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乱码视频,日韩 欧美 国产 动漫 一区,97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国产,中文字幕亚洲图片

      1. <legend id="ppnor"></legend>

      2. 
        
        <sup id="ppnor"><input id="ppnor"></input></sup>
        <s id="ppnor"></s>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通用18篇)

        字號:

            讀后感是對書中故事和人物感情的表達和思考。怎樣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使讀后感內(nèi)容更具有深度和廣度?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啟示和幫助。閱讀是一種奇妙的體驗,它讓我們虛實之間穿越,感悟人生的真諦。通過閱讀,我們不僅可以獲得知識和智慧,更能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的力量。每一本好書都是一位智者的傾情奉獻,每一篇讀后感都是讀者內(nèi)心的流露和感悟。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閱讀,發(fā)掘更多的精神財富,感悟生活的真諦,用文字記錄并分享自己的讀后感,讓閱讀的快樂延續(xù)下去。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一
            讀散文《中年》,聽朗誦,感觸頗深。梁實秋先生的作品沒好好拜讀過,只能說是知道梁實秋這個名字,了解過他的一些生平狀況。梁實秋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xué)者、文學(xué)批評家、翻譯家,國內(nèi)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quán)威。他博古通今,學(xué)貫中西,著有《英國文學(xué)史》,莎士比亞全集翻譯,還有主持編篡的《遠東英漢大辭典》。在中國近現(xiàn)代文壇上,能夠妙語連珠,令人捧腹的,除林語堂,另一位就是梁實秋先生了,倆人都不愧為文學(xué)語言的大師。
            讀梁實秋的散文,每一篇都是一個小故事,一則小家常,猶如坐在那里聽他拉家常,四周是溪流雜樹,面前是一杯滿溢芬芳的碧螺春或龍井香茗,沒一點心情,沒一種感覺,他都向你娓娓道來,不勉強,不霸道。感覺是那么自然,那么隨和……此刻,讀散文《中年》心境尤為如此。
            梁實秋先生《中年》中經(jīng)典之說:“這顧影自憐的習(xí)慣逐漸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攬鏡,突然發(fā)現(xiàn)額上刻了橫紋,那線條是顯明而有力,心想那是抬頭紋,可是低頭也還是那樣。再一細看,頭頂上的頭發(fā)有搬家到腮旁頷下的趨勢,而最令人怵目驚心的是,鬢角上發(fā)現(xiàn)幾根白發(fā),是一驚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這時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連茹,頭發(fā)根上還許帶著一顆鮮亮的肉珠。但是沒有用,歲月不饒人!”細致地刻畫了中年人特有的心態(tài)。我想,這篇文章一定是梁實秋先生嘗過中年的滋味,細品人生特定階段的酸苦之后,才得以寫出如此生動的感觸。中年人往往容易傷感,嘆息歲月流逝,青春不再!更多的是悵然和寥落的心情。我輩人過中年,蹉跎歲月,一事無成,想想也有點日漸衰遲的味兒。但是讀梁實秋先生的《中年》,感覺其中也有催人向上的那么一點力量:“我看見過一些得天獨厚的男男女女,年輕的時候愣頭愣腦的,濃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澀的毛桃子,上面還帶著挺長的一層毛。他們是未經(jīng)琢磨過的璞石??墒堑搅酥心?,他們變得潤澤了,容光煥發(fā),腳底下像是有了彈簧,一看就知道是內(nèi)容充實的。他們的.生活像是在飲窖里藏了多年的陳酒,濃而芳冽!對于他們,中年沒有悲哀?!边@幾句,足以使中年人堪慰,也是讀梁實秋先生妙文的收獲!不過,還是覺得梁實秋先生筆下對于中年女人,貌似有些殘忍。呵呵…可能是在他的那個當(dāng)下吧,但是不得不承認觀點還是不錯的。惟妙惟肖,幽默筆風(fēng),含蓄而耐人尋思。
            除了獨身主義者,人到中年,誰不有個家庭的組織。然而大部分這種組織,生活中少了許多原有的,只是合力維系一個家庭罷了。感慨之余,對梁實秋先生人到中年的態(tài)度表示由衷的敬佩,散文《中年》,與所有中年朋友共勉。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二
            讀散文《中年》,聽朗誦,感觸頗深。梁實秋先生的作品沒好好拜讀過,只能說是知道梁實秋這個名字,了解過他的一些生平狀況。梁實秋先生是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xué)者、文學(xué)批評家、翻譯家,國內(nèi)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quán)威。他博古通今,學(xué)貫中西,著有《英國文學(xué)史》,莎士比亞全集翻譯,還有主持編篡的《遠東英漢大辭典》。在中國近現(xiàn)代文壇上,能夠妙語連珠,令人捧腹的,除林語堂,另一位就是梁實秋先生了,倆人都不愧為文學(xué)語言的大師。
            讀梁實秋的散文,每一篇都是一個小故事,一則小家常,猶如坐在那里聽他拉家常,四周是溪流雜樹,面前是一杯滿溢芬芳的碧螺春或龍井香茗,沒一點心情,沒一種感覺,他都向你娓娓道來,不勉強,不霸道。感覺是那么自然,那么隨和……此刻,讀散文《中年》心境尤為如此。
            梁實秋先生《中年》中經(jīng)典之說:“這顧影自憐的習(xí)慣逐漸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攬鏡,突然發(fā)現(xiàn)額上刻了橫紋,那線條是顯明而有力,心想那是抬頭紋,可是低頭也還是那樣。再一細看,頭頂上的頭發(fā)有搬家到腮旁頷下的趨勢,而最令人怵目驚心的是,鬢角上發(fā)現(xiàn)幾根白發(fā),是一驚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這時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連茹,頭發(fā)根上還許帶著一顆鮮亮的肉珠。但是沒有用,歲月不饒人!”細致地刻畫了中年人特有的心態(tài)。我想,這篇文章一定是梁實秋先生嘗過中年的滋味,細品人生特定階段的酸苦之后,才得以寫出如此生動的感觸。中年人往往容易傷感,嘆息歲月流逝,青春不再!更多的是悵然和寥落的心情。我輩人過中年,蹉跎歲月,一事無成,想想也有點日漸衰遲的味兒。但是讀梁實秋先生的《中年》,感覺其中也有催人向上的那么一點力量:“我看見過一些得天獨厚的男男女女,年輕的時候愣頭愣腦的,濃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澀的毛桃子,上面還帶著挺長的一層毛。他們是未經(jīng)琢磨過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們變得潤澤了,容光煥發(fā),腳底下像是有了彈簧,一看就知道是內(nèi)容充實的。他們的生活像是在飲窖里藏了多年的陳酒,濃而芳冽!對于他們,中年沒有悲哀?!边@幾句,足以使中年人堪慰,也是讀梁實秋先生妙文的收獲!不過,還是覺得梁實秋先生筆下對于中年女人,貌似有些殘忍。呵呵…可能是在他的那個當(dāng)下吧,但是不得不承認觀點還是不錯的。惟妙惟肖,幽默筆風(fēng),含蓄而耐人尋思。
            除了獨身主義者,人到中年,誰不有個家庭的組織。然而大部分這種組織,生活中少了許多原有的,只是合力維系一個家庭罷了(旁觀者可能說法偏激)。感慨之余,對梁實秋先生人到中年的態(tài)度表示由衷的敬佩,轉(zhuǎn)載散文《中年》,與所有中年朋友共勉。
            感悟,享受過程同時心態(tài)是關(guān)鍵!世間萬物皆如影,追得越急逃得越快;專心走自己的路,任由萬物如影隨形。記憶中這段文字應(yīng)該是不錯的點評:
            春天,不是季節(jié),而是內(nèi)心;
            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
            老人,不是年齡,而是心境;
            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恒。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三
            從前雜志背面常有“韋廉士紅色補丸”的廣告,畫著一個憔悴的人,弓著身子,手拊在腰上,旁邊注著“圖中寓意”四字。那寓意對于青年人是相當(dāng)深奧的??墒沁@幅圖畫卻常在一般中年人的腦里涌現(xiàn),雖然他不一定想吃“紅色補丸”,那點寓意他是明白的了。一根黃松的柱子,都有彎曲傾斜的時候,何況是二十六塊碎骨頭拼湊成是一條脊椎?年青人沒有不好照鏡子,在店鋪的大玻璃窗前照一下都是好的,總覺得大致上還有幾分姿色。這顧影自憐的習(xí)慣逐漸消失,以至于有一天偶然攬鏡,突然發(fā)現(xiàn)額上刻了橫紋,那線條是顯明而有力,像是吳道子的“莼菜描”,心想那是抬頭紋,可是低頭也還是那樣。再一細看頭頂上的頭發(fā)有搬家到腮旁頷下的趨勢,而最令人怵目驚心的是,鬢角上發(fā)現(xiàn)幾根白發(fā),這一驚非同小可,平素一毛不拔的人到這時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連茹,頭發(fā)根上還許帶著一顆鮮亮的肉珠,但是沒有用,歲月不饒人!
