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府儀同三司
官名。開府意為建公府,自選僚屬。儀同三司意為非三公官而得亨受三公的竺遇。三公(司徒、司寇、司空)官名都有“司”字,故稱三司。東漢延平元年(106),鄧騭加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官名“儀同三司”始此。曹魏景初三年(239),任黃權(quán)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之官名始此。魏、晉后,將軍之開府置官屬者稱開府儀同三司。南北朝時,漸成官號,不必有開府置官屬之實。北齊有開府儀同三司、儀同三司。隋用為散官之名。有上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司,官品自從三品至正五品。唐、宋文散官以開府儀同三司為第一階、從一品。金、元以開府儀同在司為第一階,儀同三司為第二階。金武散官一、二階同文官。金均從一品,元正一品。明、清廢。
特進
官名。西漢后期始置,本非正式官名,為引見之稱。如成帝時張禹以老病罷,仍以列侯身份朔望朝見,位特進,見禮如丞相。行之既久,漸成加官。以賜列侯中有特殊地位者,朝會時位僅次三公。魏、晉、南北朝沿東漢之制,皆為加官。隋用文散官名號,位于開府儀同三司之上。唐、宋為文散官,第二階,正二品,位開府儀同三司之下。金、元位于開府儀同三司、儀同三司之下,官品相同,金從一品。元正一品。明以特進光祿大夫為文散官最高官階,無單稱特進之官。清無。
光祿大夫
官名。秦有中大夫,為郎中令屬官。漢改郎中令為光祿勛,改中大夫為光祿大夫,秩為比二千石,員額無定,掌論議應(yīng)對,在諸大夫中地位最尊,及至東漢,因權(quán)臣不復(fù)寇此銜,漸成宋散之職。魏、晉以后,作為加官與褒贈之官。晉于光祿大夫之外,又添置左右光祿大夫。左右光祿大夫金章紫綬,與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者,品秩第二;光祿大夫銀章青綬者品秩第三。自此又有金紫光祿大夫、銀天地光祿大夫的名號。隋、唐、宋均用作文散官稱號。隋光祿大夫從一品,左右光祿大夫分別為正二品、從三品。金紫正三,,銀青從三。唐、宋光祿大夫從二品,金紫正三品,銀青從三品。金、元升金紫、銀青于光祿大夫之上。明特進光祿大夫正一品,光祿大夫從一品、清光祿大夫正一品。
正奉大夫
文散官名。宋為文官第六階,正四品上階,元豐改制后停用。大觀二年(1108)再置。為文官第七階。金為第十二階,從三品。元、明均從二品。正侍大夫 宋階官名?;兆谡?1111-1117)中,定武臣官階五十三階,第三階為正侍大夫,以代舊官延福建省宮使。
中奉大夫
文散官名。宋為文散官第七階,正四品。元豐改制后停用?;兆诖笥^二年(1108)又置,為文官第十三階,金為從三品。元升從二品。明亦從二品。
太中大夫
官名。秦官,掌論議,漢以后各代多沿置。唐、宋為文散官第八階,從四品上。宋元豐屬制用以換左右諫議大夫。后定為文官第十一階,金稱大中大夫,從四品。元升為從三品。明亦稱大中大夫,為從三品加授之階。
中大夫
官名。秦光祿勛屬官有中大夫,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光祿大夫,掌論議。東漢于光祿大夫外,另置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秩依次遞減?!端螘ぐ俟僦尽窋⒋耍疤写蠓颉弊鳌爸写蠓颉保瑧?yīng)系誤書。北周依《周禮》設(shè)六官,有中大夫,秩正五命,位似秦漢后的九卿、尚書等官。北齊始再有在大夫,與上大夫同為王國官。唐置為文散官第九階,從四品下,宋為從四品,元豐改制后,以換秘書監(jiān),后定為第十二階,金從四品上,元為從三品升授之階。明為從三品。民國三年(1914)袁世凱定文官分九秩,中大夫為第五秩,簡任,五年七月廢。
中散大夫
一、官名,簡稱中散。王莽時置,或作東漢光武置,掌論議政事,員額三十人。歷代沿置。唐、宋為文散官,正五品上,為文官第十階。宋元豐改制后,以換光祿卿至少府監(jiān)各官。后定為第十四階。元廢。
二、金、元宦官散官名。均宦官最高官階,金從四品上,元升為正二品。
朝奉大夫
宋文散官名,正五品,文官第十一階。元豐改制用以代后行郎中。后定為第十九階。
朝散大夫
文散官名。隋始置。唐為從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階,宋為從五品上,文官第十二階。元豐改制用以代中行郎中。后定為第十八階。金仍從五品。元升為從四品。明廢。
朝請大夫
文散官名。隋始置。唐為從五品上,文官第十二階。宋從五品,第十三階。元豐改制用以代前行郎中。后定為第十七階。金從五品上,元升為從四品。明從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議大夫,加授朝請大夫。清廢。
