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該如何才能夠?qū)懞靡黄x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淖x后感優(yōu)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邊城的讀后感300字篇一
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有兩座重要的“城”——一座是錢鐘書的《圍城》,另一座是沈從文的《邊城》,它們都對后世文學產(chǎn)生了非常巨大的影響。《圍城》寫的是現(xiàn)實,而《邊城》寫的是夢幻般的現(xiàn)實。
《邊城》是湘西如詩如畫的風土人情的白描,也是對苗族樸實善良的年輕男女愛情的記述。整個故事也很簡單,用現(xiàn)代的語境翻譯過來的話,是一個富二代,不,是一家兩個富二代同時愛上出身不好的姑娘。
我驚嘆故事里對“自由戀愛”高度的認同,很美好、很超越、很現(xiàn)代、很浪漫。但《邊城》是浪漫的悲劇,里面找不出誰是壞人,也沒有突發(fā)事件,就事論事,誰都是對的??墒强吹阶詈笠痪洌骸@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有一種悲情涌上心頭,特別是明天頭上的那個雙引號,太凄美。
《邊城》寫于19世紀30年代,與同時代的文學作品相比較,對跨“階級”戀愛的故事的描述不一樣,主流價值觀體系下,故事的講述方式是這樣的,要么是富二代玩玩女性就拋棄了,要么就是男方頂不住父母壓力撤了,要么女方父母也強烈反對,女方最后都“死”得很慘,想都不用想,沒有別的結局。不過,《邊城》不是這樣的,爺爺支持翠翠自由戀愛,船總順順也沒有干涉兒子們,按說已經(jīng)很另類了,很可貴了。
這就是沈從文作品獨特的地方,他沒有按主流方式反映階級之間的“斗爭”。他就是描寫人與人矛盾沖突,象征意義不是反映當時的主流,他更文學,更文藝,沈從文在《邊城》里表達了人性的復雜,善,并不一定能夠抵達喜,也可能是悲。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漢學家馬悅然曾經(jīng)透露,沈從文原本應該是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只可惜他在頒獎之前去世了。因為按照傳統(tǒng)慣例,諾貝爾獎只能頒發(fā)給在世的人,所以沈從文錯過了。馬悅然的做法其實嚴重違背了諾貝爾獎的保密原則,但是他說自己愿意為了沈從文而打破這個規(guī)則。
邊城的讀后感300字篇二
習慣城市的喧囂,習慣華麗的辭藻,當好不容易靜下心來翻開這本書時,便立即沉醉其中。
它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語言,平淡無奇,內(nèi)容,也并無什么新意,但它卻能將一個小山村的情味躍然于紙上,使人完完全全沉醉其中,一氣呵成讀畢全書,讀罷還回味無窮,這便是它的魔力吧。
對農(nóng)村,我存有的感情不過是外婆家的一句鄉(xiāng)音,一片竹林,不過是個玩樂的地方罷,充其量,不過是一家人在異鄉(xiāng)的一個念想。這個小村莊,和我腦海中的的確有相同,又著實不同,它與我的家鄉(xiāng)有著近似的景,至于情,是在認識這座小村莊后才憶起與自己的家鄉(xiāng)有所相似的。
一切都這樣純樸。
擺渡的人并不求利益,有時甚至還白送上一條黃煙;大黃狗如此近人情,不再被當作寵物來養(yǎng),而就是與人為伴;順順沒有絲毫財主的蠻橫,大方灑脫,又能濟人之急;兩個兒子也沒有公子的嬌氣,蕩槳時選最重的一把,吃干魚,睡艙板;人們的皮膚被陽光染上小麥的顏色,空氣中震蕩著沙啞的歌聲,老人搖槳搖五十年,身板仍硬朗著。大自然在這林子中造一個“世外桃源”,儼然如沈從文自己評價的一樣,同時,大自然賦予這里的人們與生俱來的快活和不受任何雜質(zhì)玷污的心,大概就是這一點,使人著迷。
這個故事的悲劇結尾,讓無數(shù)人嘆息,似乎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大老的溺死和二老的離去,為它畫上省略號。故事沒有給我們一個溫馨的結尾,也就使我們擁有更深的思考和永遠的回味,是分歧,是分歧讓他們之間有距離,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還有“車路”與“馬路”,船主和船夫,這個么多的分歧使他們相去漸遠,也不足為奇。
似懂非懂的,我合上書,一股書卷的氣息撲鼻而來,我閉上眼,為故事假想著另一個結尾,卻總是不合適,這時,我明白這書的又一高明之處:它的故事是不容拆散的,情感、分歧也是一樣。
邊城的讀后感300字篇三
最早接觸到沈從文先生的作品是《湘西游記》,當時是20xx年的暑假,在湖南邵陽的雀林國學堂中。每天清晨,一邊在操場上踱步,一邊讀這本書?;叵肫鹉菚r的生活,真的好不愜意,當時我在的位置,距離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湘西不足300公里,這是我心之夢之想去的地方。
未打開這本書時,滿腦子都是這句“《邊城》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內(nèi)的人又想出來。”這也是我對《邊城》的第一印象。閱讀這本書時,我就經(jīng)常思考這句話,這句話到底對嗎?城內(nèi)的人為什么想出去?城外的人又為什么想進來呢?
