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乱码视频,日韩 欧美 国产 动漫 一区,97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国产,中文字幕亚洲图片

      1. <legend id="ppnor"></legend>

      2. 
        
        <sup id="ppnor"><input id="ppnor"></input></sup>
        <s id="ppnor"></s>

        反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通用15篇)

        字號:

            總結是我們人生的摘要,讓我們能夠更加明確自己的方向和目標。寫總結時,我們要注意避免夸大和夸張,保持客觀、中肯的態(tài)度,傳遞真實的信息??偨Y范文是對學習、工作和生活等方面進行總結和歸納的典型案例和優(yōu)秀作品。
            反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1、使學生經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反比例的量的過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學生在認識成反比例的量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數(shù)量之間相依互變的關系,感受有效表示數(shù)量關系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不同數(shù)學模型,進一步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從生活現(xiàn)象中探索數(shù)學知識和規(guī)律的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掌握成反比例量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特征。
            設計理念:課堂教學中注重從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從而發(fā)現(xiàn)成反比例量的規(guī)律,概括成反比例量的特征。努力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時空,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探究。通過數(shù)學活動,讓學生把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復習鋪墊1、怎樣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樣表示正比例關系?
            2、判斷下面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為什么?
            時間一定,行駛的路程和速度。
            除數(shù)一定,被除數(shù)和商。
            3、單價、數(shù)量和總價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在什么條件下,兩種量成正比例?
            4、導入新課:
            如果總價一定,單價和數(shù)量的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這兩種量又存在什么關系?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和認識這種變化規(guī)律。
            學生口答,相互補充。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的表格(略)。
            學生填表。
            2、小組討論:
            (1)表中列出的是哪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它們分別是怎樣變化的?
            (2)你能找出它們變化的規(guī)律嗎?
            (3)猜一猜,這兩種量成什么關系?
            3、全班交流。
            4、完成“試一試”
            學生獨立填表。
            思考題中所提出的問題。
            組織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5、抽象表達反比例的意義。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x×y=k(一定)。
            揭示板書課題。
            學生填表。
            小組討論、交流。
            學生初步概括。
            相互補充與完善。
            獨立填表。
            交流匯報。
            學生概括。
            三、鞏固應用1、練一練。
            每袋糖果的粒數(shù)和裝的袋數(shù)成反比例嗎?為什么?
            2、練習十三第6題。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組織討論和交流。
            要求學生完整地說出判斷的思考過程。
            3、練習十三第7題。
            先獨立思考作出判斷,再有條理地說明判斷的理由。
            4、練習十三第8題。
            先填表,根據表中數(shù)據進行判斷,明確:長方形的面積一定,長和寬成反比例;長方形的周長一定,長和寬不成反比例。
            5、思考: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為什么?
            6、同桌學生相互出題,進行判斷并說明理由。
            討論、交流。
            獨立完成,集體評講。
            說一說。
            填一填,議一議。
            討論。
            相互出題解答。
            四、總結反思。
            評價總結。
            反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篇二
            本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反比例,由于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學習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而且在課時的安排上,在學習正比例的安排了2個課時,這里只是安排了1個課時,緊隨著課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較、綜合的一堂課,對學生在出現(xiàn)正反比例有點模糊的時候就及時地加以糾正。
            反比例關系和正比例關系一樣,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shù)量關系,學生理解并掌握了這種數(shù)量關系,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并能應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實際問題。同時通過反比例的教學,可以進一步滲透函數(shù)思想,為學生今后學習中學數(shù)學和物理、化學打下基礎。反比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理解并掌握比和比例的意義、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概念比較抽象,學習難度比較大,是六年級教學內容的一個教學重點也是一個教學難點。
            反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篇三
            購買練習本的價錢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導入新課: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中的另一種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學p42例3。
            (1)引導學生觀察上表內數(shù)據,然后回答下面問題:
            a、表中有哪兩種量?這兩種量相關聯(lián)嗎?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怎樣變化的?
            d、這個積表示什么?寫出表示它們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式。
            (2)從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與復習題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學生討論交流。
            b、引導學生回答:
            (3)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因為水的體積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隨著底面積的變化面變化。底面積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積減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積的乘積一定,我們就說高度和底面積成反比例關系,高度和底面積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積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式子表示?板書:xy=k(一定)。
            三、鞏固練習。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應具備什么條件?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2)小明從家到學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時間。
            (3)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數(shù)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5)小明拿一些錢買鉛筆,單價和購買的數(shù)量。
            (6)你能舉一個反比例的例子嗎?
