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漢語詞語,公文的一種格式,是指對上級有所陳請或匯報時所作的口頭或書面的陳述。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報告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報告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初中語文課改經驗總結報告篇一
一、課改中的一點體會:
1 、精心準備教具、學案和課件,做一個有備而戰(zhàn),不打無準備之仗的語文教師。語文與其他學科比較,它更要求教師在上課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要上好語文課,平時積累重要,臨場發(fā)揮重要,而在課前了解課標、了解教材、了解學生,收集上課所需的相關資料,確定重點、難點和教法并制作課件。
2、走進課堂,精神飽滿、面帶微笑,普通話流暢,講話有激情,做一個能感染學生的語文教師。只有師生都有充沛的精力和飽滿的激情,語文課堂才會有生機、有活力。
3、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切忌面面俱到,做一個能有所側重、有的放矢的語文教師。在學案設計中,抓住重點難點非常關鍵,千萬不能只求以求面面俱到。
4、變學生客體為主體,做一個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意識、不斷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語文教師。學生的語文能力包括識記、理解、運用、賞析四個層面。學生的參與包括課內參與和課外參與。課外的參與包括預習、復習、完成練習,也可以收集某主題的歌曲、收集名言、看書、記日記、記讀書筆記、收集公益廣告等。課內參與包括記課堂筆記、提出問題、回答問題、默看課文、朗讀課文、復述大意,也可以唱歌、背詩(文)、講故事、講笑話、做游戲、口頭作文、表演短劇、進行辯論等等。沒有學生的參與,就無法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語文課堂是枯燥乏味的課堂。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才能把課真正上活;才能使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新課程理念得到實現(xiàn);才能夯實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基本功;才能提高學生識記,理解、運用和賞析的綜合能力。為此,我在語文課堂做過以下嘗試——
讀:默讀、朗讀,慢讀、快讀,單讀、齊讀,多人串讀、學生或師生交替讀、分角色讀。讀是常用而又實用的一種方式。抽學生讀自己的作文也是不錯的方法。這方法既可以讓學生作文前有一點壓力,把作文寫通順、寫準確、寫生動從而提高寫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讀的能力。
表演:演課堂短劇對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膽識和表演,表現(xiàn)能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很有幫助。課堂上學生表演《唐雎不辱使命》、《我的叔叔于勒》、《范進中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關心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做一個把“教育公平”落實在每一節(jié)語文課的語文教師。有的學生性格內向,有的學生有點自卑,有的學生總坐在教室里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因為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使許多教師常常把“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當成課堂的寵兒,而“后進生”則只好坐冷板凳。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享有“教育平等”,我們應給每一個學生鍛煉的機會:每人介紹一下自己或自己的親人、自己的家鄉(xiāng),每人讀一句、一段課文,每人說一個比喻句、擬人句,每人說一個名人、一句名言,每人說一句成語、一句詩,每人講一個短故事,每人出一個作文題……有時一節(jié)課就可以使許多學生甚至全班學生都有機會說一說、唱一唱,練一練自己的膽子,展示一下自己的知識能力,從而做到“為了一切學生”。
6、注重教書、更重育人,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做一個努力集嚴父、慈母、良師、益友的優(yōu)秀品質于一身的語文教師。由于學科的特殊性,語文教師對學生如何做人這方面的影響,甚至比學生家長、學生的班主任對學生的影響更大。每一節(jié)語文課都可能有德育目標、有德育滲透,只有既教書又育人,充分運用賞識教育,真正關心每一個學生,充分體現(xiàn)語文科“以人為本”的特點,讓學生在語文課堂如沐春風,使學生打好語文基礎,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又知道怎樣做人——的語文教師,才是最棒的語文老師,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為了學生的一切”。
二、課堂教學注意問題
1、教材。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藍本,“探究”不僅是學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師自身對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層內涵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千萬不能課文還未讀懂,就找來課外知識以拓展學生的知識。教師須知知識的遷移不是“見異思遷”,向課外延伸應有“度”的限制,很多時候,將延伸的內容作為課外作業(yè)完成,會更有收獲。
2、教法。任何一種課堂形式(包括電教媒體的運用)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課堂討論或呆板單一,或信馬由韁,或在枝節(jié)問題上爭論不休;有的一節(jié)課則完全用鼠標代替粉筆,用錄音代替教材等,這樣的教學方法沖淡了語文教學的實際任務,難免有“做秀之嫌”。
3、師生關系。我們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更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有教師適時介入,進行必要的點撥歸納,對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將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深層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系統(tǒng)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
三、課堂教學避免誤區(qū)
1、不能讓語文課變成朦朧詩,即閱讀文章不求甚解籠而統(tǒng)之,了解大意即可。
