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林廟坐落在洛陽洛河之南,是關羽首級所葬之地。出國留學網(wǎng)為您編輯整理關林廟導游詞,歡迎閱讀參考。
關林廟導游詞(一)
關林是武圣關羽的葬首之所,也是我國唯一的“林、廟、”合祀的古代經典建筑,始建于漢代,重修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 關羽字云長,東漢延熹三年(160年)生于河東解梁常平里(今山西運城常平村),19歲時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并跟隨劉備轉戰(zhàn)南北,為匡復漢室立下汗馬功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fā)起襄陽戰(zhàn)役,斬龐德,擒于禁,兵震朝野,孫權棄信義背叛孫劉聯(lián)盟,出兵偷襲荊州,關羽功虧一簣,退走麥城,突圍時在當陽西北臨沮被孫權部將潘璋、呂蒙虜獲殺害,大義歸天。孫權恐劉備起兵尋仇,便將關羽首級連夜獻給當時在洛陽的曹操,企圖嫁禍于他。曹操識破孫權計謀,敬重關公忠義,刻沉香木續(xù)為軀,以王侯之禮厚葬關羽于關林。 “英雄有幾稱夫子,忠義唯公號帝君”。
一直以來,關羽以他一生踐行的“忠義仁勇”的傳統(tǒng)美德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和百姓的敬仰。萬厲三十三年被加封為“三界伏魔協(xié)天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圣帝君”,位至人極。民間更是把其尊崇為平安神、保護神和武財神。根據(jù)封建禮制,帝王墓稱為“陵”,王侯將相墓稱為“冢”,百姓墓稱為“墳”,只有圣人墓稱之為“林”。清順治五年加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圣帝君”,康熙五年加封洛陽關冢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林”,從而使洛陽關林成為與山東曲阜文圣孔子之墓葬并肩而立的同稱為“林”之圣域。 據(jù)廟碑記載,關林漢時有廟,距今已有1780余年的歷史,現(xiàn)建筑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年. 舞樓,俗稱戲樓,建于乾隆五十六年,是舊時百姓為關老爺獻戲的場所。如今每年秋季,洛陽市政府就在這里舉行“中國洛陽關林國際朝圣大典”,屆時東南亞國家和港澳臺的華人、宗親組織前來朝拜,既滿足了他們的祈愿,也溝通了同胞親情。舞樓建筑別具匠心,曾被日本建筑大師清水正夫稱之為“世界古典建筑中的奇葩”。
分立于大門兩側的為洛陽地區(qū)現(xiàn)存最大的一對明代漢白玉石獅,八字墻上“忠義仁勇”四字,概括了關羽一生忠君、義友、仁愛、勇武的傳統(tǒng)美德。關林大門建于清代乾隆五十六年,門板上排列的81顆金色門釘為帝王禮制,顯示了關羽身后崇高的封建地位。 儀門前這對重達三千余斤的鐵獅,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關公的遺物,雖歷400余載風風雨雨,依然肅穆含威。儀門取“有儀可象”之意,是當時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的場所。而門額上的“威揚六合”匾,則是慈禧皇太后的御筆,十分珍貴。“六合”指東、西、南、北、上、下六方,意思是關羽的聲威、神勇?lián)P于天地之間。在儀門東西次間與盡間的五花隔墻上,各鑲嵌刻石一方。東側為岳飛畫“關圣帝君像”,是宋代抗金名將岳飛因緬懷關羽的英勇忠義而作。畫像上關羽橫刀立馬,威風凜凜,后世所畫的關羽騎馬造像多以此為藍本。西側的“關帝詩竹”,為關羽親手所繪贈與曹操之物,這幅竹畫的全部竹葉點綴成詩:“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圍關羽于下坯土山,關羽為?;噬┌踩虿懿偬岢鼋禎h不降曹等三個條件,曹操重其勇武,給予了很高禮遇。然而關羽義不負心,仍然心系劉備,在得知劉備的下落后便封金掛印與皇嫂離開曹營。臨行,繪修竹一幅贈與曹操。這首詩的意思是說:請曹公原諒我未能當面向您辭別,謹以這幅丹青表達謝意。雖然只有幾片淡淡的竹葉,但曹公待我的真情不會因時間推移而淡忘。以竹葉寓情,襯托出關公參天大義。所以曹操說:“事君不忘本,義士也”。關帝詩竹既沒有多余的筆畫,也沒有多余的竹葉,是一幅字畫雙讀的傳世之物。 石獅甬道為海內外關廟所獨有,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七年,甬柱頂?shù)窨檀笮∈{104尊,百獅百態(tài),54根甬柱刊刻著捐助者的名字或商號,石柱的四周雕刻四枚銅錢,寓意四方來財之意。
洛陽關林的翠柏自古被譽為“洛陽八小景”之一,西為龍首柏,東為鳳尾柏。龍首柏,站在樹下往上看,恰似一條巨龍在綠樹叢中俯視人間。鳳尾柏樹根裸露,成扇面形,似鳳凰尾巴。古代每年祭祀關羽的時候,天上的龍,地上的鳳便聚集拜殿前,棲于古柏之上共同祭拜,久之,這兩株古柏分別生出了龍首和鳳尾,形成了“龍鳳呈祥”的奇觀,如今,人們在龍首、鳳尾樹下拈香燃帛,傾訴“望子成龍”或“盼女成鳳”的祈愿。 拜殿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由我國著名的楹聯(lián)撰寫大師,我國現(xiàn)任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張海書寫的 “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稱圣釋稱佛道稱天尊” 的楹聯(lián)。形象地說命了關公逝后,三教同尊,天人共敬的崇高地位。拜殿內還懸掛有乾隆十五年巡幸中州時御書的“聲靈于鑠”匾和“翌漢表神功龍門并峻,扶綱伸浩氣伊水同流”的對聯(lián),皇帝御筆保存至今,十分珍貴。青龍偃月刀,此刀高3.50米,重82斤。在青龍偃月刀旁有一面鼓,洛陽自古就有“擊鼓求福”的風俗。“關圣帝君之寶”的玉璽。此為洛陽一廠商在關林許愿靈驗后還愿時特別進獻的。它是由整塊玉石雕鑿而成,重達三千余斤,為世界關帝玉璽之最。