            四、全課小節(jié)。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樣的'兩個量是成反比例的兩個量,也學會了怎樣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課堂練習。
            p45~46練習七第6~11題。
            反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篇四
            反比例關系和正比例關系一樣,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shù)量關系,學生理解并掌握了這種數(shù)量關系,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并能應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實際問題。我就這節(jié)課的收獲、感悟,簡要談談:
            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首先是聯(lián)系舊知、滲透難點。因為反比例的意義這一部分的內容的編排跟正比例的意義比較相似,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以學生學習的正比例的意義為基礎,提出自主學習“要求”,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觀察、分析、概括、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對于學生來說,數(shù)量關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應用題學習中是反復強調過的,因此,學生觀察、分析、概括起來是較為輕松的。當學完例1時,我并沒有急于讓學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而是讓學生按照學習例1的方法學習試一試,接著對例1和試一試進行比較,得出它們的相同點,在此基礎上來揭示反比例的意義,就顯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通過說一說,讓學生對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進行判斷,以加深學生對反比例意義的理解。最后,通過學生對正反比例意義的對比,加強了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通過區(qū)別不同的概念,鞏固了知識。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要上好一節(jié)數(shù)學課很難,要上好每一節(jié)數(shù)學課就更難,原因多多……這節(jié)課課前我雖做了充分的準備,但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練習題安排難易不到位。由于學生剛接觸反比例的意義,應多練習學生接觸較多的題目,使學生的基礎得到鞏固,不能讓難題把學生剛建立起的知識結構沖跨。
            反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篇五
            教學目標: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弄清它們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掌握它們的變化規(guī)律,能夠正確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關系。
            2、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等能力。
            3、進一步感知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重點:弄清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意義。
            教學難點:找生活中成正、反比例量的實例。
            設計理念: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回憶正、反比例意義,從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觀察、比較、分析,從而在生活中尋找、發(fā)現(xiàn)成正、反比例量的實例,弄清正比例、反比例量的意義及其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進一步感知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揭示課題。
            回顧整理1、師:前幾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這節(jié)課,我們練習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有關知識。(板書課題)。
            2、回憶正、反比例意義。
            學生口答,相互補充。
            二、比較分析。
            區(qū)分特征1、出示練習十三第9題。
            觀察兩張表格并思考回答書中第69頁的問題。(表略)。
            2、全班交流。
            3、引導比較、總結正、反比例的特點(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4、討論: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不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關系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觀察、思考。
            小組討論、交流。
            相互補充與完善。
            討論、交流。
            三、鞏固練習。
            感知應用。
            1、出示練習十三第11題。
            先填一填、想一想,再組織討論和交流。
            要求學生完整地說出判斷的思考過程。
            2、練習十三第10題。
            看圖填表。
            3、練習十三第12題。
            先獨立判斷,再交流判斷理由。
            4、a、b、c三種量的關系是:a×b=c。
            如果a一定,那么b和c成()比例。
            如果b一定,那么a和c成()比例。
            如果c一定,那么a和b成()比例。
            5、判斷。
            (1)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不成正比例就成反比例。
            ()。
            (2)在一定的距離內,車輪周長和它轉動的圈數(shù)成反比例。
            ()。
            (3)x和y表示兩種變化的相關聯(lián)的量,同時5x-7y=0,x和y不成比例。
            ()。
            6、練習十三第13題。
            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實例,用表格表示出來。
            小組討論完成表格。
            說說是怎樣想的?
