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氣養(yǎng)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用于脾胃虛弱證、肺腎虛弱證、陰虛內(nèi)熱證、消渴證。
本品甘平,入脾、肺、腎經(jīng)。既能補氣,又可養(yǎng)陰,為平補脾、肺、腎三焦氣陰之良藥,適用于脾、肺、腎氣陰不足諸證。且性兼澀,有輕微的收斂固澀之效,能止瀉,固腎澀精止遺,故多用于脾虛食少便溏、食積泄瀉;肺腎氣陰不足之久咳虛喘;腎虛不固的遺精、尿頻,脾腎虛弱的帶下清稀、綿綿不止;以及陰虛內(nèi)熱之消渴證。
(1)治脾胃虛弱,食少便溏、食積泄瀉。常配人參(或黨參)、白術(shù)、茯苓等同用,如參苓白術(shù)散。
(2)治肺虛咳喘,或肺腎兩虛久咳久喘。常配人參、麥冬、五味子等同用。
(3)治腎虛不固的遺精、尿頻、帶下清稀,常配熟地黃、山茱萸、菟絲子等同用。
(4)治脾虛有濕的帶下清稀、綿綿不止。每與黨參、白術(shù)、車前子等同用;若帶下發(fā)黃而有濕熱者,則宜與黃柏、椿皮等同用。
(5)治陰虛內(nèi)熱之口渴多飲、小便頻數(shù),消渴證。常配黃芪、知母、五味子等同用,如玉液湯。
本品甘平,入脾、肺、腎經(jīng)。既能補氣,又可養(yǎng)陰,為平補脾、肺、腎三焦氣陰之良藥,適用于脾、肺、腎氣陰不足諸證。且性兼澀,有輕微的收斂固澀之效,能止瀉,固腎澀精止遺,故多用于脾虛食少便溏、食積泄瀉;肺腎氣陰不足之久咳虛喘;腎虛不固的遺精、尿頻,脾腎虛弱的帶下清稀、綿綿不止;以及陰虛內(nèi)熱之消渴證。
(1)治脾胃虛弱,食少便溏、食積泄瀉。常配人參(或黨參)、白術(shù)、茯苓等同用,如參苓白術(shù)散。
(2)治肺虛咳喘,或肺腎兩虛久咳久喘。常配人參、麥冬、五味子等同用。
(3)治腎虛不固的遺精、尿頻、帶下清稀,常配熟地黃、山茱萸、菟絲子等同用。
(4)治脾虛有濕的帶下清稀、綿綿不止。每與黨參、白術(shù)、車前子等同用;若帶下發(fā)黃而有濕熱者,則宜與黃柏、椿皮等同用。
(5)治陰虛內(nèi)熱之口渴多飲、小便頻數(shù),消渴證。常配黃芪、知母、五味子等同用,如玉液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