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范文一
花了三天晚上,我陸陸續(xù)續(xù)地看完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我不敢看快了,即使這本書對只是龍應(yīng)臺和她的兒子安德烈之間來往信函的收錄。這本書里的信件所談內(nèi)容設(shè)計了很多方面,如衰老,死亡,流行藝術(shù),價值取向等等,有許多是我現(xiàn)在這個年紀所不能了解和體會的,但也有我所能領(lǐng)會的——他們都在竭盡全力地去了解彼此,撇開那些深奧的東西,還有母子間的愛與坦誠。
從開頭的兩篇文章,《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連接的“份”》都可以看出,無論是四五十歲的龍應(yīng)臺,還是她那二十多歲的兒子安德烈,他們都在感嘆時光飛逝,并表示了他們都想重新認識對方。安德烈,MM,每一封信的來往都是兩個世界的交匯。相差三十多歲的兩個人,都在努力地融入對方,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試著再去重新認識一遍我的父母呢?
龍應(yīng)臺試著忘記那個原來的安德烈——“那個讓我擁抱,讓我親吻,讓我牽手,讓我牽腸掛肚,頭發(fā)有點汗味的小男孩”,而是直面十八歲的安德烈——“臉上早沒有了可愛的‘嬰兒肥’,線條棱角分明,眼神寧靜深沉”。而我,想試著用一個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的目光,來重新審視我的父母。
那么爸爸就不是所謂的“嚴父”。他很少沉下臉來,他也會哈哈大笑,如果他一直都是沉著臉,那只能說他可能是網(wǎng)上所說的“面癱”。爸爸其實很喜歡在網(wǎng)上看職業(yè)游戲選手的比賽,但我總是看不懂那些花花綠綠的游戲界面,也看不懂那些長得奇形怪狀的東西跑來跑去有什么戰(zhàn)術(shù)可言,但爸爸總是看得不亦樂乎;爸爸也在網(wǎng)上看時事和新聞,但除了什么怪事奇事,我對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很少感興趣。
當然,我和爸爸也有談?wù)摰臇|西——我們可以在飯桌上,由一碗竹筍雞聯(lián)想到《紅樓夢》,爸爸就會開始講述“紅學(xué)”是什么東西;也可以在看電視時就開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背白居易的《長恨歌》和《琵琶行》。我其實不喜歡作文書里的“慈父”,“嚴父”,那些都太虛幻了。我更希望看到一個真實的人,生氣了就吵,滿意了就夸,會笑會哭,就如安德烈和龍應(yīng)臺一般,每一句都發(fā)自肺腑,每一句都掏心挖肺的真實,不對就是不對,厭惡就是厭惡。
如果真實,那么媽媽也就不是會半夜起來特意到你房間給你蓋被子的母親,她會在我生病不舒服時關(guān)心我,但不會跑來蓋被子,除非我發(fā)燒。我的父母一律認為我已經(jīng)不小了,要學(xué)會自己照顧自己。而且媽媽很新潮,微博,微信,YY(標志為一只可愛小浣熊的語音軟件),眼下最流行的游戲……全都可以在她的手機上找到。爸爸一直說我和我媽是十足的“手機控”,那么我和我媽媽的聊天內(nèi)容自然要豐富一些。
媽媽在微博上看到有趣的事會第一時間告訴我,然后兩人一起捧腹大笑;我們倆也會在一天晚上走在街上,兩旁的行道樹投下朦朧的剪影,路燈灑下一團昏黃的光,邊談著今晚某某頻道的歌會,一邊慢慢走回家;也會在逛書店時,看見《飄》媽媽就想起斯佳麗,再想起費雯麗主演的《亂世佳人》和她看過的為數(shù)不多的名著之一《基督山伯爵》??傊次液臀覌尩南嗵幏绞剑拖窨匆粚忝?,聊游戲,聊好歌,聊小說,有時也會聊聊學(xué)習(xí)。我總覺得,和父母相處,做到父(母)慈子孝并不是最高境界,正如與老師是亦師亦友,和父母也應(yīng)該如朋友一般,可以嚴肅地探討學(xué)習(xí),也可以侃得天南地北,幾乎是無話不談,也就如安德烈和龍應(yīng)臺。
時間白駒過隙,“安安”不見了,我也在長大。以后我和父母會怎樣?二十歲時,三十歲時,四十歲時……沒人知道,或許那是已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抑或一切如常。但至少《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告訴了我,每隔一段時間,去重新認識一次自己的父母,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我們都在成長,每一次認識都是在拉近我和父母的距離。摒棄如提線木偶一般僵硬的“嚴父慈母”,直面最真實的父母,這樣,我才可能真真正正體會到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在寫信時的那份感受——很高興認識你。
從小時候到現(xiàn)在,每一次重新認識對方,都有一種快樂,都是一種蛻變。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范文二
最近看了《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本書的作者龍應(yīng)臺。借這本書龍應(yīng)臺和21歲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窗口。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打開天窗說亮話。
