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三月,楊柳依依。
揚州,自古以來便是人文薈萃之地,風(fēng)物繁華之城。
她的煙花三月,她的二十四橋,她美麗略帶蒼涼的傳說,如一條清流從遠(yuǎn)處飄逸而來,又從這里委婉流去,繾綣纏綿處就是這樣一座古城。
提到揚州,不得不說的是那里質(zhì)樸清幽的古建筑。揚州北郊,如臥龍般盤踞的是千年古剎大明寺,清朝乾隆時期,是大明寺最盛之時,站在香火繚繞的殿宇間,仿佛可以看見前世的影子露出銀白的殘廓,又須臾消逝。
深宮的女眷,佛門的客,寧靜的梵音,松柏青青。
今日,看這大明寺依然人來人往,絡(luò)繹不絕,只是仿佛少了誠摯的佛心他們像蝴蝶,聞香而來,又振翅而去,這個地方,只是驚鴻一瞥后的津津樂道罷了。我似乎也無權(quán)鄙薄他們,因為我亦是如此的一個匆匆過客。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揚州的西湖,清秀婉麗異于諸湖。
那一泓曲水如《洛神賦》中的美人,纖腰扶風(fēng),凌波微步,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fēng)之回雪。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種清瘦的神韻,故喚作“瘦西湖”。
提起瘦西湖,自然會想起聞名遐邇的畫舫來,十里波光上,春流畫舫,船頭坐著歌女,她們明眸皓齒,顧盼生輝,手弄琴弦,目送斜陽。
杜牧曾有詩云:“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多么鮮明而又浪漫的氣息,這是揚州獨有的文化。這一段邈遠(yuǎn)而風(fēng)流的歷史,是如何融凝進瘦西湖浩渺的煙波里,卻不留一絲痕跡?
這是我印象中的揚州,而如今真的到了揚州,卻又要有幾分失望了,我只能從車水馬龍的恍惚間依稀窺見它古時的風(fēng)貌。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再不見那光亮的青石板小路,青瓦白墻的清幽古鎮(zhèn)。它們與揚州二十四橋的傳說一起,封存在人們的文字與臆想里,風(fēng)流千古。
揚州的風(fēng)晨夕月,小橋流水,與她獨有的浪漫的人文色彩一起,慢慢消沉著,慢慢成為一個傳奇。
到那時,何處還有玉人教吹簫這等浪漫旖旎之舉?
而玉人,又有何教人吹簫之處?
揚州,自古以來便是人文薈萃之地,風(fēng)物繁華之城。
她的煙花三月,她的二十四橋,她美麗略帶蒼涼的傳說,如一條清流從遠(yuǎn)處飄逸而來,又從這里委婉流去,繾綣纏綿處就是這樣一座古城。
提到揚州,不得不說的是那里質(zhì)樸清幽的古建筑。揚州北郊,如臥龍般盤踞的是千年古剎大明寺,清朝乾隆時期,是大明寺最盛之時,站在香火繚繞的殿宇間,仿佛可以看見前世的影子露出銀白的殘廓,又須臾消逝。
深宮的女眷,佛門的客,寧靜的梵音,松柏青青。
今日,看這大明寺依然人來人往,絡(luò)繹不絕,只是仿佛少了誠摯的佛心他們像蝴蝶,聞香而來,又振翅而去,這個地方,只是驚鴻一瞥后的津津樂道罷了。我似乎也無權(quán)鄙薄他們,因為我亦是如此的一個匆匆過客。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揚州的西湖,清秀婉麗異于諸湖。
那一泓曲水如《洛神賦》中的美人,纖腰扶風(fēng),凌波微步,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fēng)之回雪。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種清瘦的神韻,故喚作“瘦西湖”。
提起瘦西湖,自然會想起聞名遐邇的畫舫來,十里波光上,春流畫舫,船頭坐著歌女,她們明眸皓齒,顧盼生輝,手弄琴弦,目送斜陽。
杜牧曾有詩云:“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多么鮮明而又浪漫的氣息,這是揚州獨有的文化。這一段邈遠(yuǎn)而風(fēng)流的歷史,是如何融凝進瘦西湖浩渺的煙波里,卻不留一絲痕跡?
這是我印象中的揚州,而如今真的到了揚州,卻又要有幾分失望了,我只能從車水馬龍的恍惚間依稀窺見它古時的風(fēng)貌。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再不見那光亮的青石板小路,青瓦白墻的清幽古鎮(zhèn)。它們與揚州二十四橋的傳說一起,封存在人們的文字與臆想里,風(fēng)流千古。
揚州的風(fēng)晨夕月,小橋流水,與她獨有的浪漫的人文色彩一起,慢慢消沉著,慢慢成為一個傳奇。
到那時,何處還有玉人教吹簫這等浪漫旖旎之舉?
而玉人,又有何教人吹簫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