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谷”理論:像人的機器人令人生畏
雖然近五十年來,在計算機技術的支持下,工業(yè)用途的機器人已經十分成熟,但是人們還是在繼續(xù)研究更好的機器人。和工廠中那些按照指令精密裝配零件的機械手臂不同,出現(xiàn)在人們生活中的機器人應該更聰明、更多功能,以及更像人。電影《人工智能》里面的機器人小男孩戴維(David)和其他那些與人外表毫無二致的機器人們,就是研究者的目標。
然而,研究者們在艱難地跋涉時,突然發(fā)現(xiàn)他們跌進了一個深不見底的低谷。人們詫異地發(fā)現(xiàn),機器人并不是越像人越好,那些看起來比較像人的機器人,甚至可能會很嚇人。例如2008年10月份,日本筑波大學和大阪大學合作研究的麗普莉R-1(Repliee R-1),靜止不動的時候看起來像是一個五歲女孩,而一旦動起來,就足以將人們拖入最深的夢魘當中。
有人會覺得做工精致的玩偶娃娃散發(fā)著一種鬼魅的味道,這可能是因為它們實在太過于像人。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的機器人專家森井弘(Masahiro Mori)提出了一種“恐怖谷”理論(Uncanny Valley),試圖解釋這種現(xiàn)象。他認為,人們會對相似于自己的物體產生好感,和自己越像,這種好感就會越強。然而,在這種相似程度到達某一個臨界點之后,人們對那個相似物體的反應就會急轉直下,從不喜歡到討厭甚至是恐懼。
他畫了一張圖來描述他的理論。在那張圖中,人們對于會動的人形物體的好感會更強烈,但是隨著與人相似程度的增加,厭惡感也會遠遠超過那些不會動的人形物體。例如,相比那些用棉花填充的毛絨娃娃,人們會對會動的毛絨玩具娃娃產生更多的好感;然而當相似程度再高一些的時候,人們就會對它們敬而遠之了。
“恐怖谷”理論圖
之所以產生這種戲劇性的情緒轉變,可能是因為那些掉進恐怖谷的人形物體會讓人們下意識地聯(lián)想到尸體。它們像人,但卻沒有生命。這種失去生命的恐懼,在千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已經深深烙印在人們的潛意識當中,一旦被激發(fā),足以讓人們莫名厭惡。這也是有了數(shù)十年歷史的僵尸恐怖片依然能夠讓人一邊驚聲驚叫一邊目不轉睛的原因。僵尸也足夠像人,沒有生命,但卻還能夠活動。這正是現(xiàn)在人形機器人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恰好在恐怖谷底。
但是機器人們卻還暫時爬不出來。隨著材料的進步,過去機器人那些亮光閃閃的外殼逐漸被塑料所取代,而塑料又被更像人類皮膚的硅膠材料所替換,外觀越來越像人。但拉動這些人造皮膚的技術卻并不能令人滿意。畢竟人類的臉需要動用二十多塊肌肉才能展現(xiàn)滾滾紅塵的風情萬種,而目前最像人的機器人的臉上也只是有數(shù)個馬達;人類連貫流暢的動作依賴于六百多塊肌肉的協(xié)同工作,而機器人無論是在運動的準確性還是在精度上都不能同大自然錘煉了數(shù)百萬年的人類相比。
正因為這些技術限制,恐怖谷理論并非得到所有人的贊同。人們目前還沒有辦法制造出足夠像人的機器人,因此并不能確定人們會對長得和自己一樣的機器人充滿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