            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著急。哪個年青女子不是飽滿豐潤得像一顆牛奶葡萄,一彈就破的樣子?哪個年青女子不是玲瓏矯健得像一只燕子,跳動得那么輕靈?到了中年,全變了,曲線部還存在,但滿不是那么回事,該凹入的部分變成了凸出,該凸出的部分變成了凹入,牛奶葡萄要變成為金絲蜜棗,燕子要變鵪鶉。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張臉,從“魚尾”起皺紋撒出一面網(wǎng),縱橫輻輳,疏而不漏,把臉逐漸織成一幅鐵路線最發(fā)達的地圖,臉上的皺紋已經(jīng)不是熨斗所能燙得平的,同時也不知怎么在皺紋之外還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蒼蠅屎。所以脂粉不可少。除非糞土之墻,沒有不可圬的道理。在原有的一張臉上再罩上一張臉,本是最簡便的事,不過在上妝之前下妝之后容易令人聯(lián)想起聊齋志異的那一篇《畫皮》而已。女人的肉好像最禁不起地心的吸力,一到中年便一齊松懈下來往下堆攤,成堆的肉掛在臉上,掛在腰邊,掛在踝際。聽說有許多西洋女子用搟面杖似的一根棒子早晚混身亂搓,希望把浮腫的肉壓得結(jié)實一點,又有些人干脆忌食脂肪忌食淀粉,扎緊褲帶,活生生的把自己“餓”回青春去。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
            別以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臨,人到中年像是攀躋到了最高峰?;仡^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頭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再仔細看看,路上有好多塊絆腳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臉腫,有好多處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蛙?;叵霃那?,自己做過撲燈蛾,惹火焚身,自己做過撞窗戶紙的蒼蠅,一心想奔光明,結(jié)果落在黏蒼蠅的膠紙上!這種種景象的.觀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施耐庵水滸序云:“人生三十未娶,不應(yīng)再娶;四十未仕,不應(yīng)再仕?!逼鋵崱叭ⅰ薄ⅰ笆恕倍际切∈?,不娶不仕也罷,只是這種說法有點中途棄權(quán)的意味,西諺云:“人的生活在四十才開始?!焙孟袼氖郧埃贿^是幾出配戲,好戲都在后面。我想這與健康有關(guān)。吃窩頭米糕長大的人,拖到中年就算不易,生命力已經(jīng)蒸發(fā)殆盡,這樣的人焉能再娶?何必再仕?服“維他賜保命”都嫌來不及了。我看見過一些得天獨厚的男男女女,年輕的時候愣頭愣腦的,濃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澀的毛桃子,上面還帶著挺長的一層毛。他們是未經(jīng)琢磨過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們變得潤澤了,容光煥發(fā),腳底下像是有了彈簧,一看就知道是內(nèi)容充實的。他們的生活像是在飲窖藏多年的陳釀,濃而芳冽!對于他們,中年沒有悲哀。
            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xué)習(xí)溜冰踢毽子放風(fēng)箏,“偷閑學(xué)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令,有點勉強。半老徐娘,留著“劉海”,躲在茅房里穿高跟鞋當(dāng)做踩高蹺地練習(xí)走路,那也是慘事。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dāng)?shù)恼J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瓢嗟耐嬉擞诔镜拇笪鋺?,中年的演員才能擔(dān)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nèi)容。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四
            梁實秋寫《錢》的時代與現(xiàn)在有很長一段時間相隔了。他散淡地從民俗寫起,寫了平民和富商對錢財?shù)幕緫B(tài)度,引經(jīng)據(jù)典,給我們擺出了古往今來很多人的生財之道和守財之心。即便今天讀起來也是惟妙惟肖,讓人覺得很有味道。梁先生認為“俗也好,雅也好,事在人為,錢無雅俗可辯?!北局@個想法,梁先生的《錢》,沒有普見的教化,也沒有更多的鞭笞,而是很平淡的寫了人們想聚財?shù)男膽B(tài),并對這種心態(tài)給予了最大的寬容和理解。
            守財奴在梁先生的筆下也是那么的有一點點無奈,有一點點可愛。特別是對平民甚至貧民的守財聚財心態(tài),刻畫得更是惟妙惟肖并給予了理解和同情。通過很多的描寫,我們清楚的揣摩到梁先生對錢的一個很明確的態(tài)度,聚財守財,特別是平民貧民的聚財守財不但不應(yīng)笑話、鄙棄,更應(yīng)該給予理解和包容,他希望平民貧民能夠通過這種方式,早日“爬上社會的階梯”,這種關(guān)懷在當(dāng)時的文章和觀點中是不多見的。同時隱含的另一層意思也是顯而易見的,斂財和貪財是梁先生所不恥的,這樣聚集起來的錢是“阿堵物”!怎么才是一個正確的對待錢財?shù)膽B(tài)度呢?怎么才能聚財守財而不至貪得無厭發(fā)展到斂財和貪財呢?梁先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標準,錢嘛,“無凍餒之憂,有安全之感”即可,最高明的是“不求生活水準之全面提高,而是在幾點上稍稍突破,自得其樂”,切切不可“人為財死”而后已!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五
            翻到梁實秋的《中年》,卻像是聽一位坐在茶館里的老學(xué)者捋著銀白色的胡須望著窗外的斜陽不慌不忙娓娓道來:“鐘表上的時針是在慢慢的移動著的,移動的如此之慢,使你幾乎不感覺到它的移動,人的年紀也是這樣的,一年又一年,總有一天會驀然一驚,已經(jīng)到了中年……耳畔頻聞故人死,眼前但見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的寫照。”
            我相信,任何一位中年人讀到這里,都不免頷首稱是,中年的凄惶和無奈也隨之浮上心頭。
            “有一天偶然攬鏡,突然發(fā)現(xiàn)額上刻了橫紋,那線條是顯明而有力,像是吳道子的‘菁菜描’……而最令人怵目驚心的是,鬢角上發(fā)現(xiàn)幾根白發(fā),這一驚非同小可,平夙一毛不拔的人到這時候也不免要狠心的把它拔去,拔毛連茹,頭發(fā)根上還許帶著一顆鮮亮的肉珠?!?BR>    呀,我的頭皮竟有了刺刺的感覺。
            “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著急。該凹入的部份變成了凸出,該凸出的部份變成了凹入……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張臉,從‘魚尾’起皺紋撒出一面網(wǎng),縱橫輻輳,疏而不漏,把臉逐漸織成一幅鐵路線最發(fā)達的地圖,臉上的皺紋已經(jīng)不是熨斗所能燙得平的,同時也不知怎么在皺紋之外還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蒼蠅屎?!?BR>    嗚呼,我已笑不出來。
            然而,接著讀下去,心溫漸漸轉(zhuǎn)暖:“別以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臨,人到中年像是攀躋到了最高峰?!蚯翱?,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弊x到這兒,便有了柳暗花明的端倪。
            果然!
            “一些得天獨厚的男男女女,年青的時候像是一些又青又澀的毛桃子,如同未經(jīng)琢磨過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們變得潤澤了,容光煥發(fā),腳底下像是有了彈簧,一看就知道是內(nèi)容充實的。他們的生活像是在飲窖藏多年的陳釀,濃而芳冽!對于他們,中年沒有悲哀?!?BR>    “中年沒有悲哀”,點睛之筆橫空出世!