關林大殿又稱正殿,大殿門上的“氣壯嵩高”匾,書體端莊,大氣磅礴,為慈禧太后親題。大殿建于明萬歷二十一年,現(xiàn)有塑像五尊,正中為“關圣帝君像”,高6米左右。關公頭戴12冕旒,身著龍袍,手持七星笏版,是國內唯一面部貼金的關羽帝王坐像和國內最大的室內座像,同時也是道家尊稱的主司士人官祿、佑科舉的文衡帝君之像。、在他身側分別立有王甫、廖化,關平、周倉。在得知關羽的死訊后王甫墜城而死,周倉自刎而亡。把這五尊塑像塑在一起,也為忠義的代表與化身。 大殿的東西墻上各繪一幅壁畫,均長12.5米,高3米。壁畫在主體內容上描繪了關帝率眾仙應百姓所求,到各地降妖除魔的神話傳說,體現(xiàn)了關帝有求必應和人們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大殿背面是一尊關羽夜讀《春秋》的高浮雕,其儒將風范與正面的帝王之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關林二殿,又稱財神殿,是關林現(xiàn)存最早的建筑,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年。殿門懸有光緒皇帝手書的“光昭日月”匾額。二殿內塑關羽財神像一尊,關平、周倉肅立左右。兩邊各立一童子,持算盤者為招財童子,持稱者為利市童子。 “五虎殿”供奉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五虎上將,“娘娘殿”供奉關羽夫人胡氏、女兒虎女和兒子關興,她被人們奉為“百病娘娘”,洛陽百姓祭祀她以求子嗣。 春秋殿為關林最后一座殿宇,也稱為寢殿,建于清嘉慶二十二年。殿前兩株古柏造型奇特,為旋生柏和結義柏。旋生柏因其干枝螺旋式生長,故有關公在此乘氣升天降妖伏魔的神話傳說。在結義柏干分三枝,大小相若,故稱“結義柏”。
相降伏了黑蛇精之后劉、關、張也回到民眾供奉自己的神廟,履行保一方平安的職責。但由于兄弟三人手足情深,心靈感應,便在關林春秋殿前幻化成一株三枝相若的柏樹,象征劉、關、張金蘭之盟永世流芳,所以后人便稱之為“結義柏”。 殿內的關公塑像身著甲胄,手持書卷,夜讀《春秋》,一派儒將風范,試問古今英豪:“誰似將軍文復武,戰(zhàn)袍不脫夜觀書”。 三殿所繪的壁畫構思新穎,畫面完整,首次采用了連環(huán)畫的繪畫形式,用不同的畫面串連起一個完整的關于關公神奇誕生、成長、行俠仗義的神話傳說。 三殿后的關冢占地2600平方米,高出地面17米,氣勢恢弘。關冢前立有兩座石坊,前方的為明代欽差太監(jiān)胡濱所立,上書有“漢壽亭侯墓”五字。“漢壽亭侯”是關羽生前曹操表呈漢獻帝為關羽的最高封爵。后面的石坊是清代三韓弟子高鎬所立,上書有“中央宛在”四字。“中央”指的是首級,“宛”為依然,“中央宛在”意為關羽的首級依然葬在這里,關羽忠義仁勇的精神仍然長存人們心中??滴跷迥昙臃饴尻栮P帝冢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林”,立碑建奉敕碑亭。碑亭結構十分復雜,整座碑亭無一顆鐵釘,構筑奇巧,造型典麗,盡顯鬼斧神工之妙,雖歷經了300余年的風雨仍巍然屹立,充分顯示了民間藝術家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亭內立有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林”碑,通過這方敕封碑反映了歷代帝王對關羽至高無上的尊奉和對關林崇祀不斷的歷史,同時也證明了關林在海內外數(shù)千座關廟中的領袖廟宇地位。 冢前的石墓門為康熙四十六年所立,額題“鐘靈處”。
墓門兩側刻有“神游上苑乘仙鶴,骨在天中隱睡龍”的對聯(lián),表達了人們對關羽的思念之情。石墓門上留有兩個投幣用的小孔,左為祈求平安,右為求財。信眾們在此拜過關公之后將硬幣分別投入孔內,若聽到當啷之聲,意為心到神知,會得到關公的庇護。
愿關林之行留給大家美好的回憶,歡迎大家再次光臨關林。
關林廟導游詞(二)
關林廟位于洛陽市郊區(qū)關林鎮(zhèn)。相傳是三國蜀將關羽首級的葬地.冢前有關羽祠廟,俗稱關帝廟。中國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對關羽褒崇至極,尊奉為關圣帝君,同文圣孔丘并提,稱為武圣.
故山東曲阜有孔林.河南洛陽有關林.按《后漢書》說,東漢建安:十五年,蜀將關羽鎮(zhèn)守荊州。遭到東吳孫權的偷襲而敗走麥城.于湖北當陽被東吳將校俘殺。孫權怕劉備作復仇攻伐,而把關羽的首級送到洛陽獻給曹操,以圖表明進攻荊州殺死關羽是奉曹之指令,從而嫁禍于曹,孫權的這一陰謀被曹操所識破,曹反以王侯之禮,把關羽之首級葬于城南,稱之謂關帝冢,即今天的關林.
據(jù)重修碑文記載,在唐朝時關冢前就建有祠堂,明朝曾加以建.清朝重修過數(shù)次.今天的關林為明清時的建筑.廟前有一座十脊重檐建筑,叫做舞樓,俗稱戲樓.廟門前盤踞著一對明代雕刻石獅,暴眼園睜,虎虎逼人.二門內東有鐘樓,西有鼓樓,中央有甬道,直通正殿月臺,甬道左右和月臺圍以石欄,每欄柱頭均雕有子母獅。小獅或藏于母獅之腹,或爬在母獅之背,其親呢之狀維妙維肖.正殿、二殿,都是四面起坡的五脊飛檐建筑.畫梁雕棟,五彩繽紛。三殿也稱臥殿。殿前懸掛有乾隆、慈禧、光緒的御筆匾額。三殿之后為關羽之冢,高二十米左右,圍以八角紅墻。冢前有八卦碑亭一座,內立石碑一通,正面刻關羽封號,背面刻關羽傳記在。亭前并列三座石坊,坊內有石獅一對,莊嚴而肅穆。廟內有古柏千株、蒼翠入云。紅墻翠柏,相互映照,樓臺殿閣,格外壯觀。
解放后,古跡關林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曾多次整修,一九六二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把關林廟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著中外賓客參觀游覽.
