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們,當(dāng)你們翻開課外文言文的寶庫,就如同開啟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世界的大門。精選了20篇課外文言文,這里有智謀超群的謀士,在風(fēng)云變幻的亂世中,以奇思妙策左右局勢;有品德高尚的仁人志士,堅守心中的道義,哪怕面對重重困難也不屈不撓。還有那些充滿奇幻色彩的神話傳說、發(fā)人深省的寓言故事,每一篇文言文都像是一座橋梁,跨越時空,連接起你們與古人的思想。你們將在其中領(lǐng)略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古人的喜怒哀樂。它們會成為你們成長路上的寶貴財富,提升你們的文學(xué)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F(xiàn)在,就讓我們一同走進(jìn)這些精彩的課外文言文吧!
1.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一
對牛彈琴
【原文】
公明儀為①牛彈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聞,不合其耳⑤也。轉(zhuǎn)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⑥,即掉⑦尾奮⑧耳,蹀躞⑨而聽?!?BR> (載于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注釋】
①為:給。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③伏:趴著。④故:從前。⑤耳:耳朵聽。⑥鳴:鳴叫聲,作名詞。⑦掉:搖擺。⑧奮:豎直。⑨蹀躞(diéxiè):小步走。
【參考譯文】
公明儀給牛彈奏古雅的清角調(diào)琴曲,牛依然像剛才一樣埋頭吃草。牛并非沒有聽見,而是這種曲調(diào)不適合它聽罷了。公明儀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蠅的叫聲,(以及)孤獨(dú)的小牛犢的聲音。牛就擺動尾巴豎起耳朵,小步走并聽著。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為:給;②如故:像先前一樣;③鳴:叫聲;④奮:豎起。
2.翻譯:
非牛不聞,不合其耳也。
譯文:不是牛不要聽,是曲調(diào)不悅它的耳。
3.這個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說話不看對象,或?qū)τ薮赖娜酥v深奧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
2.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二
自知之明
【原文】
自知者①不怨②人,知命③者不怨天;怨人者窮④,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選自《荀子·榮辱》)
【注釋】
①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②怨:埋怨。③知命:懂得命運(yùn)。④窮:走投無路。⑤無志:沒有見識。⑥失:過失,過錯。⑦反:反而。⑧豈:難道。⑨迂:拘泥守舊,不合時宜。
【文言知識】
釋“君子”與“小人”“君子”與“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時期是指貴族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的勞動百姓?!秶Z》上說:“君子務(wù)治,小人務(wù)力?!币鉃榫又铝τ诮y(tǒng)治,小人致力于苦力。到了春秋末期及以后,“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卑劣的人。古語有“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意為君子心胸寬闊,小人時常憂愁?!墩撜Z》中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币鉃榫佣萌柿x,小人只懂得利益。成語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為用小人的心思猜度君子的思想。
【參考譯文】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別人,懂得命運(yùn)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別人的人必將困窘而無法擺脫,抱怨上天的人就不會立志而進(jìn)取。錯誤在自己身上,卻反而去責(zé)求別人,難道不是不合時宜了嗎?所以君子從來是淡定自若而不驚恐,小人則是常常驚咋而不鎮(zhèn)定。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知:認(rèn)識;②豈:難道;③道:遵循;④怪:異端。
2.翻譯:
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抱怨別人的人必將困窘而無法擺脫,抱怨上天的人就不會立志而進(jìn)取。
3.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觀點(diǎn)是:人應(yīng)該有自知之明。
3.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三
目貴明
【原文】
目貴①明②,耳貴聰③,心貴智④。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輻輳⑤并進(jìn)⑥,則明不可塞⑦。
(選自《管子九守》)
【注釋】
①貴:以……為貴。②明:聰明,這里指明查(則明不可塞。)③聰:聽力好。④智:思維敏捷。⑤輻輳:車輪的輻條。⑥進(jìn):這里指向中間集中。⑦塞:受蒙蔽。
【文言知識】
釋“并”:上文“輻輳并進(jìn)”中的“并”,指“全都”、“一起”、“一齊”、“一同”句意為車輪的軸條一起向車輪中心的圓木集中,比喻目、耳、心一起使用。又,“萬箭并發(fā),城中如雨”,意為一萬支箭一齊發(fā)射,城內(nèi)如同下雨。又,“五人并行”,意為五個人一同行走。又,“德才并佳,人主任之”,意為品德與才能都好,國君就任用他。
【參考譯文】
眼睛貴在明辨事物,耳朵貴在聽覺靈敏,心思貴在思維敏捷。(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觀察事物,就能沒什么看不見;用天下人的耳朵探聽消息,就能沒有什么事不知道;用天下人的心思思考問題,就能沒有什么事情不知道。情報來源豐富,像車輪的輻條一樣向中間集中,(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貴:以……為貴;②聰:聽力好;③智:思維敏捷;④塞:受蒙蔽。
2.翻譯:
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
譯文:用天下人的心智思考問題,就能無所不知。
3.與引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成語是:耳聰目明,其意思是聽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感覺靈敏。
4.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四
功名
【原文】
水泉深則魚鱉歸之,樹木盛則飛鳥歸①之,庶草茂則禽獸歸之,人主賢則豪杰歸之。故圣王不務(wù)歸之者,而務(wù)②其所以歸。強(qiáng)令之笑不樂;強(qiáng)令之哭不悲;強(qiáng)令之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注釋】
①歸:歸順,歸附。②務(wù):致力。
【參考譯文】
水泉很深,魚鱉就會游向那里,樹木繁盛,飛鳥就會飛向那里,百草茂密,禽獸就會奔向那里,君主賢明,豪杰就會歸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強(qiáng)使人們歸依,而是盡力創(chuàng)造使人們歸依的條件。強(qiáng)制出來的笑不快樂,強(qiáng)制出來的哭不悲哀,強(qiáng)制命令這種作法只可以成就虛名,而不能成就大業(yè)。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則:那么;②盛:茂盛;③所以:……的原因;④令:讓,叫。
2.翻譯:
人主賢則豪杰歸之。
君主賢明,那么豪杰就歸附他。
3.上文開頭三句說明了什么問題?
