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鑒賞詩歌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
古代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有些和抒情手法相融合,如用典、襯托、對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另外抑揚結合、象征也是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
1.抑揚結合:“抑”就是貶抑,對事物進行否定、貶低;“揚”就是褒揚,對事物進行肯定、贊賞。抑揚運用時,只強調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起襯托作用。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是欲揚先抑,一種是欲抑先揚。
2.象征:借助于某一具體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種深邃的思想,或表達某種富有特殊意義的事理的藝術手 法。象征的本體意義和象征意義之間本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但通過作者對本體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繪,會使藝術欣賞者產生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從而領悟到作者所要表達的含意。例如:喜鵲象征吉祥、烏鴉象征蕭索、鴛鴦象征愛情等。
3.托物言志:詩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渲染:對環(huán)境、景物進行多方面的描繪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強藝術效果。
5.烘托:“烘云托月”,借助描繪別的事物突出主要對象。烘托又叫襯托,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表達不同的情感。
6.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來抒發(fā)情感,來諷喻時政。
7.借古喻今:借助歷的人物或事件來隱喻、規(guī)勸當朝?!敖韫拧笔鞘侄?,“喻今”是目的。
8.比興:“比”,就是打比方;“興”,就是聯(lián)想,融景生情,因物起興。
【方法技巧】
1.解題思路
(1)要了解主要表現(xiàn)手法的概念及表達效果,課后要認真閱讀[相關資料鏈接]的內容。
(2)貼近詩句分析表現(xiàn)手法的形成過程及表達效果。如上面的幾個例題都需要按照此點作答。
(3)聯(lián)系背景材料作答。表現(xiàn)手法往往與作者情感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對于有些詩歌要通過背景材料才能讀懂詩的主旨。
(4)欣賞詩歌不能離開詩歌整體。因此不要忘了后要在關鍵處點明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2.答題步驟
(1)明確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2)詩(詞、曲)中是怎樣運用這種手法的?(托物言志要闡明“物……志”所指的內容,象征要指明象征意義)
(3)闡明這種表現(xiàn)手法的效果。
二、鑒賞詩歌運用的表達方式
鑒賞詩歌的“表達方式”,就是針對“記敘”“描寫”“議論”“抒情”進行鑒賞。要特別關注描寫這種表達方式,它包括“白描”“細節(jié)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
記敘,是敘述人物經(jīng)歷、事件發(fā)展和情景的轉換;描寫,是生動、具體、形象地再現(xiàn)某一對象的狀貌和情態(tài);議論,是對景物、事件以及相關的人物命運的態(tài)度和評價;抒情,是抒發(fā)和表達詩人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
其中抒情與描寫是考查的重點。
1.描寫手法
詩歌中主要考查側面描寫中的動靜結合、渲染、烘托、白描、虛實相生等。
(1)動靜結合:對景物進行動景和靜景的描寫,有以靜襯動、以動寫靜等手法。
(2)白描:繪畫中的一種創(chuàng)作手法。用簡潔的筆墨,不加烘托和細致的修飾,直接描畫鮮明生動的形象。
(3)虛實相生:實寫就是正面描寫,寫現(xiàn)實中的真實景物;虛寫就是側面描寫,寫想象中的景象,寫所感。
2.抒情方式
常見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諷今等。
(1)直接抒情:直接表達對人物或事物的愛憎情感。
(2)借景抒情:通過景物描寫來寄寓、抒發(fā)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常情況下“景”和“情”產生的美感是一致的,美景抒樂情,惡景抒哀情,但詩歌鑒賞中還經(jīng)常運用“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其目的是讓“哀情”更悲。
(3)情景交融:把作者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寫之中,景中有情,情中帶景,情景融為一體。
(4)托物言志:借助自然界中的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來表現(xiàn)作者的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象帶有人物化的色彩。
【方法技巧】
1.解題思路
(1)重點掌握記敘、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的方法與技巧。從總體上對表達方式有所了解。
(2)在讀懂原詩的基礎上,根據(jù)題干要求,利用上述知識,分析都是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具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
(3)要聯(lián)系整首詩的感情作答。如[例3]是分析型題目,在后要有一句表達作者情感的點睛句。
2.答題步驟
解答鑒賞表達手法類題目可采用下面的步驟:
步驟一:指出詩歌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手法的基本特點;
步驟二:結合詩句闡釋表達方試是如何運用的;
