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首都馬德里一個夏日傍晚,大約30人在一個公園露天聚會,享受水果、蔬菜沙拉等。與平常聚會不同,這次的食物來源于垃圾桶。
法新社報道,這個名為“垃圾食品”的環(huán)保團體近年來以可食用的垃圾食品為來源,經(jīng)常組織飲食聚會,向公眾傳遞節(jié)約理念。
托明·卡爾沃現(xiàn)年50歲,是“垃圾食品”創(chuàng)始人之一,2010年以來把一部分生活融入垃圾桶中。
卡爾沃告訴法新社記者,為組織這場聚會,他們前一晚拎著購物袋“轉戰(zhàn)”數(shù)個垃圾桶,尋找遭丟棄、卻仍可食用的東西。
第一個小時搜尋無果后,卡爾沃在一家果蔬店附近的垃圾桶發(fā)現(xiàn)“寶藏”,收獲總重量數(shù)公斤的甜菜、西紅柿、胡蘿卜、香蕉、芹菜、卷心菜、花椰菜、圣女果以及半個菠蘿。
組織者把這些蔬果洗凈消毒,準備成露天聚會的晚餐,供組織成員和公園附近感興趣的小區(qū)居民食用。鑒于收獲多,組織者把部分“垃圾”食品留至第二天,制作成不同菜品,供另一場面向居民的露天聚會食用。
“這是個好收成,”卡爾沃說,“我們會利用它為困難人士提供免費食物。”
“垃圾食品”成員米格爾·卡雷尼奧說,他們組織這種體驗聚會,目的是提醒人們珍惜資源。
“垃圾食品”成員伊格納西奧說,他們打算舉辦更多“垃圾”食品聚會,讓更多人接受節(jié)約理念,“我們希望把這個倡議傳播到每個地區(qū)”。
法新社報道,這個名為“垃圾食品”的環(huán)保團體近年來以可食用的垃圾食品為來源,經(jīng)常組織飲食聚會,向公眾傳遞節(jié)約理念。
托明·卡爾沃現(xiàn)年50歲,是“垃圾食品”創(chuàng)始人之一,2010年以來把一部分生活融入垃圾桶中。
卡爾沃告訴法新社記者,為組織這場聚會,他們前一晚拎著購物袋“轉戰(zhàn)”數(shù)個垃圾桶,尋找遭丟棄、卻仍可食用的東西。
第一個小時搜尋無果后,卡爾沃在一家果蔬店附近的垃圾桶發(fā)現(xiàn)“寶藏”,收獲總重量數(shù)公斤的甜菜、西紅柿、胡蘿卜、香蕉、芹菜、卷心菜、花椰菜、圣女果以及半個菠蘿。
組織者把這些蔬果洗凈消毒,準備成露天聚會的晚餐,供組織成員和公園附近感興趣的小區(qū)居民食用。鑒于收獲多,組織者把部分“垃圾”食品留至第二天,制作成不同菜品,供另一場面向居民的露天聚會食用。
“這是個好收成,”卡爾沃說,“我們會利用它為困難人士提供免費食物。”
“垃圾食品”成員米格爾·卡雷尼奧說,他們組織這種體驗聚會,目的是提醒人們珍惜資源。
“垃圾食品”成員伊格納西奧說,他們打算舉辦更多“垃圾”食品聚會,讓更多人接受節(jié)約理念,“我們希望把這個倡議傳播到每個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