本書的寫作背景是: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yīng)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十八歲的小伙子,坐在桌子的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她覺得與兒子之間有了一座無形的墻:“我可愛的安德烈哪里去了?”她感到:兒子“愛”她,但并不“喜歡”她。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guān)系,但她一定要認識大學(xué)生安德烈。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就這樣,他們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生活、世界和心靈。龍應(yīng)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們從中學(xué)到的東西我認為第一點應(yīng)該是要學(xué)著與自己的孩子進行溝通,只有父母主動去尋求與孩子的溝通,孩子才能將自己的內(nèi)心完全對父母打開,才能進入父母與孩子的良性循環(huán)溝通中。
本書中母子通信涉及的內(nèi)容很廣:道德倫理、文化差異、普世價值、國際政治等,文筆生動,話題廣泛,探究執(zhí)著,情感深邃,令人感動。
下面我就從中摘錄一些自己認為有感而發(fā)的片段并談?wù)勛约旱睦斫猓?BR> 當今巴黎有百分之四十的青年找不到工作,四十出頭的人仍和母親生活在一起,沒有工作,沒有結(jié)婚,也沒有孩子,龍應(yīng)臺表示不希望安德烈落入這種人生的軌道,但兒子卻提出“媽,你要清楚地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你會失望嗎?”龍應(yīng)臺大受震撼,但回應(yīng)也夠獨特而精彩:“媽媽不在乎你是否有成就,而在乎你是否快樂,未來人生是否有意義及有個人時間;人自強努力不是要跟別人比名比利,而是為自己找尋心靈的安適,哪怕你謀生是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母親告訴兒子,金錢與名聲絕不是快樂的核心元素。一半人在贊美我的同時,總有另一半人在批判,我有充分的時間學(xué)習(xí)如何寵辱不驚。
對于龍應(yīng)臺的回答,我相信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多數(shù)的父母都不是這樣理解的,究其原因是父母的認知范圍有限,這就需要父母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但要求孩子多學(xué)習(xí),同時自己也應(yīng)該不斷的學(xué)習(xí),開闊視野,不斷學(xué)習(xí)新的知識,新的教育理念。只有自己提升了才能更好的與孩子溝通。
安德烈是生長于德國的青年,除了身上尚流淌著來自于母親的中國血統(tǒng),其他方面已經(jīng)很難和中國扯上什么聯(lián)系了。在這樣一個德國新一代青年的眼里,世界是什么樣的?安德烈告訴媽媽,我不關(guān)心臺灣的過去,不關(guān)心淡水河的魚蝦是如何滅絕的,不關(guān)心在一個不民主的地區(qū)人們?nèi)绾螢闋幦∶裰鞫Γ乙膊魂P(guān)心德國的未來將走向何方,我自己又將以何為今后生活的依憑,我只關(guān)心我自己每天是不是開心,是不是活得有想法。龍應(yīng)臺的回答是:他是一個自由的人,是我生命中相遇的“另一個人”,我無權(quán)強令他做什么,只能和他進行朋友似的交談。她想知道兒子究竟怎樣考慮個人的價值,怎樣衡量中西方思想的異同。安德烈便和媽媽說,請原諒,媽媽,我們的語境不同,你的很多問題對我來說根本不是問題,或者說對整個德國而言你的這些問題早已得到解決。
作為讀者,我覺得安德烈怎么可以這樣和自己的母親說話?而龍應(yīng)臺只是傾聽,只是思考,讓我被他們母子間的這種火星撞地球般的交流一再震撼。我知道對于我來說,尚無必要去評斷他們孰對孰錯,關(guān)鍵是我得明白他們各自究竟在一個什么樣的語境下言說。譬如我們常提到中西方如何如何或是中外如何如何,這些說法便會令安德烈覺得荒唐,西方怎么就成了一個概念?德語世界和英語世界完全是兩個世界嘛,也能統(tǒng)一在西方概念中嗎?或者說德國很可能會和中國走得更近,而根本不是美國。
這已是一個后現(xiàn)代的世界,而你卻帶著前現(xiàn)代時期冷戰(zhàn)的思維、東西方對立的思維,你怎么可能做出關(guān)于世界的正確的判斷呢?所以,今天我們中國人所面臨的還是如一百多年前一樣,要不要走出天朝大國的迷夢來認識一個真實的世界。你盡可以說我們有自己的堅守,有自己的策略,有自己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文化,但你不能忽視中國首先是世界上二百多個獨立國家和地區(qū)中的一個,所謂外國并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N個國家的統(tǒng)稱。這些國家有自己各自不同的文化、歷史背景,誰是我們的朋友,誰又是我們的敵人,絕非一個簡單的判斷可以概括。過去我們常說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并且說世界上還有好多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群眾等著我們?nèi)ソ饩龋F(xiàn)在的問題是人家到底是不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到底歡迎不歡迎我們?nèi)ソ饩?
正如白巖松在《巖松看日本》一書中說的,一切平等的對話必須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礎(chǔ)之上。對世界,我們首先要以客觀、公正的眼光去看,而不是坐在流俗成見里癡人說夢。放眼世界是一種素養(yǎng),過去是,現(xiàn)在更是!
