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需要根據(jù)教材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調(diào)整和優(yōu)化。在編寫教案時要注意時間的合理安排和掌握,確保教學進度的順利進行。教案的編寫是教師教學的必經(jīng)之路,值得認真對待和重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一
《(孟子)兩章》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zhàn)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yè),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xiàn)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確,突出強調(diào)“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具體地說,就是闡明戰(zhàn)爭的勝敗主要取決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決于統(tǒng)治者是否“得道”。從戰(zhàn)爭談起,最終歸結(jié)到如何治國平天下。
教學兩篇短文,應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孟子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排比、對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全面認識《孟子》散文的藝術(shù)特點。學習文言文,重在古今對讀,賦予經(jīng)典作品以新的內(nèi)涵,體現(xiàn)文化傳承的特點。基于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課堂教學應以誦讀法為主,輔之以討論點撥法、比較法、競賽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朗讀、譯讀、思讀、背讀、延讀、品讀,最終實現(xiàn)美讀,讓瑯瑯書聲伴隨整個課堂教學。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xiàn)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1.誦讀法學習文言文的關(guān)鍵是誦讀。特別是像《孟子》這樣富于文采的文章,誦讀顯得尤其重要??赏ㄟ^不同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美讀課文,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討論點撥法。
3.競賽法。
4.比較法。
多媒體、錄音機、教學磁帶。
1課時。
資料助讀;師生共同研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積累文言文相關(guān)知識,把握文意,理清說理思路,把握說理方法,品味語言:延伸拓展,深化對文章觀點的理解。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那財氣勢恢宏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齊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們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二,資料助讀。
1、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孟子”是人們對他的敬稱),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辯論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
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diào)養(yǎng)心、存心等內(nèi)心修養(yǎng)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個人修養(yǎng),倫理道德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等合著的。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zhí)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qū)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2、寫作背景。
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zhàn)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yè),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xiàn)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
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教師示范背讀課文,注意讀出文章的氣勢。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jié)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zhì)疑、解疑。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內(nèi)外城之分,“城”為內(nèi)城,“郭”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實指,說明城邑之小。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詞用,即“這(就是)”的意思,與“也”合用,構(gòu)成判斷,意思是“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jié)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釋為“限制”,名詞作動詞用。
“固國”“固”,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使國鞏固”。
“威天下”:“威”,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作“威懾”講。
“寡助之至”:“之”,動詞,作“到”講。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教師分發(fā)文字資料,內(nèi)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內(nèi)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畔之(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非不深也(護城河。今指水塘。)。
(3)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三里之城封疆之界(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委而去之(代詞)。
以天下之所順(用)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到)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
(4)注意下列加點詞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環(huán):名詞作狀語圍。
(5)古今異義。
親戚:(古)父母兄弟;(今)有婚姻關(guān)系的。
去:(古)離開;(今)到。
池:(古)護城河;(今)池塘。
(6)補充重點實詞。
道: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糧食。
天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
地利: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條件。
人和: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城:內(nèi)城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7)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定居下來不遷移到別處,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固,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五、思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講析課文。
明確: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diào)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zhì)上是重在前二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diào)指出各種客觀條件及諸多的因素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亦極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提問: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明確:2、3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jù)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qū)區(qū)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攻戰(zhàn)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zhàn)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歸納: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提問: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么還要寫第4段?
引導學生討論后明確: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fā),將論點的范圍由戰(zhàn)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xiàn)了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
注意下列詞語:
“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筆概括了上文三段,“曰”總領發(fā)起下文議論。
“君子”,即文章中所說“得道者”。
2、具體理解。
討論:本段(第二段)擺出了什么論據(jù)?有何作用?
圍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勝。論證了中心論點的前半部分內(nèi)容:“天時不如地利”,強調(diào)了“地利”重要性。
本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句式上有何特點?討論其作用?
學習第四部分,討論:
1、劃出文中的排比句,說說其作用。
從反面推論,指出“城民”“固國”“威天下”應當依靠“人和”,有很強的說服力。
2、在此基礎上,作者得出什么結(jié)論?
3、“人和”的實質(zhì)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4、下文作者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對比論證。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總結(jié)全文,深化論點。
理清結(jié)構(gòu):本文按“提出論點-分析論證-得出結(jié)論”的順序給本文劃分層次。
3.學生依據(jù)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六、總結(jié)升華。
教師提示,“六經(jīng)注我,我注六經(jīng)”,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lián)系現(xiàn)實,古為今用,賦予經(jīng)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認識的?請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討論。
生1:我覺得“人和”就是拉幫結(jié)派,君不見,人世間,團團成伙好辦事。
生2:日本某些反華勢力,擅自篡改歷史教科書,結(jié)果招致了國內(nèi)外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弄得眾叛親離;正應了孟子這句古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這一主張,強調(diào)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fā)展特定階段中的遠見卓識。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這就使他的觀點不可避免地帶有了時代的局限性。
生5:強權(quán)只能橫行一時,絕不可能橫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發(fā)展到今天,雖然歐美發(fā)達國家相對來說仍然處于支配地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大國的霸權(quán)地位已處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正在成為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guān)系的準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將會成為21世紀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觀念。
生6:在當今社會,什么是合乎“道義”的?什么是不合乎“道義”的呢?
教師明確,也許可以這樣回答;第一,合乎國家與國家平等的原則,也就是說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在平等的原則下參與國際事務,第二,有利于維護和平共處,這是鑒于20世紀的戰(zhàn)爭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維護和平,避免戰(zhàn)爭,對21世紀人類社會發(fā)展是至關(guān)重要的?!暗玫蓝嘀?,失道寡助”這一中國儒家的思想作為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受到我們的重視。
七、歸納全文。
提問: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zhàn)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fā),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shù)和極強的邏輯性。
2、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jié)構(gòu)縝密。
提問:應該怎樣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張?
充分討論明確: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diào)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fā)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局限性。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整理課堂發(fā)言,寫一篇讀后感。
板書設計。
向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淺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結(jié)合注釋,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難字詞,疏通疑難句意,積累文言詞匯,如一詞多義,虛詞的作用及通假字現(xiàn)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親戚”等字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
(1)掌握議論文的基本結(jié)構(gòu)“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jié)論”,理解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2)反復練習誦讀,在讀中積累文言詞匯,在讀中品味文言韻味,在讀中感知內(nèi)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內(nèi)蘊,在讀中鑒賞語言的精辟,在讀中質(zhì)疑探疑解疑,在讀中走近孟子。
(3)鼓勵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討,解決疑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理解“人和”的含義,并從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過思讀、悟讀,讓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
二、教學重點:
1、掌握重要字詞的含義,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掌握文章的論述特點。
2、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運用所學議論文知識分析文章。
四、教學方法:預習法,誦讀法,討論法,講讀法,體驗法,說學法。
(以讀為核心,討論點撥,師生互動)。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三
孟子得出一個結(jié)論:“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蔽也荒苷f劉備在每一件事情上面都做得對,但作為一個義無反顧的反曹英雄,他的確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君子。以赤壁大戰(zhàn)這個案例而言,劉備和孫權(quán)面對氣勢洶洶的曹操,也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了。
赤壁大戰(zhàn)成就了孫權(quán),成就了周瑜,也給劉備的事業(yè)帶來了迅速發(fā)展的機會。正是因為這次機會,才使得劉備從一員寄人籬下的客將,迅速成為三分天下的王者。不幸的是,劉備并沒有最終實現(xiàn)他復興大漢王朝的夢想。公元223年,漢昭烈帝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他因為痢疾并發(fā)癥,病逝于白帝城。
漢昭烈帝是劉備的謚號。為什么稱他是漢昭烈帝呢?因為在曹丕篡奪了漢獻帝的皇位之后,諸葛亮等人在成都擁立劉備繼續(xù)做大漢王朝的皇帝。所以,漢獻帝并非是大漢王朝的末代皇帝,劉備的兒子劉禪才是。大漢王朝的歷史,也并非只有426年,而應該是483年。
有人說,劉備只是漢獻帝的遠房親戚,從血緣關(guān)系上,似乎不宜把他看作大漢王朝的皇帝。我卻以為不然,因為漢光武帝劉秀,也曾經(jīng)有過和劉備一樣的經(jīng)歷。劉秀在幼年時期就失去了父親,劉備也是從小就成了孤兒。劉秀在少年時代做過農(nóng)民,劉備在少年時代做過小商販。劉秀是前朝漢平帝和孺子嬰的遠房親戚,劉備也是漢獻帝的遠房叔叔。劉秀創(chuàng)造過輝煌燦爛的“光武中興”,如果劉備能夠多活,誰說他不可以創(chuàng)造出大漢王朝的第二次中興?雖然劉備在軍事謀略方面不如曹操,也不如諸葛亮,但他的領導力卻足夠與漢光武帝劉秀比肩。從這兩位皇帝的謚號上講,漢光武帝的“光武”與漢昭烈帝的“昭烈”幾乎就是同一個意義。只要大漢王朝的國號在繼續(xù)沿用,以仁愛治理國家的施政綱領還在一脈相承,我們當然應該把蜀漢的歷史看作大漢王朝的延續(xù)。對于老百姓而言,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好的皇帝、一個好的國家領導人,而不是什么皇室的血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淺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結(jié)合注釋,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難字詞,疏通疑難句意,積累文言詞匯,如一詞多義,虛詞的作用及通假字現(xiàn)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親戚”等字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
(1)掌握議論文的基本結(jié)構(gòu)“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jié)論”,理解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2)反復練習誦讀,在讀中積累文言詞匯,在讀中品味文言韻味,在讀中感知內(nèi)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內(nèi)蘊,在讀中鑒賞語言的精辟,在讀中質(zhì)疑探疑解疑,在讀中走近孟子。
(3)鼓勵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討,解決疑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理解“人和”的含義,并從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過思讀、悟讀,讓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
二、教學重點:
1、掌握重要字詞的含義,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掌握文章的論述特點。
2、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運用所學議論文知識分析文章。
四、教學方法:預習法,誦讀法,討論法,講讀法,體驗法,說學法。
(以讀為核心,討論點撥,師生互動)。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五
1、了解兩篇短文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中心論點),并能從中受到啟發(fā)。
2、學習兩篇短文結(jié)構(gòu)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并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3、掌握兩篇短文的論辯語言。
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
教學難點:目的要求3
二課時
1、掌握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中心論點)。
2、學習課文結(jié)構(gòu)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4、掌握課文的論辯語言。
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
教學難點:目的要求3、4
一課時
1、預習:看注釋,試譯全文;編提綱,試背全文。
2、簡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并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shù)問題的論爭。全書共七篇,計261章,約35000字?!兜玫蓝嘀У拦阎愤x自《告子》。
3、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接力賽誦讀課文,后教師范讀。
(2)教師巡視,釋疑點撥。
(3)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譯。
4、概括課文的中心論點。
5、同桌學生編寫結(jié)構(gòu)提綱。
6、課文重點論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聯(lián)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例子,舉例論證。
7、提問:
(1)本文論述的是不是軍事問題?孟子是否主張打仗?
(2)本文論述的作戰(zhàn)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8、整理:
(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字詞:多音字:夫;一詞多義:利、道、池、兵、之、而;古今異義:親戚、去。
(4)詞性活用:域、固、威
9、小結(jié):這篇課文運用了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論述了“人和”對于戰(zhàn)爭勝負的決定作用,從而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義。
10、作業(yè):
(1)、領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2)、預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并簡要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六
一、教學目的要求:
1。了解兩篇短文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中心論點),并能從中受到啟發(fā)。
2.學習兩篇短文結(jié)構(gòu)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并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3.掌握兩篇短文的論辯語言。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
教學難點:目的要求3。
三、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
四、教學內(nèi)容與過程:
一、教學目的要求:
1。掌握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中心論點)。
2。學習課文結(jié)構(gòu)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4.掌握課文的論辯語言。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
教學難點:目的要求3、4。
三、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四、教學內(nèi)容與過程:
1.預習:看注釋,試譯全文;編提綱,試背全文。
2.簡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并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shù)問題的論爭。全書共七篇,計261章,約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告子》。
3.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接力賽誦讀課文,后教師范讀。
(2)教師巡視,釋疑點撥。
(3)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譯。
4.概括課文的中心論點。
5.同桌學生編寫結(jié)構(gòu)提綱。
6.課文重點論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聯(lián)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例子,舉例論證。
(提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陳涉世家》等。)。
7.提問:(1)本文論述的是不是軍事問題?孟子是否主張打仗?
(2)本文論述的作戰(zhàn)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字詞:多音字:夫;一詞多義:利、道、池、兵、之、而;古今異義:親戚、去。
(4)詞性活用:域、固、威。
9.小結(jié):這篇課文運用了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論述了“人和”對于戰(zhàn)爭勝負的決定作用,從而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義。
10.作業(yè):1。領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2.預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并簡要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七
曾國藩說過:“成大事者必以多得助手為第一要義?!痹鯓硬拍芏嗟弥帜?孟子早在2300多年前就給出了一個答案,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币馑际钦f,如果你懂得真正的管理之道,就會有很多人忠誠地支持你,幫助你,甚至連全天下的人都愿意追隨在你的身后;否則,就不會有多少人對你忠誠,甚至連夫妻這樣的親人都會與你同床異夢。
愛是唯一的管理之道。如果你能夠懂得愛,你就能夠深諳管理學的奧秘。所以,孟子又說:“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弊鳛橐粋€企業(yè)家,你的強大,不是因為你的企業(yè)規(guī)模有多大,也不是因為你的產(chǎn)業(yè)有多么朝陽,甚至也不是因為你的市場營銷有多么強勢,而是因為員工們和顧客們對你認同、愛護與支持。當一個懂得愛的君子和一個不懂得愛的勢利小人對弈的時候,就會因為這樣的認同、愛護與支持,出現(xiàn)仁者無敵的文化現(xiàn)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過程與方法:理清論證思路,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重點難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資料助讀。
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
三、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教師示范誦讀課文,注意讀出文章的氣勢。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jié)奏。
四、精讀課文。
1.學生自由閱讀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zhì)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1)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異義詞:
委而去之(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畔之(古義: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非不深也(古義:護城河今義:水塘)。
(3)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三里之城(的)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代詞)。
以天下之所順(用)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到)。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連詞,表修飾)。
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然而不勝者(連詞,表轉(zhuǎn)折)。
(4)詞類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5)句子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譯: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翻譯: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翻譯: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抓住具體文句去分析與體會,理清字詞含義,以學生活動為主)。
五、理清思路。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
(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開篇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zhàn)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zhàn)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jié)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zhì),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教師依據(jù)學生回答板書,形成背誦思路)。
2、學生嘗試著依照板書背誦課文。
六、問題探究。
教師提示,“六經(jīng)注我,我注六經(jīng)”,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lián)系現(xiàn)實,古為今用,賦予經(jīng)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于“人和”,你是如何認識的?請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七、總結(jié)全文。
在學生小結(jié)的基礎上教師總結(jié)。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理解文意,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jié)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重點難點:
反復誦讀,理解文意,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一、復習檢查。
翻譯下列各句: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譯: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2.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翻譯: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二、繼續(xù)分析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
明確: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城一方攻勢很大,“環(huán)而攻之”,結(jié)果攻城失敗“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原因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2.第三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如何?戰(zhàn)爭結(jié)果如何?為什么?
明確: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結(jié)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承接問題,教師進一步啟發(fā),回答下列問題。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這幾句話運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辭方法?這幾句話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層次學生回答)。
明確:雙重否定句;排比修辭;極力強調(diào)這種條件的優(yōu)越,以示理應守住。
4.師:從第2、3自然段來看,作者認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有哪些?
明確:天時、地利、人和。
5.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什么?那么孟子認為“人和”包括哪些具體內(nèi)容?
明確: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團結(jié)。
6.作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況會怎樣?不得“人和”,結(jié)果又如何呢?
明確:意思: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運用了排比修辭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氣勢更雄壯、奇?zhèn)?,使人感覺到一種不容懷疑,無可置辯的論辯力量。
作者以“域民”、“固國”、“威天下”為引申推論,推出新的論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內(nèi)容。
三、教師啟發(fā)。
1.要想得人和,君主應該怎樣做呢?
