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考生回憶,2012年天津中考語文試題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是白居易的《養(yǎng)竹記》,課外現(xiàn)代文閱讀題目,是選自《散文》2011年第2期《清秋書簡》的《燈下草蟲鳴》,作者是纖云。
(一)白居易《養(yǎng)竹記》
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yīng)用虛者。竹節(jié)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jié),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為庭實焉。
原文翻譯參考:
竹子像賢人,這是為什么呢?竹子的根穩(wěn)固,穩(wěn)固是為了確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見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堅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堅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為了站住身體,君子看見它這種秉性,就想到要正直無私,不趨炎附勢(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竹子的心空,空是為了體現(xiàn)道,君子看見它的心,就想到要虛心接受一切有用的東西(想到虛心求道者)。竹子的節(jié)堅定,堅定是為了立志,君子看見它的節(jié),就想到要磨煉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風順還是遇到危險時,都始終如一(想到砥礪名節(jié)、無論窮通禍福,始終如一的人)。正因為如此,君子都喜歡種竹,把它作為庭院中存在價值的東西。
(二)燈下草蟲鳴
倚燈夜讀,有蟲聲從院角黃菊叢內(nèi)傳來,時停時續(xù),忽高忽低,帶點詩詞里的平仄音律,不緊不慢地在秋夜里彈唱?!盁粝虏菹x鳴”,想著這幾個字,指尖慢慢滑過書頁,伴著秋蟲的淺吟讀書,心里更覺溫暖得很。
古人說,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我覺得,這四種聲音里,春的鳥聲和夏的蟬聲過于激烈,浮躁張揚了些,冬的雪聲又過于清寂,單調(diào)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蟲聲里,聽蟲們一唱三嘆的唧唧聲,不緊不慢,清越激昂,猶如詩人們的雅集聚會,內(nèi)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來,或捧卷展讀,或邀友煎茶,才不負這詩意秋聲。
“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jīng)》里描述了季節(jié)的轉(zhuǎn)變。西風起,月冷霜寒,蟲鳴斷續(xù),伴著搗衣的砧聲,夜風中的簫聲,思婦遠望征人,秋蟲的低吟亦如她的心聲: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頭觀天,雁陣穿過暗夜的云朵長鳴而去;她俯首聆聽,草叢里秋蟲聲聲低語,天地間響徹它們的叫聲。大雁知道南飛,蟋蟀知道歸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燈里愈發(fā)孤凄。
這種意象定格在詩書里,便是一幅幽凄傷情的畫卷,極富文學(xué)里的抒情美,如葉圣陶所言,蟲聲會引起勞人的感嘆,秋士的傷懷,獨客的微喟,思婦的低泣,是無上的美的境界,讓人回味有加。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蟲聲,又是另一首音韻動人的美好詩篇。幼時在鄉(xiāng)下,跟著嬸嬸到田野里守秋。我們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盡收眼底。紅薯、山藥、玉米的藤蔓黑黝黝的,靜靜地伏在野地里。伴著習(xí)習(xí)的涼風,有新稻的清香從遠處飄來。嬸嬸略有睡意,讓我注意有無田鼠野獾出來偷食。我靜靜聆聽,耳中灌滿的卻都是蟲聲,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螞蚱,哪是蟈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豎琴,有的若風笛,仿佛一場絕妙的交響曲,此起彼伏響個不停。當時頭頂上有金黃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莊稼,草棚里有醒著的我,我們都是蟲們肅穆的聽眾。那晚我著迷于這秋之天籟,到黎明方才睡去。
有時覺得,塵世蕭瑟的秋里,因了蟲音而生動起來。一個秋夜經(jīng)過小區(qū)的桂樹下,聽幾個女子唱小曲。他們都是鄉(xiāng)下來的保姆,夜晚得閑,唱一些做姑娘時的俚曲消磨時間。在桂花香的包圍中,我坐在她們中間,陶醉地聽。其中一個唱著唱著,卻突然靜默下來,我發(fā)現(xiàn)她眼里有淚花閃爍。問原因,她說,聽到草叢里的蟲子叫,想起年輕時一個秋天的晚上,和鄰村的二牛哥在田埂頭唱《摘石榴》,當時蟲子就這樣唧呀唧呀叫個不停。她的臉上閃過一絲羞澀笑意,又繼續(xù)唱:“聽說下?lián)P州正中我心頭,打一個包袱跟上你就走……”她有沒有和她的二牛哥下?lián)P州,我沒有問。但陣陣蟲鳴,讓她記憶中的愛情倏然被喚醒,讓她回到了曾經(jīng)的某個美好時刻,已使得這個秋夜溫馨滿滿。
我鐘情秋天的蟲聲,還因為它們譜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內(nèi)心充滿寧靜。我品味著劉墉的這句話:“秋蟲聲就是要這樣聆聽,在那細小的音韻中感觸,即使到了極晚秋,只要以心靈觸動,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響?!蓖ǔ?,在這樣的細小音韻中,沏一杯滾燙的茶,捧一本心儀的書,窗前的燈影里,我在閱讀,窗外的草叢里,秋蟲們在吟唱。它們的話語和我心靈的聲音匯合,那是無比美妙的體驗。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dǎo) | 中考復(fù)習(xí)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