2、不能將語文閱讀變成警句摘讀,即讓學生只找出自己認為最精彩、最感人的語句,任意闡述緣由即可。
四、課堂教學建議
1、把預習、導讀、復習、練習都納入課堂。教師指引,讓每個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去實踐,教師的主導作用則畫龍點睛地突顯在學生思維受阻時給與指導和解決,使整個學習過程能把握重點,易化難點,激發(fā)疑點,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還可以讓師生始終聚焦于教材,同時也節(jié)省了大量課內外學習語文的時間,以便組織指導學生進行更多的課外閱讀。
2、要把握好課堂討論。在近幾年的語文課堂上,我們常見“你覺得哪里寫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動”等問題,這些問題本身提得很好,但我們在設計這些環(huán)節(jié)時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讓學生通過回答這些問題得到什么?是對寫作手法的了解?還是對內在含義的領悟?學生應該從哪個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闡明“精彩”、“感動”的緣由呢?漫無目的的提問,隨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勞動。因此,課堂上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要有明確的目的,此外教師面對學生的討論時要注意適時調控。
3、朗讀教學中要授之以“漁”。朗讀是品味文章的一個重要手段,好的朗讀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內容、揣摩文章語言和體會文章情感基礎之上的,這些基礎,只是反復朗讀或空泛地評價朗讀的好壞都是無效勞動。多問幾個“這里應該怎樣讀”, “在什么情況下我們應該用什么語氣語調來讀” ,“為什么要這樣讀”等,這樣在教會了學生朗讀的方法的同時也能讓學生品味文章的語言,體會文章的情感,可謂一舉兩得。
以上是我們在語文課改中的點滴感悟,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實行課改并非只是教學方法的轉變,這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涉及思想、觀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內容,它要求教師必須有一個脫胎換骨的轉變,而轉變的唯一途徑就是鉆研新課程標準,并在學習的過程中結合實踐,不斷反思,不斷更新,不斷突破,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課改教師。
初中語文課改經驗總結報告篇二
新一輪的語文基礎教育課程要求教師要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確立一種嶄新的教育觀念。這對老師是一個挑戰(zhàn)、一次考驗,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運用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投入到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以高潮的熱情,本著 “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在實踐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的原則,在語文教學新課改中花了心思,下了苦功,現(xiàn)總結如下:
一、加強理論學習,認真學習課標,轉變教學觀念。
我把新課標中定量性的規(guī)定熟讀成誦,
“依法行教”。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我的學生觀、課本觀、課程觀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語文教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天地。貫徹以學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比如,在教學課文之前,我經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在讀課文后根據(jù)我制定的學習目標再討論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作業(yè)也可自主確定。這樣,就使全體學生都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還參與了目標的制定和作業(yè)的布置,從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已的學習目標,可以在自學階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讓學生自主學習
新學期伊始,不馬上急于教課文,首先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縱觀了解全冊書的內容結構。介紹學習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善于利用網絡資源,善于利用校內、家庭、自然、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提出學習要求,如:每周要背誦并默寫 “課外古詩詞背誦”其中的一首。一學期內要閱讀完“名著導讀”中的所有作品,并寫好讀書心得等。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方向。發(fā)揮教師、學生兩個主體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新課程的角度來看,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fā)者和創(chuàng)造者,而不只是被動的執(zhí)行者。因此,教師、學生都是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主體,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教學相長才真正成為可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發(fā)揮出自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更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動參與者,成為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和解決者。
三、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
