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周國平散文篇一
我不喜歡一切等。無論所等的是好事,壞事,好壞未卜之事,不好不壞之事,等總是無可奈何的。等的時候,一顆心懸著,這滋味不好受。
就算等的是幸福吧,等本身卻說不上幸福。想像中的幸福愈誘人,等的時光愈難捱。例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自是一件美事,可是,性急的情人大約都像《西廂記》里那一對兒,自從那日初時,想月華,捱一刻似一夏。只恨柳梢日輪下得遲,月影上得慢。第一次幽會,張生等鶯鶯,忽而倚門翹望,忽而臥床哀嘆,心中無端猜度佳人來也不來,一會兒怨,一會兒諒,那副神不守舍的模樣委實慘不忍睹。我相信鶯鶯就不至于這么慘。幽會前等的一方要比赴的一方更受煎熬,就像惜別后留的一方要比走的一方更覺凄涼一樣。那赴的走的多少是主動的,這等的留的卻完全是被動的。赴的未到,等的人面對的是靜止的時間。走的去了,留的人面對的是空虛的空間。等的可怕,在于等的人對于所等的事完全不能支配,對于其他的事又完全沒有心思,因而被迫處在無所事事的狀態(tài)。有所期待使人興奮,無所事事又使人無聊,等便是混合了興奮和無聊的一種心境。隨著等的時間延長,興奮轉(zhuǎn)成疲勞,無聊的心境就會占據(jù)優(yōu)勢。如果佳人始終不來,才子只要不是愁得竟吊死在那棵柳樹上,恐怕就只有在月下伸懶腰打呵欠的份了。
人等好事嫌姍姍來遲,等壞事同樣也缺乏耐心。沒有誰愿意等壞事,壞事而要等,是因為在劫難逃,實出于不得已。不過,既然在劫難逃,一般人的心理便是寧肯早點了結(jié),不愿無謂拖延。假如我們所愛的一位親人患了必死之癥,我們當(dāng)然懼怕那結(jié)局的到來。可是,再大的恐懼也不能消除久等的無聊。在《戰(zhàn)爭與和平》中,娜塔莎一邊守護著彌留之際的安德列,一邊在編一只襪子。她愛安德列勝于世上的一切,但她仍然不能除了等心上人死之外什么事也不做。一個人在等自己的死時會不會無聊呢?這大約首先要看有無足夠的精力。比較恰當(dāng)?shù)睦邮撬佬谭?,我揣摩他們只要離刑期還有一段日子,就不可能一門心思只想著那顆致命的子彈??謶秩缤磺袕娏业那榫w一樣難以持久,久了會麻痹,會出現(xiàn)間歇。一旦試圖做點什么事填充這間歇,陣痛般發(fā)作的恐懼又會起來破壞任何積極的念頭。一事不做地坐等一個注定的災(zāi)難發(fā)生,這種等實在荒謬,與之相比,災(zāi)難本身反倒顯得比較好忍受一些了。
無論等好事還是等壞事,所等的那個結(jié)果是明確的。如果所等的結(jié)果對于我們關(guān)系重大,但吉兇未卜,則又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這時我們宛如等候判決,心中焦慮不安。焦慮實際上是由彼此對立的情緒糾結(jié)而成,其中既有對好結(jié)果的盼望,又有對壞結(jié)果的憂懼。一顆心不僅懸在半空,而且七上八下,大受顛簸之苦。說來可憐,我們自幼及長,從做學(xué)生時的大小考試,到畢業(yè)后的就業(yè)、定級、升遷、出洋等等,一生中不知要過多少關(guān)口,等候判決的滋味真沒有少嘗。當(dāng)然,一個人如果有足夠的悟性,就遲早會看淡浮世功名,不再把自己放在這個等候判決的位置上。但是,若非修煉到類似涅的境界,恐怕就總有一些事情的結(jié)局是我們不能無動于衷的。此刻某機關(guān)正在研究給不給我加薪,我可以一哂置之。此刻某醫(yī)院正在給我的妻子動剖腹產(chǎn)手術(shù),我還能這么豁達嗎?到產(chǎn)科手術(shù)室門外去看看等候在那里的丈夫們的冷峻臉色,我們就知道等候命運判決是多么令人心焦的經(jīng)歷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難免會走到某幾扇陌生的門前等候開啟,那心情便接近于等在產(chǎn)科手術(shù)室門前的丈夫們的心情。
不過,我們一生中最經(jīng)常等候的地方不是門前,而是窗前。那是一些非常窄小的小窗口,有形的或無形的,分布于商店、銀行、車站、醫(yī)院等與生計有關(guān)的場所,以及辦理種種煩瑣手續(xù)的機關(guān)衙門。我們?yōu)榱松妫坏貌荒椭宰?,排著隊,緩慢地向它們挪動,然后屈辱地?cè)轉(zhuǎn)頭顱,以便能夠把我們的視線、手和手中的鈔票或申請遞進那個窄洞里,又摸索著取出我們所需要的票據(jù)文件等等。這類小窗口常常無緣無故關(guān)閉,好在我們的忍耐力磨煉得非常發(fā)達,已經(jīng)習(xí)慣于默默地?zé)o止境地等待了。
等在命運之門前面,等的是生死存亡,其心情是焦慮,但不乏悲壯感。等在生計之窗前面,等的是柴米油鹽,其心情是煩躁,摻和著屈辱感。前一種等,因為結(jié)局事關(guān)重大,不易感到無聊。然而,如果我們的悟性足以平息焦慮,那么,在超脫中會體味一種看破人生的大無聊。后一種等,因為對象平凡瑣碎,極易感到無聊,但往往是一種習(xí)以為常的小無聊。
