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注冊會計師全國統(tǒng)一考試臨考仿真模擬試卷之會計
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一) 1.【答案】A
【解析】甲公司出售該交易性金融資產時的處置收益=120×(5.5-5)=60(萬元)。
2.【答案】B
【解析】甲公司出售該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投資收益=60-108=-48(萬元)。
3.【答案】C
【解析】甲公司從購入到出售該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累計損益=-8+20-108+60-108+108=-36(萬元)本題賬務處理如下: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708
投資收益 8
貸:銀行存款 716
借:應收股利 20
貸:投資收益 20
借:銀行存款 20
貸:應收股利 20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8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108
借:銀行存款 660
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108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708
投資收益 60
借:投資收益 108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8
(二) 4.【答案】B
【解析】設備的人賬價值=600+10×(1-7%)+10.7=620(萬元)。
5.【答案】C
【解析】A設備在2010年計提的折舊=(620-20)×5/15×11/12=183.33(萬元)。
(三) 6.【答案】C
【解析】對即期債務重組,以債務解除手續(xù)日為債務重組日。
7.【答案】B
【解析】甲公司應確認的債務重組損失=(200000+34000-4000)-100000=130000(元)。對于債權人不確認或有應收金額,所以對于利息的部分不進行確認,在計算債務重組損失的時候也不用考慮。
(四)
8.【答案】A
【解析】該售后租回形成遞延收益的金額=2100-1800=300(萬元)。
9.【答案】A
【解析】2010年應分攤的未實現售后租回收益金額=(2100-1800)÷10×1=30(萬元)。
(五)
10.【答案】A
【解析】甲企業(yè)漏記的生產設備折舊費用50萬
元,金額較大,應作為資產負債表日后調整事項處理:如果該生產設備生產的產品尚未完工,那么,甲企業(yè)應借記“制造費用”,貸記“累計折舊”;如果該生產設備生產的產品已全部完工,但尚未對外銷售,那么,甲企業(yè)應借記“庫存商品”,貸記“累計折舊”;如果該生產設備生產的產品已全部完工并且對外銷售,那么,甲企業(yè)應借記“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貸記“累計折舊”。
11.【答案】D
【解析】提取盈余公積應作為資產負債表日后調整事項,分配現金股利應作為資產負債表日后非調整事項。
(六) 12.【答案】C
【解析】合并成本為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和直接相關費用之和=900+10=910(萬元)。
13.【答案】C
【解析】合并成本大于享有被合并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確認為合并商譽。
(七) 14.【答案】B
【解析】投資性房地產的范圍限定為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權、持有并準備增值后轉讓的土地使用權、已出租的建筑物。自用的商品房B、擬出租的商品房D和作為存貨核算的商品房E都不是投資性房地產的核算范圍。
15.【答案】A
【解析】將作為存貨的房地產轉為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應當按該項房地產在轉換日的公允價值入賬,借記“投資性房地產—成本”科目,原已計提跌價準備的,借記“存貨跌價準備”科目,按其賬面余額,貸記“開發(fā)產品”等科目。轉換日的公允價值小于賬面價值的,按其差額,借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轉換日的公允價值大于賬面價值的,按其差額,貸記“資本公積一其他資本公積”科目。當該項投資性房地產處置時,因轉換計入資本公積的部分應轉入當期損益。
(八) 16.【答案】A
【解析】自行研發(fā)的無形資產在研究階段的費用120萬元應計入當期損益,該無形資產的入賬價值=234+100+66=400(萬元),2009年12月31日該無形資產的賬面凈值=400-400÷5×3/12=380(萬元)。
17.【答案】D
【解析】2010年年末該無形資產賬面凈值=400-400÷5×3/12-400÷5×I=300(萬元),賬面價值=300-75=225(萬元),2011年7月3日出售之前的賬面價值=225-225÷(5×12-3-12)×6=195(萬元),出售該項無形資產時影響當期損益=200-195-200×5%=-5(萬元)(凈損失)。
(九) 18.【答案】C
【解析】“遞延所得稅資產”項目金額=(150+20)×25%=42.5(萬元)。
19.【答案】D
【解析】“所得稅費用”項目金額=(2000+150-200+100)×25%+(200×25%-150×
25%)=525(萬元)。
