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乱码视频,日韩 欧美 国产 动漫 一区,97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国产,中文字幕亚洲图片

      1. <legend id="ppnor"></legend>

      2. 
        
        <sup id="ppnor"><input id="ppnor"></input></sup>
        <s id="ppnor"></s>

        2023年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集體備課教案(優(yōu)質20篇)

        字號:

            教案還可以幫助教師預測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提前準備解決方案,為教學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教案的編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場景和教學時長進行合理安排。以下是一些教案的實例展示,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集體備課教案篇一
            這節(jié)是小學數(shù)學第五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節(jié),這部分三步式題是在學生學過乘加、乘減,除加、除減的三步式題以及帶小括號的兩步式題的基礎上教學的。例1著重說明乘除法連在一起的12053要先算,這與已學過的1834乘除兩步混合式題一樣,仍然是從左到右進行。在第三冊學過了帶有一個小括號的兩步式題。這里在一個算式里出現(xiàn)兩個小括號,要仿照第四冊學過的乘加(減)乘的運算順序,脫括號要同時進行。
            通過教師講解和學生練習相結合,重點要放在學生對運算順序的掌握和計算上,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啟發(fā)式和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
            放手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脫式計算三步式題。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回憶學習了哪些混合運算,說出他們的運算順序。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訂正12053后,教師向學生說明: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混合運算,看誰能以前學過的知識,學得又對又快。然后,出示課件在12053前面添上74+。并讓學生自己想一想,這道題應該怎樣算。
            可讓學生適當討論,教師說明并用課件出示運算的步驟,帶領學生一步步進行計算。
            師把53改成53問學生該怎樣計算。
            2、教學例2。
            師問:這道題應該怎樣算呢?應先算什么?
            讓學生自己解答,師巡視,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訂正。
            3、練習:
            (四)、鞏固反饋,深化練習。
            1、我會說!
            課件出示:說說下面各每道題的運算順序,再算出來。
            65-64238+5673。
            2、我會做!
            課件出示:
            (59+21)(968)(220-100)(152)。
            3、我能行!
            課件出示:
            在下面的算式中,適當?shù)丶由侠ㄌ?,使等式成立.?BR>    (1)126+84=20。
            (2)126+84=42。
            (3)126+84=96。
            4、我會改!
            課件出示:判斷.(準備)。
            (1)48+20xx(2)320-154+40。
            =48+20xx=320-60+40。
            =48+1=320-100。
            =49=220。
            ()()()。
            (五)、小結、作業(yè)。
            練習二十一的1-5題。
            通過簡單的板書讓學生能一目了然的看到今節(jié)課所學習的內(nèi)容。學生易于掌握和理解,又對學生知識的系統(tǒng)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集體備課教案篇二
            三、參加人員:
            四、教學目標:
            1、認識24個字,會寫37個字;。
            2、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聯(lián)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詞句的意思;初步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
            4、在學習中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五、教學重、難點:
            1.學會本單元的生字新詞,讀懂課文。
            2.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積累文中優(yōu)美的句子。
            3.擴大對各民族的了解。
            六、執(zhí)筆教師分配:
            1、我們的民族小學。
            2、金色的草地。
            3、爬天都峰。
            4、槐鄉(xiāng)的孩子。
            5、語文園地一。
            七、教材分析:
            這一組有4篇課文。課文從側面反映了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有的描寫了小學生歡樂幸福的學校生活。體現(xiàn)了我國各族兒童之間的友愛和團結;有的講述了兒童在大自然的懷抱里自由自在、快樂的成長以及他們是如何用兒童的眼光和心靈去觀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過敘述兒童攀登黃山天都峰,反映了兒童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贊美鄉(xiāng)村兒童純樸、勤儉、熱愛勞動的好品質。
            八、學生分析:
            這一組課文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從理解上比較容易,學生讀一遍課文就知道說了一件什么事,但課文中有些詞語難度比較大,需要教師幫助理解。第一組教材是從低年級到中年級的第一組課文。首先要考慮銜接問題。通過本組學習讓學生盡快適應中年級的學習。
            九、學情分析及學法研究:
            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彰顯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1、教學認識的字時,采用學生預習、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讀生字,組詞,換偏旁等,在課文中認識,與生活相聯(lián)系認識。
            2、教學掌握的字時,在課文中學習,與詞語和句子相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查字典、向同學請教等等。
            3、教學課文時,加強詞、句的訓練;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默讀能力和閱讀感悟的過程;給每個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質疑問難。才用齊讀、小組讀、個人讀、分角色讀、男女生比賽讀等。
            4、重視培養(yǎng)習作興趣,使學生樂于表達。多采取鼓勵和肯定的方法,先展示后交流誰寫得好,我該怎么寫等。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集體備課教案篇三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長含義,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計算能力,從已有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通過觀察、測量和計算等活動,從而更好地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運用電教手段,指導學生直觀的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小組合作討論獲得知識,并將成果展示出來,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語言表達、合作交流能力。
            知識與技能
            正確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含義。學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建立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空間觀念。
            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長方形周長算理的理解。
            一、創(chuàng)景激趣,引出問題
            師:同學們,我們學校的花壇美麗可愛,吸引了好多同學的視線,有的同學禁不住要進入花壇欣賞花草,那樣會損害這美麗的景色,為此,我們學校打算給他圍上護欄,護欄每米8元,需要多少錢呢?如何來算呢?要是一個正方形花壇,你會算嗎?(出示課件圖畫:長方形花壇實物圖)(學生齊答)
            結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長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錢數(shù)。
            情境激趣,引出問題。
            自主探究,歸納方法理論聯(lián)系實際,拓展應用小結鞏固
            師:那么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如何來算呢?好,今天我們來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板書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二、自主探究
            (一)憶一憶(回顧舊知)
            師:同學們,前面我們已經(jīng)學過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圖形的周長,看屏幕,誰知道他們的邊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長?(課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學生舉手回答)
            結論: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四邊相等。圍成一個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周長。(教師板書: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四邊相等)
            (二)試一試(探究新知)
            1、師:同學們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長6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的周長嗎?(出示課件:長6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小組合作探究)
            探究結果:有三種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3、師:這幾個數(shù)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呢?(小組討論)(討論出結果之后出示課件:長方形的周長公式)
            討論結果:“6”表示長方形的長,“4”表示長方形的寬,“2”
            表示兩條相等的長邊和兩條相等的寬邊,“20”表示周長。
            由此得出結論: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教師板書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應用)
            1、師:我們學習了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你能計算出屏幕上一邊靠墻,邊長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護欄的周長嗎?(演示課件動畫)(小組合作探討)
            探討結果:院子護欄周長=(8×4)—8=24(米),因為院子一邊靠墻不用護欄,所以要減去一邊的長度。
            2、師:同學們?nèi)绻麅蓚€圖形拼在一起組成新的圖形,那么新得到的圖形的周長是兩個圖形周長的相加嗎?請看大屏幕,你能算出這兩個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組成的長方形的周長嗎?(演示課件動畫)(小組合作研討)
            研討結果:長方形的長是2厘米,寬是1厘米,
            三、小結鞏固
            1、周長是圍成圖形一周的長度。
            2、長方形的周長=(長+寬)x2。
            3、正方形的周長=邊長x4。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集體備課教案篇四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學生探索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不進位)估算、口算和筆算方法的活動,使學生經(jīng)歷理解算理的過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進一步理解算理,體驗算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探索算法與解決問題過程中,增強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悅。
            在理解算理基礎上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不進位)的筆算方法。
            理解筆算乘法的順序與第二部分積的書寫方法。
            多媒體課件、答題紙。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小紅和大家一樣,也是一個非常愛讀書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媽媽一起來到書店買書,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一套書12本,每本24元。)。
            師:根據(jù)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個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想法出發(fā),讓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
            預設生:一共花多少元?