所以父母在與孩子交流問題時,要從孩子的立場去分析問題,從具體的環(huán)境中體悟?qū)Ψ绞侨绾蜗氲?,對方所持觀點的論據(jù)是什么,只有了解了孩子想法的來龍去脈,我們才能從整體上對孩子的觀點予以是非的評判。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范文三
《親愛的安德烈》全書主要是作者龍應(yīng)臺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35封書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讀者的來信及他們對此的回信,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兩母子以書信的交流方式,試圖接觸、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靈,兩人在信中除了交談家事外,還就價值觀念、文化品味、東西方文化差異、政治時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讀來耐人尋味。
從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到,像大多數(shù)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一樣,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代溝和阻隔,而橫在他們之間的這堵無形的墻主要是由于價值觀念和年齡的差異造成的,安德烈代言的是二十歲左右的青少年,而龍應(yīng)臺則代表著五十歲上下的父母輩,兩代人之間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甚至沖突。不過,可貴的是,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并沒有讓他們之間的代溝越拓越寬,而是以書信的方式坦誠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龍應(yīng)臺由此進入了一個二十歲少年內(nèi)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其實,就像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之間的故事一樣,父母和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或多或少會有代溝、阻隔甚至情感沖突,但兩代人之間其實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樣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一談,坦誠交流,互相了解包容。父母輩不要總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評社會,孩子們也不應(yīng)把自己內(nèi)心的小宇宙隱藏起來,不要總以為自己的世界與父輩們格格不入。十八歲的我曾經(jīng)也認為自己的世界父母是永遠不會懂的,也沒必要讓他們了解?,F(xiàn)在,二十歲漸顯成熟的我回想起自己十八歲時的那些想法和做法,其實真是那么的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如果說我那時候能主動打開心扉,讓父母進入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遇事征求一下他們的意見,那么我以后的人生軌跡或許會轉(zhuǎn)變,當然是向好的方向轉(zhuǎn)變。
除此之外,書中“獨立宣言”一章中菲利普(龍應(yīng)臺的二兒子,十六歲)對于自己媽媽及她朋友們的某些做法感到不滿尤其引起我的共鳴。有幾次龍應(yīng)臺帶著菲利普到外面與她的朋友見面,又或者是朋友來他們家做客,這時候朋友們總會首先看菲利普一眼,然后轉(zhuǎn)而望向龍應(yīng)臺,笑著向她詢問菲利普幾歲啦,讀幾年級啊,懂幾國語言啊等等,仿佛以為菲利普還小不懂得回答這些問題,又或者是菲利普輩分小不夠資格與他們對話,應(yīng)該讓大人來為他“代言”。
這種行為其實在我們身上也一定發(fā)生過,我就經(jīng)歷過好幾次,飯局上一些大人總是當著我的面向我爸媽詢問關(guān)于我的一些問題,望也沒有望我一眼,更可氣的是我媽媽有時候竟然還會在我剛想發(fā)言時主動“搶答”,臉上竟然頗有幾分自豪得意,我那時候真想奪門而出,為什么要忽視我的存在呢?難道我一個大學(xué)生還回答不上你們那些“高深”問題?而媽媽你為什么總要為我“代言”呢?就因為我輩分小,沒有說話的地位?你們說我在面對生人時不會說話,不敢說話,天啊,你總是這樣為我“代言”叫我怎么打開話匣子啊?還有,你們談的總是房子、車子、票子、關(guān)系,官場,樂此不疲,你叫我怎么好意思插話,和你們暢談一個二十歲大學(xué)生的內(nèi)心世界啊?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范文四
看到這本書僅四分之一,我興高采烈的差點跳起來。興高采烈是一個很拙劣的小學(xué)作文出現(xiàn)頻率極高的詞,但形容我現(xiàn)在的心情很恰當。興高采烈的是,我仿佛找到知音,而興高采烈之余,我在想,我現(xiàn)在可以做什么。