            于是,我聽見先生豁朗的笑聲,和著我心底的歡呼,在空氣中彌漫充盈。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dāng)?shù)卣J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边@是梁實秋先生為“中年沒有悲哀”所作的詮釋,散發(fā)著溫婉的理性之光。
            頃刻間,這道光倏地射進我的心魂最深處。思緒,瞬間變成飛流直下的瀑布……。
            中年,踏遍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不再為“三十功名塵與土”而扼腕。
            中年,見多了“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不再為“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而嗟嘆。
            中年也有追求,但神態(tài)是平和的;中年也有憧憬,但步履是堅實的;中年也有激情,但“對于人生漸漸抱了一種較寬恕,較玩世,同時也較溫和的態(tài)度。”
            中年,該經(jīng)歷的都經(jīng)歷了,該擁有的都擁有了,該錯過的都錯過了,該失去的也都失去了。從此,告別盲目,告別沖動,告別功名利祿,告別你死我活,告別自欺欺人……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褒貶不惑,望碧空云卷云舒。
            人淡如菊,生命卻陳釀般濃而芳冽。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六
            再次偶讀梁實秋的《雅舍小品》,翻到《人到中年》這一篇,內(nèi)心涌動出些許傷感。如今四十出頭、人到中年的我們,肩上扛負著全家的重擔(dān)。上有老、下有小,白天忙工作,回家忙家務(wù),照顧老的小的,卻沒有更多的時間眷顧自己。時間啊,你慢點走~讓我頭上的華發(fā)慢點來,讓我臉上的皺紋慢點長;讓我的父母慢點老去,讓我的孩子慢點長大......
            鐘表上的時針是在慢慢的移動著的,移動的如此之慢,使你幾乎不感覺到它的移動。人的年紀也是這樣的,一年又一年,總有一天你會驀然一驚,已經(jīng)到了中年;到這時候大概有兩件事使你不能不注意,訃聞不斷的來,有些性急的朋友已經(jīng)先走一步,很煞風(fēng)景;同時又會忽然覺得一大批一大批的青年小伙子在眼前出現(xiàn),從前也不知是在什么地方藏著的,如今一齊在你眼前搖幌,磕頭碰腦的盡是些昂然闊步滿面春風(fēng)的角色,都像是要去吃喜酒的樣子。自己的伙伴一個個的都入蟄了,把世界交給了青年人。所謂“耳畔頻聞故人死,眼前但見少年多”,正是一般人中年的寫照。
            一般的女人到了中年,更著急。那個年青女子不是飽滿豐潤得像一顆牛奶葡萄,一彈就破的樣子?那個年青女子不是玲瓏矯健得像一只燕子,跳動得那么輕靈?到了中年,全變了。曲線還存在,但滿不是那么回事,該凹入的部份變成了凸出,該凸出的部份變成了凹入,牛奶葡萄要變成為金絲蜜棗,燕子要變鵪鶉。最暴露在外面的是一張臉,從“魚尾”起皺紋撤出一面網(wǎng),縱橫輻輳,疏而不漏,把臉逐漸織成一幅鐵路線最發(fā)達的地圖,臉上的皺紋已經(jīng)不是燙斗所能燙得平的,同時也不知怎么在皺紋之外還常常加上那么多的蒼蠅屎。所以脂粉不可少。除非糞土之墻,沒有不可污的道理。在原有的一張臉上再罩上一張臉,本是最簡便的事。不過在上妝之前、下妝之后,容易令人聯(lián)想起《聊齋志異》的那一篇《畫皮》而已。女人的肉好像最禁不起地心的吸力,一到中年便一齊松懈下來往下堆攤,成堆的肉掛在臉上,掛在腰邊,掛在踝際。
            別以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臨,人到中年像是攀躋到了最高峰,回頭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頭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再仔細看看,路上有好多塊絆腳石,曾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臉腫,有好多處陷阱,使自己做了若干年的井底之蛙?;叵霃那?,自己做過撲燈蛾,惹火焚身;自己做過撞窗戶紙的蒼蠅,一心愿奔光明,結(jié)果落在粘蒼蠅的膠紙上!這種種景象的觀察,只有站在最高峰上才有可能。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我看見過一些得天獨厚的男男女女,年青的時候楞頭楞腦的,濃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澀的毛挑子,上面還帶著挺長的一層毛。他們是未經(jīng)琢磨過的璞石。可是到了中年,他們變得潤澤了,容光煥發(fā),腳底下像是有了彈簧,一看就知道是內(nèi)容充實的。他們的生活像是在飲窖藏多年的陳釀,濃而勞洌!對于他們,中年沒有悲哀。
            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xué)習(xí)溜冰踢踺子放風(fēng)箏,“偷閑學(xué)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令,有點勉強。半老徐娘,留著“劉海”,躲在茅房里穿高跟鞋當(dāng)做踩高蹺般的練習(xí)走路,那也是慘事。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dāng)?shù)恼J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瓢嗟耐嬉擞诔镜拇笪鋺?,中年的演員才能擔(dān)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nèi)容。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七
            持續(xù)一早上的大雨終于停歇,空氣中彌漫著陣陣的雨霧遲卻遲沒有散開,而是帶著濕氣,沁著絲絲的涼意舒爽著雨后的小城,憋悶在家中透過窗子一直在望雨的我突然產(chǎn)生出去走走的想法,帶上一把雨傘跟媽媽打下招呼,出門,向著曠野中走去。
            我的家住在小城的東頭,走稍許,附近就有一處空曠處,盡管許多地方都已經(jīng)納入開發(fā)規(guī)劃,卻由于尚未正式的開發(fā),所以也就殘存下這一塊僅有的綠地,農(nóng)田,鄉(xiāng)間小道在這里依然可見,有這樣一處安靜的散步所在,這對于一向喜歡在大自然中追尋感覺的我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幸事。
            夏末秋初,農(nóng)田里的玉米已經(jīng)有一人多高,再有個把月大概也就要進入收割期,經(jīng)過雨水沖刷的玉米葉子一個個蔫著,原本挺直的秸稈也順著風(fēng)勢偏倒著,無精打采的彎折著。其實也不僅僅是這玉米,就連著泥濘小道上偶然出現(xiàn)的一株株大樹,也難以幸免,在這樣的一場大風(fēng)雨之后,霜打茄子般萎靡著。
            隨心所欲,順其自然,雖說是種安慰,卻與無畏處透著淡定無為的心境。
            已走到路得盡頭,那雨霧也漸漸的開始散去,頭頂那大片的烏云也已飄散開來,天要放晴。
            也就是在剎那間,一處光亮透過層層的迷霧射到地上,泛著奪目的黃色光芒,大地通亮許多,太陽出來,地上的影子被拉的好長,我被轉(zhuǎn)身趁著暑氣還未升騰起來開始往回走。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八
            余光中在懷念自已恩師梁實秋時候,這樣講道:梁實秋的貢獻,無人不知莎翁全集的浩大譯績。他的水準始終在那里,梁實秋的文章與他的前額并高。
            梁文薔在想念自已父親梁實秋時候,這樣記憶老爸爸:他喜歡大海,看老虎,看櫻花,吃棉花糖。太陽西下了,我們孩子們還玩不夠,爸爸便一個一個追我們……作家梁實秋被公認為華語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師。他的“雅舍小品”流播海內(nèi)外,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堆派嵝∑贰芳捌洹袄m(xù)集”、“三集”、“四集”和“”,奠定了梁實秋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的獨特地位。冰心在《讀〈雅舍小品選〉》中寫道:“實秋不但能說會道,寫起或譯起文章來,也是下筆千言,尤其是小品文字,更是信手拈來,諧而不俗?!?BR>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嚶其鳴矣,求其友聲”,一幅如此恬靜悠閑的圖畫,都因為加入了鳥語而生動極致,畫中流動著一脈淙淙如溪流的野趣,令人回味。鳥鳴仿佛總是啼囀在詩情與畫意里,小鳥也從此受到人們的喜愛。作家梁實秋為他所愛的小鳥留下了一篇文章,作者愛鳥,鳥的喜,鳥的悲,鳥的生,鳥的死,無不牽動著作者的情思。作者這種對鳥的生存和命運的`情思,寄托著作者對無拘無束生活的向往和對囚籠般的現(xiàn)實的不滿。
            作者簡介。
            梁實秋,(1903—1987),著名文學(xué)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譯有《莎士比亞全集》。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九
            同學(xué),和同鄉(xiāng)不同。只要是同一鄉(xiāng)里的人,便有鄉(xiāng)誼。同學(xué)則一定要有同窗共硯的經(jīng)驗,在一起讀書,在一起淘氣,在一起挨打,才能建立起一種親切的交情,尤其是日后回憶起來,別有一番情趣??v不曰十年窗下,至少三、五年的聚首總是有的。從前書房狹小,需要大家擠在一個窗前,窗間也許著一雞籠,所以書房又名曰雞窗。至于幫硬死沉的硯臺,大家共用一個,自然是經(jīng)濟合理。
            自有學(xué)校以來,情形不一樣了。動輒幾十人一班,百多人一級,一批一批的畢業(yè),像是蒸鍋鋪的饅頭,一屜一屜的發(fā)售出去。他們是一個學(xué)校的畢業(yè)生,畢業(yè)的時間可能相差幾十年。祖父和他的兒孫可能是同一學(xué)校畢業(yè),但是不便稱為同學(xué)。彼此相差個十年八年的,在同一學(xué)校里根本沒有碰過頭的人,只好勉強解嘲自稱為先后同學(xué)了。
