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xué)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xué)之盛。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三篇宋詞的譯文和賞析,歡迎閱讀!
約客
作者:趙師秀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注釋
①約客:約請客人來相會。
②黃梅時節(jié):農(nóng)歷四、五月間,江南梅子黃了,熟了,大都是陰雨連連的時候,成為“梅雨季節(jié)”,所以稱江南雨季為“黃梅時節(jié)”。意思就是夏初江南梅子黃熟的時節(jié)。
③家家雨:家家戶戶都趕上下雨。形容處處都在下雨。
④處處蛙:到處是青蛙。
⑤有約:即邀約友人。
⑥落燈花:舊時以油燈照明,燈心燒殘,落下來時好像一朵閃亮的小花。落:使……掉落。燈花:燈芯燃盡結(jié)成的花狀物。
譯文
黃梅時節(jié)一個梅雨綿綿的夜晚,鄉(xiāng)村的青草池塘中傳來陣陣蛙鳴。這時已經(jīng)是半夜了,朋友卻沒有如約到來,無聊地敲著棋子,燈灰震落在棋盤上。
賞析
首句“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交待了當(dāng)時的環(huán)境。黃梅時節(jié)乃是立夏后數(shù)日梅子由青轉(zhuǎn)黃之時,江南多雨,俗稱黃梅天。其時細雨綿綿,正所謂“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對于視覺,是一種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夾著一股股的細流沿瓦槽與屋檐潺潺泄下,各種敲擊音與滑音密織成網(wǎng)”,仿佛“誰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輪”,心情異常恬靜安祥。
“青草池塘處處蛙”這句,詩人的注意力從霏霏*雨,自然而然地轉(zhuǎn)到了遠遠近近,此起彼伏的片片蛙聲,正是這處處蛙聲,烘托出了當(dāng)時周遭的清靜,試想,如非心如止水,神游物外,而是焦灼煩躁,何以知微渺“蟲聲”今夜“新透綠窗紗”?
再看第三句“有約不來過夜半”。我猜想,書中之所以得出“焦灼”結(jié)論,多半便依了這句。朋友過了夜半還不來,倘是你我,當(dāng)然不免焦灼。但這是趙師秀,是“永嘉四靈”之一,人稱“鬼才”的趙師秀。趙師秀,字紫芝,又字靈秀,光宗紹熙元年進士,曾任上元縣主薄,筠州推官。他雖寄身仕宦,但失意消沉,常與僧道同游山水之間,向往恬靜淡泊的生活,甚至還想與陶淵明一樣“歸尋故園”(《九客一羽衣泛舟,分韻得尊字,就送朱幾仲》)。他死后,江湖派巨子戴復(fù)古作《哭趙紫芝》,說他是“東晉時人物”。當(dāng)不致于“有約不來過夜半”便焦灼不安吧?
最后一句“閑敲棋子落燈花”。我不知道前人是怎么理解“閑”字的。我是這樣想,“閑敲”之“閑”,應(yīng)當(dāng)仿佛我們偶憑小幾,百無聊賴,適見案頭筆墨,于是順手拿過,隨隨便便,漫不經(jīng)心,信筆涂去,一如陸游“矮紙斜行閑作草”之意趣。趙師秀也便這樣坐于燈前,遙等客人不至,百無聊賴,適見局中棋子,于是順手拈起,隨隨便便,漫不經(jīng)心,信手敲去,何來焦灼之感?
