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安徽高一化學課本內容篇一
1.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①融化狀態(tài)下能否導電。②電解質的導電是有條件的:電解質必須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tài)下才能導電。③能導電的物質并不全部是電解質:如銅、鋁、石墨等。④非金屬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機物為非電解質。⑤電解質溶液中,陽離子所帶正電荷總數(shù)與陰離子所帶負電荷總數(shù)相等,股顯電中性,稱電荷守恒。
(2)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1)離子反應
a.定義:有離子參加或有離子生成的反應稱為離子反應。指在水溶液中有電解質參加的一類反應。
b.本質:溶液中某些離子能相互作用,使這些離子的濃度減小。
c.、離子反應分類與發(fā)生條件:
間的某個反應,而且可以表示同一類型的離子反應。
書寫步驟:
“一寫”:首先以客觀事實為依據(jù)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二改”:把易溶于水、易電離物質改寫成離子形式(最關鍵的一步):
“三刪”:刪去方程式兩邊未參加反應的離子;
“四查”:檢查離子方程式兩邊各元素的原子個數(shù)和電荷總數(shù)是否相等。
3.離子共存
所謂離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離子之間不發(fā)生任何反應;若離子之間能發(fā)生反應,則不能大量共存。
(1)結合生成難溶物質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2)結合生成氣體或易揮發(fā)性物質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3)結合生成難電離物質(水)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4)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水解反應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學)注意:題干中的條件:如無色溶液應排除有色離子:fe2+、fe3+、cu2+、mno4-等離子,酸性(或堿性)則應考慮所給離子組外,還有大量的h+(或oh-)。
安徽高一化學課本內容篇二
一、物質的分類
1、常見的物質分類法是樹狀分類法和交叉分類法。
2、混合物按分散系大小分為溶液、膠體和濁液三種,中間大小分散質直徑大小為1nm—100nm之間,這種分散系處于介穩(wěn)狀態(tài),膠粒帶電荷是該分散系較穩(wěn)定的主要原因。
3、濁液用靜置觀察法先鑒別出來,溶液和膠體用丁達爾現(xiàn)象鑒別。
當光束通過膠體時,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條光亮的通路,這是由于膠體粒子對光線散射形成的。
4、膠體粒子能通過濾紙,不能通過半透膜,所以用半透膜可以分離提純出膠體,這種方法叫做滲析。
5、在25ml沸水中滴加5—6滴fecl3飽和溶液,煮沸至紅褐色,即制得fe(oh)3膠體溶液。該膠體粒子帶正電荷,在電場力作用下向陰極移動,從而該極顏色變深,另一極顏色變淺,這種現(xiàn)象叫做電泳。
二、離子反應
1、常見的電解質指酸、堿、鹽、水和金屬氧化物,它們在溶于水或熔融時都能電離出自由移動的離子,從而可以導電。
2、非電解質指電解質以外的化合物(如非金屬氧化物,氮化物、有機物等);單質和溶液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
3、在水溶液或熔融狀態(tài)下有電解質參與的反應叫離子反應。
4、強酸(hcl、h2so4、hno3)、強堿(naoh、koh、ba(oh)2)和大多數(shù)鹽(nacl、baso4、na2co3、nahso4)溶于水都完全電離,所以電離方程式中間用“==”。
5、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符號來表示反應的式子叫離子方程式。
在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基礎上可以把強酸、強堿、可溶性鹽寫成離子方程式,其他不能寫成離子形式。
6、復分解反應進行的條件是至少有沉淀、氣體和水之一生成。
7、離子方程式正誤判斷主要含
①符合事實
②滿足守恒(質量守恒、電荷守恒、得失電子守恒)
③拆分正確(強酸、強堿、可溶鹽可拆)
④配比正確(量的多少比例不同)。
8、常見不能大量共存的離子:
①發(fā)生復分解反應(沉淀、氣體、水或難電離的酸或堿生成)
②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mno4-、clo-、h++no3-、fe3+與s2-、hs-、so32-、fe2+、i-)
③絡合反應(fe3+、fe2+與scn-)
④注意隱含條件的限制(顏色、酸堿性等)。