            師:這也是小紅正在思考的問題。(課件出示)你們能解決嗎?怎樣列算式?
            學生列算式,師板書24×12。
            師:這是一道幾位數(shù)乘幾位數(shù)的算式?
            師:前面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和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那像24×12這樣的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算式又該怎樣計算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研究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揭示課題: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
            【設計意圖: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基礎上口算出實際得數(shù)。
            師:大約一共花了多少錢呢?你能估算一下嗎?
            (1)預設3種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數(shù)。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請學生思考,這個240是估大了還是小了?(小了)為什么?
            學生說想法,課件演示幫助理解。
            24×2=48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師:也是240元,這次,又少計算了哪一部分呢?
            學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課件演示20×10=200這部分,計算一共花了多少錢?還要計算哪一部分?
            (2)回顧口算過程,為筆算作好鋪墊。
            請學生回想一下口算的過程,是怎樣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錢的,以這種口算方法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請同位互相說一說。
            學生交流。
            把沒學過的知識轉變成以前學習過的知識,這種方法在數(shù)學上叫做轉化。
            2、筆算。
            請學生結合著口算的過程,試著用豎式的形式來計算24×12=?
            請學生先獨立試著算一算,然后小組討論豎式。
            展示學生出現(xiàn)的幾種豎式,全班交流、完善:
            預設生1:3個豎式。
            預設生2:一個豎式,有+號,240后面寫0。
            預設生3:一個豎式,無+號,240后面無0。
            學生討論優(yōu)化豎式。(重點討論“+”和“0”的去存問題。)。
            3、梳理過程。
            (1)課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計算兩本書的價格,用個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著計算10本書的價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這個24的位置決定了它表示的是24個(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這個0可以省略不寫。最后把它們(加起來),計算的就是12本書的價格了。
            【設計意圖:結合著12本書,學生理解算理。動態(tài)的`課件演示,幫助學生掌握算法。】。
            請同位互相說一說怎樣計算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然后請在探究中寫錯豎式的學生再計算一遍。
            【設計意圖:這是學生內(nèi)化的一個過程?!俊?BR>    (2)師生共同板書,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現(xiàn)在沒有了書,我們再一起把這個筆算過程寫在黑板上。
            學生說教師板書豎式。
            (3)比較優(yōu)化方法。
            請學生對比口算過程和筆算過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說說理由。
            當我們在計算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的時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計算這樣的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時候,用豎式計算更簡便一些。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請同學們用豎式的形式計算14×22=43×12=。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指名說一說計算過程。
            【設計意圖:題不在多,重點是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
            四、回顧總結,拓展延伸。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如果小紅下次買18本書,每本書24元,又該怎么計算呢?請同學們課下動腦筋好好研究研究。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集體備課教案篇五
            1、掌握兩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首位能整除)的驗算,包括沒有余數(shù)的和有余數(shù)的。
            2、通過具體的問題,理解驗算的方法和意義。
            理解有余數(shù)的除法的驗算方法及意義。
            1、第三題第(1)小題,學生完成;。
            2、完成后校對反饋,并且說出口算的算法。
            1、出示例題圖,觀察圖中的數(shù)學信息,并結合問題1進行詳細解讀;。
            2、如何解決第一個問題,用什么方法計算?在學生引導下列式;。
            3、計算,得到答案(鼓勵口算并且說一下口算過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驗證計算的正確?講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驗算的時候我們一般用乘法驗算。誰會驗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個數(shù)字在乘法中的意義,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題目64÷2并要求驗算,上隨堂本。注意橫式上改寫什么,在反饋的時候重點查。
            6、在做完這兩道題目之后,從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入手,引出驗算的.第一種情形:商×除數(shù)=被除數(shù)。(引導學生,教師不說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驗算,學生說。
            8、完成第三題第(2)小題的口算,并且說說為什么能算的這么快。
            1、接著出示問題,65元可以買多少塊冰淇淋,還剩多少元?
            2、學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這回要求學生自己檢查橫式,看看有沒有錯誤。
            3、你會驗算嗎?分兩步進行,先從意義出發(fā),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義是買冰淇淋花去的錢,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錢;再用豎式表示理解:商×除數(shù)+余數(shù)=被除數(shù)。
            4、運用已經(jīng)學習過的知識進行甄別,完成第一題的題目,回答問題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積,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來互相驗算”
            5、你能根據(jù)我的算式再說出一組像這樣的式子嗎?
            58÷5=11……3。
            1、完成第二題的剩下一題,并且請學生板演;。
            2、關注豎式中驗算的部分,并且說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數(shù)+余數(shù)=被除數(shù);。
            1、本節(jié)課學習了哪些知識?(要重點訓練學生說)。
            2、課堂作業(yè):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集體備課教案篇六
            1、結合買文具的具體情境,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體會小數(shù)的特征。
            2、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shù)。
            3、會運用小數(shù)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數(shù)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shù)。
            情景圖,人民幣學具卡片。
            同學們,誰自己買過東西?買過什么?花了多少錢?(讓學生自由發(fā)言)。
            星期六,淘氣也去超市買文具,卻看不懂標價牌上的價格,想請大家?guī)蛶兔?,好嗎?(板書課題)(出示情境圖)。
            1、初步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
            (1)說一說。
            認真觀察情境圖,你知道每種文具的單價是幾元幾角幾分嗎?同桌互相說一說,初步感受每個標價牌上小數(shù)所表示的意義。
            (2)填一填。
            讓學生動筆填寫每種文具的價格,然后集體交流。
            2、認識小數(shù)的特征。
            (1)師介紹小數(shù)。
            像標價牌上用來表示文具單價的這樣的數(shù)叫小數(shù)。
            觀察一下,小數(shù)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數(shù)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數(shù)點)。
            小數(shù)都有小數(shù)點,小數(shù)的讀法也和以前的數(shù)不同。比如:16.85讀作十六點八五。(師邊介紹,邊板書)。
            (2)讓學生試讀標價牌上的單價,再指名讀。
            (3)師生共同小結小數(shù)的讀法。
            小數(shù)點左邊的部分按照整數(shù)的讀法來讀,小數(shù)點讀作“點”,小數(shù)點右邊的部分順次讀出每個數(shù)位上的數(shù)字。
            (只要學生能正確地讀出小數(shù)就可以,不要求學生背誦。)。
            3、試一試。
            認真看圖,圖中一共是多少錢?既可以用幾元幾角幾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數(shù)表示,認真想一想,填一填。
            (1)獨立完成,師巡視,及時了解情況。
            (2)集體交流,說說是怎樣想的。
            1、寫一寫,讀一讀。
            讓學生獨立完成,交流時重點討論“一張20元的人民幣與一枚5分硬幣”一共是多少錢,進一步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
