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乱码视频,日韩 欧美 国产 动漫 一区,97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国产,中文字幕亚洲图片

      1. <legend id="ppnor"></legend>

      2. 
        
        <sup id="ppnor"><input id="ppnor"></input></sup>
        <s id="ppnor"></s>

        立志勵志詩詞名句賞析二十篇

        字號:

        1、立志名句“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句出自屈原的名作《離騷》,我們應(yīng)該很熟悉了。意思是說:在追尋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這里的“修”我認(rèn)為就應(yīng)該解釋為:(路)長。從文中來看,“修遠(yuǎn)”應(yīng)是一個并列詞,對應(yīng)下句的“求索”。
            《離騷》乃屈原的代表作。屈原疾楚懷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峨x騷》是一首宏偉壯麗的政治抒情詩,在中國文學(xué)有崇高的地位.它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時,是詩人充滿愛國激情的抒憂發(fā)憤之作。
            2、名句“舉世皆濁我獨(dú)清,眾人皆醉我獨(dú)醒”出自戰(zhàn)國時期屈原的《漁夫》
            漁夫
            作者:屈原 年代:戰(zhàn)國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dú)清,眾人皆醉我獨(dú)醒,是以見放?!?BR>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yáng)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彼烊?,不復(fù)與言。
            譯文: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間游蕩。他沿著水邊邊走邊唱,臉色憔悴,形體容貌枯槁。漁父看到屈原便問他說:“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會落到這種地步?”
               屈原說:“世上全都骯臟只有我干凈,個個都醉了唯獨(dú)我清醒,因此被放逐?!?BR>       漁父說:“通達(dá)事理的人對客觀時勢不拘泥執(zhí)著,而能隨著世道變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骯臟齷齪,您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既然個個都沉醉不醒,您為什么不也跟著吃那酒糟喝那酒汁?為什么您偏要憂國憂民行為超出一般與眾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呢?”
               屈原說:“我聽過這種說法:剛洗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塵土,剛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凈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讓潔白的身體去接觸污濁的外物?我寧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魚鱉的肚子里,哪里能讓玉一般的東西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沾染呢?”
               漁父微微一笑,拍打著船板離屈原而去??谥谐溃骸皽胬怂灏?,可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水濁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足。”便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對漁夫的理解   在文言文里面,夫通甫是讀三聲,含義是年老的男子,在現(xiàn)在的研究看來,漁夫已經(jīng)成為一種隱士的代名詞,這種人,應(yīng)該是知識淵博,但看清了社會的黑暗和不美,所以選擇“獨(dú)善其身”在污濁的世界里,保持生命的純潔。
            3、名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出自東漢詩人曹操的《龜雖壽》
            龜雖壽
            作者:曹操 年代:東漢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賞析:
             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詩,闡發(fā)了詩人的人生態(tài)度。詩中的哲理來自詩人對生活的真切體驗(yàn),因而寫得興會淋漓,有著一種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力量;哲理與詩情又是通過形象化的手法表現(xiàn)出來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體的藝術(shù)形象中實(shí)現(xiàn)了完美的結(jié)合。詩中 “ 老驥伏櫪 ” 四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筆力遒勁,韻律沉雄,內(nèi)蘊(yùn)著一股自強(qiáng)不息的豪邁氣概,深刻地表達(dá)了曹操老當(dāng)益壯、銳意進(jìn)取的精神面貌。全詩的韻調(diào)跌宕起伏,開頭四句娓娓說理, “ 猶有 “ 終為 ” 兩個詞組下得沉著。而 “ 老驥 ” 以下四句,語氣轉(zhuǎn)為激昂,筆挾風(fēng)雷,使這位 “ 時露霸氣 ” 的蓋世英豪的形象躍然紙上。而最后數(shù)句則表現(xiàn)出一種深 沉委婉的風(fēng)情,給人一種親切溫馨之感。全詩跌宕起伏,又機(jī)理縝密,閃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發(fā)出奮進(jìn)之情,振響著樂觀聲調(diào).藝術(shù)風(fēng)格樸實(shí)無華,格調(diào)高遠(yuǎn),慷慨激昂,顯示出詩人自強(qiáng)不息的進(jìn)取精神,熱愛生活的樂觀精神。人壽命的長短不完全決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壽,這里可見詩人對天命持否定態(tài)度,而對事在人為抱有信心的樂觀主義精神,抒發(fā)了詩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奮斗不息的壯志豪情。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BR>       《莊子·秋水篇》說:“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說神龜縱活三千年,可還是難免一死呀!《韓非子·難勢篇》記載:“飛龍乘云,螣蛇游霧,云罷霧霽,而龍蛇與 同矣!”“螣蛇”和龍一樣能夠乘云駕霧,本領(lǐng)可謂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霧散,就和蒼蠅螞蟻一樣,灰飛煙滅了!古來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漢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長生之術(shù)的蠱惑,而獨(dú)曹操對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有清醒的認(rèn)識,這在讖緯迷信猖熾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更可貴的是如何對待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掃漢末文人感嘆浮生若夢、勸人及時行樂的悲調(diào),慷慨高歌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BR>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紀(jì)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里的豪情。他說,有志干一番事業(yè)的人,雖然到了晚年,但一顆勃勃雄心永不會消沉,一種對宏偉理想追求永不會停息?。∵@首詩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嘆,繼發(fā)壯懷激烈的高唱,復(fù)而回到哲理的思辨: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BR>       曹操對人生的看法頗有一點(diǎn)辯證的思維,他首先講尊重自然規(guī)律,人總是要死的。接著講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積極進(jìn)取,建功立業(yè)。
               最后再談到人在自然規(guī)律面前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一個人壽命的長短雖然不能違背客觀規(guī)律,但也不是完全聽?wèi){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養(yǎng)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壽嗎?曹操所云“養(yǎng)怡之福”,不是指無所事事,坐而靜養(yǎng),而是說一個人精神狀態(tài)是最重要的,不應(yīng)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壯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jìn)取精神,永遠(yuǎn)樂觀奮發(fā),自強(qiáng)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體驗(yàn)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對健康的重要意義,從這方面來說,它又是一篇絕妙的養(yǎng)生論。
            4、名句“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出自文天祥的《正氣歌》
            正氣歌
            作者:文天祥 年代:南宋
