化統(tǒng)一的。短短幾句話我明白了整體觀。當你看到一個人很自私,可能他有大愛的一面沒有被看到。你恨一個人,可能愛也一樣多。當思維打開后我感覺自己更能接納自己和身邊的人,允許多種形態(tài)出現,好和壞只是一時的,用變化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感恩老子感恩老祖宗的智慧,感恩關老師接下來要好好研讀老子,畢竟把自己弄明白了才能養(yǎng)育好小孩啊。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九
老子,是我國道家創(chuàng)始人。公元前600年生,公元前470年去世。他推行道家思想,寫了《道德經》。
其中,老子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興趣。把這句話譯成現代文就是:人什么都沒有最好,制度不要,金錢不要,道德不要,什么都不要。每個人都渾渾噩噩,這樣最好!易中天教授又說,自從有了照相機,美術系的`人都不會寫生了;自從有了復印機,各個系的學生差點不會寫字了。所以說機器并不是什么好東西。我想,對呀,機器和科學都不是萬能的,有了汽車,誰還會騎馬呢?科學是有兩面性的,一面標志著科學的進步,一面標志著某種東西被淘汰。
雖然道家思想沒有被世人推行,但是道家的中心理念——逍遙游,升上了天,成了神仙的思想。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
我個人而言是很喜歡和崇尚中國古代的智慧的。有的時候有種感覺就是現在的人沒有古代先輩們的一半聰明,這樣的話會覺得有點厚古薄今,但是我個人就是這樣覺得的。
所以我以前還買了一本是關于《大學》的一本書,里面教會了我很多為人處世方面的道理。但這些書都是翻譯過來的,所以看著容易理解,以前只用幾個字就可以概括出來的意思,現在需要大費篇章來詮釋其中的的道理,我有的時候真的有點搞不懂我們是在前進還是在后退?把那么言簡意賅的文言文給丟棄掉老發(fā)展所謂的白話文。
確實這樣,起初看這本書的時候確實有的地方難以理解,對于我們而言習慣了白話文,再讓我們看有文言文的部分的書確實有些為難。開頭就提到了很多道家、佛家、莊子等等。有些時候會有點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似得。作為90后的我們。對于中國的古代文化了解的太少太少,看書也看看小說等等類似的口水書。
從這本書里我又恍然大悟了許多,不經感嘆古人的聰明,我們經過好久總結出來的經驗也好智慧也好其實古人早就已經總結出來的了。我們現在看的好多書籍都只是把古人的智慧翻譯出來,再把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罷了,我就想為什么不直接讓我們直接學習他們的智慧呢。
我覺得就我們這個年紀而言,對于為人處世方面真的是差極了。懂得太多,就是懂了不該懂的。對于這方面的書,暫且不說古文學方面的書,就連現當代的書或者散文都難得看,對這些書而言一點都不感冒,可以說完全沒有興趣而言。
我想如果我們從小就多多學習老子等等古代的文學的話,吸取前人的智慧的話,那么我們現在還會這樣嗎?中國的教育還會這么失敗嗎?還至于為要背誦文言文而死記硬背,對它產生厭惡感,到了大學之后恨不得把以前的文言文書給燒掉,對于古人的智慧我們現在的人只是為了讀大學而學習,等到讀了大學之后摸都不會摸一下下這類的書。搞不懂。
所以讀《老子的智慧》這類的書,從林語堂先生眼中來了解老子的智慧。不經會感嘆我們?yōu)槭裁催@么晚才接觸到的。為什么把這么好的東西丟棄掉呢,應該說懂得人接觸的人太少太少了,真的。好的東西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
讀這本書,我不能說我懂了許多許多,但是對我個人而言會有很大的幫助的。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一
老子著作的《道德經》只有五千二百五十四個字,很精煉。《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深刻的影響。雪漠老師寫的《老子的心事》是對《道德經》每一章節(jié)的解說。他說,《道德經》是老子的境界呈現,是正量的東西,是學問,是知識,是老子的本意。不要走馬觀花地了解老子的智慧,要把它用在你的生命里,讓它解決你人生難題,讓你的心變得豁達一些,廣闊一些,也在充滿欲望的世界里,發(fā)現一種不一樣的東西。在這個繁忙的社會里,擁有一個屬于你自己的、自由的`安寧的心靈空間,永遠做自己的主人,永遠忠于自己的靈魂。