說起等的無聊,恐怕沒有比逆旅中的迫不得已的羈留更甚的了。所謂旅人之愁,除離愁、鄉(xiāng)愁外,更多的成分是百無聊賴的閑愁。譬如,由于交通中斷,不期然被耽擱在旅途某個荒村野店,通車無期,舉目無親,此情此境中的煩悶真是難以形容。但是,若把人生比作-逆旅,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途中耽擱實在是人生的尋常遭際。我們向理想生活進發(fā),因了種種必然的限制和偶然的變故,或早或遲在途中某一個點上停了下來。我們相信這是暫時的,總在等著重新上路,希望有一天能過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殊不料就在這個點上永遠停住了。有些人漸漸變得實際,心安理得地在這個點上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些人仍然等啊等,歲月無情,到頭來悲嘆自己被耽誤了一輩子。
那么,倘若生活中沒有等,又怎么樣呢?在說了等這么多壞話之后,我忽然想起等的種種好處,不禁為我的忘恩負義汗顏。
我曾經(jīng)在一個農(nóng)場生活了一年半。那是湖中的一個孤島,四周只見茫茫湖水,不見人煙。我們在島上種水稻,過著極其單調(diào)的生活。使我終于忍受住這單調(diào)生活的正是等--等信。每天我是懷著怎樣殷切的心情等送信人到來的時刻呵,我仿佛就是為這個時刻活著的,盡管等常常落空,但是等本身就為一天的生活提供了色彩和意義。
我曾經(jīng)在一間地下室里住了好幾年。日復(fù)一日,只有我一個人。當(dāng)我伏案讀書寫作的時候,我不由自主地在等--等敲門聲。我期待我的同類訪問我,這期待使我感到我還生活在人間,地面上的陽光也有我一份。我不怕讀書寫作被打斷,因為無需來訪者,極度的寂寞早已把它們打斷一次又一次了。
不管等多么需要耐心,人生中還是有許多值得等的事情的:等冬夜里情人由遠及近的腳步聲,等載著久別好友的列車緩緩進站,等第一個孩子出生,等孩子咿呀學(xué)語偶然喊出一聲爸爸后再喊第二第三聲,等第一部作品發(fā)表,等作品發(fā)表后讀者的反響和共鳴
可以沒有愛情,但如果沒有對愛情的憧憬,哪里還有青春?可以沒有理解,但如果沒有對理解的期待,哪里還有創(chuàng)造?可以沒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沒有等,哪里還有人生?活著總得等待什么,哪怕是等待戈多。有人問貝克特,戈多究竟代表什么,他回答道:我要是知道,早在劇中說出來了。事實上,我們一生都在等待自己也不知道的什么,生活就在這等待中展開并且獲得了理由。等的滋味不免無聊,然而,一無所等的生活更加無聊。不,一無所等是不可能的。即使在一無所等的時候,我們還是在等,等那個有所等的時刻到來。一個人到了連這樣的等也沒有的地步,就非自殺不可。所以,始終不出場的戈多先生實在是人生舞臺的主角,沒有他,人生這場戲是演不下去的。
人生惟一有把握不會落空的等是等那必然到來的死。但是,人人都似乎忘了這一點而在等著別的什么,甚至死到臨頭仍執(zhí)迷不悟。我對這種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滿意。
周國平散文篇二
在五光十色的現(xiàn)代世界中,讓我們記住一個古老的真理:活得簡單才能活得自由。
自古以來,一切賢哲都主張過一種簡樸的生活,以便不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事實上,一個人為維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屬于奢侈品。
它們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強求服務(wù),反而成了一種奴役。
現(xiàn)代人是活得愈來愈復(fù)雜了,結(jié)果得到許多享受,卻并不幸福,擁有許多方便,卻并不自由。
如果一個人太看重物質(zhì)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價。
人的肉體需要是很有限的,無非是溫飽,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來卻是沒有盡頭的。
溫飽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則是不斷膨脹的市場刺激起來的。
富了總可以更富,事實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遠不會滿足,不得不去掙越來越多的錢。
這樣,賺錢便成了你的唯一目的。
即使你是畫家,你哪里還顧得上真正的藝術(shù)追求;即使你是學(xué)者,你哪里還會在乎科學(xué)的良心?