            余囚北庭,坐一土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遝,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尸、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氣。疊是數(shù)氣,當(dāng)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於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yǎng)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yǎng)何哉?孟子曰:「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贡藲庥衅撸釟庥幸?,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dāng)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jié)。為嚴(yán)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yàn)檫|東帽,清操厲冰雪?;?yàn)槌鰩煴?,鬼神泣壯烈?;驗(yàn)槎山犊毯伞?或?yàn)閾糍\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dāng)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shí)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shí)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闐鬼火,春院閉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癘自辟易。 嗟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在,仰視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哲人日已遠(yuǎn),典刑在夙昔。風(fēng)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賞析:
             《正氣歌》為南宋名臣、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宋末帝趙昺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兵敗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今北京)。文天祥在獄中三年,受盡各種威逼利誘,但始終堅(jiān)貞不屈。1281年夏,在濕熱、腐臭的牢房中,文天祥寫下了與《過零丁洋》一樣名垂千古的《正氣歌》。他在自序中說道: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污下而幽暗。當(dāng)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涂泥半朝,蒸漚歷瀾,時 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fēng)道四塞,時則為日氣;檐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沓,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尸、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氣。疊是數(shù)氣,當(dāng)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于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yǎng)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yǎng)何哉?孟子曰:「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贡藲庥衅?,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該詩慷慨激昂,充分表現(xiàn)了文天祥的堅(jiān)貞不屈的愛國情操。1283年1月9日,在拒絕了元世祖最后一次利誘之后,文天祥在刑場向南拜祭,從容就義。其絕命辭寫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xué)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BR>    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正氣歌》系寫作于北京(元大都),鮮為人知的文天祥祠在北京市東城區(qū)府學(xué)胡同,是抗元英雄文天祥曾被元朝關(guān)押三年的地方。文天祥祠現(xiàn)有前后兩進(jìn)院落,前院東墻上嵌有詩碑,鐫刻著文天祥當(dāng)年在這里寫作的詩篇《正氣歌》;后殿庭中,有一株向南方傾斜近45度角的古老棗樹,就是相傳代表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不屈精神的“指南樹”。   21歲考中狀元,主戰(zhàn)拒降,屢遭排斥文天祥,南宋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人,1236年生于詩書之家,1256年21歲時赴南宋國都臨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應(yīng)試,得中狀元。1259年,文天祥為父守孝三年期滿,正式步入仕途時,南宋已面臨蒙古大軍南下入侵的危急局面。憂心如焚的文天祥上書朝廷,揭露*臣誤國劣跡,并提議“建立方鎮(zhèn)、各守一方”,即軍事防御按地段承包責(zé)任制,但是“書奏、不報(bào)”,不被理睬。耿直憂國的文天祥宦海沉浮20年,始終遭壓制、排斥。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國。1274年,忽必烈派丞相伯顏率軍20萬再次侵宋。南宋雖然有兵70余萬,但主幼臣*,一觸即潰。文天祥捐出家產(chǎn),籌餉募集民兵5萬進(jìn)京勤王,反被*臣阻撓,解除兵權(quán)。
               1276年陰歷正月十八日,伯顏元軍進(jìn)抵距臨安只有30里的皋亭山,右丞相陳宜中畏敵逃遁。正月十九日,朝廷臨危授命臨安知府文天祥為右丞相,前往皋亭山議降。掌權(quán)的太皇太后謝氏授意如能談成,可以讓小皇帝向忽必烈稱侄子,實(shí)在不行,稱孫子也答應(yīng)。正月二十日,文天祥面見伯顏,說自己只議和,不議降,并要求元軍先撤兵,后談判。伯顏大怒,扣押了文天祥。正月二十一日,謝氏率南宋君臣舉國投降。
               1276年陰歷二月初九日,誓死不降的文天祥被元軍押解出發(fā)前往大都(今北京)。中途在鎮(zhèn)江停留時,文天祥與同伴共12人于二月二十九日夜設(shè)計(jì)逃脫,歷盡艱險(xiǎn)經(jīng)儀征、揚(yáng)州、通州(今南通)乘船回歸南宋故土。在長江口繞道先北后南迂回航行時,文天祥在船上寫下了赤誠感人的詩篇《揚(yáng)子江》:“幾日隨風(fēng)北海游,回從揚(yáng)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BR>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奔波,文天祥終于回到浙江溫州。此后,不肯降元的官員們擁立已經(jīng)降元的南宋恭帝的幼弟為帝,建立了茍延殘喘的小朝廷。南宋故土一度只靠文天祥率軍獨(dú)撐殘局,終于寡不敵眾,于1279年陰歷十二月二十日在廣東海豐的五坡嶺兵敗,再次被俘。
               元軍押著文天祥,走海路經(jīng)珠江口外的零丁洋,去進(jìn)攻南宋小朝廷最后的基地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海域)。文天祥在敵船中寫下了《過零丁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即出自此詩。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1279年陰歷十月初一日,文天祥被押送抵達(dá)大都,安置在館驛。元世祖忽必烈很贊賞文天祥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來勸誘,文天祥不為所動,嚴(yán)詞拒絕,后于十月初五日被關(guān)進(jìn)兵馬司牢房(在今府學(xué)胡同)。
               文天祥在關(guān)押三年期間,書寫了幾百篇詩詞文章,以抒發(fā)愛國之情。1281年夏季,在暑氣、腐氣、*氣等七氣的熏蒸中,文天祥慷慨揮毫,在牢中寫就了千古流傳、擲地有聲的鏗鏘之作《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唯有一腔忠烈氣,碧空常共暮云愁1283年初,元朝偵知有人聯(lián)絡(luò)數(shù)千人,要起兵反元,營救文天祥。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親自提審,作最后的勸降,并許諾授予丞相官職。文天祥告訴忽必烈:“一死之外,無可為者?!?BR>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被殺害,終年48歲。文天祥在刑場寫下了絕筆詩:
               昔年單舸走維揚(yáng),萬死逃生輔宋皇。
               天地不容興社稷,邦家無主失忠良。
               神歸嵩岳風(fēng)雷變,氣哇煙云草樹荒。
               南望九原何處是,塵沙黯澹路茫茫。
               衣冠七載混氈裘,憔悴形容似楚囚。
               龍馭兩宮崖嶺月,貔貅萬灶海門秋。
               天荒地老英雄喪,國破家亡事業(yè)休。
               惟有一腔忠烈氣,碧空常共暮云愁。
            5、名句“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背鲎运未~人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夏日絕句
            作者:李清照 年代:宋
            生當(dāng)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xiàng)羽,   
            不肯過江東。
            背景:
             據(jù)載:公元1127年,強(qiáng)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倉皇南逃。李清照夫婦也開始了飄泊無定的逃亡生活。
               不久,丈夫趙明誠被任命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發(fā)生叛亂,身為知府的趙明誠沒有恪盡職守指揮戡亂,而是悄悄地用繩子縋城逃跑了。叛亂被定之后,趙明誠被朝廷革職。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雖然并無爭吵,但往昔的魚水和諧已經(jīng)一去不返,她從此冷淡疏遠(yuǎn)了趙明誠。
               1128年,他們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兩人相對無語氣氛尷尬。行致烏江,站在楚霸王項(xiàng)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聯(lián)翩,心潮激蕩。面對浩浩江水,隨口吟就了這首詩。趙明誠站在她身后,聞聽之后愧悔難當(dāng),深深自責(zé)。從此便郁郁寡歡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發(fā)作而亡。
            賞析:
             詩中借用西楚霸王項(xiàng)羽失敗后不肯茍且偷生、烏江自刎的歷史故事來諷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義,表示了希望抗戰(zhàn),恢復(fù)故土的思想感情?!吧?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兩句,尤其鏗鏘有力。