20.【答案】D
【解析】企業(yè)初始確認金融負債,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對于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相關交易費用應當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對于其他類別的金融負債,相關交易費用應當計入初始確認金額。
二、多項選擇題
(一) 1.【答案】AB
【解析】轉讓無形資產使用權,是經營活動,收到的價款作為經營活動現金流人;期末確認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無現金流入;收到聯營企業(yè)分派的現金股利作為投資活動現金流入。
2.【答案】BCE
【解析】“營業(yè)收入”項目=200+20+80=300(萬元);“營業(yè)成本”項目=150+50=200(萬元);“營業(yè)利潤”項目=(200+20+80)-(150+50)-20-10+20=90(萬元);“利潤總額”項目=90-5=85(萬元)。
(二) 3.【答案】ABD
【解析】公允價值模式不得轉為成本模式,選項C錯誤;同一企業(yè)只能采用一種模式對所有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后續(xù)計量,不得同時采用兩種計量模式,選項E錯誤。
4.【答案】BDE
【解析】2011年末該資產的賬面凈值=1580000-(1580000-80000)÷10×2=1280000(元),由于考慮減值準備前的賬面價值為1280000元大于其可收回金額1255000元,應計提投資性房地產減值準備25000元,所以賬面價值為1255000元;成本模式轉為公允價值模式,變更日的公允價值1400000元大于賬面價值1255000元,差額145000元應調整留存收益,其中盈余公積為14500元,未分配利潤130500元。
(三) 5.【答案】ABCE
【解析】合同預計總成本超過合同總收入的,應當將預計損失確認為當期費用,即借記“資產減值損失”,貸記“存貨跌價準備”,選項D錯誤。
6.【答案】ADE
【解析】2009年與A公司的合同成為結果不能可靠估計的建造合同,按照60萬元確認收入,選項A正確;已經發(fā)生的勞務成本預計能夠得到補償的,應按已收或預計能夠收回的金額確認提供勞務收入,但是確認的收入不能超過已發(fā)生的成本,所以,2010年,甲公司對提供勞務應確認主營業(yè)務收入20萬元,選項D正確;2010年,甲公司對建造合同確認的主營業(yè)務收入=240×(100+60)/(100+60+40)-60=132(萬元),甲公司對提供勞務應確認的營業(yè)收入為20萬元,所以,2010年甲公司確認的營業(yè)收入=132+20=152(萬元),選項E正確。
(四) 7.【答案】CD
【解析】A公司為法律上的母公司、B公司為法律上的子公司,但從會計角度,A公司為被購買方,B公司為購買方。
8.【答案】CDE
【解析】合并財務報表中,法律上子公司(B公司)的資產、負債應以其在合并前的賬面價值進行確認和計量,選項A錯誤,選項E正確;合并財務報表中的留存收益和其他權益性余額應當反映的是法律上子公司在合并前的留存收益和其他權益余額,選項B錯誤;合并財務報表中的權益性工具的金額應當反映法律上子公司(B公司)合并前發(fā)行在外的股份面值以及假定在確定該項企業(yè)合并成本過程中新發(fā)行的權益性工具的金額,選項C正確;法律上母公司(A公司)的有關可辨認資產、負債在并人合并財務報表時,應以其在購買日確定的公允價值進行合并,選項D正確。
9.【答案】ABDE
【解析】對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企業(yè)中期財務報表附注應當包括的信息有:(1)中期財務報表所采用的會計政策與上年度財務報表相一致的說明。(2)如果發(fā)生了會計政策的變更,應當說明會計政策變更的內容、理由及其影響數,如果會計政策變更的累積影響數不能合理確定,應當說明理由;(3)會計估計變更的內容、理由及其影響數,如果影響數不能確定,應當說明理由;(4)重大會計差錯的內容及其更正金額。按規(guī)定,對會計估計變更應采用未來適用法進行會計處理,不計算會計估計變更累積影響數。
10.【答案】ABCD
【解析】選項E屬于調整事項。
計算題【答案】
(1)①6月2日
借:應收賬款 702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 6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02
借:主營業(yè)務成本 560
貸:庫存商品 560
借:存貨跌價準備 40
貸:主營業(yè)務成本 40
12月31日,應計提壞賬準備=702—520=182
(萬元)
借:資產減值損失 182
貸:壞賬準備 182
②6月16日
借:銀行存款 600
貸:預收賬款 600
11月10日
借:預收賬款 600
銀行存款 558.3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 990(1000—1000×1%)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68.3(990×17%)
借:主營業(yè)務成本 780
貸:庫存商品 780
③9月20日
借:生產成本 204.52(380×0.46×1.17)
制造費用 43.06(80×0.46×1.17)
管理費用 21.52(40×0.46×1.17)
貸:應付職工薪酬269.1(500×0.46×1.17)
9月26日