            小時候的同學(xué),幾十年后還能知其下落的恐怕不多。我小學(xué)同班的同學(xué)二十余人,現(xiàn)在記得姓名的不過四、五人。其中年齡較長身材最高的一位,我永遠不能忘記,他腦后半長的頭發(fā)用紅頭繩緊密扎起的小辮子,在腦后挺然翹起,像是一根小紅蘿卜。他善吹喇叭,畢業(yè)后投步軍統(tǒng)領(lǐng)門當(dāng)兵,在“堆子”前面站崗,拄著上刺刀的步槍,滿神氣的。有一位滿臉疙瘩嚕嗦,大家送他一個綽號“小炸丸子”,人緣不好,偏愛惹事,有一天犯了眾怒,幾個人把他抬上講臺,按住了手腳,扯開他的褲帶,每個人在他褲襠里吐一口唾液!我目睹這驚人的暴行,難過很久。又有一位好奇心強,見了什么東西都喜歡動手,有一天遲到,見了老師為實驗冷縮熱漲的.原理剛燒過的一只鐵球,過去一把抓起,大叫一聲,手掌燙出一片的溜漿大泡。功課最好寫字最工的一位,規(guī)行矩步,主任老師最賞識他,畢業(yè)后,于某大書店分行由學(xué)徒做到經(jīng)理。再有一位由辦事員做到某部司長。此外則人海茫茫,我就都不知其所終了。
            我進了中學(xué)便住校,一住八年。同學(xué)之中有不少很要好的,友誼保持數(shù)十年不墜,也有因故翻了臉扭過脖子的。大多數(shù)只是在我心中留下一個面貌謦欬的影子。我那一級同學(xué)有八、九十人,經(jīng)過八年時間的淘汰過濾,畢業(yè)時僅得六、七十人,而我現(xiàn)在記得姓名的約六十人。其中有早夭的,有因為一時糊涂順手牽羊而被開除的,也有不知什么原故忽然輟學(xué)的,而這剩下的一批,畢業(yè)之后多年來天各一方,大概是“動如參與商”了。我三十八年來臺灣,數(shù)同級的同學(xué)得十余人,我們還不時的杯酒聊歡,恰滿一桌。席間,無所不談。談起有一位綽號“燒餅”,因為他的頭扁而圓,取其形似。在體育館中他翻雙杠不慎跌落,旁邊就有人高呼:“留神芝麻掉了!”燒餅早已不在,不死于抗戰(zhàn)之時,而死于勝利之日,不死于敵人之手,而死于同胞之刀,談起來大家無不欷歔。又談起一位綽號“臭豆腐”,只因他上作文課,卷子上涂抹之處太多,東一團西一塊的盡是墨豬,老師看了一皺眉頭說:“你寫的是什么字,漆黑一塊塊的,像臭豆腐似的!”哄堂大笑,(北方的臭豆腐是黑色的,方方的小塊)于是臭豆腐的綽號不脛而走。如今大家都做了祖父,這樣的稱呼不雅,同人公議,摘除其中的一個臭字,簡稱他為豆腐,直到如今。還有一位綽號叫“火車頭”,因為他性偏急,出語如連珠炮,氣咻咻,唾沫飛濺,作事橫沖直撞,勇猛向前,所以贏得這樣的一個綽號,抗戰(zhàn)期間不幸死于日寇之手。我們在臺的十幾個同學(xué),輪流做東,宴會了十幾次,以后便一個個的凋謝,潰不成軍,湊不起一桌了。
            同學(xué)們一出校門,便各奔前程。因修習(xí)的科目不同,活動的范圍自異。風(fēng)云際會,拖青紆紫者有之;踵武陶朱,腰纏萬貫者有之;有一技之長,出人頭地者有之;而座擁皋比,以至于吃不飽餓不死者亦有之。在校的時候,品學(xué)俱佳,頭角崢嶸,以后未必有成就。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確是不刊之論。不過一向為人卑鄙投機取巧之輩,以后無論如何翻云覆雨,也逃不過老同學(xué)的法眼。所以有些人回避老同學(xué)惟恐不及。
            杜工部漂泊西南的時候,嘆老嗟貧,詠出“同學(xué)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的句子。那個“自”字好不令人慘然!好像是袞袞諸公裘馬輕肥,就是不管他“一家都在秋風(fēng)里”。其實同學(xué)少年這一段交誼不攀也罷?!耙卤譁嘏?,與衣狐貉者立”,縱然不以為恥,可是免不了要看人的嘴臉。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十
            謙讓仿佛是一種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實際生活里尋一個具體的例證,卻不容易。類似謙讓的事情近來似很難得發(fā)生一次。就我個人的經(jīng)驗說,在一般宴會里,客人入席之際,我們最容易看見類似謙讓的事情。一群客人擠在客廳里,誰也不肯先坐,誰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漸漸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讓,人聲鼎沸。輩份小的,官職低的,垂著手遠遠的立在屋角,聽候調(diào)遣。自以為有占首座或次座資格的人,無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過他們表現(xiàn)謙讓的美德的機會。有的說:“我們敘齒,你年長!”有的說:“我常來,你是稀客!”有的說:“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實固然是為讓座,但是當(dāng)時的聲浪和唾沫星子卻都表示像在爭座。主人腆著一張笑臉,偶然插一兩句嘴,作鷺鷥笑。這場紛擾,要直到大家的興致均已低落,該說的話差不多都已說完,然后急轉(zhuǎn)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該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無苦惱之象,而往往是顯著躊躇滿志顧盼自雄的樣子。
            我每次遇到這樣謙讓的場合,便首先想起聊齋上的一個故事:一伙人在熱烈的讓座,有一位扯著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雙方勢均力敵,突然間拉著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縮,胳臂肘尖正撞在后面站著的一位駝背朋友的兩只特別凸出的大門牙上,喀吱一聲,雙牙落地!我每憶起這個樂極生悲的故事,為明哲保身起見,在讓座時我總躲得遠遠的。等**過后,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頭暈,末座亦無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我不謙讓。
            考讓座之風(fēng)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個,客人卻有十四位,那便沒有讓座之事了。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guān)宏旨,凡是半徑都是一般長,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圓桌)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假如明文規(guī)定,凡坐過首席若干次者,在銓敘上特別有利,我想讓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從不曾看見,在長途公共汽車車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沒有木制的長柵欄,而還能夠保留一點謙讓之風(fēng)!因此我發(fā)現(xiàn)了一般人處世的一條道理,那便是:可以無需讓的時候,則無妨謙讓一番,于人無利,于己無損;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在應(yīng)該不讓的的候,則必定謙讓,于己有利,于人無損。
            小時候讀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實在難能可貴,自愧弗如。一只梨的大小,雖然是微屑不足道,但對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其重要或者并不下于一個公分員之心理盤算簡、薦、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皮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不過我們要承認,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兹谧尷娴墓适?,發(fā)揚光大起來,確有教育價值,可惜并末發(fā)生多少實際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見,謙讓做為一種儀式,并不是壞事,像天主教會選任主教時所舉行的儀式就滿有趣。就職的主教照例的當(dāng)眾謙遜三回,口說“noloepiscopari”意即“我不要當(dāng)主教”,然后照例的敦促三回終于勉為其難了。我覺得這樣的儀式比宣誓就職之后再打通電聲明固辭不獲要好得多。謙讓的儀式行久了之后,也許對于人心有潛移默化之功,使人在爭權(quán)奪利奮不顧身之際,不知不覺的也舉行起謙讓的儀式??上覀?nèi)祟惖奈拿魇飞卸?,潛移默化尚未能奏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猙獰面目的時候要比雍雍穆穆的舉行謙讓儀式的時候多些。我每次從公共汽車售票處殺進殺出,心里就想先王以禮治天下,實在有理。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十一
            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我們行知園的教師都有幸收到老園長陳老師給予我們的珍貴禮物,推薦的一本好書,我則拿到梁實秋先生的散文集。盡管是較厚的一本書,但我愛不釋手地利用幾個午睡時間看完《梁實秋散文集》,閱讀后,感觸很深,讀梁先生的散文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梁先生的散文文筆簡潔,風(fēng)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藏著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令人讀后余味無窮,遐想不已。它并不奢談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實的語言后面,卻飽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讓讀者細細去體會、咀嚼。在平平實實的語言里,可以感覺到作者對人生的感受,讓讀者受到美的感化。像兩三知己燈下夜談,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諧趣。語言不多,談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在淡淡的氣氛中,自有一種韻味,在不知不覺中給人以美的熏陶。每一篇散文都有獨到的見解,現(xiàn)于大家分享如下:
            《中年》里,他體察到中年種種可曬可嘆的身心變異,表白順應(yīng)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態(tài):四十開始生活,不算晚,問題在“生活”二字如何詮釋。如果年屆不惑,再學(xué)習(xí)溜冰踢毯子放風(fēng)箏,“偷閑學(xué)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點勉強。中年的妙趣,在于相當(dāng)?shù)恼J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瓢嗟耐嬉擞诔镜拇笪鋺?,中年的演員才能擔(dān)得起大出的軸子戲,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戲的內(nèi)容。流露在文中的這種中年心態(tài),既不奢求也不自棄,順乎自然,安身立命。這種心態(tài)固然談不上銳意進取,但也不是悲觀虛無的表現(xiàn),而是一份達觀樂生、安分執(zhí)中的情懷。這類詠懷言志小品,優(yōu)游自在,明心見性。梁實秋所躬行的是“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處世哲學(xué),追尋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樂,在動蕩時代修煉超脫心齋,謀求自適妙方,體現(xiàn)的是達士情懷。
            《時間即生命》則是寫時間就是生命,而生命就是時間。里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鐘表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jīng)縮短一部分。再看看墻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歷,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一天。因為時間即生命。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么事,學(xué)一點什么學(xué)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為有意義的,不虛此生,那么就不可以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的.善為利用他的時間?!弊髡叻Q自己浪費很多時間的人,并告誡人們,想擁有更多的時間就要健康的活著,而多鍛煉是健康的秘訣。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十二
            今天,老師給我們講課文散步。文章講的是在一個春天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的一個情景故事。
            祖孫三代一起散步,原本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就是這再平常不過的場景,卻蘊含著濃濃的親情。我認真地讀著這篇課文,讀著讀著,我被?一家人?之間那些感人的小細節(jié),所深深地感動,那充滿愛意的一幕幕仿佛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
            文中的兒子和兒媳都很孝順母親,母親也很疼愛自己的兒孫們。盡管年邁的母親知道小路有些地方很難走,但是她還是按照孫兒的意愿選擇走小路。細細看來,文中最能打動我的人是那位年邁的?母親?,在家庭里她擔(dān)任著?母親?和?奶奶?雙重的角色。年邁的?母親?對兒子很?順從?,是因為她很體諒自己的孩子,不愿意給孩子找麻煩。善良的?奶奶?雖然自己年歲大喜歡走平路,但她卻因為愛自己的孫兒,不想讓年幼的孫子不愉快,也不想讓兒子為難,更不想因為方便自己而讓全家人掃興,最后還是選擇顧全大局的方法。?母親?看似很平常的行為舉止,卻體現(xiàn)她崇高的母愛。文中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讓人感覺到濃濃的愛意,更加彰顯?愛?和?德?的傳承。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十三
            謙讓仿佛是一種美德,但若想在眼前的實際生活里尋一個具體的例證卻不容易。類似謙讓的事情近來似很難得發(fā)生一次。就我個人的經(jīng)驗說,在一般宴會里,客人入席之際,最容易看見類似謙讓的事情。
            一群客人擠在客廳里,誰也不肯先坐,誰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漸漸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讓,人聲鼎沸。輩份小的、官職低的垂著手遠遠地立在屋角,聽候調(diào)遣。自以為有占首座或次座資格的人無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過他們表現(xiàn)謙讓美德的機會。有的說:“我們敘齒,你年長!”有的說:“我常來,你是稀客!”有的說:“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實固然是為讓座,但是當(dāng)時的聲浪和唾沫星子卻都表現(xiàn)得像在爭座。主人腆著一張笑臉,偶爾插一兩句嘴,作鷺鷥笑。這場紛擾,直到大家的興致均已低落,該說的話差不多都已說完,然后急轉(zhuǎn)直下,突然平息,本該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無苦惱之相,而往往顯出躊躇滿志顧盼自雄的樣子。
            我每次遇到這樣謙讓的場合,便會想起聊齋中的一個故事:一伙人在熱烈地讓座,有一位扯著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雙方勢均力敵,突然間拉著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縮,肘尖正撞在后面站著的一位駝背朋友的兩只特別凸出的大門牙上,“喀吱”一聲,雙牙落地!每憶起這個樂極生悲的故事,為明哲保身起見,在讓座時我總躲得遠遠的。等**過后,剩下的位置就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頭暈,末座亦無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口。我不謙讓。
            考讓座之風(fēng)之所以如此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個,客人卻有十四位,那便沒有讓座之事了。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guān)宏旨,凡半徑都是一般長(假如是圓桌),所以坐在任何位置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假如明文規(guī)定,凡坐過首席若干次者,在銓敘上特別有利,我想讓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從不曾看見,在長途公共汽車站售票處,如果沒有木制的長柵欄還能夠保留一點謙讓之風(fēng)的!因此我發(fā)現(xiàn)了一般人處世的一個道理:可以無需讓的時候,則無妨謙讓一番,于人無利,于己無損;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在應(yīng)該不讓的時候,則必定謙讓,于己有利,于人無損。
            小時候讀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實在難能可貴,自愧弗如。一只梨雖然微不足道,但對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其重要性或者并不下于一個公務(wù)員之心理盤算簡、薦、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皮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不過我們要承認,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兹谧尷娴墓适?,發(fā)揚光大起來,確有教育價值,可惜并未發(fā)生多少實際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見。謙讓作為一種儀式,并不是壞事,像天主教會選任主教時所舉行的儀式就滿有趣。就職的主教照例地當(dāng)眾謙遜三回,口說“noloepiscopari”,意即“我不要當(dāng)主教”,然后照例地敦促三回終于勉為其難了。我覺得這樣的儀式比宣誓就職之后再打通電聲明固辭不獲要好得多。謙讓的儀式行久了,也許對于人心有潛移默化之功,使人在爭權(quán)奪利奮不顧身之際,也不知不覺地舉行起謙讓的儀式??上覀?nèi)祟惖奈拿魇飞卸?,潛移默化尚未奏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猙獰面目的時候要比雍雍穆穆地舉行謙讓儀式的時候多些。
            每次從公共汽車售票處殺進殺出,我心里就想:先王以禮治天下,實在有理。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十四
            梁實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兒,經(jīng)他的筆一轉(zhuǎn)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
            梁先生淡雅從容,典型一紳士,持杖岸立,口銜煙斗,含笑窺樂。
            梁的散文:瑣碎。
            沒有故事情節(jié),全憑見識,將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瑣事拼湊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點,雜而不亂,抖開斑斕。
            他下筆,東一鱗西一爪,若云里神龍,飄忽不定,反而沒有編故事的斧痕匠氣,觸類旁通,信手捻來,隨心所欲,東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氣,一瀉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幾件瑣事,很巧妙地觸電,通了!任何瑣碎小事,一落梁氏筆下,便衍化成滋潤豐沛的長文。
            因為雜,讀者永遠新鮮不厭倦,恨不能一氣讀完。
            梁的行文看似輕松灑脫,沒有梁的學(xué)貫中西的淵博學(xué)識,這一手是學(xué)不到家的,這是一絕。