老子提出,以“信言”、“善行”、“真知”來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諧。老師們知道對學生、對孩子,要鼓勵、欣賞、肯定學生,但我們就是做不到,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還是會批評、抨擊、否定他們,雖然過后我們會后悔,會自責,事一臨頭,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傷人的話,會脫口而出。所以,道德經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要“行不言之教”。我們要做的就是落實到行動上。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這最后的一章句句都可以作為格言,可以作為人類行為的最高準則。圣人的偉大就在于她不斷地幫助別人而不自私占有,就是為而不爭,這種貢獻他人而不爭奪功名的精神,也是一種偉大的道德行為。我們的老師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這一章的每一句話!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最美的事,給予和奉獻。
讀了《老子的心事》,讓我覺得讀好書,讀圣賢之書,要學圣賢的活法,這種活法指導著自己的生命,讓自己對一種信念貫穿一生,讓自己的生命有所守候。真正學會妙用老子的智慧。同時,也希望有更多人能改善自己的人生路,在生命絕望的那一刻,能夠交出一份相對完美的人生答卷。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二
在假期中,我讀了《老子》一書,談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說是一些感想、體悟。《老子》雖然并不是專門論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關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蘊深遠,讓人思考,常讀常新。
將老子的思想轉換到教育中來,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這與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異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就應順其自然,而但是過分強調主觀意愿。教師的權威就應不被兒童感知到,這才是最好的師生關系。師生雙方都要處于謙虛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自然之道。這些思想,在我們這個年代就應進行批判性繼承。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就應抱著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對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態(tài),不要過分關注榮辱得失。這樣的話,才能做到透過無為到達有為,透過不爭而沒有人與之爭。
老子他說讀后感篇十三
在中國五千年悠久的文化歷史積淀中,孔子和老子的影響無疑是空前的,他們的思想是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歷朝歷代都有著無數專家學者傾其一生來汲取儒、道思想,留下了不少評注,在這次鄭州市教育局開展的讀書活動中,有幸在學校黨支部的推薦下讀了林語堂先生的《左手孔子,右手老子》,有了新的感悟。在這本書中,林語堂先生主要向我們闡述了孔子的仁義思想以及老子的“道”。
作為儒家的開山鼻祖,孔子的思想志在重新樹立一個理性化的封建社會,主張階級分明,這與當時周朝的封建社會正在趨于崩潰的時代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以倫理為法,以個人修養(yǎng)為本,以道德為施政之基礎,以個人正心修身為政治修明之根蒂??鬃优c同時代其他各派的很大差異還在于他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藝術的力量,相信文化歷史的傳統(tǒng),相信國際間某種程度的道德行為。
人們每提及道家,就必說老子。老子作為中國文化主流之一的道家宗師,道教教主,他早已在中國文化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老子主張重返自然,不可抗拒地嘲笑孔教文化;他崇拜原始的淳樸,主張?zhí)镆帮L光的生活、文學、藝術;他代表奇異幻想的世界,有著一種天然的浪漫思想。老子的道是宇宙的神智,萬物的根源,是賦予生命的原理,給這物質世界帶來少有的統(tǒng)一和靈性。
喜歡抗拒外物的人似乎總是站在高處,較易于接受外界事物的一方則更能吸引人。代表這兩種典型的人便是尊崇禮教的孔子和浪漫的自然主義者老子,這也注定了儒家崇理性,尚修身,道家偏好自然與直覺。
或許正是儒家和道家的各有所長才會有林語堂先生的這本《左手孔子,右手老子》的出世。我們并不需刻意評判孔、老的孰優(yōu)孰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和老子畢竟都是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