從初中一開始就跟著老爸看有關(guān)臺灣政治的節(jié)目,說起來還是陳水扁提起我這種愛好,因為關(guān)注著陳水扁的同時,我也開始關(guān)注起政治,這種和我們家人的職業(yè)沒有半點關(guān)聯(lián)的事情。我對政治有著莫名的如火熱情,老爸說政治不是你現(xiàn)在可以考慮的東西。我知道,我所見識到的深奧復(fù)雜只是它其中的一點。但我可以關(guān)注吧,我越關(guān)注我就越感慨,還找不到地方發(fā)泄。所以看到《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的內(nèi)容,我激動而興高采烈。
看到龍應(yīng)臺的第二封信:為誰加油。龍應(yīng)臺說“我們被教導(dǎo)以中國人為榮,‘為榮’和‘為恥’是連在一起的。”文中有說到一個書名,對于我們班的人早就不陌生的書名,《丑陋的中國人》。我因為民族主義很愛中國,但是我也有世界主義,我希望全世界的人們都很和睦,肯定有很多人鄙視我幼稚??墒侵袊泻芏嗔钗液透嗳藨嵟氖虑?,每天看著新聞最經(jīng)常讓我憤怒的也最讓我憤怒的就是貪官。我們的政府官員就是代表著我們在管理這個國家,是應(yīng)該讓百姓最放心的人,可是他們是這樣來傷我們的心。我很氣,老爸說這是一小部分,但我認為不能因為是一小部分就可以忽略為零。寫成中文的警示牌,為中國人專門提供的特殊待遇,這些事讓我尷尬,我甚至害怕外國人會因為這些丑陋來嘲笑我。但我還是要大聲說出我是中國人,丑陋的是他們,我不是!套用文中的話,他們給了我“膨脹的”不安和尷尬,但不會押著我遠離“中國”這個概念。我想這是龍應(yīng)臺要告訴安德烈的。
但聽到龍應(yīng)臺的世界公民主義,我又產(chǎn)生共鳴了,看到新聞上說到很多弱勢國家,聽到牙買加的選手說他連一雙鞋都沒有所以只能赤腳在炙燙的土地上跑步,我有一種道不明的憂愁。又回到那個令人鄙視的幼稚想法了,在讀到第9封信兩種道德中,龍應(yīng)臺說“海嘯的悲慘震動了世界,國家在比賽誰的捐款多,背后還藏著不同的政治目的”“這些國家的人民,準許,或者說要求,他們的政府把大量的錢,花在離他們很遙遠但貧病交迫的人們身上”,我也開始思考或許世界公民這個名詞離我真的很遠很遠。
那天和老爸老媽出去吃飯,看到一個滿頭白發(fā)披在頭上,遮住他的眼睛,頭一直低著,我看不見他的臉,他顫抖著手拿出十塊錢,然后服務(wù)員端上一碗面條。我立即想和媽媽換位,我怕自己吃不下。不是因為我厭惡他,而是因為我會太傷心,我看不下去一位老人一直低著自己的頭慢慢吃著面條,我怕看見服務(wù)員臉上冷漠的表情,我更怕我會看見他滿頭白發(fā)間隙中露出的卑微的眼光。安德烈在第八封信中說他是個百分之百的混蛋,“我知道大陸婦女在極不人道的工作環(huán)境里為耐克做苦工,但我不會因而不買耐克。我知道非洲很多孩子死于營養(yǎng)不良,但我不會因而勉強自己把每一餐飯每一個盤子舔干凈”“我是一個‘日子過得太好’的人”。對,我也是這樣,我看到電視上餓的皮包骨的非洲孩子,而且每次看新聞的時間都是我吃飯的時間,我就會難過的吃不下,很自然的只撥著白米飯沒有像平時一樣大口吃菜。我也會想著自己很混蛋,但除了產(chǎn)生這種想法來凌遲自己之外,我還是在吃白米飯,非洲的孩子依舊在臨死前瞪大雙眼望著冷漠的天空。
龍應(yīng)臺告訴安德烈,“我相信有兩種道德,一種是消極的,一種是積極的”“你才十九歲,那個時間會來到,當你必須決定自己行不行動,如何行動,那個時刻會來到”。龍應(yīng)臺所在的香港的貧富差距像一根刺,令她難受,但她做不了什么,所以她寫文章希望人們認識到這是一個不合理的社會結(jié)構(gòu),她鼓勵人們追求公平正義去改造社會,她拒絕奢華,在離開廚房時把燈關(guān)掉,這是她所能做的,這,也是我能做的。
記得自己有一句讓我爸記憶深刻的話就是:“什么時候等我來做市長,哼哼。”這句話讓我爸嘲笑了很久,老爸說,市長哪有那么容易做的。我說之所以不容易做我才想做的,人人都會掃地所以我才不去掃地的。老爸說那你就好好讀書,考個好大學(xué)才能做。是,我忘了我爸手上有我最大的把柄,我的夢想是建立在一張好文憑身上的,至少現(xiàn)在,我的價值體現(xiàn)在文憑上。文憑才是硬道理,比真人管用。我總是很痛恨我爸的這句話,可是,我爸問我,在現(xiàn)在這個社會你想得出別的公平的出路嗎。我想了很久,沒有。我即使痛恨應(yīng)試教育到每天把它和貪官并在一起罵三遍,可我還是要肯定他的位置。我所能做的,還有好好讀書。
我和安德烈有點不一樣,我總想做出什么事,我想要自己可以有用,我有價值,更大言不慚的說,我想要成為偉大的人。我不想只有小小的,個人的,我所希望可以在未來和我的朋友作出震撼奧巴馬的事情,就像奧巴馬的登臺震撼了世界。但我沒辦法忘記我要好好讀書,一切都是要建立在讀書上,奧巴馬也是從學(xué)校畢業(yè)的。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對我來說不是一本關(guān)于家庭教育的書,而是我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完善的書。我不認為一個十七歲的女生說出這種政治啊世界啊很不要臉,因為我要說我樂意。雖然不知道自己說的對不對,但對我而言,這本書每個字對我都有用,讓我產(chǎn)生共鳴,讓我可以陶醉得興高采烈,讓我可以明白自己可以做的,這就夠了。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范文五
挑燈夜戰(zhàn),用了兩個晚上,讀完著名作家龍應(yīng)臺與其兒子安德烈合寫的《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感觸良深!獲益良多!