關林廟導游詞(三)
今天我們去拜謁一位圣人,參觀一處圣地,那是令世界華人崇敬向往的地方,他就是武圣人關羽的葬首處——關林。
關羽,字云長,本字長生,東漢末年,山西解州人。關羽才兼文武,絕倫逸群,通經熟史,建安二十四(219年),敗走麥城,被東吳孫權殺害,終年五十九歲,生前漢獻地封他為“漢壽亭侯”,死后蜀后主劉禪追謚他為“壯繆侯”。
英雄有幾稱夫子?中義惟公號帝君”。中國歷史上叱詫風云的英雄人物何其多,關羽之所以脫穎而出名揚天下,正是因為中國是一個儒學立國的國都,幾千年的道德觀念 是“仁、義、禮、智、信”,關羽用自己的一腔熱血,譜寫了一曲撼天地泣鬼神的"忠義仁勇"壯歌,他的品德與我國傳統(tǒng)道德相契合,所以受到歷代帝王和黎民百姓的無比敬仰,從而成為封建社會的人倫楷模,以致于"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稱圣、釋稱佛、道稱天尊"。根據(jù)禮制,皇帝的的墓稱"陵",王侯的墓稱"冢",百姓的墓稱"墳",只有圣人的墓才能稱為"林"。清雍正八年(1703年),關羽被封為武圣,所以在中國大地上就有埋藏文圣孔子的"孔林"和這處 埋藏武圣關羽的"關林"了。
關林始建何時已無從稽考,現(xiàn)存的關林重建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清乾隆年間加以擴建,形成現(xiàn)今占地180畝的規(guī)模。關林的建筑很有特色,它是按帝王宮殿式樣建造的,它以舞樓、大門、儀門、大殿、二殿、三殿、牌坊、墓冢到后門為其南北向中軸線,其它建筑的布設皆沿此線對稱,錯落有致,嚴謹有序,為中國古代建筑的典型代表。院內800余株古柏遮天蔽日,蓊郁蒼翠,掩映殿宇樓閣,使關林別具林園特色。歷代碑刻100多通,成排成行,記載有關關林的滄桑歲月。
現(xiàn)在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氣魄宏大的關林廣場。廣場中央的舞樓,是祭祀關羽時獻戲的舞臺。舞樓平面布局呈凸字形,突出的部分為前臺,不設山墻,從建筑形式看,它把前臺的歇山式頂和后臺的硬山式頂組合在一起,又在上面巧妙的加以歇山式頂,使整個建筑的外觀宛如一座重檐樓閣拔地而起,蔚為壯觀。如此巧思設計,精妙構筑的舞樓,殊為罕見,是中國早期舞臺的精華之作。
關林大門建于清代。兩邊的八字墻上篆書"忠義仁勇"4個大字,昭示著關羽精神不朽。朱漆大門鑲嵌九排九行八十一顆金黃色乳釘,標志關羽的至崇地位,門外這對白色大理石石獅,雄健威武,是洛陽地區(qū)現(xiàn)存明代石獅中最大的一對。請再往大門東西兩側60米處看,高高聳立的是對稱的三門道石牌坊。坊額上題字都是頌揚關羽的。
儀門為關林第二道門,建于明萬歷二十年,原為關林大門,清代擴修大門后,改此門為儀門,取"有儀可象"之意。正門額上懸有慈祥太后所題"威揚六合"匾,意思是關羽的英名威震天下。儀門前后檐下枋上繪有大幅反映關羽生平事跡的故事圖等,再現(xiàn)了關羽當年激戰(zhàn)沙場的生動場面。大家注意看儀門上的乳釘只有49枚,為什么和大門不一樣呢?噢,有些朋友已經猜對了,這是因明代修此門時關羽的封號還是侯爵的緣故。
在儀門東西次間與盡間的五花隔墻上,各鑲嵌刻石一方。東側為岳飛畫"關圣帝君像",相傳是岳飛因緬懷關羽的英勇忠義而作。西側為"關帝詩竹",寬54、高120.5厘米。畫面上有兩桿竹子,一桿枝葉飄飛,宛如狂風襲竹,一桿枝葉低垂,又似驟雨落葉,所以又叫"風雨竹"。這幅竹畫妙就妙在全部竹葉組成了一首詩:"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
由儀門到大殿之間這條長35米、寬4米由石欄板夾筑的甬道,是我國關廟中唯一的一條石獅甬道,被譽為"洛陽小盧溝",關林有三個最絕妙的景觀,這是第一絕。據(jù)碑文記載,現(xiàn)在的甬道重修于明萬歷四十七年,這是在洛商客捐資 ,依帝王宮殿式樣修建的,三十六根望柱上雕刻了大小104個石獅,它們分立在甬道兩側,像兩列衛(wèi)士夾道護衛(wèi)。這些石獅沒有兇猛威嚴之感,個個活潑生動,逗人喜愛。這些可愛的石獅,給關林的莊嚴殿宇、蒼郁古柏、如林石碑平添了無限生機和溫馨氛圍。
甬道東西兩側分別座落著鐘樓和鼓樓,兩樓建筑形制一樣。中國的寺廟里,多有鐘鼓樓,晨鐘暮鼓不僅作為報時之用,更為隆重的祭祀平添幾分神秘與神圣,關林的鐘鼓樓,起的便也是這個作用。
焚香爐位于甬道兩旁,東西各一。明清時期,關林每年要舉行春秋二祭,按當時朝政祀典在月臺之上拜殿之下進行,隆重而熱烈。為了防止廟著火,保證殿堂安全,就在月臺下建焚香爐兩座,可見古人很早就有防火安全意識。焚香爐高6.52米,四面坡亭式頂,為清代所建的磚砌仿木構建筑,充分展示了清代高超的磚雕藝術水平。正面雕刻窗欞,其余面磚雕"騰龍戲珠"、"松樹麒麟"、"雙獅戲繡球"、和"歲寒三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東側焚香爐后壁的大幅磚雕"歲寒三友"圖,它寓劉、關、張?zhí)覉@結義之意于畫中,用松、竹、梅喻三人的高風亮節(jié)、博大正氣,構圖巧妙,寓意深刻。
大殿前月臺兩側有龍頭柏和風尾柏,西為龍頭柏,東為鳳尾柏。龍頭柏因柏樹一枯枝向下勾曲,形如龍頭而得名。鳳尾柏樹根裸露,成扇面形,環(huán)紋極密,似鳳凰尾巴。
臺之上,前為開敞的拜殿,后為宏闊的大殿,兩者相連,渾然一體,巍峨壯觀。拜殿為五開間卷棚式建筑,為祭祀關羽時百官僚屬謁拜之場所,又稱為"啟圣殿",拜殿雖梁架結構簡單,但斗拱檁枋色特色彩斑讕,與高聳的赤柱相映生輝 。拜殿下高掛著一塊塊歌頌關羽的匾聯(lián),其中最為出名的,是乾隆皇帝親自書寫的"聲靈于鑠"匾和"翌漢表神功龍門并峻,扶綱伸浩氣伊水同流"聯(lián)。拜殿西端放置著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所用的"青龍偃月刀",此刀高3.5米,很是神氣,每每吸引著游客前來一試身手,領略當年關大將無上英風。
大殿為關林最大建筑,位于關林中心,充分突出了居中為尊的建筑意圖。大殿為磚木結構的單檐廡殿頂式,高近20米,面闊7間,進深3間,總面積760平方米。廡殿頂上琉璃瓦覆蓋,五脊橫立,六獸揚威。殿四周飛檐外伸,如燕展翅,檐下斗拱繁華,檐柱聳立,繞以回廊。大家抬頭看大殿四檐角,是不是都站有一人,有種說法他們分別是龐涓、韓信、羅成、周瑜,只因為他們都曾背信棄義,遭人唾罵,被稱作歷史上有名的"四短人"、"走盡人",他們與關羽的浩然正氣形成鮮明的對比,讓他們站立檐角也是在警示世人啊。
殿正門上方高懸著慈祥太后題的"氣壯嵩高"匾。大殿門窗雕飾精美,看大殿正門,自東向西高浮雕關羽生平故事:桃園結義、三英戰(zhàn)呂布、斬蔡陽、水淹七軍、三結義、三顧茅廬、斬車胄、單刀赴會、挑錦袍、戰(zhàn)呂布、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等共十二幅,還有二龍戲珠、鳳凰戲牡丹、龍戲鳳等,無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充分體現(xiàn)了明代木雕藝術的杰出水平。而且這些木雕因為有高大寬闊拜殿遮蔽,所以遭受風吹雨蝕的較輕,因而木雕上色彩依然鮮艷如初。大殿內現(xiàn)有塑像五尊,中間這位帝王裝扮,神圣莊嚴的就是關圣帝君像,此像高6米,為我國關羽塑像中最大的一尊。兩側分立的是威猛暴烈的周倉、沉著穩(wěn)重的廖化、深信謀遠慮的王甫、英姿颯爽的關平。我們走到大殿后門,看這組正對后門的高浮雕,中間這位單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唇若涂脂、身著戰(zhàn)袍、手拂長髯、睿智英武的關羽像,真實的再現(xiàn)關羽音容笑貌。羅貫中據(jù)民間傳說關羽是個紅臉大漢的說法,塑造出了《三國演義》中一個肝膽俠義、正氣凜然的關將軍形象。這個關羽像就是依羅氏描述雕塑的,讓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關羽左右則分別是扛大刀的忠誠侍衛(wèi)黑臉周倉和儒雅英氣的義子關平。
走出大殿來到二殿,光緒皇帝題的"光昭日月"匾高懸于正門上。二殿是關林現(xiàn)存建筑中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殿宇,五開間單檐廡殿頂式,面闊5間,進深3 間。前后檐下主要繪有反映關羽驍勇善戰(zhàn)的故事圖。殿內塑有關羽戎裝坐像,旁邊侍立手持大刀的周倉和手捧璽印的關平,二殿后門有一對圓雕盤龍石墩,設計之巧在石刻中罕見。整個看來似一方柱體,細看則見是由一條龍盤纏,龍的眉、眼唇、須乃至片片龍鱗無不點劃到位,而且龍的氣勢不減,真可謂絕!