步驟三:簡析表達方式對塑造人物形象、表情達意的作用。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是詩歌鑒賞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詩歌的思想內容是詩歌通過藝術意境傳達給讀者的感情狀態(tài),分析、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必須借助對詩歌形象的分析,聯(lián)系寫作背景等因素全面綜合來考慮。所謂“評價”大多是對寫了什么、內容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作出判斷。
從近幾年高考試題來看,真正要求作出評價的不多,即使是涉及這一層面,也多是開放性的題目,考生可任選一個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倒是分析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的設題比較多。
“評價詩歌的內容主旨”常用的設問方式有:
1.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2.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3.這首詩可分為幾個層次?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例1、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渡 江
(明)張弼
揚子江頭幾問津,風波如舊客愁新。
西飛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勝鄉(xiāng)國夢,敝裘猶帶帝京塵。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對沙鷗一愴神。
“客愁”在詩中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加以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技巧】
1.解題思路
(1)要學會知人論世
分析作品思想內容時,要結合作家的生活經(jīng)歷、主要思想傾向以及創(chuàng)作的主要風格。如鑒賞李煜的詞,就要了解李煜的創(chuàng)作以南唐降宋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降宋 前,南唐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文化基礎較好,李煜過著紙醉金迷、酣歌曼舞的生活,作品多描寫帝王的享樂生活,表現(xiàn)高雅文化與富足生活給他帶來的短暫的快樂;降 宋后,李煜過著“此中朝夕,只以眼淚洗面”的屈辱生活,作品則以抒寫故國之思、亡國之痛為主,感情真摯沉痛,凄愴動人,一洗前期作品的香艷柔媚,進入了另 一番開闊的境界。
例如:王安石的《孤桐》,詩歌的主題是什么?
孤 桐
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明時思解慍,愿斫五弦琴。
分析:要理解詩歌的主題,就必須結合王安石的生平經(jīng)歷。了解了王安石積極變法的經(jīng)歷,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時代背景,就不難把握此詩的主題 了。王安石在這首詩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為他的人格寫照:盡管在變法中,他受到種種打擊,但他志存高遠,正直不屈;經(jīng)歷的磨難越多,斗志越堅; 為了天下蒼生,不惜粉身碎骨。
(2)要結合時代特點
詩歌是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一個時代的風貌都會在同時期的文學作品上打上印記。比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這兩個歷史階段,一方面舊王朝積貧積弱、國力衰微;另 一方面異族入侵,民族矛盾激化,這些時期的作品主題多表現(xiàn)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的凄苦;或抒寫自己懷才不遇、憂國憂民的情懷;或抒發(fā)驅逐異族、建功立業(yè)的雄 心。因此我們讀這兩個歷史階段的詩歌,總感覺少了唐詩的雄偉氣魄和高昂格調,取而代之的是與這個時代相適應的家國之愁和悲涼之氣。
(3)要利用暗示信息
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容要充分利用詩詞本身的暗示信息,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詩歌的標題,可以是詩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詩后的注釋。這些內容,有的給我們提供了 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有的介紹了作者的經(jīng)歷,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或創(chuàng)作經(jīng)過,有的則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調。這些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都是至關重要的, 因而解讀詩詞時必須要 細心閱讀,充分利用。
2.答題步驟
步驟一:確定詩歌題材,如懷古詠史詩、詠物抒懷詩、邊塞征戍詩、山水田園詩等;
步驟二:具體分析所涉及的詩句分別寫了什么,概述內容,作答形式是“××句(聯(lián))寫了××”;
步驟三:揭示詩歌主旨或詩人的思想感情。(這三個步驟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層,要根據(jù)題干要求靈活處理)
3.答題模板
這是一首什么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么+通過什么手法+描寫了什么+評價。
二、分析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分析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詩歌所表現(xiàn)的生活內容,把握其情感基調,分析其社會意義,評判其深層內涵;對古代詩歌中流露出來的復雜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客觀具體的分析評價。
常見的命題方式
1.這首詩體現(xiàn)了什么樣的思想情感?
2.該句(聯(lián))蘊含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情感?
3.簡析下片中作者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4.這首詩(詞)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變化?