借:應付職工薪酬 269.1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 23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39.1(230×17%)
借:主營業(yè)務成本 160(500×0.32)
貸:庫存商品 160
(2)此項交易屬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理由:產品和土地使用權均屬于非貨幣性資產,且補價占整個資產交換金額的比例低于25%,即120÷962.4=12.47%<25%,因此,應認定為非貨幣資產交換。因兩項資產未來現金流量在時間上顯著不同,因此具有商業(yè)實質,且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所以應按公允價值計量基礎進行會計處理。
①10月28日
借:無形資產 962.4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 72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22.4
銀行存款(或庫存現金) 120
借:主營業(yè)務成本 700
貸:庫存商品 700
借:存貨跌價準備 60
貸:主營業(yè)務成本 60
②12月31日
借:管理費用 24.06(962.4÷10×3/12)
貸:累計攤銷 24.06
綜合題【答案】
(1)①2010年12月31日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在合并工作底稿中應作的調整分錄如下:
借:固定資產—原價 400
貸:資本公積—年初 400
借:管理費用 20
貸:固定資產—累計折舊 20
借:資本公積—年初 100(400×25%)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100
借:遞延所得稅負債 5(20×25%)
貸:所得稅費用 5
因為在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抵銷分錄時,將子公司的所有者權益抵銷,所以上述分錄中調整的管理費用和所得稅費用,不必再進一步調整盈余公積。
②2011年12月31日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在合并工作底稿中應作的調整分錄如下:
借:固定資產—原價400
貸:資本公積—年初400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 20
貸:固定資產—累計折舊 20
借:資本公積—年初 100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100
借:遞延所得稅負債 5
貸:未分配利潤一年初 5
借:管理費用 20
貸:固定資產—累計折舊 20
借:遞延所得稅負債 5(20×25%)
貸:所得稅費用 5
(2)①2010年
1)確認P公司在2010年S公司實現凈利潤中所享有的份額800萬元[(1015—20+5)×80%]。
借:長期股權投資—S公司800
貸:投資收益800
2)、確認P公司收到S公司2010年分派的現金股利,同時抵銷原按成本法確認的投資收益320萬元(400萬元×80%)。
借:投資收益 320
貸:長期股權投資—S公司 320
3)確認P公司在2010年s公司除凈損益以外所有者權益的其他變動中所享有的份額400萬元(資本公積的增加額500萬元×80%)。
借:長期股權投資—S公司400
貸:資本公積400
@2011年
1)將上期編制合并財務報表調整分錄時涉及的利潤表和所有者權益變動表“未分配利潤”欄目中的項目,在本期編制調整分錄時均應用“未分配利潤—年初”項目代替。
借:長期股權投資—S公司880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480
資本公積—年初400
2)按購買日(2010年1月1日)S公司可辨認
資產公允價值持續(xù)計算的2011年1月1日S公司所有者權益=5600+(1015—15)—400+500=6700(萬元),追加投資部分投資成本為610萬元,應調增長期股權投資和資本公積=6700×10%一610=60(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 60
貸:資本公積 60
3)確認P公司在2011年S公司實現凈利潤1100萬元(1115—20+5)中所享有的份額990萬元(1100×90%)。
借:長期股權投資一S公司 990
貸:投資收益 990
4)確認P公司收到S公司2011年分派的現金股利,同時抵銷原按成本法確認的投資收益270萬元(300萬元×90%)。
借:投資收益 270
貸:長期股權投資一S公司 270
(3) 2010年12月31日合并財務報表中應確認的商譽:5000—5600×80%=520(萬元)。
2011年12月31日合并財務報表中應確認的商譽:5000—5600×80%=520(萬元)。
(4)2010年12月31日P公司對S公司長期股權投
資經調整后的金額=5000+800—320+400=5880(萬元)。
借:股本—年初 3500
—本年 0
資本公積—年初 2100
—本年 500
盈余公積—年初 0
—本年 101.5
未分配利潤—年末 498.5
商譽 520
貸:長期股權投資 5880
少數股東權益 1340
朱分配利潤=(1015—101.5—400)—20+5=498.5(萬元)。
少數股東權襤=(3500+0+2100+500+0+101.5+498.5)×20%=6700×20%=1340(萬元)。
借:投資收益 800
少數股東損益 200
未分配利潤—年初 0
貸:提取盈余公積 101.5
對所有者(或股東)的分配 400
未分配利潤—年末 498.5
②2011年
