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本單元的語文學習任務群為文學閱讀與寫作,其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以下三點核心素養(yǎng):第一,整體感知文學作品,涵泳品味,領(lǐng)悟作品的內(nèi)涵,把握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獲得審美體驗;第二,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鑒賞文學作品,對作品的表現(xiàn)角度和藝術(shù)價值有獨到的感悟和思考,感受作品的文辭之美;第三,捕捉創(chuàng)作靈感,運用一定的藝術(shù)手法,用自己喜歡的文體樣式寫作。
《赤壁賦》是儒風道骨的一代文豪蘇軾的名篇。具體到《赤壁賦》全文的教學,要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文章因鋪陳、排比而具有的整飭之美。此外,文章寫景充滿詩情畫意,并采用“主客問答”的說理方式,逐層闡述作者的觀點,思想認識逐步深化。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梳理文中情感起伏變化的脈絡,抓住文章寫景、抒情、說理完美融合的特點,體會作者復雜矛盾的內(nèi)心世界和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本次片段教學設計為解“悲”之情,為何要選取這一片段進行講解呢?在文章第二段,或許陪蘇子游玩確實有“客”,但文中的“客”其實就是蘇子內(nèi)心自我的外化,因為只有他自己才最了解蘇軾現(xiàn)在的心情,才能用簫聲表達了那忠心追隨理想的情愫、那傾訴哀怨卻又無人理解的悲哀。要讓學生理解客人的悲情其實就是蘇軾的悲意,這一點在教學中是不容易引導的。為此,我專門設計此片段教學,展示如何引導學生一步步地解析作者的“悲”情,并找出三重悲嘆。在片段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啟發(fā)、引導,以學生的合作探討和誦讀體會為主,讓學生知人論世,體悟蘊含在文字里的感情。解析完文章的“悲”之后,有利于銜接后文的學習,進一步了解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和他面對人生風雨時的達觀態(tài)度,從而對學生的成長有所啟示——思考苦難、坎坷給生命帶來的價值,思考當有一天世界以痛吻我時,我該以何相報。
最后,本篇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新點體現(xiàn)在拓展延伸部分,人生短暫之悲、現(xiàn)實苦悶之悲、英雄安在之悲等,這些實際上是古今文人共同的困惑,成為了古今中外許多詩篇的主題。舉李白、陳子昂等詩句的目的是為了激勵學生發(fā)散思維,促進學生思考。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采用賦的體裁來寫的古代山水游記散文,學習本單元,要體會民族審美心理,提升文學欣賞品味,培養(yǎng)對自然的熱愛之情。要關(guān)注作者中的自然景物描寫和人生思考,體會作者觀察、欣賞和表現(xiàn)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結(jié)合的手法,還要反復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辭之美。
《赤壁賦》是蘇軾在他人生分水嶺處,思想成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又是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雙重特點,文質(zhì)兼美,情理并茂,極具藝術(shù)感染力。作為古代經(jīng)典,就“言”來說,文句并不好懂,教學時,如果教師草草帶過,勢必影響學生對“文”的學習,而且會嚴重影響高一新生初步形成文言學習的方法和習慣。就“文”方面,哲理明思式的意蘊探索等內(nèi)容亦尤為重要。因此教學應關(guān)注其多方面價值,必須結(jié)合文本特點和學情特點合理確定教學內(nèi)容。具體到《赤壁賦》這篇文章,筆者認為“文”大于“言”。蘇軾的偉大精神和思想,在疏通文意的基礎(chǔ)上,要做重點的把握。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通過初中《小石潭記》《醉翁亭記》和《岳陽樓記》等寫景抒情文言文的學習,基本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對文言常識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積累,這些文言學習能力是學生學習新文的起點。教師教學《赤壁賦》,要讓學生了解賦體“主客問答”的說理方式,掌握“情”“景”“理”融為一體的藝術(shù)特色?!冻啾谫x》對比其他寫景古文,除了具有寫景古文的一些共性外,還有其獨特之處,尤其文中所抒情感也比之前學生接觸過的文言文更加一波三折,不斷變化。所以在課堂上,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準確把握、疏通文意,還要注重對文本的賞析,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提升對文言的欣賞水平與鑒賞能力。此外,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解讀并深入感悟《赤壁賦》中的情感和意蘊時有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采用誦讀法、討論法以及適時補充背景知識(蘇軾生平及詩作、本詩創(chuàng)作背景等),循循漸進,啟發(fā)誘導,從而讓學生真正體悟。
教學目標:
1.通曉全文,了解賦體“主客問答”的說理方式。
2.梳理文章情感脈絡的變化,理解并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知人論世,感受作者面對人生風雨時的達觀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1.賞景析情,理解景與情的關(guān)系,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
2.理解作者由樂轉(zhuǎn)悲,從悲到喜的情感變化,分析體悟作者的人生感悟以及超然曠達的心境。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誦讀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12分鐘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設疑導入(1分鐘)
剛剛我們學習了文章的第一段,作者與友人“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沐清風白露,賞月色天光,開闊的景象使人心胸舒暢,無拘無束,作者泛舟暢游之樂自然就泉涌而出。接下來,讓我們繼續(xù)品讀文章,看看作者的情感是否發(fā)生了變化?
