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
翁同龢,字叔平,號松禪, 別署均齋、瓶笙、松禪、瓶廬居士、并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閑人,晚號瓶庵居士。咸豐六年(1856)進士。官至協(xié)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參機務。光緒戊戌政變,罷官歸里。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卒后追謚文恭。學通漢宋,文宗桐城,詩近江西。書法遒勁,天骨開張。幼學歐、褚,中年致力于顏真卿,更出入蘇、米。工詩,間作畫,尤以書法名世。晚年沉浸漢隸,為同、光書法家第一。當時的書法家對他的書法造詣之高十分敬佩。
翁同龢,字叔平,江蘇常熟人,大學士心存子。咸豐六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八年,典試陜甘,旋授陜西學政,乞病回京。同治元年,擢贊善。典山西試。父憂歸,服闋,轉中允。命在弘德殿行走,五日一進講,於簾前說治平寶鑒,兩宮皇太后嘉之。累遷內閣學士。母憂服闋,起故官。同龢居講席,每以憂勤惕厲,啟沃圣心。當八年武英殿之災也,恭錄康熙、嘉慶兩次遇災修省圣訓進御,疏言:“變不虛生,遇災而懼。宜停不急之工,惜無名之費。開直臣忠諫之路,杜小人幸進之門?!鄙嫌[奏動容。又圓明園方興工,商人李光昭蒙報木價,為李鴻章所劾論罪。廷臣多執(zhí)此入諫,恭親王等尤力諍,上不懌。同龢面陳江南輿論,中外人心惶惑,請圣意先定,待時興修。乃議定停園工,并有停工程、罷浮費、求直言之諭。
光緒元年,署刑部右侍郎。明年四月,上典學毓慶宮,命授讀,再辭,不允。旋遷戶部,充經筵講官,晉都察院左都御史。遷刑部尚書,調工部。六年,廷臣爭俄約久不決,懿旨派惇親王、醇親王及同龢與潘祖廕每日在南書房看摺件電報,擬片進呈取進止,至俄約改定始止。八年,命充軍機大臣。十年,法越事起,同龢主一面進兵,一面與議,庶有所備。又言劉永福不足恃,非增重兵出關不可。旋與軍機王大臣同罷,仍直毓慶宮。前后充會試總裁、順天鄉(xiāng)試考官,兩蒙賜“壽”,加太子太保,賜雙眼花翎、紫韁。嘗請假修墓,傳旨海上風險,命馳驛回京,恩眷甚篤。
二十年,再授軍機大臣。懿旨命撤講,上請如故。同龢善伺上意,得遇事進言。上親政久,英爽非復常度,剖決精當。每事必問同龢,眷倚尤重。時日韓起釁,同龢與李鴻藻主戰(zhàn),孫毓汶、徐用儀主和。會海陸軍皆敗,懿旨命赴天津傳諭李鴻章詰責之,同龢并言太后意決不即和。歸薦唐仁廉忠赤可用,請設巡防處籌辦團防。於是命恭親王督辦軍務,同龢、鴻藻等會商辦理。上嘗問諸臣:“時事至此,和戰(zhàn)皆無可恃!”言及宗社,聲淚并發(fā)。及和議起,同龢與鴻藻力爭改約稿,并陳:“寧增賠款,必不可割地。”上曰:“臺灣去,則人心皆去。朕何以為天下主?”毓汶以前敵屢敗對,上責以賞罰不嚴,故至于此。諸臣皆引咎。上以和約事徘徊不能決,天顏憔悴。同龢以俄、英、德三國謀阻割地,請展期換約,以待轉圜。與毓汶等執(zhí)爭,終不可挽,和約遂定。明年,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二十三年,以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
二十四年,上初召用主事康有為,議行新政。四月,朱諭:“協(xié)辦大學士翁同龢近來辦事多不允協(xié),以致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本應查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在毓慶宮行走有年,不忍遽加嚴譴。翁同龢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卑嗽?,政變作,太后復訓政。十月,又奉朱諭:“翁同龢授讀以來,輔導無方,往往巧藉事端,刺探朕意。至甲午年中東之役,信口侈陳,任意慫恿。辦理諸務,種種乖謬,以致不可收拾。今春力陳變法,濫保非人,罪無可逭。事后追維,深堪痛恨!前令其開缺回籍,實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比?,卒於家,年七十有五。宣統(tǒng)元年,詔復原官。后追謚文恭。
同龢久侍講幃,參機務,遇事專斷。與左右時有爭執(zhí),群責怙權。晚遭讒沮,幾獲不測,遂斥逐以終。著有瓶廬詩稿八卷、文稿二十卷。其書法自成一家,尤為世所宗云。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 | 中考復習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