2011年12月31日P公司對S公司長期股權投資經調整后的金額=5000+610+880+60+990
—270=7270(萬元)。
借:股本—年初 3500
—本年0
資本公積—年初 2600
—本年0
盈余公積—年初 101.5
—本年 111.5
未分配利潤—年末 1187
商譽 520
貸:長期股權投資 7270
少數股東權益 750
未分配利潤=498.5+[(1115—111.5—300)
一20+5]=1187(萬元)。
少數股東權益=(3500+0+2600+0+101.5+
111.5+1187)×10%=750(萬元)。
借:投資收益 990
少數股東損益 110
未分配利潤—年初 498.5
貸:提取盈余公積 111.5
對所有者(或股東)的分配 300
未分配利潤一年末 1187
(5)①2010年
借:營業(yè)收入 600
貸:營業(yè)成本 600
借:營業(yè)成本 80
貸:存貨 80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20
貸:所得稅費用 20
②2011年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 80
貸:營業(yè)成本 80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20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 20
借:所得稅費用 20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 20
(6)(重)2010年
借:營業(yè)外收入 24
貸:固定資產—原價 24
借:固定資產—累計折舊 1.2(24÷5×3/12)
貸:管理費用 1.2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5.7
[(24—1.2)×25%]
貸:所得稅費用 5.7
②2011年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 24
貸:固定資產—原價 24
借:固定資產—累計折舊 1.2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 1.2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5.7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 5.7
借:固定資產—累計折舊 4.8(24÷5)
貸:管理費用 4.8
2011年12月31日遞延所得稅資產余額=(24—1.2—4.8)×25%=4.5(萬元),2010年遞延所得稅資產余額為5.7萬元,2011年遞延所得稅資產發(fā)生額(貸方)=5.7—4.5=1.2(萬元)。
借:所得稅費用 1.2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 1.2
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一) 1.【答案】A
【解析】甲公司出售該交易性金融資產時的處置收益=120×(5.5-5)=60(萬元)。
2.【答案】B
【解析】甲公司出售該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投資收益=60-108=-48(萬元)。
3.【答案】C
【解析】甲公司從購入到出售該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累計損益=-8+20-108+60-108+108=-36(萬元)本題賬務處理如下: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708
投資收益 8
貸:銀行存款 716
借:應收股利 20
貸:投資收益 20
借:銀行存款 20
貸:應收股利 20
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8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108
借:銀行存款 660
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 108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 708
投資收益 60
借:投資收益 108
貸: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108
(二) 4.【答案】B
【解析】設備的人賬價值=600+10×(1-7%)+10.7=620(萬元)。
5.【答案】C
【解析】A設備在2010年計提的折舊=(620-20)×5/15×11/12=183.33(萬元)。
(三) 6.【答案】C
【解析】對即期債務重組,以債務解除手續(xù)日為債務重組日。
7.【答案】B
【解析】甲公司應確認的債務重組損失=(200000+34000-4000)-100000=130000(元)。對于債權人不確認或有應收金額,所以對于利息的部分不進行確認,在計算債務重組損失的時候也不用考慮。
(四)
8.【答案】A
【解析】該售后租回形成遞延收益的金額=2100-1800=300(萬元)。
9.【答案】A
【解析】2010年應分攤的未實現售后租回收益金額=(2100-1800)÷10×1=30(萬元)。
(五)
10.【答案】A
【解析】甲企業(yè)漏記的生產設備折舊費用50萬