仔細想一想,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人的肉體需要是有被它的生理構(gòu)造所決定的極限的,因而由這種需要的滿足而獲得的純粹肉體性質(zhì)的快感差不多是千古不變的,無非是食色溫飽健康之類。
殷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但他自己只有一只普通的胃。
秦始皇筑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只有五尺之軀。
多么熱烈的美食家,他的朵頤之快也必須有間歇,否則會消化不良。
多么勤奮的登徒子,他的床笫之樂也必須有節(jié)制,否則會腎虛。
每一種生理欲望都是會饜足的,并且嚴格地遵循著過猶不足的法則。
山珍海味,揮金如土,更多的是擺闊氣。
藏嬌納妾,美女如云,更多的是圖虛榮。
萬貫家財帶來的最大快樂并非直接的物質(zhì)享受,而是守財奴清點財產(chǎn)時的那份欣喜,敗家子揮霍財產(chǎn)時的那份痛快。
凡此種種,都已經(jīng)超出生理滿足的范圍了,但稱它們?yōu)榫裣硎芪疵馊饴?,它們至多只是一種心理滿足罷了。
一切奢侈品都給精神活動帶來不便。
人活世上,有時難免要有求于人和違心做事。
但是,我相信,一個人只要肯約束自己的貪欲,滿足于過比較簡單的生活,就可以把這些減少到最低限度。
遠離這些麻煩的交際和成功,實在算不得什么損失,反而受益無窮。
我們因此獲得了好心情和好光陰,可以把它們奉獻給自己真正喜歡的人,真正感興趣的事,而首先是奉獻給自己。
對于一個滿足于過簡單生活的人,生命的疆域是更加寬闊的。
許多東西,我們之所以覺得必需,只是因為我們已經(jīng)擁有它們。
當(dāng)我們清理自己的居室時,我們會覺得每一樣?xùn)|西都有用處,都舍不得扔掉。
可是,倘若我們必須搬到一個小屋去住,只允許保留很少的東西,我們就會判斷出什么東西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了。
那么,我們即使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用只有一間小屋的標準來限定必需的物品,從而為美化居室留出更多的自由空間?