            2、統(tǒng)計所有教科書的價格,并填一填,與同伴說一說。3、思考討論: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評價一下,你自己和同學。
            板書設計:
            買文具。
            小數(shù)。
            16.85讀作十六點八五。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上就是為大家?guī)淼?篇《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備課教案》,您可以復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語句,也可以下載doc格式的文檔以便編輯使用。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集體備課教案篇七
            1、結合生活實際,在測一測、量一量和找一找中認識小數(shù),會讀、寫小數(shù),了解小數(shù)各部分的名稱。
            2、經(jīng)歷小數(shù)的產(chǎn)生過程,加深對小數(shù)意義的理解,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考能力及用小數(shù)表達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能正確區(qū)分整數(shù)和小數(shù),滲透知識間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初步體會小數(shù)的含義,能認、讀、寫小數(shù)部分是一位的小數(shù),知道小數(shù)各部分的名稱。
            初步體會小數(shù)的含義,感受小數(shù)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米尺、準備一些有單價的實物圖片。
            師:同學們,你們都去過超市嗎?張老師星期天也去了超市,帶來了這些商品,請看。學生仔細觀察。
            出示各種商品的價格,學生試讀。
            師:這些數(shù)你們見過嗎?是什么數(shù)?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新朋友——小數(shù)(揭示課題認識小數(shù))。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和學習內(nèi)容相適應的情境,引領學生輕松走進生活,走近小數(shù),初步感受小數(shù)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喚醒學生的經(jīng)驗。
            (一)動手實踐,借助長度單位初步認識小數(shù)。
            1、師:現(xiàn)在我們來找一找身邊的小數(shù),好嗎?你認為用哪個長度單位來測量課桌面的長與寬比較合適?請同學們兩人一組,拿出米尺,測量一下。學生先分組測量,記錄數(shù)據(jù)。
            2、師: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單位可以怎樣表示。(引導學生用分數(shù)表示5/10米、4/10米)。
            3、師說明5/10米還可以寫成0.5米,讀作零點五米。0.5讀作零點五。(師適時板書)讓學生讀一讀,寫一寫。指導小數(shù)點的寫法。師:4/10米也可以怎樣寫呢?讓學生讀一讀,寫一寫。
            4、練習。
            (1)“想想做做”第1題。
            先觀察圖意,學生獨立思考填寫,再集體校對。
            提問:觀察第一組數(shù),這三個數(shù)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
            (2)“想想做做”第3題。
            觀察圖意,獨立完成。從這題的填寫中,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獨立完成后指名交流(交流分數(shù)、小數(shù)表示的既可以是陰影部分,也可以是空白部分)。
            設計意圖:
            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帶領學生通過動手測量教室里課桌的長與寬,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從整數(shù)、分數(shù)自然過渡到小數(shù),重視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初步認識小數(shù)和理解小數(shù),認、讀、寫小數(shù)部分是一位的小數(shù)。
            (二)自主探索,借助商品價格理解一位小數(shù)。
            1、出示一些商品價格(鉛筆5角,學生尺8角,圓珠筆1元2角,筆記本3元5角)讓學生讀一讀它們的價格。
            3、練習。
            完成“想想做做”第2、4題。
            獨立填寫,集體交流,選擇1~2題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設計意圖: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中最常見的小數(shù)是商品價格。三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比較多的使用人民幣的經(jīng)歷。因此,這個例題的教學采用了自主探索與交流討論。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把幾角或者幾元幾角改寫成用元做單位的小數(shù)。由于學生大多具有實際體驗,因此都能順利完成換算。
            (三)自學課本,在討論交流中進一步認識小數(shù)。
            1、關于小數(shù),你還想了解哪些知識呢?請同學們請教課本,尋找答案吧。(學生自學課本)組織討論:你讀懂了什么?(學生匯報,教師隨機板書)。
            2、練習。
            下面一組數(shù)據(jù),說說哪些是整數(shù),哪些是小數(shù)?并指出小數(shù)的整數(shù)部分和小數(shù)部分。
            (1)一枝自動鉛筆的長度是1.6分米。
            (2)媽媽的月收入是1500元。
            (3)一件上衣的價錢是92.5元。
            (4)小名家離學校有3.8千米。
            (5)買2塊橡皮要花0.8元。
            設計意圖:小數(shù)的認識是學生認數(shù)領域上的一次飛躍。關于小數(shù)各部分的名稱和讀寫方法、整數(shù)與自然數(shù)的描述性定義等數(shù)學事實和規(guī)定的學習,其實是屬于知識領域中的所謂“陳述性知識”無法也無必要進行探究式學習。因此,適時地采用有意義接受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看書自學、互相問答,再配以教師的適度講解,符合知識的類型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1、配鑰匙。(分數(shù)和小數(shù)對應練習)。
            2、想想做做第5題。(數(shù)軸上的小數(shù))學生獨立完成,再指名交流。
            1、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見過小數(shù)?
            2、師:古代數(shù)學家們在很久以前就開始使用小數(shù)了,你想了解有關小數(shù)使用的歷史嗎?(介紹)。
            3、游戲:每位同學準備一套0到9及小數(shù)點的數(shù)字卡片,同桌開展擺小數(shù)游戲。
            進一步鞏固學生所學內(nèi)容,利用配鑰匙和擺小數(shù)游戲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積極情感。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集體備課教案篇八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學生探索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不進位)估算、口算和筆算方法的活動,使學生經(jīng)歷理解算理的過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進一步理解算理,體驗算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探索算法與解決問題過程中,增強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悅。
            在理解算理基礎上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不進位)的筆算方法。
            理解筆算乘法的順序與第二部分積的書寫方法。
            多媒體課件、答題紙。
            小紅和大家一樣,也是一個非常愛讀書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媽媽一起來到書店買書,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一套書12本,每本24元。)。
            師:根據(jù)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個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想法出發(fā),讓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
            預設生:一共花多少元?
            師:這也是小紅正在思考的問題。(課件出示)你們能解決嗎?怎樣列算式?
            學生列算式,師板書24×12。
            師:這是一道幾位數(shù)乘幾位數(shù)的算式?
            師:前面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和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那像24×12這樣的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算式又該怎樣計算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來研究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揭示課題: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
            設計意圖: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1、在估算的基礎上口算出實際得數(shù)。
            師:大約一共花了多少錢呢?你能估算一下嗎?
            (1)預設3種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數(shù)。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請學生思考,這個240是估大了還是小了?(小了)為什么?
            學生說想法,課件演示幫助理解。
            24×2=48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師:也是240元,這次,又少計算了哪一部分呢?
            學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課件演示20×10=200這部分,計算一共花了多少錢?還要計算哪一部分?
            (2)回顧口算過程,為筆算作好鋪墊。
            請學生回想一下口算的過程,是怎樣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錢的,以這種口算方法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請同位互相說一說。
            學生交流。
            把沒學過的知識轉變成以前學習過的知識,這種方法在數(shù)學上叫做轉化。
            設計意圖:在估算的基礎上口算實際得數(shù),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為后面理解算理做鋪墊。
            2、筆算。
            請學生結合著口算的過程,試著用豎式的形式來計算24×12=?