5.試比較詩歌中(或兩首詩)的不同情感。
例2、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望江南
(宋)李綱
江上雪,獨立釣魚翁。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注】空。圖畫若為工。
云水暮,歸去遠煙中。茅舍竹籬依小嶼,縮鳊圓鯽入輕籠。歡笑有兒童。
(選自《御選歷代詩余》卷二十五)
【注】 玉花:喻雪花。
下闋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聯(lián)系詩句簡要談談。(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技巧】
1.解題思路
解答分析思想情感類題目,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抓住詩題。古詩的詩題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許多古詩的詩題本身就透露了感情基調,如李白的《送友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個“送”字說明了此詩表現(xiàn)的是惜別之情。
(2)抓住關鍵詞。有些古詩,詩人在詩中用一兩個詞語來點明詩的感情,抓住了關鍵詞,也就能夠快速地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中“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一句,由“故園情”便可知此詩表達的是思鄉(xiāng)之情。
(3)抓住題材類型。人們常常把古典詩歌按題材分成若干類,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詩(詞)所屬的類型,就可快速把握該詩(詞)的感情基調。如思鄉(xiāng)詩,毫無疑問要抒發(fā)思念故鄉(xiāng)、親人之情;送別詩,多寫離情別緒和深厚友情。
(4)抓住景物形象特點。景物形象可分為“樂景”(優(yōu)美閑適、色彩明麗、壯觀奇?zhèn)ァ鈩菪蹨?和“哀景”(冷清凄涼、色彩暗淡、低沉蕭瑟)兩類?!皹肪啊北硎尽皹非椤?,“哀景”表示“哀情”。不過特別要留意的是古詩常用“以樂景寫哀情”的 寫法。如杜甫《旅夜書懷》中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渾闊大的遠景(樂景)反襯詩人孤獨寂寞的哀情。
(5)抓住典型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是詩人內在的思想情感與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tǒng)一。所以注意分析詩中意象來揣摩詩人的情感。
(6)抓住注釋。注釋有時很短,卻是命題者給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釋分類及其所暗示內容做一表格:
注釋分類 所暗示的內容
介紹寫作背景 暗示詩人的創(chuàng)作動機及本詩的的思想內容
介紹相關詩句 暗示本詩的用典或意境
介紹作者 暗示本詩的寫作風格,從中揣摩出本詩的感情基調
介紹別人評價 暗示本詩的藝術特色或本詩的思想內容
2.答題步驟
鑒賞詩歌的思想情感可采取以下步驟:
步驟一:根據(jù)詩句描述的內容,分析所涉及的詩句具體寫了什么。
步驟二: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寫了……抒發(fā)了……”。
三、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所謂觀點“態(tài)度”,是指對事物、人物的觀點態(tài)度,對社會現(xiàn)實的觀點態(tài)度,對歷史事物、歷史人物的觀點態(tài)度,對人生感悟的傾吐,等等。所謂“評價”,是指在 把握文中觀點和作者態(tài)度的基礎上,對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作出自己的評價:文章的觀點是否正確,認識是否全面,論述是否透徹,感情是否健康,對讀者有什么有益 的啟示,在今天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另外,還需要對別人的評價進行分析比較,作出正確的判斷。
常見的命題方式
(1)……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請談談你的看法。
(2)詩人對××事件的評價客觀嗎?你是如何理解的?
