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節(jié)手術后處理
一、手術后的一般處理
(一)病人去手術室后:要整好床鋪,準備好輸液架、胃腸減壓器、氧氣瓶及引流瓶等。少數(shù)病人尚需要準備氣管切開包和吸痰器,以及專科所需的急救藥品和器材。
(二)病人臥床期間:保持床鋪和被褥的整潔。加強口腔護理,協(xié)助病人勤翻身,咳嗽和活動四肢,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保證癥人進食和飲水,協(xié)助并及時處理病人的大小便。
(三)嚴密觀察病情的變化:重危病人和主要臟器手術后,應保持病室的安靜,按時觀察和記錄生命體征的變化。接好各種管道,并保證其通暢,準確記錄排出量及其性質(zhì)。
二、病人的體位
手術后病人的臥床姿勢取決于麻醉方法、手術部位和方式,以及病人的全身情況。全麻未清醒之前,應平臥并將頭轉向一側,以防嘔吐物的誤吸。硬膜外麻醉和腰麻手術后,應平臥6小時,可減少麻醉后并發(fā)癥如頭痛的發(fā)生。胸部、腹部和頸部的手術,如病情許可,常采用半側臥位,有利于呼吸和循環(huán)。腹腔有感染時,半臥體位還有利于炎性滲出物聚集于盆腔,預防膈下膿腫的發(fā)生,一旦在盆腔形成殘余膿腫,手術引流也較為方便。顱腦手術后,以上身抬高15-30度的斜坡位較好,可減輕腦水腫的發(fā)生。脊柱或臀部手術后,常采用仰臥位或府臥位。
三、飲食的管理
一般中小手術后,飲食不需嚴格的限制。較大的手術,特別是食道和胃腸手術后,進食的時間和飲食的種類取決于病變的性質(zhì)和手術的方式。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的影響,麻醉和鎮(zhèn)痛藥物的作用,術后短時間內(nèi)病人食欲有所減退。另外,腹部手術后胃腸道蠕動功能的恢復需要24-48小時,病人已有正常排氣和排便后,才能開始進食??诜嬍车脑瓌t是先從容易消化吸收的流質(zhì)開始,逐步過渡到半流質(zhì),最后恢復到正常的普通飲食。要素飲食已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它可提供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zhì),是胃腸道手術前后較為理想的飲食。嚴重的消化道外瘺和主要臟器的復雜手術,對營養(yǎng)的要求較為嚴格,可在術前5-7天開始實施完全胃腸道外營養(yǎng),以提供足夠的熱源和氮源,滿足病人正氮平衡的需要。
四、輸液與輸血
禁食期間,每日應由外周靜脈補入一定數(shù)量的葡萄糖,鹽水和電解質(zhì)。成年人每日補液總量為2500-3500毫升,其中等滲鹽水不超過500毫升,其余液體由5%和10%的葡萄糖液補充。三日后仍不能進食者,每日可靜脈補鉀3-4克,如有大量的額外丟失(如胃腸減壓,膽瘺或胰瘺),應如數(shù)補入。術后有嚴重低蛋白血癥者,可間斷補入復方氨基酸,人體白蛋白和血漿,有利于手術創(chuàng)的愈合。慢性失血伴貧血的病人,術后應繼續(xù)給予輸血,以保證手術的成功。
五、術后的早期活動
局麻下的一般性手術,只要病情充許,術后應盡量早的開始活動。重病人和大手術后的病人,次日即可在醫(yī)護人員指導和幫助下,作深呼吸運動和四肢的伸屈運動,并逐步增加活動量和活動范圍。無禁忌者,第二天即可逐漸坐起,并在摻扶下離床走動,時間可慢慢延長。也可坐位時拍打病人背部,同時讓病人用力咳嗽,有利于肺的膨脹。早期活動可改善呼吸和循環(huán),減少肺部并發(fā)癥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機會,也有利于胃腸道和膀胱功能的迅速恢復。
