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耳happyman2000
這兩天自己寫了不少提綱,發(fā)現題庫中有很多題目(怎么說也有二三十)其題干本身就是一個假設或因果關系,或者干脆是把兩者混起來。我就突然想到能不能把在寫argument中常用的邏輯批判的方法運用其中,經研究嘗試,略有小成,拿來與大家分享討論。先舉兩個例子:一.前兩天有朋友也討論過這道題:High-profit awards such as the Nobel Prize
are actually damaging to society because they suggest that only a few people deserve such recognition.這道題我剛看的時候覺得很暈,覺得是在胡說八道,可一時又找不出錯在哪,從哪里下手。后來認真看了一下其中的邏輯關系,發(fā)現至少有兩個邏輯錯誤。1 unfounded assumption: Nobel Prize are actually damaging to society 2 false causality: because they suggest that only a few people deserve such recognition.思路一下就清楚了。又從亞歷士多德哪里知道了三段論這么個東東,就以syllogism的形式寫了個提綱:
觀點:反對。1大前提:獎勵獎金的真正意義不在于其本身的物質載體,而在于通過表揚某個個體或集體的杰出成就而達到一種精神激勵的目的,從而使被獎勵的個體乃至整個社會的所有成員得到鼓舞,發(fā)揮更大的潛能。2小前提:像Nobel這樣的獎項,把極高的獎勵和榮譽給了極少的人,看似損害了大眾的利益,但確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原則上的,其獎勵的數目與獲獎者的貢獻是成正比的(舉例幾個說明一下)。3結論:只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則上,高額的獎項就是有益和絕對必要的,不會actually damaging to society,現實也證明了很多人會以獲獎者為榜樣,努力奮斗。
大家可能會看出我的大前提和小前提實際上就是對那兩個錯誤邏輯關系的批判和反駁,只不過在寫大前提是對Nobel的外延作了一個延伸,擴展到所有的獎勵獎金,這也是大前提宏觀性的要求。
二.The widespread idea that people should make self-improvement a primary goal in their lives is problematic because it assumes that people are intrinsically deficient.
這也是一道讓人很暈的題,不知道它想說什么。同樣,在分析了其中的邏輯錯誤后,思路也就有了,其實和上面一樣:1 unfounded assumption or conclusion: people should make self-improvement is problematic 2 false causality: because it assumes that people are intrinsically deficient.這個題目用三段論的方法不太好寫,但可以把對兩個邏輯錯誤的批判自然的變成兩個分論點。提綱如下:觀點:反對。1對錯誤邏輯關系二反駁:假設人類有缺陷不是自我發(fā)展有問題的理由。相反正因為有缺陷,才要自我發(fā)展。自我發(fā)展的內在需要:A生物進化的角度,類比說明。B人獨特的社會屬性:獨立自主,競爭意識等(主要從理論上說明)。2對錯誤邏輯關系一的反駁:從自我發(fā)展的外在影響看,自我發(fā)展也是沒有問題的(從個人成功和社會繁榮兩方面說明,事例法) 3其實如果是完全反駁的話,前兩段已經足夠了。如果還想說,再加一點補充,就是個人法不能凌駕于他人和集體國家之上,要與社會保持和諧一致等。
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在題目是一個明顯的因果關系并且作題著準備采取完全同意或者是完全反對的立場時,用邏輯批判的方法找出題中的邏輯錯誤,加工之后采取遞進(三段論)或并列(分論點)的方法很容易下手,文章的邏輯結構也容易做到清晰嚴謹。這里還有一個表同意的例子是我跟貼時發(fā)的,貼過來大家一起看一下
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在表同意時,很多時候要在對文章的觀點表示同意的情況下自己做一個延伸和補充。ISSUE165---------------------"It is always an individual who is the impetus for innovation; the details may be worked out by a team, but true innovation results from the enterprise and unique perception of an individual."觀點:同意1創(chuàng)新的特性決定了每一個單個的新理念新突破必定來自個人。