            獨立完成,集體評講。
            填一填,議一議。
            判斷、討論。
            獨立思考。
            大組交流。
            判斷并說明理由。
            小組討論完成表格。
            四、總結評價。
            質疑反思。
            評價總結。
            反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篇六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反比例函數(shù)的意義;根據已知條件確定反比例函數(shù)的解析式。
            2.過程與方法。
            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數(shù)模型的過程,體會反比例函數(shù)來源于實際問題;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提高數(shù)學化意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經歷反比例函數(shù)的形成過程,體會數(shù)學學習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進行分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探索精神,體驗學習的快樂與成就感。
            教學重點。
            理解反比例函數(shù)的意義;根據已知條件確定反比例函數(shù)的解析式。
            教學難點。
            反比例函數(shù)解析式的確定。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問題1:(課件展示)。
            問題2:(課件展示)。
            問題3:(課件展示)。
            下列問題中,變量間的`對應關系可用怎樣的函數(shù)關系式表示?
            (1)京滬線鐵路全程為1463km,某次列車的平均速度v(單位:km/h)隨此次列車的全程運行時間t(單位:h)的變化而變化。
            (2)某住宅小區(qū)要種植一個面積為1000o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長y(單位m)隨寬x(單位m)的變化而變化。
            (3)已知某市的總面積為1.68×10平方千米,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積s(單位:平方千米/人)會隨全市人口n(單位:人)的變化而變化。
            二、觀察思考,明晰概念。
            1.這些關系式都體現(xiàn)了函數(shù)關系,它們是我們曾學習過的正比例函數(shù)或一次函數(shù)嗎?
            2.這些函數(shù)關系式與正比例函數(shù)、一次函數(shù)有何不同?
            3.這些函數(shù)關系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4.各關系式中兩變量之間有什么關系?
            5.你能歸納出反比例函數(shù)的概念嗎?
            通過回答以上問題,師生共同總結反比例函數(shù)的概念。
            三、小組討論,領悟概念。
            1.反比例函數(shù)關系式中有幾個變量?
            2.變量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3.反比例函數(shù)還有其他形式嗎?若有請指出。
            4.反比例函數(shù)中,變量x、y和常數(shù)k有什么具體要求?為什么?
            四、內化新知,拓展應用。
            1.下列函數(shù)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數(shù)?請指出反比例函數(shù)中的k值。
            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數(shù),且當x=2時,y=6。
            (1)寫出y與x的函數(shù)關系式。
            (2)求當x=4時,y的值。
            3.當x為何值時函數(shù)y=x-2a-4是反比例函數(shù)?
            4.已知函數(shù)y=y1+y2,與x成正比例,y2與x成反比例,且當x=1時,y=4;當x=2時,y=5。
            (1)求y與x的函數(shù)關系式。
            (2)當x=-2時,求函數(shù)y的值。
            五、課堂練習。
            師生共同完成教課書第40頁的練習題。
            六、課堂小結。
            1.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對反比例函數(shù)有怎樣的認識?
            2.反比例函數(shù)與正比例函數(shù)的區(qū)別有哪些?
            七、作業(yè)布置。
            教材中本節(jié)習題17.1第1、2、4題。
            (責任編輯趙永玲)。
            反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篇七
            教學內容:
            教科書練習十三的第9~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弄清它們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掌握它們的變化規(guī)。
            律,能夠正確地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關系。
            2.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等能力。
            3.進一步感知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教學重點:
            弄清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意義。
            教學難點:
            找生活中成正、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回顧整理。
            1、師:前幾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這節(jié)課,我們練習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有關知識。(板書課題)。
            2、回憶正、反比例意義。
            二、比較分析,區(qū)分特征。
            1、出示練習十三第9題。
            觀察兩張表格并思考回答書中第69頁的問題。(表略)。
            2、全班交流。
            3、引導比較、總結正、反比例的特點(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4、討論:判斷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不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關系的關鍵是什么?