明確:得道,施仁政。
2.孟子的觀點,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義呢?
(學生討論各層次,學生各抒己見)。
歸納:治國、作戰(zhàn)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順乎民心,合乎正義,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敗的。
3.應該怎樣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張?
明確: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diào)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fā)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局限性。
四、自由閱讀課文,爭取當堂背誦。
五、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抽背。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對照注解翻譯課文。
板書設計:
論證簡練嚴謹。
語言氣勢磅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九
教材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確,突出強調(diào)“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具體地說,就是闡明戰(zhàn)爭的勝敗主要取決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決于統(tǒng)治者是否“得道”。從戰(zhàn)爭談起,最終歸結(jié)到如何治國平天下。
教學設想:教學這篇短文,應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孟子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排比、對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從而認識《孟子》散文的藝術(shù)特點。學習文言文,重在古今對讀,賦予經(jīng)典作品以新的內(nèi)涵,體現(xiàn)文化傳承的特點?;诖?,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xiàn)象。
2、通過學習此文,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學習孟子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3、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并背誦兩篇短文。
4、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jié)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5、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
教學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1.誦讀法2.討論點撥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1、資料助讀;2、學生自我閱讀課文,然后結(jié)合資料及文中注解合作翻譯課文,3、齊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積累文言文相關(guān)知識,把握文意,理清說理思路,把握說理方法,4、背誦課文,5、品味語言:延伸拓展,深化對文章觀點的理解。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八年級學習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篇新聞報道嗎?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氣勢恢宏的嗎?國名黨自認為西部據(jù)點防守是最強、堅不可摧的,但我西路軍順利攻破了敵人的封鎖取得了勝利,請問塬因是什幺?(“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們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是如何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二、資料助讀:孟子與《孟子》。
1、學生回憶上一課學《公輸》一文時,對孟子的了解情況。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戰(zhàn)國初期思想家、政治、教育家。
2、了解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
孟子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的戰(zhàn)國中期,在孔子“仁”學的基礎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一統(tǒng)天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zhàn)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yè),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xiàn)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他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煺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其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又善于運用各種驅(qū)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1、學生齊讀,教師指出學生朗讀存在的問題。
2、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下齊讀。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結(jié)合文中注解自行或合作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zhì)疑、解疑,教師巡視。
3、學生完成翻譯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1)通假字: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異義詞:
叁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內(nèi)城,今義:城市;郭:外城,今義:姓氏)。
委而去之(去: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畔之(親戚: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非不深也(護城河。今指水塘。)。
(3)一詞多義;。
(4)注意下列加點詞的用法——詞類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a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b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五、朗讀課文,引導理清論證思路,然后背誦課文:
小組合作完成,教師巡視幫助學生解疑惑。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幺?學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間討論、交流。)。
學生小組推薦回答后教師明確。
明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運用什幺論證方法?文章最后得出結(jié)論是什幺?(學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間討論、交流。)。
學生小組推薦回答后教師明確:
——文章開篇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叁因素在戰(zhàn)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zhàn)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jié)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zhì),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論證方法:舉例和對比論證、講道理、類比推理。
2、找出文中排比句并體會其作用。
學生討論回答后明確:
叁個排比,氣勢強烈。從“域民”到“固國”再到“威天下”是治國的順序,必須將前一個階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實現(xiàn)后一個目標,失足層深入地說理,不能顛倒。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有利表現(xiàn)中心,從而得出文章結(jié)論。
這組句子構(gòu)成排比句,從防御一方雖“地利”卻“委而去之”論證了“人和”的重要性,氣勢強烈,強調(diào)“人和”的重要性,有利表現(xiàn)中心。
教學反思:文章短小,生字不多,說理論證的層次分明,對于九年級學生不難理解。本設計合理,也比較實用,教學效果不錯。一節(jié)課能完成教學任務。板書較好地幫助記憶課文內(nèi)容,學依據(jù)板書在幾分鐘內(nèi)生基本能背誦本文。不足的事是給學生討論的時間多了點,導致后面留給背誦時間不夠,多數(shù)學生還不能當堂背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十
一、課前激趣,融洽師生關(guān)系。
師:上課之間,我們先來討論一下各自的身份。你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齊答:學生。
師: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齊答:教師。
二、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習興趣。
生齊答:孔子和《論語》。
師:孔子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記錄孔子和弟子們言行的《論語》,也一直是我國思想文化史上影響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國歷史上做課本時間最長的一本書,也是我國歷史上貢獻成語最多的一本書。大家有興趣來了解這本書嗎?生齊答:有興趣。
三、初讀課文,了解作者作品。
師:好,今天我們先來學習其中的部分章節(jié)--《論語》十則。學習文言文,誦讀是最基本的方法。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讀出韻味、讀出智慧。在讀中領悟文意、在讀中積累語匯、在讀中質(zhì)疑思辨、在讀中陶冶情*。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隨他一起探討有關(guān)學習方法、求知態(tài)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請對照注釋朗讀《〈論語〉十則》。(生放聲朗讀)。
師:大家讀后一定會發(fā)現(xiàn),每一則都有一個“子曰”?!白釉弧笔鞘裁匆馑迹?BR> 生齊答:孔子說。師: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為《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用“子”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
師:《論語》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是封建時代人人必讀的書。請大家拿出我們預習時所做的讀書卡,全班交流,資源共享。
(多媒體出示“作者作品”讀書卡)。
(討論交流,填“作者作品”讀書卡)。
生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魯國人,他長期從事私人講學,曾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晚年回到魯國。
生3: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創(chuàng)辦私學,不問出身貴賤和家境貧富,廣收門徒,先后培養(yǎng)的學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啟發(fā)學生思考問題,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的言論。
生4:孔子自幼聰明好學,他學識淵博,但從不自滿,相傳孔子有門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譽為“賢人”,文中說到子路、子貢都在72位賢人之列,孔子去世了,這些人為他守了3年的墓。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徒弟的言行書,由若干篇組成。全書今本486章,本文選取了10章。雖只是一個零頭,但也可看出這本書形式上的特點,分為兩個方面:1、關(guān)于學習態(tài)度及方法的;2、關(guān)于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這樣寫體現(xiàn)了“古為今用”的原則。
生5:孔子自幼聰明好學。他學識淵博,但從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其一是:鵝的叫聲為什么大。孔子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么叫聲也很大呢?孔子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學生說,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師?。?BR> 四、讀準節(jié)奏,讀出文言韻味。
師:常言道“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請大家再讀課文,要求對照注釋讀準字音。
(生朗讀課文)。
師:哪位同學來給大家朗讀一遍,看看你是否讀準了字音。
(一生范讀課文)。
師:大家覺得他讀得怎么樣?生1:第一則中的“說”同“悅”,應讀作“yue”;第五則中的“女”同“汝”,故讀作“ru”。
師:“女”在這里為什么讀“汝”?
生2:因為它是通假字。
師:什么叫通假字,誰來說說看?
師:看來同學們還不太理解“通假字”。我來給大家講講:我們的文字是漫漫發(fā)展起來的,最初沒有這么多字,文字的數(shù)量遠遠不能滿足說話的需要,怎么辦呢?就用一個字來表達多種意思。這種用一個字來代替另一個字的文言現(xiàn)象叫做“通假”。
生3:《童趣》中的“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中的“強”同“僵”。
生4:舉一反三。
師:你知道是誰最先提出來的嗎?
生5:孔子。
師:好,注意了平時的課外積累??鬃釉诒疚闹幸蔡岢隽嗽S多學習和做人的秘訣,請大家細讀課文。要求讀準節(jié)奏,讀出文言的韻味。讀準了節(jié)奏,文言文就讀懂了一大半。大家可分四人為一小組互讀互評,將不太理解的字詞找出,抄寫到你的“難句理解”類讀書卡上,然后小組討論。讀書時看誰搖頭晃腦搖得好。(多媒體出示“難句理解”讀書卡)(生搖頭晃腦地讀)。
師:剛才,我看見同學們在下面讀得搖頭晃腦,聽起來很有韻味,誰上臺來搖一搖呢?
生6:(搖頭晃腦地)朗讀第1則。師:很有味道,如果坐在那把椅子上,戴上一幅老花鏡,就更像老先生了。
生7:(踱著方步)朗讀第3、4則。
師:他是一個踱著方步的孔子。
師:我們一起讀一遍,好不好?
生齊讀。
師:有沒有小組解答不了的問題提出全班討論?
生8:前幾則比較好懂,第八則意思我不太理解。師:哪一組的同學能幫他講解一下?
生9:曾子說:“士人不可以沒有寬廣的胸懷和堅強的意志,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理解這一句話并不難。這一則中有一個關(guān)鍵詞“弘毅”,可用換字辦法來解釋,即“剛毅”“強毅”;有的可用加字辦法來解釋,如“任(任務)重(重大)而道(路程)遠(遙遠)”。
生10:成語。
師:大家能不能從文中再舉幾個例子?
生11:溫知知新。
生12:見賢思齊。
生13:學而不厭。
生14:循序漸進。
師:有的同學已將這些成語寫在了讀書卡上?!墩撜Z》中的成語非常豐富,大家下課之后可設置一個“《論語》與成語”專題進行摘抄積累,豐富自己的語言倉庫(多媒體出示:《論語》與“成語”讀書卡)?!墩撜Z》是為現(xiàn)代貢獻成語最多的一本書,我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來看一看。(網(wǎng)頁顯示《論語》中的成語。)。
師:其實除了成語,還有許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膾炙人口。下面請就你最喜歡的幾則當堂背誦??凑l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韻味來,而且談談你的感受,提出你的問題。
生16: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師:這樣理解還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更深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17:只有經(jīng)過艱難困苦的考驗,才能知道一個人的意志是不是堅強。也就是古詩所說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BR> 師:還有哪些同學來背、來讀?
生18:(背誦“曾子”篇)這句話是說:人都要有堅強的意志,要為自己的理想去奮斗,即使是付出了什么,那也是值得的。
生19:學習態(tài)度類、學習方法類、思想品德修養(yǎng)類。
五、讀后思辨,讀出個性見解。
師:在上一節(jié)課的自由背誦中每個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為每人的生活經(jīng)歷不同,閱讀體驗自然也不盡相同。讀著你最喜歡的語句,你是否讀出了一份智慧,讀出了一個自我呢?請大家再品讀這些語句,聯(lián)系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生活體驗談談你的見解。要探究,就應該先找到探究的鑰匙。(1)“說”與“樂”有什么區(qū)別?哪個程度更深?(2)“有朋自遠方來”干什么?想達到什么目的?(3)“人不知”的“人”是誰?“知”意思是“了解”嗎?像這樣的問題還有許多,大家可以充分展開討論。
(生再讀背課文。)。
生1:我特別喜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格言。因為我有一些體會。有時候,我不喜歡做一些事,但有的同學硬要我去做,為了不影響同學間的友誼,我只好順從了。我真想把這句話送給他。師:看來,你與孔子的思想發(fā)生了碰撞,產(chǎn)生了共鳴。下來,你可以與他更深入地交流。
生2:我特別喜歡“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因為讀了這句話,我想到了我們校門口的牌子上的“每日三問--今天,我的學習進步了嗎?我的身體進步了嗎?我的品德進步了嗎?”如果我們每天都能這樣問問自己,那我們就會不斷進步。
師:看來,同學們理解很深,真正讀出了智慧,讀出了個性。
六、合作探究,自主實踐活動。
師: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1988年初75位諾貝爾獲得主在巴黎集會,發(fā)表了宣言,其中說:“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去尋找智慧。”從中國的孔子這里找智慧,就要從《論語》里面去找智慧。我在讀《論語》時,我的思緒就常常穿越時空走進孔子的那個時代,也許正因為他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任重道遠精神,才與眾弟子無間隔地坐而論道,使那些學說成為中國數(shù)千年綿綿不絕的浩然正氣。我想,孔子這樣做時,一定沒有認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師。他不過是一個童心未泯又熱愛藝術(shù)且善于思想的真誠人罷了。與其說喜歡孔子的學說,不如說更喜歡孔子這個人??鬃拥恼嬲\坦蕩,仍然是我們現(xiàn)代人最需要的品質(zhì)。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請課后廣泛地搜集資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張、他的性格、他的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以我心目中的孔子為題,寫一份讀書報告。古詩文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走近它、熟讀它、背誦它。讓它植根于我們的心靈,伴我們成長。
七、觀看網(wǎng)上文獻資料片《文化巨人--孔子》第九集《中庸至德》(/2550/jrkz/)。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十一
一、閱讀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問題。(40分)。
天時不如地利,(a)。叁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b),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c),,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將上文(a)(b)(c)叁處補充完整并翻譯所補充句子。(9分)。
(a)。
(b)。
(c)。
2.上文選自《孟子?公孫丑下》,《孟子》是所作,家經(jīng)典之一。(2分)。
3.孟子名,字,時期的家家,家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地位僅此于孔子,后世常以“”并稱,被推尊為“”。(7分)。
4.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10分)。
(1)叁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郭:
(2)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環(huán):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十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經(jīng)典之作,鑒于是誦讀欣賞篇目,在設計教案時,注重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在備課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同時,以誦讀為主線,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誦讀、點撥、討論、質(zhì)疑等方法,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節(jié)課的教學實施過程由幾個板塊內(nèi)容構(gòu)成:第一板塊“整體感知,誦讀訓練”;第二板塊“深入文本,品讀賞析”,具體又分合作探究、疑難字詞釋義,探究文章主旨、賞析論證藝術(shù),吟哦諷誦、積累經(jīng)典;第三板塊“古為今用,拓展遷移”,設計一道開放性思考題談談“和”的新意,力爭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和運用現(xiàn)代觀念的角度來理解和評價文章內(nèi)容,注重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培養(yǎng)學生主動閱讀文言經(jīng)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吸取民族智慧;豐富學生傳統(tǒng)文化積累,積淀傳統(tǒng)文化底蘊,應當成為所有教師在教授經(jīng)典文言文時的終極追求。
由此,我想到備課不但包括備教材、備學生,而且還應該包括備自己——以最好的'狀態(tài)進入課堂。不管是穿著、心情還是精神氣質(zhì),都要使自己達到最理想的狀態(tài)。因為課堂是神圣的,師者的形象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竇桂梅老師說:“站在講臺上,我就是語文?!币粋€舉止從容大方、吐高雅、智幽默的教師肯定會贏得學生敬佩和愛戴。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那么,我為什么會在這節(jié)課上不在狀態(tài)呢?其實每一周的開始上課的狀態(tài)都不是太好。這可能與雙休日的休息有關(guān)。在家還沒有休息夠,又要進入緊張的工作之中了,心理上多少有些不情愿。我了解到有不少老師也有這種表現(xiàn)。其次課前的注意力沒有在備課上。以為課已經(jīng)準備好了,教案也寫成,課文以往教了好幾遍,也再熟悉不過了,認為沒有必要準備了。于是就不再思考教學上的事情了。
還有,在課堂開始時導語沒有做好。開頭很重要,它甚至影響著一節(jié)課的質(zhì)量。在上課時我說:“在戰(zhàn)國時代,戰(zhàn)爭頻繁,人民深受戰(zhàn)爭之苦。繼孔子之后,一位儒家大師出現(xiàn)了。大家說他是誰?”學生很容易就能回答是出孟子。“他有什么政治主張呢?”我接著問。這下學生沒有回答上來。出乎了我的意料,因為學生在七年級時學過中國古代史,回答這個問題并不難。但是70多個學生中就沒有一個能回答上來。這令我比較失望,影響了接下來的上課心情。
大凡成功的教師都善于調(diào)節(jié)自己。根據(jù)實際情況調(diào)節(jié)教學進度,調(diào)節(jié)教學策略,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這是教學機智,唯有在實踐中不斷地鍛煉才能養(yǎng)成。
我串講了課文以后,讓學生討論了以下幾個問題:
1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作者是怎樣一步步論證中心論點的?
3文中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和修辭方法?它們分別有什么作用?
4孟子的政治主張對今天有什么指導意義?