讀完這本書,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我覺得對這句話的理解可以從兩個角度看。
其一是作為讀者的我們是城外的人,書中刻畫的人物則是城內(nèi)的人。城外的人想進去自然是真的,因為邊城是一座安靜祥和的城,這里的人悠閑自在的活著,這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美好的期待和向往。
至于城內(nèi)的人是否想出來,我不知道,因為我們都不是城內(nèi)的人,所以我不敢妄下定論。
第二個角度就是單純從故事的角度,城外和城內(nèi)因為一條河分隔,一邊是翠翠,另一邊是天保和儺送,因為對愛情的追求,城內(nèi)的人想進去,城外的人想出來。因為只是“想”,還沒有得到和實現(xiàn),這也與小說最后不圓滿的結局相對應。
《邊城》作為一部中篇小說,帶給我最美的體驗和感受就是小說最后留下的無盡遐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書中的文字,進入書中,扮演我們想要扮演的角色,逐一走過他的經(jīng)歷,并且繼續(xù)向前走,這給了我們每個人當作者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來看,《邊城》是一幅未完成的畫作,是一幅未創(chuàng)作完的詩,每個人都可以繼續(xù)寫下去。
后來雖多次去過湖南,但因時間原因總不得到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游覽和感受,希望下次可以有機會。
邊城的讀后感300字篇四
《邊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情愛、祖孫之間的親愛、鄰里之間的互愛來表現(xiàn)人性之美的。主人公翠翠,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給了她一顆絕不世故的赤心;小船載滿了她那少女的悠悠歲月。后來,翠翠路遇了儺送,兩顆年輕的心靈撞擊在一起,那種朦朧的愛意便在翠翠心中萌發(fā)。
翠翠與儺送這對深深愛著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壯語,也沒有離經(jīng)叛道的駭世之舉,作者正是通過這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反映了人性美。
老船夫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于職守、恪盡本分。他生活雖然清貧,但從不貪心;樂善好施,卻從不索取,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的人性之美。
鄰里之間的互愛,船總順順便是這一類的總代表。他“大方灑脫,慷慨又能濟人之急”。他盡釋前嫌,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雛——翠翠。這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就是湘西人的善良。
小說結局是悲劇性的,沈從文正是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xiàn)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征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作者運用小說中無限的美來反襯現(xiàn)實中的各種黑暗與丑惡。由于這種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同是一個時期,沈從文卻和所有人的風格都格格不入。他輕細地描寫著湘西的平靜,從不沾染血腥,而背后卻藏著無可掩抑的,對民族的憂慮與愛。