答:說明生物生存和繁衍必須要有基本的生存環(huán)境條件作保障,同時也說明了自然界各生物間有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guān)系。
5.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五
竭澤而漁
【原文】
竭①澤而漁②,豈不獲得,而明年③無魚;焚④藪⑤而田⑥,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后將無復(fù),非長術(shù)也。
(《呂氏春秋·卷十四·義賞》)
【注釋】
①竭:使…干涸。②漁:捕魚。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燒毀。⑤藪(sǒu):指野草。⑥田:通“畋”,打獵
【文言知識】
釋“竭”上文“竭澤而漁”中的“竭”,指“干涸”,這里是使動用法,句意為使池水干涸而捕魚。又,“地震,山崩川竭”,意為因?yàn)榈卣?,山崩塌,河流干涸。它還指“盡”,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斃”,意為精力用盡而倒下。
【參考譯文】
抽干湖水來捕魚,怎么可能捕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沒有魚了;燒毀樹林來打獵,怎么可能打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僥幸有用,以后不會有第二次了,這不是長久的方法。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竭:使…干涸②漁:捕魚;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燒毀。
2.翻譯:
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后將無復(fù),非長術(shù)也。
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僥幸有用,以后不會有第二次,這不是長久的方法。
3.成語“竭澤而漁”的比喻意義是: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yuǎn)利益。
6.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六
高陽應(yīng)造屋
【原文】
高陽應(yīng)將為室家①,匠②對曰:“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將撓⑤。以生為室,今雖善,后將必敗⑥。”高陽應(yīng)曰:“緣子之言⑦,則室不敗也——木益⑧枯⑨則勁⑩,涂益干則輕,以益勁任⑾益輕則不敗?!苯橙藷o辭而對,受令而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⑾敗。
(選自《呂氏春秋卷二十五別類》)
【注釋】
①室家:房屋,房舍。②匠:古代專指木工。③生: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④涂:泥。⑤撓(náo):彎曲。⑥?。簹摹"呔壸又裕喊凑漳脑?。緣,順著,按照。子,對人的尊稱,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您”。⑧益:更加,越發(fā)。⑨枯:干。⑩勁:堅固有力。⑾任:擔(dān)負(fù)。果——果然,果真。
【參考譯文】
高陽應(yīng)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說:“不行啊!現(xiàn)在木料還沒有干,如果把濕泥抹上去,必定會壓彎的。用它來做房屋,現(xiàn)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會毀壞的?!备哧枒?yīng)說:“按照您的說法,那么房子不會壞——因?yàn)槿兆右痪?,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濕泥越干就越輕。用越來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來越輕的濕泥,房子就不會壞?!蹦窘碂o言以對,只好聽從他的命令來造屋了。房子剛蓋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沒過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為:造;②以:用;③善:好;④益:更加。
2.翻譯:
匠人無辭而對,受令而為之。
匠人沒有話可以回答他,只好聽從他的吩咐來造屋。
3.你認(rèn)為文中的高陽應(yīng)是個怎樣的人?
答:善于詭辯卻不顧客觀規(guī)律,光憑主觀意志去做事。
7.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七
大脖子病人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飲之者輒病癭③,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及見外人至,則群小婦人聚觀而笑之,曰:“異④哉人之頸也,焦⑤而不吾類?!蓖夥饺嗽唬骸盃栔廴虎尥钩鲇陬i者,癭病也,不求善藥去爾病,反以吾頸為焦耶?”笑者曰:“吾鄉(xiāng)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終莫知其為丑。
(選自明·劉元卿《賢奕編》)
【注釋】
①秦蜀:陜西、四川一帶。②其:那里的。③病癭(yǐng):得大脖子病。癭:長在脖子上的一種囊狀的瘤子。④異:奇怪。⑤焦:干枯,這里形容人的脖子細(xì)。⑥累然:形容臃腫的樣子。
【參考譯文】
南岐在陜西、四川一帶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質(zhì)不好,常年飲用這種水的.人就會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沒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來了一個人,小孩婦人就一起來圍觀,笑話那人說:“看那個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細(xì)長,干巴巴的,和我們的不一樣?!蓖獾厝寺犃耍χf:“你們的脖子臃腫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們不去求好藥治你們病,反而認(rèn)為我們的脖子細(xì)而有病呢?”南岐人說:“我們?nèi)迦硕际沁@樣的脖子,為什么要醫(yī)治呢?”始終不知道是自己丑。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其:代詞,那里的;②輒:就;③異:奇怪;④然:這樣。
2.翻譯:
①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
譯文:所以那里的百姓沒有一個不得大脖病的。
②不求善藥去爾病,反以吾頸為焦耶?
譯文:你們不去求好藥治你們病,反而認(rèn)為我們的脖子細(xì)而有病呢?
3.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答:閉關(guān)自守會使人孤陋寡聞,目光短淺,甚至發(fā)展到是非顛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8.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八
次非殺蛟
【原文】
荊有次非者①,得寶劍于干遂②。還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兩蛟夾繞其船⑤。次非謂舟人曰⑥:“子嘗見兩蛟繞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見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寶劍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棄劍以全己,余奚愛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殺之而復(fù)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選自《呂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注釋】
①荊(jīng):古代楚國的別稱。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蘇省吳縣西北。③反:同“返”,回,歸。④中流:江中心。⑤蛟:傳說蛟屬于龍類,水中的一種兇猛動物。⑥舟人:駕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義。⑦嘗:曾經(jīng)。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⑨余奚愛焉:我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參考譯文】
楚國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hán)遂買到一把寶劍。在回鄉(xiāng)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過江。木船剛到江心,江水中竄出兩條惡蛟,從左右兩邊圍住了木船。次非問搖船人:“你看見過兩條蛟龍繞住船兒船上的人還活下來的嗎?”搖船人回答:“沒有看見過?!贝畏橇闷鹨路?,伸出臂膀,拔出寶劍,說:“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罷了!如果犧牲寶劍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為什么要吝惜這把劍呢?”于是便縱身躍入波濤,跟惡蛟拼死搏斗,殺了惡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于:在;②反:同“返”,回,歸;③全:保全;④復(fù):又。
2.翻譯:
①子嘗見兩蛟繞船能活者乎?
譯文:你曾經(jīng)見過兩條蛟纏住了木船,船上的人還能活命的嗎?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譯文: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罷了!