三、氧化還原反應
1、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有電子的轉移,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是有化合價的升降。
2、失去電子(偏離電子)→化合價升高→被氧化→是還原劑;升價后生成氧化產物。還原劑具有還原性。
得到電子(偏向電子)→化合價降低→被還原→是氧化劑;降價后生成還原產物,氧化劑具有氧化性。
3、常見氧化劑有:cl2、o2、濃h2so4、hno3、kmno4(h+)、h2o2、clo-、fecl3等,
常見還原劑有:al、zn、fe;c、h2、co、so2、h2s;so32-、s2-、i-、fe2+等
4、氧化還原強弱判斷法
①知反應方向就知道“一組強弱”
②金屬或非金屬單質越活潑對應的離子越不活潑(即金屬離子氧化性越弱、非金屬離子還原性越弱)
③濃度、溫度、氧化或還原程度等也可以判斷(越容易氧化或還原則對應能力越強)。
安徽高一化學課本內容篇三
1、概念
可逆反應中舊化學平衡的破壞、新化學平衡的建立,由原平衡狀態(tài)向新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轉化過程,稱為化學平衡的移動。
2、化學平衡移動與化學反應速率的關系
(1)v正>v逆: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2)v正=v逆: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不發(fā)生平衡移動。
(3)v正
3、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
4、“惰性氣體”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①恒溫、恒容條件
原平衡體系
體系總壓強增大―→體系中各組分的濃度不變―→平衡不移動。
②恒溫、恒壓條件
原平衡體系
容器容積增大,各反應氣體的分壓減小―→體系中各組分的濃度同倍數(shù)減小
5、勒夏特列原理
定義:如果改變影響平衡的一個條件(如c、p或t等),平衡就向能夠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
原理適用的范圍:已達平衡的體系、所有的平衡狀態(tài)(如溶解平衡、化學平衡、電離平衡、水解平衡等)和只限于改變影響平衡的一個條件。
勒夏特列原理中“減弱這種改變”的解釋:外界條件改變使平衡發(fā)生移動的結果,是減弱對這種條件的改變,而不是抵消這種改變,也就是說:外界因素對平衡體系的影響占主要方面。
安徽高一化學課本內容篇一
1.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①融化狀態(tài)下能否導電。②電解質的導電是有條件的:電解質必須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tài)下才能導電。③能導電的物質并不全部是電解質:如銅、鋁、石墨等。④非金屬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機物為非電解質。⑤電解質溶液中,陽離子所帶正電荷總數(shù)與陰離子所帶負電荷總數(shù)相等,股顯電中性,稱電荷守恒。
(2)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1)離子反應
a.定義:有離子參加或有離子生成的反應稱為離子反應。指在水溶液中有電解質參加的一類反應。
b.本質:溶液中某些離子能相互作用,使這些離子的濃度減小。
c.、離子反應分類與發(fā)生條件:
間的某個反應,而且可以表示同一類型的離子反應。
書寫步驟:
“一寫”:首先以客觀事實為依據(jù)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二改”:把易溶于水、易電離物質改寫成離子形式(最關鍵的一步):
“三刪”:刪去方程式兩邊未參加反應的離子;
“四查”:檢查離子方程式兩邊各元素的原子個數(shù)和電荷總數(shù)是否相等。
3.離子共存
所謂離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離子之間不發(fā)生任何反應;若離子之間能發(fā)生反應,則不能大量共存。
(1)結合生成難溶物質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2)結合生成氣體或易揮發(fā)性物質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3)結合生成難電離物質(水)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4)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水解反應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學)注意:題干中的條件:如無色溶液應排除有色離子:fe2+、fe3+、cu2+、mno4-等離子,酸性(或堿性)則應考慮所給離子組外,還有大量的h+(或oh-)。
安徽高一化學課本內容篇二
一、物質的分類