許多事情,我們之所以認為必須做,只是因為我們已經(jīng)把它們列入了日程。
如果讓我們憑空從其中刪除某一些,我們會難做取舍。
可是,倘若我們知道自己已經(jīng)來日不多,只能做成一件事情,我們就會判斷出什么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了。
那么,我們即使還能活很久,又何妨用來日不多的標準來限定必做的事情,從而為享受生活留出更多的自由時間?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些東西是可有可無的,有了也許增色,沒有也無損本質(zhì),有一些東西則是不可缺的,缺了就不復(fù)是生活。
什么東西不可缺,誰說都不算數(shù),生養(yǎng)人類的大自然是唯一的權(quán)威。
自然規(guī)定了生命離不開陽光和土地,規(guī)定了人類必須耕耘和繁衍。
最基本的生活內(nèi)容原是最平凡的,但正是它們構(gòu)成了人類生活的永恒核心。
周國平散文篇一
我不喜歡一切等。無論所等的是好事,壞事,好壞未卜之事,不好不壞之事,等總是無可奈何的。等的時候,一顆心懸著,這滋味不好受。
就算等的是幸福吧,等本身卻說不上幸福。想像中的幸福愈誘人,等的時光愈難捱。例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自是一件美事,可是,性急的情人大約都像《西廂記》里那一對兒,自從那日初時,想月華,捱一刻似一夏。只恨柳梢日輪下得遲,月影上得慢。第一次幽會,張生等鶯鶯,忽而倚門翹望,忽而臥床哀嘆,心中無端猜度佳人來也不來,一會兒怨,一會兒諒,那副神不守舍的模樣委實慘不忍睹。我相信鶯鶯就不至于這么慘。幽會前等的一方要比赴的一方更受煎熬,就像惜別后留的一方要比走的一方更覺凄涼一樣。那赴的走的多少是主動的,這等的留的卻完全是被動的。赴的未到,等的人面對的是靜止的時間。走的去了,留的人面對的是空虛的空間。等的可怕,在于等的人對于所等的事完全不能支配,對于其他的事又完全沒有心思,因而被迫處在無所事事的狀態(tài)。有所期待使人興奮,無所事事又使人無聊,等便是混合了興奮和無聊的一種心境。隨著等的時間延長,興奮轉(zhuǎn)成疲勞,無聊的心境就會占據(jù)優(yōu)勢。如果佳人始終不來,才子只要不是愁得竟吊死在那棵柳樹上,恐怕就只有在月下伸懶腰打呵欠的份了。
人等好事嫌姍姍來遲,等壞事同樣也缺乏耐心。沒有誰愿意等壞事,壞事而要等,是因為在劫難逃,實出于不得已。不過,既然在劫難逃,一般人的心理便是寧肯早點了結(jié),不愿無謂拖延。假如我們所愛的一位親人患了必死之癥,我們當(dāng)然懼怕那結(jié)局的到來。可是,再大的恐懼也不能消除久等的無聊。在《戰(zhàn)爭與和平》中,娜塔莎一邊守護著彌留之際的安德列,一邊在編一只襪子。她愛安德列勝于世上的一切,但她仍然不能除了等心上人死之外什么事也不做。一個人在等自己的死時會不會無聊呢?這大約首先要看有無足夠的精力。比較恰當(dāng)?shù)睦邮撬佬谭?,我揣摩他們只要離刑期還有一段日子,就不可能一門心思只想著那顆致命的子彈??謶秩缤磺袕娏业那榫w一樣難以持久,久了會麻痹,會出現(xiàn)間歇。一旦試圖做點什么事填充這間歇,陣痛般發(fā)作的恐懼又會起來破壞任何積極的念頭。一事不做地坐等一個注定的災(zāi)難發(fā)生,這種等實在荒謬,與之相比,災(zāi)難本身反倒顯得比較好忍受一些了。
無論等好事還是等壞事,所等的那個結(jié)果是明確的。如果所等的結(jié)果對于我們關(guān)系重大,但吉兇未卜,則又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這時我們宛如等候判決,心中焦慮不安。焦慮實際上是由彼此對立的情緒糾結(jié)而成,其中既有對好結(jié)果的盼望,又有對壞結(jié)果的憂懼。一顆心不僅懸在半空,而且七上八下,大受顛簸之苦。說來可憐,我們自幼及長,從做學(xué)生時的大小考試,到畢業(yè)后的就業(yè)、定級、升遷、出洋等等,一生中不知要過多少關(guān)口,等候判決的滋味真沒有少嘗。當(dāng)然,一個人如果有足夠的悟性,就遲早會看淡浮世功名,不再把自己放在這個等候判決的位置上。但是,若非修煉到類似涅的境界,恐怕就總有一些事情的結(jié)局是我們不能無動于衷的。此刻某機關(guān)正在研究給不給我加薪,我可以一哂置之。此刻某醫(yī)院正在給我的妻子動剖腹產(chǎn)手術(shù),我還能這么豁達嗎?到產(chǎn)科手術(shù)室門外去看看等候在那里的丈夫們的冷峻臉色,我們就知道等候命運判決是多么令人心焦的經(jīng)歷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難免會走到某幾扇陌生的門前等候開啟,那心情便接近于等在產(chǎn)科手術(shù)室門前的丈夫們的心情。
不過,我們一生中最經(jīng)常等候的地方不是門前,而是窗前。那是一些非常窄小的小窗口,有形的或無形的,分布于商店、銀行、車站、醫(yī)院等與生計有關(guān)的場所,以及辦理種種煩瑣手續(xù)的機關(guān)衙門。我們?yōu)榱松妫坏貌荒椭宰?,排著隊,緩慢地向它們挪動,然后屈辱地?cè)轉(zhuǎn)頭顱,以便能夠把我們的視線、手和手中的鈔票或申請遞進那個窄洞里,又摸索著取出我們所需要的票據(jù)文件等等。這類小窗口常常無緣無故關(guān)閉,好在我們的忍耐力磨煉得非常發(fā)達,已經(jīng)習(xí)慣于默默地?zé)o止境地等待了。