(3)這首詩體現(xiàn)了××樣的人生態(tài)度?請結合全詩加以分析。
例3、閱讀下面這首律詩,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楊萬里
未與騷人當糗糧①,況隨流俗作重陽。
政②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黃。
花應冷笑東籬族,猶向陶翁覓寵光。
【注】?、亵芗Z:干糧。首句典出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尾聯(lián)化用了陶淵明哪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技巧】
1.解題思路
(1)一首詩或詞的作者的觀點與態(tài)度是建立在語言、形象、表達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詩、詞的作者的觀點與態(tài)度也要注意從一首詩或詞曲的整體去考慮,不能忽略對語言、形象、表達技巧等詩歌的外在形式的賞析去架空分析。
(2)對詩歌作品的作者的觀點與態(tài)度的概括要準確、恰當、不夸大、不縮小、不絕對化。
(3)作者在詩詞中的觀點,需要我們在鑒賞時概括,因此,概括時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詩詞中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所包含的幾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防止以偏賅全的錯誤。
2.答題步驟
步驟一:概括出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并結合相關詩句進行分析。
步驟二:用歷史的眼光、辯證的方法對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給予中肯的評價。
古代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有些和抒情手法相融合,如用典、襯托、對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另外抑揚結合、象征也是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
1.抑揚結合:“抑”就是貶抑,對事物進行否定、貶低;“揚”就是褒揚,對事物進行肯定、贊賞。抑揚運用時,只強調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起襯托作用。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是欲揚先抑,一種是欲抑先揚。
2.象征:借助于某一具體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種深邃的思想,或表達某種富有特殊意義的事理的藝術手 法。象征的本體意義和象征意義之間本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但通過作者對本體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繪,會使藝術欣賞者產生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從而領悟到作者所要表達的含意。例如:喜鵲象征吉祥、烏鴉象征蕭索、鴛鴦象征愛情等。
3.托物言志:詩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渲染:對環(huán)境、景物進行多方面的描繪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強藝術效果。
5.烘托:“烘云托月”,借助描繪別的事物突出主要對象。烘托又叫襯托,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表達不同的情感。
6.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來抒發(fā)情感,來諷喻時政。
7.借古喻今:借助歷的人物或事件來隱喻、規(guī)勸當朝?!敖韫拧笔鞘侄?,“喻今”是目的。
8.比興:“比”,就是打比方;“興”,就是聯(lián)想,融景生情,因物起興。
【方法技巧】
1.解題思路
(1)要了解主要表現(xiàn)手法的概念及表達效果,課后要認真閱讀[相關資料鏈接]的內容。
(2)貼近詩句分析表現(xiàn)手法的形成過程及表達效果。如上面的幾個例題都需要按照此點作答。
(3)聯(lián)系背景材料作答。表現(xiàn)手法往往與作者情感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對于有些詩歌要通過背景材料才能讀懂詩的主旨。
(4)欣賞詩歌不能離開詩歌整體。因此不要忘了后要在關鍵處點明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2.答題步驟
(1)明確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
(2)詩(詞、曲)中是怎樣運用這種手法的?(托物言志要闡明“物……志”所指的內容,象征要指明象征意義)
(3)闡明這種表現(xiàn)手法的效果。
二、鑒賞詩歌運用的表達方式
鑒賞詩歌的“表達方式”,就是針對“記敘”“描寫”“議論”“抒情”進行鑒賞。要特別關注描寫這種表達方式,它包括“白描”“細節(jié)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等。
記敘,是敘述人物經(jīng)歷、事件發(fā)展和情景的轉換;描寫,是生動、具體、形象地再現(xiàn)某一對象的狀貌和情態(tài);議論,是對景物、事件以及相關的人物命運的態(tài)度和評價;抒情,是抒發(fā)和表達詩人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
其中抒情與描寫是考查的重點。
1.描寫手法
詩歌中主要考查側面描寫中的動靜結合、渲染、烘托、白描、虛實相生等。
(1)動靜結合:對景物進行動景和靜景的描寫,有以靜襯動、以動寫靜等手法。
(2)白描:繪畫中的一種創(chuàng)作手法。用簡潔的筆墨,不加烘托和細致的修飾,直接描畫鮮明生動的形象。
(3)虛實相生:實寫就是正面描寫,寫現(xiàn)實中的真實景物;虛寫就是側面描寫,寫想象中的景象,寫所感。
2.抒情方式
常見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諷今等。
(1)直接抒情:直接表達對人物或事物的愛憎情感。
(2)借景抒情:通過景物描寫來寄寓、抒發(fā)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常情況下“景”和“情”產生的美感是一致的,美景抒樂情,惡景抒哀情,但詩歌鑒賞中還經(jīng)常運用“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其目的是讓“哀情”更悲。
(3)情景交融:把作者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寫之中,景中有情,情中帶景,情景融為一體。
(4)托物言志:借助自然界中的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來表現(xiàn)作者的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象帶有人物化的色彩。
【方法技巧】
1.解題思路
(1)重點掌握記敘、描寫、抒情三種表達方式的方法與技巧。從總體上對表達方式有所了解。
(2)在讀懂原詩的基礎上,根據(jù)題干要求,利用上述知識,分析都是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具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
(3)要聯(lián)系整首詩的感情作答。如[例3]是分析型題目,在后要有一句表達作者情感的點睛句。
2.答題步驟
解答鑒賞表達手法類題目可采用下面的步驟:
步驟一:指出詩歌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手法的基本特點;
步驟二:結合詩句闡釋表達方試是如何運用的;
步驟三:簡析表達方式對塑造人物形象、表情達意的作用。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是詩歌鑒賞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詩歌的思想內容是詩歌通過藝術意境傳達給讀者的感情狀態(tài),分析、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必須借助對詩歌形象的分析,聯(lián)系寫作背景等因素全面綜合來考慮。所謂“評價”大多是對寫了什么、內容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作出判斷。
從近幾年高考試題來看,真正要求作出評價的不多,即使是涉及這一層面,也多是開放性的題目,考生可任選一個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倒是分析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的設題比較多。
“評價詩歌的內容主旨”常用的設問方式有:
1.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2.這首詩的主旨是什么?