朝奉郎
宋文散官名。正六品上,文官第十四隊,相當(dāng)于唐之朝議郎。元豐改制用以換后行員外郎、左右司諫。后定為第二十二階。金、元均不常。
承直郎
文散官名。宋徽宗崇寧初置,以換留守、節(jié)度使、觀察使的判官,正六品,金正七品下,元正六品,明為正六品初授之階。
奉直郎
宋文散官名。從六品上,為文官第十六階,相當(dāng)于唐的奉議郎。元豐改制后不用。
通直郎
文散官名。隋始置。唐、宋為文官第十七階,唐從六品下,宋從六品。元豐改制用以代太子中允、贊善大夫、太子洗馬。后定為第二十五階。金元均不置。
朝請郎
文散官名。隋始置,在八郎(見“朝議郎”)中位第三,煬帝時罷。唐、宋無均文官第十八階,正七品上。元豐改制用以代前行員外郎、侍郎史,后定為第二十階。金、元均不置。
宣德郎
文散官名。唐始置,為文官第十九階,正七品下。宋沿置,亦為第十九階,正七品。政和六年(1116)改名宣教郎,并定為第二十六階。明宣德郎為從六品吏員出身升授之階。清吏員出身者從六品授宣德郎。
朝散郎
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見“朝議郎”)中位第四,煬帝時罷。唐為文官第二十階,從七品上,宋同。元豐改制后以代中行員行郎、侍御史。后定為第二十一階。金以后廢。
宣奉郎
宋文散官名,從七品。為文官第二十一階,相當(dāng)于唐之宣義郎。元豐改制后不用。
給事郎
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見“朝議郎”)中位第五。煬帝時罷。唐為文官第二十二階,正八品上。宋同唐。元豐改制后廢。
承事郎
文散官名。宋始置,為文官第二十三階,正八品,相當(dāng)于唐的征事郎。元豐改制用以代大理評事,為狀元及第、宰相任子之初官,后定為第二十九階。金正八品下。明升為正七品初授之階。清廢。
承奉郎
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見“朝議郎”)中位第六。煬帝時置。唐為文官第二十四階,從八品上。宋同唐,元豐改制用以代太祝、奉禮郎,并為執(zhí)政任子初官,后定為第二十九階。金、元均不置。
承務(wù)郎
官名。隋文帝時,尚書各司,在侍郎外,各置員外郎一人,管理本司籍帳,侍郎出缺,代其職務(wù)。煬帝改侍郎為郎,廢員外郎,每司增設(shè)一郎。既而又裁去所增之郎,改設(shè)承務(wù)郎,實即原員外郎。唐復(fù)(620)改為員外郎。另置承務(wù)郎為文散官第二十五階,從八品下。宋同唐。元豐改制用以代校書郎、正字、將作監(jiān)主簿。金從七品上。元升為從六品。明為從六呂初授之階。清廢。亦以“承務(wù)”為地主富人通稱,與“員外”相似。
儒林郎
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見“朝議郎”)中位第七。煬帝時罷。唐為文官第二十六階,正九品上。宋正九品上。元豐改制用以代節(jié)度、觀察掌書記,支使,防御判官、團練判官。后定為第三十二階。金正七品下。元從六品。明從六品初授承務(wù)郎,儒生出身者升授儒林郎,吏員出身者升授宣德郎。清從六品授儒林郎,吏員出身者授宣德郎。
登仕郎
文散官名。唐始置,為文官第二十七階,正九品下,宋正九品?;兆诔鐚幎?1103)用以代知錄事參軍、知縣令,政和六年(1116)改為修職郎,為文官第三十六階。金正九品上。元升為正八品,明正九品初授將仕郎,升授登仕郎。清正九品概授登仕郎。
文林郎
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見“朝議郎”)中位第八。煬帝時置,唐為文官第二十八階,從九品上。宋從九品上。*元豐改制用以代留守、節(jié)察推官、軍監(jiān)判官。后定為第三十三階,金正八品上,元升為正七品。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清正七品授文林郎,吏員出身者授宣義郎。
將仕郎
文散官名。隋始置,唐為文官第二十九階,即最低一階,從九品下,宋同。微宗崇寧二年(1103)用以代軍巡判官。司理、司法、司戶參軍,主簿,縣尉。政和六年(1116)改迪功郎。改定為第三十七階,仍為最低階。南宋于迪功郎下,再增置通仕、登仕、將仕三郎,以奏補未出身官人。金正九品下。元升為正八品。明正九品下。元升為正八品。明為正九品初授之階。金、元、明將仕郎下,尚有登仕佐郎、將仕佐郎兩階。清廢。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dǎo) | 中考復(fù)習(xí)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