元,金額較大,應作為資產負債表日后調整事項處理:如果該生產設備生產的產品尚未完工,那么,甲企業(yè)應借記“制造費用”,貸記“累計折舊”;如果該生產設備生產的產品已全部完工,但尚未對外銷售,那么,甲企業(yè)應借記“庫存商品”,貸記“累計折舊”;如果該生產設備生產的產品已全部完工并且對外銷售,那么,甲企業(yè)應借記“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貸記“累計折舊”。
11.【答案】D
【解析】提取盈余公積應作為資產負債表日后調整事項,分配現金股利應作為資產負債表日后非調整事項。
(六) 12.【答案】C
【解析】合并成本為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和直接相關費用之和=900+10=910(萬元)。
13.【答案】C
【解析】合并成本大于享有被合并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確認為合并商譽。
(七) 14.【答案】B
【解析】投資性房地產的范圍限定為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權、持有并準備增值后轉讓的土地使用權、已出租的建筑物。自用的商品房B、擬出租的商品房D和作為存貨核算的商品房E都不是投資性房地產的核算范圍。
15.【答案】A
【解析】將作為存貨的房地產轉為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應當按該項房地產在轉換日的公允價值入賬,借記“投資性房地產—成本”科目,原已計提跌價準備的,借記“存貨跌價準備”科目,按其賬面余額,貸記“開發(fā)產品”等科目。轉換日的公允價值小于賬面價值的,按其差額,借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轉換日的公允價值大于賬面價值的,按其差額,貸記“資本公積一其他資本公積”科目。當該項投資性房地產處置時,因轉換計入資本公積的部分應轉入當期損益。
(八) 16.【答案】A
【解析】自行研發(fā)的無形資產在研究階段的費用120萬元應計入當期損益,該無形資產的入賬價值=234+100+66=400(萬元),2009年12月31日該無形資產的賬面凈值=400-400÷5×3/12=380(萬元)。
17.【答案】D
【解析】2010年年末該無形資產賬面凈值=400-400÷5×3/12-400÷5×I=300(萬元),賬面價值=300-75=225(萬元),2011年7月3日出售之前的賬面價值=225-225÷(5×12-3-12)×6=195(萬元),出售該項無形資產時影響當期損益=200-195-200×5%=-5(萬元)(凈損失)。
(九) 18.【答案】C
【解析】“遞延所得稅資產”項目金額=(150+20)×25%=42.5(萬元)。
19.【答案】D
【解析】“所得稅費用”項目金額=(2000+150-200+100)×25%+(200×25%-150×
25%)=525(萬元)。
20.【答案】D
【解析】企業(yè)初始確認金融負債,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對于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相關交易費用應當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對于其他類別的金融負債,相關交易費用應當計入初始確認金額。
二、多項選擇題
(一) 1.【答案】AB
【解析】轉讓無形資產使用權,是經營活動,收到的價款作為經營活動現金流人;期末確認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無現金流入;收到聯營企業(yè)分派的現金股利作為投資活動現金流入。
2.【答案】BCE
【解析】“營業(yè)收入”項目=200+20+80=300(萬元);“營業(yè)成本”項目=150+50=200(萬元);“營業(yè)利潤”項目=(200+20+80)-(150+50)-20-10+20=90(萬元);“利潤總額”項目=90-5=85(萬元)。
(二) 3.【答案】ABD
【解析】公允價值模式不得轉為成本模式,選項C錯誤;同一企業(yè)只能采用一種模式對所有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后續(xù)計量,不得同時采用兩種計量模式,選項E錯誤。
4.【答案】BDE
【解析】2011年末該資產的賬面凈值=1580000-(1580000-80000)÷10×2=1280000(元),由于考慮減值準備前的賬面價值為1280000元大于其可收回金額1255000元,應計提投資性房地產減值準備25000元,所以賬面價值為1255000元;成本模式轉為公允價值模式,變更日的公允價值1400000元大于賬面價值1255000元,差額145000元應調整留存收益,其中盈余公積為14500元,未分配利潤130500元。
(三) 5.【答案】ABCE
【解析】合同預計總成本超過合同總收入的,應當將預計損失確認為當期費用,即借記“資產減值損失”,貸記“存貨跌價準備”,選項D錯誤。
6.【答案】ADE
【解析】2009年與A公司的合同成為結果不能可靠估計的建造合同,按照60萬元確認收入,選項A正確;已經發(fā)生的勞務成本預計能夠得到補償的,應按已收或預計能夠收回的金額確認提供勞務收入,但是確認的收入不能超過已發(fā)生的成本,所以,2010年,甲公司對提供勞務應確認主營業(yè)務收入20萬元,選項D正確;2010年,甲公司對建造合同確認的主營業(yè)務收入=240×(100+60)/(100+60+40)-60=132(萬元),甲公司對提供勞務應確認的營業(yè)收入為20萬元,所以,2010年甲公司確認的營業(yè)收入=132+20=152(萬元),選項E正確。
(四) 7.【答案】CD
【解析】A公司為法律上的母公司、B公司為法律上的子公司,但從會計角度,A公司為被購買方,B公司為購買方。