等在命運之門前面,等的是生死存亡,其心情是焦慮,但不乏悲壯感。等在生計之窗前面,等的是柴米油鹽,其心情是煩躁,摻和著屈辱感。前一種等,因為結(jié)局事關(guān)重大,不易感到無聊。然而,如果我們的悟性足以平息焦慮,那么,在超脫中會體味一種看破人生的大無聊。后一種等,因為對象平凡瑣碎,極易感到無聊,但往往是一種習(xí)以為常的小無聊。
說起等的無聊,恐怕沒有比逆旅中的迫不得已的羈留更甚的了。所謂旅人之愁,除離愁、鄉(xiāng)愁外,更多的成分是百無聊賴的閑愁。譬如,由于交通中斷,不期然被耽擱在旅途某個荒村野店,通車無期,舉目無親,此情此境中的煩悶真是難以形容。但是,若把人生比作-逆旅,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途中耽擱實在是人生的尋常遭際。我們向理想生活進發(fā),因了種種必然的限制和偶然的變故,或早或遲在途中某一個點上停了下來。我們相信這是暫時的,總在等著重新上路,希望有一天能過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殊不料就在這個點上永遠停住了。有些人漸漸變得實際,心安理得地在這個點上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些人仍然等啊等,歲月無情,到頭來悲嘆自己被耽誤了一輩子。
那么,倘若生活中沒有等,又怎么樣呢?在說了等這么多壞話之后,我忽然想起等的種種好處,不禁為我的忘恩負義汗顏。
我曾經(jīng)在一個農(nóng)場生活了一年半。那是湖中的一個孤島,四周只見茫茫湖水,不見人煙。我們在島上種水稻,過著極其單調(diào)的生活。使我終于忍受住這單調(diào)生活的正是等--等信。每天我是懷著怎樣殷切的心情等送信人到來的時刻呵,我仿佛就是為這個時刻活著的,盡管等常常落空,但是等本身就為一天的生活提供了色彩和意義。
我曾經(jīng)在一間地下室里住了好幾年。日復(fù)一日,只有我一個人。當(dāng)我伏案讀書寫作的時候,我不由自主地在等--等敲門聲。我期待我的同類訪問我,這期待使我感到我還生活在人間,地面上的陽光也有我一份。我不怕讀書寫作被打斷,因為無需來訪者,極度的寂寞早已把它們打斷一次又一次了。
不管等多么需要耐心,人生中還是有許多值得等的事情的:等冬夜里情人由遠及近的腳步聲,等載著久別好友的列車緩緩進站,等第一個孩子出生,等孩子咿呀學(xué)語偶然喊出一聲爸爸后再喊第二第三聲,等第一部作品發(fā)表,等作品發(fā)表后讀者的反響和共鳴
可以沒有愛情,但如果沒有對愛情的憧憬,哪里還有青春?可以沒有理解,但如果沒有對理解的期待,哪里還有創(chuàng)造?可以沒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沒有等,哪里還有人生?活著總得等待什么,哪怕是等待戈多。有人問貝克特,戈多究竟代表什么,他回答道:我要是知道,早在劇中說出來了。事實上,我們一生都在等待自己也不知道的什么,生活就在這等待中展開并且獲得了理由。等的滋味不免無聊,然而,一無所等的生活更加無聊。不,一無所等是不可能的。即使在一無所等的時候,我們還是在等,等那個有所等的時刻到來。一個人到了連這樣的等也沒有的地步,就非自殺不可。所以,始終不出場的戈多先生實在是人生舞臺的主角,沒有他,人生這場戲是演不下去的。
人生惟一有把握不會落空的等是等那必然到來的死。但是,人人都似乎忘了這一點而在等著別的什么,甚至死到臨頭仍執(zhí)迷不悟。我對這種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滿意。
周國平散文篇二
在五光十色的現(xiàn)代世界中,讓我們記住一個古老的真理:活得簡單才能活得自由。
自古以來,一切賢哲都主張過一種簡樸的生活,以便不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事實上,一個人為維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屬于奢侈品。
它們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強求服務(wù),反而成了一種奴役。
現(xiàn)代人是活得愈來愈復(fù)雜了,結(jié)果得到許多享受,卻并不幸福,擁有許多方便,卻并不自由。
如果一個人太看重物質(zhì)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價。
人的肉體需要是很有限的,無非是溫飽,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來卻是沒有盡頭的。
溫飽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欲望則是不斷膨脹的市場刺激起來的。
富了總可以更富,事實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遠不會滿足,不得不去掙越來越多的錢。
這樣,賺錢便成了你的唯一目的。
即使你是畫家,你哪里還顧得上真正的藝術(shù)追求;即使你是學(xué)者,你哪里還會在乎科學(xué)的良心?