            請學生先獨立試著算一算,然后小組討論豎式。
            展示學生出現(xiàn)的幾種豎式,全班交流、完善:
            預設生1:3個豎式。
            預設生2:一個豎式,有+號,240后面寫0。
            預設生3:一個豎式,無+號,240后面無0。
            學生討論優(yōu)化豎式。(重點討論“+”和“0”的去存問題。)。
            設計意圖: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寫出豎式,在討論交流中不斷完善,形成最后的筆算過程。這個過程使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從而實現(xiàn)情感目標。
            3、梳理過程。
            (1)課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計算兩本書的價格,用個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著計算10本書的價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這個24的位置決定了它表示的是24個(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這個0可以省略不寫。最后把它們(加起來),計算的就是12本書的價格了。
            設計意圖:結合著12本書,學生理解算理。動態(tài)的課件演示,幫助學生掌握算法。
            請同位互相說一說怎樣計算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然后請在探究中寫錯豎式的學生再計算一遍。
            設計意圖:這是學生內(nèi)化的一個過程。
            (2)師生共同板書,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現(xiàn)在沒有了書,我們再一起把這個筆算過程寫在黑板上。
            學生說教師板書豎式。
            設計意圖:這次板書過程,看似重復,實際不然。目的一是檢查學生對筆算的內(nèi)化情況;目的二是為后面對比優(yōu)化方法做鋪墊;目的三是有利于幫助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
            (3)比較優(yōu)化方法。
            請學生對比口算過程和筆算過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說說理由。
            當我們在計算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的時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計算這樣的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時候,用豎式計算更簡便一些。
            請同學們用豎式的形式計算14×22=43×12=。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指名說一說計算過程。
            設計意圖:題不在多,重點是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如果小紅下次買18本書,每本書24元,又該怎么計算呢?請同學們課下動腦筋好好研究研究。
            設計意圖:這節(jié)課學習的是不進位的乘法,后續(xù)將學習進位乘法,這一環(huán)節(jié)目的是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連貫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集體備課教案篇九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jīng)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jīng)驗,并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jīng)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本單元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并認識簡單的路線圖。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有下面幾個特點。
            1.通過現(xiàn)實的數(shù)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2.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3.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東、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還是比較抽象的,學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豐富的表象積累。因此,在教學時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創(chuàng)設大量的活動情境,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并能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學生在觀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數(shù)學活動中,豐富對方位知識的體驗。
            認識東西南北方向
            2課時 認識東北、西北、東南、西南方向
            3課時 認識東、南、西、北方向
            1.通過生活情境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知道地圖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在東、南、西、北中,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
            同學們,你們會背有關東、南、西、北方向的兒歌嗎? 讀了這首兒歌,你們能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嗎?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認識東、南、西、北方向)
            1、以4人小組為單位,根據(jù)兒歌讓學生在學校操場上辨認東、南、西、北方向。
            2、生觀察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1、說一說教室里東、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東、南、西、北這些詞語說一說你座位周圍同學所在的方向。
            3、你說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書練習一的第2題。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集體備課教案篇十
            組織本組教師學習學科刊物,了解教研改信息,學習課改的新理念,新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加強新課程改革與研究力度。以新課標理念和教學反思為先導,以課堂教改為重點,進一步學習新課標,解讀新課標,實踐新課標,正確理解和把握教材的核心內(nèi)容?!墩n程標準》對數(shù)學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教育價值觀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數(shù)學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發(fā)現(xiàn)、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方法,。
            組織本組老師積極參加市、學校各級部門組織的教研活動。抓好教學常規(guī)工作,加強對新課標、新教材的研究,繼續(xù)開展集體備課、資源共享的活動,讓每位老師都有優(yōu)秀的課堂教學方法。堅持開展聽、評課活動。且把這個活動做為一個重要的教研活動。重視聽評課活動,做到聽課前認真?zhèn)湔n設計教案,互相切磋;聽課后認真評課。
            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分層布置作業(yè),作業(yè)量適中、質量高,做到難易搭配,及時按要求批改、評講學生的作業(yè),指導學生修改有錯的地方,作業(yè)檢查重點檢查師生評改后學生的更正情況。各教師自備一本“錯題集”,綜合學生的常見錯誤,以便復習時對癥下藥。
            注重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努力提高課堂質量。每堂課,以新理念為指導,要重視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不斷地激發(fā)學生的數(shù)學審美意識,讓數(shù)學展現(xiàn)理性魅力,體現(xiàn)整潔簡練和邏輯之美感,使學生樂學、愛學。開展學生口算、筆算、算“24”點等數(shù)學基本能力大賽,切實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建立培優(yōu)扶困制度,落實培優(yōu)扶困成績跟蹤表,切實做好困難生的轉化工作,實現(xiàn)“輕負擔,高質量”,讓學生想學、會學、樂學。要做到早一點打算,多一點行動,少一點埋怨,早一點落實轉化措施,多一點關心體貼。要花大力氣,確保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集體備課教案篇十一
            一、單元主題:
            第二單元以“奉獻與關愛”為主題,其中蘊含的人文教育主題是:要學會真誠地關心人,幫助人。二年級上冊我們也學過主題類似的一組課文(第六單元)。“如果我有一枝神比筆,我會畫很多東西給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保ǘ希拔覀冊诟改负屠蠋煹年P懷下幸福成長。我們也要學會關愛別人。誰需要幫助,我們就伸出熱情的手;誰需要溫暖,我們就獻上一顆火熱的心?!保ǘ拢┮虼私虒W第二單元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前面的學過的課文,也可以結合3月份文明月、學雷鋒的活動展開這組課文的學習。
            二、單元內(nèi)容:
            這個單元包括《泉水》、《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我不是最弱小的》、《卡羅爾和她的小貓》四篇課文和語文園地二。其中,除《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是舊課文外,其余都是新課文。
            三、教學建議:
            這是一組愛心串起來的故事。平凡而偉大的雷鋒,一路奉獻甘甜和快樂的泉水,為薔薇花擋雨的薩沙,喜愛小貓的卡羅爾,都有一顆清純而美麗的愛心。語文園地中“讀讀背背”所選的四個句子,都是愛的諺語??谡Z交際的話題設計又指引著愛的行動??梢哉f,“愛”是一根無形的線,貫穿在字里行間?!督虒W用書》上明確指出,教學本單元時,要在把握整體目標的前提下,把重點放在一個“感”上,從三個層次來感受、品味“愛”:
            第一層次:朗讀感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通過對課文語言的細細體味,讓學生有所感觸,能夠感動,有些感想。
            第二層次:拓展閱讀。觸動學生自發(fā)地搜集反映愛心的詩文,動情地朗讀,主動地背誦,積極地參加朗誦會、故事會等活動。
            第三層次:行動指引。引導學生把思想落實到行動上,在家愛爸爸媽媽,在學校愛老師同學,在社會上關愛別人,愿意幫助別人。
            本單元的課文,主題雖然類似,但又各具特點。
            《泉水》是一篇美文,文字美,內(nèi)容美,插圖也美,就像潺潺的清泉,汩汩地流淌。因此,強調(diào)“自讀自悟”,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意境中感受泉水的熱情是教學的重點。《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兒童詩。詩歌講究“熟讀成誦”,要在一遍又一遍的誦讀中去觸摸雷鋒昨天的足跡,去尋找今天的活雷鋒,去沿著雷鋒的足跡,時時處處關心別人。《我不是最弱小的》重在體會課文自然而平實的對話,用心體會并讀好帶問號和嘆號的句子,明白“應該保護比自己更弱小的”這一道理?!犊_爾和她的小貓》屬于“略讀課文”,篇幅較長,教學時要注意“長文短教”,注意指導學生學習默讀,在真正自讀的過程中,感受卡羅爾善良美好的童心。
            四、教學例舉:
            《泉水》――。
            1、自讀自悟。
            這篇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用優(yōu)美的筆觸,描寫了泉水從沖出石縫到匯入大海一路經(jīng)過的地方及發(fā)生的'故事。