2但對innovation的理解理解不可過于偏狹,當今社會,innovation更多意味著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或是a set of new ideas,是一個涉及到各個方面的系統工程。然而個人無論在知識結構還是思維方法上總有其局限性,這時,innovation對個人就是mission impossible,而群策群力,大家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領域出發(fā)解決各自的問題,才有可能實現innovation. 3針對第二點談如何實現這種創(chuàng)新性的合作,與傳統的合作作一下對比什么的(其實是暫時想不出來了)邏輯思路:1肯定創(chuàng)新來自個人(大前提)。2闡明一個與以往不同的現象,就是集體創(chuàng)新(小前提,也是補充和延伸的部分)。3針對前兩段提出解決方案(結論)。
還有兩點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一,不要把argument的思路和語言原封不動的移植過來,思路上一定要在批判的同時提出自己的觀點;語言上也不要用argument中那種過于死板僵化的套話,靈活一些。我就發(fā)現我這兩天寫的issue像argument,郁悶~~~二:這種方法暫時只適用于一邊倒的觀點,折衷的觀點還沒有研究是否可行
經過大家的討論,那個諾貝爾獎的題目我已經有了些感覺了!木耳說得有道理,該題的論斷建立在錯誤的因果關系上。獲獎概率太低,所以對社會有害。我覺得他得出這種結論主要是從激勵的角度而言的,當個人對獲獎的效用的期望值幾乎等于零的時候,激勵效果也就為零,所以很多人沒有動力做基礎理論研究了。因而,要批判該觀點,首先必須指出大多數high-profile awards的激勵作用是次要的,像諾貝爾獎,現在他的主要社會作用在于引導社會對科學精神、人道主義和世界和平的尊崇和向往,引導社會成員特別是青年學生和科研工作者勇于探索未知世界、追求科學真理。也就是說,這些獎項在塑造和引導價值觀方面的作用遠遠超過激勵作用。所以,只有少數人能獲獎的事實也就不存在挫傷他人積極性的問題了。另外,即使從激勵的角度而言,獲獎概率低也不會挫傷大多數人的積極性。首先,諾貝爾獎主要還是一個額外的獎項,是對科學家杰出貢獻的一個預期外的獎勵。幾乎所有獲獎的科學家在獲獎之前都已經蜚聲海內外,不管是物質方面還是精神方面,社會已經給了他們對等的報酬。諾貝爾獎主要是額外的驚喜,是錦上添花的東西,沒有人會為預期外的東西分神。再次,能否獲獎不光取決于個人奮斗和個人才華,還與運氣、偶然性密切相關,所以那些付出了努力但沒有獲獎的人也能夠坦然對待。
這兩天自己寫了不少提綱,發(fā)現題庫中有很多題目(怎么說也有二三十)其題干本身就是一個假設或因果關系,或者干脆是把兩者混起來。我就突然想到能不能把在寫argument中常用的邏輯批判的方法運用其中,經研究嘗試,略有小成,拿來與大家分享討論。先舉兩個例子:一.前兩天有朋友也討論過這道題:High-profit awards such as the Nobel Prize
are actually damaging to society because they suggest that only a few people deserve such recognition.這道題我剛看的時候覺得很暈,覺得是在胡說八道,可一時又找不出錯在哪,從哪里下手。后來認真看了一下其中的邏輯關系,發(fā)現至少有兩個邏輯錯誤。1 unfounded assumption: Nobel Prize are actually damaging to society 2 false causality: because they suggest that only a few people deserve such recognition.思路一下就清楚了。又從亞歷士多德哪里知道了三段論這么個東東,就以syllogism的形式寫了個提綱:
觀點:反對。1大前提:獎勵獎金的真正意義不在于其本身的物質載體,而在于通過表揚某個個體或集體的杰出成就而達到一種精神激勵的目的,從而使被獎勵的個體乃至整個社會的所有成員得到鼓舞,發(fā)揮更大的潛能。2小前提:像Nobel這樣的獎項,把極高的獎勵和榮譽給了極少的人,看似損害了大眾的利益,但確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原則上的,其獎勵的數目與獲獎者的貢獻是成正比的(舉例幾個說明一下)。3結論:只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則上,高額的獎項就是有益和絕對必要的,不會actually damaging to society,現實也證明了很多人會以獲獎者為榜樣,努力奮斗。
大家可能會看出我的大前提和小前提實際上就是對那兩個錯誤邏輯關系的批判和反駁,只不過在寫大前提是對Nobel的外延作了一個延伸,擴展到所有的獎勵獎金,這也是大前提宏觀性的要求。
二.The widespread idea that people should make self-improvement a primary goal in their lives is problematic because it assumes that people are intrinsically deficient.