               李清照這首詩,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吧?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致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tài)。那種凜然風(fēng)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爱?dāng)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啊!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凄切入骨,細(xì)膩感人無以復(fù)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fēng)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huán)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xiàn)時,這份剛韌之堅(jiān),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須眉幾人可以匹敵?“至今思項(xiàng)羽,不肯過江東?!迸娙俗匪寄莻€叫項(xiàng)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xiàng)羽的精神和氣節(jié),痛恨宋朝當(dāng)權(quán)者茍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xiàng)羽,為了無愧于英雄名節(jié),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托,以死相報(bào)。“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qiáng)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fù)任何言語!
               這首詩起調(diào)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jià)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yè);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dāng)時確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南宋統(tǒng)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xiàng)羽。項(xiàng)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xiàng)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zhàn),殺死敵兵數(shù)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dāng)權(quán)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yàn)檫@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shí)在是壓倒須眉了。
            6、疾風(fēng)知勁草的下一句是“板蕩識誠臣”。整句:
            疾風(fēng)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詩句出自唐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贈蕭瑀》
            贈蕭瑀
            作者:李世民 年代:唐
            疾風(fēng)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
            賞析:
              這首詩“疾風(fēng)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極富于哲理的啟示。在風(fēng)平日麗的日子里,“勁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環(huán)境中,“誠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們:其特殊性沒有顯現(xiàn)出來,因而不易鑒別。只有經(jīng)過猛烈大風(fēng)和*時局的考驗(yàn),才能看出什么樣的草是強(qiáng)勁的,什么樣的人是忠誠的。總之,這首詩形象而深刻地說明:只有在嚴(yán)峻危急的關(guān)頭,才能考察出一個人的真正品質(zhì)和節(jié)操;只有經(jīng)過血與火的洗禮,才能顯示出誰是堅(jiān)定的革命者。
            7、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壺“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賞析:
             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齡當(dāng)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yáng)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另一首為“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闭f的是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時的情景。
             這是一首送別詩。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shè)置了凄清的氣氛。二句中的“平明”點(diǎn)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既寫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心情。三、四句,寫的是自己,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yàn)樾翝u是詩人的同鄉(xiāng),辛漸返鄉(xiāng),親友一定要問到詩人的情況,所以詩人送別辛漸時特別囑托他:“家鄉(xiāng)的親友如果問到我現(xiàn)在的情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像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北砻髯约翰粸樵赓H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jié)操。構(gòu)思新穎,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壺”是詩眼,但歷來人們都認(rèn)為“玉壺”與“冰心”一樣,都指人的品德美好,這不符合實(shí)際。“玉壺”具有多義性,它可以指酒壺、月亮、燈、滴漏等。把“玉壺”解釋為酒壺,既是推杯換盞時的諧謔,也極符合王昌齡當(dāng)時的心態(tài)。全詩音調(diào)諧美,詩風(fēng)沉郁,又采用問答形式,別開生面。
               “寒雨連江夜入?yún)恰保悦傻臒熡昊\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wǎng)。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斑B”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wěn)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tài)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不也展現(xiàn)了一種極其高遠(yuǎn)壯闊的境界嗎?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屋前白馬、池中荷花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并不實(shí)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xì)節(jié),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yún)堑挠陝?,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yuǎn)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jìn)入詩人視野的當(dāng)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lián)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shù)。
               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yuǎn)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yàn)橛讶嘶氐铰尻?,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象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后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痹娙藦那宄簾o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dá)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8、名句“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jì)滄?!背鲎岳畎椎摹缎新冯y》
            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jì)滄海。
            賞析:
             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一首。這組詩從內(nèi)容看,應(yīng)該是寫在公元744年(天寶三載)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于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shè)下盛宴為之餞行?!笆染埔娞煺妗钡睦畎?,要是在平時,因?yàn)檫@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xù)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nèi)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xiǎn)阻,具有比興的意味。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fù)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沉,而要繼續(xù)追求?!伴e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終于大有作為的人物:一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jīng)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dāng)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xiàn)實(shí)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fù)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強(qiáng)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愿在離筵上表現(xiàn)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qiáng)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qiáng)音:“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jì)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fēng)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dá)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fù)雜變化。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xì)節(jié),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qiáng)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郁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靶新冯y,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jié)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tài)下的內(nèi)心獨(dú)白,逼肖地傳達(dá)出進(jìn)退失據(jù)而又要繼續(xù)探索追求的復(fù)雜心理。結(jié)尾二句,經(jīng)過前面的反復(fù)回旋以后,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diào)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fù)總有實(shí)現(xiàn)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xiàn)實(shí)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fù)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nèi)心的強(qiáng)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xiàn)了詩人的倔強(qiáng)、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qiáng)大精神力量。
               這首詩在題材、表現(xiàn)手法上都受到鮑照《擬行路難》的影響,但卻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兩人的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統(tǒng)治者對人才的壓抑,而由于時代和詩人精神氣質(zhì)方面的原因,李詩卻揭示得更加深刻強(qiáng)烈,同時還表現(xiàn)了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和頑強(qiáng)地堅(jiān)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鮑作相比,李詩的思想境界就顯得更高。
            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詩句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將進(jìn)酒》
            將進(jìn)酒
            作者:李白 年代:唐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jìn)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cè)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fù)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賞析:
            《將進(jìn)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diào),題目意繹即“勸酒歌”,故古詞有“將進(jìn)酒,乘大白”云。作者這首“填之以申己意”(蕭士赟《分類補(bǔ)注李太白詩》)的名篇,約作于天寶十一載(752),他當(dāng)時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不以千里遙,命駕來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嶺宴碧霄。對酒忽思我,長嘯臨清飆?!保?。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蕭士赟)之際,于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發(fā)抒。
               詩篇發(fā)端就是兩組排比長句,如挾天風(fēng)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潁陽去黃河不遠(yuǎn),登高縱目,故借以起興。黃河源遠(yuǎn)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如此壯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窮極,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語帶夸張。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一漲一消,形成舒卷往復(fù)的詠嘆味,是短促的單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所沒有的。緊接著,“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說前二句為空間范疇的夸張,這二句則是時間范疇的夸張。悲嘆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傷老大,卻說“高堂明鏡悲白發(fā)”,一種搔首顧影、徒呼奈何的情態(tài)宛如畫出。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間事,把本來短暫的說得更短暫,與前兩句把本來壯浪的說得更壯浪,是“反向”的夸張。于是,開篇的這組排比長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襯作用──以黃河的偉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卻不墮纖弱,可說是巨人式的感傷,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shù)力量,同時也是由長句排比開篇的氣勢感造成的。這種開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棄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城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沈德潛說:“此種格調(diào),太白從心化出”,可見其頗具創(chuàng)造性。此詩兩作“君不見”的呼告(一般樂府詩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詩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強(qiáng)。詩有所謂大開大闔者,此可謂大開。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悲感雖然不免,但悲觀卻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來,只要“人生得意”便無所遺憾,當(dāng)縱情歡樂。五六兩句便是一個逆轉(zhuǎn),由“悲”而翻作“歡”“樂”。從此直到“杯莫?!保娗闈u趨狂放?!叭松_(dá)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行樂不可無酒,這就入題。但句中未直寫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對月”的形象語言出之,不特生動,更將飲酒詩意化了;未直寫應(yīng)該痛飲狂歡,而以“莫使”“空”的雙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陳,語氣更為強(qiáng)調(diào)?!叭松靡忭毐M歡”,這似乎是宣揚(yáng)及時行樂的思想,然而只不過是現(xiàn)象而已。詩人“得意”過沒有?“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御筵”(《玉壺吟》)──似乎得意過;然而那不過是一場幻影,“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又似乎并沒有得意,有的是失望與憤慨。但就此消沉么?否。詩人于是用樂觀好強(qiáng)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一個令人擊節(jié)贊嘆的句子?!坝杏谩倍氨亍保缓巫孕?!簡直象是人的價(jià)值宣言,而這個人──“我”──是須大寫的。于此,從貌似消極的現(xiàn)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內(nèi)的一種懷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積極的本質(zhì)內(nèi)容來。正是“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為什么不為這樣的未來痛飲高歌呢!破費(fèi)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盡還復(fù)來!”這又是一個高度自信的驚人之句,能驅(qū)使金錢而不為金錢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們咋舌。詩如其人,想詩人“曩者游維揚(yáng),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上安州裴長史書》),是何等豪舉。故此句深蘊(yùn)在骨子里的豪情,絕非裝腔作勢者可得其萬一。與此氣派相當(dāng),作者描繪了一場盛筵,那決不是“菜要一碟乎,兩碟乎?酒要一壺乎,兩壺乎?”而是整頭整頭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決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壯的詩句!