            課文共描繪了四個場景:山腰的水池、山間的平地、山坡的果園、靜靜的山谷。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充分的自讀,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如一個人讀、同桌讀、小組讀、男女生讀、師生共讀、輪讀、配樂讀等等,在讀中品味、感受泉水的樂于奉獻、樂于助人、團結協(xié)作。讀首先要有整體性。要重視整體朗讀,不要一開始就支離破碎地把一個詞、一句話拿出來品讀,破壞了課文的整體美。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再抓住泉水的四次說話:“來吧,來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薄罢瞻?,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鏡子?!薄昂劝?,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飽了,你們能結出更大更甜的果子?!薄俺?,唱吧!我的琴聲很美很美,正好為你清脆的歌聲伴奏。”體會泉水的熱情、自豪。體悟泉水的四個特點“多、清、甜、美”。在學生朗讀體會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品讀泉水說的話,并通過自己的朗讀抒發(fā)泉水的樂于助人。在品讀中要適時進行教師的范讀。如果學生朗讀得很好,充分讀出了泉水的熱情,教師就無須再范讀,假如學生怎么讀也讀,教師就要及時進行范讀和適當?shù)睦首x技巧指導,模仿本身也是一種揣摩,一種體會。
            課文總的基調(diào)是歡快熱情的。但要注意開頭、結尾相對較“靜”的描寫。最好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開頭一段中有個疑問句,朗讀時也要注意。因為課后練習中的小詩,就是采用問答的形式構成的。
            2、創(chuàng)設意境。
            恰當發(fā)揮多媒體、插圖、圖片等資料的作用,創(chuàng)設意境,特別是教材資源要成分運用,本課的插圖很美,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觀察插圖,想象課文描述的美麗景象。課前,可以布置學生搜集一些有關泉水的圖片;課上,讓學生欣賞一段清泉石間流的錄像;朗讀時,配上泉水叮咚的聲音或合適的音樂……讓學生在欣賞中閱讀,閱讀中欣賞,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3、拓展內(nèi)容。
            拓展要源于教材,在教材的空白處引發(fā)學生合理想象,不僅僅是課外補充才是有效的拓展。例如本文教學中,在充分朗讀感悟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發(fā)揮想象:歡快的泉水彈著琴跑下山去,她還會經(jīng)過哪些地方?會遇見誰?說了些什么?課堂上,讓學生說一說,課后,有興趣的,可以鼓勵他們把說的寫下來。像這樣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拓展,能促使學生進一步感悟教材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
            4、語言模仿。
            學習語言的表達和運用是語文教學最本質的任務,學生的語言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我們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語言規(guī)律,并指導學生積累和模仿這些語言規(guī)律。本文和第六課在用詞中有個共同的特點,在名詞前都加了定語,構成(怎么樣)的(什么),像“陽光燦爛的世界、美麗的身影、明亮的大鏡子、更大更甜的果子、靜靜的山谷、清脆的歌聲、歡快的泉水”學生在學習、積累這些詞語時,可引導學生比較加上修飾部分和不加有什么不同,從而感悟這樣可以使描寫的事物更具體,生動、形象。并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寫話中也能模仿著寫寫,把閱讀和寫話有機結合在一起,學語言的同時學習用語言。
            5、背誦積累。
            讀讀背背這一項,提法有所不同,要求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這也是本冊教材更以人為本的創(chuàng)新之一。
            本文認讀的生字和需要寫的生字不多,在全文朗讀中學生不斷和生字見面,然后可以集中在復習鞏固階段交流、識記,教師只要幫助學生重點分析“縫、罐”兩個比較不難記的生字,其他的生字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識記,書寫指導時“鵑、股、脆”都帶有“月”的部件,可以結合第四課中的“骨”字,四個字一起出示,觀察“月”字作旁和在字的左下時的變化。
            五、教學目標:
            1.認識“哦”、“股”等58個生字,會寫、會用“瓦”、“原”等生字33個。
            2.復習用音序和部首兩種查字法查字典,進一步培養(yǎng)查字典的習慣和能力。
            3.理解本單元的新詞,鼓勵學生不斷積累詞語,豐富語言積累。
            4.進一步認識諺語,有搜集和積累諺語的興趣。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特別注意讀好有問號或嘆號的句子。
            6.會背誦第6課和第5課中自己喜歡的課文內(nèi)容及《語文園地二》中要求讀、背的諺語。
            7.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要奉獻愛心、樂于助人,培養(yǎng)保護弱小的意識和善良的品行。
            六、教學重難點:
            重點:識字、寫字,理解和積累新詞。增加語言積累。
            難點:第7和第8兩篇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對課文所蘊含的情感和事理的領悟與體驗。
            七、教學時間:
            (略)。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集體備課教案篇十二
            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離不開家,培養(yǎng)對家的親近感和歸屬感。
            2、通過講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家庭的溫暖,激發(fā)愛家的情感。
            3、通過學習了解家庭的過去和長輩們小時候的生活,進一步加深對家庭的認識和了解,感知社會進步給家庭生活帶來的變化。
            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家庭溫暖,培養(yǎng)對家的親近感和歸屬感。
            了解家庭的過去,感知社會進步給家庭生活帶來的變化。
            1、教學課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一、導入。
            1、聽曲《可愛的家》,讓大家猜猜這是什么曲子,會唱的一起唱。
            2、聽教師朗誦一首詩歌:《我愛我家》。
            3、同學們,你們都有自身的家,你們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關心照顧下健康生長,你們愛自身的家嗎?現(xiàn)在請我們的同學來向大家介紹一下自身的家。
            二、認識自身的家庭。
            1、讓兩名同學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紹自身家的家庭成員和家居環(huán)境。
            2、談話,讓學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點,每個家庭也各有特點,不同地區(qū),人們的家居和生活習慣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時候最想家。
            1、看圖說說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當時的情景。說說他們?yōu)槭裁聪爰摇?BR>    2、說說你什么時候最想家,為什么?
            四、有家感覺真好。
            1、看照片評價照片中的小孩有一個什么樣的家。
            2、教師給學生介紹自身也有一個溫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況,談談自身對家庭愛的一些體會和具體事例。讓學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關愛下生長的。
            五、我愛我家。
            1、請學生用彩筆在教材上畫自身家居的外觀或內(nèi)景,或者把家居的特點和自身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動。
            2、展示個別同學的作品,并讓他說說怎樣美化自身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張剪貼畫,貼在墻上;將零亂地房間收拾干凈、整齊。
            3、同學們各抒己見:我們應該用什么行動去愛我們的家?
            六、講講我家歷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師先講講自身小時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長小時候的故事。
            2、讓學生將自身的調(diào)查情況在小組或班級中匯報,也可以將找到的照片和實物向大家做介紹。
            3、交流一下調(diào)查后的感想。談一談,自身從中知道了什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4、教育學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談我的煩惱。
            1、教師:家庭是溫暖的,是我們快樂生長的搖籃,是我們避風的港灣,但是在實際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學也會遇到過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煩惱”,現(xiàn)在,請我們的同學說說心里話。
            2、讓學生自身談談與家長發(fā)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決的。大家互相交流解決矛盾的經(jīng)驗。
            3、教師設置三種選擇,學生先選其一,并說明自身選擇的理由:爸爸媽媽愛我,我也愛他們;爸爸媽媽有時對我不好,我還是愛他們;爸爸媽媽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他們。
            4、選讀一位學生的習作,宣讀。
            八、小結。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用行動來愛我們的家和我們的家人吧,愿我們的家庭生活更加溫馨、更加美滿!
            第二課、我們的學校。
            1、結合自身學校開展的各項活動,體會學校生活的快樂,以和學校與自身生長的關系。
            2、通過觀看學校的櫥窗、展板、專欄、學校特色角等,感受學校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在增強對學校的親近感的同時,獲得積極的人生啟迪。
            3、通過了解學校的發(fā)展變化和全校師生取得的各種成果,形成為學校感到驕傲自豪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之中,讓學生發(fā)生“我也要為校爭光”的愿望。
            4、初步了解一些我國不同地區(qū)、不同時期和不同類型的學校,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進對學校的認識和對未來學校的神往。
            體會學校生活的快樂,以和學校與自身生長的關系。感受學校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增強對學校的親近感。
            教學難點。
            從學校文化中,獲得積極的人生啟迪,形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發(fā)生為校爭光的愿望。
            1、收集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的照片,學校的展板、專欄、文化墻、學校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和過去和現(xiàn)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圖片。
            2、收集我國不同地區(qū)、不同時期和不同類型學校的照片。
            (一)音樂引入:
            1)播放歌曲《學校中的喜悅》。
            2)提問:聽了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嗎?你們喜歡學校的生活嗎?
