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乱码视频,日韩 欧美 国产 动漫 一区,97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国产,中文字幕亚洲图片

      1. <legend id="ppnor"></legend>

      2. 
        
        <sup id="ppnor"><input id="ppnor"></input></sup>
        <s id="ppnor"></s>

        北大“實驗心理學”課程串講資料(五)

        字號:

        16、交互作用:一個實驗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變量,當一個自變量的效果在另一個自變量的每一個水平上不一樣時,我們就說存在著自變量的交互作用。
            17、操作定義: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現(xiàn)象和方法對變量或指標做出具體的界定、說明。操作定義的特征就是它的可觀測性。
            簡答題:
            1、舉例說明操作定義在實驗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
            ①操作定義或多或少給了我們一些檢測假設構造的有效方法,雖然它并不能完全說明整個構造。
            ②很難想象操作定義能夠充分體現(xiàn)出智力豐富而又多變的含義,但是在任何研究中,我們都必須說清楚是用什么來檢測我們感興趣的東西的。比如,幾個學生靠墻放了一把梯子,并觀察經(jīng)過梯子的人的行為。在這里,“迷信行為”的操作定義就是避免從梯子下面鉆過去。
            2、簡述被試變量的作用。
            ①在心理學的很多實驗研究中,個體特點并未被看作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然而被試的年齡、
            性別、文化水平、職業(yè)、個性特點、家庭背景、左手和右手為利手、自我評價高或低、身體條件等方面的差異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實驗結果,因此,它們都可以作為自變量。
            ②對于被試特點自變量,主試只能選擇而不能改變。研究中就存在的被試變量,是由個體差異引起的,并不是我們目前在實驗中所要研究的東西。由此可見,在心理學研究中被試變量是必須著重考慮的重要因素。
            3、什么是自變量?心理學研究中經(jīng)常使用哪幾類自變量?
            ①自變量:即刺激變量,是由主試選擇、控制的變量,它決定著行為或心理的變化。主試選擇
            自變量的目的是用自變量來改變行為。
            ②自變量的種類:
            (1)環(huán)境自變量:進行實驗時環(huán)境的各種特點,如溫度,是否有觀眾在場,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都可以作為自變量。
            (2)任務自變量:在實驗中,被試接受的實驗任務也可以作為自變量。
            (3)指#自考# #北大“實驗心理學”課程串講資料(五)#自變量:當被試來到實驗室時,他們在各方面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當主試對被試進行分組后,每一組被試接受的指#自考# #北大“實驗心理學”課程串講資料(五)#是不同的,這時一組被試與另一組被試的差別就產(chǎn)生了。
            4、什么是因變量?如何選擇和測量因變量?
            (1)因變量:即被試的反應變量,它是自變量造成的結果,是主試觀察或測量的行為變量。
            (2)選擇因變量時要注意: ①指標的有效性、 ②指標的客觀性、③指標的數(shù)量化、 ④指標的可操性等特點。
            (3)我們經(jīng)常采用的因變量主要有三種類型:
            ①生理測試,如fMRI、PET、腦電圖、瞳孔反射、血壓、血液的化學成分等;
            ②行為測試,如錯誤率、反應時間、正確回憶率等;
            ③言語報告,被試對其解決問題中思維模式的描述等。
            5、舉例說明因變量的敏感性。
            ①如自變量發(fā)生變化可以引起相應的因變量的變化,這樣的因變量是敏感的。自變量不能引起相應的因變量變化,這樣的因變量是不敏感的。不敏感因變量的例子:高限效應和低限效應。
            ②我們做一個運動適應性訓練的實驗。實驗共包括6組被試,每一組被試分別進行10分鐘、30分鐘和60分鐘的訓練,訓練任務的難度分為難、易兩種。自變量是訓練的時間(10分鐘、30分鐘和60分鐘)和任務難度(難、易),因變量是在訓練后進行的15分鐘測試中完成的運動適應性練習的百分數(shù)。結果如下圖:
            ③結果表明,練習時間的效果對難、易兩種實驗條件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比較難的訓練任務中,隨著訓練時間的增加,最后測試時完成的運動適應性練習的百分數(shù)也增加,但對于比較容易的訓練任務而言,30分鐘和60分鐘訓練后,最后測試時完成的運動適應性練習的百分數(shù)沒有差異,都達到100%.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比較容易的訓練任務中出現(xiàn)了高限效應,它表明在此種實驗條件下因變量對訓練時間這個自變量不敏感。
            6、舉例說明什么是自變量混淆?如何防止出現(xiàn)自變量混淆?
            ① 自變量混淆:如果應該控制的變量沒有控制好,那么,它就會造成因變量的變化,這時,研究者選定的自變量與一些沒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變量的變化,這種情況就稱~~
            ②在一項言語學習實驗中,研究者想要比較集中學習(一次學習大量材料)和分散學習(分次學習)的效果。他選擇三組學生為被試,三組被試的學習材料相同。實驗安排如表所示。表中的數(shù)字3,表示學習時間為3小時。所有被試均進行相同的考試。
            三組被試實驗程序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第一組 3 — — — 測 驗
            第二組 3 3 — — 測 驗
            第三組 3 3 3 — 測 驗
            結果表明,第三組的考試分數(shù),第二組次之,第一組最差。因此研究者得出結論:分散學習比集中學習效果好。
            ④我們很容易看到本實驗存在著自變量混淆:
            (1) 即被試在學習方式上存在差異,
            (2) 在學習時間上也存在明顯差異。
            (3) 三組被試學習后與測驗之間的時間間隔對測驗結果也會產(chǎn)生影響。第三組被試學習后只隔一天就進行測驗,因此,他們的保持效果較好,遺忘較少,測驗成績就高。
            總之,本實驗設計把學習方式與學習時間和間隔時間等變量混淆在一起,實驗結果出現(xiàn)了偏差。
            ⑤在具體實驗操作時,我們可以采取
            (1)消除額外變量、(2)使額外變量保持恒定(3)隨機化等方法,來避免其對因變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