在教學形式上,力圖改變把學生禁錮在小小的課堂里、日復一日地重復單調枯燥的教學狀況,采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課外找錯別字、病句交流與展示,月球知識擂臺賽,新聞發(fā)布會,故事會(《寓言四則》、《女媧造人》),討論會(《風箏》),朗誦比賽(《理想》、《天上的街市》、《靜夜》,并附有一定的評分標準),演課本劇(《皇帝的新裝》),辦手抄報,編習作集(要求學生在寒假把這個學期里所寫的周練、習作編成一本作文集)。語文課堂教學要突出重點,營造亮點。突出重點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輕重主次,在整體感知上對課文重點進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識的遷移,最后再歸結到整體上來,深化對文章的認識。而課堂教學中的亮點應該是疑問的聚焦點,思維的交匯點,教學的創(chuàng)新點。
四、重視創(chuàng)設學習語文的環(huán)境,提供展示學生成果的機會。
培養(yǎng)學生擁有較為完整的閱讀體系是寫作能力提高的關鍵 ----“向閱讀要寫作能力。”學生涉獵廣泛的課外知識領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適時關心。重視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情感是教學藝術之魂,沒有情感的融入,教學藝術之花就不能開放。而語文教學就是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情來溝通與學生的聯(lián)系,以情來陶冶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既是教學的目標,又是教學的手段。我參考新課標課外讀物,指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學會自主積累,幫助他們建立寫作素材庫,引導他們從中汲取精華,“博眾人之長于已身”。
五、在課上努力營造融洽的氛圍
學生只要有疑問,隨時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隨時可以發(fā)表,師生平等對話,同學間無拘無束地交流。課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自然、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特別是那些鮮活的、密切聯(lián)系現(xiàn)實、密切聯(lián)系學生經驗世界的教育資源,如節(jié)日、紀念日、剛發(fā)生的身邊事、國家大事、國際新聞等,使語文課程內容不再局限于教科書,成為不斷充實、不斷更新的長流活水。
六、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學習的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使學生保持濃厚的興趣,使之在最佳的狀態(tài)下自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才能使學生在自己的起點上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現(xiàn)代教育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熱情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在師生、生生、人機的三向交互活動中掌握了基本知識與技能,形成了良好的個性。同時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也簡化了教師的教學操作,使得教師能集中精力于教學本身,從而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在課改過程中,我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轉變行為,豐富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在培養(yǎng)學生優(yōu)化發(fā)展、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也實現(xiàn)了自己在專業(yè)上發(fā)展和人生的成長。
初中語文課改經驗總結報告篇一
一、課改中的一點體會:
1 、精心準備教具、學案和課件,做一個有備而戰(zhàn),不打無準備之仗的語文教師。語文與其他學科比較,它更要求教師在上課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要上好語文課,平時積累重要,臨場發(fā)揮重要,而在課前了解課標、了解教材、了解學生,收集上課所需的相關資料,確定重點、難點和教法并制作課件。
2、走進課堂,精神飽滿、面帶微笑,普通話流暢,講話有激情,做一個能感染學生的語文教師。只有師生都有充沛的精力和飽滿的激情,語文課堂才會有生機、有活力。
3、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切忌面面俱到,做一個能有所側重、有的放矢的語文教師。在學案設計中,抓住重點難點非常關鍵,千萬不能只求以求面面俱到。
4、變學生客體為主體,做一個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意識、不斷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語文教師。學生的語文能力包括識記、理解、運用、賞析四個層面。學生的參與包括課內參與和課外參與。課外的參與包括預習、復習、完成練習,也可以收集某主題的歌曲、收集名言、看書、記日記、記讀書筆記、收集公益廣告等。課內參與包括記課堂筆記、提出問題、回答問題、默看課文、朗讀課文、復述大意,也可以唱歌、背詩(文)、講故事、講笑話、做游戲、口頭作文、表演短劇、進行辯論等等。沒有學生的參與,就無法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語文課堂是枯燥乏味的課堂。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才能把課真正上活;才能使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新課程理念得到實現(xiàn);才能夯實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基本功;才能提高學生識記,理解、運用和賞析的綜合能力。為此,我在語文課堂做過以下嘗試——
讀:默讀、朗讀,慢讀、快讀,單讀、齊讀,多人串讀、學生或師生交替讀、分角色讀。讀是常用而又實用的一種方式。抽學生讀自己的作文也是不錯的方法。這方法既可以讓學生作文前有一點壓力,把作文寫通順、寫準確、寫生動從而提高寫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讀的能力。
表演:演課堂短劇對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膽識和表演,表現(xiàn)能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很有幫助。課堂上學生表演《唐雎不辱使命》、《我的叔叔于勒》、《范進中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關心學生,關心每一個學生,做一個把“教育公平”落實在每一節(jié)語文課的語文教師。有的學生性格內向,有的學生有點自卑,有的學生總坐在教室里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因為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使許多教師常常把“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當成課堂的寵兒,而“后進生”則只好坐冷板凳。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享有“教育平等”,我們應給每一個學生鍛煉的機會:每人介紹一下自己或自己的親人、自己的家鄉(xiāng),每人讀一句、一段課文,每人說一個比喻句、擬人句,每人說一個名人、一句名言,每人說一句成語、一句詩,每人講一個短故事,每人出一個作文題……有時一節(jié)課就可以使許多學生甚至全班學生都有機會說一說、唱一唱,練一練自己的膽子,展示一下自己的知識能力,從而做到“為了一切學生”。