這幾個問題只要略動腦筋都能回答上來。因此,我沒有讓學生討論,而是引導大家把答案說出來。這也是課堂上做得不足之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十三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文中“域民”、“固國”、“威天下”的解釋全錯的一組是()。
a.領域里的百姓、牢固的國家、威風的天子。
b.限制百姓、牢固的國家、威風的天子。
c.領域里的百姓、鞏固國防、威風的天子。
d.領域里的百姓、牢固的國家、威震天下。
2.將“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3.“戰(zhàn)必勝”根本原因是(用原文的詞語回答)。
參考答案:
1.a(chǎn)。
2.失去道義到了極點,所有的人都會背叛他。(意對即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十四
1、知識目的:積累文言詞語,領會課文內(nèi)容及論文特點。
2、能力目的:培養(yǎng)以詞造句的能力,論文寫法能力。
3、德育目的:以君者應以"人和"為本,為人者應以"做人"為根。
4、情感目的:以朗讀感染學生,創(chuàng)設漸入學習佳境的氛圍。
5、把理解詞義和背誦第四段立為教學重點。
7、運用朗讀法、討論法、練習法進行教學。
圍繞教材以書注為主加以突破重點,通過朗讀達到熟悉以至背誦的目的;難點的突破放在"人和"與"得道多助"的關(guān)系上。
1、領會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重要思想及社會意義。
2、掌握論文的多種論證方法及結(jié)構(gòu)。
3、鞏固排比、對比等方法。
4、背誦并默寫重點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十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經(jīng)典之作,鑒于是誦讀欣賞篇目,在設計教案時,注重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在備課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同時,以誦讀為主線,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誦讀、點撥、討論、質(zhì)疑等方法,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一板塊“整體感知,誦讀訓練”;
第三板塊“古為今用,拓展遷移”,設計一道開放性思考題談談“和”的新意,力爭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和運用現(xiàn)代觀念的角度來理解和評價文章內(nèi)容,注重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培養(yǎng)學生主動閱讀文言經(jīng)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吸取民族智慧;豐富學生傳統(tǒng)文化積累,積淀傳統(tǒng)文化底蘊,應當成為所有教師在教授經(jīng)典文言文時的終極追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十六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先秦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有權(quán)威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稱,被尊為“亞圣”。
政治主張:施行仁政?;緝?nèi)容是:“制民之產(chǎn)”、“省刑罰,薄稅斂”。理論根據(jù)包括兩個方面:政治理論是民本論,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與民同樂”,這也是他認為施行仁政的必要性。哲學理論是性善論,他認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分別是“仁”、“義”、“禮”、“智”的四端,由此闡述了施行仁政的可能性。
散文特點:具有論說文的特征,富有氣勢而筆鋒犀利。
《孟子》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F(xiàn)存七篇:《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計261章,約3.5萬字。內(nèi)容主要是記錄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的論爭。
《孟子》在漢代開始受到重視,最早的注本是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十四卷。韓愈及宋代理學家將之發(fā)揚光大,朱熹把《孟子》列為“四書”之一,并撰寫了《孟子集注》。較為詳備的注本是清代焦循的《孟子正義》。
孟子生活在社會動蕩不安的戰(zhàn)國中期。當時,七個大國的諸侯“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君貴民輕,人民生活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孟子·滕文公下》一文就深刻地揭露了這種“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的不平等的悲慘現(xiàn)實。面對這種情況,孟子對不義戰(zhàn)爭提出了質(zhì)疑,主張以“仁政”一統(tǒng)天下,在當時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本文就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比如一座)方圓三星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nèi)部團結(jié)啊。
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從田野中發(fā)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yè),(通過這些)來讓他內(nèi)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干。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nèi)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xiàn)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nèi)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清代人李耆卿在《文章精義》中對《天時不如地利》的評論:“《孟子·公孫丑下》首章起句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路?段。第1段說天時不如地利,第2段說地利不如人和,第3段專說人和,而歸之得道者多助。一節(jié)高似一節(jié),此是作文中大法度也?!?BR> 今人馮其庸在《歷代文選》中對《天時不如地利》的評論:“孟子一貫主張行仁政,反對當時統(tǒng)治階級為了爭城奪地而進行的不義戰(zhàn)爭,在這一節(jié)文章里,他認為在戰(zhàn)爭中,得天時之利不及得地利之利,得地利之利則又不及得人和之利,孟子這里所說的‘人和’是指人心所向,也即是內(nèi)部的團結(jié)。同時,孟子又認為只有得道(指行‘仁政’)的人才能得到這種‘人和’,所以他認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一定會得到勝利,失道者一定要失敗。孟子的這種思想,在當時是很卓越的,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積極意義?!?BR> 今人李炳英在《孟子文選》中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評論:“此章說明有作為的人物的成就是艱苦奮斗的過程,是沒有安閑平順的道路可走的。人們要能正視矛盾,經(jīng)受折磨,奮勇前進,不在任何困難和失敗下低頭,經(jīng)得起考驗,才能煉就擔當‘大任’的力量和本領。而艱苦的客觀環(huán)境,正是培養(yǎng)和增長這種精神的有利條件。如果避免矛盾,畏難敬安,任運流轉(zhuǎn),那就會墮落腐化,自取滅亡。所以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在人如此,作為一個‘國’來說,也是從艱苦奮斗中成長起來的?!?BR> 原文: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氏守節(jié)。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學為喪葬,躃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崩^而遷于學宮之旁。每月朔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彼炀佑诖?。
譯文: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jié)。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本碗x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庇謱⒓野岬綄W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本驮谶@里定居下來了。
評點:(孟母是一個善于教子的母親,“孟母三遷”、“孟母對織”的教子故事幾乎家喻曉除此之外,《韓詩外傳》還記載了他教育孟子認識自己的過失,自責自律的故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十七
文言文是我們語文教學研究方向的一個重要組成,但以前上文言文,我也很少去想讀寫的結(jié)合,上完基本的字詞梳理,講完課文內(nèi)容理解,可能這個文言篇目就“充分的被挖掘了”。當我們組確定了這個研究方向,我們都很感興趣,這個點應該有所突破。
結(jié)合我的學生寫作議論文的水平,我認為他們大多數(shù)有比較豐富的素材積累,能夠選擇恰當?shù)恼摀?jù)。但大部分學生的議論文寫作存在這樣的問題:提出論點后就單擺事實論據(jù),羅列一通以后萬事大吉,沒有意識到“擺事實”只是手段,“講道理”才是目的。兩者相輔相成,以為用事實就能將道理顯現(xiàn)出來,所舉的事例常常屬于同一個層面,思維的縱向深入做不到位,不能結(jié)合論據(jù)上臺階,作深入的分析闡釋。
因此,我選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的善于辯論,思想深刻。研究孟子的文章如何做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是很有內(nèi)容可挖掘的。解決這個問題的關(guān)鍵就在于幫助學生樹立縱向展開議論的意識,并且有效的引導他們?nèi)ニ伎嘉谋臼侨绾巫龅?,得到啟示,列出方法,同時運用到作文修改的過程中,完成教學。
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廣受啟發(fā),在楊瓊老師的《端午日》和谷潤老師的《往事依依中》我明白了課堂要設計一個主問,要能夠一線貫穿;在廷梅上《幼時記趣》時我感受到講好一篇課文,抓住一個點,提出一個主問,解決一個問題是踏實而有效的教學。在鄭桂華教授的講座中,我了解了課堂教學設計的點應該是尋找學生的未知,設計的區(qū)域要找準。這堂課是工作室這個平臺教會我的。
在磨課的過程中,我仔細的辨析我設計的是不是到位,有沒有緊扣的設計的初衷,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不是有效,整理學生的反饋,同時也進一步對教學的設計做修改。我和廷梅在交流的過程中得到很多啟示,其中她建議我用改寫的方式對比原文真是絕妙的,真的很感謝工作室的同仁給與的無私幫助!
因為同是國培老師來我校聽課的緣故,有幸課后還能得到專家的點評,課后成巧云老師說道:“這是有效的課,落的實的課?!ぁぁぁぁぁぁ苯o了這堂課很多的肯定,也給了我鼓勵。學生回來也跟我說:“老師,我現(xiàn)在終于明白點議論文怎么寫好了。”能完成我上課的初衷,這是欣慰的。
當然,我也知道自己有很多的不足,我自己要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首先,在點評學生的環(huán)節(jié)中我沒有能很到位的進行指導,這也是缺乏經(jīng)驗的緣故。其次:在設計選題《小議勤奮》的環(huán)節(jié),我應該選一個更能切合學生實際的問題,或者讓學生有更多選擇的開放性材料,讓學生自己命題,或許能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并鍛煉學生提煉觀點深入論證的能力。
總之,沒有完美的課堂,只有一顆虛心求教的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十八
課時安排:本文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戰(zhàn)國七雄”導入??對戰(zhàn)國中期社會和人民生活狀況的介紹,由“諸子百家”導入??對孟子及《孟子》的介紹。
二、初讀課文,利用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三、再讀課文,注意停頓和輕重音。
四、齊讀課文,讀完后教師進行糾偏和誦讀指導。
五、散讀課文,結(jié)合課下注解以及工具書了解文章大意。
教師對于學生討論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礎上,給出自己的看法:從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內(nèi)容是有關(guān)戰(zhàn)爭方面的。第二段從攻城方的角度寫,雖然攻打的是個小城,也選擇了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但是沒有選擇有利于進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勢,所以“不勝”而返,從而強有力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的觀點。第三段從守城方的角度寫,守城者據(jù)守著“高城”“深池”,擁有堅利的兵革、豐盛的米粟,卻棄城而逃,顯然是因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論點,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條很重要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原則。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內(nèi)容,涉及到“封疆”、“固國”、“兵革”、“畔之”、“攻”、“戰(zhàn)必勝”,這些都是描寫戰(zhàn)爭的詞語,可見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寫有關(guān)戰(zhàn)爭方面的內(nèi)容,但作者的態(tài)度不是鼓吹戰(zhàn)爭制勝,而是反對不義戰(zhàn)爭,反對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認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那戰(zhàn)爭靠什么制勝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張: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由此引申出的結(jié)論就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勝仗。從這段看,作者只是以戰(zhàn)爭為例,落腳點是要談治國之道,具體來說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為本文的中心論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論證思路是什么?
明確:層進式論證。
八、整理字詞及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由六名學生講故事。
故事內(nèi)容: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二、討論:從這些故事中總結(jié)共同的規(guī)律。
明確:要成就大事業(yè),必須經(jīng)過一番艱苦的磨練。
啟發(fā)提問:怎樣才算艱苦的磨練呢?
三、初讀第二段,結(jié)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明確:前提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目的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學習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論述層次。
明確:先舉人的例子,從正面說理,談“犯錯”與“改錯”的關(guān)系,談“內(nèi)心憂困、思慮阻塞”與“有所作為”的關(guān)系,談如何讓想法為人所知,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接著舉國家的例子,從反面說理,談國家如果沒有“內(nèi)憂”與“外患”就要滅亡,論證“死于安樂”的觀點。
六、比較兩篇文章的論證方式。(見“擴展資料”部分)。
七、討論: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談談對于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樹立什么樣的憂患意識。教師總結(jié)討論情況。
八、整理字詞和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十九
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順暢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3.積累文言詞匯。
4.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1)順暢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
1.朗讀課文,盡量能瑯瑯上口。
1.作家作品簡介。
〈孟子二章〉選自〈孟子·公孫丑〉,題目是編者加的。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存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shù)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解題。
本文是一篇短論,論述了戰(zhàn)爭中民心背向的問題,指出民心所向,是戰(zhàn)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戰(zhàn)爭勝負中的決定性作用,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要注意正音,讀得順暢)。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天時不如地利:天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地利,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不如,比不上。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孟子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概括有利于作戰(zhàn)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三里之城:周圍三里(那樣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環(huán),圍。而,表轉(zhuǎn)折,卻。
夫壞而攻之:夫,句首發(fā)語詞。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池非不深也:池,護城河。
兵革非不堅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甲衣。堅利,堅固鋒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糧食。
委而去之:委,放棄。去,離開。意思是棄城而逃。
5.請學生翻譯第4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這里意思是限制。以,憑,靠。意思。
是使人民定居下來(不遷移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固國,鞏固國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攝。兵革之利,武器的強大。
寡助之至:之,動詞,到。至,極點。
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順之:順,歸順,服從。
故君子有不戰(zhàn):故,所以。有不戰(zhàn),不戰(zhàn)則已。
6.請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決定戰(zhàn)爭勝負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層(1段):總論。擺出觀點,提摯全文。
第二層(2段):從進攻一方的失利論證“天時不如地利”。
第三層(3段):從防御一方的失利論證“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則“戰(zhàn)必勝”。
7.提問:“人和’與下文所說的“道”是什么關(guān)系?