二、聞簫歌之音,辨悲情(8分鐘)
(一)品讀心境(5分鐘)
1.在心曠神怡,舒展快樂的心情下,蘇軾與客人一起來到船上喝酒唱歌,請大家讀一讀第二段的兩種歌聲。透過這些聲音,你聽到了主客二人怎樣的心境?
預設:作者飲酒縱歌的歡樂和客人簫聲的悲涼。(學生在未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之前,容易先感受到作者飲酒縱歌的歡樂)
2.面對美景,作者“樂”,而客人“悲”。文章寫客人是“倚歌而和之”,和(第四聲)是和諧地跟著唱的意思。這就產(chǎn)生了一個疑惑,為什么客人吹奏的洞簫曲如此悲涼,卻與作者的樂歌配合得當?(此問題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搭建橋梁引導學生解疑,而這橋梁就是教師適時補充背景知識,使學生知人論世)
展示背景知識:《赤壁賦》寫于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蘇軾因?qū)懴隆逗葜x上表》,遭御史彈劾并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皫捉?jīng)重辟”,慘遭折磨。后經(jīng)多方營救,于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边@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豐五年,蘇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游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后人因稱第一篇為《赤壁賦》,第二篇為《后赤壁賦》。
(學生了解背景知識后,再引導學生回答第2個主問題,同時借助兩個小問題(1)和(2)來引領(lǐng)學生自己得出結(jié)論。)
預設:了解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事件后便能知曉,客人的簫聲如此蒼涼其實是蘇軾心境的寫照。
(1)再品“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二句,詞中“美人”這一意象與我們初中學過的哪些意象相似?他們是何含義?
預設:作者歌中的“美人”與《關(guān)雎》中的“窈窕淑女”、《蒹葭》中的“伊人”意象類似,都是個人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談及“美人”,大家或許會先想到屈原筆下的“美人”。但此處教師應站在學生角度考慮,由于屈原的“離騷”選在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學生還未學習,故不以屈原筆下的“美人”為例,改用學生八年級下冊所學的知識略加點撥。)
(2)你們還覺得詩人飲酒放歌時的情感態(tài)度是“樂”嗎?
預設:詩人扣舷放歌其實是想抒發(fā)自己思“美人”而不得見的失意與悵惘。
3.綜合前文所學我們知道作者的情感由樂轉(zhuǎn)悲。(解決了導入的問題)假如你就是蘇軾,你將怎樣讀出歌聲中的悲涼?(該環(huán)節(jié)設置為以下步驟:學生把握情感基調(diào)自由讀—學生范讀—教師點撥—學生齊讀)
預設:著重點撥①“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渺渺兮,余音延長;天一方,無奈。②“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語調(diào)低沉,語速緩慢,似怨婦的哭訴。
(二)析“悲”之情(3分鐘)
1.當蘇軾聽完客人的簫聲,他有什么反應?——“愀然”,也就是傷心動情了,被深深打動了。并且問客“曲調(diào)為什么這樣悲涼?”請大家閱讀第三段,從客人的回答中,小組借助一些詩句內(nèi)容挖掘悲的多重內(nèi)涵。(分小組討論探究,教師規(guī)定發(fā)言格式:文中寫到…,意思是…。這是一種…之悲。)
預設: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的詩學才氣,梟雄霸氣,何其威武。然而縱使千古英雄也和萬物一樣,都會湮沒于歷史的長河中,何況是我等漁樵于江渚之上的人。這是一種“英雄安在之悲”。
②“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時間上:吾生須臾,長江無窮;空間上:粟(滄海),蜉蝣(天地)。人生天地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矣。較之于天地山川,何其短暫,何等渺小。這是一種“人生短暫之悲”。
③“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作者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史,來到黃州,無俸祿、無房屋、無朋友,作者生活在現(xiàn)實苦悶之中,渴望能同仙人一起遨游,與明月一起長存;現(xiàn)實是不可得。這是一種“理想幻滅之悲”。
(設計意圖:《赤壁賦》是蘇軾在黃州時期創(chuàng)作的名篇,對其中意蘊深意的理解離不開結(jié)合背景的知人論世。本片段教學設計站在學生的角度將具體寫作背景在合適的時機展開,這利于讓學生先思索,再提供橋梁以便解讀,防止因為強調(diào)背景而禁錮思維、先入為主、缺乏思考。此外,本次設計強調(diào)“學教并重”,學生朗讀、合作探討與教師點撥、講授相結(jié)合,這樣,學生能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提升思維能力。)