               至此,狂放之情趨于高潮,詩的旋律加快。詩人那眼花耳熱的醉態(tài)躍然紙上,恍然使人如聞其高聲勸酒:“岑夫子,丹丘生,將進(jìn)酒,杯莫停!”幾個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詩歌節(jié)奏富于變化,而且寫來逼肖席上聲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對手,不但“忘形到爾汝”,詩人甚而忘卻是在寫詩,筆下之詩似乎還原為生活,他還要“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以下八句就是詩中之歌了。這著想奇之又奇,純系神來之筆。
               “鐘鼓饌玉”意即富貴生活(富貴人家吃飯時鳴鐘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詩人以為“不足貴”,并放言“但愿長醉不復(fù)醒”。詩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轉(zhuǎn)而為憤激。這里不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當(dāng)位至卿相,飛黃騰達(dá),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獨(dú)不得出”(《行路難》)。說富貴“不足貴”,乃出于憤慨。以下“古來圣賢皆寂寞”二句亦屬憤語。詩人曾喟嘆“自言管葛竟誰許”,所以說古人“寂寞”,也表現(xiàn)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長醉不醒了。這里,詩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了。說到“唯有飲者留其名”,便舉出“陳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之句。古來酒徒歷歷,何以偏舉“陳王”?這與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開,他心目中樹為榜樣的是謝安之類高級人物,而這類人物中,“陳王”與酒聯(lián)系較多。這樣寫便有氣派,與前文極度自信的口吻一貫。再者,“陳王”曹植于丕、叡兩朝備受猜忌,有志難展,亦激起詩人的同情。一提“古來圣賢”,二提“陳王”曹植,滿紙不平之氣。此詩開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實(shí)全篇飽含一種深廣的憂憤和對自我的信念。詩情所以悲而不傷,悲而能壯,即根源于此。
               剛露一點(diǎn)深衷,又回到說酒了,而且看起來酒興更高。以下詩情再入狂放,而且愈來愈狂?!爸魅撕螢檠陨馘X”,既照應(yīng)“千金散盡”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壯語:即便千金散盡,也當(dāng)不惜將出名貴寶物──“五花馬”(毛色作五花紋的良馬)、“千金裘”來換取美酒,圖個一醉方休。這結(jié)尾之妙,不僅在于“呼兒”“與爾”,口氣甚大;而且具有一種作者一時可能覺察不到的將賓作主的任誕情態(tài)。須知詩人不過是被友招飲的客人,此刻他卻高踞一席,氣使頤指,提議典裘當(dāng)馬,幾令人不知誰是“主人”。浪漫色彩極濃??烊丝煺Z,非不拘形跡的豪邁知交斷不能出此。詩情至此狂放至極,令人嗟嘆詠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猶未已,詩已告終,突然又迸出一句“與爾同銷萬古愁”,與開篇之“悲”關(guān)合,而“萬古愁”的含義更其深沉。這“白云從空,隨風(fēng)變滅”的結(jié)尾,顯見詩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觀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筆不辦。
               《將進(jìn)酒》篇幅不算長,卻五音繁會,氣象不凡。它筆酣墨飽,情緒悲憤而作狂放,語言豪縱而又沉著。詩篇具有震動古今的氣勢與力量,這誠然與夸張手法不無關(guān)系,比如詩中屢用巨額數(shù)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萬古愁”等等)表現(xiàn)豪邁詩情,同時,又不給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實(shí)深厚的內(nèi)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波濤洶涌的郁怒情緒。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zhuǎn)樂、轉(zhuǎn)狂放、轉(zhuǎn)憤激、再轉(zhuǎn)狂放、最后結(jié)穴于“萬古愁”,回應(yīng)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氣勢,亦有曲折,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寫法,又有鬼斧神工、“絕去筆墨畦徑”之妙,既非刻能學(xué),又非率爾可到。通篇以七言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極參差錯綜之致;詩句以散行為主,又以短小的對仗語點(diǎn)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馬,千金裘”),節(jié)奏疾徐盡變,奔放而不流易。《唐詩別裁》謂“讀李詩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遠(yuǎn)宕逸之神,才是謫仙人面目”,此篇足以當(dāng)之。
            10、李白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出自《夢游天姥吟留別》
            夢游天姥吟留別
            ??驼勫?,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zhuǎn)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BR>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BR>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fēng)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唯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BR>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賞析:李白早年就有濟(jì)世的抱負(fù),但不屑于經(jīng)由科舉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國各地,結(jié)交名流,以此廣造聲譽(yù)。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向玄宗推薦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長安來。李白對這次長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給妻子的留別詩《別內(nèi)赴征》中寫道:“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jī)?!?李白初到長安,也曾有過短暫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quán)貴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了權(quán)貴,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 李白離開長安后,先到洛陽與杜甫相會,結(jié)下友誼。隨后又同游梁、宋故地,這時高適也趕來相會,三人一同往山東游覽,到兗州不久,杜甫西入長安,李白南下吳、越故地。這首詩就是他行前寫的。 題目:“吟”,古詩的一種體式,內(nèi)容大多是悲愁慨嘆,形式上自由活潑,不拘一格?!皦粲翁炖岩髁魟e”就是把夢中游歷天姥山的情形寫成詩,留給東魯?shù)呐笥炎鲃e。
            11、杜甫名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yīng)須斬萬竿!”出自《登樓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yán)鄭公五首·其四》
            登樓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yán)鄭公五首·其四
            常苦沙崩損藥欄,也從江檻落風(fēng)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yīng)須斬萬竿!    