討論并歸納:“道”即指仁政?!暗玫馈本褪鞘┬腥收?。施行仁政則。
“多助”,“多助”則“天下順之”,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8.提問:本文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9.提問:文章第3段運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討論并歸納:運用雙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強語言氣勢的作用,極言防御一方地利條件的優(yōu)越。
10.提問:文章第4段運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討論并歸納:
(l)運用排比句,再次強調(diào)“地利”不足恃。
(2)運用對比手法,把“得道者”與“失道者”的后果進行對比,點明文章主旨。
11.提問:本文的論證方式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先擺出觀點,用概括性很強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一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zhì)。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zhàn)必勝矣”作結(jié),突出地說明“人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1.古今異義。
郭
古義:外城七里之郭。
今義:姓氏。
池
古義:護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義:池塘。
去
古義:離開委而去之。
今義:到……去。
親戚。
古義:內(nèi)親外戚親戚畔之。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委
古義:放棄委而去之。
今義:委任。
域
古義: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義:地域。
是
古義:這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今義:判斷動詞。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親戚畔之。
3.虛詞。
之
代詞他親戚畔之。
助詞的`三里之城。
動詞到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飾著、地夫環(huán)而攻之。
表轉(zhuǎn)折卻、但是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題。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言文字,回答問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l.在上文的橫線上填入課文原文。
2.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_____。
3.對“域’“固”“威”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疆域固定震懾b.區(qū)域固守威嚇。
c.限制鞏固震懾d.限制鞏固威逼。
4.“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正確的翻譯是()。
a.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b.所以君子不喜歡戰(zhàn)斗,可打仗就能夠勝利。
c.所以君子見機行事,打不勝就不打,打得勝才打。
d.因為君子不主張戰(zhàn)爭,所以他打仗就一定勝利。
5.作者認為“戰(zhàn)必勝矣”的原因是()。
a.使人民定居下來,不要遷往別處。
b.依靠武力強大、地勢險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d.實行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
1.朗讀課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盡量熟讀成誦。
2.查字典,看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孟子認為人才是艱苦環(huán)境造就的,有了艱苦環(huán)境的磨煉,才能使人性格堅韌、頑強,才能擔負重大的使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是怎樣論述這個問題的。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要注意正音,要讀得順暢)。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發(fā),起,指被任用。畎畝,田間、田地。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舉,被舉用,被選拔。版筑,筑墻的時候在兩塊。
夾板中間放土,用杵(chu)搗土,使它堅實。筑,搗土用的杵。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魚鹽,販賣魚和鹽。
管夷吾舉于土:士,獄官。舉于上,從獄官手中被釋放并被錄用。
孫叔敖舉于海:海,在海邊(隱居)。
百里奚舉于市:市,市井之間。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大任,重大的責任,擔子。也,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頓一下,后半句將要加以解說。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動用法,使……痛苦??嗥湫闹荆顾麅?nèi)心痛苦。
勞其筋骨:勞,使動用法,使……勞累。勞其筋骨,使他筋骨勞累。
餓其體膚:餓,使動用法,使……饑餓。餓其體膚,使他身體餓瘦。
空乏其身:空乏,使動用法,使……貧困??辗ζ渖?,使他受貧困之苦。
行拂亂其所為:行拂,所行不順。亂,使動用法,使……額倒錯亂。
亂其所為,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
所以動心忍性: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動心忍性,動和忍都是使動用法,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
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增加。曾,同“增”。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人恒過:恒,常。過,犯錯誤,犯過失。
然后能改:然后,這樣以后。
困于心:內(nèi)心優(yōu)困。
衡于慮:思緒堵塞。衡同“橫”,梗塞,指不順。
而后作:而后,這樣以后。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征于色:征驗于顏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xiàn)在顏色上。
發(fā)于聲:意思是吟詠嘆息之氣發(fā)于聲音。
而后喻:喻,被人了解。
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國內(nèi)。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土,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拂同“弼”,輔佐。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國外。敵國,敵對的國家。外患,外來侵略的憂患。
5.請學生翻譯第4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然后知生于憂患:生于憂患,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fā)展。
而死于安樂也:死于安樂,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6,請給文章分段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l、2段):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yè),就必須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等方面都經(jīng)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
第一層(1段):舉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跡加以概括。其共同點是,在經(jīng)歷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yè)。
第二層(2段):從上述事實歸納出作者的觀點。
第二部分(3段):從正反兩面論證經(jīng)受磨煉的益處。
第三部分(4段):歸納全文中心論點。
7.提問:本文的論證方式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將中心論點放在簡末進行歸納。全文先論證“生于憂患”,方法是先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作者的觀點,然后從理論上加以說明。再論證“死于安樂”,高度概括歷史上大量安樂亡國的事實加以說明。論證“生于憂患”是全文的重點。
8.提問: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的事跡,用排比句式,每一個歷史人物的事跡只用一句話概括,這樣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1.詞性活用:
苦、勞、餓、空乏、亂、動、忍都是形容詞或動詞的使動用法,翻譯時,
要譯成“使……”
2一詞多義:
用
國防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國家國恒亡。
拂
不順行拂亂其所為。
同“弼”,輔弼入則無法家拂士。
3.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橫”,梗塞,指不順衡于慮。
拂同“弼”,輔弼入則無法家佛士。
4.虛詞。
于
從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給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而死于安樂也。
以
憑以天下之所順。
用來所以動心忍性。
1.完成課后練習三、四題。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文言文中有一些形容詞或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可譯為“使(讓,把)”+賓語+動詞(形容詞)請照下面例子翻譯下列加點的詞。
例:必先苦其心志。
譯: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
1.勞其筋骨。
譯:
2.餓其體膚。
譯:_。
3.空乏其身。
譯:_。
4.行拂亂其所為。
譯:_。
5.所以動心忍性。
譯:_。
(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狈g最準確的一項是()。
a.在憂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樂中死去。
b.出生在憂傷和病痛的時候,卻死在安樂幸福之中。
c.生存在憂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樂之中。
d.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fā)展,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亡。
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
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地。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從田野中發(fā)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俄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yè),(通過這些,)來讓他內(nèi)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干。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nèi)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xiàn)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nèi)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二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第六冊第十八課,屬第五單元(先秦史傳散文單元)的一篇課文。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所選課文是先秦諸子散文。學習這些課文,有助于學生認識古代社會,增進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今天我上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借著寫教學反思的機會,我就談談在這次開課中的“得”與“失”。
文言文的學習應該有著豐富的內(nèi)容。它不只是理解詞義、句義,不只是積累文言文的實詞、虛詞和學習幾個句式。它既是語言的學習,又是文學的欣賞,更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1、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安排了《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語文綜合活動,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來了解孟子生活的年代和他思想的精髓。并指導他們分類整理。這樣活動就能為文本服務,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
2、讓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在小組交流中可以質(zhì)疑,互相解決問題,交流閱讀文言文的方法。
3、用讀書卡片的形式歸納整理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溫故而知新”,這樣可以鞏固學習的成效。
4、在問題的探究中理解課文。引導學生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
1、學生在匯報自己的翻譯情況時沒能注意形式的變化,使得氣氛較沉悶,學生注意力沒能高度集中。
2、文言文應該在誦讀中理解,但我考慮到課堂的完整性沒有充分的讓學生接觸文本,朗讀不到位。
3、我設計的整理活動形式很好,但學生要有時間整理消化,最好把它放在《孟子》二章學完后做效果會更好。
4、在學生討論中心論點時,沒有緊緊圍繞論點和論據(jù)的關(guān)系展開討論,使得學生的理解還不夠到位。
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用一位老師的話說:“教師課堂設計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應該是為學生服務的,應該務實,把每個問題都要講透,這樣學生才會有所得?!蔽蚁胱裱逃虒W規(guī)律的'課堂設計才會出彩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經(jīng)典之作,鑒于是誦讀欣賞篇目,在設計教案時,注重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在備課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同時,以誦讀為主線,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誦讀、點撥、討論、質(zhì)疑等方法,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節(jié)課的教學實施過程由幾個板塊內(nèi)容構(gòu)成:第一板塊“整體感知,誦讀訓練”;第二板塊“深入文本,品讀賞析”,具體又分合作探究、疑難字詞釋義,探究文章主旨、賞析論證藝術(shù),吟哦諷誦、積累經(jīng)典;第三板塊“古為今用,拓展遷移”,設計一道開放性思考題談談“和”的新意,力爭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和運用現(xiàn)代觀念的角度來理解和評價文章內(nèi)容,注重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培養(yǎng)學生主動閱讀文言經(jīng)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吸取民族智慧;豐富學生傳統(tǒng)文化積累,積淀傳統(tǒng)文化底蘊,應當成為所有教師在教授經(jīng)典文言文時的終極追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二十一
講完《敬業(yè)與樂業(yè)》,學生對議論文有了一定地把握,于是突發(fā)奇想講《孟子》兩章,試探學生對議論文的掌握情況,沒想到收到的效果較好。
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時,還沒讀完課文,就有學生洋洋得意地以為自己一語道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待讀完全文后,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老師,我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才是本文的中心論點。”詢問理由,學生卻默默無語。
“看來我們學習議論文的旅程才剛剛開始?。 蔽也唤袊@到。引導學生再讀文本時,很多學生似乎為自己的觀點找到了相應的理由,這時我卻不急,讓學生討論后再明確告訴我——————————(3分鐘后)。
甲說: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BR> 這是舉例論證,作者舉了攻城和守城的例子,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
乙說: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學生對兩位同學的觀點都很贊成,但根本性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看來兩位同學說的都沒錯,難道本文有兩個論點?”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學生若有所思......
不一會,沒等老師說話,學生竟自主地活動起來,似乎早已把我拋在了腦后。
有的說:“道”不就是儒家提出的“仁愛待人”嘛!實施仁政就能達到“人和”,所以作者的觀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說人和的重要性。
也有的說:施行仁政就能得到民眾的擁護,反之,民眾就會背叛他,這才是作者的觀點。
“看來我們同學都在很用心地思考問題,但讀書還要做到精、細,尤其是大家之作,他們在詞句上是很講究的,所以,希望我們同學能夠再讀,再思考”。我又一次強調(diào)。
當學生再一次審視作品的時候,有的學生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般驚喜,原來他們發(fā)現(xiàn)了文中的一個詞“故曰”。
“故有何意?。俊蔽以囂街鴨?。
“故在這里是‘所以’的意思。”
“哦,老師我明白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本文作者提出的觀點,通過進一步論證得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jié)論。”
噢......
不用我多說,學生似乎已經(jīng)解開了疑惑。
這樣一來,學生很好的找到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也很自然地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當然論證方法的運用也相應地得到了解決。
把學習的自主權(quán)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中進行學習,這樣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學習動力,還可以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相應的樂趣。尤其在語文教學當中,每一個單元都會出現(xiàn)同一文體的文章,如果教師把每一篇文章都按照一種模式來處理,那么學生會覺得每一節(jié)課都是在重復上演昨天的故事,當然也就會漸漸地對語文失去了興趣。適當?shù)臅r候,教師不妨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去探索,因為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所以在解決較容易的問題時他們會獲得一種成就感,如果學生在探索的過程當中出現(xiàn)了不同的意見,那么不用教師說,他們也一定會為自己的說法找理由,這時教師就可以適當?shù)剡M行點撥引導,但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學生,這樣很容易讓學生成為知識虔誠的接受者,所以,我認為教師的引導要做到適時、適度。這樣,學生才能從內(nèi)心深處表達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這樣的課堂對于學生來說才算是真正達到了“有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二十二
一、學習目標:
1、掌握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中心論點)。
2、學習課文結(jié)構(gòu)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掌握課文的論辯語言。
二、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1、掌握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中心論點)。
2、學習課文結(jié)構(gòu)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學習難點:
掌握課文的論辯語言。
三、學習過程:
1.預習:看注釋,試譯全文;編提綱,試背全文。
與孔子合稱“孔孟”,并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shù)問題的論爭。全書共七篇,計261章,約35000字?!兜玫蓝嘀?,失道寡助》選自《告子》。
3.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全體誦讀課文,教師再范讀。
(2)教師巡視,釋疑點撥。
(3)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譯。
4.概括課文的中心論點。
5.同桌學生編寫結(jié)構(gòu)提綱。
6.課文重點論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聯(lián)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例子,舉例論證。
(提示:《陳涉世家》等。)。
7.提問:(1)本文論述的是不是軍事問題?孟子是否主張打仗?
(2)本文論述的作戰(zhàn)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字詞:多音字:夫;一詞多義:利、道、池、兵、之、而;古今異義:親戚、去。
(4)詞性活用:域、固、威。
從而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義。
四、當堂練習。
一、文學常識填空:
1、孟子,名?????。????時期???????學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記錄?????????????的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共七篇。南宋朱熹將《孟子》、?????、???????、??????并稱為“四書”。
二、解釋一詞多義:
道:1、會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無道,誅暴秦(??)。
固: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2、池非不深也(????)。
國: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2、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三、解釋加點詞:
1、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2、夫環(huán)而攻之(????)。
3、是天時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堅利也(????)。
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四、翻譯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4、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問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2、從上文看,得“人和”的實質(zhì)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是??????????????????。
4、現(xiàn)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義,請結(jié)合你的生活,談談對“道”的理解。
5、請寫出一句與“人和”有關(guān)的名言警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二十三
知識目標。
.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xiàn)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
.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
學習文言文的關(guān)鍵是誦讀。特別是像《孟子》這樣富于文采的,誦讀顯得尤其重要??赏ㄟ^不同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美讀課文,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討論點撥法。
3.競賽法。
4.比較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師生共同研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積累文言文相關(guān)知識,把握文意,理清說理思路,把握說理方法,品味語言:延伸拓展,深化對觀點的理解。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那財氣勢恢宏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們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二,資料助讀。
孟子與《孟子》。
孟子,名軻(“孟子”是人們對他的敬稱),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辯論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
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diào)養(yǎng)心、存心等內(nèi)心修養(yǎng)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個人修養(yǎng),倫理道德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等合著的。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孟子》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zhí)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qū)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2.寫作背景。
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zhàn)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yè),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xiàn)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教師示范背讀課文,注意讀出的氣勢。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jié)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zhì)疑、解疑。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內(nèi)外城之分,“城”為內(nèi)城,“郭”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實指,說明城邑之小。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詞用,即“這(就是)”的意思,與“也”合用,構(gòu)成判斷,意思是“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jié)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釋為“限制”,名詞作動詞用。
“固國”“固”,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使國鞏固”。
“威天下”:“威”,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作“威懾”講。
“寡助之至”:“之”,動詞,作“到”講。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教師分發(fā)文字資料,內(nèi)容如下:
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內(nèi)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
親戚畔之。
池非不深也。
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
三里之城。
封疆之界(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委而去之(代詞)。
以天下之所順(用)。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到)。
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
注意下列加點詞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環(huán):名詞作狀語。
圍
(5)古今異義。
親戚:(古)父母兄弟;(今)有婚姻關(guān)系的去:(古)離開;(今)到。
池:(古)護城河;(今)池塘。
(6)補充重點實詞。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糧食。
天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
地利: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條件。
人和: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城:內(nèi)城。
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定居下來不遷移到別處,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固,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五、思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講析課文。
明確: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diào)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zhì)上是重在前二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diào)指出各種客觀條件及諸多的因素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亦極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提問: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明確:
2、3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jù)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qū)區(qū)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攻戰(zhàn)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zhàn)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歸納: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提問: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么還要寫第4段?
引導學生討論后明確: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fā),將論點的范圍由戰(zhàn)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xiàn)了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
注意下列詞語:
“故曰”,在中起承接作用?!肮省币还P概括了上文三段,“曰”總領發(fā)起下文議論。
“君子”,即中所說“得道者”。
2.具體理解。
討論:本段(第二段)擺出了什么論據(jù)?有何作用?
圍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勝。論證了中心論點的前半部分內(nèi)容:“天時不如地利”,強調(diào)了“地利”重要性。
本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句式上有何特點?討論其作用?
學習第四部分,討論:、劃出文中的排比句,說說其作用。
從反面推論,指出“城民”“固國”“威天下”應當依靠“人和”,有很強的說服力。
2、在此基礎上,作者得出什么結(jié)論?
3、“人和”的實質(zhì)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4、下文作者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對比論證。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總結(jié)全文,深化論點。
理清結(jié)構(gòu):本文按“提出論點-分析論證-得出結(jié)論”的順序給本文劃分層次。
六、總結(jié)升華。
教師提示,“六經(jīng)注我,我注六經(jīng)”,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lián)系現(xiàn)實,古為今用,賦予經(jīng)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認識的?請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討論。
生1:我覺得“人和”就是拉幫結(jié)派,君不見,人世間,團團成伙好辦事。
生2:日本某些反華勢力,擅自篡改歷史教科書,結(jié)果招致了國內(nèi)外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弄得眾叛親離;正應了孟子這句古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這一主張,強調(diào)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fā)展特定階段中的遠見卓識。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這就使他的觀點不可避免地帶有了時代的局限性。
生5:強權(quán)只能橫行一時,絕不可能橫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發(fā)展到今天,雖然歐美發(fā)達國家相對來說仍然處于支配地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大國的霸權(quán)地位已處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正在成為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guān)系的準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將會成為21世紀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觀念。
生6:在當今社會,什么是合乎“道義”的?什么是不合乎“道義”的呢?
教師明確,也許可以這樣回答;第一,合乎國家與國家平等的原則,也就是說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在平等的原則下參與國際事務,第二,有利于維護和平共處,這是鑒于20世紀的戰(zhàn)爭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維護和平,避免戰(zhàn)爭,對21世紀人類社會發(fā)展是至關(guān)重要的?!暗玫蓝嘀?,失道寡助”這一中國儒家的思想作為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受到我們的重視。
七、歸納全文。
提問: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zhàn)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fā),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shù)和極強的邏輯性。
2.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jié)構(gòu)縝密。
提問:應該怎樣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張?
