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倫敦游客如織
奧運開幕式召來一片慨嘆:只有英國人,才敢這樣玩兒開幕式!標新立異、偏離正軌,英國人一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周日一大早去上班,地鐵站外,擠滿了帶著大包小裹的中國人。一導(dǎo)游手執(zhí)大喇叭高喊,?XX旅行社六日游!?一時間,游客大呼小叫、爭先恐后,好不熱鬧。這樣的景色,出現(xiàn)在倫敦市中心可能不足為奇,但是,在周日早晨倫敦的郊區(qū),就很能抓人眼球了。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風(fēng)俗。到了別人的一畝三分地,最好還是尊重人家的規(guī)矩。
今夏,如果你來看奧運,需要了解英國人的哪些怪癖和規(guī)矩呢?我選出?三大紀律?和你分享:Sorry別離口;坐車別套磁;排隊別加塞。
做公交別管肉體上和別人多親近、臉上一定要毫無表情
Sorry別離口
在倫敦出門,依我看,會了Sorry這個詞,就能闖天下了。
1976年,英國歌星埃爾頓·約翰唱過一首著名的?Sorry Seems to be the Hardest Word?(道歉最難啟齒),但是現(xiàn)在,sorry儼然成了英國人的口頭禪。前兩年有家保險公司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平均下來,英國人一生總共要說190萬次,每一天,全國總計使用3.68億次。
除了做錯事道歉的原意之外,Sorry還有了許多用處。比如,可以取代Pardon,Execuse me(請原諒);人多,撞了人要sorry,被人撞了也要sorry;聊天,沒聽清對方要sorry,對方?jīng)]聽清自己也要sorry;做錯了事要sorry,沒做錯事被人誤解了也要sorry;自己哭了要sorry,別人哭了也要sorry。
英文中有句俗話,?舉止見人品?(Manners maketh man)。也許,這是他們sorry不離口的初衷?
記住,英國人說sorry,并不一定是認為自己錯了需要道歉;另外,許多英國人說sorry也是言不由衷,千萬不要一聽sorry就得理不讓人。
坐車別套磁
人生地不熟,公共汽車、地鐵上有的是當?shù)厝?,聊聊吧?BR>
別做夢了!對于許多英國人、特別是倫敦人來說,在公交車上和陌生人聊天,是大忌!
禮儀專家西蒙·范紹(Simon Fanshawe)建議外來游客千萬不要冒著破壞英國?最強有力的行為準則?的危險和同車人搭訕。他說,?真想套磁,大概只會得到粗暴、生硬的回報。有人看我們一眼,我們可能都會假想對方是想要我們的錢包!?
高峰時間,公交車上的當?shù)厝?,別管肉體上多親密,臉上一定要面無表情,心里一定要天馬行空。誰敢先開口,不僅會讓對方尷尬,還會讓整車的旁觀者統(tǒng)統(tǒng)舉起報紙擋住臉。
英國人最愛自夸排隊最有功夫、最受規(guī)矩
排隊別加塞
英國人愛標榜,排隊是英國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英國人排隊最守規(guī)矩、耐心十足、而又不乏幽默。溫布爾登票房外、新款iPhone發(fā)售、商店出血大甩賣、女廁所外的長龍,幾乎成了英國人拿出來炫耀的勛章。
歷史學(xué)家說,二戰(zhàn)后,英國人練就了過硬的排隊功夫。當時商品嚴重短缺,憑票供應(yīng),買東西必須排大隊。
1946年,漫畫家喬治·麥克斯(George Mikes)寫過這樣一句話,?英國人就是獨自一人,也要整整齊齊地排成只有一個人的隊。?
在英國確實經(jīng)常看到排隊,當然,這并不能說明英國人真的是排隊的冠軍。問題是,英國人最愛標榜自己擅長排隊、最受規(guī)矩,因為,這符合他們更看重的講禮貌的個人形象。
游客最好還是當心。想加塞,最好別讓他們看見。
看戲別遲到
有三大紀律,就要有八項注意。比如,要客氣、又不能太客氣。
要客氣,是因為英國人Thank you也不離口。孩子從小就被告知,這是一個魔術(shù)詞(Magic word),別人給你倒水,喝要Thank you,不喝也要Thank you。
別太客氣,意思是該說No的時候一定要斬釘截鐵,沒必要拐彎抹角,因為,英國人相對中國人更直腸子。也許是因為中文里沒有一個詞可以替代No,中國人拒絕對方多半是猶抱琵琶。上周五下班,一出辦公室,有人往我手里塞圣經(jīng)。不好意思說No,想找一個更溫柔的說辭拒絕。稍一猶豫,被對方認為沒聽懂,趕緊找補一句?不要錢?。尷尬之下,只能裝作真的不懂英語。
再有,千萬別遲到。英國人特別注意準時。和朋友約好了吃飯、和醫(yī)生或者其他專業(yè)人士有約必須準點抵達;看戲、看體育比賽、去教堂、聽音樂會、看電影,最好早去幾分鐘,免遭白眼。
最后,別拿自己太當回事。奧運開幕式上你可能看到了,連女王都會屈尊去扮邦女郎。英國人喜歡拿自己開涮、不喜歡找別人的麻煩。
對餐館里的飯菜有意見,下回別去就行了,千萬不要指著服務(wù)生的鼻子破口大罵!
(蘇平,2012年8月1日,倫敦)
感謝您閱讀《英倫隨筆:來看奧運的"三大紀律"》,文章來源于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