            生理只憑黃閣老,衰顏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
            賞析:
             首四句是詩人設(shè)想回成都后整理草堂之事,但卻給人以啟迪世事的聯(lián)想:“??嗌潮罁p藥欄,也從江檻落風(fēng)湍。”大意是說:自從離開草堂,常常焦慮沙岸崩塌,損壞藥欄,現(xiàn)在恐怕連同江檻一起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這雖是詩人遙想離開成都之后,草堂環(huán)境的自然遭遇,但這也體現(xiàn)了詩人對風(fēng)風(fēng)雨雨的社會現(xiàn)狀的焦慮?!靶滤珊薏桓咔С?,惡竹應(yīng)須斬萬竿?!碑?dāng)年詩人離開草堂時親手培植的四株小松,才“大抵三尺強(qiáng)”(《四松》),詩人很喜愛它,恨不得它迅速長成千尺高樹;那到處侵蔓的惡竹,即使有萬竿也要斬除。詩人喜愛新松是因它峻秀挺拔,不隨時態(tài)而變,詩人痛恨惡竹,是因惡竹隨亂而生。這兩句,其句外意全在“恨不”、“應(yīng)須”四字上。楊倫在《杜詩鏡銓》旁注中說:這兩句“兼寓扶善疾惡意”,這是頗有見地的。亂世的歲月里,詩人的才干難以為社會所用,而各種丑惡勢力競相作充分表演,詩人由此感慨萬分。這兩句,深深交織著詩人對世事的愛憎。正因?yàn)樗憩F(xiàn)的感情十分鮮明、強(qiáng)烈而又分寸恰當(dāng),所以時過千年,至今人們?nèi)杂靡员磉_(dá)對于客觀事物的愛憎之情。
               詩的后四句落到“贈嚴(yán)鄭公”的題意上。“生理只憑黃閣老,衰顏欲付紫金丹?!鄙?,即生計(jì)。黃閣老,指嚴(yán)武。唐代中書、門下省的官員稱“閣老”,嚴(yán)武以黃門侍郎鎮(zhèn)成都,所以這樣稱呼。金丹,燒煉的丹藥。這兩句說,詩人的生計(jì)全憑嚴(yán)武照顧,衰老的身體也可托付給益壽延年的丹藥了。這里意在強(qiáng)調(diào)生活有了依靠,療養(yǎng)有了條件,顯示了詩人對朋友的真誠信賴和歡樂之情。最后兩句,詩人忽又從瞻望未來轉(zhuǎn)到回顧過去,有痛定思痛的含義:“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痹娙俗?62年(寶應(yīng)元年)七月與嚴(yán)武分別,至764年(廣德二年)返草堂,前后三年。這三年,兵禍不斷,避亂他鄉(xiāng),飄泊不定,人瘦得只剩皮包骨頭了。詩人過去常讀古樂府詩《行路難》,等到身經(jīng)其事,才知世事艱辛,人生坎坷?!靶新冯y”三字,語意雙關(guān)。一個“信”字,包涵著詩人歷經(jīng)艱難困苦后的無限感慨。
               全詩描寫了詩人重返草堂的歡樂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情真意切,韻味圓滿,辭采穩(wěn)重勻稱,詩句興寄微婉。詩人將歡欣和感慨融合在一起,將瞻望與回顧一同敘述,更顯出了該詩思想情感的深厚。
            12、“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名句出自宋代詩人鄭思肖的《畫菊》
            畫菊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dú)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
            賞析:
            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贊頌菊花不俗不艷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隱含了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nèi)涵的菊花詩。
               鄭思肖,南宋末為太學(xué)上舍,曾應(yīng)試博學(xué)宏詞科。元兵南下,鄭思肖憂國憂民,上疏直諫,痛陳抗敵之策,被拒不納。鄭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隱居蘇州,終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憶翁,號所南,以示不忘故國。他還將自己的居室題為“本穴世界”,拆字組合,將“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隱寓“大宋”二字。他善畫墨蘭,宋亡后畫蘭都不畫土,人問其故,答曰:“地為人奪去,汝猶不知耶?”鄭思肖自勵節(jié)操,憂憤堅(jiān)貞,令人淚下!他頌菊以自喻,這首《畫菊》傾注了他的血淚和生命!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dú)立疏籬趣未窮”這兩句詠菊詩,是人們對菊花的共識。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它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這兩句進(jìn)一步寫菊花寧愿枯死枝頭,也決不被北風(fēng)吹落的高潔之志,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jiān)守高尚節(jié)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dú)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國的誓言。
               宋代詩人對菊花枯死枝頭的詠嘆,已成不解的情結(jié),這當(dāng)然與南宋偏安的隱痛有關(guān)。陸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殘蕊抱枝干”的詩句,朱淑貞在《黃花》中有“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fēng)”的詩句。從形象審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來看,都略遜鄭思肖的這兩句詩。
               “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昂卧德浔憋L(fēng)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fēng)”相較,前者質(zhì)詢,語氣堅(jiān)定;后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dá)的情調(diào),與主題略顯游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diǎn)出“北風(fēng)”,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
               當(dāng)然,陸游、朱淑貞的詩都是好詩,但三詩并立,鄭思肖這兩句詩的憂憤,則更為深廣。
            這首詩句用于表達(dá)“民族氣節(jié)、忠貞愛國”時顯得分外貼切。
            13、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南代詩人文天祥的《過零丁洋》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賞析:
             這首詩是文天祥被俘后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寫法上是舉出入仕和兵敗一首一尾兩件事以概其馀。中間四句緊承“干戈寥落”,明確表達(dá)了作者對當(dāng)前局勢的認(rèn)識:國家處于風(fēng)雨飄搖中,亡國的悲劇已不可避免,個人命運(yùn)就更難以說起。但面對這種巨變,詩人想到的卻不是個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遺憾兩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從而扭轉(zhuǎn)局面。同時,也為自己的孤立無援感到格外痛心。我們從字里行間不難感受到作者國破家亡的巨痛與自責(zé)、自嘆相交織的蒼涼心緒。末二句則是身陷敵手的詩人對自身命運(yùn)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這使得前面的感慨、遺恨平添了一種悲壯激昂的力量和底氣,表現(xiàn)出獨(dú)特的崇高美。這既是詩人人格魅力的體現(xiàn),也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獨(dú)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處遠(yuǎn)遠(yuǎn)超出了語言文字的范圍。