8.【答案】CDE
【解析】合并財務報表中,法律上子公司(B公司)的資產、負債應以其在合并前的賬面價值進行確認和計量,選項A錯誤,選項E正確;合并財務報表中的留存收益和其他權益性余額應當反映的是法律上子公司在合并前的留存收益和其他權益余額,選項B錯誤;合并財務報表中的權益性工具的金額應當反映法律上子公司(B公司)合并前發(fā)行在外的股份面值以及假定在確定該項企業(yè)合并成本過程中新發(fā)行的權益性工具的金額,選項C正確;法律上母公司(A公司)的有關可辨認資產、負債在并人合并財務報表時,應以其在購買日確定的公允價值進行合并,選項D正確。
9.【答案】ABDE
【解析】對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企業(yè)中期財務報表附注應當包括的信息有:(1)中期財務報表所采用的會計政策與上年度財務報表相一致的說明。(2)如果發(fā)生了會計政策的變更,應當說明會計政策變更的內容、理由及其影響數,如果會計政策變更的累積影響數不能合理確定,應當說明理由;(3)會計估計變更的內容、理由及其影響數,如果影響數不能確定,應當說明理由;(4)重大會計差錯的內容及其更正金額。按規(guī)定,對會計估計變更應采用未來適用法進行會計處理,不計算會計估計變更累積影響數。
10.【答案】ABCD
【解析】選項E屬于調整事項。
計算題【答案】
(1)①6月2日
借:應收賬款 702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 6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02
借:主營業(yè)務成本 560
貸:庫存商品 560
借:存貨跌價準備 40
貸:主營業(yè)務成本 40
12月31日,應計提壞賬準備=702—520=182
(萬元)
借:資產減值損失 182
貸:壞賬準備 182
②6月16日
借:銀行存款 600
貸:預收賬款 600
11月10日
借:預收賬款 600
銀行存款 558.3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 990(1000—1000×1%)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68.3(990×17%)
借:主營業(yè)務成本 780
貸:庫存商品 780
③9月20日
借:生產成本 204.52(380×0.46×1.17)
制造費用 43.06(80×0.46×1.17)
管理費用 21.52(40×0.46×1.17)
貸:應付職工薪酬269.1(500×0.46×1.17)
9月26日
借:應付職工薪酬 269.1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 23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39.1(230×17%)
借:主營業(yè)務成本 160(500×0.32)
貸:庫存商品 160
(2)此項交易屬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理由:產品和土地使用權均屬于非貨幣性資產,且補價占整個資產交換金額的比例低于25%,即120÷962.4=12.47%<25%,因此,應認定為非貨幣資產交換。因兩項資產未來現金流量在時間上顯著不同,因此具有商業(yè)實質,且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所以應按公允價值計量基礎進行會計處理。
①10月28日
借:無形資產 962.4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 72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122.4
銀行存款(或庫存現金) 120
借:主營業(yè)務成本 700
貸:庫存商品 700
借:存貨跌價準備 60
貸:主營業(yè)務成本 60
②12月31日
借:管理費用 24.06(962.4÷10×3/12)
貸:累計攤銷 24.06
綜合題【答案】
(1)①2010年12月31日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在合并工作底稿中應作的調整分錄如下:
借:固定資產—原價 400
貸:資本公積—年初 400
借:管理費用 20
貸:固定資產—累計折舊 20
借:資本公積—年初 100(400×25%)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100
借:遞延所得稅負債 5(20×25%)
貸:所得稅費用 5
因為在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抵銷分錄時,將子公司的所有者權益抵銷,所以上述分錄中調整的管理費用和所得稅費用,不必再進一步調整盈余公積。
②2011年12月31日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在合并工作底稿中應作的調整分錄如下:
借:固定資產—原價400
貸:資本公積—年初400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 20
貸:固定資產—累計折舊 20
借:資本公積—年初 100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100
借:遞延所得稅負債 5
貸:未分配利潤一年初 5
借:管理費用 20
貸:固定資產—累計折舊 20
借:遞延所得稅負債 5(20×25%)
貸:所得稅費用 5