這本書是我19歲的兒子推薦給我的,那天,他問,MM,最近你還上《當當網(wǎng)》買書嗎?幫我買一本《親愛的安德烈》,龍應(yīng)臺寫的,你知道龍應(yīng)臺嗎?
我當然知道龍應(yīng)臺,臺灣著名作家、思想家、批評家,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她的雜文《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曾經(jīng)風(fēng)靡歐洲、臺灣和大陸等地,令當時我們這些20多歲的文藝青年熱血沸騰,討論異常熱烈,并從此成為她忠實的粉絲。這本《親愛的安德烈》收集了龍應(yīng)臺與她的兒子安德烈的35封信。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yīng)臺離開歐洲,返回臺灣,就任臺北市馬英九政府的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伙子,臉上棱角分明,眼神寧靜深沉,透著一種獨立的距離,手里拿著紅酒杯,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她覺得與兒子有了一座無形的墻,她感到兒子“愛”她,但是并不“喜歡”她。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她是中國人,嫁給了一個德國的丈夫,他于是便成了中德混血的德國人,兩人的中間橫著東西文化。龍應(yīng)臺決心要認識成熟了的大學(xué)生安德烈。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yīng)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令我迫不及待“拜讀”此書的原因是,我兒子在遞這本書給我的同時,也遞過了一本筆記本,要求與我筆談:MM,既然你說了我們?nèi)鄙贉贤?,好吧,那我們就開始來“溝通”吧,我想問你幾個問題,不準生氣;你也可以問我,什么問題都可以提,可以問。
兒子正在準備高考,周末從學(xué)?;氐郊依铮偸鞘制v、沉默寡言的模樣,除了還照常去補習(xí),其余在家的時間總是顯得百無聊賴,懶洋洋的,拿著電視機遙控一會看這個,一會看那個頻道。作為過來人,曾經(jīng)歷過令人窒息的擔憂和再三單調(diào)地重復(fù)地復(fù)習(xí)的高考過程,我明白他也許是壓力太大,需要放松和透透氣,我應(yīng)該給他慈愛,給他關(guān)懷,讓他減輕壓力,以便輕裝上陣,愉快地參加高考。但是,作為一個處于現(xiàn)今殘酷的教育制度環(huán)境下,心中焦慮萬分,企圖與孩子感同身受的母親,似乎又覺得目前的情景不是自己所期待的。也許應(yīng)該是那樣的情景吧:兒子正在懸梁刺股,日夜沖刺,作為母親,我準備著可口的點心,躡手躡腳地來到兒子身邊,勸他要注意勞逸結(jié)合,還是休息一會吧(順便愛撫一下兒子的腦袋)。那樣的話,是否自己就更有成就感,心里更踏實一些呢?
看著郁郁寡歡的兒子,心里空落落的,忐忑不安,老覺得自己應(yīng)該做點什么,才更像一個盡職的母親??墒?,當我小心翼翼地準備“關(guān)心”兒子的時候,兒子說,談什么都可以,談學(xué)習(xí)免開尊口,因為“在學(xué)校已經(jīng)夠累了,還要跟你一一匯報?你就行行好讓我一個人靜一靜行不行?”可是,除了學(xué)習(xí),以及孩子在學(xué)校的情況,我已經(jīng)想不出自己還想知道什么?難道我還需要問他,你在學(xué)校里吃什么?幾點睡?頓時語塞,猶如技窮的黔驢一般。
安德烈說,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與方式,還是把我當成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quán)”或“施與”。你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quán)利!你并不明白,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是的,我相信這是大多數(shù)安德烈這個年紀的孩子的心聲,他們渴望獨立,他們知道父母愛他,可是,并不喜歡你“太愛”他,他們覺得這種“愛”令他們透不過氣來。臺灣另一位知名作家吳淡如說過,對于17、8歲的孩子來說,你這個時候的任何關(guān)心和關(guān)懷,在他來說都是嘮叨,煩不勝煩。
有一次,我抗議說,你回到家里的時候太沉默了,在學(xué)校的時候想必和同學(xué)那是有說有笑的吧,你難道不想和等待了你一周的MM談點什么嗎?我兒子直截了當說,你想談什么你就談吧,可是我真不知道該主動跟你談點什么?我感興趣的(估計是戀愛什么的吧),我不敢跟你說,也不能跟你說;你感興趣的,我又不想跟你談。我盡量放低聲調(diào)說,怎么會呢?你什么都可以跟我談啊,我洗耳恭聽的,不會責備你啊。差點就要對天發(fā)誓了??墒?,兒子笑瞇瞇別有意味地瞄了我一眼,讓我頓時覺得自己就像《小紅帽》里的狼外婆一樣,訕訕無言。
我兒子要求筆談的第一封“信”中就開宗明義說,MM,我是非常非常地愛你,但是,我得承認,我并真正地不了解“你”,正如你并不真正了解“我”一樣,在我們這個年紀的男孩子眼中,你(以及我的老師)這種年紀的女人簡直太恐怖了。