3.這首詩可分為幾個層次?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例1、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渡 江
(明)張弼
揚子江頭幾問津,風波如舊客愁新。
西飛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勝鄉(xiāng)國夢,敝裘猶帶帝京塵。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對沙鷗一愴神。
“客愁”在詩中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加以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技巧】
1.解題思路
(1)要學會知人論世
分析作品思想內容時,要結合作家的生活經(jīng)歷、主要思想傾向以及創(chuàng)作的主要風格。如鑒賞李煜的詞,就要了解李煜的創(chuàng)作以南唐降宋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降宋 前,南唐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文化基礎較好,李煜過著紙醉金迷、酣歌曼舞的生活,作品多描寫帝王的享樂生活,表現(xiàn)高雅文化與富足生活給他帶來的短暫的快樂;降 宋后,李煜過著“此中朝夕,只以眼淚洗面”的屈辱生活,作品則以抒寫故國之思、亡國之痛為主,感情真摯沉痛,凄愴動人,一洗前期作品的香艷柔媚,進入了另 一番開闊的境界。
例如:王安石的《孤桐》,詩歌的主題是什么?
孤 桐
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明時思解慍,愿斫五弦琴。
分析:要理解詩歌的主題,就必須結合王安石的生平經(jīng)歷。了解了王安石積極變法的經(jīng)歷,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時代背景,就不難把握此詩的主題 了。王安石在這首詩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為他的人格寫照:盡管在變法中,他受到種種打擊,但他志存高遠,正直不屈;經(jīng)歷的磨難越多,斗志越堅; 為了天下蒼生,不惜粉身碎骨。
(2)要結合時代特點
詩歌是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一個時代的風貌都會在同時期的文學作品上打上印記。比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這兩個歷史階段,一方面舊王朝積貧積弱、國力衰微;另 一方面異族入侵,民族矛盾激化,這些時期的作品主題多表現(xiàn)生靈涂炭、民不聊生的凄苦;或抒寫自己懷才不遇、憂國憂民的情懷;或抒發(fā)驅逐異族、建功立業(yè)的雄 心。因此我們讀這兩個歷史階段的詩歌,總感覺少了唐詩的雄偉氣魄和高昂格調,取而代之的是與這個時代相適應的家國之愁和悲涼之氣。
(3)要利用暗示信息
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容要充分利用詩詞本身的暗示信息,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詩歌的標題,可以是詩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詩后的注釋。這些內容,有的給我們提供了 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有的介紹了作者的經(jīng)歷,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或創(chuàng)作經(jīng)過,有的則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調。這些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都是至關重要的, 因而解讀詩詞時必須要 細心閱讀,充分利用。
2.答題步驟
步驟一:確定詩歌題材,如懷古詠史詩、詠物抒懷詩、邊塞征戍詩、山水田園詩等;
步驟二:具體分析所涉及的詩句分別寫了什么,概述內容,作答形式是“××句(聯(lián))寫了××”;
步驟三:揭示詩歌主旨或詩人的思想感情。(這三個步驟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層,要根據(jù)題干要求靈活處理)
3.答題模板
這是一首什么樣的詩+詩歌各句分別寫了什么+通過什么手法+描寫了什么+評價。
二、分析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分析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詩歌所表現(xiàn)的生活內容,把握其情感基調,分析其社會意義,評判其深層內涵;對古代詩歌中流露出來的復雜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客觀具體的分析評價。
常見的命題方式
1.這首詩體現(xiàn)了什么樣的思想情感?
2.該句(聯(lián))蘊含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情感?
3.簡析下片中作者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4.這首詩(詞)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變化?