充分討論明確: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diào)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fā)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局限性。
八、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2.整理課堂發(fā)言,寫一篇讀后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一
《(孟子)兩章》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zhàn)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yè),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xiàn)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確,突出強調(diào)“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具體地說,就是闡明戰(zhàn)爭的勝敗主要取決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決于統(tǒng)治者是否“得道”。從戰(zhàn)爭談起,最終歸結(jié)到如何治國平天下。
教學兩篇短文,應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孟子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排比、對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全面認識《孟子》散文的藝術(shù)特點。學習文言文,重在古今對讀,賦予經(jīng)典作品以新的內(nèi)涵,體現(xiàn)文化傳承的特點。基于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課堂教學應以誦讀法為主,輔之以討論點撥法、比較法、競賽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朗讀、譯讀、思讀、背讀、延讀、品讀,最終實現(xiàn)美讀,讓瑯瑯書聲伴隨整個課堂教學。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xiàn)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1.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1.誦讀法學習文言文的關(guān)鍵是誦讀。特別是像《孟子》這樣富于文采的文章,誦讀顯得尤其重要??赏ㄟ^不同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美讀課文,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討論點撥法。
3.競賽法。
4.比較法。
多媒體、錄音機、教學磁帶。
1課時。
資料助讀;師生共同研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積累文言文相關(guān)知識,把握文意,理清說理思路,把握說理方法,品味語言:延伸拓展,深化對文章觀點的理解。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那財氣勢恢宏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齊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們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二,資料助讀。
1、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孟子”是人們對他的敬稱),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辯論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
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diào)養(yǎng)心、存心等內(nèi)心修養(yǎng)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個人修養(yǎng),倫理道德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等合著的。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zhí)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qū)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2、寫作背景。
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zhàn)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yè),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xiàn)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
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教師示范背讀課文,注意讀出文章的氣勢。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jié)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zhì)疑、解疑。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內(nèi)外城之分,“城”為內(nèi)城,“郭”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實指,說明城邑之小。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詞用,即“這(就是)”的意思,與“也”合用,構(gòu)成判斷,意思是“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jié)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釋為“限制”,名詞作動詞用。
“固國”“固”,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使國鞏固”。
“威天下”:“威”,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作“威懾”講。
“寡助之至”:“之”,動詞,作“到”講。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教師分發(fā)文字資料,內(nèi)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內(nèi)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畔之(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非不深也(護城河。今指水塘。)。
(3)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三里之城封疆之界(的)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委而去之(代詞)。
以天下之所順(用)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到)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
(4)注意下列加點詞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環(huán):名詞作狀語圍。
(5)古今異義。
親戚:(古)父母兄弟;(今)有婚姻關(guān)系的。
去:(古)離開;(今)到。
池:(古)護城河;(今)池塘。
(6)補充重點實詞。
道: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糧食。
天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
地利: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條件。
人和: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城:內(nèi)城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7)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定居下來不遷移到別處,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固,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五、思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講析課文。
明確: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diào)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zhì)上是重在前二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diào)指出各種客觀條件及諸多的因素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亦極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提問: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明確:2、3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jù)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qū)區(qū)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攻戰(zhàn)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zhàn)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歸納: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提問: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么還要寫第4段?
引導學生討論后明確: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fā),將論點的范圍由戰(zhàn)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xiàn)了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
注意下列詞語:
“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筆概括了上文三段,“曰”總領發(fā)起下文議論。
“君子”,即文章中所說“得道者”。
2、具體理解。
討論:本段(第二段)擺出了什么論據(jù)?有何作用?
圍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勝。論證了中心論點的前半部分內(nèi)容:“天時不如地利”,強調(diào)了“地利”重要性。
本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句式上有何特點?討論其作用?
學習第四部分,討論:
1、劃出文中的排比句,說說其作用。
從反面推論,指出“城民”“固國”“威天下”應當依靠“人和”,有很強的說服力。
2、在此基礎上,作者得出什么結(jié)論?
3、“人和”的實質(zhì)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4、下文作者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對比論證。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總結(jié)全文,深化論點。
理清結(jié)構(gòu):本文按“提出論點-分析論證-得出結(jié)論”的順序給本文劃分層次。
3.學生依據(jù)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六、總結(jié)升華。
教師提示,“六經(jīng)注我,我注六經(jīng)”,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lián)系現(xiàn)實,古為今用,賦予經(jīng)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認識的?請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討論。
生1:我覺得“人和”就是拉幫結(jié)派,君不見,人世間,團團成伙好辦事。
生2:日本某些反華勢力,擅自篡改歷史教科書,結(jié)果招致了國內(nèi)外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弄得眾叛親離;正應了孟子這句古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這一主張,強調(diào)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fā)展特定階段中的遠見卓識。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這就使他的觀點不可避免地帶有了時代的局限性。
生5:強權(quán)只能橫行一時,絕不可能橫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發(fā)展到今天,雖然歐美發(fā)達國家相對來說仍然處于支配地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大國的霸權(quán)地位已處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正在成為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guān)系的準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將會成為21世紀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觀念。
生6:在當今社會,什么是合乎“道義”的?什么是不合乎“道義”的呢?
教師明確,也許可以這樣回答;第一,合乎國家與國家平等的原則,也就是說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在平等的原則下參與國際事務,第二,有利于維護和平共處,這是鑒于20世紀的戰(zhàn)爭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維護和平,避免戰(zhàn)爭,對21世紀人類社會發(fā)展是至關(guān)重要的?!暗玫蓝嘀?,失道寡助”這一中國儒家的思想作為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受到我們的重視。
七、歸納全文。
提問: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zhàn)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fā),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shù)和極強的邏輯性。
2、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jié)構(gòu)縝密。
提問:應該怎樣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張?
充分討論明確: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diào)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fā)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局限性。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整理課堂發(fā)言,寫一篇讀后感。
板書設計。
向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淺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結(jié)合注釋,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難字詞,疏通疑難句意,積累文言詞匯,如一詞多義,虛詞的作用及通假字現(xiàn)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親戚”等字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
(1)掌握議論文的基本結(jié)構(gòu)“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jié)論”,理解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2)反復練習誦讀,在讀中積累文言詞匯,在讀中品味文言韻味,在讀中感知內(nèi)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內(nèi)蘊,在讀中鑒賞語言的精辟,在讀中質(zhì)疑探疑解疑,在讀中走近孟子。
(3)鼓勵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討,解決疑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理解“人和”的含義,并從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過思讀、悟讀,讓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
二、教學重點:
1、掌握重要字詞的含義,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掌握文章的論述特點。
2、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運用所學議論文知識分析文章。
四、教學方法:預習法,誦讀法,討論法,講讀法,體驗法,說學法。
(以讀為核心,討論點撥,師生互動)。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三
孟子得出一個結(jié)論:“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蔽也荒苷f劉備在每一件事情上面都做得對,但作為一個義無反顧的反曹英雄,他的確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君子。以赤壁大戰(zhàn)這個案例而言,劉備和孫權(quán)面對氣勢洶洶的曹操,也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了。
赤壁大戰(zhàn)成就了孫權(quán),成就了周瑜,也給劉備的事業(yè)帶來了迅速發(fā)展的機會。正是因為這次機會,才使得劉備從一員寄人籬下的客將,迅速成為三分天下的王者。不幸的是,劉備并沒有最終實現(xiàn)他復興大漢王朝的夢想。公元223年,漢昭烈帝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他因為痢疾并發(fā)癥,病逝于白帝城。
漢昭烈帝是劉備的謚號。為什么稱他是漢昭烈帝呢?因為在曹丕篡奪了漢獻帝的皇位之后,諸葛亮等人在成都擁立劉備繼續(xù)做大漢王朝的皇帝。所以,漢獻帝并非是大漢王朝的末代皇帝,劉備的兒子劉禪才是。大漢王朝的歷史,也并非只有426年,而應該是483年。
有人說,劉備只是漢獻帝的遠房親戚,從血緣關(guān)系上,似乎不宜把他看作大漢王朝的皇帝。我卻以為不然,因為漢光武帝劉秀,也曾經(jīng)有過和劉備一樣的經(jīng)歷。劉秀在幼年時期就失去了父親,劉備也是從小就成了孤兒。劉秀在少年時代做過農(nóng)民,劉備在少年時代做過小商販。劉秀是前朝漢平帝和孺子嬰的遠房親戚,劉備也是漢獻帝的遠房叔叔。劉秀創(chuàng)造過輝煌燦爛的“光武中興”,如果劉備能夠多活,誰說他不可以創(chuàng)造出大漢王朝的第二次中興?雖然劉備在軍事謀略方面不如曹操,也不如諸葛亮,但他的領導力卻足夠與漢光武帝劉秀比肩。從這兩位皇帝的謚號上講,漢光武帝的“光武”與漢昭烈帝的“昭烈”幾乎就是同一個意義。只要大漢王朝的國號在繼續(xù)沿用,以仁愛治理國家的施政綱領還在一脈相承,我們當然應該把蜀漢的歷史看作大漢王朝的延續(xù)。對于老百姓而言,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好的皇帝、一個好的國家領導人,而不是什么皇室的血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淺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結(jié)合注釋,借助工具書能自己釋義、翻譯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難字詞,疏通疑難句意,積累文言詞匯,如一詞多義,虛詞的作用及通假字現(xiàn)象,“郭、池、委、去、固、域、兵革、親戚”等字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
(1)掌握議論文的基本結(jié)構(gòu)“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jié)論”,理解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2)反復練習誦讀,在讀中積累文言詞匯,在讀中品味文言韻味,在讀中感知內(nèi)容要點,在讀中領悟文章內(nèi)蘊,在讀中鑒賞語言的精辟,在讀中質(zhì)疑探疑解疑,在讀中走近孟子。
(3)鼓勵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通過合作交流,共同探討,解決疑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理解“人和”的含義,并從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3)通過思讀、悟讀,讓學生開拓視野,陶冶情操。
二、教學重點:
1、掌握重要字詞的含義,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掌握文章的論述特點。
2、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運用所學議論文知識分析文章。
四、教學方法:預習法,誦讀法,討論法,講讀法,體驗法,說學法。
(以讀為核心,討論點撥,師生互動)。
五、課時安排: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五
1、了解兩篇短文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中心論點),并能從中受到啟發(fā)。
2、學習兩篇短文結(jié)構(gòu)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并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3、掌握兩篇短文的論辯語言。
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
教學難點:目的要求3
二課時
1、掌握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中心論點)。
2、學習課文結(jié)構(gòu)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4、掌握課文的論辯語言。
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
教學難點:目的要求3、4
一課時
1、預習:看注釋,試譯全文;編提綱,試背全文。
2、簡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并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shù)問題的論爭。全書共七篇,計261章,約35000字?!兜玫蓝嘀У拦阎愤x自《告子》。
3、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接力賽誦讀課文,后教師范讀。
(2)教師巡視,釋疑點撥。
(3)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譯。
4、概括課文的中心論點。
5、同桌學生編寫結(jié)構(gòu)提綱。
6、課文重點論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聯(lián)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例子,舉例論證。
7、提問:
(1)本文論述的是不是軍事問題?孟子是否主張打仗?
(2)本文論述的作戰(zhàn)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8、整理:
(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字詞:多音字:夫;一詞多義:利、道、池、兵、之、而;古今異義:親戚、去。
(4)詞性活用:域、固、威
9、小結(jié):這篇課文運用了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論述了“人和”對于戰(zhàn)爭勝負的決定作用,從而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義。
10、作業(yè):
(1)、領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2)、預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并簡要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六
一、教學目的要求:
1。了解兩篇短文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中心論點),并能從中受到啟發(fā)。
2.學習兩篇短文結(jié)構(gòu)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并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3.掌握兩篇短文的論辯語言。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
教學難點:目的要求3。
三、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
四、教學內(nèi)容與過程:
一、教學目的要求:
1。掌握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中心論點)。
2。學習課文結(jié)構(gòu)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4.掌握課文的論辯語言。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目的要求1、2。
教學難點:目的要求3、4。
三、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四、教學內(nèi)容與過程:
1.預習:看注釋,試譯全文;編提綱,試背全文。
2.簡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并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shù)問題的論爭。全書共七篇,計261章,約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告子》。
3.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學生接力賽誦讀課文,后教師范讀。
(2)教師巡視,釋疑點撥。
(3)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譯。
4.概括課文的中心論點。
5.同桌學生編寫結(jié)構(gòu)提綱。
6.課文重點論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聯(lián)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例子,舉例論證。
(提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陳涉世家》等。)。
7.提問:(1)本文論述的是不是軍事問題?孟子是否主張打仗?
(2)本文論述的作戰(zhàn)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字詞:多音字:夫;一詞多義:利、道、池、兵、之、而;古今異義:親戚、去。
(4)詞性活用:域、固、威。
9.小結(jié):這篇課文運用了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論述了“人和”對于戰(zhàn)爭勝負的決定作用,從而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義。
10.作業(yè):1。領會本文的語言特點。
2.預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并簡要比較兩篇短文的差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七
曾國藩說過:“成大事者必以多得助手為第一要義?!痹鯓硬拍芏嗟弥帜?孟子早在2300多年前就給出了一個答案,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币馑际钦f,如果你懂得真正的管理之道,就會有很多人忠誠地支持你,幫助你,甚至連全天下的人都愿意追隨在你的身后;否則,就不會有多少人對你忠誠,甚至連夫妻這樣的親人都會與你同床異夢。
愛是唯一的管理之道。如果你能夠懂得愛,你就能夠深諳管理學的奧秘。所以,孟子又說:“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弊鳛橐粋€企業(yè)家,你的強大,不是因為你的企業(yè)規(guī)模有多大,也不是因為你的產(chǎn)業(yè)有多么朝陽,甚至也不是因為你的市場營銷有多么強勢,而是因為員工們和顧客們對你認同、愛護與支持。當一個懂得愛的君子和一個不懂得愛的勢利小人對弈的時候,就會因為這樣的認同、愛護與支持,出現(xiàn)仁者無敵的文化現(xiàn)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八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過程與方法:理清論證思路,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重點難點: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資料助讀。
孟子與《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
三、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教師示范誦讀課文,注意讀出文章的氣勢。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jié)奏。
四、精讀課文。
1.學生自由閱讀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zhì)疑、解疑。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1)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異義詞:
委而去之(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畔之(古義: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非不深也(古義:護城河今義:水塘)。
(3)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三里之城(的)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代詞)。
以天下之所順(用)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到)。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連詞,表修飾)。
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然而不勝者(連詞,表轉(zhuǎn)折)。
(4)詞類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5)句子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譯: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翻譯: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翻譯: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抓住具體文句去分析與體會,理清字詞含義,以學生活動為主)。
五、理清思路。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
(學生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開篇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zhàn)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zhàn)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jié)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zhì),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教師依據(jù)學生回答板書,形成背誦思路)。
2、學生嘗試著依照板書背誦課文。
六、問題探究。
教師提示,“六經(jīng)注我,我注六經(jīng)”,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lián)系現(xiàn)實,古為今用,賦予經(jīng)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于“人和”,你是如何認識的?請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七、總結(jié)全文。
在學生小結(jié)的基礎上教師總結(jié)。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理解文意,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jié)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重點難點:
反復誦讀,理解文意,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一、復習檢查。
翻譯下列各句: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譯: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2.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翻譯: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二、繼續(xù)分析課文,感知課文內(nèi)容。
明確: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城一方攻勢很大,“環(huán)而攻之”,結(jié)果攻城失敗“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原因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2.第三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如何?戰(zhàn)爭結(jié)果如何?為什么?
明確: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條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結(jié)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承接問題,教師進一步啟發(fā),回答下列問題。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這幾句話運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辭方法?這幾句話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層次學生回答)。
明確:雙重否定句;排比修辭;極力強調(diào)這種條件的優(yōu)越,以示理應守住。
4.師:從第2、3自然段來看,作者認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有哪些?
明確:天時、地利、人和。
5.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什么?那么孟子認為“人和”包括哪些具體內(nèi)容?
明確: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團結(jié)。
6.作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況會怎樣?不得“人和”,結(jié)果又如何呢?
明確:意思: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運用了排比修辭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氣勢更雄壯、奇?zhèn)?,使人感覺到一種不容懷疑,無可置辯的論辯力量。
作者以“域民”、“固國”、“威天下”為引申推論,推出新的論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內(nèi)容。
三、教師啟發(fā)。
1.要想得人和,君主應該怎樣做呢?
明確:得道,施仁政。
2.孟子的觀點,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義呢?
(學生討論各層次,學生各抒己見)。
歸納:治國、作戰(zhàn)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順乎民心,合乎正義,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敗的。
3.應該怎樣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張?