二殿東西兩側各有一座"配殿",東為"圣母殿",內主供關羽夫人胡氏。西為"五虎殿",內供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中五位虎將。
結義柏和旋柏長在三殿前,西為結義柏,東為旋柏,結義柏為一棵三叉柏,樹身在一人多高處分為三枝,而三枝樹叉粗細相當,正和劉關張?zhí)覉@三結義之意,故名為結義柏,旋柏則如螺旋一樣生長,不僅樹干旋生,而且連大小枝條都呈旋轉狀,甚為罕見,被列為中國"三大奇柏"之一。
三殿為五開間硬山式建筑,因殿內原有關羽睡像,故稱"寢殿",其平面布局呈"凹"字型,檐下昂頭外伸,刻以龍首,可謂群龍相聚,氣勢非凡,這在斗拱木作中比較少見,非常有價值。三殿額紡上彩繪表現(xiàn)關羽英勇形象的三國故事畫面。殿內塑關羽夜讀《春秋》像,關公左手捋須髯,右手持《春秋》,神情專注,研讀《春秋》,再現(xiàn)當年秉燭達旦情景。室內后壁為氣勢宏大,場面博大的"關帝出巡回宮圖"彩色壁畫,展試出關羽至尊的武圣帝王之風。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兩座石方,分別為明清所建。前面這座寬10米,高6米。正額提"漢壽亭侯墓",為明萬歷三十二年由欽差太監(jiān)胡濱所書。后面這座規(guī)模較小,正額題"中央宛在",意思是關羽的頭顱依然再此,為清康熙五十五年由三韓弟子高鎬所書。兩坊柱各面分別題刻不同時期對聯(lián)九副,書體篆、隸、楷、行、草五體皆備,對關羽忠義仁勇品行贊美之辭,充分反映出關羽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比如"義參天地、道衍春秋"、"浩然正氣塞天地"等。
緊靠石坊為清康熙五年所建林碑亭。該亭為八角攢尖歇山頂,碑亭結構復雜,它集歷代斗拱之優(yōu)點,拱昂上下連接,環(huán)環(huán)相扣,眾多的拱昂似一座檐式閣樓外觀。各昂自上而下依次繪成綠、藍、黃、紅諸色,富麗華繁。正座碑亭全用木構架接勾連,其用力之均勻、構筑之奇巧、造型之典麗,盡得鬼斧神工之妙。使它在經歷了300余年暴風驟雨,依然穩(wěn)固屹立,是清代亭式建筑的精萃,全國亦為數(shù)不多,此為關林第二絕。亭內立石碑一通,高近4.8米,龜趺座,碑首雕刻盤龍,碑額九疊篆書"敕封碑記",碑陽正書:"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林",這是道光元年磨石重刻的關羽最高封號,碑陰是康熙五年董篤行撰寫的《關圣帝君行實封號碑記》,對研究關羽的生平事跡以及封號建廟等情況,提供詳細資料。朋友們,看到這林碑亭華麗典雅,美妙絕倫,您可知道它凝聚著一位海外赤子的赤誠之心!新加坡華人梁三旺先生多次越洋跨海來拜謁關林,瞻仰圣容,見林碑亭彩飾剝落,木構朽壞,于是慨然捐資8萬元重修碑亭,才使這座經典之作煥然于天日。
最后面這個高大豐隆、青草茂密的土丘就是關冢了。據(jù)《三國志。武帝紀》載:"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操)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這則史料說的是孫權殺關羽,但又恐劉備興兵報仇而使的嫁禍之計,但被曹操識破,曹操將計就計追贈關羽為荊王,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于城南十五里,即關林。古今中外,世間關廟何只千萬,只有關羽葬首處的洛陽關林、葬身處的當陽關陵、出生地的解州關帝廟稱為三大關廟。尤其是洛陽關林作為埋藏武圣關羽首級的圣地,是我國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遺存,亦是封建品級最高、地位獨尊的武圣陵寢,位居全國三大關帝廟之首。
關林土冢南墻有清康熙時期修筑的石墓門,額題"錘靈處",門兩側行書對聯(lián)一幅"神游上宛乘仙鶴,骨在天中隱睡龍",深切地表達了對關羽的懷念之情。民國二十五年,國民黨將領張學良等見關林土冢圍墻毀壞,遂倡議集資,培而新之,并立碑銘記。1998年,臺灣富景集團連萬生先生在捐資30萬修鐘鼓樓、儀門廣場之后,又捐資15萬元,再次對此圍墻進行重修。臺彎同胞報效祖國,保護文物的拳拳之心和對關羽的真誠愛戴尊崇之情,令人感動!
看完關林古建,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關林第三絕----關林奇柏。關林古柏參天,蔚茂成林,浮蒼滴翠,與紅墻綠瓦的古建筑群交相輝映,頗具特色。尤其是風中登上關冢南望,看到的是柏葉飛舞,碧浪翻卷,如綠海疊翠。所以,自古以來這里就有"關林翠柏"、"關林疊翠"的美譽。關林的柏樹有800余株,樹齡最老的達700余歲,樹干圍最大的達1.2米。
在關林東西廊房還陳列有洛陽古代藝術館展出的石刻藝術品,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洛陽古代藝術館創(chuàng)建于1981年,是收藏陳列洛陽出土的歷代石刻藝術品,碑碣墓志為主的專題性博物館,收藏上起東漢、下至民國的石刻文物1100件。目前在親林東長廊設置"碑刻墓志室",展出碑碣墓志400余件,西長廊布列"石刻陳列室",陳列藝術石刻70余件,其中不乏精品和上乘之作。
最后,我要給朋友們說一說關林朝圣大典活動。
千百年來,關羽的忠義仁勇精神一直神通中華民族所推崇,成為炎黃子孫共同的道德追求和做人準則,朝廷達官,黎民百姓,景仰日深,海外華人更是把關羽奉為平安神和武財神,香火之盛無以復加!海外華人紛紛來關林尋根謁祖,他們一致要求關林祖廟恢復設壇至祭,以答神明。為了滿足海內外炎黃子孫高漲的祭關熱情,1994、1997、1999、2000年,關林成功地舉辦了四屆"東方文化尋根游暨中國洛陽關林國際朝圣大典"。大典期間中外游客云集,關林香火鼎盛,尤其是大批臺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華人不遠萬里前來祭拜關帝。而且從1999年起,每年金秋十月舉辦一次"朝圣大典"。
朋友們,關林游覽結束了,但我相信:關林一定會讓您魂牽夢繞!