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
答:敢于斗爭的勇氣和自我犧牲的精神。
9.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九
常羊?qū)W射
【原文】
常羊?qū)W射于①屠龍子朱。屠龍子朱曰:“若欲聞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夢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發(fā)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鵠⑩拂王旃⑾而過,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養(yǎng)叔⒁進(jìn)曰:“臣之射也,置⒂一葉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發(fā)而十中。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郁離子》
【注釋】
①于: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獵。④云夢:古代湖澤名,泛指春秋戰(zhàn)國時楚王的游獵區(qū)。⑤使:讓。引:拉。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澤的小官吏。⑦起:趕起。⑧發(fā):跑出來。⑨交:交錯。⑩鵠(hú):天鵝。⑾旃(zhān):赤魚的曲柄旗。⑿垂云:低垂下來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著。⒁養(yǎng)叔:名養(yǎng)由基,楚國善射者。⒂置:放。
【參考譯文】
常羊跟屠龍子朱學(xué)射箭。屠龍子朱說:“你想聽射箭的道理嗎?楚國國王在云夢打獵,派掌管山澤的官員去哄趕禽獸出來射殺它們,禽獸們跑出來了,鹿在國王的左邊出現(xiàn),麋在國王的右邊出現(xiàn)。國王拉弓準(zhǔn)備射,有天鵝掠過國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猶如一片垂云。國王將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誰。養(yǎng)叔上奏說道:‘我射箭的時候,把一片樹葉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發(fā)箭十發(fā)中。如果放十片葉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難說了!’”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于:向。②道:道理。③之:代“禽”。④射:射箭時。
2.翻譯:
①置一葉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譯文:把一片樹葉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譯文:如果放上十片葉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難說了!
3.這則故事告訴我們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專心致志,集中一個主要目標(biāo)。如果三心二意,左顧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10.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十
酒以成禮
【原文】
鐘毓(yù)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藥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后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庇謫枙我圆话荩瑫唬骸巴当痉嵌Y,所以不拜?!?BR> (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注釋】
①托:假裝。②酒以成禮:酒是用來完成禮儀的。③寢:睡覺。④因:趁機(jī)。⑤時:當(dāng)時。⑥何以:為什么。⑦覺:醒。⑧值:當(dāng)......時。⑨且:尚且,暫且。
【文言知識】
釋“覺”上文“其父時覺”中的“覺”,不是指“發(fā)覺”,而是指“醒”,句意為當(dāng)時他們的父親醒過來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覺”,指睡后醒來。又,“盜半夜入室,主人未覺”,意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為醒。
【參考譯文】
鐘毓兄弟小時候,正趕上父親午睡時,趁機(jī)一起偷喝藥酒。他們的父親當(dāng)時睡后醒來,姑且裝睡看看他們要干什么。鐘毓行禮后喝酒,鐘會喝酒不行禮。隨后父親問鐘毓為什么要行禮,鐘毓說:“酒是完成禮儀的,不敢不行禮?!庇謫栫姇槭裁床恍卸Y,鐘會說:“偷本來就不是禮儀,所以不行禮?!?BR> 【閱讀訓(xùn)練】
1.解釋
①寢:睡覺。②因:趁機(jī)。③時:當(dāng)時。④何以:為什么
2.翻譯:
①且托寐以觀之。
譯文:父親姑且假裝睡著來看他們(做什么)。
②既而問毓何以拜。
譯文:隨后父親問鐘毓為什么要行禮。
3.你認(rèn)為鐘毓和鐘會兄弟倆哪個更有道理?
答:鐘會的說法應(yīng)該更有道理,因?yàn)橥蹈`已不附禮儀,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禮儀了。
11.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十一
楚人學(xué)舟
楚①人有習(xí)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師之是聽。于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shù)。遂遮謝舟師,椎③鼓徑進(jìn),亟犯④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柁⑤。
【注釋】①楚:古國名。②折:調(diào)頭。旋:轉(zhuǎn)彎。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戰(zhàn),前進(jìn)時以擊鼓為號。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譯文:楚地有個學(xué)習(xí)駕船的人,他(在)開始(的時候)折返、旋轉(zhuǎn)、快、慢,完全聽從船師傅的話。于是在江中島嶼之間小試(身手),所做的沒有不得心應(yīng)手的,便以為學(xué)全了駕船的技術(shù)。馬上謝別了船師,擊鼓(古人大概是靠擊鼓來發(fā)布號令的吧)快進(jìn),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險,就四處張望嚇破了膽,槳墜(江)舵失去操控。然而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嗎?
啟示:學(xué)習(xí)、工作不能淺嘗輒止(或?qū)W習(xí)、工作不能自滿,或?qū)W習(xí)、工作應(yīng)該不斷進(jìn)?。?BR> 12.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十二
魯人徙越
魯人身善織屨①,妻善織縞②,而欲徙于越?;蛑^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fā)。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①屨:麻鞋。②縞:白絹,周人用縞做帽子。③履:鞋,這里用作動詞,指穿鞋。④跣:赤腳。
譯文:魯國有個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編織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織縞(生絹),(他)想移民到越國去。有人對他說:“您(去越國)必然會窮的?!保牵攪苏f:“為什么?”(回答)說:“屨是用來穿的,但是越人赤腳走路;縞是用來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發(fā)。以您的所長,去到不使用(你的產(chǎn)品)的國家,想讓(自己)不窮,這可能嗎?”
