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GDP統計數據,可以進行一系列統計分析。
(一) 經濟增長率的計算與分析
經濟增長在理論上是指國民經濟生產總量的增長。
衡量一時期經濟產出總量的代表性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因此經濟增長率應該是報告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量與基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動態(tài)比率,即:
經濟增長率=(報告期GDP-基期GDP)/基期GDP
各時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小是各該時期價格水平與生產物量水平兩個因素的共同結果,因此,國內生產總值從基期水平到報告期水平的動態(tài)變化可以歸結為兩方面的原因:價格水平的變化和生產物量的變化。計算經濟增長率的目的是測度生產物量的變化,因此,不能簡單地用基期和報告期的國內生產總值相比,而是要先計算報告期可比價國內生產總值,意指價格保持在基期水平上從而與基期可比的報告期國內生產總值,然后再進行比較。
由于采取的基期不同,GDP增長速度分定基增長速度和環(huán)比增長速度兩種。
定基增長速度是從某一固定基期至報告期累積增長量對基期發(fā)展水平之比,表明GDP在這一時期內的增長速度。
環(huán)比增長速度是逐期增長量對前一期發(fā)展水平之比,表明GDP逐期增長的速度。
所謂各產業(yè)或各需求成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是為各產業(yè)增加值或各需求成分的不變價增量占GDP不變價增量的比重,將各產業(yè)或各需求成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乘以經濟增長率(在我國以生產法GDP增長率為準)就可得到各產業(yè)或各需求成分拉動經濟增長的百分點數。
(二) 產業(yè)結構的計算與分析
產業(yè)結構是指國民經濟生產中不同產業(yè)的構成情況。
伴隨經濟發(fā)展,產業(yè)結構是不斷演變的,在不同經濟發(fā)展階段上,產業(yè)結構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tài)。因此,國民經濟統計比較重視產業(yè)結構的計算和分析。
配第-克拉克定理是研究產業(yè)結構演變規(guī)律的重要學說,該定理認為,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第產業(yè)的就業(yè)比重將不斷下降,而第二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的比重將不斷上升。
庫茨涅等人對產業(yè)結構演變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發(fā)現這一定理的前半部分是正確的,但后半部分則呈現不同情況,具體來說,第二產業(yè)的產值比重會上升,但就業(yè)比重則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第三產業(yè)正好相反,就業(yè)比重會上升,但產值比重則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
(三) 終使用結構的統計分析
終消費是對當期生活需求的滿足;資本形成則體現了投資積累,可以增加資產,使下一時期的生產可以在擴大的規(guī)模上進行。和當期消費相比,資本形成代表了被延遲的消費,在產出總量一定、凈出口相對穩(wěn)定的情況下,二者具有此消彼長的關系。因此,如何處理終消費和資本形成之間的關系,是國民經濟管理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為反映終消費與資本形成的關系,首先要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基礎,計算終消費和資本形成各自所占比例,一般分別稱其為終消費率和資本形成率,即:
終消費率=(終消費/國內生產總值)×100%
資本形成率=(資本形成總額/國內生產總值)×100%
運用這些比例,可以進行動態(tài)分析,研究二者比例的合理界限;也可以做靜態(tài)比較分析,通過不同國家、地區(qū)的比較,分析其比例的差異。在不同國家,受各種因素影響,上述兩個比例的水平會有很大差異。在中國,幾十年來一直保持著比較高的投資比例,高投資率構成我國經濟持續(xù)高速增長的一個重是要特點。
(四) 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基礎的國際比較
國際比較是國民經濟統計的重要內容。引人注目的是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基礎所進行的比較。通過比較,可以在總體上說明一國經濟與其他國家經濟之間的差異,作為經濟發(fā)展水平、國民富裕水平等方面判斷的依據。
匯率法:操作簡單,容易使用的方法
國際上形成了兩種方法
購買力平價法:受多種因素影響,限制了使用
匯率法的基本思路是:將各國用本國貨幣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按匯率換算為共同貨幣單位(一般是美元),而后進行各國GDP或人均GDP的比較。實際應用中可以直接采用官方匯率,也可以按進口和出口匯率的平均數,如果希望消除匯率波動的影響,則可采用較長時間內匯率的平均數。