            (二)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
            1)看圖片,了解學校開展了哪些活動。
            2)說說自身參與學校活動的紀念品,回憶自身參與的學?;顒樱缛腙爼r的照片,參與活動時的照片,競賽中獲的獎,春游時買的小紀念品,活動后寫的日記,上課時畫的圖畫,制作的美術作品。
            3)講一講對自身印象最深的學校活動。
            (三)學校文化探秘。
            1)將學生實地了解到的本校的學校文化寫成一個小報告。內(nèi)容可以為“學校文化面面觀”、“我最感興趣的一角”、“我給學校文化的寄語”等幾方面展開。
            2)小組討論,學校設計這樣的學校文化的用意是什么。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集體備課教案篇十三
            1.進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能準確地、比較熟練地計算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乘法。
            2.體會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
            3.使學生能在掌握的計算方法中,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地選擇計算方法來計算,培養(yǎng)學生解題的靈活性。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算。
            7×9=30×8=90×7=6×60=300×5=7×700=。
            2.估算。
            401×9798×7295×6502×2498×4。
            3.筆算。
            87×66×4567×79987×3254×6。
            這節(jié)課就用我們學過的這些知識,繼續(xù)研究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教學例3。
            題中告訴了我們一件什么事?告訴了哪些條件?要求什么問題?
            在現(xiàn)有的地磚和要用的地磚這兩個數(shù)量中,哪個數(shù)量我們不知道?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要考慮鋪地磚時的損耗問題,但是為了減少解題難度,我們在這里把地磚的損耗省略不計。下面需要同學們考慮的問題是,選擇什么方法來計算,是選擇口算呢?還是選擇筆算或估算?說一說你的理由。
            你準備怎樣估算?
            用估算出的結果與已有的地磚數(shù)量進行比較,能得出什么結論?
            這次你選擇了什么計算方法?
            這次同學們選擇了不同的計算方法,你們認為誰選得對?
            請兩個同學分別說一說你是怎樣進行口算或筆算的。
            通過前面的學習,你知道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2.教學練習五第6題。
            (1)引導學生找出題中的條件和問題,并讓學生說一說哪個條件與哪個條件是有聯(lián)系的,
            (2)學生獨立解答,并要求學生說一說是選擇什么計算方法進行計算的,并說一說具體的計算過程。
            (3)提出新的問題:這輛車如果剛好滿員,一共可以運送多少旅客?
            (4)指導學生算出結果,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五第8題第1問。
            2.和學生一起討論第8題第2問。
            四、課堂小結。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集體備課教案篇十四
            教學內(nèi)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106頁例3及“做一做”,練習二十的第4、6、10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經(jīng)歷可能性的試驗過程,知道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通過實驗獲取數(shù)據(jù)、利用數(shù)據(jù)進行猜測與推理的能力;并能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fā)生的結果。
            3、情感目標:在活動交流中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學生通過試驗、收集和分析試驗數(shù)據(jù)知道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學難點:利用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兩個轉盤、盒子、紅球24個、藍球6個、漂亮的卡通人物、硬幣、多媒體課件。
            學具準備:顏色筆。
            教學過程:
            1、聽故事,激發(fā)學習興趣。
            (1)老師知道同學們最喜歡聽故事,特意準備了一個《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想聽嗎?
            (動畫播放)。
            2、猜測:請同學們想一想,小猴去追小兔,結果會是怎樣呢?
            學生猜測:它有可能追到小兔,也有可能追不到小兔。
            師:那追到的可能性會……很小。
            3、有些同學認為小猴不可能捉到小兔,有些同學認為小猴還有可能捉到小兔,只是可能性很小,看來,事情的發(fā)生不僅有可能性,而且發(fā)生的可能性還有大、有小。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繼續(xù)來學習有關可能性的問題。
            (板書課題:可能性的大小)。
            實踐是的老師,下面我們就通過摸球試驗來研究,好嗎?
            1、試驗準備。
            (1)介紹試驗材料。
            師: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盒子,盒子里都裝有紅球和藍球。
            (2)說明試驗要求。
            (多媒體出示小組合作要求。)。
            師:請同學們根據(jù)屏幕上的要求進行摸球試驗,摸球20次,根據(jù)摸球的情況完成好摸球情況統(tǒng)計表和統(tǒng)計圖,然后觀察統(tǒng)計圖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3)提出注意事項。
            師:最后還請同學們特別注意:摸球時不能用眼晴看,摸球試驗結束后不要打開盒子,能做到嗎?下面請小組長拿出記錄表和統(tǒng)計圖,就可以開始試驗了。
            2、合作試驗、初步推測。
            (1)各小組試驗,教師巡視。
            (2)觀察、匯報。
            師:誰把你們組的試驗結果給大家匯報一下?
            學生匯報。
            3、推測、驗證、歸納。
            (1)觀察。
            (集中展示各小組的摸球情況統(tǒng)計圖。)。
            師:這是我們6個小組的摸球情況統(tǒng)計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fā)現(xiàn)什么呢?(學生匯報)。
            (2)思考。
            師:這都是你們的推測,到底對不對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打開盒子看看。)。
            師:好!莫老師數(shù)三聲,我們就一起把盒子打開吧!
            師:也就說,在摸球試驗中,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系呢?
            (與球的數(shù)量有關。)。
            師:如果讓你在自己小組的盒子里再摸一次,你覺得摸到什么顏色的球可能性大?為什么?好,請6個小組長一起來摸摸看。
            (3)歸納。
            1、轉轉盤。(課本106頁的“做一做”。)。
            (生可能會選黃色)你為什么會選黃色格呢?
            轉轉試試看?
            不行,每次都是你們贏,我得換個轉盤,這次如果你還是轉到黃色格的話,我就送你一張更漂亮的圖案,誰來轉?(指名3名學生上臺轉)。
            師:為什么只有()個同學拿到圖案?
            真聰明!那就把這張圖案送給你吧?
            3、拓展。
            師:老師這里還有一個有趣的轉盤(出示幸運轉盤)。
            師:你們能用學到的數(shù)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真是棒極了!
            2、設計轉盤。(練習二十第4題。)。
            師:看了這個轉盤,你們想不想也來設計這樣有趣的轉盤?
            (1)課件出示設計要求。
            轉盤由藍色和紅色兩種顏色組成。
            要求一:指針指在紅色的可能性大;。
            要求二:指針指在藍色的可能性大。
            請同學們在書本109頁上涂一涂。
            (2)誰想上來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用實物投影儀投影學生作品)。
            問:在設計轉盤時你是怎樣想的呢?你們也是這樣想的嗎?
            (3)小結。
            4、解決問題。
            師:今天還有一位我們非常熟悉的朋友來到了我們的課堂,看誰來了?(課件出示小貓撲蝴蝶)。
            師:小精靈明明帶著他的魔棒來了,還有誰來了?(小貓)。
            師:那我們就來看看小貓是不是撲到黃色蝴蝶的可能性大。(課件演示小貓撲到了一只黃色的蝴蝶。)。
            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件演示小貓撲到了一只紅蝴蝶。)。
            師:(疑惑地)咦!不是說小貓撲到黃蝴蝶的可能性大嗎?怎么會撲到一只紅蝴蝶呀?