明確: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diào)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fā)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局限性。
四、自由閱讀課文,爭取當堂背誦。
五、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抽背。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對照注解翻譯課文。
板書設計:
論證簡練嚴謹。
語言氣勢磅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九
教材分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確,突出強調(diào)“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具體地說,就是闡明戰(zhàn)爭的勝敗主要取決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決于統(tǒng)治者是否“得道”。從戰(zhàn)爭談起,最終歸結(jié)到如何治國平天下。
教學設想:教學這篇短文,應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孟子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排比、對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從而認識《孟子》散文的藝術(shù)特點。學習文言文,重在古今對讀,賦予經(jīng)典作品以新的內(nèi)涵,體現(xiàn)文化傳承的特點?;诖?,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xiàn)象。
2、通過學習此文,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學習孟子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3、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并背誦兩篇短文。
4、理解“天時”地利”“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jié)的政治局面的認識。
5、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意。并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
教學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1.誦讀法2.討論點撥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1、資料助讀;2、學生自我閱讀課文,然后結(jié)合資料及文中注解合作翻譯課文,3、齊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積累文言文相關(guān)知識,把握文意,理清說理思路,把握說理方法,4、背誦課文,5、品味語言:延伸拓展,深化對文章觀點的理解。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八年級學習的《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篇新聞報道嗎?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氣勢恢宏的嗎?國名黨自認為西部據(jù)點防守是最強、堅不可摧的,但我西路軍順利攻破了敵人的封鎖取得了勝利,請問塬因是什幺?(“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們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看看孟子是如何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二、資料助讀:孟子與《孟子》。
1、學生回憶上一課學《公輸》一文時,對孟子的了解情況。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戰(zhàn)國初期思想家、政治、教育家。
2、了解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
孟子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的戰(zhàn)國中期,在孔子“仁”學的基礎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一統(tǒng)天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zhàn)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yè),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xiàn)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他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煺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其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向來以雄辯著稱,又善于運用各種驅(qū)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1、學生齊讀,教師指出學生朗讀存在的問題。
2、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下齊讀。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1、學生結(jié)合文中注解自行或合作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zhì)疑、解疑,教師巡視。
3、學生完成翻譯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1)通假字: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異義詞:
叁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內(nèi)城,今義:城市;郭:外城,今義:姓氏)。
委而去之(去:離開。今義:往、到)。
親戚畔之(親戚:親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池非不深也(護城河。今指水塘。)。
(3)一詞多義;。
(4)注意下列加點詞的用法——詞類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使……鞏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a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b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五、朗讀課文,引導理清論證思路,然后背誦課文:
小組合作完成,教師巡視幫助學生解疑惑。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幺?學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間討論、交流。)。
學生小組推薦回答后教師明確。
明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文章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證的?運用什幺論證方法?文章最后得出結(jié)論是什幺?(學生同桌或前后桌之間討論、交流。)。
學生小組推薦回答后教師明確:
——文章開篇提出論點,指出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由此逐層展開,用概括性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作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叁因素在戰(zhàn)爭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戰(zhàn)爭中的“人和”推出治國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jié)論,闡明了“人和”的實質(zhì),即“多助”天下順之”;最后把“多助”與“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論證方法:舉例和對比論證、講道理、類比推理。
2、找出文中排比句并體會其作用。
學生討論回答后明確:
叁個排比,氣勢強烈。從“域民”到“固國”再到“威天下”是治國的順序,必須將前一個階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實現(xiàn)后一個目標,失足層深入地說理,不能顛倒。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有利表現(xiàn)中心,從而得出文章結(jié)論。
這組句子構(gòu)成排比句,從防御一方雖“地利”卻“委而去之”論證了“人和”的重要性,氣勢強烈,強調(diào)“人和”的重要性,有利表現(xiàn)中心。
教學反思:文章短小,生字不多,說理論證的層次分明,對于九年級學生不難理解。本設計合理,也比較實用,教學效果不錯。一節(jié)課能完成教學任務。板書較好地幫助記憶課文內(nèi)容,學依據(jù)板書在幾分鐘內(nèi)生基本能背誦本文。不足的事是給學生討論的時間多了點,導致后面留給背誦時間不夠,多數(shù)學生還不能當堂背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十
一、課前激趣,融洽師生關(guān)系。
師:上課之間,我們先來討論一下各自的身份。你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齊答:學生。
師: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齊答:教師。
二、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習興趣。
生齊答:孔子和《論語》。
師:孔子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記錄孔子和弟子們言行的《論語》,也一直是我國思想文化史上影響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國歷史上做課本時間最長的一本書,也是我國歷史上貢獻成語最多的一本書。大家有興趣來了解這本書嗎?生齊答:有興趣。
三、初讀課文,了解作者作品。
師:好,今天我們先來學習其中的部分章節(jié)--《論語》十則。學習文言文,誦讀是最基本的方法。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讀出韻味、讀出智慧。在讀中領悟文意、在讀中積累語匯、在讀中質(zhì)疑思辨、在讀中陶冶情*。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隨他一起探討有關(guān)學習方法、求知態(tài)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請對照注釋朗讀《〈論語〉十則》。(生放聲朗讀)。
師:大家讀后一定會發(fā)現(xiàn),每一則都有一個“子曰”?!白釉弧笔鞘裁匆馑迹?BR> 生齊答:孔子說。師: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為《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用“子”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
師:《論語》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是封建時代人人必讀的書。請大家拿出我們預習時所做的讀書卡,全班交流,資源共享。
(多媒體出示“作者作品”讀書卡)。
(討論交流,填“作者作品”讀書卡)。
生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魯國人,他長期從事私人講學,曾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晚年回到魯國。
生3: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創(chuàng)辦私學,不問出身貴賤和家境貧富,廣收門徒,先后培養(yǎng)的學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啟發(fā)學生思考問題,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的言論。
生4:孔子自幼聰明好學,他學識淵博,但從不自滿,相傳孔子有門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譽為“賢人”,文中說到子路、子貢都在72位賢人之列,孔子去世了,這些人為他守了3年的墓。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徒弟的言行書,由若干篇組成。全書今本486章,本文選取了10章。雖只是一個零頭,但也可看出這本書形式上的特點,分為兩個方面:1、關(guān)于學習態(tài)度及方法的;2、關(guān)于思想品德修養(yǎng)的,這樣寫體現(xiàn)了“古為今用”的原則。
生5:孔子自幼聰明好學。他學識淵博,但從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其一是:鵝的叫聲為什么大。孔子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么叫聲也很大呢?孔子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學生說,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師?。?BR> 四、讀準節(jié)奏,讀出文言韻味。
師:常言道“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請大家再讀課文,要求對照注釋讀準字音。
(生朗讀課文)。
師:哪位同學來給大家朗讀一遍,看看你是否讀準了字音。
(一生范讀課文)。
師:大家覺得他讀得怎么樣?生1:第一則中的“說”同“悅”,應讀作“yue”;第五則中的“女”同“汝”,故讀作“ru”。
師:“女”在這里為什么讀“汝”?
生2:因為它是通假字。
師:什么叫通假字,誰來說說看?
師:看來同學們還不太理解“通假字”。我來給大家講講:我們的文字是漫漫發(fā)展起來的,最初沒有這么多字,文字的數(shù)量遠遠不能滿足說話的需要,怎么辦呢?就用一個字來表達多種意思。這種用一個字來代替另一個字的文言現(xiàn)象叫做“通假”。
生3:《童趣》中的“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中的“強”同“僵”。
生4:舉一反三。
師:你知道是誰最先提出來的嗎?
生5:孔子。
師:好,注意了平時的課外積累??鬃釉诒疚闹幸蔡岢隽嗽S多學習和做人的秘訣,請大家細讀課文。要求讀準節(jié)奏,讀出文言的韻味。讀準了節(jié)奏,文言文就讀懂了一大半。大家可分四人為一小組互讀互評,將不太理解的字詞找出,抄寫到你的“難句理解”類讀書卡上,然后小組討論。讀書時看誰搖頭晃腦搖得好。(多媒體出示“難句理解”讀書卡)(生搖頭晃腦地讀)。
師:剛才,我看見同學們在下面讀得搖頭晃腦,聽起來很有韻味,誰上臺來搖一搖呢?
生6:(搖頭晃腦地)朗讀第1則。師:很有味道,如果坐在那把椅子上,戴上一幅老花鏡,就更像老先生了。
生7:(踱著方步)朗讀第3、4則。
師:他是一個踱著方步的孔子。
師:我們一起讀一遍,好不好?
生齊讀。
師:有沒有小組解答不了的問題提出全班討論?
生8:前幾則比較好懂,第八則意思我不太理解。師:哪一組的同學能幫他講解一下?
生9:曾子說:“士人不可以沒有寬廣的胸懷和堅強的意志,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理解這一句話并不難。這一則中有一個關(guān)鍵詞“弘毅”,可用換字辦法來解釋,即“剛毅”“強毅”;有的可用加字辦法來解釋,如“任(任務)重(重大)而道(路程)遠(遙遠)”。
生10:成語。
師:大家能不能從文中再舉幾個例子?
生11:溫知知新。
生12:見賢思齊。
生13:學而不厭。
生14:循序漸進。
師:有的同學已將這些成語寫在了讀書卡上?!墩撜Z》中的成語非常豐富,大家下課之后可設置一個“《論語》與成語”專題進行摘抄積累,豐富自己的語言倉庫(多媒體出示:《論語》與“成語”讀書卡)?!墩撜Z》是為現(xiàn)代貢獻成語最多的一本書,我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來看一看。(網(wǎng)頁顯示《論語》中的成語。)。
師:其實除了成語,還有許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膾炙人口。下面請就你最喜歡的幾則當堂背誦??凑l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韻味來,而且談談你的感受,提出你的問題。
生16:這句話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師:這樣理解還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更深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17:只有經(jīng)過艱難困苦的考驗,才能知道一個人的意志是不是堅強。也就是古詩所說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BR> 師:還有哪些同學來背、來讀?
生18:(背誦“曾子”篇)這句話是說:人都要有堅強的意志,要為自己的理想去奮斗,即使是付出了什么,那也是值得的。
生19:學習態(tài)度類、學習方法類、思想品德修養(yǎng)類。
五、讀后思辨,讀出個性見解。
師:在上一節(jié)課的自由背誦中每個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為每人的生活經(jīng)歷不同,閱讀體驗自然也不盡相同。讀著你最喜歡的語句,你是否讀出了一份智慧,讀出了一個自我呢?請大家再品讀這些語句,聯(lián)系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生活體驗談談你的見解。要探究,就應該先找到探究的鑰匙。(1)“說”與“樂”有什么區(qū)別?哪個程度更深?(2)“有朋自遠方來”干什么?想達到什么目的?(3)“人不知”的“人”是誰?“知”意思是“了解”嗎?像這樣的問題還有許多,大家可以充分展開討論。
(生再讀背課文。)。
生1:我特別喜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格言。因為我有一些體會。有時候,我不喜歡做一些事,但有的同學硬要我去做,為了不影響同學間的友誼,我只好順從了。我真想把這句話送給他。師:看來,你與孔子的思想發(fā)生了碰撞,產(chǎn)生了共鳴。下來,你可以與他更深入地交流。
生2:我特別喜歡“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話。因為讀了這句話,我想到了我們校門口的牌子上的“每日三問--今天,我的學習進步了嗎?我的身體進步了嗎?我的品德進步了嗎?”如果我們每天都能這樣問問自己,那我們就會不斷進步。
師:看來,同學們理解很深,真正讀出了智慧,讀出了個性。
六、合作探究,自主實踐活動。
師:有人說,若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1988年初75位諾貝爾獲得主在巴黎集會,發(fā)表了宣言,其中說:“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就要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去尋找智慧。”從中國的孔子這里找智慧,就要從《論語》里面去找智慧。我在讀《論語》時,我的思緒就常常穿越時空走進孔子的那個時代,也許正因為他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任重道遠精神,才與眾弟子無間隔地坐而論道,使那些學說成為中國數(shù)千年綿綿不絕的浩然正氣。我想,孔子這樣做時,一定沒有認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師。他不過是一個童心未泯又熱愛藝術(shù)且善于思想的真誠人罷了。與其說喜歡孔子的學說,不如說更喜歡孔子這個人??鬃拥恼嬲\坦蕩,仍然是我們現(xiàn)代人最需要的品質(zhì)。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請課后廣泛地搜集資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張、他的性格、他的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以我心目中的孔子為題,寫一份讀書報告。古詩文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走近它、熟讀它、背誦它。讓它植根于我們的心靈,伴我們成長。
七、觀看網(wǎng)上文獻資料片《文化巨人--孔子》第九集《中庸至德》(/2550/jrkz/)。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十一
一、閱讀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問題。(40分)。
天時不如地利,(a)。叁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b),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c),,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將上文(a)(b)(c)叁處補充完整并翻譯所補充句子。(9分)。
(a)。
(b)。
(c)。
2.上文選自《孟子?公孫丑下》,《孟子》是所作,家經(jīng)典之一。(2分)。
3.孟子名,字,時期的家家,家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地位僅此于孔子,后世常以“”并稱,被推尊為“”。(7分)。
4.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10分)。
(1)叁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郭:
(2)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環(huán):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十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經(jīng)典之作,鑒于是誦讀欣賞篇目,在設計教案時,注重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在備課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同時,以誦讀為主線,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誦讀、點撥、討論、質(zhì)疑等方法,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節(jié)課的教學實施過程由幾個板塊內(nèi)容構(gòu)成:第一板塊“整體感知,誦讀訓練”;第二板塊“深入文本,品讀賞析”,具體又分合作探究、疑難字詞釋義,探究文章主旨、賞析論證藝術(shù),吟哦諷誦、積累經(jīng)典;第三板塊“古為今用,拓展遷移”,設計一道開放性思考題談談“和”的新意,力爭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和運用現(xiàn)代觀念的角度來理解和評價文章內(nèi)容,注重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培養(yǎng)學生主動閱讀文言經(jīng)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吸取民族智慧;豐富學生傳統(tǒng)文化積累,積淀傳統(tǒng)文化底蘊,應當成為所有教師在教授經(jīng)典文言文時的終極追求。
由此,我想到備課不但包括備教材、備學生,而且還應該包括備自己——以最好的'狀態(tài)進入課堂。不管是穿著、心情還是精神氣質(zhì),都要使自己達到最理想的狀態(tài)。因為課堂是神圣的,師者的形象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竇桂梅老師說:“站在講臺上,我就是語文?!币粋€舉止從容大方、吐高雅、智幽默的教師肯定會贏得學生敬佩和愛戴。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那么,我為什么會在這節(jié)課上不在狀態(tài)呢?其實每一周的開始上課的狀態(tài)都不是太好。這可能與雙休日的休息有關(guān)。在家還沒有休息夠,又要進入緊張的工作之中了,心理上多少有些不情愿。我了解到有不少老師也有這種表現(xiàn)。其次課前的注意力沒有在備課上。以為課已經(jīng)準備好了,教案也寫成,課文以往教了好幾遍,也再熟悉不過了,認為沒有必要準備了。于是就不再思考教學上的事情了。
還有,在課堂開始時導語沒有做好。開頭很重要,它甚至影響著一節(jié)課的質(zhì)量。在上課時我說:“在戰(zhàn)國時代,戰(zhàn)爭頻繁,人民深受戰(zhàn)爭之苦。繼孔子之后,一位儒家大師出現(xiàn)了。大家說他是誰?”學生很容易就能回答是出孟子。“他有什么政治主張呢?”我接著問。這下學生沒有回答上來。出乎了我的意料,因為學生在七年級時學過中國古代史,回答這個問題并不難。但是70多個學生中就沒有一個能回答上來。這令我比較失望,影響了接下來的上課心情。
大凡成功的教師都善于調(diào)節(jié)自己。根據(jù)實際情況調(diào)節(jié)教學進度,調(diào)節(jié)教學策略,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這是教學機智,唯有在實踐中不斷地鍛煉才能養(yǎng)成。
我串講了課文以后,讓學生討論了以下幾個問題:
1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作者是怎樣一步步論證中心論點的?
3文中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和修辭方法?它們分別有什么作用?
4孟子的政治主張對今天有什么指導意義?