作者用最出神的筆墨淡然寫出一份柔情,對現(xiàn)實進行過濾或裁剪,或根據(jù)心的幻想去營造一個世界。我們要用最細膩的心靈體味著它,讓我們一起去感受。所有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而溫暖,它讓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靜下來,干凈起來,敞亮開來……
但當你合上書本,世事紛沓而來的時候,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閱讀《邊城》的那個場景那個瞬間是那樣的不真實,仿佛是一段偷來的并不屬于你的時光……
邊城的讀后感300字篇五
那個年青人究竟有沒有回來呢?《邊城》里沒有說,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給讀者去猜想、去補充。象一首悠長的山歌,旋律樸素,但是嘹亮的音調(diào)卻足以在聽者心中激蕩起層層漣漪,久久不能散去。
若是把各種書籍比喻成各式的飲品,那么,《邊城》就是一杯白開水,透明、純粹,不含任何雜質(zhì)。入口的感覺雖然總是淡淡的,但是你不會厭倦,反而,會在一次一次的品飲中體會到她與眾不同的風味。
不能不佩服沈先生的文筆,薄薄的一本小書,那樣云淡風輕的描寫,就生動地重現(xiàn)了茶峒別具特色的人情風味、鄉(xiāng)土世故。還有翠翠,這個山泉一樣清澈的女孩,她的愛情亦在字里行間不動聲色地鋪展開來了。遍覽全書,可曾有一處明明白白地寫出“愛情”兩字呢?但凡是用心讀過的人就一定能體會出一個情篤初開的女孩對愛情的向往與執(zhí)著。
要怎樣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書的人也許不明白,但是寫書的人一定明白,書中的人物一定明白。
翠翠不過是十四五歲的年紀吧,剛剛開始憧憬“愛情”這種神秘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貴的家業(yè),不是顯赫的地位,她所期盼的,不過是自己喜歡的人能為自己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情歌,而自己就能在歌聲的伴隨下,在美麗的夢境里遨游。
這本書把一個沉浸在對愛情的美好幻想中的女孩的形象勾勒出來了。我們的眼前也許沒有這個女孩的相貌特征,但是有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她一定有一雙清澈透明的眸子,一定有一顆晶瑩剔透的心。都市里有太多紛擾復雜的情感了,就像河水,再好的水質(zhì)也免不了攙雜泥沙和石塊。而在《邊城》里,一切都是簡簡單單的。愛,或者不愛,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白。
《邊城》像清風一般吹拂著都市人那顆不安分的心。簡單決不意味平淡,相反,簡單的文字、簡單的情節(jié),蘊藏的正是強烈的情感?!哆叧恰防锏奈淖终绮栳夹℃?zhèn)的民風,淳樸、單純、明了。在平凡中看出偉大,在瑣碎中透露深刻。這就是《邊城》。
邊城的讀后感300字篇一
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有兩座重要的“城”——一座是錢鐘書的《圍城》,另一座是沈從文的《邊城》,它們都對后世文學產(chǎn)生了非常巨大的影響。《圍城》寫的是現(xiàn)實,而《邊城》寫的是夢幻般的現(xiàn)實。
《邊城》是湘西如詩如畫的風土人情的白描,也是對苗族樸實善良的年輕男女愛情的記述。整個故事也很簡單,用現(xiàn)代的語境翻譯過來的話,是一個富二代,不,是一家兩個富二代同時愛上出身不好的姑娘。
我驚嘆故事里對“自由戀愛”高度的認同,很美好、很超越、很現(xiàn)代、很浪漫。但《邊城》是浪漫的悲劇,里面找不出誰是壞人,也沒有突發(fā)事件,就事論事,誰都是對的??墒强吹阶詈笠痪洌骸@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有一種悲情涌上心頭,特別是明天頭上的那個雙引號,太凄美。