購買力平價法:即先確定兩個國家之間的購買力平價,據此調整國內生產總值,實現兩國之間的比較。
購買力平價法是指在基準國一單位貨幣所能購買的商品數量在對比國購買時所需要花費的該國貨幣的數額,通俗來說,就是基準國單位貨幣相當于比較國貨幣的數量。
兩種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
匯率法大的優(yōu)點是計算簡單、成本低和時效性強,缺點是只能代表一國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購買力,并不能代表它在國內市場上的購買力,另外眾多因素的影響穩(wěn)定性差。影響匯率的因素除了國際收支、國際金融市場、經濟增長等主要因素外,還有政治形勢、社會風尚、心理預期以及投機等因素。
購買力平價法的優(yōu)點是能代表一國貨幣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的購買力,但其自身也存在一些明顯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該方法不可能比較所有的貨物和服務,而只能選擇部分代表規(guī)格品;二是該方法沒有考慮各國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差異;三是市場價格扭曲可能對該方法準確性產生一定的影響。世界各國的市場化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只要不是完全競爭性的市場,就會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價格扭曲,特別是在轉軌國家這種價格扭曲更明顯。在這種情形下,使用市場價格評估產品難以真實反映其內在價值,這就使GDP國際比較具有一定程度的虛假性。四是該方法計算復雜、成本較高、時效性較差。
隨著國際比較項目(ICP)研究的深入,匯率法逐漸失去了在國際經濟比較中的主導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實際應用中購買力平價法就一定優(yōu)于匯率。實際上,在國際比較中每種方法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目前尚不存在一種絕對優(yōu)的方法,ICP在克服匯率法缺陷的同時又產生新的缺陷,這也是ICP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仍未得到世界土坷垃的廣泛的重要原因,購買力平價法要完全取代匯率法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一) 經濟增長率的計算與分析
經濟增長在理論上是指國民經濟生產總量的增長。
衡量一時期經濟產出總量的代表性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因此經濟增長率應該是報告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量與基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動態(tài)比率,即:
經濟增長率=(報告期GDP-基期GDP)/基期GDP
各時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小是各該時期價格水平與生產物量水平兩個因素的共同結果,因此,國內生產總值從基期水平到報告期水平的動態(tài)變化可以歸結為兩方面的原因:價格水平的變化和生產物量的變化。計算經濟增長率的目的是測度生產物量的變化,因此,不能簡單地用基期和報告期的國內生產總值相比,而是要先計算報告期可比價國內生產總值,意指價格保持在基期水平上從而與基期可比的報告期國內生產總值,然后再進行比較。
由于采取的基期不同,GDP增長速度分定基增長速度和環(huán)比增長速度兩種。
定基增長速度是從某一固定基期至報告期累積增長量對基期發(fā)展水平之比,表明GDP在這一時期內的增長速度。
環(huán)比增長速度是逐期增長量對前一期發(fā)展水平之比,表明GDP逐期增長的速度。
所謂各產業(yè)或各需求成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是為各產業(yè)增加值或各需求成分的不變價增量占GDP不變價增量的比重,將各產業(yè)或各需求成分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乘以經濟增長率(在我國以生產法GDP增長率為準)就可得到各產業(yè)或各需求成分拉動經濟增長的百分點數。
(二) 產業(yè)結構的計算與分析
產業(yè)結構是指國民經濟生產中不同產業(yè)的構成情況。
伴隨經濟發(fā)展,產業(yè)結構是不斷演變的,在不同經濟發(fā)展階段上,產業(yè)結構會呈現出不同的狀態(tài)。因此,國民經濟統計比較重視產業(yè)結構的計算和分析。
配第-克拉克定理是研究產業(yè)結構演變規(guī)律的重要學說,該定理認為,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第產業(yè)的就業(yè)比重將不斷下降,而第二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的比重將不斷上升。