關林廟導游詞(四)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們今天游覽的這一處風景秀麗的景點就是在海內外關廟中地位獨尊的武圣陵寢——關林。它位于洛陽市南七公里,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西望熊耳青黛,東傍伊水清流,是武圣關羽的葬首之所,也是我國唯一的“林、廟、”合祀的古代經典建筑,始建于漢代,重修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占地180畝,現(xiàn)存明清殿宇廊廡150余間。
根據(jù)陳壽《三國志·武帝記》“建安二十五年春,(操)至洛陽,權擊斬羽,傳其首”。意思是說,建安二十五年春,曹操到洛陽,孫權襲擊關羽,并擒殺關羽,將其首級傳與曹操。關羽字云長,東漢延熹三年(160年)生于河東解梁常平里(今山西運城常平村),19歲時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并跟隨劉備轉戰(zhàn)南北,為匡復漢室立下汗馬功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fā)起襄陽戰(zhàn)役,斬龐德,擒于禁,兵震朝野,孫權棄信義背叛孫劉聯(lián)盟,出兵偷襲荊州,關羽功虧一簣,退走麥城,突圍時在當陽西北臨沮被孫權部將潘璋、呂蒙虜獲殺害,大義歸天。孫權恐劉備起兵尋仇,便將關羽首級連夜獻給當時在洛陽的曹操,企圖嫁禍于他。曹操識破孫權計謀,敬重關公忠義,刻沉香木續(xù)為軀,以王侯之禮厚葬關羽于關林。
“英雄有幾稱夫子,忠義唯公號帝君”。一直以來,關羽以他一生踐行的“忠義仁勇”的傳統(tǒng)美德和凸顯的人格魅力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和百姓的敬仰。歷史上先后有16位帝王為關羽諭旨加封,明萬歷十年關羽被加封為協(xié)天大帝,萬厲三十三年被加封為“三界伏魔協(xié)天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圣帝君”,位至人極。民間更是把其尊崇為平安神、保護神和武財神。根據(jù)封建禮制,帝王墓稱為“陵”,王侯將相墓稱為“冢”,百姓墓稱為“墳”,只有圣人墓稱之為“林”。清順治五年加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圣帝君”,康熙五年加封洛陽關冢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林”,從而使洛陽關林成為與山東曲阜文圣孔子之墓葬并肩而立的同稱為“林”之圣域。
據(jù)廟碑記載,關林漢時有廟,距今已有1780余年的歷史。現(xiàn)建筑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年,其布局按帝王宮殿式建筑而建呈“回”字形結構。從大門外的舞樓、大門、儀門、大殿、二殿、三殿、墓冢直至后門為其南北向中軸線,其他建筑的布設皆沿此線左右對稱,錯落有致。體現(xiàn)我國古建文化的傳統(tǒng)特點和“大一統(tǒng)”的思想意識。大家看,兀立于廣場南端的舞樓,俗稱戲樓,建于乾隆五十六年,是舊時百姓為關老爺獻戲的場所。如今每年秋季,洛陽市政府就在這里舉行“中國洛陽關林國際朝圣大典”,屆時東南亞國家和港澳臺的華人、宗親組織前來朝拜,既滿足了他們的祈愿,也溝通了同胞親情。舞樓建筑別具匠心,曾被日本建筑大師清水正夫稱之為“世界古典建筑中的奇葩”。
分立于大門兩側的為洛陽地區(qū)現(xiàn)存最大的一對明代漢白玉石獅,雕刻簡括,赳赳而踞。八字墻上“忠義仁勇”四字,概括了關羽一生忠君、義友、仁愛、勇武的傳統(tǒng)美德。關林大門為五開間三門道硬山式建筑,建于清代乾隆五十六年,門板上排列的81顆金色門釘為帝王禮制,顯示了關羽身后崇高的封建地位。門前原有兩根旗桿,為信眾還愿時所立。
儀門前這對重達三千余斤的鐵獅,是明代善男信女敬奉關公的遺物,雖歷400余載風風雨雨,依然肅穆含威。五開間三門道的儀門是明代關林的大門,“儀門”取“有儀可象”之意,是當時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的場所。而門額上的“威揚六合”匾,則是慈禧皇太后的御筆,十分珍貴。“六合”指東、西、南、北、上、下六方,意思是關羽的聲威、神勇?lián)P于天地之間。在儀門東西次間與盡間的五花隔墻上,各鑲嵌刻石一方。東側為岳飛畫“關圣帝君像”,是宋代抗金名將岳飛因緬懷關羽的英勇忠義而作。畫像上關羽橫刀立馬,威風凜凜,后世所畫的關羽騎馬造像多以此為藍本。西側的“關帝詩竹”,為關羽親手所繪。寬54、高120.5厘米。畫面上有兩桿竹子,一桿枝葉飄飛,宛如狂風襲竹,一桿枝葉低垂,又似驟雨落葉,所以又叫“風雨竹”。這幅竹畫的全部竹葉點綴成詩:“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圍關羽于下坯土山,關羽為?;噬┌踩虿懿偬岢鼋禎h不降曹等三個條件,曹操重其勇武,給予了很高禮遇。然而關羽義不負心,仍然心系劉備,在得知劉備的下落后便封金掛印與皇嫂離開曹營。臨行,繪修竹一幅贈與曹操。這首詩的意思是說:請曹公原諒我未能當面向您辭別,謹以這幅丹青表達謝意。雖然只有幾片淡淡的竹葉,但曹公待我的真情不會因時間推移而淡忘。以竹葉寓情,襯托出關公參天大義。所以曹操說:“事君不忘本,義士也”。關帝詩竹既沒有多余的筆畫,也沒有多余的竹葉,是一幅字畫雙讀的傳世之物。