6、注重教書、更重育人,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做一個努力集嚴父、慈母、良師、益友的優(yōu)秀品質于一身的語文教師。由于學科的特殊性,語文教師對學生如何做人這方面的影響,甚至比學生家長、學生的班主任對學生的影響更大。每一節(jié)語文課都可能有德育目標、有德育滲透,只有既教書又育人,充分運用賞識教育,真正關心每一個學生,充分體現(xiàn)語文科“以人為本”的特點,讓學生在語文課堂如沐春風,使學生打好語文基礎,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又知道怎樣做人——的語文教師,才是最棒的語文老師,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為了學生的一切”。
二、課堂教學注意問題
1、教材。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藍本,“探究”不僅是學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師自身對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層內涵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千萬不能課文還未讀懂,就找來課外知識以拓展學生的知識。教師須知知識的遷移不是“見異思遷”,向課外延伸應有“度”的限制,很多時候,將延伸的內容作為課外作業(yè)完成,會更有收獲。
2、教法。任何一種課堂形式(包括電教媒體的運用)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課堂討論或呆板單一,或信馬由韁,或在枝節(jié)問題上爭論不休;有的一節(jié)課則完全用鼠標代替粉筆,用錄音代替教材等,這樣的教學方法沖淡了語文教學的實際任務,難免有“做秀之嫌”。
3、師生關系。我們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更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有教師適時介入,進行必要的點撥歸納,對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將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深層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系統(tǒng)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
三、課堂教學避免誤區(qū)
1、不能讓語文課變成朦朧詩,即閱讀文章不求甚解籠而統(tǒng)之,了解大意即可。
2、不能將語文閱讀變成警句摘讀,即讓學生只找出自己認為最精彩、最感人的語句,任意闡述緣由即可。
四、課堂教學建議
1、把預習、導讀、復習、練習都納入課堂。教師指引,讓每個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去實踐,教師的主導作用則畫龍點睛地突顯在學生思維受阻時給與指導和解決,使整個學習過程能把握重點,易化難點,激發(fā)疑點,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還可以讓師生始終聚焦于教材,同時也節(jié)省了大量課內外學習語文的時間,以便組織指導學生進行更多的課外閱讀。
2、要把握好課堂討論。在近幾年的語文課堂上,我們常見“你覺得哪里寫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動”等問題,這些問題本身提得很好,但我們在設計這些環(huán)節(jié)時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讓學生通過回答這些問題得到什么?是對寫作手法的了解?還是對內在含義的領悟?學生應該從哪個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闡明“精彩”、“感動”的緣由呢?漫無目的的提問,隨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勞動。因此,課堂上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要有明確的目的,此外教師面對學生的討論時要注意適時調控。
3、朗讀教學中要授之以“漁”。朗讀是品味文章的一個重要手段,好的朗讀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內容、揣摩文章語言和體會文章情感基礎之上的,這些基礎,只是反復朗讀或空泛地評價朗讀的好壞都是無效勞動。多問幾個“這里應該怎樣讀”, “在什么情況下我們應該用什么語氣語調來讀” ,“為什么要這樣讀”等,這樣在教會了學生朗讀的方法的同時也能讓學生品味文章的語言,體會文章的情感,可謂一舉兩得。
以上是我們在語文課改中的點滴感悟,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實行課改并非只是教學方法的轉變,這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涉及思想、觀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內容,它要求教師必須有一個脫胎換骨的轉變,而轉變的唯一途徑就是鉆研新課程標準,并在學習的過程中結合實踐,不斷反思,不斷更新,不斷突破,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課改教師。
初中語文課改經驗總結報告篇二
新一輪的語文基礎教育課程要求教師要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確立一種嶄新的教育觀念。這對老師是一個挑戰(zhàn)、一次考驗,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運用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投入到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我以高潮的熱情,本著 “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在實踐中學習,在反思中進步”的原則,在語文教學新課改中花了心思,下了苦功,現(xiàn)總結如下:
一、加強理論學習,認真學習課標,轉變教學觀念。
我把新課標中定量性的規(guī)定熟讀成誦,