            三、鞏固練習,感知應用。
            1、出示練習十三第11題。
            先填一填、想一想,再組織討論和交流。
            要求學生完整地說出判斷的思考過程。
            2、練習十三第10題。
            看圖填表。
            3、練習十三第12題。
            先獨立判斷,再交流判斷理由。
            4、a、b、c三種量的關系是:a×b=c。
            如果a一定,那么b和c成()比例。
            如果b一定,那么a和c成()比例。
            如果c一定,那么a和b成()比例。
            5、判斷。
            (1)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不成正比例就成反比例。()。
            (2)在一定的距離內,車輪周長和它轉動的圈數(shù)成反比例。()。
            (3)x和y表示兩種變化的相關聯(lián)的量,同時5x-7y=0,x和y不成比例。()。
            6、練習十三第13題。
            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實例,用表格表示出來。
            小組討論完成表格。
            說說是怎樣想的?
            四、總結評價。
            通過學習你有何收獲?
            學生交流。
            五、作業(yè)。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測試。
            板書設計:
            成反比例的量。
            反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篇八
            2.通過觀察、比較、歸納,提高學生綜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運用變化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昨天老師買了一些蘋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師提問。
            1.你為什么馬上能想到還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
            教師板書: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
            (三)教師談話。
            在實際生活中兩種相關的量是很多的,例如總價和單價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總價和。
            數(shù)量也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你還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二、新授教學。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時間(時)。
            1
            2
            3
            4
            5
            6
            7
            8
            ……。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
            1.寫出路程和時間的比并計算比值.。
            (1)。
            (2)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3)這個比值表示什么意義?
            (4)360比5可以嗎?為什么?
            ……。
            2.思考。
            (1)180千米對應的時間是多少?4小時對應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這一組題中上邊的一列數(shù)表示什么?下邊一列數(shù)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師板書:時間、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樣得到的?
            教師板書:
            (4)路程比時間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當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這組題中誰與誰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它們是如何相關聯(lián)的?舉例說明變化規(guī)律.。
            3.小結:有什么規(guī)律?
            教師板書:商不變。
            1.華豐機械廠加工一批機器零件,每小時加工的數(shù)量和所需的加工時間如下表.。
            工效(個)。
            10。
            20。
            30。
            40。
            50。
            60。
            ……時間(時)。
            60。
            30。
            20。
            15。
            12。
            10。
            ……。
            2.教師提問。
            (1)計算工效和時間的乘積.。
            (2)這一組題中涉及了幾種量?誰與誰是相關聯(lián)的量?
            (3)請你舉例說明誰與誰是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
            (4)在這一組題中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是如何變化的?(舉例說明)。
            3.小結:有什么規(guī)律?(板書:積不變)。
            (三)不成比例的量。
            1.出示表格。
            運走的噸數(shù)。
            10。
            20。
            30。
            40。
            剩下的噸數(shù)。
            90。
            80。
            70。
            60。
            總噸數(shù)(和不變)。
            100。
            100。
            100。
            100。
            2.教師提問。
            (1)總噸數(shù)是怎樣得到的?
            (2)誰與誰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
            (3)它們又是怎樣變化的?變化的`規(guī)律是什么?
            運走的噸數(shù)少,剩下的噸數(shù)多;運走的噸數(shù)多,剩下的噸數(shù)少;總和不變。
            (四)結合三組題觀察、討論、總結變化規(guī)律.。
            討論題:
            1.這三組題每組題中誰與誰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
            2.在變化過程中,它們的異同點是什么?
            共同點:都有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量也隨著變化。
            不同點:第一組商不變,第二組積不變,第三組和不變.。
            總結:
            4.強調第三組題中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叫做不成比例。
            5.教師提問。
            (1)兩種量成正比例必須具備什么條件?
            (2)兩種量成反比例必須具備什么條件?
            (五)字母關系式。
            三、鞏固練習。
            判斷下面各題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一種圓珠筆。
            總價(元)。
            1.2。
            2.4。
            3.6。
            4.8。
            6
            7.2。
            支數(shù)。
            1
            2
            3
            4
            5
            6
            單價(元)。
            1
            2
            4
            5
            10。
            支數(shù)。
            100。
            50。
            25。
            20。
            10。
            (1)表中有哪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
            (2)說出幾組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比。
            (3)每組等式說明了什么?
            (4)兩種相關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當速度一定,時間路程成什么比例?
            當時間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
            當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成什么比例?