本文告訴人們的道理是:要根據(jù)需要來確定行動,否則只能碰釘子。
13.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十三
打撈鐵牛
宋河中府浮梁①,用鐵牛八維②之,一牛且數(shù)萬斤。治平③中,水暴漲絕梁,牽牛,沒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④僧懷丙以二大舟實(shí)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quán)衡⑤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轉(zhuǎn)運(yùn)使張燾以聞,賜之紫衣。
【注釋】:①浮梁:浮橋。②維:系,連結(jié)。③治平:北宋英宗趙曙的年號。④真定:卻今天河北正定。⑤權(quán)衡:秤錘秤桿。
譯文:宋時曾建浮橋,并鑄八頭鐵牛鎮(zhèn)橋。治平年間河水暴漲,沖毀浮橋,鐵牛沉入河底。官員懸賞能使鐵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個叫懷丙的和尚建議,將鐵牛固定在兩艘裝滿泥土的大船中間,用勾狀的巨木勾住牛身,這時慢慢減去兩船的泥土,船身重量減輕,自然浮起,連帶也將鐵牛勾出水面。轉(zhuǎn)運(yùn)使(官名,掌軍需糧餉、水陸轉(zhuǎn)運(yùn))張燾(字景元)賜給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獎。
14.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十四
景公令出裘發(fā)粟與饑寒
景公之時,雨雪①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cè)陛②。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③矣。"乃令出裘發(fā)粟以與饑寒者。
【注釋】:①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動詞。②陛:宮殿的臺階。③聞命:聽到辭命。聞,聽;命,辭命。
譯文:景公在位當(dāng)政時,曾連續(xù)下雪三天而不放晴。景公穿著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邊的臺階上。晏子入宮覲見,站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卻不那么冷?!标套诱f:“天真的不冷嗎?”景公笑了笑。晏子說:“晏嬰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君王自己飽了卻知道別人餓著,自己暖了卻知道別人凍著,自己安逸了,卻能知道別人正在辛勞??上КF(xiàn)在您卻不知?。 本肮f:“好!寡人我受教了?!庇谑悄贸鲷靡屡c糧食,發(fā)放給那些受饑寒煎熬的人們。
15.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十五
農(nóng)夫毆宦
嘗有農(nóng)夫以驢負(fù)柴至城賣,遇宦者(太監(jiān))稱“宮市”取之;才與絹數(shù)尺,又就索“門戶”(指“門戶”稅),仍邀(強(qiáng)要)以驢送至內(nèi)。農(nóng)夫涕泣,以所得絹付之;不肯受,曰:“須汝驢送柴至內(nèi)?!鞭r(nóng)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與汝,不取直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毆宦者。
譯文:曾經(jīng)有一個農(nóng)夫,用驢馱著木柴來賣,宦官自稱宮市,拿走他的木柴,給了他幾尺絹,又就地索取進(jìn)奉門戶錢,還要求用驢將木柴送到內(nèi)廷去。農(nóng)夫哭了,把得到的絹又給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說:“必須得到你的這匹驢才行?!鞭r(nóng)夫說:“我家有父母、妻子、兒女,要靠它嫌錢糊口。現(xiàn)在我把木柴給了你,不向你要價錢就往回走了,而你還是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拼了!”于是農(nóng)夫毆打了宦官。
文中賣柴農(nóng)夫的遭遇揭露了“宮市”對勞動人民的剝削、迫/害。
16.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十六
敝帚自珍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②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③?!狈蛉松朴谧砸姠?,而文非一體⑤,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話⑥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彼共蛔砸娭家病?BR> 【注釋】:①傅毅、班固均為東漢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②[超]班超。班固之弟,東漢名將。③[自休](冗長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見]即見自,表現(xiàn)自己的長處。⑤[體]體裁⑥[里話]俗語,民間諺語。
譯文:文人互相輕視,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兩人文才相當(dāng),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輕視傅毅,他在寫給弟弟班超的信中說:“傅武仲因?yàn)槟軐懳恼庐?dāng)了蘭臺令史的官職,(但是卻)下筆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總是善于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diǎn),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種體裁,很少有人各種體裁都擅長的,因此各人總是以自己所擅長的輕視別人所不擅長的,鄉(xiāng)里俗話說:"家中有一把破掃帚,也會看它價值千金。"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現(xiàn)代漢語常用“敝帚千金”、“敝帚自珍”的表達(dá)形式,比喻人無自知之明。比喻東西雖不好,但由于自家之物,也看得非常寶貴。
17.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十七
齊人有好獵者
齊人有好獵者,曠日持久而不得獸,入則羞對其家室,出則愧對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獵者曰:“何為?”人不對。獵者自思,得無欲吾致力于耕作有獲而后市良犬乎?(莫非是讓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獲,再去買條好狗吧。)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則家富,家富則市得良犬,于是獵獸之獲,常過人矣。非獨(dú)獵也,百事也盡然。
譯文:齊國有個愛好打獵的人,花費(fèi)了很長時間也沒有獵到野獸。在家愧對自己的家人,在外愧對自己的知心好友。(他)思考打不到獵物的原因,是因?yàn)楣凡缓?。他想得到一條好狗。想要得到好狗,別人對他說:"你應(yīng)該努力耕田勞作。"獵人說:"為什么?"別人不說。獵人自己思考,莫非是讓我努力耕作有了收獲后就可以買好狗了嗎?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錢來買好狗,有了好狗就屢屢打/到野獸。打獵的收獲,常常超過別人。不只是打獵如此,許多事情也全部都是這樣。
啟發(fā):人在遇到困難時,不可勉為其難,有時退是為了更好地進(jìn)。(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蠻攻,當(dāng)失敗時,應(yīng)該注重考慮成功的策略)
18.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十八
張良受書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會。”
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fù)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fù)早來!”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dāng)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jì)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fù)見。
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xí)讀誦之。
譯文:五天之后天亮?xí)r,張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經(jīng)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氣地說:“(你)跟老年人約會,(比老人還)慢來,為什么(這樣)呢?”(說完就)走了,說:“五天之后早點(diǎn)來相會?!蔽逄熘箅u叫的時候,張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經(jīng)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氣地說:“(你又比老人還)慢來,為什么(這樣)呢?”(說完就)走了,說:“五天之后再早點(diǎn)來相會?!蔽逄熘?,張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過了一會,老人也到了,(他)很高興地說:“應(yīng)該像這樣(才對)?!保ɡ先耍┠贸鲆痪頃f:“(你)讀了這個就可以成為帝王的老師了。今后十年(你)將建立(一番事業(yè)),十三年后你將在濟(jì)北見到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保ㄕf完)就走了,再沒有說別的話,也不再出現(xiàn)。第二天(張良)看那卷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就感到很驚奇,常常反復(fù)地誦讀它。
張良的優(yōu)秀品質(zhì):恪守諾言,虛心求教。
19.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十九
趙人患鼠
趙人患鼠,乞貓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貓善撲鼠及雞。月余,鼠盡而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③,壞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于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yuǎn)。若之何④而去夫貓也?
【注釋】:①中山:地名②盍:何不③垣墉:墻壁④若之何:為什么
譯文:有一個趙國人家里發(fā)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貓。中山人給了他貓。這貓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雞。過了一個多月,老鼠少了,雞也沒有了。他的兒子很擔(dān)心,對他父親說:"為什么不把貓趕走呢?他父親說:"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沒有雞。有了老鼠,就會吃我的糧食,毀我的衣服,穿我的墻壁,啃我的用具,我就會饑寒交迫,害處不是比沒有雞更大嗎?沒有雞,只不過不吃雞罷了,離開饑寒交迫還很遠(yuǎn),為什么要把那貓趕走呢?"