(2)①2010年
1)確認P公司在2010年S公司實現凈利潤中所享有的份額800萬元[(1015—20+5)×80%]。
借:長期股權投資—S公司800
貸:投資收益800
2)、確認P公司收到S公司2010年分派的現金股利,同時抵銷原按成本法確認的投資收益320萬元(400萬元×80%)。
借:投資收益 320
貸:長期股權投資—S公司 320
3)確認P公司在2010年s公司除凈損益以外所有者權益的其他變動中所享有的份額400萬元(資本公積的增加額500萬元×80%)。
借:長期股權投資—S公司400
貸:資本公積400
@2011年
1)將上期編制合并財務報表調整分錄時涉及的利潤表和所有者權益變動表“未分配利潤”欄目中的項目,在本期編制調整分錄時均應用“未分配利潤—年初”項目代替。
借:長期股權投資—S公司880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480
資本公積—年初400
2)按購買日(2010年1月1日)S公司可辨認
資產公允價值持續(xù)計算的2011年1月1日S公司所有者權益=5600+(1015—15)—400+500=6700(萬元),追加投資部分投資成本為610萬元,應調增長期股權投資和資本公積=6700×10%一610=60(萬元)。
借:長期股權投資 60
貸:資本公積 60
3)確認P公司在2011年S公司實現凈利潤1100萬元(1115—20+5)中所享有的份額990萬元(1100×90%)。
借:長期股權投資一S公司 990
貸:投資收益 990
4)確認P公司收到S公司2011年分派的現金股利,同時抵銷原按成本法確認的投資收益270萬元(300萬元×90%)。
借:投資收益 270
貸:長期股權投資一S公司 270
(3) 2010年12月31日合并財務報表中應確認的商譽:5000—5600×80%=520(萬元)。
2011年12月31日合并財務報表中應確認的商譽:5000—5600×80%=520(萬元)。
(4)2010年12月31日P公司對S公司長期股權投
資經調整后的金額=5000+800—320+400=5880(萬元)。
借:股本—年初 3500
—本年 0
資本公積—年初 2100
—本年 500
盈余公積—年初 0
—本年 101.5
未分配利潤—年末 498.5
商譽 520
貸:長期股權投資 5880
少數股東權益 1340
朱分配利潤=(1015—101.5—400)—20+5=498.5(萬元)。
少數股東權襤=(3500+0+2100+500+0+101.5+498.5)×20%=6700×20%=1340(萬元)。
借:投資收益 800
少數股東損益 200
未分配利潤—年初 0
貸:提取盈余公積 101.5
對所有者(或股東)的分配 400
未分配利潤—年末 498.5
②2011年
2011年12月31日P公司對S公司長期股權投資經調整后的金額=5000+610+880+60+990
—270=7270(萬元)。
借:股本—年初 3500
—本年0
資本公積—年初 2600
—本年0
盈余公積—年初 101.5
—本年 111.5
未分配利潤—年末 1187
商譽 520
貸:長期股權投資 7270
少數股東權益 750
未分配利潤=498.5+[(1115—111.5—300)
一20+5]=1187(萬元)。
少數股東權益=(3500+0+2600+0+101.5+
111.5+1187)×10%=750(萬元)。
借:投資收益 990
少數股東損益 110
未分配利潤—年初 498.5
貸:提取盈余公積 111.5
對所有者(或股東)的分配 300
未分配利潤一年末 1187
(5)①2010年
借:營業(yè)收入 600
貸:營業(yè)成本 600
借:營業(yè)成本 80
貸:存貨 80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20
貸:所得稅費用 20
②2011年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 80
貸:營業(yè)成本 80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20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 20
借:所得稅費用 20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 20
(6)(重)2010年
借:營業(yè)外收入 24
貸:固定資產—原價 24
借:固定資產—累計折舊 1.2(24÷5×3/12)
貸:管理費用 1.2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5.7
[(24—1.2)×25%]
貸:所得稅費用 5.7
②2011年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 24
貸:固定資產—原價 24
借:固定資產—累計折舊 1.2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 1.2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5.7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 5.7
借:固定資產—累計折舊 4.8(24÷5)
貸:管理費用 4.8
2011年12月31日遞延所得稅資產余額=(24—1.2—4.8)×25%=4.5(萬元),2010年遞延所得稅資產余額為5.7萬元,2011年遞延所得稅資產發(fā)生額(貸方)=5.7—4.5=1.2(萬元)。
借:所得稅費用 1.2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