            師:撲到紅蝴蝶的可能性小并不是說不可能撲到紅蝴蝶。
            聽!小貓又有問題想問了:你能想辦法讓我撲到紅蝴蝶的可能性大嗎?(增加紅蝴蝶的只數(shù),讓它的只數(shù)比黃蝴蝶多。)。
            (師用課件演示:小精靈用它的魔棒增加了7只紅蝴蝶。)。
            5、猜一猜。(練習二十第10題。)。
            師:下面我們來做個游戲怎么樣?這里有四個盒子,其中只有一個盒子里面放著一個硬幣,你來猜一猜,可能會在哪個盒子里?下面我們來統(tǒng)計一下,注意:每個同學只能選擇一次;認為在一號盒子里的舉手,認為在二號盒子的,三號盒子,四號盒子。
            匯報:因為硬幣只能在四個盒子中的一個,有三個盒子中沒有,所以猜錯的人數(shù)多,猜錯的可能性就大。
            師補充:雖然猜對的可能性小,但我們也是有可能猜對的。
            1、延伸。
            2、小結。
            (3)師:剛才《小猴子下山》的故事還沒講完,想聽完嗎?
            出示錄音:小兔子看到小猴追上來,馬上竄進草叢里不見了,這時太陽快下山了,小猴只好空著手回家去了。
            師:看了這個故事結果后,你們有話要跟小猴子說嗎?
            小朋友們,我們可不要像小猴那樣喜新厭舊哦!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集體備課教案篇十五
            計算出結果。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2。
            計算。
            從第二個數(shù)開始,每個數(shù)是前一個數(shù)的。
            我一個一個加下去看看,答案好像有點規(guī)律。加下去,等號右邊的分數(shù)越來越接近于1。
            可以畫個圖來幫助思考。用一個圓或一條線段來表示“1”。
            從圖上可以看出,這些分數(shù)不斷加下去,總和就是1。
            2、滲透極限思想。
            如果不停地加下去,
            1.猜一猜“和”是多少?
            2.請用“形”來解釋這個結果。
            3.反饋:
            如果不停地加下去,空白部分會怎么樣?
            那的結果怎么樣?(無限接近1。)。
            三、運用知識。
            你能用所學知識解決下列問題嗎?
            我是這樣想的'。
            所以原式的結果是1。
            四、布置作業(yè):第110頁練習二十二第3題、第4題、第5題。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集體備課教案篇十六
            教學目的:
            1、能正確地計算6、7的加法。
            2、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里有很多計算的問題,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逐步增加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數(shù)學意識。
            教學準備:學具、掛圖、圖片、小黑板、卡片。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板書課題)。
            二、教學例題。
            1、通過生活情境和直觀圖、讓學生認識兩道相應的加法算式之間的聯(lián)系。
            1+6=76+1=7。
            這兩個算式都是求一共幾個同學,都是把1個同學和6個同學合起來,體會兩個算式結果相同的合理性。
            2、教學例2。有括號和問號的題這里是第一次出現(xiàn)。理解后,要讓學生討論能列出哪些算式,計算后討論兩個算式之間的聯(lián)系。還要交流不同的算法,如果能從3+4=7想到4+3也得7,應該表揚。
            3、讓學生自己擺學具,然后遍題。
            三、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1--6題。先通過擺一擺的操作和直觀圖,讓學生學習其余的一些得數(shù)是6、7的加法,再通過學生感興趣的練習形式,鞏固和是6、7的加法計算,以及實際問題的解決。
            四、課堂總結。
            五、課堂能力檢測。
            (小黑板出示)。
            2+5=4+3=3+3=2+4=。
            5+1=5+2=1+6=6+1=。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集體備課教案篇十七
            趙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看和數(shù)了解畫面的具體內(nèi)容,引導學生感受看和數(shù)是認識生活中的事物,是學習數(shù)學常用的方法。
            2.引導學生一件一件地觀察場景中的主要物體,并分別數(shù)出這些物體的個數(shù),初步培養(yǎng)有條理地觀察的習慣。
            3.讓學生在自己探索與合作交流中觀察、學習。
            重點難點:
            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數(shù)數(shù)。幫助學生解決認知過程中的困難。
            課前準備:
            教學光盤或教學掛圖、學具。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二、自己探索。
            1.看圖了解畫圖的內(nèi)容,圖上有些什么?分別在哪里?
            2.結合畫面下的10幅小圖觀察,這10幅小圖都是從場景里提取的,讓學生一件一件地觀察場景中的主要物體,并分別數(shù)出這些物體的個數(shù)。
            3.用圓點表示物體的個數(shù)。(圓點與物體有一一對應關系,滲透著對應的思想。)。
            4.第七、八、九、十幅小圖中有圓點無物體,放手讓學生根據(jù)圓點個數(shù),到情景圖中找相應的物體。
            三、實物操作。
            分4人小組,由任意一個小朋友說出物體的個數(shù),讓其他3個小朋友用圓點擺出表示的數(shù)。
            四、拓展運用。
            講述:小朋友,已經(jīng)學會了數(shù)一數(shù),即1-10的物體的個數(shù)。你能用1-10這10個數(shù)字中的其中一個數(shù)來說句話嗎?在小組內(nèi)說說。
            如:我有10個手指,我們小組有4人,等等。
            五、小結。
            小朋友愛動腦,又愛動手,真不錯,說說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
            六、鞏固深化。
            1.游戲:火車鉆山洞。
            講述:剛才小朋友數(shù)數(shù)數(shù)得可真棒,現(xiàn)在我們一起去兒童樂園玩玩。
            游戲方法:我們分小組進行,兩個小朋友手拉手抬起來,圍成山洞,請小組后面的幾位同學當司機,前面報幾,后面接著往下報,如1、2、3,如果說對了,就發(fā)出嗚嗚聲,說錯了,就“咔嚓”暫停,說對了再通過。
            2.數(shù)水果,摘水果。
            講述:秋天來了,樹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蘋果、香蕉等。去數(shù)數(shù)吧,再把數(shù)出的結果告訴小朋友,說說你是怎么數(shù)的?說對了就摘個水果送給你的朋友嘗一嘗吧!
            七、總結評價。
            板書設計:
            練習設計:
            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周兆發(fā)趙培陳增英魏玉珍郭如賢徐攀芳。
            新課標第一網(wǎng)。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集體備課教案篇十八
            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一)。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體會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乘法的意義。
            2.理解并掌握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乘法。
            3.在學習過程中初步學習簡單的歸納、類比和有條理地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
            4.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堅定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教師出示:28×4=16×7=29×4=43×2=12×4=。
            這節(jié)課我們就在學習了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筆算的基礎上,研究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
            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教學例1。
            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中說的“每天往返兩次”是什么意思嗎?怎樣要這樣列式呢?
            同學們會算這道題嗎?那你們會算什么?
            能說一說這節(jié)課學習的內(nèi)容與前面學習的內(nèi)容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嗎?
            請同學們用你們掌握的方法完成243×2,132×3。
            2.教學例2。
            要求買3個微波爐要用多少錢?該怎樣列式?
            能說一說這個算式是什么意思嗎?
            你覺得在計算連續(xù)進位的乘法時,要注意些什么呢?
            三、鞏固練習。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五第1題。
            (2)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五第2題。四、課堂小結。
            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二)。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進一步體會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乘法的意義。
            2.進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能準確地、比較熟練地計算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乘法。
            3.初步體會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教師出示:421×4=726×7=285×4=561×2=478×4=。
            要求學生計算出這些算式結果,并說一說計算方法。
            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研究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教學例2。
            2.教學練習五第5題。
            (1)讓學生在書上計算出結果,抽一個學生的作業(yè)在視頻展示臺上展出,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五第3題。完成后集體訂正。
            (2)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五第7題。
            四、課堂小結。
            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三)。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能準確地、比較熟練地計算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乘法。
            2.體會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
            3.使學生能在掌握的'計算方法中,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地選擇計算方法來計算,培養(yǎng)學生解題的靈活性。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算。
            7×9=30×8=90×7=6×60=300×5=7×700=。
            2.估算。
            401×9798×7295×6502×2498×4。
            3.筆算。
            87×66×4567×79987×3254×6。
            這節(jié)課就用我們學過的這些知識,繼續(xù)研究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教學例3。
            題中告訴了我們一件什么事?告訴了哪些條件?要求什么問題?