這也是一道讓人很暈的題,不知道它想說什么。同樣,在分析了其中的邏輯錯誤后,思路也就有了,其實和上面一樣:1 unfounded assumption or conclusion: people should make self-improvement is problematic 2 false causality: because it assumes that people are intrinsically deficient.這個題目用三段論的方法不太好寫,但可以把對兩個邏輯錯誤的批判自然的變成兩個分論點。提綱如下:觀點:反對。1對錯誤邏輯關系二反駁:假設人類有缺陷不是自我發(fā)展有問題的理由。相反正因為有缺陷,才要自我發(fā)展。自我發(fā)展的內在需要:A生物進化的角度,類比說明。B人獨特的社會屬性:獨立自主,競爭意識等(主要從理論上說明)。2對錯誤邏輯關系一的反駁:從自我發(fā)展的外在影響看,自我發(fā)展也是沒有問題的(從個人成功和社會繁榮兩方面說明,事例法) 3其實如果是完全反駁的話,前兩段已經足夠了。如果還想說,再加一點補充,就是個人法不能凌駕于他人和集體國家之上,要與社會保持和諧一致等。
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在題目是一個明顯的因果關系并且作題著準備采取完全同意或者是完全反對的立場時,用邏輯批判的方法找出題中的邏輯錯誤,加工之后采取遞進(三段論)或并列(分論點)的方法很容易下手,文章的邏輯結構也容易做到清晰嚴謹。這里還有一個表同意的例子是我跟貼時發(fā)的,貼過來大家一起看一下
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在表同意時,很多時候要在對文章的觀點表示同意的情況下自己做一個延伸和補充。ISSUE165---------------------"It is always an individual who is the impetus for innovation; the details may be worked out by a team, but true innovation results from the enterprise and unique perception of an individual."觀點:同意1創(chuàng)新的特性決定了每一個單個的新理念新突破必定來自個人。2但對innovation的理解理解不可過于偏狹,當今社會,innovation更多意味著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或是a set of new ideas,是一個涉及到各個方面的系統工程。然而個人無論在知識結構還是思維方法上總有其局限性,這時,innovation對個人就是mission impossible,而群策群力,大家從各自不同的角度領域出發(fā)解決各自的問題,才有可能實現innovation. 3針對第二點談如何實現這種創(chuàng)新性的合作,與傳統的合作作一下對比什么的(其實是暫時想不出來了)邏輯思路:1肯定創(chuàng)新來自個人(大前提)。2闡明一個與以往不同的現象,就是集體創(chuàng)新(小前提,也是補充和延伸的部分)。3針對前兩段提出解決方案(結論)。
還有兩點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一,不要把argument的思路和語言原封不動的移植過來,思路上一定要在批判的同時提出自己的觀點;語言上也不要用argument中那種過于死板僵化的套話,靈活一些。我就發(fā)現我這兩天寫的issue像argument,郁悶~~~二:這種方法暫時只適用于一邊倒的觀點,折衷的觀點還沒有研究是否可行
經過大家的討論,那個諾貝爾獎的題目我已經有了些感覺了!木耳說得有道理,該題的論斷建立在錯誤的因果關系上。獲獎概率太低,所以對社會有害。我覺得他得出這種結論主要是從激勵的角度而言的,當個人對獲獎的效用的期望值幾乎等于零的時候,激勵效果也就為零,所以很多人沒有動力做基礎理論研究了。因而,要批判該觀點,首先必須指出大多數high-profile awards的激勵作用是次要的,像諾貝爾獎,現在他的主要社會作用在于引導社會對科學精神、人道主義和世界和平的尊崇和向往,引導社會成員特別是青年學生和科研工作者勇于探索未知世界、追求科學真理。也就是說,這些獎項在塑造和引導價值觀方面的作用遠遠超過激勵作用。所以,只有少數人能獲獎的事實也就不存在挫傷他人積極性的問題了。另外,即使從激勵的角度而言,獲獎概率低也不會挫傷大多數人的積極性。首先,諾貝爾獎主要還是一個額外的獎項,是對科學家杰出貢獻的一個預期外的獎勵。幾乎所有獲獎的科學家在獲獎之前都已經蜚聲海內外,不管是物質方面還是精神方面,社會已經給了他們對等的報酬。諾貝爾獎主要是額外的驚喜,是錦上添花的東西,沒有人會為預期外的東西分神。再次,能否獲獎不光取決于個人奮斗和個人才華,還與運氣、偶然性密切相關,所以那些付出了努力但沒有獲獎的人也能夠坦然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