            14、名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出自明代詩人于謙的《石頭吟》
            石頭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譯文】
            經(jīng)歷千錘萬鑿而出了深山,
            經(jīng)歷烈火焚燒也如同平常一樣。
            即使粉身碎骨也完全不害怕,
            只要留下清清白白在人間。
            [注釋]
            吟: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
            錘:捶打,敲擊。
            擊:撞擊。
            千、萬:指撞擊次數(shù)多,不是實(shí)指一千一萬。
            若等閑:好像平常事一樣。 若:好像;等閑:平常,隨便
            青白:指高尚節(jié)操。千錘萬擊:無數(shù)次的錘擊開鑿。
            人間:人世間。
            簡單的意思:石灰石經(jīng)過千錘萬鑿才從深山中開采出來,用烈火焚燒也是件平常普通的事。粉骨碎身都不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間。
            [簡析]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發(fā)自己堅(jiān)強(qiáng)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和不同流合污與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思想感情
            [古詩今譯] 經(jīng)過千萬次錘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燒也視平常事一樣。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懼,只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頭的顏色那樣青白分明,現(xiàn)在多用“清白”)長留人間。
            15、“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名句出自元代詩人王冕的《墨梅》
            墨梅
            吾(我)家洗硯池頭樹,   
            個個(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   
            只流(留)清氣滿乾坤。
            注:根據(jù)不同的書記載有不同的版本。()括號內(nèi)為不同版本的。
            作者:王冕 (1287~1359)
               元朝畫家、詩人、書法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nóng)、放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陰野人、浮萍軒子、竹冠草人、梅叟、煮石道者、閑散大夫、老龍、老村、梅翁等。諸暨(今屬浙江)人。王冕以畫梅著稱,尤工墨梅。王冕詩多同情人民苦難、譴責(zé)豪門權(quán)貴、輕視功名利祿、描寫田園隱逸生活之作。有《竹齋詩集》3卷,續(xù)集2卷。存世畫跡有《三君子圖》、《墨梅圖》。能治印,創(chuàng)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絕妙。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就是顏色艷麗的梅花。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shí)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dá)自己對人生的態(tài)度以及不向世俗獻(xiàn)媚的高尚情操。
               開頭兩句“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diǎn)染而成的。“洗硯池”,化用王羲之“臨池學(xué)書,池水盡黑”的典故。詩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說“我家”。
               三、四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fēng)亮節(jié)。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并不嬌艷,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dú)超逸的內(nèi)在氣質(zhì);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夸獎,只愿散發(fā)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于學(xué)得滿腹經(jīng)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愿巴結(jié)權(quán)貴,于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為生。“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鄙薄流俗,獨(dú)善其身,不求功勛的品格。
               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志。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jī)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贊譽(yù)梅花,實(shí)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這首詩中,一“淡”一“滿”盡顯個性,一方面,墨梅的豐姿與詩人傲岸的形象躍然紙上;另一方面令人覺得翰墨之香與梅花的清香仿佛撲面而來。從而使“詩格”、“畫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16、“千磨萬擊還堅(jiān)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泵涑鲎郧宕娙肃嵺频摹吨袷?BR>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jiān)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 。
            賞析:
             這首詩著力表現(xiàn)了竹子那頑強(qiáng)而又執(zhí)著的品質(zhì) 。是贊美了巖竹的題畫詩,是一首詠物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巖竹擬人化,已傳達(dá)出它的神韻;后兩句進(jìn)一步寫巖竹的品格,它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的磨難,長就了一身特別挺拔的姿態(tài),從來不懼怕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fēng)。鄭燮不但寫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話說是“畫竹子以慰天下勞人”。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竹,其實(shí)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倔強(qiáng)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fēng)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huán)境中,戰(zhàn)勝困難,面對現(xiàn)實(shí),像巖竹一樣剛強(qiáng)勇敢,體現(xiàn)了愛國者的情懷。
            17、“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yīng)仗出群才。”出自清代詩人秋瑾的《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zhàn)爭地圖》
            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zhàn)爭地圖  