這則寓言分析:
A、這則寓言告訴人們,若想解決問題,必須首先考慮自己的主要目標(biāo)是什么。只要達(dá)到了這個目標(biāo),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損失,也尚在所不惜。
B、一個人如果在紛繁復(fù)雜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價都不想付出,到頭來只能是一事無成。
C、“有失才會有得”是本文的主旨。
20.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二十
月攘一雞
今有人日攘(rǎng)①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②”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比缰浞橇x,斯速已矣,何待來年?(選自《孟子》)
【注釋】:①攘:竊取,偷。②君子:這里指行為端正的人。道:此處指行為道德。
譯文:現(xiàn)在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雞,有人對他說:“這不是君子的行為?!彼f:“那就讓我少偷點(diǎn),每個月偷一只雞,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比绻滥菢幼霾粦?yīng)當(dāng),就應(yīng)該趕快停止,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啟示:對于錯誤的東西,要下決心立即改正,決不能因故拖延,更不能明知故犯。
1.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一
對牛彈琴
【原文】
公明儀為①牛彈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聞,不合其耳⑤也。轉(zhuǎn)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⑥,即掉⑦尾奮⑧耳,蹀躞⑨而聽?!?BR> (載于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注釋】
①為:給。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③伏:趴著。④故:從前。⑤耳:耳朵聽。⑥鳴:鳴叫聲,作名詞。⑦掉:搖擺。⑧奮:豎直。⑨蹀躞(diéxiè):小步走。
【參考譯文】
公明儀給牛彈奏古雅的清角調(diào)琴曲,牛依然像剛才一樣埋頭吃草。牛并非沒有聽見,而是這種曲調(diào)不適合它聽罷了。公明儀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蠅的叫聲,(以及)孤獨(dú)的小牛犢的聲音。牛就擺動尾巴豎起耳朵,小步走并聽著。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為:給;②如故:像先前一樣;③鳴:叫聲;④奮:豎起。
2.翻譯:
非牛不聞,不合其耳也。
譯文:不是牛不要聽,是曲調(diào)不悅它的耳。
3.這個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說話不看對象,或?qū)τ薮赖娜酥v深奧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
2.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二
自知之明
【原文】
自知者①不怨②人,知命③者不怨天;怨人者窮④,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選自《荀子·榮辱》)
【注釋】
①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②怨:埋怨。③知命:懂得命運(yùn)。④窮:走投無路。⑤無志:沒有見識。⑥失:過失,過錯。⑦反:反而。⑧豈:難道。⑨迂:拘泥守舊,不合時宜。
【文言知識】
釋“君子”與“小人”“君子”與“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時期是指貴族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的勞動百姓?!秶Z》上說:“君子務(wù)治,小人務(wù)力?!币鉃榫又铝τ诮y(tǒng)治,小人致力于苦力。到了春秋末期及以后,“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卑劣的人。古語有“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意為君子心胸寬闊,小人時常憂愁?!墩撜Z》中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币鉃榫佣萌柿x,小人只懂得利益。成語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為用小人的心思猜度君子的思想。
【參考譯文】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別人,懂得命運(yùn)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別人的人必將困窘而無法擺脫,抱怨上天的人就不會立志而進(jìn)取。錯誤在自己身上,卻反而去責(zé)求別人,難道不是不合時宜了嗎?所以君子從來是淡定自若而不驚恐,小人則是常常驚咋而不鎮(zhèn)定。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知:認(rèn)識;②豈:難道;③道:遵循;④怪:異端。
2.翻譯:
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抱怨別人的人必將困窘而無法擺脫,抱怨上天的人就不會立志而進(jìn)取。
3.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觀點(diǎn)是:人應(yīng)該有自知之明。
3.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三
目貴明
【原文】
目貴①明②,耳貴聰③,心貴智④。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輻輳⑤并進(jìn)⑥,則明不可塞⑦。
(選自《管子九守》)
【注釋】
①貴:以……為貴。②明:聰明,這里指明查(則明不可塞。)③聰:聽力好。④智:思維敏捷。⑤輻輳:車輪的輻條。⑥進(jìn):這里指向中間集中。⑦塞:受蒙蔽。
【文言知識】
釋“并”:上文“輻輳并進(jìn)”中的“并”,指“全都”、“一起”、“一齊”、“一同”句意為車輪的軸條一起向車輪中心的圓木集中,比喻目、耳、心一起使用。又,“萬箭并發(fā),城中如雨”,意為一萬支箭一齊發(fā)射,城內(nèi)如同下雨。又,“五人并行”,意為五個人一同行走。又,“德才并佳,人主任之”,意為品德與才能都好,國君就任用他。
【參考譯文】
眼睛貴在明辨事物,耳朵貴在聽覺靈敏,心思貴在思維敏捷。(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觀察事物,就能沒什么看不見;用天下人的耳朵探聽消息,就能沒有什么事不知道;用天下人的心思思考問題,就能沒有什么事情不知道。情報來源豐富,像車輪的輻條一樣向中間集中,(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貴:以……為貴;②聰:聽力好;③智:思維敏捷;④塞:受蒙蔽。
2.翻譯:
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
譯文:用天下人的心智思考問題,就能無所不知。
3.與引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成語是:耳聰目明,其意思是聽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感覺靈敏。
4.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四
功名
【原文】
水泉深則魚鱉歸之,樹木盛則飛鳥歸①之,庶草茂則禽獸歸之,人主賢則豪杰歸之。故圣王不務(wù)歸之者,而務(wù)②其所以歸。強(qiáng)令之笑不樂;強(qiáng)令之哭不悲;強(qiáng)令之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注釋】
①歸:歸順,歸附。②務(wù):致力。
【參考譯文】
水泉很深,魚鱉就會游向那里,樹木繁盛,飛鳥就會飛向那里,百草茂密,禽獸就會奔向那里,君主賢明,豪杰就會歸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強(qiáng)使人們歸依,而是盡力創(chuàng)造使人們歸依的條件。強(qiáng)制出來的笑不快樂,強(qiáng)制出來的哭不悲哀,強(qiáng)制命令這種作法只可以成就虛名,而不能成就大業(yè)。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則:那么;②盛:茂盛;③所以:……的原因;④令:讓,叫。
2.翻譯:
人主賢則豪杰歸之。
君主賢明,那么豪杰就歸附他。
3.上文開頭三句說明了什么問題?