塞上
鳴骹直上一千尺,天靜無風(fēng)聲更干。
碧眼胡兒三百騎,盡提金勒向云看。
注釋
①鳴骹:響箭。
②勒:有嚼口的馬絡(luò)頭。
賞析
《塞上》詩主要描寫剽悍的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能騎善射。萬里晴空之下,遼闊草原之上,數(shù)百名健兒縱馬馳騁。忽然,一枝響箭穿向云天,大家不約而同地立刻勒馬佇立,昂首放目,凝神遠望。詩人仿佛是一名技藝超群的攝影師,迅速抓住這瞬間的景象,拍下一個精彩無比的鏡頭,并且貫注了詩人熾熱的主觀感情。
在這首詩中,詩人先用“鳴骹直上一千尺,天靜無風(fēng)聲更干”兩句來描寫一枝飛箭風(fēng)馳電掣地刺入高空?!傍Q骹”同“鳴髇”,也叫“鳴鏑”,一種發(fā)出響聲的箭,古稱“嚆矢”?!稘h書·匈奴傳上》:“冒頓乃作鳴鏑。”可知響箭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習(xí)用的武器,“直上”,表現(xiàn)箭射出后的銳不可當(dāng)之勢?!耙磺С摺?,形容箭的射程之遠?!疤祆o無風(fēng)”,不單寫出了草原上空的清明寧謐,也寫出了“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寥廓無邊。因而那飛箭的呼嘯之聲就掠過大地,響徹云霄,傳送得更加清晰、更加嘹亮、更加遙遠——“聲更干”。云氣潮澀,回音必滯,器物浸潤,發(fā)音必沉;于是詩人以表現(xiàn)燥性的“干”,來形容箭聲的輕脆、尖厲,可謂一字傳神。劉克莊《黃蘗詩》說“疏林霜下葉聲干”(《后村大全集》卷五),聯(lián)系落葉的飄然而下的形態(tài),“干”字就用得不是地方,倒不如“蕭蕭”二字能曲盡其妙。與劉克莊同時略早的徐璣在其《曉》詩中說“猶干竹葉聲”(《二薇亭集》),以“干”狀風(fēng)竹之颯颯作響,亦不盡妥帖。惟獨形容“天靜無風(fēng)”中“鳴骹”之聲用“干”為逼肖。這里,詩人扣著“鳴骹”繪影繪聲:上句“直上一千尺”,屬于視覺感受,側(cè)重寫高,箭身一點,箭影如線;下句“無風(fēng)聲更干”,屬于聽覺感受,側(cè)重寫遠,箭聲震蕩于曠野之上,而這曠野之上的天幕,又恰為箭身、箭影的深色點、線提供了面的淺色背景,點、線、面相互結(jié)合而成天然精巧的構(gòu)圖。
寫了天上的“鳴骹”之后,詩人緊接著寫地下仰看“鳴骹”的人,這就是詩的后兩句:“碧眼胡兒三百騎,盡提金勒向云看?!薄氨萄邸痹谶@里既突出了北方某些少數(shù)民族的生理特征,又切合此時抬頭望箭的規(guī)定場景,還因為眼睛作為心靈的窗戶,人物的內(nèi)在情感與外在風(fēng)采,都可以通過它來集中體現(xiàn),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這個,指眼珠)中”(東晉畫家顧愷之語)?!昂鷥骸保q言胡人小伙子。后來王安石的《明妃曲》詩說“明妃初嫁與胡兒”(《王文公文集》卷四十),歐陽修的和詩也說“維將漢女嫁胡兒”(《歐陽文忠公文集》卷八《明妃曲和王介甫作》),都以“胡兒”稱外族年輕人。而在柳開詩中則更包含著親切的語調(diào)?!膀T”,騎兵,這里指騎在馬上的人?!疤帷碧崾铡⑻峥?,這里指拉緊馬的韁繩?!敖鹄铡?,金屬制作、裝飾的帶有嚼口的馬籠頭?!氨萄酆鷥喝衮T”,描繪一隊少數(shù)民族的年輕驍騎,句中雖只排列名詞,實是以靜寫動,使人想像那眉宇間流露著威武氣概的草原漢子們揚鞭躍馬、奔逐追馳的熱烈場面。“盡提金勒向云著”,則又以動寫靜:拉緊了馬韁,抬起了望眼,一個接一個的動作霎時聚落在全體騎手的屏氣凝視中;正見喧騰,忽歸沉靜,“向云看”的“三百騎”深深被“直上一千尺”的“鳴骹”所吸引,全神貫注、目不轉(zhuǎn)睛,宛如戲曲舞臺上的角色亮相,具有一種雕塑型的美。唐人李益有一首題為《從軍北征》的邊塞詩:“天山雪后海風(fēng)寒,橫笛偏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边@末二句,寫“征人”因聞笛思鄉(xiāng)始翹首望月,情原非由所“看”之“月”引起,“月”僅作為鄉(xiāng)心之寄托,故而茫然“回首”,格調(diào)低沉、色彩灰暗,且無雕塑型的美。對照起來,柳開詩可謂青出于藍了。因為是一首絕句,字數(shù)有限,詩中就難以面面俱到地展開一個全過程。詩人恰能利用短小篇幅,舍棄次要情節(jié),捕捉最為精彩動人的意象,將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剽悍性格與尚武精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不愧為宋代邊塞詩的“壓卷”之作。