            萬里乘風(fēng)去復(fù)來,只身東海挾春雷。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yīng)仗出群才。   
            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賞析:
            此詩因事而發(fā),感情激越奔放,語言雄健明快。首聯(lián)大氣磅礴,展現(xiàn)出意氣風(fēng)發(fā)的詩人主體形象。頷聯(lián)點(diǎn)出觀圖之事,從而引發(fā)對日俄橫行東北的極大憤恨。后四句由憂國而思濟(jì)世,表達(dá)愿為祖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崇高志向。
            18、名句“愿君學(xué)長松,慎勿作桃李。”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贈韋侍御黃裳其一》
            贈韋侍御黃裳其一
            作者:李白 年代:唐
            太華生長松,亭亭凌霜雪。天與百尺高,豈為微飆折。
            桃李賣陽艷,路人行且迷。春光掃地盡,碧葉成黃泥。
            愿君學(xué)長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原詩中的太華:華山。微飆:微風(fēng)。賣陽艷:在春天艷麗的陽光下賣弄顏色。原詩的意思是:華山上生長高大的松樹,巍然挺立,傲視霜雪。天生地長,喲百尺那么高,微風(fēng)哪能吹倒它呢?桃紅李白,在春天的陽光下爭妍斗艷,過路的人都被它們的色彩迷住了。花兒隨明媚的春光逝去之后,綠葉也將在秋天掉下來,腐爛在地上。希望你向長松學(xué)習(xí),不要做桃花李花。遭受困難和挫折也不要改變決心,這才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大丈夫。原詩的最后四句鼓勵人們抗拒惡勢力,敢于自我作肯定,受到挫折也不改變自己的決心,絕不要做受環(huán)境擺布的軟弱桃李。
            19、名句“但愿蒼生俱飽暖, 不辭辛苦出山林”出自明代詩人于謙的《詠煤炭》
            詠煤炭
            作者:于謙 年代:明
            鑿開混沌得烏金, 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 鐵石猶存死后心。   
            但愿蒼生俱飽暖, 不辭辛苦出山林。
            賞析:
             這首詠物詩,是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現(xiàn)其為國為民的抱負(fù)。于寫物中結(jié)合著詠懷。
               第一句:詠煤炭點(diǎn)題。
               第二句:正面抒懷,說這里蘊(yùn)藏著治國安民的陽和布澤之氣?!耙庾钌睢?,特別突出此重點(diǎn)的深意。“春浩浩”承接“陽和”,“照破夜沉沉 ”,對照著寫,顯示除舊布新的力量。古人稱廟堂宰相為鼎鼐,這里說宰相的作為,有賴于其人具有生成萬物的能力,仍從煤炭的作用方面比喻。
               第三句:“鐵石”句表示堅(jiān)貞不變的決心,也正是于謙人格的寫照。
               第四句:“但愿蒼生俱飽暖”,從煤炭進(jìn)一步生發(fā),即杜甫廣廈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之意而擴(kuò)大之。末句綰結(jié)到自己出山濟(jì)世,一切艱辛在所甘心歷之的本意,即托物言志。
               綜上:
               前四句描寫煤炭的形象,寫盡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發(fā),抒發(fā)詩人為國為民,竭盡心力的情懷。全詩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詩人一生憂國憂民,以興國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確點(diǎn)出,其舍己為公的心志在后兩句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綜合全詩,詩人在詩中表達(dá)了這樣的志向:鐵石雖然堅(jiān)硬,但依然存有為國為民造福之心,即使歷盡千辛萬苦,他也癡心不改,不畏艱難,舍身為國為民效力。
            20、名句“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背鲎运未娙死罹V的《病?!?BR>    病牛
            作者:李綱 年代:宋
            耕犁千畝實(shí)千箱,力盡筋疲誰復(fù)傷?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賞析:
             在中國詩歌,自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里吟詠鴟鸮的詩作之后,吟詠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鳥魚蟲的詠物詩可謂層出不窮。在浩如煙海的詠物詩中有不少格調(diào)頗高、藝術(shù)精湛、韻味無窮的佳作。李綱的這首《病?!繁闶瞧渲兄?。這里,我們不談此詩所具有的高度概括力,也不說此詩質(zhì)樸無華的語言美,只是想欣賞一下其“離形得似”、“托物言志”的藝術(shù)。司空圖《詩品·形容》認(rèn)為,詩人“形容”(指描摹客觀事物)能不拘形似而求得神似,才是精于“形容”者:“離形得似,庶幾斯人”。李綱正是精于“形容”者,其《病牛》詩達(dá)到了“離形得似”,也即不拘于描寫對象的外形外貌相似,而求得描寫對象精神相似的境界。作者吟詠病牛,筆墨重點(diǎn)不在繪其形,而在傳其神。
               詩的前兩句“耕犁千畝實(shí)千箱,力盡筋疲誰復(fù)傷”,寫病牛耕耘千畝,換來了勞動成果裝滿千座糧倉的結(jié)果,但它自身卻精神極為疲憊,力氣全部耗盡,然而,又有誰來憐惜它力耕負(fù)重的勞苦呢?這里,作者從揭示病?!案缜М€”與“實(shí)千箱”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上落筆,將病?!傲ΡM筋?!迸c“誰復(fù)傷”加以對照,集中描寫了病牛勞苦功高、筋疲力盡及其不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兩個“千字”,分別修飾“畝”與“箱”(通“廂”,指糧倉),并非實(shí)指,而是極言病?!案纭睌?shù)量之大、勞動收獲之多,同時,也暗示這頭牛由年少至年老、由體壯及體衰的歷程。次句反詰語氣強(qiáng)烈,增添了詩情的凝重感。
               詩的后兩句筆鋒陡地一轉(zhuǎn),轉(zhuǎn)為述其志:“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辈∨诳喙Ω撸钇AΡM,卻無人憐惜,但它沒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極沉淪。因?yàn)樗哂行母是樵笧楸娚臏仫柖百∨P殘陽”之志。這兩句詩將病牛與“眾生”聯(lián)系起來寫,以“但得”與“不辭”對舉,強(qiáng)烈地抒發(fā)了病牛不辭羸病,一心向著眾生的志向。結(jié)句中的“殘陽”是雙關(guān)語,既指夕陽,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與“臥”等詞語相結(jié)合,有助于表現(xiàn)老牛身體病弱卻力耕負(fù)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這首詩惟妙惟肖地刻畫了一個病牛的形象,既繪出其身體病弱之形,更傳出了其不辭羸病、志在眾生之神。如此詠牛,頗為切合牛任勞任怨、唯有奉獻(xiàn)、別無他求的性格特點(diǎn)。不過,此詩并非為詠牛而詠牛,而是“托物言志”,借詠牛來為作者言情述志。我們只要能像前人所說的那樣“知人論世”,便不難看出這一點(diǎn)。
               贊頌了牛不辭羸病、任勞任怨、志在眾生、唯有奉獻(xiàn)、別無他求的性格特點(diǎn)?!?“托物言志”,借詠牛來為作者言情述志。
               詩人疲憊不堪,卻耿耿不忘抗金報(bào)國,想著社稷,念著眾生,因此其筆下力盡筋疲、無人憐惜而不辭羸病、志在眾生的老牛即詩人形象的化身。
               作者正是這樣懷著強(qiáng)烈的愛國熱忱來吟詠病牛,托物言志的。因而,此詩中的病牛,也即作者自身的形象活了,動了,能在讀者心中引起共鳴,產(chǎn)生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