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問過去的一周里,什么報道最吸引讀者的眼球,那非高考(微博)報道莫屬了。
從6月4日起,《京華時報》高考報道就拉開了帷幕?!恫贾每紙觥?、《全市啟動“愛心”行動》的報道就占據(jù)了報紙的主要版面。5日,報紙在頭條刊登《車輛接送考生尾號不受限》,讓考生家長吃了“定心丸”。6日,報紙在頭版刊登圖片新聞,記錄了武警戰(zhàn)士搬運密封考卷的場面。7日,報紙刊登《高考首日遭遇36度高溫》,讓考生家長異常揪心。8日,報紙推出24個版面的《高考特刊》,分動態(tài)、趕考、試題、作文、???、網(wǎng)言、目擊、各地、人物等欄目,對北京,乃至全國高考進行了詳盡報道。9日,報紙以“完試”為題,圖文并茂地反映了考生走出考場的喜悅心情。
恢復高考已34年了,高考相關報道每年都見諸報端,如何讓高考報道出新、出彩、出特色,是擺在新聞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我認為今年《京華時報》高考報道有三個特點。其一,從氣溫上加以關注。《高考首日遭遇36度高溫》,為九年來最熱的高考首日,并對近幾年高考首日氣溫進行了比對。其二,從交通上加以關注?!盾囕v接送考生尾號不受限》;全國100家交通電臺昨天在京啟動2011年全國愛心送考,發(fā)布全國第一張“愛心送考綠色通行證”。愛心送考活動獲得交通管理部門的相應支持,高考考生乘坐貼有該標識的車輛可以優(yōu)先通行,著實吸引了廣大讀者,尤其是考生家長的目光。其三,推出《高考特刊》,分9個欄目對高考進行綜合報道,特別是邀請專家對作文等試題進行的分析比較合理、到位,引導考生能夠正確分析自己答題情況,合理“估分”,為下一步工作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