庫茨涅等人對產業(yè)結構演變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發(fā)現這一定理的前半部分是正確的,但后半部分則呈現不同情況,具體來說,第二產業(yè)的產值比重會上升,但就業(yè)比重則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第三產業(yè)正好相反,就業(yè)比重會上升,但產值比重則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
(三) 終使用結構的統計分析
終消費是對當期生活需求的滿足;資本形成則體現了投資積累,可以增加資產,使下一時期的生產可以在擴大的規(guī)模上進行。和當期消費相比,資本形成代表了被延遲的消費,在產出總量一定、凈出口相對穩(wěn)定的情況下,二者具有此消彼長的關系。因此,如何處理終消費和資本形成之間的關系,是國民經濟管理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為反映終消費與資本形成的關系,首先要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基礎,計算終消費和資本形成各自所占比例,一般分別稱其為終消費率和資本形成率,即:
終消費率=(終消費/國內生產總值)×100%
資本形成率=(資本形成總額/國內生產總值)×100%
運用這些比例,可以進行動態(tài)分析,研究二者比例的合理界限;也可以做靜態(tài)比較分析,通過不同國家、地區(qū)的比較,分析其比例的差異。在不同國家,受各種因素影響,上述兩個比例的水平會有很大差異。在中國,幾十年來一直保持著比較高的投資比例,高投資率構成我國經濟持續(xù)高速增長的一個重是要特點。
(四) 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基礎的國際比較
國際比較是國民經濟統計的重要內容。引人注目的是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基礎所進行的比較。通過比較,可以在總體上說明一國經濟與其他國家經濟之間的差異,作為經濟發(fā)展水平、國民富裕水平等方面判斷的依據。
匯率法:操作簡單,容易使用的方法
國際上形成了兩種方法
購買力平價法:受多種因素影響,限制了使用
匯率法的基本思路是:將各國用本國貨幣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按匯率換算為共同貨幣單位(一般是美元),而后進行各國GDP或人均GDP的比較。實際應用中可以直接采用官方匯率,也可以按進口和出口匯率的平均數,如果希望消除匯率波動的影響,則可采用較長時間內匯率的平均數。
購買力平價法:即先確定兩個國家之間的購買力平價,據此調整國內生產總值,實現兩國之間的比較。
購買力平價法是指在基準國一單位貨幣所能購買的商品數量在對比國購買時所需要花費的該國貨幣的數額,通俗來說,就是基準國單位貨幣相當于比較國貨幣的數量。
兩種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
匯率法大的優(yōu)點是計算簡單、成本低和時效性強,缺點是只能代表一國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購買力,并不能代表它在國內市場上的購買力,另外眾多因素的影響穩(wěn)定性差。影響匯率的因素除了國際收支、國際金融市場、經濟增長等主要因素外,還有政治形勢、社會風尚、心理預期以及投機等因素。
購買力平價法的優(yōu)點是能代表一國貨幣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的購買力,但其自身也存在一些明顯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該方法不可能比較所有的貨物和服務,而只能選擇部分代表規(guī)格品;二是該方法沒有考慮各國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差異;三是市場價格扭曲可能對該方法準確性產生一定的影響。世界各國的市場化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只要不是完全競爭性的市場,就會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價格扭曲,特別是在轉軌國家這種價格扭曲更明顯。在這種情形下,使用市場價格評估產品難以真實反映其內在價值,這就使GDP國際比較具有一定程度的虛假性。四是該方法計算復雜、成本較高、時效性較差。
隨著國際比較項目(ICP)研究的深入,匯率法逐漸失去了在國際經濟比較中的主導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實際應用中購買力平價法就一定優(yōu)于匯率。實際上,在國際比較中每種方法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目前尚不存在一種絕對優(yōu)的方法,ICP在克服匯率法缺陷的同時又產生新的缺陷,這也是ICP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仍未得到世界土坷垃的廣泛的重要原因,購買力平價法要完全取代匯率法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