1、常見的物質分類法是樹狀分類法和交叉分類法。
2、混合物按分散系大小分為溶液、膠體和濁液三種,中間大小分散質直徑大小為1nm—100nm之間,這種分散系處于介穩(wěn)狀態(tài),膠粒帶電荷是該分散系較穩(wěn)定的主要原因。
3、濁液用靜置觀察法先鑒別出來,溶液和膠體用丁達爾現(xiàn)象鑒別。
當光束通過膠體時,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條光亮的通路,這是由于膠體粒子對光線散射形成的。
4、膠體粒子能通過濾紙,不能通過半透膜,所以用半透膜可以分離提純出膠體,這種方法叫做滲析。
5、在25ml沸水中滴加5—6滴fecl3飽和溶液,煮沸至紅褐色,即制得fe(oh)3膠體溶液。該膠體粒子帶正電荷,在電場力作用下向陰極移動,從而該極顏色變深,另一極顏色變淺,這種現(xiàn)象叫做電泳。
二、離子反應
1、常見的電解質指酸、堿、鹽、水和金屬氧化物,它們在溶于水或熔融時都能電離出自由移動的離子,從而可以導電。
2、非電解質指電解質以外的化合物(如非金屬氧化物,氮化物、有機物等);單質和溶液既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
3、在水溶液或熔融狀態(tài)下有電解質參與的反應叫離子反應。
4、強酸(hcl、h2so4、hno3)、強堿(naoh、koh、ba(oh)2)和大多數(shù)鹽(nacl、baso4、na2co3、nahso4)溶于水都完全電離,所以電離方程式中間用“==”。
5、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符號來表示反應的式子叫離子方程式。
在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基礎上可以把強酸、強堿、可溶性鹽寫成離子方程式,其他不能寫成離子形式。
6、復分解反應進行的條件是至少有沉淀、氣體和水之一生成。
7、離子方程式正誤判斷主要含
①符合事實
②滿足守恒(質量守恒、電荷守恒、得失電子守恒)
③拆分正確(強酸、強堿、可溶鹽可拆)
④配比正確(量的多少比例不同)。
8、常見不能大量共存的離子:
①發(fā)生復分解反應(沉淀、氣體、水或難電離的酸或堿生成)
②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mno4-、clo-、h++no3-、fe3+與s2-、hs-、so32-、fe2+、i-)
③絡合反應(fe3+、fe2+與scn-)
④注意隱含條件的限制(顏色、酸堿性等)。
三、氧化還原反應
1、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有電子的轉移,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是有化合價的升降。
2、失去電子(偏離電子)→化合價升高→被氧化→是還原劑;升價后生成氧化產物。還原劑具有還原性。
得到電子(偏向電子)→化合價降低→被還原→是氧化劑;降價后生成還原產物,氧化劑具有氧化性。
3、常見氧化劑有:cl2、o2、濃h2so4、hno3、kmno4(h+)、h2o2、clo-、fecl3等,
常見還原劑有:al、zn、fe;c、h2、co、so2、h2s;so32-、s2-、i-、fe2+等
4、氧化還原強弱判斷法
①知反應方向就知道“一組強弱”
②金屬或非金屬單質越活潑對應的離子越不活潑(即金屬離子氧化性越弱、非金屬離子還原性越弱)
③濃度、溫度、氧化或還原程度等也可以判斷(越容易氧化或還原則對應能力越強)。
安徽高一化學課本內容篇三
1、概念
可逆反應中舊化學平衡的破壞、新化學平衡的建立,由原平衡狀態(tài)向新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轉化過程,稱為化學平衡的移動。
2、化學平衡移動與化學反應速率的關系
(1)v正>v逆: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
(2)v正=v逆: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不發(fā)生平衡移動。
(3)v正
3、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
4、“惰性氣體”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①恒溫、恒容條件
原平衡體系
體系總壓強增大―→體系中各組分的濃度不變―→平衡不移動。
②恒溫、恒壓條件
原平衡體系
容器容積增大,各反應氣體的分壓減小―→體系中各組分的濃度同倍數(shù)減小
5、勒夏特列原理
定義:如果改變影響平衡的一個條件(如c、p或t等),平衡就向能夠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
原理適用的范圍:已達平衡的體系、所有的平衡狀態(tài)(如溶解平衡、化學平衡、電離平衡、水解平衡等)和只限于改變影響平衡的一個條件。
勒夏特列原理中“減弱這種改變”的解釋:外界條件改變使平衡發(fā)生移動的結果,是減弱對這種條件的改變,而不是抵消這種改變,也就是說:外界因素對平衡體系的影響占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