三、連接課外,豐富提升(1分鐘)
客人所悲實際上是古今文人共同的困惑。他們透悟了天地宇宙間的無窮而后產(chǎn)生的一種渺小感和迷茫感。這也是李白“與爾同銷萬古愁”,陳子昂“獨愴然而涕下”的原因所在。
正如《滾滾長江東逝水》唱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客人的三重悲嘆,悲英雄不在,悲生命短暫,悲理想幻滅,讓人涌起無限傷感。我們現(xiàn)在化身為這位客人,把握悲的情感基調(diào),一起來誦讀第三段。
(設計意圖:拓展延伸主要是起到縱向延伸和橫向補充的作用,且有利于觸發(fā)學生的思考同時激勵學生加強課外閱讀積累。)
四、結(jié)束語(1分鐘)
第三段的末尾,客人悲不可抑,似乎又到了“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窮途末路,文字寫到這里,似乎真的山窮水盡,無路可走;不想下一段柳暗花明,作者用帶有理趣的邏輯思維來反駁這一消極出世思想,把在人意料之中的一點意思卻寫得出人意料,我們且看蘇軾是如何化腐臭為神奇的。
五、作業(yè)布置
1.背誦前三段,熟讀后兩段。
2.根據(jù)第四段,提煉文章中的語句或詞語來填充下列表格,以此體會其中的理趣,領(lǐng)悟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六、教學反思
因未進行教學,暫無教學反思。?
本單元的語文學習任務群為文學閱讀與寫作,其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以下三點核心素養(yǎng):第一,整體感知文學作品,涵泳品味,領(lǐng)悟作品的內(nèi)涵,把握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獲得審美體驗;第二,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鑒賞文學作品,對作品的表現(xiàn)角度和藝術(shù)價值有獨到的感悟和思考,感受作品的文辭之美;第三,捕捉創(chuàng)作靈感,運用一定的藝術(shù)手法,用自己喜歡的文體樣式寫作。
《赤壁賦》是儒風道骨的一代文豪蘇軾的名篇。具體到《赤壁賦》全文的教學,要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文章因鋪陳、排比而具有的整飭之美。此外,文章寫景充滿詩情畫意,并采用“主客問答”的說理方式,逐層闡述作者的觀點,思想認識逐步深化。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梳理文中情感起伏變化的脈絡,抓住文章寫景、抒情、說理完美融合的特點,體會作者復雜矛盾的內(nèi)心世界和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本次片段教學設計為解“悲”之情,為何要選取這一片段進行講解呢?在文章第二段,或許陪蘇子游玩確實有“客”,但文中的“客”其實就是蘇子內(nèi)心自我的外化,因為只有他自己才最了解蘇軾現(xiàn)在的心情,才能用簫聲表達了那忠心追隨理想的情愫、那傾訴哀怨卻又無人理解的悲哀。要讓學生理解客人的悲情其實就是蘇軾的悲意,這一點在教學中是不容易引導的。為此,我專門設計此片段教學,展示如何引導學生一步步地解析作者的“悲”情,并找出三重悲嘆。在片段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啟發(fā)、引導,以學生的合作探討和誦讀體會為主,讓學生知人論世,體悟蘊含在文字里的感情。解析完文章的“悲”之后,有利于銜接后文的學習,進一步了解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和他面對人生風雨時的達觀態(tài)度,從而對學生的成長有所啟示——思考苦難、坎坷給生命帶來的價值,思考當有一天世界以痛吻我時,我該以何相報。
最后,本篇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新點體現(xiàn)在拓展延伸部分,人生短暫之悲、現(xiàn)實苦悶之悲、英雄安在之悲等,這些實際上是古今文人共同的困惑,成為了古今中外許多詩篇的主題。舉李白、陳子昂等詩句的目的是為了激勵學生發(fā)散思維,促進學生思考。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采用賦的體裁來寫的古代山水游記散文,學習本單元,要體會民族審美心理,提升文學欣賞品味,培養(yǎng)對自然的熱愛之情。要關(guān)注作者中的自然景物描寫和人生思考,體會作者觀察、欣賞和表現(xiàn)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結(jié)合的手法,還要反復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辭之美。