第二節(jié)手術后處理
一、手術后的一般處理
(一)病人去手術室后:要整好床鋪,準備好輸液架、胃腸減壓器、氧氣瓶及引流瓶等。少數(shù)病人尚需要準備氣管切開包和吸痰器,以及專科所需的急救藥品和器材。
(二)病人臥床期間:保持床鋪和被褥的整潔。加強口腔護理,協(xié)助病人勤翻身,咳嗽和活動四肢,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保證癥人進食和飲水,協(xié)助并及時處理病人的大小便。
(三)嚴密觀察病情的變化:重危病人和主要臟器手術后,應保持病室的安靜,按時觀察和記錄生命體征的變化。接好各種管道,并保證其通暢,準確記錄排出量及其性質(zhì)。
二、病人的體位
手術后病人的臥床姿勢取決于麻醉方法、手術部位和方式,以及病人的全身情況。全麻未清醒之前,應平臥并將頭轉向一側,以防嘔吐物的誤吸。硬膜外麻醉和腰麻手術后,應平臥6小時,可減少麻醉后并發(fā)癥如頭痛的發(fā)生。胸部、腹部和頸部的手術,如病情許可,常采用半側臥位,有利于呼吸和循環(huán)。腹腔有感染時,半臥體位還有利于炎性滲出物聚集于盆腔,預防膈下膿腫的發(fā)生,一旦在盆腔形成殘余膿腫,手術引流也較為方便。顱腦手術后,以上身抬高15-30度的斜坡位較好,可減輕腦水腫的發(fā)生。脊柱或臀部手術后,常采用仰臥位或府臥位。
三、飲食的管理
一般中小手術后,飲食不需嚴格的限制。較大的手術,特別是食道和胃腸手術后,進食的時間和飲食的種類取決于病變的性質(zhì)和手術的方式。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的影響,麻醉和鎮(zhèn)痛藥物的作用,術后短時間內(nèi)病人食欲有所減退。另外,腹部手術后胃腸道蠕動功能的恢復需要24-48小時,病人已有正常排氣和排便后,才能開始進食??诜嬍车脑瓌t是先從容易消化吸收的流質(zhì)開始,逐步過渡到半流質(zhì),最后恢復到正常的普通飲食。要素飲食已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它可提供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zhì),是胃腸道手術前后較為理想的飲食。嚴重的消化道外瘺和主要臟器的復雜手術,對營養(yǎng)的要求較為嚴格,可在術前5-7天開始實施完全胃腸道外營養(yǎng),以提供足夠的熱源和氮源,滿足病人正氮平衡的需要。
四、輸液與輸血
禁食期間,每日應由外周靜脈補入一定數(shù)量的葡萄糖,鹽水和電解質(zhì)。成年人每日補液總量為2500-3500毫升,其中等滲鹽水不超過500毫升,其余液體由5%和10%的葡萄糖液補充。三日后仍不能進食者,每日可靜脈補鉀3-4克,如有大量的額外丟失(如胃腸減壓,膽瘺或胰瘺),應如數(shù)補入。術后有嚴重低蛋白血癥者,可間斷補入復方氨基酸,人體白蛋白和血漿,有利于手術創(chuàng)的愈合。慢性失血伴貧血的病人,術后應繼續(xù)給予輸血,以保證手術的成功。
五、術后的早期活動
局麻下的一般性手術,只要病情充許,術后應盡量早的開始活動。重病人和大手術后的病人,次日即可在醫(yī)護人員指導和幫助下,作深呼吸運動和四肢的伸屈運動,并逐步增加活動量和活動范圍。無禁忌者,第二天即可逐漸坐起,并在摻扶下離床走動,時間可慢慢延長。也可坐位時拍打病人背部,同時讓病人用力咳嗽,有利于肺的膨脹。早期活動可改善呼吸和循環(huán),減少肺部并發(fā)癥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機會,也有利于胃腸道和膀胱功能的迅速恢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