答:說明生物生存和繁衍必須要有基本的生存環(huán)境條件作保障,同時也說明了自然界各生物間有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guān)系。
5.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五
竭澤而漁
【原文】
竭①澤而漁②,豈不獲得,而明年③無魚;焚④藪⑤而田⑥,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后將無復(fù),非長術(shù)也。
(《呂氏春秋·卷十四·義賞》)
【注釋】
①竭:使…干涸。②漁:捕魚。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燒毀。⑤藪(sǒu):指野草。⑥田:通“畋”,打獵
【文言知識】
釋“竭”上文“竭澤而漁”中的“竭”,指“干涸”,這里是使動用法,句意為使池水干涸而捕魚。又,“地震,山崩川竭”,意為因?yàn)榈卣?,山崩塌,河流干涸。它還指“盡”,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斃”,意為精力用盡而倒下。
【參考譯文】
抽干湖水來捕魚,怎么可能捕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沒有魚了;燒毀樹林來打獵,怎么可能打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僥幸有用,以后不會有第二次了,這不是長久的方法。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竭:使…干涸②漁:捕魚;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燒毀。
2.翻譯:
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后將無復(fù),非長術(shù)也。
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僥幸有用,以后不會有第二次,這不是長久的方法。
3.成語“竭澤而漁”的比喻意義是: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yuǎn)利益。
6.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六
高陽應(yīng)造屋
【原文】
高陽應(yīng)將為室家①,匠②對曰:“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將撓⑤。以生為室,今雖善,后將必敗⑥。”高陽應(yīng)曰:“緣子之言⑦,則室不敗也——木益⑧枯⑨則勁⑩,涂益干則輕,以益勁任⑾益輕則不敗?!苯橙藷o辭而對,受令而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⑾敗。
(選自《呂氏春秋卷二十五別類》)
【注釋】
①室家:房屋,房舍。②匠:古代專指木工。③生: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④涂:泥。⑤撓(náo):彎曲。⑥?。簹摹"呔壸又裕喊凑漳脑?。緣,順著,按照。子,對人的尊稱,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您”。⑧益:更加,越發(fā)。⑨枯:干。⑩勁:堅固有力。⑾任:擔(dān)負(fù)。果——果然,果真。
【參考譯文】
高陽應(yīng)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說:“不行啊!現(xiàn)在木料還沒有干,如果把濕泥抹上去,必定會壓彎的。用它來做房屋,現(xiàn)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會毀壞的?!备哧枒?yīng)說:“按照您的說法,那么房子不會壞——因?yàn)槿兆右痪?,木料越干就越硬,而濕泥越干就越輕。用越來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來越輕的濕泥,房子就不會壞?!蹦窘碂o言以對,只好聽從他的命令來造屋了。房子剛蓋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沒過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為:造;②以:用;③善:好;④益:更加。
2.翻譯:
匠人無辭而對,受令而為之。
匠人沒有話可以回答他,只好聽從他的吩咐來造屋。
3.你認(rèn)為文中的高陽應(yīng)是個怎樣的人?
答:善于詭辯卻不顧客觀規(guī)律,光憑主觀意志去做事。
7.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七
大脖子病人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飲之者輒病癭③,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及見外人至,則群小婦人聚觀而笑之,曰:“異④哉人之頸也,焦⑤而不吾類?!蓖夥饺嗽唬骸盃栔廴虎尥钩鲇陬i者,癭病也,不求善藥去爾病,反以吾頸為焦耶?”笑者曰:“吾鄉(xiāng)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終莫知其為丑。
(選自明·劉元卿《賢奕編》)
【注釋】
①秦蜀:陜西、四川一帶。②其:那里的。③病癭(yǐng):得大脖子病。癭:長在脖子上的一種囊狀的瘤子。④異:奇怪。⑤焦:干枯,這里形容人的脖子細(xì)。⑥累然:形容臃腫的樣子。
【參考譯文】
南岐在陜西、四川一帶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質(zhì)不好,常年飲用這種水的.人就會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沒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來了一個人,小孩婦人就一起來圍觀,笑話那人說:“看那個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細(xì)長,干巴巴的,和我們的不一樣?!蓖獾厝寺犃耍χf:“你們的脖子臃腫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們不去求好藥治你們病,反而認(rèn)為我們的脖子細(xì)而有病呢?”南岐人說:“我們?nèi)迦硕际沁@樣的脖子,為什么要醫(yī)治呢?”始終不知道是自己丑。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其:代詞,那里的;②輒:就;③異:奇怪;④然:這樣。
2.翻譯:
①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
譯文:所以那里的百姓沒有一個不得大脖病的。
②不求善藥去爾病,反以吾頸為焦耶?
譯文:你們不去求好藥治你們病,反而認(rèn)為我們的脖子細(xì)而有病呢?
3.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答:閉關(guān)自守會使人孤陋寡聞,目光短淺,甚至發(fā)展到是非顛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8.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八
次非殺蛟
【原文】
荊有次非者①,得寶劍于干遂②。還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兩蛟夾繞其船⑤。次非謂舟人曰⑥:“子嘗見兩蛟繞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見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寶劍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棄劍以全己,余奚愛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殺之而復(fù)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選自《呂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注釋】
①荊(jīng):古代楚國的別稱。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蘇省吳縣西北。③反:同“返”,回,歸。④中流:江中心。⑤蛟:傳說蛟屬于龍類,水中的一種兇猛動物。⑥舟人:駕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義。⑦嘗:曾經(jīng)。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⑨余奚愛焉:我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參考譯文】
楚國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hán)遂買到一把寶劍。在回鄉(xiāng)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過江。木船剛到江心,江水中竄出兩條惡蛟,從左右兩邊圍住了木船。次非問搖船人:“你看見過兩條蛟龍繞住船兒船上的人還活下來的嗎?”搖船人回答:“沒有看見過?!贝畏橇闷鹨路?,伸出臂膀,拔出寶劍,說:“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罷了!如果犧牲寶劍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為什么要吝惜這把劍呢?”于是便縱身躍入波濤,跟惡蛟拼死搏斗,殺了惡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于:在;②反:同“返”,回,歸;③全:保全;④復(fù):又。
2.翻譯:
①子嘗見兩蛟繞船能活者乎?
譯文:你曾經(jīng)見過兩條蛟纏住了木船,船上的人還能活命的嗎?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譯文: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罷了!
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
答:敢于斗爭的勇氣和自我犧牲的精神。
9.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九
常羊?qū)W射
【原文】
常羊?qū)W射于①屠龍子朱。屠龍子朱曰:“若欲聞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夢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發(fā)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鵠⑩拂王旃⑾而過,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養(yǎng)叔⒁進(jìn)曰:“臣之射也,置⒂一葉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發(fā)而十中。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郁離子》
【注釋】
①于: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獵。④云夢:古代湖澤名,泛指春秋戰(zhàn)國時楚王的游獵區(qū)。⑤使:讓。引:拉。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澤的小官吏。⑦起:趕起。⑧發(fā):跑出來。⑨交:交錯。⑩鵠(hú):天鵝。⑾旃(zhān):赤魚的曲柄旗。⑿垂云:低垂下來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著。⒁養(yǎng)叔:名養(yǎng)由基,楚國善射者。⒂置:放。
【參考譯文】
常羊跟屠龍子朱學(xué)射箭。屠龍子朱說:“你想聽射箭的道理嗎?楚國國王在云夢打獵,派掌管山澤的官員去哄趕禽獸出來射殺它們,禽獸們跑出來了,鹿在國王的左邊出現(xiàn),麋在國王的右邊出現(xiàn)。國王拉弓準(zhǔn)備射,有天鵝掠過國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猶如一片垂云。國王將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誰。養(yǎng)叔上奏說道:‘我射箭的時候,把一片樹葉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發(fā)箭十發(fā)中。如果放十片葉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難說了!’”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于:向。②道:道理。③之:代“禽”。④射:射箭時。
2.翻譯:
①置一葉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譯文:把一片樹葉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譯文:如果放上十片葉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難說了!