連接儀門和啟圣殿的石獅甬道為海內外關廟所獨有。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七年,清乾隆五十六年增設石獅甬柱。青磚鋪地,石板裙邊。甬柱頂?shù)窨檀笮∈{104尊,百獅百態(tài)。大獅正襟而踞,或與幼獅嬉戲,姿態(tài)安祥,給人以親切感;小獅神態(tài)各異,有的緣背戲鬧,有的爭球斗彩,有的腹下搔癢,全然沒有廟堂的拘謹,恰如一幅幅其樂融融的合歡存照。石獅圓潤生動,毫無石刻的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時期中原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54根甬柱刊刻著捐助者的名字或商號,石柱的四周雕刻四枚銅錢,寓意四方來財之意。其深刻含義就是捐助者希望關老爺庇護自己的商號生意興隆達三江,財源廣進通四海。從中也說明至少在清代初期,關公已被民間尊崇為武財神。甬道兩側各立一攀龍望柱,整石雕成,柱身虬龍盤繞,爪捧火珠,柱頂踞一“望獸”。望柱是上古時期誹謗木的濫觴。古時君王為獲得臣民對朝政的建議,就在殿外置一木柱,以記錄臣民的諫言,所以稱誹謗木。誹謗一詞的原意是發(fā)表意見,與現(xiàn)在無中生有、造謠惑眾之義大相徑庭。
明清時期把祭祀關公列入國家祭禮大典,洛陽關林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由朝廷派人專司承祀的廟宇,明代就設有專祀承禮的生員??滴跷迨四?,加封關公洛陽后裔五十二代孫關霨為五經博士,世襲承祀林墓,雍正三年加封關公五十八代孫關文榜世襲五經博士,承祀解州關帝廟,雍正十年,加封關公五十二代孫關朝泰為五經博士,世襲承祀當陽關陵廟。
甬通東西兩側分別座落著鐘樓和鼓樓,為十字脊歇山重檐高臺樓閣式建筑。丹楹繡桷,輪煥燦然。中國的寺廟里,多有鐘鼓樓。因為關羽被佛教奉為“伽藍”神,所以按“晨鐘暮鼓”配置。如今,暮鼓已不存,只有明朝太監(jiān)胡濱捐鑄的晨鐘還懸掛在鐘樓上。鐘樓西壁鑲嵌著清代“關圣帝君警世文”,作者李顯基模擬關公之口,對社會上不忠之人、不孝之子進行了善意地規(guī)勸和警告。焚香爐位于甬道兩旁,東西各一。明代,關林每年要舉行春秋祭,清代改為正月十三、五月十三、九月十三一年三祭,禮三跪九叩,樂六奏,舞八俏,祭品使用太牢,祭祀在月臺之上拜殿之下進行,隆重而熱烈。為了防止廟宇著火,保證殿堂安全,就在月臺下建焚香爐兩座,可見古人很早就有防火安全意識。值得一提的是焚帛爐后壁上的大型復合圖案磚雕,刻有“福從天降”“歲寒三友”、“喜梅登枝”等,這種集多種民俗吉祥圖案為一體的大型磚雕,在中原地區(qū)甚為鮮見。關林焚帛爐的設置在全國關廟中是僅有的。
洛陽關林的翠柏自古被譽為“洛陽八小景”之一,在大殿前月臺兩側就有自然生成的兩株奇柏,西為龍首柏,東為鳳尾柏。龍首柏因柏樹一枯枝向下勾曲,形如龍首而得名。長長的龍頭,犀利的雙角,大張的龍嘴,還有無數(shù)細小枝條形成龍須,龍頭和頸部都已枯干無葉,而樹身其它部位則枝繁葉茂。站在樹下往上看,恰似一條巨龍在綠樹叢中俯視人間。鳳尾柏樹根裸露,成扇面形,環(huán)紋極密,似鳳凰尾巴。相傳民國時期,五教共舉關公為第十六任玉皇大帝——玄靈高上帝。因此在臺灣及東南亞地區(qū)道教中也稱其為玄靈高玉帝。每年祭祀關羽的時候,天上的龍,地上的鳳便聚集拜殿前,棲于古柏之上共同祭拜,久之,這兩株古柏分別生出了龍首和鳳尾,形成了“龍鳳呈祥”的奇觀,自然造化,妙趣天成。如今,人們在龍首、鳳尾樹下拈香燃帛,傾訴“望子成龍”或“盼女成鳳”的祈愿。
月臺之上,前為開敞的拜殿,后為宏闊的大殿,兩者相連,渾然一體,巍峨壯觀。拜殿為五開間卷棚式建筑,為祭祀關羽時百官僚屬謁拜之場所,又稱為“啟圣殿”。到拜殿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由我國著名的楹聯(lián)撰寫大師,我國現(xiàn)任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張海書寫的 “漢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稱圣釋稱佛道稱天尊” 的楹聯(lián)。形象地說命了關公逝后,三教同尊,天人共敬的崇高地位。拜殿內還懸掛有乾隆十五年巡幸中州時御書的“聲靈于鑠”匾和“翌漢表神功龍門并峻,扶綱伸浩氣伊水同流”的對聯(lián)?;实塾P保存至今,十分珍貴。清代皇帝對關羽十分推崇,把關羽作為與漢民族情感融合的中介,有這樣一則故事:傳說天上的神仙望見關公在南天門,問他:“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在瑤池設宴酬三界諸神,你怎么還不動身?”關羽說:“我今天要參加皇太極登基大典,中原將有新的萬乘之主一統(tǒng)乾坤。”說明清時期關羽在民間有十分廣大的信奉人群,關羽忠君的號召力是滿族統(tǒng)治者所不能忽視的。拜殿西壁石刻記載了光緒二十七年九月,慈禧皇太后、光緒皇帝因八國聯(lián)軍侵掠北京,移駕太原,繞道長安,駕幸關林之事。目睹關林舊狀,慈禧發(fā)帑銀2000兩,囑河南知府文悌等修葺關林。關林現(xiàn)在保存如此完整,得益于慈禧光緒的整飭維修之功。在光緒修葺關林石刻邊,立有關公過五關斬六將所用的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此刀高3.50米,重82斤。在青龍偃月刀旁有一面鼓,洛陽自古就有“擊鼓求福”的風俗。此鼓即為洛陽人白燕飛將關林廟鼓擊破后重又捐贈之吉祥之物,白氏以己之名稱謂“白來福”。日后十里八鄉(xiāng)香客信徒便稱其為“來福鼓”。與“青龍偃月刀”相對應的是刻有“關圣帝君之寶”的玉璽。此為洛陽一廠商在關林許愿靈驗后還愿時特別進獻的。它是由整塊玉石雕鑿而成,重達三千余斤,為世界關帝玉璽之最。
關林大殿又稱正殿,借天溝與拜殿相連,是關林最大、木刻最集中的殿宇,它位于關林中心,充分突出了居中為尊的建筑意圖。大殿門上的“氣壯嵩高”匾,書體端莊,大氣磅礴,為慈禧太后親題。在大殿門板上分別雕刻“桃園結義”、“水淹七軍”、“三顧茅廬”、“單刀赴會”等12幅關公故事,如此多幅反映關羽生平的木雕在其它關廟中甚為少見。大殿建于明萬歷二十一年,原塑像民國時期被毀,現(xiàn)有塑像五尊,正中為“關圣帝君像”,高6米左右。關公頭戴12冕旒,身著龍袍,手持七星笏版,是國內唯一面部貼金的關羽帝王坐像和國內最大的室內座像,同時也是道家尊稱的主司士人官祿、佑科舉的文衡帝君之像。在坐像右側有一面令旗,上書“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圣帝君”十四字,為萬厲三十三年崇信道教的明神宗朱翊鈞為關公敕封的道教和儒教的尊號。在他身側分別立有王甫、廖化,關平、周倉。在得知關羽的死訊后王甫墜城而死,周倉自刎而亡。