不由苦笑。已經(jīng)不記得我們19歲時的真實感受,但翻開當時的日記本,通篇都是嫉世憤俗的情緒,所以,也許應(yīng)該理解兒子此時的感受,盡管并不令人那么愉快。已經(jīng)不記得當時對母親是什么感情?大概也是敬而遠之吧,因為怕隨時被父母責備求全,所以干脆逃得遠遠的,讓自己不要時時落在嚴厲的母親的視線內(nèi)。所幸的是當時家里孩子較多,母親基本上沒空一一顧及孩子的心理狀況,能管吃飽管住好就已經(jīng)相當不錯了。因此,我們那時候比兒子幸運多了,因為“心靈”自由!所以倒沒覺得母親是“恐怖”的。
翻到書本的最后一頁,發(fā)現(xiàn)兒子竟在上面寫了讀后感:看完這本書,心中五味雜陳;在宣誓我們已成年的權(quán)利時,應(yīng)當如何顧慮或照顧父母的情緒?是的,我們已成年了,但同時,我們必須學(xué)會照顧周圍人的情緒;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或許,孔夫子可以替我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國社會中那種沉重的人際關(guān)系總是讓我透不過氣來,我總想拋開一一切,但現(xiàn)實決定了我不可以。那,我能怎么樣呢?安德烈或許給了我很好的啟示:在面對不同的價值觀、社會性或人生狀態(tài)(等問題的時候),應(yīng)當大聲地、清楚地說出自己的要求、希望。這就是我從這本書中所了解到的。
是的,孩子,沒有人是你肚里的蛔蟲,當你有了訴求,就應(yīng)該大聲地說出來。這就是“溝通”!
于是,我也題了留言:我也于今晚讀完了這本書,兒子向我推薦的。應(yīng)該感謝這本書,它讓我明白:我的兒子,那個頭發(fā)向天朝著,兩道濃眉像潑墨似的、嘴邊小胡子越來越濃密的年輕人,終于真正“成人”了!他渴望成為一個別人的“別人”!作為母親,仍然用原來的“愛”來愛他,已經(jīng)不可以了。感謝上帝!讓我及時看到這本書,它打開了兒子的心扉,有限度地向我開放,看在我應(yīng)他的要求幫他訂到這本書的份上,他建議我們也開始筆談!筆談就筆談,誰怕誰啊(笑)!就讓我從此開始慢慢地品讀這個想成為別人的“別人”。也許,我們的“年輕”已經(jīng)過去得太久,是該“復(fù)習(xí)”一下了。
真希望這本書能從此開始了我與兒子的溝通,盡量有效的!如同龍應(yīng)臺和她的兒子一般,可以放開胸懷像朋友一樣暢談人生、社會和理想,分享自己同年齡時候的故事,彼此真正地“認識”對方。盡管孩子理直氣壯,咄咄逼人,他們覺得自己比上一輩人要復(fù)雜和深刻得多,父母的經(jīng)驗不一定適合他們,但他們愿意了解父母的過往,愿意把心扉向父母敞開,已經(jīng)夠令父母“受寵若驚”了;而母親卻是小心翼翼的,唯恐一不小心就扯斷了這根細長而脆弱的線,因此且戰(zhàn)且退,企圖“以愛服人”。
我想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盡管他們也許覺得自己有多么高明,多么能干,但他們還是寧愿自己的孩子比自己高明得多,將來比自己更有出息。
謹此向天下的父母,已經(jīng)遇到“代溝”問題或終將碰到“溝通”堵塞問題的父母推薦這本書,建議你們也好好地讀讀這本書,從書中看到自己和孩子的影子,從中得到某些啟發(fā)。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范文六
這幾天,我讀了龍應(yīng)臺《親愛的安德烈》。《親愛的安德烈》是由龍應(yīng)臺和她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三十六封書信組成,中間穿插了一些讀者的來信,還有她另一個兒子菲利普之間的信。龍應(yīng)臺因為與兒子幾年未見,再相見時,兩人已從親密變得陌生。為了拉近兩人的距離,龍媽媽提議兩人通信,于是這本書便誕生了。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講的是一個母親與自己兒子的不同的交往方式,是一個母親對于已經(jīng)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那種迫切想要溝通與了解的心情。這種溝通方式使他們母子更好的了解彼此,就像安德烈在信中說的“我跟我的母親,有了連結(jié),而我同時意識到,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會得到的份,我卻有了。我在想:假使我們?nèi)昵皼]開始做這件事,我們大概就會和絕大多數(shù)的人一樣只是繼續(xù)過日子,繼續(xù)重復(fù)那每天不痛不養(yǎng)的問候:吃了嗎──嗯,功課做了嗎──嗯,沒和弟弟吵架吧──沒,不缺錢用吧──嗯……三年,真的不短。”
但我從他們的書信中看到的還有認識問題:不同的生活背景下人們的認識、價值觀和世界觀有著很大的差異。在這本書中,大多數(shù)書信都是母子兩人在同一問題上的不同看法,從自己的十八歲、民族信仰、價值觀、社會道德、對社會的“左”“右”看法到文化生活、問題意識再到世界觀、人生觀,他們母子倆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經(jīng)歷反映出來了不同的理念。
