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大班育兒教育文章2013的文章,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
前兩天在幼兒園聽了一節(jié)語言課,是故事《熊和旅行者》。故事情節(jié)大致是:有一對好朋友相約去旅行,胖的叫胖旅行者,瘦的叫瘦旅行者。行進(jìn)途中,前面突然出現(xiàn)一只大熊。瘦旅行者嚇得急忙爬上了路邊一棵大樹,而不理睬胖旅行者的求助。胖旅行者見來不及了,忽然想起熊是不吃死人的,就急忙躺在路邊裝死。熊過來了,聞了聞,以為真是個死人,就失望地走開了。瘦旅行者從樹上下來,追趕著遠(yuǎn)去的胖旅行者,問:“熊剛才對你講了什么?”胖旅行者邊走邊回答說:“他跟我說,不要跟那些只顧自己的人交朋友?!?BR> 教具的準(zhǔn)備主要是四幅圖。第一幅圖是一胖一瘦兩個人在路上走,迎面走來一只兇猛的大熊。目的是為了教孩子豐富詞匯“齜牙咧嘴”“張牙舞爪”;第二幅圖是瘦旅行者爬上了大樹,胖旅行者在樹下張開胳膊向瘦旅行者求救,像是在說“快拉我一把”;第三幅圖是大熊在嗅躺在地上裝死的胖旅行者;第四幅圖是胖旅行者在前面倒背著手走路,瘦旅行者在后面遠(yuǎn)遠(yuǎn)地追趕著,揚(yáng)著胳膊喊著什么。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由孩子們看圖講故事:
大熊很兇猛,像要吃人的樣子。
瘦旅行者嚇得趕緊爬上了大樹,胖旅行者在樹下向瘦旅行者求救。
(以下是孩子們的講解)
有的說:“快把我拉上去!”
有的說:“請遞給我一根樹枝!”
還有的說:“快幫幫我!”
至于瘦旅行者的回答,孩子們大多說:“來不及了”“你快裝死吧?!?BR> 無論老師怎樣啟發(fā),就是沒有一個孩子說:“我才不拉你呢。你那么胖,我一拉你,你再把我拽下去怎么辦?”
課上到這兒,我的心里已有一絲暖暖的感動,雖然孩子們的解讀偏離了故事的原意。
授課老師心里肯定也有些吃驚和無奈,為了尊重故事的原意和大綱的要求,老師只好說:“我想,那個瘦旅行者可能會這樣說……”便把那段原話說了出來。然后故事又隨著后面兩幅圖進(jìn)行下去。
后那幅圖,孩子們雖然無法用精煉的語言概括出胖旅行者的原話,如“熊跟我說,不要跟那些只顧自己的人交朋友”,但也都表達(dá)了不愿再和瘦旅行者做朋友的意思。
精彩的是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表演故事。
當(dāng)表演到后,熊走了。胖旅行者從地上爬起,獨自遠(yuǎn)去。瘦旅行者從樹上下來,邊追邊喊:“朋友,對不起,我以后再也不那樣做了?!?BR> 聽課教師一片嘩然。
而我心里的溫暖已達(dá)極致,為孩子們的簡單和純潔。
我想起了英國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說”――人出生時心靈像白紙或白板一樣,人的一切觀念和知識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紙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跡。
我們不去討論這種說法的正誤。單就孩子的內(nèi)心而言,這一堂課再讓我感嘆童心:沒有自私,沒有復(fù)雜的想法;有的,只是單純、知錯就改和寬容,就像一張潔白無瑕的紙。
于是我說,《熊和旅行者》是大人們編的故事,是給大人看的,而不適合孩子。
如果叫孩子們編,絕對不會是這樣的。
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樣才能真正走進(jìn)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永遠(yuǎn)是我們探究的命題。
前兩天在幼兒園聽了一節(jié)語言課,是故事《熊和旅行者》。故事情節(jié)大致是:有一對好朋友相約去旅行,胖的叫胖旅行者,瘦的叫瘦旅行者。行進(jìn)途中,前面突然出現(xiàn)一只大熊。瘦旅行者嚇得急忙爬上了路邊一棵大樹,而不理睬胖旅行者的求助。胖旅行者見來不及了,忽然想起熊是不吃死人的,就急忙躺在路邊裝死。熊過來了,聞了聞,以為真是個死人,就失望地走開了。瘦旅行者從樹上下來,追趕著遠(yuǎn)去的胖旅行者,問:“熊剛才對你講了什么?”胖旅行者邊走邊回答說:“他跟我說,不要跟那些只顧自己的人交朋友?!?BR> 教具的準(zhǔn)備主要是四幅圖。第一幅圖是一胖一瘦兩個人在路上走,迎面走來一只兇猛的大熊。目的是為了教孩子豐富詞匯“齜牙咧嘴”“張牙舞爪”;第二幅圖是瘦旅行者爬上了大樹,胖旅行者在樹下張開胳膊向瘦旅行者求救,像是在說“快拉我一把”;第三幅圖是大熊在嗅躺在地上裝死的胖旅行者;第四幅圖是胖旅行者在前面倒背著手走路,瘦旅行者在后面遠(yuǎn)遠(yuǎn)地追趕著,揚(yáng)著胳膊喊著什么。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由孩子們看圖講故事:
大熊很兇猛,像要吃人的樣子。
瘦旅行者嚇得趕緊爬上了大樹,胖旅行者在樹下向瘦旅行者求救。
(以下是孩子們的講解)
有的說:“快把我拉上去!”
有的說:“請遞給我一根樹枝!”
還有的說:“快幫幫我!”
至于瘦旅行者的回答,孩子們大多說:“來不及了”“你快裝死吧?!?BR> 無論老師怎樣啟發(fā),就是沒有一個孩子說:“我才不拉你呢。你那么胖,我一拉你,你再把我拽下去怎么辦?”
課上到這兒,我的心里已有一絲暖暖的感動,雖然孩子們的解讀偏離了故事的原意。
授課老師心里肯定也有些吃驚和無奈,為了尊重故事的原意和大綱的要求,老師只好說:“我想,那個瘦旅行者可能會這樣說……”便把那段原話說了出來。然后故事又隨著后面兩幅圖進(jìn)行下去。
后那幅圖,孩子們雖然無法用精煉的語言概括出胖旅行者的原話,如“熊跟我說,不要跟那些只顧自己的人交朋友”,但也都表達(dá)了不愿再和瘦旅行者做朋友的意思。
精彩的是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表演故事。
當(dāng)表演到后,熊走了。胖旅行者從地上爬起,獨自遠(yuǎn)去。瘦旅行者從樹上下來,邊追邊喊:“朋友,對不起,我以后再也不那樣做了?!?BR> 聽課教師一片嘩然。
而我心里的溫暖已達(dá)極致,為孩子們的簡單和純潔。
我想起了英國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說”――人出生時心靈像白紙或白板一樣,人的一切觀念和知識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紙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跡。
我們不去討論這種說法的正誤。單就孩子的內(nèi)心而言,這一堂課再讓我感嘆童心:沒有自私,沒有復(fù)雜的想法;有的,只是單純、知錯就改和寬容,就像一張潔白無瑕的紙。
于是我說,《熊和旅行者》是大人們編的故事,是給大人看的,而不適合孩子。
如果叫孩子們編,絕對不會是這樣的。
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樣才能真正走進(jìn)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永遠(yuǎn)是我們探究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