            也有人效顰,結(jié)果墮入羅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來,散文到了梁實秋手里,又聳起一座里程碑。
            仿佛沒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開梁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個雜貨鋪,亂七八糟的貨都齊了。
            怒、臟、鼾、胖、并洗澡、理發(fā),都是生活瑣事,也是他佳作的題目。
            凡是他耳聞目睹的都攬入筆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諺語:撿入籃里都是菜,這是高廚的本事。
            經(jīng)他妙筆點睛,化龍飛舞,這不能不歸功於他的淵博與機敏。
            梁講究生活的趣味,他總能從最平凡的生活小事發(fā)現(xiàn)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筆鋒一轉(zhuǎn),洋洋灑灑,談笑風(fēng)生,不時閃爍出機智,忍俊不禁開涮幾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
            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經(jīng)歷,一經(jīng)點出其中的閃光點,自然引起普遍共鳴。
            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簡潔、文采斐然、文筆活潑,深得讀者珍玩。
            瑣事入筆,典雅出鋒,這是梁文的成功之處。
            梁實秋又是大學(xué)者,莎士比亞全集漢譯本第一人,主編的《遠東英漢大詞典》更是華人學(xué)者研讀西方文化的必備參考詞典。
            但他寫作從不掉書袋,沒有頭巾氣的酸。
            他常常信手捻來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還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樸素,充實文章的知識含量,是調(diào)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讀性。
            時下一些寫手,才看了幾篇引文,甚至見了廣告上幾句古代詩文,便迫不及待收入“拙著”,企圖點綴出文章的源遠流長,一副普人郝隆袒腹曬書的窮酸相。
            一壇回味尚可的米酒曬成醋了,原有的酒味也灑了。
            讀梁實秋先生的散文,我絲毫讀不出那與魯迅先生論戰(zhàn)的犀利來。
            在散文里先生是性情中人,是一個有癡、有憤、有憶有樂的親和老者。
            在這里,他可以忘記年齡似孩童般嬉笑怒罵,也可以似孩童般天真可愛。
            可字里行間,我又分分明明地知道,他是一個老者,一個睿智的老者。
            先生的作品,各有不同卻各有著重。
            原本不是很清楚的東西,剎那間變得通透且銘記于心。
            辟如《清秋瑣記》。
            大大小小二十七篇小短文,記錄了先生在不同時刻與不同書籍相遇后的反思。
            足見,先生是一個樂得反省的人。
            現(xiàn)在的社會太熱了,從冬天到夏天,從白天到夜晚。
            太熱了,熱得人們停不下腳步去總結(jié)、去反思不是。
            于是,“熱”就讓人們越來越迷茫,迷茫得看不清、摸不到實實在在的心,最后丟了自己,甚至拋棄生命。
            所以,反思是重要的,而先生的反思讓我“冷”了不少,讓我可以停下步子,去找點什么。
            文中有一則是講勤奮的,我記憶較深。
            先生講述了明朝的一個儒士曹瑞。
            “篤志性理,躬行實踐,據(jù)說其坐下著足處而轉(zhuǎn)為穿,卒時州人罷巷市哭。”曾白榜一聯(lián)“勤,勤,勤,不勤難為人上人;苦,苦,苦,不苦如何通今古?”橫額曰:“勤苦齋”。
            自小老師便講著勤奮的的重要,老師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天之計在于晨”,那時確是比較勤奮的,每個小孩為了老師的幾句夸獎,幾朵小紅花就會高興地蹦蹦跳跳。
            后來,初中了,老師沒有小紅花了,只剩下夸獎,倒也算是勤奮,每天按時上下課,交作業(yè),只是偶爾偷個懶,打個小炒,倒也算是勤,起碼“奮”是丟了,“勤”還在。
            過了四年高中了,老師不僅沒有小紅花,連夸獎也是少的可憐。
            這下好,就像大家常說的“勤奮”的小人,最終被身體里的那個“懶惰”小人打敗了,再也看不見他了。
            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不是“勤奮”小人死了,而是麻木了,每天呆呆地做題、做題、做題…再后來,大學(xué)了,發(fā)現(xiàn)不僅沒有小紅花,夸獎,就連老師也沒了!
            后來我才明白,一直以來起主導(dǎo)作用的并非是勤奮本身而是外來的刺激,連激勵自己都是時斷時續(xù),更不用說像曹瑞那樣努力奮進。
            勤為人上人,苦中通古今了。
            關(guān)于愛情還是先生的《槐園夢憶》。
            先生關(guān)于愛情在《清秋瑣記》里記錄了《咆哮山莊》里的一段話“在一個餓人面前,放下孤單的一盤食物,他會集中全部食欲,絕不辜負這一盤食物;而另一種情況則是給他一整桌法國廚師為他安排的筵席,他也許能從整桌筵席得到一樣多的享樂,但是每一項食物,在他的關(guān)切與記憶中,僅僅是極微小的一部分?!毕壬f:“獨愛一菜遠勝于大吃筵席。
            不是饑不擇食而是情有獨鐘?!?BR>    正如有人所說,一生愛一人并不是丟臉的`事情。
            丟臉的是,你自認為愛了很多人,卻沒有一個是你真正愛的。
            遇到對的人本來就不是很容易,能一輩子對那個愛的人不離不棄,彼此相守相依,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一個人不能沒有親情、友情,同堂也不能沒有愛情。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人生一世,若得一知己,舉案齊眉、相濡以沫,便是再大的困難也可迎刃而解。
            “好的愛情,是透過愛讓你更愛這個世界;而不好的愛情,是透過愛你與這個世界對立”,這人的一番話讓人徹醒。
            先生與妻子的伉儷情深讓人感動,讓我忽然覺得,成功有時真的不是一個人的寂寞,而是兩個人的執(zhí)著。
            于愛、于名、于利、于情,先生是真灑脫。
            真實的人都是血肉之軀,正如真實的先生也會嬉罵如孩童。
            尤其是先生講的那一段關(guān)于罵人的技巧真讓我覺得先生是那么可愛。
            他是一個智者卻又像一個孩子,一個可愛、可敬的老人。
            書與知識能讓一個人成長,即使如此,能遇到一個像先生這樣可愛又可敬的智者也是少有的事。
            男的先生的文章讓人看得酣暢淋漓,不矯情做作,先生真是值得敬佩的人。
            梁實秋是中國現(xiàn)代的散文大家,以擅長寫幽默風(fēng)趣的“閑適小品”而聞名于世。
            正如有人是這樣評價他:“喜怒哀樂發(fā)而皆中節(jié),梁實秋文章面目溫和中正,理性與感性兼至,語言素養(yǎng)無懈可擊,趣味風(fēng)格超妙脫俗,不過,在他的柔和背后,暗透那一層潛在的悲憫,引人窺見人生的無聊與無奈,空漠苦澀的況味。
            這正如吃鹽水花生,入口極為面軟,可是那花生“生硬”的印象卻總在腦海里揮之不去。”
            確實,讀梁實秋的散文,是一種美的享受。
            它的文筆簡潔,風(fēng)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藏著無窮的藝術(shù)魅力,令人讀后余味無窮,遐想不已。
            它并不奢談人生的大道理,然而,在平實的語言后面,卻飽含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讓讀者細細去體會、咀嚼。
            它恰像兩三知己燈下夜談,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諧趣。
            語言不多,談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在淡淡的氣氛中,自有一種韻味,在不知不覺中給人以美的熏陶。
            如果您喜愛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也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您一定會發(fā)現(xiàn),梁實秋的散文具有其獨道的風(fēng)格,可謂是獨樹一幟。
            所以我們也很難將他的散文與中國現(xiàn)代文壇的其他的散文大家的作品進行比較。
            魯迅、周作人、朱自清、黃裳、傅雷、張中行、陳從周,當(dāng)然還有張愛玲,梁實秋與他們相較,與其說他是一名作家,還不如說他是一位久識的老友、一位循循善誘的老者、一位正在教導(dǎo)你應(yīng)如何面對生活的老師。
            他的散文是如此貼近讀者的生活!你不會從他的散文中看到許多難懂的大道理,也沒有什么過于優(yōu)美的描寫,大多都是些瑣碎小事,但在讀他的文章時,你能感到一種無法從他人的散文中得到的特殊的愉悅感。
            梁實秋總是以風(fēng)趣幽默的筆觸描寫生活,時而夸張,時而諷刺,但不論怎樣,它總是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而且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更令人折服的是,不管時代如何變化發(fā)展,顯然人的本性并沒有什么變化,生活中的一些事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因為當(dāng)我們這些生活在21世紀的人們再讀梁實秋的散文時仍如此親切。
            這可能正是梁實秋散文在多年過去后仍經(jīng)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他的散文能在廣大人民群眾間廣為流傳的原因吧!