龍應(yīng)臺生活在一個封閉的海邊的漁村里,十八歲那年她還不知道什么叫高速公路、不知道什么叫下水道、沒有進過音樂廳或美術(shù)館、不知道垃圾是要處理的……她的十八歲是一九六九、一九七零年的臺灣。而安德烈的十八歲,網(wǎng)絡(luò)讓他們擁有廣泛的知識,社會富裕使他們習(xí)慣物質(zhì)的追求和享受,藝術(shù)和美的熏陶、唾手可得。十八歲的他們會在一起討論社會問題、文學(xué)問題,他們生活的城市里,有自己的音樂廳、圖書館、美術(shù)館、畫廊、報紙、游泳池,自己的藝術(shù)節(jié)、音樂節(jié)、電影節(jié)……他是生長于德國的青年,除了身上尚流淌著來自于母親的中國血統(tǒng),其他方面已經(jīng)很難和中國扯上什么聯(lián)系了。這樣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讓他們有了不同的認識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龍應(yīng)臺那一代人,他們心有太多的不信任,太多的不屑,太多的不贊成,對于我們的所謂國家,尤其是一些自稱代表國家的人。而生活在德國的安德烈,因為歷史的原因,在他們這一代人身上,真的很少受愛國宣傳的影響,逃避“國家”這個東西。安德烈作為交換生來到香港,他認為香港沒有文化就因為香港沒有可以讓人坐下來靜靜地聊天的咖啡館,酒吧跟咖啡館,在歐洲,其實就是小區(qū)文化,他認為香港人永遠在趕時間;而在龍應(yīng)臺卻不這樣覺得,他認為香港是有文化的。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得到的結(jié)論也是不一樣的。
他們母子倆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代溝,他們彼此有不同的思想。龍應(yīng)臺給他的兒子足夠的自由,他們可以在同一個問題上各抒己見,沒有對錯,他們相互尊重對方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龍應(yīng)臺不像是安德烈的母親,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個愿意聆聽的朋友,在她眼里安德烈是一個自由的人,是她生命中相遇的“另一個人”,她無權(quán)強令他做什么。龍應(yīng)臺這樣的態(tài)度是的她的兒子可以肆無忌憚的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兒子的想法、人生觀和價值觀。安德烈在一封信中寫到“是不是所有畢業(yè)的人都會感到一種慢溫溫的留戀和不舍?我要離開了,離開這個我生活了一輩子的小鎮(zhèn)我的“家”。我開始想,我的“家”,究竟是什么呢?最重要的不是父母,是我的朋友。”龍應(yīng)臺不但沒有怪他,反而很理解他,回想起自己的經(jīng)歷,她說:“我很歡喜你心中有一個小鎮(zhèn),在你駛向大海遠走高飛之前。”這種寬容、這種理解是的他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給了他正確的指引方向。
安德烈是個幸運的人,它是一個自由人,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雖然自由是每個人的權(quán)利,但在母親面前,我還是覺得安德的自由要得益于他的母親,她不像其他的母親給孩子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許,在她眼里,孩子應(yīng)該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做母親的無權(quán)干涉只能引導(dǎo)。而當安德烈失落的時候,她會安慰他,鼓勵他。然而安德烈卻不覺得他很幸運,他對他的母親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不同的成長和生活背景使得龍應(yīng)臺和她的兒子有著不同的國家和教育背景,他們對世界有著不同的認識,對人生有著不同的理解,他們存在著代溝。龍應(yīng)臺用書信的方式了解兒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放下作為長輩的架子,以一個朋友的方式與兒子交換彼此的想法,沒有批判、沒有責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駁,還有安慰。
我不知道外國的父母是怎么教育他們的子女的,但成長生長在中國,我只知道這是我們一般的中國父母不能做到的。我希望中國的父母與孩子之間都能夠認識距離、彼此溝通,要知道:一切平等的對話必須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礎(chǔ)之上。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范文七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這一本書,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振聾發(fā)聵的徹悟,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的描寫,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正是讀了這本書讓我更深刻的理解了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種種問題,甚至是與父母的一些矛盾。讀了這本書讓我能夠完全抽離出來,能夠更客觀地看待這些成長問題。
