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乱码视频,日韩 欧美 国产 动漫 一区,97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国产,中文字幕亚洲图片

      1. <legend id="ppnor"></legend>

      2. 
        
        <sup id="ppnor"><input id="ppnor"></input></sup>
        <s id="ppnor"></s>

        國際商務師基礎知識考試重點:勞動法

        字號:

        第1章 勞動法
            1、 勞動法的概念:
            勞動法是指調(diào)整勞動關系以及勞動關系有密切聯(lián)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
            2、 勞動法所調(diào)整的勞動關系的以下特點:
            第一:勞動關系發(fā)生的原因是實現(xiàn)勞動的過程,即勞動者要直接參加某種生產(chǎn)物品或提供服務的過程。
            第二:勞動關系是在用人單位錄用了勞動者,使勞動者與勞動過程有了聯(lián)系之后才發(fā)生的。
            第三:勞動關系是由職業(yè)的有償?shù)膭趧佣l(fā)生的關系,非職業(yè)的勞動、無償?shù)膭趧?、義務勞動所發(fā)生的關系都不由勞動法調(diào)整。
            3、 勞動法所調(diào)整的其他關系:勞動關系是構成勞動法調(diào)整對象的最主要、最基本的一種關系,但并不是勞動法調(diào)整的惟一的關系。除了勞動關系之外,勞動法的調(diào)整對象還包括那些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lián)系的其他社會關系。
            4、 現(xiàn)代勞動法的主要制度:
            (1) 就業(yè)促進制度
            (2) 集體談判和集體合同制度
            (3) 勞動標準制度
            (4) 職業(yè)技能開發(fā)制度
            (5) 社會保險制度
            (6) 勞動爭議處理制度
            (7) 勞動監(jiān)督檢查制度
            5、 就業(yè)促進制度
            促進就業(yè)制度主要包括國家的就業(yè)方針,政府有關部門在拓寬就業(yè)渠道、提供就業(yè)服務、實施失業(yè)保護等方面的責任和措施,以及對婦女、殘疾人、少數(shù)民族人員、退出現(xiàn)役的軍人等特殊群體的專門促進措施等內(nèi)容。
            6、 集體談判的含義
            集體談判是指,員工代表(通常是工會代表)和單位行政部門或者雇主之間就勞動條件的改善和勞動關系的處理問題進行的談判制度。集體談判在我國目前被稱為“集體協(xié)商”。
            7、 集體合同制度主要包括:集體合同的訂立、變更和解除,以及集體合同的形式和效力等內(nèi)容。
            8、 勞動爭議制度屬于勞動程序法的內(nèi)容,它是為了保證勞動實體的實現(xiàn)而制定的有關處理勞動爭議的調(diào)解程度、仲裁程序和訴訟程序的規(guī)范。
            9、 勞動法的作用:
            (1) 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2) 是預防和解決勞動爭議的必要手段
            (3) 對勞動力市場的運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確認勞動者為勞動力所有者,使勞動者在在勞動力市場上處于勞動力代方主體的法律地位。
            第二,通過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為勞動力供求雙方通過市場相互選擇和勞動力作為生產(chǎn)要素在市場上自由流動提供了法律條件。
            第三,實行統(tǒng)一的勞動標準和社會保險制度,使勞動力在使用和流動過程中得到基本保障,同時,也使勞動力市場上的勞動力資源不中斷。
            10、 勞動法制的建立:
            從1949年10月至1957年,是勞動法制的初步建立時期。當時勞動法的主要要依據(jù)是《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年9月通過)和 1954年的憲法。這兩部重要文件均原則規(guī)定了調(diào)整勞動關系的基本準則。前者就勞動者的結社權、企業(yè)民主管理、工作時間、最低工資、勞動保險、工礦檢查等問題,作了規(guī)定。后者則更規(guī)范地明確并保證公民所享有的勞動權、休息權、物質(zhì)幫助權和受教育權等。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92年)對我國工會制度作出了全面的規(guī)定。它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合稱姐妹法。
            12、《勞動法》的誕生是我國勞動法制最重要的里程碑。
            《勞動法》的基本宗旨是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勞動法》的核心是調(diào)整勞動關系;
            《勞動法》的重點是確定勞動標準。
            13、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1) 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原則
            (2) 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
            (3) 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14、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的內(nèi)容:
            (1) 偏重保護指,勞動法在對勞動關系當事人雙方都給予保護的同時,偏重于保護在勞動關系中事實上處于相對弱者地位的勞動者,也就是向保護勞動者傾斜。
            (2) 優(yōu)先保護指,在特定條件下,當對勞動者利益的保護與對用人單位利益的保護發(fā)生沖突時,勞動法應優(yōu)先保護勞動者利益。
            (3) 平等保護指,全體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勞動法的保護。
            (4) 全面保護指,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包括財產(chǎn)權益和人身權益,包括法定權益和約定權益,無論其內(nèi)容涉及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哪個方面,無論它存在于勞動關系締結以前、締結以后或終止以后。
            (5) 基本保護指,對勞動者的最低限度保護,也就是對勞動者基本權益的保護。
            15、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內(nèi)容:
            (1) 雙重價值取向:勞動力資源的高效率和公平配置。
            (2) 勞動力資源的宏觀配置:社會勞動力在全社會范圍內(nèi)各個用人單位之間的配置。
            (3) 勞動力資源的微觀配置:在用人單位內(nèi)部對勞動者的勞動崗位、勞動時間和勞動量的安排,即勞動過程中的分工與協(xié)作。
            16、勞動法律關系要素
            (1) 勞動法律關系主體:是勞動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是勞動權利和義務的承擔者。
            (2) 勞動法律關系客體:是勞動權利和義務指向的對象,即勞動力。
            (3) 勞動行政法律關系:是行政規(guī)范調(diào)整行政關系而產(chǎn)生的一種權利義務關系。
            勞動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勞動行政主體和勞動行政相對人雙方。
            勞動行政主體指勞動行政機關,兼有勞動行政職能的其他行政機關。
            勞動行政相對人,是勞動行政法律關系中處于被管理者地位的一方當事人,主要是勞動者和用人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