            但是,透過梁實秋散文的幽默諧趣、貼近生活、樸實無華,我們能夠發(fā)覺在他文章中那無時無刻不在洋溢著的他之于祖國的熱愛和眷戀,同時也更流露著他心底的真實——他過分善良的愛國。
            這正是一代中國文人的苦啊!梁實秋相信:“文學(xué)的國土是最寬泛的,在根本上和在理論上沒有國界,更沒有階級的界限。
            一個資本家和一個勞動者,他們的不同的地方是有的,遺傳不同,教育不同,經(jīng)濟的環(huán)境不同,因之生活狀態(tài)也不同,但是他們還有同的地方。
            他們的人性并沒有兩樣,他們都感到生老病死的無常,他們都有愛的要求,他們都有憐憫與恐怖的情緒,他們都有倫常的觀念,他們都企求身心的愉快。
            文學(xué)就是表現(xiàn)這最基本的人性的藝術(shù)?!焙茱@然梁實秋是一個資產(chǎn)階級自由主義者,他對無產(chǎn)階級文藝具有偏見是必然的。
            在梁實秋看來,世界上的人性是一樣的,并沒有階級的區(qū)別,而“文學(xué)就是表現(xiàn)這最基本的人性的藝術(shù)”,因而它是沒有階級性的。
            這不是把復(fù)雜的問題簡單化了嗎?而這樣的認識也正與當(dāng)時的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觀點是截然相反,所以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大力批駁。
            但很顯然,梁實秋是熱愛祖國、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在文化上他也提倡民主文化、反對封建文化;對執(zhí)政的民黨政府,雖然他不想根本推翻,但也是有所不滿的。
            只是他希望人們能“善良”的解決這些問題。
            正如在他文章中所認為的要時刻保持沉默,避免動氣,適可而止。
            但歷史的事實已經(jīng)作出了論證,他的理論在當(dāng)時的情況下是絕對行不通的,只有依靠武裝斗爭才能達到徹底的勝利。
            但不論怎樣,我們也決不能否認梁實秋的文章在中國現(xiàn)代文壇中所占有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更不能否認梁實秋本人作為一代中國愛國文人的典范地位。
            即使他的某些觀點確實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畢竟也在嘗試尋找一條中華民族的出路,只是這是一條沒有出口的路罷了。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十五
            品讀《雅舍》,梁實秋老先生以寥寥幾筆將珍饈美味擺在眼前,又用平淡樸實的筆觸將喝茶飲酒、下棋遛彎再到談及世情百態(tài)、故都風(fēng)物的日?,嵤職w于溫柔敦厚、中庸平和之間。
            中華文化的意義不僅是它淵源的歷史文明,更重要的是它重視人的內(nèi)在修養(yǎng)和精神世界,摒棄貪婪與粗俗。中華文化帶給華夏兒女的除了豐富多彩的戲曲書畫,富麗堂皇的名勝建筑,更深刻的是教會我們處世的禮與仁,引導(dǎo)我們立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志。這也是中華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并能在世界長河中經(jīng)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雅舍》仿佛就是《陋室銘》的衍生——展現(xiàn)了儒家文化里的“安時處頓”“獨善其身”以及“中和之道”。其中既有儒家的沖和,又有莊子的通達,以平凡的瑣事表達對于生命的悲憫、個體的尊重、常態(tài)的向往。雅舍之“雅”并非在物質(zhì)上的精致與富足,而在于性情的高雅和操守的堅持。且不談陽春白雪,即便是最普通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其中都透露對生活從容灑脫,對世情百態(tài)誠敬謙讓的文化精神。
            時下,社會浮躁的心態(tài)處處可見。年富力強的人不甘于誠懇踏實地勞動,而追求急功近利;富有的人揮金如土,用炫富來吸引眼球;學(xué)術(shù)研究者不肯下苦功夫掌握知識或課題,而用小聰明找捷徑……社會的浮躁,終究還是精神的迷茫與缺失。
            有從容的態(tài)度才能夠?qū)α餮则阏Z,不辯不爭;對逆境不公,不怨天尤人;對誤解委屈,不自怨自嘆。有灑脫的精神才能遇事不亂陣腳,能控制情緒做到榮辱不驚。憑借一份從容灑脫,諸葛亮舌戰(zhàn)江東群儒談笑自若;憑借一份從容灑脫,關(guān)云長單刀赴會豪氣干云;憑借一份從容灑脫,居里夫人能在面對成為千萬富翁的機會淡然而笑,將自己畢生獻給科研事業(yè),驚嘆世人;憑借一份從容灑脫,陜西師大手寫4500份通知書,以抱樸守拙的治學(xué)態(tài)度得到社會的敬佩……從容灑脫便成了一種必勝的信念,一種自信的威儀,幫助我們釋放自己,讓自己自由,不淪為金錢和欲望的奴隸,讓我們不局限在利益得失,在簡單的生活中找到快樂。
            除了從容灑脫的生活態(tài)度,中國誠敬謙讓的美德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而這正是傳統(tǒng)文化思想對人們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的影響。
            傳統(tǒng)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xù)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便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tǒng)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引以為傲,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以京劇大師梅蘭芳來說,他不僅在京劇藝術(shù)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還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畫家齊白石為師,虛心求教,總是執(zhí)弟子之禮,經(jīng)常為白石老人磨墨鋪紙,全不因為自己是外名演員而自傲;就像梁實秋所說“謙讓的儀式行久了之后,也許對于人心有潛移默化之功,使人在爭權(quán)奪利奮不顧身之際,不知不覺的也舉行起謙讓的'儀式?!眰鹘y(tǒng)禮俗中誠敬謙讓在當(dāng)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
            傳承中華文化,我們不需要絞盡腦汁在藝術(shù)建筑里下功夫,只需要時刻不忘圣賢給予我們的從容灑脫,誠敬謙讓的文化精神,在言行舉止間謹記禮儀仁愛的處世之道。只有先修身才可立世,文化只有扎好思想之根才能更好地被弘揚。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十六
            梁先生在《女人》一文中講述了女人諸多“不是”。女人原來如此豐富,讀罷此文,竟懷疑自己還是不是女人了,似乎那些字眼皆與自己無關(guān)似的。
            首先講女人愛說謊——。
            “假如女人所捏撰的故事都能抽取版稅,便很容易致富。這問題在什么叫做說謊。若是運用小小的機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獲取精神上小小的勝利,因而犧牲一點點真理,這也可以算是說謊,那么,女人確是比較的富于說謊的天才。
            有具體的例證!你沒有陪過女人買東西嗎?尤其是買衣料,她從不干干脆脆的說要做什么衣,要買什么料,準備出多少錢。她必定要東挑西揀,翻天覆地,同時口中念念有詞,不是嫌這匹料子太薄,就是怪那匹料子花樣太舊,這個不禁洗,那個不禁曬,這個縮頭大,那個門面窄,批評得人家一文不值……”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十七
            謙讓仿佛是一種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實際生活里尋一個具體的例證,卻不容易。類似謙讓的事情近來似很難得發(fā)生一次。就我個人的經(jīng)驗說,在一般宴會里,客人入席之際,我們最容易看見類似謙讓的事情。
            一群客人擠在客廳里,誰也不肯先坐,誰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漸漸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讓,人聲鼎沸。輩份小的,官職低的,垂著手遠遠的立在屋角,聽候調(diào)遣。自以為有占首座或次座資格的人,無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過他們表現(xiàn)謙讓的美德的機會。有的說:“我們敘齒,你年長!”有的說:“我常來,你是稀客!”有的說:“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實固然是為讓座,但是當(dāng)時的聲浪和唾沫星子卻都表示像在爭座。主人靦著一張笑臉,偶然插一兩句嘴,作鷺鷥笑。這場紛擾,要直到大家的興致均已低落,該說的話差不多都已說完,然后急轉(zhuǎn)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該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無苦惱之象,而往往是顯著躊躇滿志顧盼自雄的樣子。