這本書,讓我知道了龍應(yīng)臺那個年代的貧窮,那樣的生活,那樣的環(huán)境,那樣的落后,就像我們現(xiàn)在父母以前的生活,是我無法想象的。也許,我和安德烈是同一代,這是另一個時代,一個新新的時代,這個是一個懂得快樂,玩耍和音樂的時代。在我們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有自己的偉大理想。與龍應(yīng)臺那一代截然不同。當人們的生活,文化隨著時間逐漸提高時,往往會丟棄一些原始的東西,被金錢所束縛而變得殘忍。而那被丟棄的東西,正是龍應(yīng)臺那時所普遍擁有的單純與互助?,F(xiàn)在的人們,在利益的誘惑下,友誼、親情變得一文不值,而身為現(xiàn)代人的我們,又是否看清什么呢?還是在享受著販賣心靈后得到的物質(zhì)呢?也許,我們能期望某一天在我們享受物質(zhì)時,回頭想想逝去的心靈。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里面收入的是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的三十多封書信,說實話,里面涉及到政治的內(nèi)容,我讀不太懂,但我感動的是一個母親對于已經(jīng)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那種迫切想要溝通與了解的心情。對于母親,兒子有著太多的不認同,大到世界觀、價值觀、生活態(tài)度,小到穿著打扮。我們常常會厭煩父母,甚至?xí)Ω改赴l(fā)脾氣,就像我們常說的“代溝”,對于父母的約束,我也會經(jīng)常受不了。雖然我知道他們因為愛我才那樣做,可是我有屬于自己的一片藍天,我想去闖,去蕩,哪怕是跌倒,受傷也是自愿的。但就在我剛踏出家門的時候,我的父母可能就會對我說“不”,也許,這就是孩子與父母的代溝。怎樣消除這樣一種隔閡?怎樣消除這些代溝?龍應(yīng)臺的選擇是,一方面堅守自己的陣地,一方面主動出擊,通過書信與安德烈討論問題、交流認識,尋求有效的溝通。
書中也提到了在人際關(guān)系方面,在權(quán)威的世界里,人際關(guān)系仿佛顯得很重要,它可以將你從山峰摔到低谷,也許會讓你一炮而紅,所以,掌握好人際關(guān)系很重要。對每一個人都露出微笑,面對那樣的“英語老師”我們大不用消極的方式去反抗,我們可以與那樣的權(quán)威坐下來溝通,解決好所在問題,而不是將那無謂的反抗化作讓自己受傷的一把劍。音樂,對于像我們這一代來說是愛好,是享受,是幸福。我每天總會抽出大部分的時間去聽音樂,甚至寫這篇讀后感時也是聽著音樂。歌曲的每個音符都會帶動我的快樂或悲傷,從而引出我心底美好的回憶,帶來許多感動與幸福。此外,對于歌詞,我會因一首歌的歌詞而喜歡那首歌。
我認為歌詞是一首歌曲的靈魂,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你將來想做什么?這個問題可能對每個人來說都曾經(jīng)問過自己。我不知道我將來會做什么,又有多大的成就與名譽。我也不知道我父母對我的期望有多大,是要掙多少錢還是只要快樂就好。無論怎樣,我只知道父母現(xiàn)在的辛苦是為了我的幸福。我必須努力地去學(xué)習(xí),以后再用心工作,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好好生活,活出我的自信,活出我的快樂,活出我的幸福。因為這樣,父母才能幸福。其實,將來做什么不重要。只要活出你的精彩,你的快樂,回報父母,就夠了。失敗,對于失敗我也曾經(jīng)感到茫然,我也曾經(jīng)經(jīng)歷失敗,我也曾經(jīng)感到絕望而不知所措。
在人生競爭的跑道上,我同樣因跑得不夠快被淘汰,面對勝利者的嘲笑,我只有哭。當我和我的眼淚度過一整晚后,我才知道,沒有人會憐惜你的眼淚,沒有人會幫你。所以,只有靠自己,堅強的站起來,拍拍身上的塵土,勤勤懇懇的努力學(xué)習(xí),在人生的跑道上留下一抹勝利的微笑。面對困難,我也不再哭泣,我會付出努力去克服,就算失敗,我也是成功的,因為我努力過,我不后悔。衰老,雖然現(xiàn)在對于我而言還是一件漫長的事,但是我也能察覺到它的存在。當我身邊的人一天一天衰老,變得滿臉是皺紋,褐斑,甚至死亡時,我對衰老的看法不是恐懼也不是可怕,則是同安德烈原先想的那樣,很優(yōu)雅,很休閑。
我可以舒適的坐在陽臺上回想自己的人生,回想過去。盡管我自己快走完人生的道路,我也會坦然面對。盡管我身體不行了,我也不去在乎。盡管我可能快忘了所有的事,我也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衰老,不是我該懼怕的,也不是大家所懼怕的。老人,會有兒童般的童真;老人,會有屬于自己的世界;老人,會回想曾經(jīng)擁有的幸福。想象人生是一場游戲,而老年則是游戲后的喜悅。
人的一生會面臨很多,困難、挫折、成功、失敗等等,當你經(jīng)歷過這些之后,收獲的不僅僅是經(jīng)驗,更多的是成長,就是因為這些成長,我們的人生甚至是我們的生命才會更加的五彩繽紛!生命因成長而美麗。
讀后感小編精心推薦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
讀后感小編精心推薦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