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祠位于中山七路,又稱陳氏書院。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始建,光緒二十年(1894)落成。
陳家祠坐北向南,總體布局以中軸線為主體建筑,中軸線兩側(cè)為廳堂,兩邊以偏間、廊廡圍合;每座單體建筑以青云巷隔開,建筑間以長廊相連,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進深三進。祠堂前辟有寬闊的庭院,還有東院和后院,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
中軸線上主要建筑有頭門、聚賢堂和后堂。
頭門面寬五間27.56米、進深三間14.91米。17架梁用四柱、梁架、駝峰、斗拱、雀替均刻有花卉、瓜果、人物等紋飾。頭門大門上懸“陳氏書院” 橫匾,兩邊有石砌墊臺,門前兩側(cè)立一對直徑1.4米、連座高2.25米的石鼓,兩扇大門上彩繪河神。大門內(nèi)設(shè)四扇雙面鏤雕屏風(fēng)。頭門明間與次間梁架高10.09米,稍間梁架高9.69米,形成高低錯落兩個屋面,硬山頂封火冊墻,屋面鋪碌灰筒瓦,正梁塑花鳥、人物灰塑紋飾,砌石灣陶塑人物瓦脊,垂脊塑壽果、蝠鼠和獅子等。兩側(cè)東西廳堂面寬14.05米、進深三間11.9米,其建筑規(guī)模、裝飾比頭門稍次。
聚賢堂原是陳姓族人舉行春秋祭祀和議事聚會的地方。面寬五間27.84米、進深三間16.7米,二十一架梁六柱出前后廊,梁架、駝峰、斗拱、雀替雕刻花紋,后外金柱明間、次間裝12扇鏤雕屏風(fēng),稍間設(shè)花罩;堂前設(shè)月臺,月臺寬16.84米、深5.76米,石雕塑柱以嶺南佳果為裝飾,欄板嵌鐵花。正脊上陶塑瓦脊是1981年修復(fù)時重新燒制的。
后進后堂及大廳三間原是安放陳氏祖先牌位及祭祀的廳堂。中后堂面寬五間,進深三間,二十一架梁用五柱后墻承重,后金柱間各設(shè)高7米的木鏤雕龕罩,后稍間設(shè)神龕,內(nèi)設(shè)21級木階放置神位、牌位。
除中軸線主體建筑外,其他廳堂、廊廡、齋室、廂房等建筑中廣泛采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鐵鑄等不同風(fēng)格的工藝做裝飾,梁架、斗拱、駝峰、墻壁、墀頭、踏道等均以梅蘭菊竹、花鳥蟲魚、嶺南佳果、歷史典故、戲曲人物等題材為裝飾內(nèi)容。
陳家祠于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在廣州市委、市政府主辦的“新世紀羊城八景”評選活動中,陳家祠以“古祠留芳”名列羊城新八景之一。
中外聞名的陳家祠,其規(guī)模宏大,布局嚴謹,氣勢雄偉,裝飾巧奪天工,富麗堂皇,無怪乎人們稱它是嶺南建筑的明珠,又說它是集嶺南裝飾工藝之大成。在此,僅從嶺南建筑、裝飾工藝的角度向大家介紹這座廣東規(guī)模最大最具嶺南文化風(fēng)格的古建筑。其中主要介紹它“三雕”、“三塑”的高超技藝。
陳家祠又稱陳氏書院,顧名思義,它是當(dāng)時廣東省72縣陳姓的族祠和書院。它是廣東省現(xiàn)存宗祠建筑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嶺南民間建筑裝飾藝術(shù)最豐富最有代表性的一座,被譽為嶺南建筑藝術(shù)的寶庫、“百粵冠祠”,聞名于國內(nèi)外。19世紀2O年代德國《世界建筑藝術(shù)》和日本《嶺南紀勝》等外籍中已有所記述,備受推崇。
陳氏書院集嶺南建筑工藝裝飾之大成,幾乎全部堂、院、廊、廳、門、窗、欄、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嶺南建筑的“三雕三塑”即石雕、木雕、磚雕、陶塑、泥塑、灰塑以及鐵鑄工藝的高超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