柳開生活在北宋初年,宋詩尚未形成鋪陳直述,以議論說理見著的特色。同樣的內(nèi)容,在歐陽修詩里卻是“胡人以鞍馬為家,射獵為俗,泉甘草美無常處,鳥驚獸駭爭馳逐”(《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的質(zhì)直表現(xiàn)。后來蘇轍出使遼國時,在《虜帳》詩中也是“舂糧煮雪安得飽,擊兔射鹿夸強雄”,“釣魚射鵝滄海東”,“彎弓射獵本天性”(《欒城集》卷十六)的夾敘夾議。比較起來,柳開此詩猶有唐人風(fēng)韻,空靈蘊藉,情辭豐腴。在以意趣氣骨、拗折瘦勁取勝的宋詩中,也應(yīng)算是別具一格的了。而柳開曾經(jīng)“部送軍糧至涿州”,“使河北”,“知代州”,又“徙忻州刺史”,并且“善射”、“倜儻重義”(《宋史?柳開傳》),則又可以使我們知道《塞上》詩寫得如此成功,乃是與詩人身歷其境,具有實際生活體驗緊密相關(guān)的。
柳枝詞
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
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
鑒賞
這首《柳枝詞》,明代楊慎、胡應(yīng)麟譽之為神品。它有三妙。
一、故地重游,懷念故人之意欲說還休,盡于言外傳之,是此詩的含蓄之妙。首句描繪一曲清江、千條碧柳的清麗景象。“清”一作“春”,兩字音韻相近,而楊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寫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較好。“一曲”猶一灣。江流曲折,兩岸楊柳沿江迤邐展開,著一“曲”字則畫面生動有致。舊詩寫楊柳多暗關(guān)別離,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現(xiàn)一個典型的離別環(huán)境。次句撇景入事,點明過去的某個時間(二十年前)和地點(舊板橋),暗示出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一樁舊事。“舊”字不但見年深歲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風(fēng)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前兩句從眼前景進入回憶,引導(dǎo)讀者在遙遠的時間上展開聯(lián)想。第三句只淺淺道出事實,但由于讀者事先已有所猜測,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積極的想象豐富詩句的內(nèi)涵,似乎看到這樣一幅生動畫面:楊柳岸邊蘭舟催發(fā),送者與行者相隨步過板橋,執(zhí)手無語,充滿依依惜別之情。末句“恨”字略見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裝句末,意味深長。與“二十年前”照應(yīng),可見斷絕消息之久,當(dāng)然抱恨了。只說“恨”對方杳無音信,卻流露出望穿秋水的無限情思。此詩首句寫景,二句點時地,三四道事實,而懷思故人之情欲說還休,“悲莫悲兮生別離”的深沉幽怨,盡于言外傳之,真摯感人??芍^“用意十分,下語三分”,極盡含蓄之妙。
二、運用倒敘手法,首尾相銜,開闔盡變,是此詩的章法之妙。它與《題都城南莊》(崔護)主題相近,都用倒敘手法。崔詩從“今日此門中”憶“去年”情事,此詩則由清江碧柳憶“二十年前”之事,這樣開篇就能引人入勝。不過,崔詩以上下聯(lián)劃分自然段落,安排“昔──今”兩個場面,好比兩幕劇。而此詩首尾寫今,中二句寫昔,章法為“今──昔──今”,婉曲回環(huán),與崔詩異趣。此詩篇法圓緊,可謂曲盡其妙。
三、白居易有《板橋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條。若為此路今重過,十五年前舊板橋。曾共玉顏橋上別,恨無消息到今朝?!碧拼枨S泄?jié)取長篇古詩入樂的情況,此《楊柳曲》可能系劉禹錫改友人之作付樂妓演唱。然此詩就《板橋路》刪削二句,便覺精采動人,頗見剪裁之妙。詩歌對精煉有特殊要求,往往“長篇約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為大篇,敷衍露骨”(明謝榛《四溟詩話》)?!栋鍢蚵贰非八木鋵懝实刂赜?,語多累贅?!傲涸贰本渲笇嵉孛欢姴煌谟斡?,其中的指稱、地名不必坐實。篇中既有“舊板橋”,又有“曾共玉顏橋上別”,則“此路今重過”的意思已顯見,所以“若為”句就嫌重復(fù)。刪此兩句構(gòu)成入手即倒敘的章法,改以寫景起句,不但構(gòu)思精巧而且用語精煉?!读υ~》詞約義豐,結(jié)構(gòu)嚴謹,比起《板橋路》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劉禹錫的絕句素有“小詩之圣證”(王夫之)之譽,《柳枝詞》雖據(jù)白居易原作改編,也表現(xiàn)出他的藝術(shù)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