5.試比較詩歌中(或兩首詩)的不同情感。
例2、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望江南
(宋)李綱
江上雪,獨立釣魚翁。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注】空。圖畫若為工。
云水暮,歸去遠煙中。茅舍竹籬依小嶼,縮鳊圓鯽入輕籠。歡笑有兒童。
(選自《御選歷代詩余》卷二十五)
【注】 玉花:喻雪花。
下闋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聯(lián)系詩句簡要談談。(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技巧】
1.解題思路
解答分析思想情感類題目,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抓住詩題。古詩的詩題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許多古詩的詩題本身就透露了感情基調,如李白的《送友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個“送”字說明了此詩表現(xiàn)的是惜別之情。
(2)抓住關鍵詞。有些古詩,詩人在詩中用一兩個詞語來點明詩的感情,抓住了關鍵詞,也就能夠快速地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中“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一句,由“故園情”便可知此詩表達的是思鄉(xiāng)之情。
(3)抓住題材類型。人們常常把古典詩歌按題材分成若干類,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詩(詞)所屬的類型,就可快速把握該詩(詞)的感情基調。如思鄉(xiāng)詩,毫無疑問要抒發(fā)思念故鄉(xiāng)、親人之情;送別詩,多寫離情別緒和深厚友情。
(4)抓住景物形象特點。景物形象可分為“樂景”(優(yōu)美閑適、色彩明麗、壯觀奇?zhèn)ァ鈩菪蹨?和“哀景”(冷清凄涼、色彩暗淡、低沉蕭瑟)兩類?!皹肪啊北硎尽皹非椤?,“哀景”表示“哀情”。不過特別要留意的是古詩常用“以樂景寫哀情”的 寫法。如杜甫《旅夜書懷》中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渾闊大的遠景(樂景)反襯詩人孤獨寂寞的哀情。
(5)抓住典型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是詩人內在的思想情感與外在的客觀物象的統(tǒng)一。所以注意分析詩中意象來揣摩詩人的情感。
(6)抓住注釋。注釋有時很短,卻是命題者給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釋分類及其所暗示內容做一表格:
注釋分類 所暗示的內容
介紹寫作背景 暗示詩人的創(chuàng)作動機及本詩的的思想內容
介紹相關詩句 暗示本詩的用典或意境
介紹作者 暗示本詩的寫作風格,從中揣摩出本詩的感情基調
介紹別人評價 暗示本詩的藝術特色或本詩的思想內容
2.答題步驟
鑒賞詩歌的思想情感可采取以下步驟:
步驟一:根據(jù)詩句描述的內容,分析所涉及的詩句具體寫了什么。
步驟二: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寫了……抒發(fā)了……”。
三、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所謂觀點“態(tài)度”,是指對事物、人物的觀點態(tài)度,對社會現(xiàn)實的觀點態(tài)度,對歷史事物、歷史人物的觀點態(tài)度,對人生感悟的傾吐,等等。所謂“評價”,是指在 把握文中觀點和作者態(tài)度的基礎上,對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作出自己的評價:文章的觀點是否正確,認識是否全面,論述是否透徹,感情是否健康,對讀者有什么有益 的啟示,在今天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另外,還需要對別人的評價進行分析比較,作出正確的判斷。
常見的命題方式
(1)……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請談談你的看法。
(2)詩人對××事件的評價客觀嗎?你是如何理解的?
(3)這首詩體現(xiàn)了××樣的人生態(tài)度?請結合全詩加以分析。
例3、閱讀下面這首律詩,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楊萬里
未與騷人當糗糧①,況隨流俗作重陽。
政②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黃。
花應冷笑東籬族,猶向陶翁覓寵光。
【注】?、亵芗Z:干糧。首句典出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尾聯(lián)化用了陶淵明哪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技巧】
1.解題思路
(1)一首詩或詞的作者的觀點與態(tài)度是建立在語言、形象、表達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詩、詞的作者的觀點與態(tài)度也要注意從一首詩或詞曲的整體去考慮,不能忽略對語言、形象、表達技巧等詩歌的外在形式的賞析去架空分析。
(2)對詩歌作品的作者的觀點與態(tài)度的概括要準確、恰當、不夸大、不縮小、不絕對化。
(3)作者在詩詞中的觀點,需要我們在鑒賞時概括,因此,概括時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詩詞中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所包含的幾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防止以偏賅全的錯誤。
2.答題步驟
步驟一:概括出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并結合相關詩句進行分析。
步驟二:用歷史的眼光、辯證的方法對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給予中肯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