把這五尊塑像塑在一起,也為忠義的代表與化身。大殿的東西墻上各繪一幅壁畫,均長12.5米,高3米。壁畫在主體內容上描繪了關帝率眾仙應百姓所求,到各地降妖除魔的神話傳說,體現(xiàn)了關帝有求必應和人們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因此,古人一般祈求仕途通達、金榜題名、消災去難,在此進行。大殿背面是一尊關羽夜讀《春秋》的高浮雕,其儒將風范與正面的帝王之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穿過大殿,我們馬上就要到關林二殿了。在此我們會看到一塊說明牌,講述了關公作為財神在洛陽地區(qū)顯靈的傳說:道光初年,洛陽潘村村民毛存仁準備到外地做生意,臨行到關林上香,祈求關公保佑其貿易成功,并許愿靈驗后在關林大門前豎旗桿頌揚。豈料來年果然生意興隆,天遂人愿。毛存仁便到關林來還愿,于大門前豎旗桿一對,并刻石銘記。如今旗桿已不在,旗墩卻保存了下來。時至今日,民間仍保留著商鋪開業(yè)要到關林拜謁,在神像前焚香禱祝的習俗。
關林二殿,又稱財神殿,是關林現(xiàn)存最早的建筑,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年。殿門裙板上浮雕龍鳳、牡丹、麒麟等,額坊彩繪八仙及“斬顏良”、“誅文丑”、“殺秦琪”等12幅關羽故事,展示關羽萬人無敵的神勇歷史。殿門懸有光緒皇帝手書的“光昭日月”匾額。二殿佛龕內塑關羽財神像一尊,關平、周倉肅立左右。兩邊各立一童子,持算盤者為招財童子,持稱者為利市童子。二殿東西墻上的壁畫,展現(xiàn)了百姓心目中所熟知并供奉的各路財神。大量吉祥圖案的應用,表達了古今民眾求吉聚財、希望生活平安、貿易紅火的傳統(tǒng)觀念。財神殿東西兩側的配殿為“五虎殿”和“娘娘殿”,均建于明代,為關林最早的殿宇之一。“五虎殿”供奉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五虎上將,“娘娘殿”供奉關羽夫人胡氏、女兒虎女和兒子關興。提起這位胡氏,在民間久負盛名,她被人們奉為“百病娘娘”,洛陽百姓祭祀她以求子嗣。
春秋殿為關林最后一座殿宇,也稱為寢殿,建于清嘉慶二十二年。殿前兩株古柏造型奇特,為旋生柏和結義柏。旋生柏因其干枝螺旋式生長,故有關公在此乘氣升天降妖伏魔的神話傳說。在明代,關羽被封為“三界伏魔大帝”,一旦人間有妖魔作祟,信眾們便會祈求關公下凡降妖除魔,之后關羽便會乘一團仙氣旋轉升天,久而久之這團仙氣就形成了這株旋生柏。結義柏干分三枝,大小相若,故稱“結義柏”。 相傳劉備、張飛死后魂歸洛陽,與當年誓同生死的金蘭兄弟關羽聚首關林。時有黑袍怪棲于石林山,晝伏夜出,無惡不作。玉皇大帝遂封關公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zhèn)天尊”,統(tǒng)領四方諸神,劉備、張飛也鼎力相助,搗毀了黑袍怪的巢穴,但因周倉的粗心大意使黑袍怪得以逃脫。為了徹底鏟除黑蛇精,確保洛陽一方平安,關公與劉備、張飛三兄弟,多方搜尋,弄清了這個化身“黑袍怪”的妖魔原為一條黑蛇精。端午節(jié)時,關公化身民間,讓家家戶戶準備雄黃酒,并為各家用磚、石點化成豬、牛等家畜,用酒浸泡后置于禽畜圈舍。夜深后,黑蛇精摸下山來。當看到一頭肉滿膘肥的大公豬,便一口將豬吞下。這時,人們舉著火把和關公神牌高呼:“三界伏魔大帝在此,黑袍怪哪里逃”,黑蛇精見狀欲騰云而去,但怎么也飛不起來。一是因為雄黃酒勁發(fā)作,二是因為那頭“大肥豬”是關公點化的重達兩千余斤的石頭。關公用青龍偃月刀把黑蛇精斬殺在萬安山,變成了一道嶺,名為黑蛇嶺,以記劉、關、張降伏黑蛇精,保一方平安的功德。由于時代推移、語音變化,黑蛇嶺也就成了后世的“河石嶺”。
降伏了黑蛇精之后劉、關、張也回到民眾供奉自己的神廟,履行保一方平安的職責。但由于兄弟三人手足情深,心靈感應,便在關林春秋殿前幻化成一株三枝相若的柏樹,象征劉、關、張金蘭之盟永世流芳,所以后人便稱之為“結義柏”。結義柏與旋生柏相對而生,頗有意趣。
春秋殿前昂刻龍多達45個,橫九豎五的排列,體現(xiàn)了關羽在民眾心中的“九五之尊”。 門額上方繪有“三英戰(zhàn)呂布”、“長沙戰(zhàn)黃忠”、“威鎮(zhèn)荊州”等關公故事和“東方朔盜桃”、“禹龍鎖蛟”等神話傳說。殿內的關公塑像身著甲胄,手持書卷,夜讀《春秋》,一派儒將風范,試問古今英豪:“誰似將軍文復武,戰(zhàn)袍不脫夜觀書”。 三殿所繪的壁畫構思新穎,畫面完整,首次采用了連環(huán)畫的繪畫形式,用不同的畫面串連起一個完整的關于關公神奇誕生、成長、行俠仗義的神話傳說。
三殿后的關冢占地2600平方米,高出地面17米,氣勢恢弘。關冢前立有兩座石坊,前方的為明代欽差太監(jiān)胡濱所立,上書有“漢壽亭侯墓”五字。“漢壽亭侯”是關羽生前曹操表呈漢獻帝為關羽的最高封爵。后面的石坊是清代三韓弟子高鎬所立,上書有“中央宛在”四字。“中央”指的是首級,“宛”為依然,“中央宛在”意為關羽的首級依然葬在這里,關羽忠義仁勇的精神仍然長存人們心中。從明清至民國時期,后人在石坊上的題聯(lián)多達二十余幅,多為頌揚關羽忠義仁勇精神和傾訴景仰心跡之作,真草隸篆書體咸備,文學性和藝術性均屬上乘。
順治五年謚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康熙五年加封洛陽關帝冢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林”,立碑建奉敕碑亭。碑亭八卦攢尖歇山頂上列脊13條,亭蓋坡面覆綠色琉璃筒瓦,瓦頭雕龍,雄獅、寶瓶、仙人沿脊,這在清代亭式建筑中是少見的。碑亭結構十分復雜,拱昂上下連結,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成了一座密檐式亭蓋。整座碑亭無一顆鐵釘,均為木榫構結,構筑奇巧,造型典麗,盡顯鬼斧神工之妙,雖歷經了300余年的風雨仍巍然屹立,充分顯示了民間藝術家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亭內立有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林”碑,碑陽屢有變化,碑陰刻有康熙五年董篤行撰寫的關羽生平事跡及封號建廟等情況。我們看到的這通碑文應是不早于道光八年磨石重刻的碑文:清康熙五年敕封洛陽關帝冢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林”,乾隆三十三年,謚封“靈佑”,廟碑已磨石重刻。嘉慶十八年追封“仁勇”,廟碑再次磨石重刻。道光八年謚封“威顯”,則應是此刻我們看到的這通碑文。通過這方敕封碑反映了歷代帝王對關羽至高無上的尊奉和對關林崇祀不斷的歷史,同時也證明了關林在海內外數(shù)千座關廟中的領袖廟宇地位。