《邊城》寫于19世紀30年代,與同時代的文學作品相比較,對跨“階級”戀愛的故事的描述不一樣,主流價值觀體系下,故事的講述方式是這樣的,要么是富二代玩玩女性就拋棄了,要么就是男方頂不住父母壓力撤了,要么女方父母也強烈反對,女方最后都“死”得很慘,想都不用想,沒有別的結局。不過,《邊城》不是這樣的,爺爺支持翠翠自由戀愛,船總順順也沒有干涉兒子們,按說已經(jīng)很另類了,很可貴了。
這就是沈從文作品獨特的地方,他沒有按主流方式反映階級之間的“斗爭”。他就是描寫人與人矛盾沖突,象征意義不是反映當時的主流,他更文學,更文藝,沈從文在《邊城》里表達了人性的復雜,善,并不一定能夠抵達喜,也可能是悲。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漢學家馬悅然曾經(jīng)透露,沈從文原本應該是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只可惜他在頒獎之前去世了。因為按照傳統(tǒng)慣例,諾貝爾獎只能頒發(fā)給在世的人,所以沈從文錯過了。馬悅然的做法其實嚴重違背了諾貝爾獎的保密原則,但是他說自己愿意為了沈從文而打破這個規(guī)則。
邊城的讀后感300字篇二
習慣城市的喧囂,習慣華麗的辭藻,當好不容易靜下心來翻開這本書時,便立即沉醉其中。
它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語言,平淡無奇,內(nèi)容,也并無什么新意,但它卻能將一個小山村的情味躍然于紙上,使人完完全全沉醉其中,一氣呵成讀畢全書,讀罷還回味無窮,這便是它的魔力吧。
對農(nóng)村,我存有的感情不過是外婆家的一句鄉(xiāng)音,一片竹林,不過是個玩樂的地方罷,充其量,不過是一家人在異鄉(xiāng)的一個念想。這個小村莊,和我腦海中的的確有相同,又著實不同,它與我的家鄉(xiāng)有著近似的景,至于情,是在認識這座小村莊后才憶起與自己的家鄉(xiāng)有所相似的。
一切都這樣純樸。
擺渡的人并不求利益,有時甚至還白送上一條黃煙;大黃狗如此近人情,不再被當作寵物來養(yǎng),而就是與人為伴;順順沒有絲毫財主的蠻橫,大方灑脫,又能濟人之急;兩個兒子也沒有公子的嬌氣,蕩槳時選最重的一把,吃干魚,睡艙板;人們的皮膚被陽光染上小麥的顏色,空氣中震蕩著沙啞的歌聲,老人搖槳搖五十年,身板仍硬朗著。大自然在這林子中造一個“世外桃源”,儼然如沈從文自己評價的一樣,同時,大自然賦予這里的人們與生俱來的快活和不受任何雜質(zhì)玷污的心,大概就是這一點,使人著迷。
這個故事的悲劇結尾,讓無數(shù)人嘆息,似乎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大老的溺死和二老的離去,為它畫上省略號。故事沒有給我們一個溫馨的結尾,也就使我們擁有更深的思考和永遠的回味,是分歧,是分歧讓他們之間有距離,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還有“車路”與“馬路”,船主和船夫,這個么多的分歧使他們相去漸遠,也不足為奇。
似懂非懂的,我合上書,一股書卷的氣息撲鼻而來,我閉上眼,為故事假想著另一個結尾,卻總是不合適,這時,我明白這書的又一高明之處:它的故事是不容拆散的,情感、分歧也是一樣。
邊城的讀后感300字篇三
最早接觸到沈從文先生的作品是《湘西游記》,當時是20xx年的暑假,在湖南邵陽的雀林國學堂中。每天清晨,一邊在操場上踱步,一邊讀這本書?;叵肫鹉菚r的生活,真的好不愜意,當時我在的位置,距離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湘西不足300公里,這是我心之夢之想去的地方。
未打開這本書時,滿腦子都是這句“《邊城》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內(nèi)的人又想出來。”這也是我對《邊城》的第一印象。閱讀這本書時,我就經(jīng)常思考這句話,這句話到底對嗎?城內(nèi)的人為什么想出去?城外的人又為什么想進來呢?
