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朝陽區(qū) 閱讀《讀書不肯為人忙》,完成第23-25題。(8分)
讀書不肯為人忙
①在這個世界上,可以冠之為“神圣”二字的東西并不多,而有識之士把讀書當作自己生命歷程中神圣的事情之一,無疑是睿智的。然而,對到底為什么要讀書、怎樣讀書這個基本問題,不同的人因為閱歷的差異而持不同的態(tài)度。
②著名學者陳寅恪在80多年前給畢業(yè)生的贈言中賦詩道:“天賦迂儒自圣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平生所學寧堪贈,獨此區(qū)區(qū)是秘方。”這個“讀書不肯為人忙”,指的是讀書求學需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要有創(chuàng)見,如此方能使學術精進、學有所成。陳寅恪以此為讀書求學的“秘方”傳給后人,至今仍不失為教人如何讀書的一劑良方。
③讀書與思考相伴,方能讀出思想。 【甲】 書本里有思想,那是沉睡的“睡美人”;實踐中有思想,那是帶著泥土的“胡蘿卜”。喚醒“睡美人”,洗凈“胡蘿卜”,需要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思考,方能摒棄囫圇吞棗的不良學風,學到書本里的真知,掌握其精髓和真諦。倘若只看書而忽略思考,那正如魯迅所言,只能算是“書櫥”了。
④讀書與知疑相隨,方能讀出境界。 【乙】 只有疑,才生思;只有思,才啟信;只有信,才敢踐;只有踐,才能進。學貴知疑,疑則有進。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對當年地質學界普遍流行的“中國貧油論”大膽質疑,從而提出了新的地質構造理論,并用這一理論指導我國石油的勘探工作,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石油資源匱乏的問題。如此讀書貴疑之舉,摒棄的是盲從,確立的是獨立人格和理性思維。
⑤今天,讀書的目的早已超越獲取知識,培育創(chuàng)新思維、增強創(chuàng)新能力是更重要的目的。 【丙】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識更重要,是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則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讀書的真諦就在于突破現(xiàn)有的知識和觀念的局限,造就人的更新。一旦沖破現(xiàn)有知識和經驗的限制,沖破思想上條條框框的束縛,人們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就會像火山一樣爆發(fā)出來。
⑥在這樣一個拼學識、拼智慧的時代,如果我們的頭腦總在休眠狀態(tài),人云亦云,豈不要被人遠遠拋在腦后?民族的復興、國家的進步,離不開那些肯動腦筋、勇于創(chuàng)新的人們。讀書求學需要獨立思考,激活想象力,激發(fā)創(chuàng)新精神,干事創(chuàng)業(yè)亦如此。
23.結合文章,說出作者在第②段引用著名學者陳寅恪所寫的詩詞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4.根據文意,將下面三個語句分別填入文中【甲】【乙】【丙】處(只填序號)。(3分)
①李贄認為:學人不疑,是謂大病。
②馬克思曾把想象力稱為“十分強烈地促進人類發(fā)展的偉大天賦”。
③魯迅先生說過:讀書應自己思索,自己觀察,自己做主。
【甲】處應填: 【乙】處應填: 【丙】處應填:
25.閱讀第④段,簡要分析這一段所用事例為什么可以證明“讀書與知疑相隨,方能讀出境界”。(3分)
答:
答案:
23. 答案:揭示“讀書不肯為人忙”的內涵,引出“‘讀書不肯為人忙’是教人如何讀書的一劑良方”的觀點。(共2分。共2個要點,每點1分。第二個要點若答成“引出觀點”,不得分)
24. 答案:【甲】③【乙】①【丙】② (共3分,每空1分。)
25. 答案示例一:
“讀書與知疑相隨,方能讀出境界”指的是讀書要敢于質疑,這樣才能最終有所前進,達到一個新境界。而李四光對當時流行的“中國貧油論”不盲從,大膽質疑,經過理性思考提出了新的理論,并用理論指導實踐,最后獲得了成功。所以這個事例證明了“讀書與知疑相隨,方能讀出境界”。
答案示例二:
李四光對當時流行的“中國貧油論”沒有盲從,大膽質疑,深入思考后提出新的地質構造理論,并用理論指導實踐,最后解決了我國石油匱乏的問題。由質疑開始,到最終獲得成功,李四光用獨立人格和理性思維,達到了新境界。所以這個事例證明了“讀書與知疑相隨,方能讀出境界”。
(共3分。點明含義1分,分析事例2分)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 | 中考復習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