冢前的石墓門為康熙四十六年所立,額題“鐘靈處”。墓門兩側刻有“神游上苑乘仙鶴,骨在天中隱睡龍”的對聯(lián),表達了人們對關羽的思念之情。石墓門上留有兩個投幣用的小孔,左為祈求平安,右為求財。信眾們在此拜過關公之后將硬幣分別投入孔內,若聽到當啷之聲,意為心到神知,會得到關公的庇護。
千百年來,關羽忠義仁勇的精神一直被中華民族所推崇,為了更好地宣傳關林,宏揚關公精神,傳播關公文化,我處自1994年起開始舉辦“洛陽關林國際朝圣大典”,屆時,海內外各界的華人將會云集于此,舉行大型的仿古祭祀儀式共同祭拜關公。圣人的浩然正氣、百姓的虔誠之心定會讓您感受到心靈的震撼。
愿關林之行留給大家美好的回憶,歡迎大家再次光臨關林。
關林廟導游詞(五)
想必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吧!《三國演義》中關羽以他一生踐行的“忠義仁勇”的傳統(tǒng)美德和凸顯的人格魅力受到歷代帝王的推崇和百姓的敬仰,10月27日,30多名小記者們來到了旅游景區(qū)“關林廟”進行參觀。
到了關林廟門口,解說員阿姨笑嘻嘻的接待了我們,并且對關林廟做出了簡單的介紹:它位于洛陽市南七公里,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西望熊耳青黛,東傍伊水清流,是武圣關羽的葬首之所,也是我國唯一的“林、廟”合祀的古代經典建筑,始建于漢代,重修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占地180畝,現(xiàn)存明清殿宇廊廡150余間。
在關林廟大門的上方有“關林”二字,解說員阿姨說:“為明末清初洛陽有名書畫家王鐸老先生書寫。遠看這兩個大字,其筆力剛勁,又不乏俊美之感,其神韻深透于匾外,頗有獨到之處,令游人嘆為觀止。這是唐朝的一位書法家王軒親筆題寫的,因為他的筆法奇特所以人們叫他‘神筆王軒’”,“ 站在儀門的正下方,我們仰頭可以看到一塊大匾,上書“威揚六合”,是慈禧皇太后題寫的。六合,指的是東西南北上下六方。這塊匾是光緒二十六年七月八國聯(lián)軍侵略北京時,光緒帝率后宮奉慈禧皇太后懿旨逃往陜西,第二年九月回北京時路過河南,前來瞻禮關公,看到關帝廟破舊不堪,想到大清江山,不禁圣容黯然,回北京后即發(fā)帑銀兩千兩,命河南太守文悌修葺關林,并書“威揚六合”,意在宣揚關羽威鎮(zhèn)天下,遠播宏宇的美譽。
大殿的前面是一條長廊,一百多個大大小小的石獅子,分列兩旁,個個神態(tài)逼真,惟妙惟肖,有的怒目圓睜,有的笑容可掬,石獅子上掛滿了紅紅的彩帶,活像兩條火龍。,大殿前方有兩棵樹,一棵是龍首柏,一棵是鳳尾柏,龍首柏從上往下看,好像一個龍首;鳳尾柏的根部鳳凰的尾巴,所以叫鳳尾柏。
進入了第一大殿,看見了一座雕像,正中為“關圣帝君像”,高6米左右。關公頭戴12冕旒,身著龍袍,手持七星笏版,身邊分別是周倉、王福和關羽的弟弟關平,解說員說:“關羽被百姓們稱為平安神和財神,可見關羽在在百姓的心目中地位有多高。”
第二座財神殿有一把高3·5米,重3·8斤的明月刀,只有關羽才能有。在此我們會看到一塊說明牌,講述了關公作為財神在洛陽地區(qū)顯靈的傳說:道光初年,洛陽潘村村民毛存仁準備到外地做生意,臨行到關林上香,祈求關公保佑其貿易成功,并許愿靈驗后在關林大門前豎旗桿頌揚。豈料來年果然生意興隆,天遂人愿。毛存仁便到關林來還愿,于大門前豎旗桿一對,并刻石銘記。如今旗桿已不在,旗墩卻保存了下來。時至今日,民間仍保留著商鋪開業(yè)要到關林拜謁,在神像前焚香禱祝的習俗。他的旁邊是周倉、王福和兩位老板,一位打著算盤,以為拿著稱,表示,做生意不僅要精打細算,還要有誠意,這樣才會生意興隆。
到達第三座娘娘殿,中間坐著的是關羽的妻子,左右兩邊分別是關羽的女兒與關羽的兒子,象征著女子也能打天下的道理。
最后一座殿——春秋殿,解說員阿姨在這里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故事,在關羽剛剛來到曹操的陣營時,關羽和他的嫂子住在一間十分渺小的屋子里,只有一根蠟燭,關羽的嫂子體弱多病,而關羽又熱愛讀書,所以關羽決定將蠟燭分為兩半,一半給自己體弱多病的嫂子,一半留給自己讀書用,曹操知道了,十分敬佩他,于是就造出了關羽睡姿的雕像;他身上的棉被是老百姓的一針一線編織出來的,表示百姓對關羽的愛戴,關羽的床頭上第一層有四條大龍,中間有一顆龍珠,代表真龍?zhí)熳樱聦佑芯艞l小龍在嬉戲打鬧,代表兒孫滿堂。
在關林廟的后院有一座碑亭,因為碑亭臺基為八角形,所以我們也叫它“八角亭”。亭里有石碑一通,立于康熙五年。碑額是九疊篆書“敕封碑記”,碑陰記載的是修建關林的情況,碑的正面是“忠義神武靈估仁勇威顯關圣大帝林”,是道光元年磨石重刻的明清兩朝對關羽的最高封號。解說員說,關林的“關”字大家都知道,是關羽,“林”是皇家人世的葬身之地叫做林,這座碑代表了百姓對關羽的思念。
小記者們跟隨解說員來到碑的后面,那里有一個像石門一樣的東西,解說員說,這是祈福門,只要往里面投一枚硬幣,如果聽到“當啷”一聲,就說明你們的祈福有用。我們每個人都試圖的投進一枚硬幣,硬幣打在地上的聲音好像一首美妙的音樂在不斷的敲打著。
最后。我們遇到了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這棵樹有幾十米高,幾個人都抱不過來,聽講解員說這棵樹活了一千多年了,可以給人們帶來齊天的洪福,很多人都往樹上掛平安符,我們也掛了,祈求著來日的吉祥平安!
這次活動,讓我知道了關林妙的由來,目睹了關羽的風采!理解了“忠義仁勇”的真正含義!真是受益匪淺的一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