            在現(xiàn)有的地磚和要用的地磚這兩個數(shù)量中,哪個數(shù)量我們不知道?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要考慮鋪地磚時的損耗問題,但是為了減少解題難度,我們在這里把地磚的損耗省略不計。下面需要同學們考慮的問題是,選擇什么方法來計算,是選擇口算呢?還是選擇筆算或估算?說一說你的理由。
            你準備怎樣估算?
            用估算出的結果與已有的地磚數(shù)量進行比較,能得出什么結論?
            這次你選擇了什么計算方法?
            這次同學們選擇了不同的計算方法,你們認為誰選得對?
            請兩個同學分別說一說你是怎樣進行口算或筆算的。
            通過前面的學習,你知道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2.教學練習五第6題。
            (1)引導學生找出題中的條件和問題,并讓學生說一說哪個條件與哪個條件是有聯(lián)系的,
            (2)學生獨立解答,并要求學生說一說是選擇什么計算方法進行計算的,并說一說具體的計算過程。
            (3)提出新的問題:這輛車如果剛好滿員,一共可以運送多少旅客?
            (5)指導學生算出結果,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五第8題第1問。
            2.和學生一起討論第8題第2問。
            四、課堂小結。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集體備課教案篇十九
            教學目的:
            1、鞏固5、6、7以內(nèi)的加、減法,有關0的加、減法;
            2、一方面重視加、減法含義的理解,另一方面注意讓學生正確地進行計算;
            3、使學生對數(shù)學的體驗更深一些,產(chǎn)生對數(shù)學的親切感,逐步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提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數(shù)字卡片、小黑板、圓片、掛圖等。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板書課題)。
            二、計算練習。
            1、第1題讓學生在游戲中練習加、減法口算。指導學生做數(shù)字卡片,在小組活動中練習。
            2、第2題從幾號房子里抽出的卡片,算式的得數(shù)都是幾。根據(jù)得數(shù)說出其他的加法算式和減法算式,培養(yǎng)學生逆向思考的能力。
            3、第3題要注意計算的正確,不宜提速要求。計算后,要了解學生都算對沒有,及時幫助他們改錯。
            三、解決實際問題。
            1、第4題列出算式后要組織學生交流,對自己的算式作簡單的解釋,并交流算法。
            2、第5題讓學生自己確定方法,要求比前面的高了些,可以先讓學生說圖意,再列出算式,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討論兩題的算法為什么不一樣,感知實際問題與數(shù)學方法之間的聯(lián)系。
            3、第6題先啟發(fā)學生提出(1)、(2)兩個問題并解決,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啟發(fā)他們提出不同的數(shù)學問題并解決。
            四、找規(guī)律。
            第7題先讓學生看圖找出第一行各種形體排列的規(guī)律:即按“長方體、球、正方體、圓柱”這種次序重復,再看圖說出3個箱子里各是什么形狀的物體。第二行讓學生獨立觀察、思考、回答。
            五、課堂小結。
            六、能力檢測。
            (小黑板出示)。
            3+4=7–1=2+2=4–3=。
            7–2=6–0=6–3=0+4=。
            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集體備課教案篇二十
            閔燕妮。
            教學目標:
            1、熟記5的乘法口訣,并運用口訣計算乘法。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1、熟記5的乘法口訣。
            2、學會運用口訣解決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
            口算卡片,小黑板,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創(chuàng)設情景。
            二、巧設練習、鞏固知識。
            1、第一關:背口訣。
            師描述:在通往動物園的路上,第一個關卡邊站著一只小藍貓,它要求每個小朋友都能熟練地背出1-5的乘法口訣方能過去。
            (1)師說生背:老師說出口訣上部分,學生背得數(shù),如:師說“三五()”,生背“十五”。
            (2)生說生背:同桌兩個同學練習,左邊同學說口訣上部分,右邊同學背得數(shù),然后再調(diào)過來練習,每人練習5次。
            (3)看算式背:師拿出一個算式,比如:4*5,5*4學生背出口訣“四五二十”,答對的老師給予激勵性評價,答錯的再答直到答對為止。
            2、第二關:寫算式。
            (1)談話:小朋友們剛才熟練地背出了乘法口訣,順利地闖過了第一關,可是嘟嘟熊給我們出了一道難題,它說:看到了口訣“二五一十”,你能想到什么?想對了才能過第二關。
            a:學生自由想,想到什么說什么。
            b:學生匯報。
            c:老師引導學生想出兩個乘法算式。
            (2)每個學生出口訣考同桌同學:(填下表)。
            乘法口訣對應算式。
            后由出題人進行批改、打分。
            3、第三關:填數(shù)字。
            小朋友們來到了一座獨木橋,橋頭的精精兔手里拿著兩塊木牌,說:“哈哈,想過獨木橋,先把木牌上的數(shù)字寫上才行?!?BR>    (1)學生獨立填寫課本練習二第4題。
            (2)組織學生匯報并提問:你是怎么想的?
            4、第四關:比效率。
            我們過了三關,現(xiàn)在來到一棵蘋果樹下,蘋果樹上掛滿了蘋果,獅子壯壯說同學們只有算得又對又快樹上的蘋果才歸大家。(蘋果樹上掛滿了練習二第5題算式。)。
            (1)計時3分鐘,看誰算得又對又快。前十名每人獎勵3個蘋果,第十一到第二十名每人獎勵2個蘋果,其他的同學每人獎勵1個蘋果。
            (2)學生比賽后進行反饋,對有錯的了解原因,并給時間讓學生糾正。
            小結:好了,今天玩通關的同學舉舉手,你們可以去參加晚會了,開心嗎?其他同學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加油吧!
            板書設計:
            練習設計:
            5*54*33*34+4。
            2*2+63*5-10。
            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陳志海朱殿祥閔燕妮凌加寶徐文蘭。
            備課時間:2009年9月16日。
            課題:練習二本課初備課時共2課時,本課第2課時個人復備欄。
            閔燕妮。
            教學目標:
            1、會分析乘法解決問題中數(shù)與數(shù)的關系。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比較能力,以及有條理的敘述能力。
            重點難點:
            課前準備:
            口算卡片,小黑板,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老師要在家招待客人,準備了一些桃子和花,你們能幫老師算算要多少嗎?
            出示第六、七題。
            引導學生理解題意,獨立完成,集體交流訂正。
            說說為什么這樣列式?
            2、第8題。
            出示題圖,觀察圖,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獨立解答后,教師組織集體交流訂正。
            統(tǒng)計對錯情況,了解錯誤原因。
            3、第9題。
            出示題圖,觀察圖,你能知道什么數(shù)學信息?
            學生獨立解答后,教師組織集體交流訂正。
            統(tǒng)計對錯情況。
            4、第10題。
            出示題圖,讓學生自己讀題,理解。
            師:老師覺得都不用算,只有一輛汽車,就是四個輪子。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
            學生獨立解答后,教師組織集體交流訂正。
            5、第11題。
            出示題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中有些什么?
            組織學生一個一個,逐個提問,解決。
            板書設計:
            練習設計:
            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陳志海朱殿祥閔燕妮凌加寶徐文蘭吳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