3.這則故事告訴我們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專心致志,集中一個主要目標(biāo)。如果三心二意,左顧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10.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十
酒以成禮
【原文】
鐘毓(yù)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藥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后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庇謫枙我圆话荩瑫唬骸巴当痉嵌Y,所以不拜?!?BR> (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注釋】
①托:假裝。②酒以成禮:酒是用來完成禮儀的。③寢:睡覺。④因:趁機(jī)。⑤時:當(dāng)時。⑥何以:為什么。⑦覺:醒。⑧值:當(dāng)......時。⑨且:尚且,暫且。
【文言知識】
釋“覺”上文“其父時覺”中的“覺”,不是指“發(fā)覺”,而是指“醒”,句意為當(dāng)時他們的父親醒過來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覺”,指睡后醒來。又,“盜半夜入室,主人未覺”,意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為醒。
【參考譯文】
鐘毓兄弟小時候,正趕上父親午睡時,趁機(jī)一起偷喝藥酒。他們的父親當(dāng)時睡后醒來,姑且裝睡看看他們要干什么。鐘毓行禮后喝酒,鐘會喝酒不行禮。隨后父親問鐘毓為什么要行禮,鐘毓說:“酒是完成禮儀的,不敢不行禮?!庇謫栫姇槭裁床恍卸Y,鐘會說:“偷本來就不是禮儀,所以不行禮?!?BR> 【閱讀訓(xùn)練】
1.解釋
①寢:睡覺。②因:趁機(jī)。③時:當(dāng)時。④何以:為什么
2.翻譯:
①且托寐以觀之。
譯文:父親姑且假裝睡著來看他們(做什么)。
②既而問毓何以拜。
譯文:隨后父親問鐘毓為什么要行禮。
3.你認(rèn)為鐘毓和鐘會兄弟倆哪個更有道理?
答:鐘會的說法應(yīng)該更有道理,因?yàn)橥蹈`已不附禮儀,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禮儀了。
11.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十一
楚人學(xué)舟
楚①人有習(xí)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師之是聽。于是小試洲渚之間,所向莫不如意,遂以為盡操舟之術(shù)。遂遮謝舟師,椎③鼓徑進(jìn),亟犯④大險,乃四顧膽落,墜槳失柁⑤。
【注釋】①楚:古國名。②折:調(diào)頭。旋:轉(zhuǎn)彎。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戰(zhàn),前進(jìn)時以擊鼓為號。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譯文:楚地有個學(xué)習(xí)駕船的人,他(在)開始(的時候)折返、旋轉(zhuǎn)、快、慢,完全聽從船師傅的話。于是在江中島嶼之間小試(身手),所做的沒有不得心應(yīng)手的,便以為學(xué)全了駕船的技術(shù)。馬上謝別了船師,擊鼓(古人大概是靠擊鼓來發(fā)布號令的吧)快進(jìn),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險,就四處張望嚇破了膽,槳墜(江)舵失去操控。然而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嗎?
啟示:學(xué)習(xí)、工作不能淺嘗輒止(或?qū)W習(xí)、工作不能自滿,或?qū)W習(xí)、工作應(yīng)該不斷進(jìn)?。?BR> 12.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十二
魯人徙越
魯人身善織屨①,妻善織縞②,而欲徙于越?;蛑^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被發(fā)。以子之所長,游于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注釋】①屨:麻鞋。②縞:白絹,周人用縞做帽子。③履:鞋,這里用作動詞,指穿鞋。④跣:赤腳。
譯文:魯國有個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編織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織縞(生絹),(他)想移民到越國去。有人對他說:“您(去越國)必然會窮的?!保牵攪苏f:“為什么?”(回答)說:“屨是用來穿的,但是越人赤腳走路;縞是用來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發(fā)。以您的所長,去到不使用(你的產(chǎn)品)的國家,想讓(自己)不窮,這可能嗎?”
本文告訴人們的道理是:要根據(jù)需要來確定行動,否則只能碰釘子。
13.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十三
打撈鐵牛
宋河中府浮梁①,用鐵牛八維②之,一牛且數(shù)萬斤。治平③中,水暴漲絕梁,牽牛,沒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④僧懷丙以二大舟實(shí)土,夾牛維之,用大木為權(quán)衡⑤狀鉤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轉(zhuǎn)運(yùn)使張燾以聞,賜之紫衣。
【注釋】:①浮梁:浮橋。②維:系,連結(jié)。③治平:北宋英宗趙曙的年號。④真定:卻今天河北正定。⑤權(quán)衡:秤錘秤桿。
譯文:宋時曾建浮橋,并鑄八頭鐵牛鎮(zhèn)橋。治平年間河水暴漲,沖毀浮橋,鐵牛沉入河底。官員懸賞能使鐵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個叫懷丙的和尚建議,將鐵牛固定在兩艘裝滿泥土的大船中間,用勾狀的巨木勾住牛身,這時慢慢減去兩船的泥土,船身重量減輕,自然浮起,連帶也將鐵牛勾出水面。轉(zhuǎn)運(yùn)使(官名,掌軍需糧餉、水陸轉(zhuǎn)運(yùn))張燾(字景元)賜給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獎。
14.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十四
景公令出裘發(fā)粟與饑寒
景公之時,雨雪①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cè)陛②。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③矣。"乃令出裘發(fā)粟以與饑寒者。
【注釋】:①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動詞。②陛:宮殿的臺階。③聞命:聽到辭命。聞,聽;命,辭命。
譯文:景公在位當(dāng)政時,曾連續(xù)下雪三天而不放晴。景公穿著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邊的臺階上。晏子入宮覲見,站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卻不那么冷?!标套诱f:“天真的不冷嗎?”景公笑了笑。晏子說:“晏嬰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君王自己飽了卻知道別人餓著,自己暖了卻知道別人凍著,自己安逸了,卻能知道別人正在辛勞??上КF(xiàn)在您卻不知?。 本肮f:“好!寡人我受教了?!庇谑悄贸鲷靡屡c糧食,發(fā)放給那些受饑寒煎熬的人們。
15.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十五
農(nóng)夫毆宦
嘗有農(nóng)夫以驢負(fù)柴至城賣,遇宦者(太監(jiān))稱“宮市”取之;才與絹數(shù)尺,又就索“門戶”(指“門戶”稅),仍邀(強(qiáng)要)以驢送至內(nèi)。農(nóng)夫涕泣,以所得絹付之;不肯受,曰:“須汝驢送柴至內(nèi)?!鞭r(nóng)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與汝,不取直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毆宦者。
譯文:曾經(jīng)有一個農(nóng)夫,用驢馱著木柴來賣,宦官自稱宮市,拿走他的木柴,給了他幾尺絹,又就地索取進(jìn)奉門戶錢,還要求用驢將木柴送到內(nèi)廷去。農(nóng)夫哭了,把得到的絹又給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說:“必須得到你的這匹驢才行?!鞭r(nóng)夫說:“我家有父母、妻子、兒女,要靠它嫌錢糊口。現(xiàn)在我把木柴給了你,不向你要價錢就往回走了,而你還是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拼了!”于是農(nóng)夫毆打了宦官。
文中賣柴農(nóng)夫的遭遇揭露了“宮市”對勞動人民的剝削、迫/害。