            我每次遇到這樣謙讓的場合,便首先想起聊齋上的一個故事:一伙人在熱烈的讓座,有一位扯著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雙方勢均力敵,突然間拉著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縮,胳臂肘尖正撞在后面站著的一位駝背朋友的兩只特別凸出的大門牙上,喀吱一聲,雙牙落地!我每憶起這個樂極生悲的故事,為明哲保身起見,在讓座時我總躲得遠遠的。等**過后,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頭暈,末座亦無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我不謙讓。
            考讓座之風(fēng)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個,客人卻有十四位,那便沒有讓座之事了。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guān)宏旨,凡是半徑都是一般長,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圓桌)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假如明文規(guī)定,凡坐過首席若干次者,在銓敘上特別有利,我想讓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從不曾看見,在長途公共汽車車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沒有木制的長柵欄,而還能夠保留一點謙讓之風(fēng)!因此我發(fā)現(xiàn)了一般人處世的一條道理,那便是:可以無需讓的時候,則無妨謙讓一番,于人無利,于己無損;在該讓的時候,則不謙讓,以免損己;在應(yīng)該不讓的時候,則必定謙讓,于己有利,于人無損。
            小時候讀到孔融讓梨的故事,覺得實在難能可貴,自愧弗如。一只梨的大小,雖然是微屑不足道,但對于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其重要或者并不下于一個公務(wù)員之心理盤算簡、萬、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皮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不過我們要承認,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兹谧尷娴墓适?,發(fā)揚光大起來,確有教育價值,可惜并未發(fā)生多少實際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見。
            謙讓做為一種儀式,并不是壞事,像天主教會選任主教時所舉行的儀式就滿有趣。就職的主教照例的當(dāng)眾謙遜三回,口說“nolocpiscopari”意即“我不要當(dāng)主教”,然后照例的敦促三回終于勉為其難了。我覺得這樣的儀式比宣誓就職之后再打通電聲明固辭不獲要好得多。謙讓的儀式行久了之后,也許對于人心有潛移默化之功,使人在爭權(quán)奪利奮不顧身之際,不知不覺的也舉行起謙讓的儀式??上覀?nèi)祟惖奈拿魇飞卸?,潛移默化尚未能奏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猙獰面目的時候要比雍雍穆穆的舉行謙讓儀式的時候多些。我每次從公共汽車售票處殺進殺出,心里就想先王以禮治天下,實在有理。
            梁實秋的語言雅致,作品格調(diào)高雅。高雅主要表現(xiàn)在描寫的景雅、物雅和事雅。作品的意蘊從容雋永。梁實秋雍容典雅的氣質(zhì),閑逸灑脫的風(fēng)度和城市性格多元化發(fā)展的需求醞釀成一種雅致文化。而“雅致”也正是作者高雅的追求。梁實秋的語言幽默,幽默是一種心里狀態(tài),是一種對人生的看法。同是近現(xiàn)代散文大家的“幽默”,各自有獨特的風(fēng)格。豐子愷的幽默是自然幽默,純樸風(fēng)趣,既形象生動,又使道理平易親切,但少凝重厚實感;林語堂的幽默是閑適幽默,有時犀利深刻,但深奧的道理有時讓人難以讀懂;周作人的幽默是“清澀幽默”,和諧靜穆,但有時偏于消閑小品的玩笑。而梁實秋則從不贊同低級趣味;錢鐘書的幽默是冷峻幽默,富于思辯,比喻豐富,但構(gòu)思偏于怪誕,;魯迅的幽默是批判性幽默,尖銳諷刺,富于進攻性、抨擊性,是“投槍”、“匕首”。而梁實秋的幽默溫情閑適、凝重厚實、善意諷刺。所以他的幽默可以稱為寬容幽默。此幽默風(fēng)格與豐子愷、林語堂和周作人的相似,可稱為“軟幽默”。諷刺常人的某些劣根性。如《謙讓》中:
            考證座之風(fēng)之所以如此地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讓來讓去,每人總有一個位置,所以一面謙讓,一面穩(wěn)有把握……第二,所讓者是個虛榮,本來無關(guān)宏旨,凡是半徑都是一般長,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圓桌)都可以享受同樣的利益。一針見血地指出人性的弱點:虛偽、虛榮、功利。文章的雅致是平淡的,幽默是寬容的,人生智慧是平和的。它們的共同點就是梁實秋為人處世的核心精神,即閑適和超然。梁實秋的閑適是一種“追求絕俗人格并不逃避世俗意趣的‘大閑適’”。他的超然可以說是“美化人生的基本動力,而且也是使一個胸襟博大,度量寬宏,成大事業(yè),造福人群,有利世界的最深厚的基礎(chǔ)”。梁實秋融恬淡、細膩、幽默于一爐,使文章透出一種婉約而淡雅的美。他追求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藝術(shù)境界,追求愉悅性情的意趣。他以非功利性的眼光來對待生活,以永恒的人性為視角,在瑣碎的人情世故的描寫中透出了寬容和智慧的光芒。所以,他的文章魅力無限,一直長盛不衰。
            梁實秋中年讀后感篇十八
            所謂雅舍在重慶的北碚,據(jù)作者蕭宜在《與趙清閣談文史往事》一文中說,趙清閣女士回憶當(dāng)年她住北碚與雅舍比鄰。1940年梁實秋同吳景超,龔業(yè)雅夫婦在重慶郊區(qū)由青木關(guān)通向北碚市區(qū)一條公路北側(cè)的土坡上購置一處平頂灰房,(今北碚梨園村47--51號為雅舍舊址)。當(dāng)年因為這里沒有門牌,通郵不便,梁實秋便以龔業(yè)雅之名命名其為‘雅舍’。并做了一塊木牌插在路邊。梁實秋先生在他的《雅舍小品》序中說他的雅舍是竹篾抹泥做墻,沿山坡高低建的棚屋,里外兩間由高向低,發(fā)揮想象吧,好似現(xiàn)在的躍層。梁實秋在此雅舍住了七年(1939--1946),恰是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年代,他在此完成了《雅舍小品》。梁實秋說:并非某些人之所誤以為是自命風(fēng)雅。其實如果我沒看他的書,也是這樣認為的。
            《雅舍談吃》里,篇篇美文,懷古,論今,憶舊。所憶小吃大餐,美輪美奐。大多出自老北京,來自故土,拳拳愛國心,窺一斑而見全貌。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獲是,按照老先生文字的描述,能做出一道菜品來,很是快活。比如《醋溜魚》一篇,我按照老先生的指教總結(jié)出做法,記在卡片上:西湖醋魚,選青魚或草魚,長不過尺,半斤大小。1先用開水煮,熟即起鍋。2調(diào)汁,醋醬油少許,姜末少許。3汁中勾芡,澆魚上。4注意:調(diào)汁要清淡,色淺,透明,不加糖,不用油。另外醬黃瓜炒雞丁,雪里蕻炒筍,水晶蝦餅……都可如法炮制,豈不快哉!《雅舍談吃》是最形象的菜譜,不僅色香味俱全,而且情境與味道交融,仿佛看見老北京舊街巷老朋友觥籌交錯。其間早已物是人非了。
            《韭菜簍》里,寫到一群石匠中午吃韭菜餡兒半尺大的包子,掀開籠屜一陣微風(fēng)吹來韭菜味兒那個香,狼吞虎咽,吃得淋漓盡致,半尺大的包子啊!《吃相》一篇,寫到車夫吃大餅卷肉,左一口,右一口,中間一口,一張餅即刻下肚,又一張還是如此吃法,風(fēng)卷殘云一般。吃飯的人這勁頭這魄力,看書的我如身臨其境,于我現(xiàn)在這吃勁兒還有嗎?記得約三十多年前,我家老院子還沒被拆掉,我的侄甥男女還小,暑假時候都齊聚小院里,媽媽命令我燒茄子,需四個大茄子,還要幾個土豆炒辣子,還要西紅柿做一鍋湯米飯要蒸一大盆,一頓飯都能吃光。盛上一大碗飯,舀幾勺燒茄子,撒上芫荽再來瓣蒜,痛痛快快的吃一通,那種令人振奮的吃勁,早已風(fēng)光不再了??粗筝厒儑雷永峭袒⒀?,心中倍感欣慰,那就是老人活著的希望所在?,F(xiàn)在燒茄子只需一個小的,還吃不完。不僅是因為我老了,現(xiàn)在的年輕人還用大碗盛飯嗎?現(xiàn)在的人們到了飯時,端起碗絕不像《韭菜簍》里的老石匠,《吃相》里的車夫,那樣饑餓難耐,對食物充滿了期待和敬畏。那時候的小孩子,淘氣大發(fā)了,媽媽就會說:再鬧不給你飯吃。馬上就老實極了,最怕不給飯吃?,F(xiàn)在不給飯吃正好,我還減肥吶。飯口上端起碗來,肚里沒饑餓感,連吃飯都懶懶的。一個家族一個民族頹了衰了,難道是從吃相上開始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