仔細想一想,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人的肉體需要是有被它的生理構(gòu)造所決定的極限的,因而由這種需要的滿足而獲得的純粹肉體性質(zhì)的快感差不多是千古不變的,無非是食色溫飽健康之類。
殷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但他自己只有一只普通的胃。
秦始皇筑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只有五尺之軀。
多么熱烈的美食家,他的朵頤之快也必須有間歇,否則會消化不良。
多么勤奮的登徒子,他的床笫之樂也必須有節(jié)制,否則會腎虛。
每一種生理欲望都是會饜足的,并且嚴格地遵循著過猶不足的法則。
山珍海味,揮金如土,更多的是擺闊氣。
藏嬌納妾,美女如云,更多的是圖虛榮。
萬貫家財帶來的最大快樂并非直接的物質(zhì)享受,而是守財奴清點財產(chǎn)時的那份欣喜,敗家子揮霍財產(chǎn)時的那份痛快。
凡此種種,都已經(jīng)超出生理滿足的范圍了,但稱它們?yōu)榫裣硎芪疵馊饴?,它們至多只是一種心理滿足罷了。
一切奢侈品都給精神活動帶來不便。
人活世上,有時難免要有求于人和違心做事。
但是,我相信,一個人只要肯約束自己的貪欲,滿足于過比較簡單的生活,就可以把這些減少到最低限度。
遠離這些麻煩的交際和成功,實在算不得什么損失,反而受益無窮。
我們因此獲得了好心情和好光陰,可以把它們奉獻給自己真正喜歡的人,真正感興趣的事,而首先是奉獻給自己。
對于一個滿足于過簡單生活的人,生命的疆域是更加寬闊的。
許多東西,我們之所以覺得必需,只是因為我們已經(jīng)擁有它們。
當(dāng)我們清理自己的居室時,我們會覺得每一樣?xùn)|西都有用處,都舍不得扔掉。
可是,倘若我們必須搬到一個小屋去住,只允許保留很少的東西,我們就會判斷出什么東西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了。
那么,我們即使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用只有一間小屋的標準來限定必需的物品,從而為美化居室留出更多的自由空間?
許多事情,我們之所以認為必須做,只是因為我們已經(jīng)把它們列入了日程。
如果讓我們憑空從其中刪除某一些,我們會難做取舍。
可是,倘若我們知道自己已經(jīng)來日不多,只能做成一件事情,我們就會判斷出什么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了。
那么,我們即使還能活很久,又何妨用來日不多的標準來限定必做的事情,從而為享受生活留出更多的自由時間?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些東西是可有可無的,有了也許增色,沒有也無損本質(zhì),有一些東西則是不可缺的,缺了就不復(fù)是生活。
什么東西不可缺,誰說都不算數(shù),生養(yǎng)人類的大自然是唯一的權(quán)威。
自然規(guī)定了生命離不開陽光和土地,規(guī)定了人類必須耕耘和繁衍。
最基本的生活內(nèi)容原是最平凡的,但正是它們構(gòu)成了人類生活的永恒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