《赤壁賦》是蘇軾在他人生分水嶺處,思想成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又是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雙重特點,文質(zhì)兼美,情理并茂,極具藝術(shù)感染力。作為古代經(jīng)典,就“言”來說,文句并不好懂,教學時,如果教師草草帶過,勢必影響學生對“文”的學習,而且會嚴重影響高一新生初步形成文言學習的方法和習慣。就“文”方面,哲理明思式的意蘊探索等內(nèi)容亦尤為重要。因此教學應關(guān)注其多方面價值,必須結(jié)合文本特點和學情特點合理確定教學內(nèi)容。具體到《赤壁賦》這篇文章,筆者認為“文”大于“言”。蘇軾的偉大精神和思想,在疏通文意的基礎(chǔ)上,要做重點的把握。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通過初中《小石潭記》《醉翁亭記》和《岳陽樓記》等寫景抒情文言文的學習,基本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對文言常識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積累,這些文言學習能力是學生學習新文的起點。教師教學《赤壁賦》,要讓學生了解賦體“主客問答”的說理方式,掌握“情”“景”“理”融為一體的藝術(shù)特色?!冻啾谫x》對比其他寫景古文,除了具有寫景古文的一些共性外,還有其獨特之處,尤其文中所抒情感也比之前學生接觸過的文言文更加一波三折,不斷變化。所以在課堂上,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準確把握、疏通文意,還要注重對文本的賞析,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提升對文言的欣賞水平與鑒賞能力。此外,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解讀并深入感悟《赤壁賦》中的情感和意蘊時有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采用誦讀法、討論法以及適時補充背景知識(蘇軾生平及詩作、本詩創(chuàng)作背景等),循循漸進,啟發(fā)誘導,從而讓學生真正體悟。
教學目標:
1.通曉全文,了解賦體“主客問答”的說理方式。
2.梳理文章情感脈絡的變化,理解并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3.知人論世,感受作者面對人生風雨時的達觀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1.賞景析情,理解景與情的關(guān)系,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
2.理解作者由樂轉(zhuǎn)悲,從悲到喜的情感變化,分析體悟作者的人生感悟以及超然曠達的心境。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誦讀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12分鐘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設疑導入(1分鐘)
剛剛我們學習了文章的第一段,作者與友人“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沐清風白露,賞月色天光,開闊的景象使人心胸舒暢,無拘無束,作者泛舟暢游之樂自然就泉涌而出。接下來,讓我們繼續(xù)品讀文章,看看作者的情感是否發(fā)生了變化?
二、聞簫歌之音,辨悲情(8分鐘)
(一)品讀心境(5分鐘)
1.在心曠神怡,舒展快樂的心情下,蘇軾與客人一起來到船上喝酒唱歌,請大家讀一讀第二段的兩種歌聲。透過這些聲音,你聽到了主客二人怎樣的心境?
預設:作者飲酒縱歌的歡樂和客人簫聲的悲涼。(學生在未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之前,容易先感受到作者飲酒縱歌的歡樂)
2.面對美景,作者“樂”,而客人“悲”。文章寫客人是“倚歌而和之”,和(第四聲)是和諧地跟著唱的意思。這就產(chǎn)生了一個疑惑,為什么客人吹奏的洞簫曲如此悲涼,卻與作者的樂歌配合得當?(此問題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搭建橋梁引導學生解疑,而這橋梁就是教師適時補充背景知識,使學生知人論世)
展示背景知識:《赤壁賦》寫于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蘇軾因?qū)懴隆逗葜x上表》,遭御史彈劾并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皫捉?jīng)重辟”,慘遭折磨。后經(jīng)多方營救,于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边@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豐五年,蘇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游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后人因稱第一篇為《赤壁賦》,第二篇為《后赤壁賦》。
(學生了解背景知識后,再引導學生回答第2個主問題,同時借助兩個小問題(1)和(2)來引領(lǐng)學生自己得出結(jié)論。)
預設:了解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事件后便能知曉,客人的簫聲如此蒼涼其實是蘇軾心境的寫照。
(1)再品“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二句,詞中“美人”這一意象與我們初中學過的哪些意象相似?他們是何含義?