讀完這本書,我有了自己的答案,我覺得對這句話的理解可以從兩個角度看。
其一是作為讀者的我們是城外的人,書中刻畫的人物則是城內(nèi)的人。城外的人想進去自然是真的,因為邊城是一座安靜祥和的城,這里的人悠閑自在的活著,這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美好的期待和向往。
至于城內(nèi)的人是否想出來,我不知道,因為我們都不是城內(nèi)的人,所以我不敢妄下定論。
第二個角度就是單純從故事的角度,城外和城內(nèi)因為一條河分隔,一邊是翠翠,另一邊是天保和儺送,因為對愛情的追求,城內(nèi)的人想進去,城外的人想出來。因為只是“想”,還沒有得到和實現(xiàn),這也與小說最后不圓滿的結局相對應。
《邊城》作為一部中篇小說,帶給我最美的體驗和感受就是小說最后留下的無盡遐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書中的文字,進入書中,扮演我們想要扮演的角色,逐一走過他的經(jīng)歷,并且繼續(xù)向前走,這給了我們每個人當作者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來看,《邊城》是一幅未完成的畫作,是一幅未創(chuàng)作完的詩,每個人都可以繼續(xù)寫下去。
后來雖多次去過湖南,但因時間原因總不得到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游覽和感受,希望下次可以有機會。
邊城的讀后感300字篇四
《邊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情愛、祖孫之間的親愛、鄰里之間的互愛來表現(xiàn)人性之美的。主人公翠翠,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湘西的清風、麗日給了她一個壯健的軀體;茶峒的青山、綠水給了她一雙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給了她一顆絕不世故的赤心;小船載滿了她那少女的悠悠歲月。后來,翠翠路遇了儺送,兩顆年輕的心靈撞擊在一起,那種朦朧的愛意便在翠翠心中萌發(fā)。
翠翠與儺送這對深深愛著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壯語,也沒有離經(jīng)叛道的駭世之舉,作者正是通過這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反映了人性美。
老船夫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于職守、恪盡本分。他生活雖然清貧,但從不貪心;樂善好施,卻從不索取,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的人性之美。
鄰里之間的互愛,船總順順便是這一類的總代表。他“大方灑脫,慷慨又能濟人之急”。他盡釋前嫌,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雛——翠翠。這就是湘西的風土人情,這就是湘西人的善良。
小說結局是悲劇性的,沈從文正是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xiàn)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征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作者運用小說中無限的美來反襯現(xiàn)實中的各種黑暗與丑惡。由于這種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同是一個時期,沈從文卻和所有人的風格都格格不入。他輕細地描寫著湘西的平靜,從不沾染血腥,而背后卻藏著無可掩抑的,對民族的憂慮與愛。
作者用最出神的筆墨淡然寫出一份柔情,對現(xiàn)實進行過濾或裁剪,或根據(jù)心的幻想去營造一個世界。我們要用最細膩的心靈體味著它,讓我們一起去感受。所有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好而溫暖,它讓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靜下來,干凈起來,敞亮開來……
但當你合上書本,世事紛沓而來的時候,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閱讀《邊城》的那個場景那個瞬間是那樣的不真實,仿佛是一段偷來的并不屬于你的時光……
邊城的讀后感300字篇五
那個年青人究竟有沒有回來呢?《邊城》里沒有說,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給讀者去猜想、去補充。象一首悠長的山歌,旋律樸素,但是嘹亮的音調(diào)卻足以在聽者心中激蕩起層層漣漪,久久不能散去。
若是把各種書籍比喻成各式的飲品,那么,《邊城》就是一杯白開水,透明、純粹,不含任何雜質(zhì)。入口的感覺雖然總是淡淡的,但是你不會厭倦,反而,會在一次一次的品飲中體會到她與眾不同的風味。
不能不佩服沈先生的文筆,薄薄的一本小書,那樣云淡風輕的描寫,就生動地重現(xiàn)了茶峒別具特色的人情風味、鄉(xiāng)土世故。還有翠翠,這個山泉一樣清澈的女孩,她的愛情亦在字里行間不動聲色地鋪展開來了。遍覽全書,可曾有一處明明白白地寫出“愛情”兩字呢?但凡是用心讀過的人就一定能體會出一個情篤初開的女孩對愛情的向往與執(zhí)著。
要怎樣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書的人也許不明白,但是寫書的人一定明白,書中的人物一定明白。
翠翠不過是十四五歲的年紀吧,剛剛開始憧憬“愛情”這種神秘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貴的家業(yè),不是顯赫的地位,她所期盼的,不過是自己喜歡的人能為自己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情歌,而自己就能在歌聲的伴隨下,在美麗的夢境里遨游。
這本書把一個沉浸在對愛情的美好幻想中的女孩的形象勾勒出來了。我們的眼前也許沒有這個女孩的相貌特征,但是有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她一定有一雙清澈透明的眸子,一定有一顆晶瑩剔透的心。都市里有太多紛擾復雜的情感了,就像河水,再好的水質(zhì)也免不了攙雜泥沙和石塊。而在《邊城》里,一切都是簡簡單單的。愛,或者不愛,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白。
《邊城》像清風一般吹拂著都市人那顆不安分的心。簡單決不意味平淡,相反,簡單的文字、簡單的情節(jié),蘊藏的正是強烈的情感?!哆叧恰防锏奈淖终绮栳夹℃?zhèn)的民風,淳樸、單純、明了。在平凡中看出偉大,在瑣碎中透露深刻。這就是《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