16.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十六
敝帚自珍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②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③?!狈蛉松朴谧砸姠?,而文非一體⑤,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話⑥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彼共蛔砸娭家病?BR> 【注釋】:①傅毅、班固均為東漢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②[超]班超。班固之弟,東漢名將。③[自休](冗長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見]即見自,表現(xiàn)自己的長處。⑤[體]體裁⑥[里話]俗語,民間諺語。
譯文:文人互相輕視,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兩人文才相當(dāng),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輕視傅毅,他在寫給弟弟班超的信中說:“傅武仲因?yàn)槟軐懳恼庐?dāng)了蘭臺令史的官職,(但是卻)下筆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總是善于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diǎn),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種體裁,很少有人各種體裁都擅長的,因此各人總是以自己所擅長的輕視別人所不擅長的,鄉(xiāng)里俗話說:"家中有一把破掃帚,也會看它價值千金。"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現(xiàn)代漢語常用“敝帚千金”、“敝帚自珍”的表達(dá)形式,比喻人無自知之明。比喻東西雖不好,但由于自家之物,也看得非常寶貴。
17.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十七
齊人有好獵者
齊人有好獵者,曠日持久而不得獸,入則羞對其家室,出則愧對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獵者曰:“何為?”人不對。獵者自思,得無欲吾致力于耕作有獲而后市良犬乎?(莫非是讓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獲,再去買條好狗吧。)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則家富,家富則市得良犬,于是獵獸之獲,常過人矣。非獨(dú)獵也,百事也盡然。
譯文:齊國有個愛好打獵的人,花費(fèi)了很長時間也沒有獵到野獸。在家愧對自己的家人,在外愧對自己的知心好友。(他)思考打不到獵物的原因,是因?yàn)楣凡缓?。他想得到一條好狗。想要得到好狗,別人對他說:"你應(yīng)該努力耕田勞作。"獵人說:"為什么?"別人不說。獵人自己思考,莫非是讓我努力耕作有了收獲后就可以買好狗了嗎?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錢來買好狗,有了好狗就屢屢打/到野獸。打獵的收獲,常常超過別人。不只是打獵如此,許多事情也全部都是這樣。
啟發(fā):人在遇到困難時,不可勉為其難,有時退是為了更好地進(jìn)。(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蠻攻,當(dāng)失敗時,應(yīng)該注重考慮成功的策略)
18.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十八
張良受書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會。”
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fù)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fù)早來!”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dāng)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jì)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fù)見。
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xí)讀誦之。
譯文:五天之后天亮?xí)r,張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經(jīng)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氣地說:“(你)跟老年人約會,(比老人還)慢來,為什么(這樣)呢?”(說完就)走了,說:“五天之后早點(diǎn)來相會?!蔽逄熘箅u叫的時候,張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經(jīng)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氣地說:“(你又比老人還)慢來,為什么(這樣)呢?”(說完就)走了,說:“五天之后再早點(diǎn)來相會?!蔽逄熘?,張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過了一會,老人也到了,(他)很高興地說:“應(yīng)該像這樣(才對)?!保ɡ先耍┠贸鲆痪頃f:“(你)讀了這個就可以成為帝王的老師了。今后十年(你)將建立(一番事業(yè)),十三年后你將在濟(jì)北見到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保ㄕf完)就走了,再沒有說別的話,也不再出現(xiàn)。第二天(張良)看那卷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就感到很驚奇,常常反復(fù)地誦讀它。
張良的優(yōu)秀品質(zhì):恪守諾言,虛心求教。
19.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十九
趙人患鼠
趙人患鼠,乞貓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貓善撲鼠及雞。月余,鼠盡而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③,壞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于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yuǎn)。若之何④而去夫貓也?
【注釋】:①中山:地名②盍:何不③垣墉:墻壁④若之何:為什么
譯文:有一個趙國人家里發(fā)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貓。中山人給了他貓。這貓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雞。過了一個多月,老鼠少了,雞也沒有了。他的兒子很擔(dān)心,對他父親說:"為什么不把貓趕走呢?他父親說:"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沒有雞。有了老鼠,就會吃我的糧食,毀我的衣服,穿我的墻壁,啃我的用具,我就會饑寒交迫,害處不是比沒有雞更大嗎?沒有雞,只不過不吃雞罷了,離開饑寒交迫還很遠(yuǎn),為什么要把那貓趕走呢?"
這則寓言分析:
A、這則寓言告訴人們,若想解決問題,必須首先考慮自己的主要目標(biāo)是什么。只要達(dá)到了這個目標(biāo),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損失,也尚在所不惜。
B、一個人如果在紛繁復(fù)雜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價都不想付出,到頭來只能是一事無成。
C、“有失才會有得”是本文的主旨。
20.初中生課外文言文推薦 篇二十
月攘一雞
今有人日攘(rǎng)①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②”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比缰浞橇x,斯速已矣,何待來年?(選自《孟子》)
【注釋】:①攘:竊取,偷。②君子:這里指行為端正的人。道:此處指行為道德。
譯文:現(xiàn)在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雞,有人對他說:“這不是君子的行為?!彼f:“那就讓我少偷點(diǎn),每個月偷一只雞,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比绻滥菢幼霾粦?yīng)當(dāng),就應(yīng)該趕快停止,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啟示:對于錯誤的東西,要下決心立即改正,決不能因故拖延,更不能明知故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