預設:作者歌中的“美人”與《關(guān)雎》中的“窈窕淑女”、《蒹葭》中的“伊人”意象類似,都是個人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談及“美人”,大家或許會先想到屈原筆下的“美人”。但此處教師應站在學生角度考慮,由于屈原的“離騷”選在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學生還未學習,故不以屈原筆下的“美人”為例,改用學生八年級下冊所學的知識略加點撥。)
(2)你們還覺得詩人飲酒放歌時的情感態(tài)度是“樂”嗎?
預設:詩人扣舷放歌其實是想抒發(fā)自己思“美人”而不得見的失意與悵惘。
3.綜合前文所學我們知道作者的情感由樂轉(zhuǎn)悲。(解決了導入的問題)假如你就是蘇軾,你將怎樣讀出歌聲中的悲涼?(該環(huán)節(jié)設置為以下步驟:學生把握情感基調(diào)自由讀—學生范讀—教師點撥—學生齊讀)
預設:著重點撥①“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渺渺兮,余音延長;天一方,無奈。②“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語調(diào)低沉,語速緩慢,似怨婦的哭訴。
(二)析“悲”之情(3分鐘)
1.當蘇軾聽完客人的簫聲,他有什么反應?——“愀然”,也就是傷心動情了,被深深打動了。并且問客“曲調(diào)為什么這樣悲涼?”請大家閱讀第三段,從客人的回答中,小組借助一些詩句內(nèi)容挖掘悲的多重內(nèi)涵。(分小組討論探究,教師規(guī)定發(fā)言格式:文中寫到…,意思是…。這是一種…之悲。)
預設: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的詩學才氣,梟雄霸氣,何其威武。然而縱使千古英雄也和萬物一樣,都會湮沒于歷史的長河中,何況是我等漁樵于江渚之上的人。這是一種“英雄安在之悲”。
②“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時間上:吾生須臾,長江無窮;空間上:粟(滄海),蜉蝣(天地)。人生天地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矣。較之于天地山川,何其短暫,何等渺小。這是一種“人生短暫之悲”。
③“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作者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史,來到黃州,無俸祿、無房屋、無朋友,作者生活在現(xiàn)實苦悶之中,渴望能同仙人一起遨游,與明月一起長存;現(xiàn)實是不可得。這是一種“理想幻滅之悲”。
(設計意圖:《赤壁賦》是蘇軾在黃州時期創(chuàng)作的名篇,對其中意蘊深意的理解離不開結(jié)合背景的知人論世。本片段教學設計站在學生的角度將具體寫作背景在合適的時機展開,這利于讓學生先思索,再提供橋梁以便解讀,防止因為強調(diào)背景而禁錮思維、先入為主、缺乏思考。此外,本次設計強調(diào)“學教并重”,學生朗讀、合作探討與教師點撥、講授相結(jié)合,這樣,學生能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提升思維能力。)
三、連接課外,豐富提升(1分鐘)
客人所悲實際上是古今文人共同的困惑。他們透悟了天地宇宙間的無窮而后產(chǎn)生的一種渺小感和迷茫感。這也是李白“與爾同銷萬古愁”,陳子昂“獨愴然而涕下”的原因所在。
正如《滾滾長江東逝水》唱到: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客人的三重悲嘆,悲英雄不在,悲生命短暫,悲理想幻滅,讓人涌起無限傷感。我們現(xiàn)在化身為這位客人,把握悲的情感基調(diào),一起來誦讀第三段。
(設計意圖:拓展延伸主要是起到縱向延伸和橫向補充的作用,且有利于觸發(fā)學生的思考同時激勵學生加強課外閱讀積累。)
四、結(jié)束語(1分鐘)
第三段的末尾,客人悲不可抑,似乎又到了“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的窮途末路,文字寫到這里,似乎真的山窮水盡,無路可走;不想下一段柳暗花明,作者用帶有理趣的邏輯思維來反駁這一消極出世思想,把在人意料之中的一點意思卻寫得出人意料,我們且看蘇軾是如何化腐臭為神奇的。
五、作業(yè)布置
1.背誦前三段,熟讀后兩段。
2.根據(jù)第四段,提煉文章中的語句或詞語來填充下列表格,以此體會其中的理趣,領(lǐng)悟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六、教學反思
因未進行教學,暫無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