這幾個問題只要略動腦筋都能回答上來。因此,我沒有讓學生討論,而是引導大家把答案說出來。這也是課堂上做得不足之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十三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文中“域民”、“固國”、“威天下”的解釋全錯的一組是()。
a.領域里的百姓、牢固的國家、威風的天子。
b.限制百姓、牢固的國家、威風的天子。
c.領域里的百姓、鞏固國防、威風的天子。
d.領域里的百姓、牢固的國家、威震天下。
2.將“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3.“戰(zhàn)必勝”根本原因是(用原文的詞語回答)。
參考答案:
1.a(chǎn)。
2.失去道義到了極點,所有的人都會背叛他。(意對即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十四
1、知識目的:積累文言詞語,領會課文內(nèi)容及論文特點。
2、能力目的:培養(yǎng)以詞造句的能力,論文寫法能力。
3、德育目的:以君者應以"人和"為本,為人者應以"做人"為根。
4、情感目的:以朗讀感染學生,創(chuàng)設漸入學習佳境的氛圍。
5、把理解詞義和背誦第四段立為教學重點。
7、運用朗讀法、討論法、練習法進行教學。
圍繞教材以書注為主加以突破重點,通過朗讀達到熟悉以至背誦的目的;難點的突破放在"人和"與"得道多助"的關(guān)系上。
1、領會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重要思想及社會意義。
2、掌握論文的多種論證方法及結(jié)構(gòu)。
3、鞏固排比、對比等方法。
4、背誦并默寫重點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十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經(jīng)典之作,鑒于是誦讀欣賞篇目,在設計教案時,注重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在備課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同時,以誦讀為主線,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誦讀、點撥、討論、質(zhì)疑等方法,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一板塊“整體感知,誦讀訓練”;
第三板塊“古為今用,拓展遷移”,設計一道開放性思考題談談“和”的新意,力爭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和運用現(xiàn)代觀念的角度來理解和評價文章內(nèi)容,注重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培養(yǎng)學生主動閱讀文言經(jīng)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吸取民族智慧;豐富學生傳統(tǒng)文化積累,積淀傳統(tǒng)文化底蘊,應當成為所有教師在教授經(jīng)典文言文時的終極追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十六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先秦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有權(quán)威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稱,被尊為“亞圣”。
政治主張:施行仁政?;緝?nèi)容是:“制民之產(chǎn)”、“省刑罰,薄稅斂”。理論根據(jù)包括兩個方面:政治理論是民本論,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與民同樂”,這也是他認為施行仁政的必要性。哲學理論是性善論,他認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分別是“仁”、“義”、“禮”、“智”的四端,由此闡述了施行仁政的可能性。
散文特點:具有論說文的特征,富有氣勢而筆鋒犀利。
《孟子》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F(xiàn)存七篇:《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計261章,約3.5萬字。內(nèi)容主要是記錄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的論爭。
《孟子》在漢代開始受到重視,最早的注本是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十四卷。韓愈及宋代理學家將之發(fā)揚光大,朱熹把《孟子》列為“四書”之一,并撰寫了《孟子集注》。較為詳備的注本是清代焦循的《孟子正義》。
孟子生活在社會動蕩不安的戰(zhàn)國中期。當時,七個大國的諸侯“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君貴民輕,人民生活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孟子·滕文公下》一文就深刻地揭露了這種“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的不平等的悲慘現(xiàn)實。面對這種情況,孟子對不義戰(zhàn)爭提出了質(zhì)疑,主張以“仁政”一統(tǒng)天下,在當時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本文就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比如一座)方圓三星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nèi)部團結(jié)啊。
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從田野中發(fā)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yè),(通過這些)來讓他內(nèi)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干。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nèi)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xiàn)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nèi)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清代人李耆卿在《文章精義》中對《天時不如地利》的評論:“《孟子·公孫丑下》首章起句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路?段。第1段說天時不如地利,第2段說地利不如人和,第3段專說人和,而歸之得道者多助。一節(jié)高似一節(jié),此是作文中大法度也?!?BR> 今人馮其庸在《歷代文選》中對《天時不如地利》的評論:“孟子一貫主張行仁政,反對當時統(tǒng)治階級為了爭城奪地而進行的不義戰(zhàn)爭,在這一節(jié)文章里,他認為在戰(zhàn)爭中,得天時之利不及得地利之利,得地利之利則又不及得人和之利,孟子這里所說的‘人和’是指人心所向,也即是內(nèi)部的團結(jié)。同時,孟子又認為只有得道(指行‘仁政’)的人才能得到這種‘人和’,所以他認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一定會得到勝利,失道者一定要失敗。孟子的這種思想,在當時是很卓越的,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積極意義?!?BR> 今人李炳英在《孟子文選》中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評論:“此章說明有作為的人物的成就是艱苦奮斗的過程,是沒有安閑平順的道路可走的。人們要能正視矛盾,經(jīng)受折磨,奮勇前進,不在任何困難和失敗下低頭,經(jīng)得起考驗,才能煉就擔當‘大任’的力量和本領。而艱苦的客觀環(huán)境,正是培養(yǎng)和增長這種精神的有利條件。如果避免矛盾,畏難敬安,任運流轉(zhuǎn),那就會墮落腐化,自取滅亡。所以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在人如此,作為一個‘國’來說,也是從艱苦奮斗中成長起來的?!?BR> 原文: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氏守節(jié)。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學為喪葬,躃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崩^而遷于學宮之旁。每月朔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彼炀佑诖?。
譯文: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jié)。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本碗x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庇謱⒓野岬綄W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本驮谶@里定居下來了。
評點:(孟母是一個善于教子的母親,“孟母三遷”、“孟母對織”的教子故事幾乎家喻曉除此之外,《韓詩外傳》還記載了他教育孟子認識自己的過失,自責自律的故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十七
文言文是我們語文教學研究方向的一個重要組成,但以前上文言文,我也很少去想讀寫的結(jié)合,上完基本的字詞梳理,講完課文內(nèi)容理解,可能這個文言篇目就“充分的被挖掘了”。當我們組確定了這個研究方向,我們都很感興趣,這個點應該有所突破。
結(jié)合我的學生寫作議論文的水平,我認為他們大多數(shù)有比較豐富的素材積累,能夠選擇恰當?shù)恼摀?jù)。但大部分學生的議論文寫作存在這樣的問題:提出論點后就單擺事實論據(jù),羅列一通以后萬事大吉,沒有意識到“擺事實”只是手段,“講道理”才是目的。兩者相輔相成,以為用事實就能將道理顯現(xiàn)出來,所舉的事例常常屬于同一個層面,思維的縱向深入做不到位,不能結(jié)合論據(jù)上臺階,作深入的分析闡釋。
因此,我選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的善于辯論,思想深刻。研究孟子的文章如何做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是很有內(nèi)容可挖掘的。解決這個問題的關(guān)鍵就在于幫助學生樹立縱向展開議論的意識,并且有效的引導他們?nèi)ニ伎嘉谋臼侨绾巫龅?,得到啟示,列出方法,同時運用到作文修改的過程中,完成教學。
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廣受啟發(fā),在楊瓊老師的《端午日》和谷潤老師的《往事依依中》我明白了課堂要設計一個主問,要能夠一線貫穿;在廷梅上《幼時記趣》時我感受到講好一篇課文,抓住一個點,提出一個主問,解決一個問題是踏實而有效的教學。在鄭桂華教授的講座中,我了解了課堂教學設計的點應該是尋找學生的未知,設計的區(qū)域要找準。這堂課是工作室這個平臺教會我的。
在磨課的過程中,我仔細的辨析我設計的是不是到位,有沒有緊扣的設計的初衷,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不是有效,整理學生的反饋,同時也進一步對教學的設計做修改。我和廷梅在交流的過程中得到很多啟示,其中她建議我用改寫的方式對比原文真是絕妙的,真的很感謝工作室的同仁給與的無私幫助!
因為同是國培老師來我校聽課的緣故,有幸課后還能得到專家的點評,課后成巧云老師說道:“這是有效的課,落的實的課?!ぁぁぁぁぁぁ苯o了這堂課很多的肯定,也給了我鼓勵。學生回來也跟我說:“老師,我現(xiàn)在終于明白點議論文怎么寫好了。”能完成我上課的初衷,這是欣慰的。
當然,我也知道自己有很多的不足,我自己要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首先,在點評學生的環(huán)節(jié)中我沒有能很到位的進行指導,這也是缺乏經(jīng)驗的緣故。其次:在設計選題《小議勤奮》的環(huán)節(jié),我應該選一個更能切合學生實際的問題,或者讓學生有更多選擇的開放性材料,讓學生自己命題,或許能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并鍛煉學生提煉觀點深入論證的能力。
總之,沒有完美的課堂,只有一顆虛心求教的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十八
課時安排:本文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戰(zhàn)國七雄”導入??對戰(zhàn)國中期社會和人民生活狀況的介紹,由“諸子百家”導入??對孟子及《孟子》的介紹。
二、初讀課文,利用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三、再讀課文,注意停頓和輕重音。
四、齊讀課文,讀完后教師進行糾偏和誦讀指導。
五、散讀課文,結(jié)合課下注解以及工具書了解文章大意。
教師對于學生討論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礎上,給出自己的看法:從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內(nèi)容是有關(guān)戰(zhàn)爭方面的。第二段從攻城方的角度寫,雖然攻打的是個小城,也選擇了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但是沒有選擇有利于進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勢,所以“不勝”而返,從而強有力地證明了“天時不如地利”的觀點。第三段從守城方的角度寫,守城者據(jù)守著“高城”“深池”,擁有堅利的兵革、豐盛的米粟,卻棄城而逃,顯然是因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論點,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條很重要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原則。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內(nèi)容,涉及到“封疆”、“固國”、“兵革”、“畔之”、“攻”、“戰(zhàn)必勝”,這些都是描寫戰(zhàn)爭的詞語,可見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寫有關(guān)戰(zhàn)爭方面的內(nèi)容,但作者的態(tài)度不是鼓吹戰(zhàn)爭制勝,而是反對不義戰(zhàn)爭,反對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認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那戰(zhàn)爭靠什么制勝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張: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由此引申出的結(jié)論就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勝仗。從這段看,作者只是以戰(zhàn)爭為例,落腳點是要談治國之道,具體來說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為本文的中心論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
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論證思路是什么?
明確:層進式論證。
八、整理字詞及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第二課時(學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由六名學生講故事。
故事內(nèi)容: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二、討論:從這些故事中總結(jié)共同的規(guī)律。
明確:要成就大事業(yè),必須經(jīng)過一番艱苦的磨練。
啟發(fā)提問:怎樣才算艱苦的磨練呢?
三、初讀第二段,結(jié)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明確:前提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目的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五、學習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論述層次。
明確:先舉人的例子,從正面說理,談“犯錯”與“改錯”的關(guān)系,談“內(nèi)心憂困、思慮阻塞”與“有所作為”的關(guān)系,談如何讓想法為人所知,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接著舉國家的例子,從反面說理,談國家如果沒有“內(nèi)憂”與“外患”就要滅亡,論證“死于安樂”的觀點。
六、比較兩篇文章的論證方式。(見“擴展資料”部分)。
七、討論: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談談對于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樹立什么樣的憂患意識。教師總結(jié)討論情況。
八、整理字詞和文化常識,熟讀成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十九
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順暢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3.積累文言詞匯。
4.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1)順暢朗讀、背誦文言課文。
(2)積累文言詞匯。
1.朗讀課文,盡量能瑯瑯上口。
1.作家作品簡介。
〈孟子二章〉選自〈孟子·公孫丑〉,題目是編者加的。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主張行“仁政”以統(tǒng)一天下,曾游說梁、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存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shù)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解題。
本文是一篇短論,論述了戰(zhàn)爭中民心背向的問題,指出民心所向,是戰(zhàn)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戰(zhàn)爭勝負中的決定性作用,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要注意正音,讀得順暢)。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天時不如地利:天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地利,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不如,比不上。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孟子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概括有利于作戰(zhàn)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三里之城:周圍三里(那樣的小)城。
七里之郭:郭,外城。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環(huán),圍。而,表轉(zhuǎn)折,卻。
夫壞而攻之:夫,句首發(fā)語詞。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池非不深也:池,護城河。
兵革非不堅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甲衣。堅利,堅固鋒利。
米粟非不多也:米粟,指糧食。
委而去之:委,放棄。去,離開。意思是棄城而逃。
5.請學生翻譯第4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限,這里意思是限制。以,憑,靠。意思。
是使人民定居下來(不遷移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固國,鞏固國防。
威天下之以兵革之利:威,震攝。兵革之利,武器的強大。
寡助之至:之,動詞,到。至,極點。
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天下順之:順,歸順,服從。
故君子有不戰(zhàn):故,所以。有不戰(zhàn),不戰(zhàn)則已。
6.請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l—3段)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決定戰(zhàn)爭勝負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層(1段):總論。擺出觀點,提摯全文。
第二層(2段):從進攻一方的失利論證“天時不如地利”。
第三層(3段):從防御一方的失利論證“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則“戰(zhàn)必勝”。
7.提問:“人和’與下文所說的“道”是什么關(guān)系?
