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蟾山以山幽石奇取勝,氣象萬千,林木蒼秀直逼峨眉。玉蟾山, 位于瀘州市區(qū)以北35公里, 瀘縣縣城旁。 有森林面積5400多畝。因山形、山石狀似蟾蜍而得名。玉蟾山歷來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聞名川南,被張愛萍將軍譽為“川南明珠”。成渝高速公路隆昌連接線沿321國道南行25 公里即到川南名勝玉蟾山。
玉蟾山在歷曾是川南佛教名山。據(jù)史料記載,從唐代景福二年起,已建有圓通寺。每年觀音盛會,川南各 地香客游人云集于此,誦經作法,盛況空前。故而玉蟾又 有“小寶頂”之美稱。如今,玉蟾山上遠留有曾經輝煌的印跡。宋代大文豪、書法家黃庭堅(字山谷)醉留“玉蟾”;明代新都狀元楊慎(字升庵)狂寫“金鰲峰”。到清代,山上寺廟林立。羅漢街內一臺一重殿,一級 一重天;廟宇巍峨,氣象萬千。曾號稱“大和尚五萬五, 小和尚不消數(shù)”。暮鼓晨鐘,香煙繚繞,香客如云,佛事 之盛,令人嘆絕。清代同治年間,一場大火將山上古建筑毀于一旦。如今圓通寺遺址上幸存的佛像石刻和摩巖造像400 余尊依然 吸引著現(xiàn)代善男信女。以佛教傳說和民間故事為題材的明代石刻,大有丈余,小不足尺,雕刻人物神采各異,風格獨特。其中千手觀音、九龍浴太子、悟道圖、十八羅漢飄海圖等都是石刻藝術的精品之作。
地址: 瀘州市區(qū)以北35公里, 瀘縣縣城旁
玉蟾山在歷曾是川南佛教名山。據(jù)史料記載,從唐代景福二年起,已建有圓通寺。每年觀音盛會,川南各 地香客游人云集于此,誦經作法,盛況空前。故而玉蟾又 有“小寶頂”之美稱。如今,玉蟾山上遠留有曾經輝煌的印跡。宋代大文豪、書法家黃庭堅(字山谷)醉留“玉蟾”;明代新都狀元楊慎(字升庵)狂寫“金鰲峰”。到清代,山上寺廟林立。羅漢街內一臺一重殿,一級 一重天;廟宇巍峨,氣象萬千。曾號稱“大和尚五萬五, 小和尚不消數(shù)”。暮鼓晨鐘,香煙繚繞,香客如云,佛事 之盛,令人嘆絕。清代同治年間,一場大火將山上古建筑毀于一旦。如今圓通寺遺址上幸存的佛像石刻和摩巖造像400 余尊依然 吸引著現(xiàn)代善男信女。以佛教傳說和民間故事為題材的明代石刻,大有丈余,小不足尺,雕刻人物神采各異,風格獨特。其中千手觀音、九龍浴太子、悟道圖、十八羅漢飄海圖等都是石刻藝術的精品之作。
地址: 瀘州市區(qū)以北35公里, 瀘縣縣城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