“依法行教”。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我的學生觀、課本觀、課程觀發(fā)生了巨大的轉變,語文教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天地。貫徹以學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比如,在教學課文之前,我經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學目標展示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在讀課文后根據(jù)我制定的學習目標再討論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作業(yè)也可自主確定。這樣,就使全體學生都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還參與了目標的制定和作業(yè)的布置,從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已的學習目標,可以在自學階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讓學生自主學習
新學期伊始,不馬上急于教課文,首先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縱觀了解全冊書的內容結構。介紹學習方法,如:什么叫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善于利用網絡資源,善于利用校內、家庭、自然、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提出學習要求,如:每周要背誦并默寫 “課外古詩詞背誦”其中的一首。一學期內要閱讀完“名著導讀”中的所有作品,并寫好讀書心得等。讓學生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方向。發(fā)揮教師、學生兩個主體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新課程的角度來看,教師和學生都是課程的開發(fā)者和創(chuàng)造者,而不只是被動的執(zhí)行者。因此,教師、學生都是語文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主體,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教學相長才真正成為可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發(fā)揮出自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更要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動參與者,成為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和解決者。
三、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
在教學形式上,力圖改變把學生禁錮在小小的課堂里、日復一日地重復單調枯燥的教學狀況,采取多種多樣的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形式,如:課外找錯別字、病句交流與展示,月球知識擂臺賽,新聞發(fā)布會,故事會(《寓言四則》、《女媧造人》),討論會(《風箏》),朗誦比賽(《理想》、《天上的街市》、《靜夜》,并附有一定的評分標準),演課本劇(《皇帝的新裝》),辦手抄報,編習作集(要求學生在寒假把這個學期里所寫的周練、習作編成一本作文集)。語文課堂教學要突出重點,營造亮點。突出重點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的輕重主次,在整體感知上對課文重點進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識的遷移,最后再歸結到整體上來,深化對文章的認識。而課堂教學中的亮點應該是疑問的聚焦點,思維的交匯點,教學的創(chuàng)新點。
四、重視創(chuàng)設學習語文的環(huán)境,提供展示學生成果的機會。
培養(yǎng)學生擁有較為完整的閱讀體系是寫作能力提高的關鍵 ----“向閱讀要寫作能力。”學生涉獵廣泛的課外知識領域,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適時關心。重視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情感是教學藝術之魂,沒有情感的融入,教學藝術之花就不能開放。而語文教學就是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情來溝通與學生的聯(lián)系,以情來陶冶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既是教學的目標,又是教學的手段。我參考新課標課外讀物,指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學會自主積累,幫助他們建立寫作素材庫,引導他們從中汲取精華,“博眾人之長于已身”。
五、在課上努力營造融洽的氛圍
學生只要有疑問,隨時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隨時可以發(fā)表,師生平等對話,同學間無拘無束地交流。課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自然、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特別是那些鮮活的、密切聯(lián)系現(xiàn)實、密切聯(lián)系學生經驗世界的教育資源,如節(jié)日、紀念日、剛發(fā)生的身邊事、國家大事、國際新聞等,使語文課程內容不再局限于教科書,成為不斷充實、不斷更新的長流活水。
六、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學習的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使學生保持濃厚的興趣,使之在最佳的狀態(tài)下自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才能使學生在自己的起點上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現(xiàn)代教育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熱情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在師生、生生、人機的三向交互活動中掌握了基本知識與技能,形成了良好的個性。同時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也簡化了教師的教學操作,使得教師能集中精力于教學本身,從而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在課改過程中,我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轉變觀念、轉變角色、轉變行為,豐富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在培養(yǎng)學生優(yōu)化發(fā)展、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也實現(xiàn)了自己在專業(yè)上發(fā)展和人生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