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一個可與日月爭光的人,一個為國為民的英雄,也是一部悲壯的史詩!一起來看看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愛國人物屈原作文”,歡迎大家閱讀,供大家參考。
愛國人物屈原作文(1)

最早聽說屈原,是吃著粽子聽奶奶講的,知道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懵懵懂懂的我對屈原充滿好奇,他究竟是什么樣的人,能贏得千后世的景仰?漸漸地長大了,讀的書多了,對屈原就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多的敬佩!
他才華非凡。大約在公元前319年,年約二十歲的屈原當上了楚國的左徒,輔佐楚懷王勵精圖治,處理朝中內(nèi)政外交大事。為使國家和民族能夠長治久安,屈原制定了幾項法令,打擊了一些貪污結(jié)黨營私的活動。后來,他又出使齊國,說服齊王,結(jié)成楚齊聯(lián)盟。公元前318年,楚齊魏韓燕趙六國在楚國訂立了六國聯(lián)盟,楚懷王被推舉為六國“縱約長”。為此,楚懷王更加賞識屈原。
他堅持正義。屈原生性耿直,再加上舊貴族鄭袖等人的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公元前299年左右,屈原被逐放到漢水上游一帶的原野上。在流放期間,屈原十分憂傷,不過他堅持正義,創(chuàng)作了《抽恩》,《思美人》,《離騷》等作品。
屈原時刻愛國。公元前278年春天,秦軍攻破楚都郢城,在燒殺擄掠的同時,還搗毀了楚國先王的陵墓。郢都的陷落對屈原是沉重的,這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這位“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老人,懷抱一塊大石頭,縱身跳進汩羅江中。
屈原這位偉大的詩人,一生都遭受著惡人的詆毀,過著流放的生活,但他的愛國精神讓人震撼,受萬世敬仰!
愛國人物屈原作文(2)

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到“長太息以掩涕兮,衰民生之多艱”中,我進一步地認識了他——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熱烈而浪漫的。于是他敢于把自己比作“美人”,飾香草綴明珠,駕虬馭驂,上天入地,與重華呼朋喚友,與天地日月并存,無不充滿了浪漫的幻想與恢宏的情感,然而屈原并不是豪放自由,恣情歡娛,追求自我的個性解放和自然完美的融合。屈原眼中的自然時時露出心靈的影子——“乘鄂諸反顧兮,?G秋冬之諸風”,在屈原眼里,一景一物,一花一草,早已不再是本來的面目,而是帶上了濃重的主觀感情色彩,這種牽連,這樣的不能釋然,深刻地表露了他對故國安危,人民冷暖的關(guān)注。于是景物由情所化,文學(xué)以血寫成,人說“草木總有情”,大概就是這個意識吧。
屈原具有堅定的信念,高潔的情操?!耙嘤嘈闹瀑猓m九死其猶末悔”,正是詩人一生血淚鑄就的誓言。理想不容于世,他朗吟“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懷抱赤誠而不被人理解。他高歌“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但他關(guān)心的永遠是“世間事”——楚地的安危,人民的冷暖。于是他將自己置入了一個最痛苦的境界:遭貶謫卻心憂朝政,處一隅而胸懷天下。他耳邊縈繞的不是松濤飛泉,而是農(nóng)人的哀號,他眼前浮現(xiàn)的不是明月花徑,而是強秦的覷視和朝廷不思安危的宴飲戲笑,他的心流血,然而他從沒想過拯救自己。楚國才是他,黎民才是他,天下才是他,楚國亡了,他自沉汩羅江——這不是輕生,不是自戕,因為他,已失去了自己。這樣一個屈原,用血書寫,書寫他自己——一個熱烈高潔的靈魂。
攜著那汩羅江畔的“萬古悲風”,順著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屈原走進每個愛他,敬他的中國人心中。
愛國人物屈原作文(3)

千古之人,際遇所苦多矣,但我卻獨憐屈原?!肚袀鳌分姓f:屈原,“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钡捎诔靵y,權(quán)貴勾結(jié),楚王昏庸無能,屈原很快被疏遠,終遭流放到汨羅江畔。
懷著對屈原的好奇,我按下了時空遂道的鍵,來到了汨羅江畔。此刻展現(xiàn)在我眼前的屈原臉色憔悴,形體枯瘦,雙日正遠望著遠處,又好像要投江自盡一般。我忙呼道:“慢哉!慢哉!”
我說:“你為何要這樣呢?”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痹挳?,我深深一顫,平時只在書上看到這句話,可是此時的屈原說出來卻別是一番感覺,那種堅定,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操在他的身上凸顯得淋漓盡致。
我又問:“凡是聰明的圣德之人,都不固執(zhí)已見,而能隨著環(huán)境形勢的變化而有所變化。既然世人都是混濁的,你為什么不隨著大潮糊里糊涂往前混呢?”屈原答道:“我寧可跳進常流常清的江水,葬身于江魚之腹,又怎能讓自己高尚的品質(zhì)蒙受世俗塵滓的污染呢?”
屈原的回答讓我啞口無言,我一時無言以對。在我未反應(yīng)過來時,屈原懷抱一塊大石頭跳進了汨羅江,江面只留下一片漣漪。
也許,有的人會說屈原愚笨,不懂得變通,何苦要這樣呢?可是,他是在執(zhí)著自己的理想、事業(yè)。為自己理想執(zhí)著那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說:那些不能理解他的人才是真正的愚笨。
屈原一生創(chuàng)作很多,他敢于直抒胸臆向老天提問,便有了《天問》,后又有《離騷》。魯迅更是對此評價甚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10個字中也肯定了《離騷》重要的藝術(shù)價值。
面對著那一片片漣漪,我的所思所感慢慢的飄向了遠方,長久地景仰著一代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