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廟
位于山東鄒縣城南,西與孟府毗鄰,是祭把孟子的廟宇。孟子名軻, 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正統(tǒng)繼承者。被后世學 者尊為僅次于孔子的人——“亞圣”。
孟子幼時家境貧困,三歲喪父,全賴其母教養(yǎng)。孟母以“三遷其居” 的方式和“斷機教子“的方法,促使孟子立志學儒習禮。孟子從學于孔 子之孫子思的門下。他一生主要從事教育,認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是最快樂之事。孟子去世后,后人把他葬在鄒縣郊外,稱孟林。并在縣 城建立了孟廟和修筑了供孟子后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居住的孟府。
孟廟始建于北宋(1037年),其原址在孟子陵墓之旁。后因距城較 遠,瞻仰祭祀諸多不便,乃于宣和三年(1121年)遷建于現(xiàn)址,其后對 孟廟不斷增修擴建,直至明代才具有現(xiàn)在規(guī)模。
孟廟呈長方形,前后分五進院落,共有各類殿宇64間,木坊4座,石 坊1座。以主體建筑亞圣殿為中心,南北成一中軸線,左右作對稱式配列。 前部為二十大院,后部分左、中、右三路。廟內建筑布局開闊,疏密相 宜,院院不同,各具格局。
亞圣殿高17米,面積560多平方米,重檐九脊,綠琉璃瓦蓋頂,朱漆 彩繪柱梁。殿內正中供奉孟軻像。楣上有清雍正皇帝御書的“守先待后” 橫匾。大殿宏偉壯觀,經歷金、元、明、清各代,維修有38次以上。
廟內的寢殿、啟圣殿、孟母殿和御碑亭等建筑,各具特色。整個孟 廟可以說是一處古代建筑、雕刻、繪畫工藝的藝術博物館,同曲阜孔廟 遙相輝映。廟內350多塊碑碣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孟母斷機處”和“ 孟母三遷”兩塊。
孟母殿在廟的東北隅,殿前有一石碑,上鐫“母教一人”四個大字, 高度概括了孟母一生的婦德(教子有方的崇高品德)。
位于山東鄒縣城南,西與孟府毗鄰,是祭把孟子的廟宇。孟子名軻, 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正統(tǒng)繼承者。被后世學 者尊為僅次于孔子的人——“亞圣”。
孟子幼時家境貧困,三歲喪父,全賴其母教養(yǎng)。孟母以“三遷其居” 的方式和“斷機教子“的方法,促使孟子立志學儒習禮。孟子從學于孔 子之孫子思的門下。他一生主要從事教育,認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是最快樂之事。孟子去世后,后人把他葬在鄒縣郊外,稱孟林。并在縣 城建立了孟廟和修筑了供孟子后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居住的孟府。
孟廟始建于北宋(1037年),其原址在孟子陵墓之旁。后因距城較 遠,瞻仰祭祀諸多不便,乃于宣和三年(1121年)遷建于現(xiàn)址,其后對 孟廟不斷增修擴建,直至明代才具有現(xiàn)在規(guī)模。
孟廟呈長方形,前后分五進院落,共有各類殿宇64間,木坊4座,石 坊1座。以主體建筑亞圣殿為中心,南北成一中軸線,左右作對稱式配列。 前部為二十大院,后部分左、中、右三路。廟內建筑布局開闊,疏密相 宜,院院不同,各具格局。
亞圣殿高17米,面積560多平方米,重檐九脊,綠琉璃瓦蓋頂,朱漆 彩繪柱梁。殿內正中供奉孟軻像。楣上有清雍正皇帝御書的“守先待后” 橫匾。大殿宏偉壯觀,經歷金、元、明、清各代,維修有38次以上。
廟內的寢殿、啟圣殿、孟母殿和御碑亭等建筑,各具特色。整個孟 廟可以說是一處古代建筑、雕刻、繪畫工藝的藝術博物館,同曲阜孔廟 遙相輝映。廟內350多塊碑碣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孟母斷機處”和“ 孟母三遷”兩塊。
孟母殿在廟的東北隅,殿前有一石碑,上鐫“母教一人”四個大字, 高度概括了孟母一生的婦德(教子有方的崇高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