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際關系的研究、理論與方法
1、萊維特的人際溝通模式:
(1)圓形傳遞(無核心,各成員間處于平等距離)
(2)輪式傳遞(以一個成員或信息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傳遞)
(3)鏈式傳遞(信息一個接一個地傳遞)
(4)Y式傳遞(先進行鏈式傳遞,然后發(fā)生變化)
2、戴維斯的人際交往模式:
(1)單線型(通過一連串的人,把信息傳播給最終的接受者)
(2)集中型(把信息有選擇地告訴自己的朋友或有關的人)
(3)偶然型(按偶然的機會來傳播信息,有些人未接受到信息,與交際面有關)
(4)流言型(一個人主動將信息傳播給所有與他接觸交往的人)
3、人際關系結(jié)構(gòu)的類型:生活型、勞動型、休息型、學習型、活動型。
4、霍桑實驗——梅奧:由照明實驗、福利實驗、群體實驗、態(tài)度調(diào)查等組成。p40-43
5、符號相互作用論——米德
(1)把個體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單元,強調(diào)在人類意義上符號和語言的作用。
(2)研究個體、群體、社會是如何發(fā)出信息、傳遞信息以及對方對此的反應。
(3)從人的心理特點出發(fā),受行為主義心理學思想的啟發(fā),提出了一個公式:即刺激→符號的意義→反應。
(4)人與人在交往中的相互影響,可以用模式圖表示。
符號相互作用重視語言符號在交往中的作用,強調(diào)對他人行為傾向的預測、估計,要求人們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動中所擔任的角色來行事,并注重行為效果的反饋,認為客觀現(xiàn)實是心理反應產(chǎn)生的源泉和內(nèi)容,所有這些都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它把整個社會關系和文化簡單歸結(jié)為符號,過分夸大了外部行為的影響力,而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在交往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觀性,把社會中人們復雜的交往關系簡單化,有機械主義的傾向。把人的行為僅僅歸結(jié)為是對符號的理解,過分夸大交際符號的作用,這是不足取的。
6、社會交換論——霍曼斯
(1)社會交換論認為人際交往活動具有社會性。
(2)認為各種交往關系都會涉及謀劃者的報酬和代價。
(3)認為交往中存在著一種“分配上的公平”原則。
這個理論把人與人的交往降低到動物水平,忽視了人的社會性,把人們之間的復雜的關系簡單化,用單一理論來解釋復雜的現(xiàn)象,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看成是赤**的交換關系,忽視了人們間的相互幫助、支援、無私貢獻,甚至獻身的行為,貶低了人類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這是其缺陷。
另一方面,這個理論概念表述明確,可操作性強,強調(diào)了人與人的平等關系、交往中的平衡關系,重視交往中的物質(zhì)利益,重視交往的效果,這些觀點對后來的人際關系研究特別是在遵從行為、競爭過程、社會影響等領域的是有啟發(fā)的。
7、人際特質(zhì)理論——修茨
修茨的人際反應特質(zhì)理論,重視人際關系的需要及其變化的分析,人助于我們對人際關系實質(zhì)的了解,有助于我們預測人與人之間可能發(fā)生的交互作用,而采取適當?shù)呐浜闲袨椋@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這種理論忽視了階級關系、社會關系、政治關系及意識形態(tài)關系對人際關系的巨大作用,在運用這個理論觀點的同時,應當引起注意。
8、人際激勵理論:
(1)需要理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奧德弗的E.R.G.理論、麥克利蘭的成就激勵理論)
(2)歸因理論(海德的通俗心理學、韋納的成就動機歸因)
(3)期望理論——弗羅姆
(4)公平理論——亞當斯
1、萊維特的人際溝通模式:
(1)圓形傳遞(無核心,各成員間處于平等距離)
(2)輪式傳遞(以一個成員或信息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傳遞)
(3)鏈式傳遞(信息一個接一個地傳遞)
(4)Y式傳遞(先進行鏈式傳遞,然后發(fā)生變化)
2、戴維斯的人際交往模式:
(1)單線型(通過一連串的人,把信息傳播給最終的接受者)
(2)集中型(把信息有選擇地告訴自己的朋友或有關的人)
(3)偶然型(按偶然的機會來傳播信息,有些人未接受到信息,與交際面有關)
(4)流言型(一個人主動將信息傳播給所有與他接觸交往的人)
3、人際關系結(jié)構(gòu)的類型:生活型、勞動型、休息型、學習型、活動型。
4、霍桑實驗——梅奧:由照明實驗、福利實驗、群體實驗、態(tài)度調(diào)查等組成。p40-43
5、符號相互作用論——米德
(1)把個體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單元,強調(diào)在人類意義上符號和語言的作用。
(2)研究個體、群體、社會是如何發(fā)出信息、傳遞信息以及對方對此的反應。
(3)從人的心理特點出發(fā),受行為主義心理學思想的啟發(fā),提出了一個公式:即刺激→符號的意義→反應。
(4)人與人在交往中的相互影響,可以用模式圖表示。
符號相互作用重視語言符號在交往中的作用,強調(diào)對他人行為傾向的預測、估計,要求人們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動中所擔任的角色來行事,并注重行為效果的反饋,認為客觀現(xiàn)實是心理反應產(chǎn)生的源泉和內(nèi)容,所有這些都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它把整個社會關系和文化簡單歸結(jié)為符號,過分夸大了外部行為的影響力,而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在交往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觀性,把社會中人們復雜的交往關系簡單化,有機械主義的傾向。把人的行為僅僅歸結(jié)為是對符號的理解,過分夸大交際符號的作用,這是不足取的。
6、社會交換論——霍曼斯
(1)社會交換論認為人際交往活動具有社會性。
(2)認為各種交往關系都會涉及謀劃者的報酬和代價。
(3)認為交往中存在著一種“分配上的公平”原則。
這個理論把人與人的交往降低到動物水平,忽視了人的社會性,把人們之間的復雜的關系簡單化,用單一理論來解釋復雜的現(xiàn)象,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看成是赤**的交換關系,忽視了人們間的相互幫助、支援、無私貢獻,甚至獻身的行為,貶低了人類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這是其缺陷。
另一方面,這個理論概念表述明確,可操作性強,強調(diào)了人與人的平等關系、交往中的平衡關系,重視交往中的物質(zhì)利益,重視交往的效果,這些觀點對后來的人際關系研究特別是在遵從行為、競爭過程、社會影響等領域的是有啟發(fā)的。
7、人際特質(zhì)理論——修茨
修茨的人際反應特質(zhì)理論,重視人際關系的需要及其變化的分析,人助于我們對人際關系實質(zhì)的了解,有助于我們預測人與人之間可能發(fā)生的交互作用,而采取適當?shù)呐浜闲袨椋@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這種理論忽視了階級關系、社會關系、政治關系及意識形態(tài)關系對人際關系的巨大作用,在運用這個理論觀點的同時,應當引起注意。
8、人際激勵理論:
(1)需要理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奧德弗的E.R.G.理論、麥克利蘭的成就激勵理論)
(2)歸因理論(海德的通俗心理學、韋納的成就動機歸因)
(3)期望理論——弗羅姆
(4)公平理論——亞當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