討論并歸納:“道”即指仁政?!暗玫馈本褪鞘┬腥收?。施行仁政則。
“多助”,“多助”則“天下順之”,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8.提問:本文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9.提問:文章第3段運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討論并歸納:運用雙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強語言氣勢的作用,極言防御一方地利條件的優(yōu)越。
10.提問:文章第4段運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討論并歸納:
(l)運用排比句,再次強調(diào)“地利”不足恃。
(2)運用對比手法,把“得道者”與“失道者”的后果進行對比,點明文章主旨。
11.提問:本文的論證方式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先擺出觀點,用概括性很強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一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zhì)。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zhàn)必勝矣”作結(jié),突出地說明“人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1.古今異義。
郭
古義:外城七里之郭。
今義:姓氏。
池
古義:護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義:池塘。
去
古義:離開委而去之。
今義:到……去。
親戚。
古義:內(nèi)親外戚親戚畔之。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guān)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委
古義:放棄委而去之。
今義:委任。
域
古義: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義:地域。
是
古義:這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今義:判斷動詞。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親戚畔之。
3.虛詞。
之
代詞他親戚畔之。
助詞的`三里之城。
動詞到寡助之至。
而
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例。
表修飾著、地夫環(huán)而攻之。
表轉(zhuǎn)折卻、但是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題。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言文字,回答問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l.在上文的橫線上填入課文原文。
2.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_____。
3.對“域’“固”“威”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疆域固定震懾b.區(qū)域固守威嚇。
c.限制鞏固震懾d.限制鞏固威逼。
4.“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正確的翻譯是()。
a.所以君子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b.所以君子不喜歡戰(zhàn)斗,可打仗就能夠勝利。
c.所以君子見機行事,打不勝就不打,打得勝才打。
d.因為君子不主張戰(zhàn)爭,所以他打仗就一定勝利。
5.作者認為“戰(zhàn)必勝矣”的原因是()。
a.使人民定居下來,不要遷往別處。
b.依靠武力強大、地勢險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d.實行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
1.朗讀課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盡量熟讀成誦。
2.查字典,看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孟子認為人才是艱苦環(huán)境造就的,有了艱苦環(huán)境的磨煉,才能使人性格堅韌、頑強,才能擔負重大的使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是怎樣論述這個問題的。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學生齊讀,要注意正音,要讀得順暢)。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發(fā),起,指被任用。畎畝,田間、田地。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舉,被舉用,被選拔。版筑,筑墻的時候在兩塊。
夾板中間放土,用杵(chu)搗土,使它堅實。筑,搗土用的杵。
膠鬲舉于魚鹽之中:魚鹽,販賣魚和鹽。
管夷吾舉于土:士,獄官。舉于上,從獄官手中被釋放并被錄用。
孫叔敖舉于海:海,在海邊(隱居)。
百里奚舉于市:市,市井之間。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大任,重大的責任,擔子。也,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頓一下,后半句將要加以解說。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動用法,使……痛苦??嗥湫闹荆顾麅?nèi)心痛苦。
勞其筋骨:勞,使動用法,使……勞累。勞其筋骨,使他筋骨勞累。
餓其體膚:餓,使動用法,使……饑餓。餓其體膚,使他身體餓瘦。
空乏其身:空乏,使動用法,使……貧困??辗ζ渖?,使他受貧困之苦。
行拂亂其所為:行拂,所行不順。亂,使動用法,使……額倒錯亂。
亂其所為,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
所以動心忍性: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動心忍性,動和忍都是使動用法,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
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增加。曾,同“增”。
4.請學生翻譯第3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人恒過:恒,常。過,犯錯誤,犯過失。
然后能改:然后,這樣以后。
困于心:內(nèi)心優(yōu)困。
衡于慮:思緒堵塞。衡同“橫”,梗塞,指不順。
而后作:而后,這樣以后。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征于色:征驗于顏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xiàn)在顏色上。
發(fā)于聲:意思是吟詠嘆息之氣發(fā)于聲音。
而后喻:喻,被人了解。
入則無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國內(nèi)。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土,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拂同“弼”,輔佐。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國外。敵國,敵對的國家。外患,外來侵略的憂患。
5.請學生翻譯第4段,注意以下詞語的解釋。
然后知生于憂患:生于憂患,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fā)展。
而死于安樂也:死于安樂,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6,請給文章分段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l、2段):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yè),就必須先在生活、思想和行為等方面都經(jīng)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煉。
第一層(1段):舉歷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跡加以概括。其共同點是,在經(jīng)歷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yè)。
第二層(2段):從上述事實歸納出作者的觀點。
第二部分(3段):從正反兩面論證經(jīng)受磨煉的益處。
第三部分(4段):歸納全文中心論點。
7.提問:本文的論證方式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將中心論點放在簡末進行歸納。全文先論證“生于憂患”,方法是先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作者的觀點,然后從理論上加以說明。再論證“死于安樂”,高度概括歷史上大量安樂亡國的事實加以說明。論證“生于憂患”是全文的重點。
8.提問: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
討論并歸納:本文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的事跡,用排比句式,每一個歷史人物的事跡只用一句話概括,這樣增強了語言的氣勢。
1.詞性活用:
苦、勞、餓、空乏、亂、動、忍都是形容詞或動詞的使動用法,翻譯時,
要譯成“使……”
2一詞多義:
用
國防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國家國恒亡。
拂
不順行拂亂其所為。
同“弼”,輔弼入則無法家拂士。
3.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橫”,梗塞,指不順衡于慮。
拂同“弼”,輔弼入則無法家佛士。
4.虛詞。
于
從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給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而死于安樂也。
以
憑以天下之所順。
用來所以動心忍性。
1.完成課后練習三、四題。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文言文中有一些形容詞或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可譯為“使(讓,把)”+賓語+動詞(形容詞)請照下面例子翻譯下列加點的詞。
例:必先苦其心志。
譯: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
1.勞其筋骨。
譯:
2.餓其體膚。
譯:_。
3.空乏其身。
譯:_。
4.行拂亂其所為。
譯:_。
5.所以動心忍性。
譯:_。
(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狈g最準確的一項是()。
a.在憂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樂中死去。
b.出生在憂傷和病痛的時候,卻死在安樂幸福之中。
c.生存在憂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樂之中。
d.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fā)展,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亡。
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
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地。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從田野中發(fā)跡,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俄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yè),(通過這些,)來讓他內(nèi)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干。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nèi)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xiàn)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而一個國家,內(nèi)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二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第六冊第十八課,屬第五單元(先秦史傳散文單元)的一篇課文。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所選課文是先秦諸子散文。學習這些課文,有助于學生認識古代社會,增進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今天我上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借著寫教學反思的機會,我就談談在這次開課中的“得”與“失”。
文言文的學習應該有著豐富的內(nèi)容。它不只是理解詞義、句義,不只是積累文言文的實詞、虛詞和學習幾個句式。它既是語言的學習,又是文學的欣賞,更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1、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安排了《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語文綜合活動,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來了解孟子生活的年代和他思想的精髓。并指導他們分類整理。這樣活動就能為文本服務,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
2、讓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在小組交流中可以質(zhì)疑,互相解決問題,交流閱讀文言文的方法。
3、用讀書卡片的形式歸納整理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溫故而知新”,這樣可以鞏固學習的成效。
4、在問題的探究中理解課文。引導學生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
1、學生在匯報自己的翻譯情況時沒能注意形式的變化,使得氣氛較沉悶,學生注意力沒能高度集中。
2、文言文應該在誦讀中理解,但我考慮到課堂的完整性沒有充分的讓學生接觸文本,朗讀不到位。
3、我設計的整理活動形式很好,但學生要有時間整理消化,最好把它放在《孟子》二章學完后做效果會更好。
4、在學生討論中心論點時,沒有緊緊圍繞論點和論據(jù)的關(guān)系展開討論,使得學生的理解還不夠到位。
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用一位老師的話說:“教師課堂設計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應該是為學生服務的,應該務實,把每個問題都要講透,這樣學生才會有所得?!蔽蚁胱裱逃虒W規(guī)律的'課堂設計才會出彩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經(jīng)典之作,鑒于是誦讀欣賞篇目,在設計教案時,注重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在備課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同時,以誦讀為主線,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誦讀、點撥、討論、質(zhì)疑等方法,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節(jié)課的教學實施過程由幾個板塊內(nèi)容構(gòu)成:第一板塊“整體感知,誦讀訓練”;第二板塊“深入文本,品讀賞析”,具體又分合作探究、疑難字詞釋義,探究文章主旨、賞析論證藝術(shù),吟哦諷誦、積累經(jīng)典;第三板塊“古為今用,拓展遷移”,設計一道開放性思考題談談“和”的新意,力爭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和運用現(xiàn)代觀念的角度來理解和評價文章內(nèi)容,注重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培養(yǎng)學生主動閱讀文言經(jīng)典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吸取民族智慧;豐富學生傳統(tǒng)文化積累,積淀傳統(tǒng)文化底蘊,應當成為所有教師在教授經(jīng)典文言文時的終極追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二十一
講完《敬業(yè)與樂業(yè)》,學生對議論文有了一定地把握,于是突發(fā)奇想講《孟子》兩章,試探學生對議論文的掌握情況,沒想到收到的效果較好。
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時,還沒讀完課文,就有學生洋洋得意地以為自己一語道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待讀完全文后,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老師,我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才是本文的中心論點。”詢問理由,學生卻默默無語。
“看來我們學習議論文的旅程才剛剛開始?。 蔽也唤袊@到。引導學生再讀文本時,很多學生似乎為自己的觀點找到了相應的理由,這時我卻不急,讓學生討論后再明確告訴我——————————(3分鐘后)。
甲說: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BR> 這是舉例論證,作者舉了攻城和守城的例子,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
乙說: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學生對兩位同學的觀點都很贊成,但根本性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看來兩位同學說的都沒錯,難道本文有兩個論點?”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學生若有所思......
不一會,沒等老師說話,學生竟自主地活動起來,似乎早已把我拋在了腦后。
有的說:“道”不就是儒家提出的“仁愛待人”嘛!實施仁政就能達到“人和”,所以作者的觀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說人和的重要性。
也有的說:施行仁政就能得到民眾的擁護,反之,民眾就會背叛他,這才是作者的觀點。
“看來我們同學都在很用心地思考問題,但讀書還要做到精、細,尤其是大家之作,他們在詞句上是很講究的,所以,希望我們同學能夠再讀,再思考”。我又一次強調(diào)。
當學生再一次審視作品的時候,有的學生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般驚喜,原來他們發(fā)現(xiàn)了文中的一個詞“故曰”。
“故有何意?。俊蔽以囂街鴨?。
“故在這里是‘所以’的意思。”
“哦,老師我明白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本文作者提出的觀點,通過進一步論證得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jié)論。”
噢......
不用我多說,學生似乎已經(jīng)解開了疑惑。
這樣一來,學生很好的找到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也很自然地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當然論證方法的運用也相應地得到了解決。
把學習的自主權(quán)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在思考和探索的過程中進行學習,這樣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學習動力,還可以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相應的樂趣。尤其在語文教學當中,每一個單元都會出現(xiàn)同一文體的文章,如果教師把每一篇文章都按照一種模式來處理,那么學生會覺得每一節(jié)課都是在重復上演昨天的故事,當然也就會漸漸地對語文失去了興趣。適當?shù)臅r候,教師不妨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去探索,因為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所以在解決較容易的問題時他們會獲得一種成就感,如果學生在探索的過程當中出現(xiàn)了不同的意見,那么不用教師說,他們也一定會為自己的說法找理由,這時教師就可以適當?shù)剡M行點撥引導,但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學生,這樣很容易讓學生成為知識虔誠的接受者,所以,我認為教師的引導要做到適時、適度。這樣,學生才能從內(nèi)心深處表達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這樣的課堂對于學生來說才算是真正達到了“有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二十二
一、學習目標:
1、掌握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中心論點)。
2、學習課文結(jié)構(gòu)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掌握課文的論辯語言。
二、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1、掌握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中心論點)。
2、學習課文結(jié)構(gòu)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學習難點:
掌握課文的論辯語言。
三、學習過程:
1.預習:看注釋,試譯全文;編提綱,試背全文。
與孔子合稱“孔孟”,并有“亞圣”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shù)問題的論爭。全書共七篇,計261章,約35000字?!兜玫蓝嘀?,失道寡助》選自《告子》。
3.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全體誦讀課文,教師再范讀。
(2)教師巡視,釋疑點撥。
(3)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譯。
4.概括課文的中心論點。
5.同桌學生編寫結(jié)構(gòu)提綱。
6.課文重點論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聯(lián)系以前學過的課文例子,舉例論證。
(提示:《陳涉世家》等。)。
7.提問:(1)本文論述的是不是軍事問題?孟子是否主張打仗?
(2)本文論述的作戰(zhàn)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
(3)字詞:多音字:夫;一詞多義:利、道、池、兵、之、而;古今異義:親戚、去。
(4)詞性活用:域、固、威。
從而闡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義。
四、當堂練習。
一、文學常識填空:
1、孟子,名?????。????時期???????學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記錄?????????????的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共七篇。南宋朱熹將《孟子》、?????、???????、??????并稱為“四書”。
二、解釋一詞多義:
道:1、會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無道,誅暴秦(??)。
固: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2、池非不深也(????)。
國: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2、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三、解釋加點詞:
1、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2、夫環(huán)而攻之(????)。
3、是天時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堅利也(????)。
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四、翻譯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4、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問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2、從上文看,得“人和”的實質(zhì)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是??????????????????。
4、現(xiàn)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義,請結(jié)合你的生活,談談對“道”的理解。
5、請寫出一句與“人和”有關(guān)的名言警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篇二十三
知識目標。
.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xiàn)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
.反復誦讀,理解文意,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于憂患”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
學習文言文的關(guān)鍵是誦讀。特別是像《孟子》這樣富于文采的,誦讀顯得尤其重要??赏ㄟ^不同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美讀課文,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討論點撥法。
3.競賽法。
4.比較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師生共同研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積累文言文相關(guān)知識,把握文意,理清說理思路,把握說理方法,品味語言:延伸拓展,深化對觀點的理解。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那財氣勢恢宏的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嗎?西路軍勝利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們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層探究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
二,資料助讀。
孟子與《孟子》。
孟子,名軻(“孟子”是人們對他的敬稱),鄒人,是孔子之孫孔僅的再傳弟子。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辯論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圣”之稱。
游說于齊梁之間,沒有被重用,退而與其門徒公孫丑、萬章等著書立說。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恢復“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時又主張“民為貴”君為輕”,稱暴君為“一夫”,認為人性本善,強調(diào)養(yǎng)心、存心等內(nèi)心修養(yǎng)的工夫,成為宋代理學家心性學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順元年封為鄒國亞圣公,明嘉靖九年定為“亞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于孔子。思想事跡大都見于《孟子》一書。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個人修養(yǎng),倫理道德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等合著的。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孟子》向來以雄辯著稱。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出于對當時執(zhí)政者貪婪殘暴行徑的憤慨,對掙扎在苦難中人民的同情,對別家學說的敵視,對貫徹自己.主張的強烈愿望,以及那種“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的救世責任感?使孟子的激切、剛厲、理直氣壯。他又善于運用各種驅(qū)誘論敵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筆鋒咄咄逼人。
2.寫作背景。
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zhàn)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yè),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xiàn)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注意把握字音,停頓、重音。
2.教師示范背讀課文,注意讀出的氣勢。
3.學生齊讀課文,教師稍作朗讀指導。
注意排比句的節(jié)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四、譯讀課文,把握文意。
.學生自行翻譯課文,圈點勾畫,標示出疑難詞句。
2.小組討論,質(zhì)疑、解疑。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內(nèi)外城之分,“城”為內(nèi)城,“郭”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實指,說明城邑之小。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詞用,即“這(就是)”的意思,與“也”合用,構(gòu)成判斷,意思是“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jié)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釋為“限制”,名詞作動詞用。
“固國”“固”,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使國鞏固”。
“威天下”:“威”,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作“威懾”講。
“寡助之至”:“之”,動詞,作“到”講。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教師引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
教師分發(fā)文字資料,內(nèi)容如下:
通假字: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古今異義詞。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內(nèi)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
親戚畔之。
池非不深也。
一詞多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
三里之城。
封疆之界(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委而去之(代詞)。
以天下之所順(用)。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到)。
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
注意下列加點詞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環(huán):名詞作狀語。
圍
(5)古今異義。
親戚:(古)父母兄弟;(今)有婚姻關(guān)系的去:(古)離開;(今)到。
池:(古)護城河;(今)池塘。
(6)補充重點實詞。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糧食。
天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
地利: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條件。
人和: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城:內(nèi)城。
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定居下來不遷移到別處,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固,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
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五、思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講析課文。
明確: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diào)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zhì)上是重在前二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diào)指出各種客觀條件及諸多的因素在戰(zhàn)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亦極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提問: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明確:
2、3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jù)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qū)區(qū)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攻戰(zhàn)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zhàn)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zhàn)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歸納: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提問: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么還要寫第4段?
引導學生討論后明確: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fā),將論點的范圍由戰(zhàn)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xiàn)了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
注意下列詞語:
“故曰”,在中起承接作用?!肮省币还P概括了上文三段,“曰”總領發(fā)起下文議論。
“君子”,即中所說“得道者”。
2.具體理解。
討論:本段(第二段)擺出了什么論據(jù)?有何作用?
圍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勝。論證了中心論點的前半部分內(nèi)容:“天時不如地利”,強調(diào)了“地利”重要性。
本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句式上有何特點?討論其作用?
學習第四部分,討論:、劃出文中的排比句,說說其作用。
從反面推論,指出“城民”“固國”“威天下”應當依靠“人和”,有很強的說服力。
2、在此基礎上,作者得出什么結(jié)論?
3、“人和”的實質(zhì)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4、下文作者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對比論證。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總結(jié)全文,深化論點。
理清結(jié)構(gòu):本文按“提出論點-分析論證-得出結(jié)論”的順序給本文劃分層次。
六、總結(jié)升華。
教師提示,“六經(jīng)注我,我注六經(jīng)”,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聯(lián)系現(xiàn)實,古為今用,賦予經(jīng)典作品以時代意義;對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認識的?請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討論。
生1:我覺得“人和”就是拉幫結(jié)派,君不見,人世間,團團成伙好辦事。
生2:日本某些反華勢力,擅自篡改歷史教科書,結(jié)果招致了國內(nèi)外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弄得眾叛親離;正應了孟子這句古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這一主張,強調(diào)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fā)展特定階段中的遠見卓識。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這就使他的觀點不可避免地帶有了時代的局限性。
生5:強權(quán)只能橫行一時,絕不可能橫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發(fā)展到今天,雖然歐美發(fā)達國家相對來說仍然處于支配地位,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大國的霸權(quán)地位已處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正在成為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guān)系的準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將會成為21世紀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觀念。
生6:在當今社會,什么是合乎“道義”的?什么是不合乎“道義”的呢?
教師明確,也許可以這樣回答;第一,合乎國家與國家平等的原則,也就是說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在平等的原則下參與國際事務,第二,有利于維護和平共處,這是鑒于20世紀的戰(zhàn)爭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維護和平,避免戰(zhàn)爭,對21世紀人類社會發(fā)展是至關(guān)重要的?!暗玫蓝嘀?,失道寡助”這一中國儒家的思想作為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受到我們的重視。
七、歸納全文。
提問: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zhàn)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fā),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shù)和極強的邏輯性。
2.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jié)構(gòu)縝密。
提問:應該怎樣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張?
充分討論明確: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diào)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fā)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局限性。
八、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2.整理課堂發(fā)言,寫一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