            3.長方形的面一定,長和寬。
            4.修一條路,已修的米數(shù)和剩下的米數(shù).。
            四、課堂總結。
            五、課后作業(yè)。
            (一)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1.蘋果的單價一定,購買蘋果的數(shù)量和總價.。
            2.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3.每小時織布米數(shù)一定,織布總米數(shù)和時間.。
            4.長方形的寬一定,它的面積和長.。
            (二)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煤的總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shù).。
            2.種子的總量一定,每公頃的播種量和播種的公頃數(shù).。
            3.李叔叔從家到工廠,騎自行車的速度和所需時間.。
            4.華容做12道數(shù)學題,做完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反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篇九
            我在教學“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著重使學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
            生活是數(shù)學知識的源泉,正反比例是來源于生活的。
            課上學生基本能夠正確判斷,說理也較清楚。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認為只要切合學生實際的,讓師生花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學習效益的方法都是成功的,都是有價值的。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反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篇十
            我在反比例函數(shù)的意義的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由于學生有一定的函數(shù)知識基礎,并且有正比例的研究經驗,這為反比例的數(shù)學建模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學中利用類比、歸納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開展數(shù)學建模活動。
            我選擇了課本上的.探究素材,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從而引入學習內容。因為反比例的意義這一部分的內容的編排跟正比例的意義比較相似,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以學生學習的正比例的意義為基礎,在學生之間創(chuàng)設了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幫助的關系,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觀察、分析問題再組織學生通過充分討論交流后得出它們的相同點,概括、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來揭示反比例的意義,構建反比例的數(shù)學模型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為了使學生進一步弄清反比例函數(shù)中兩種量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加深理解反比例的涵義,體驗探索新知、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樂趣。我設計了例題1使學生對反比例的一般型的變式有所認識,設計例題2使學生從系數(shù)、指數(shù)進一步領會反比例的解析式條件,至此基本完成反比例的數(shù)學的建模。以上活動力求問題有梯度、由淺入深的開展建?;顒?。教學中按設計好的思路進行,達到了預計的效果。此環(huán)節(jié)暴露的問題是:學生逐漸感受了反比關系,但在語言組織上有欠缺,今后應注意對學生數(shù)學語言表達方面的訓練。
            設置例題3的目的是讓學生得到求反比例函數(shù)解析式的方法:待定系數(shù)法。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并獲得數(shù)學方法,積累數(shù)學經驗。設置兩個練習,讓學生充分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數(shù)的應用。
            另外課堂中指教者的示范作用體現(xiàn)的不是很好,板書不夠端正,肢體語言的多余動作,需要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進行改善!本次公開課得到備課組長劉燕老師的認真指導。
            反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篇十一
            我利用了一節(jié)課時間進行了對比整理,讓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兩種比例關系的異同后,總結出判斷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先找相關聯(lián)的兩個量和一定的量;
            第二步列出求一定量的數(shù)量關系式;
            看來在一些概念性的教學中必要的點撥引導是不能少的,這時就需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理解能力是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培養(yǎng)起來的,教給學生一定解題的技巧和方法能提高教學效率。
            反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篇十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結合豐富的實例,認識反比例。2.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反比例。
            過程與方法:通過猜想、分析、對比、概括、舉例、判斷等活動,結合實例,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認識反比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探索新知的能力,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熱情。感受反比例關系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初步滲透函數(shù)思想。
            教學重點:認識反比例,根據反比例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
            反比例。
            教學難點:認識反比例,根據反比例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是否成。
            反比例。
            教具準備: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計算。
            2、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為什么?
            (1)文具盒的單價一定,買文具盒的個數(shù)和總價。
            (2)一堆貨物一定,運走的量和剩下的量。
            (3)汽車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3、說說什么是正比例。
            師:大家對正比例知識理解掌握得非常好,接下來我們就該學習什么了?
            二、出示學習目標。
            1.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lián)的量是不是反比例。2通過猜想、分析、對比、概括、舉例、判斷等活動,結合實例,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認識反比例。
            3培養(yǎng)學生探索研究的能力,感受反比例關系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三、指導自學。
            師:給你們講個小故事:
            聰明!嘿嘿??
            過了幾天,財主到了裁縫店取帽子,結果一看,頓時傻了眼:10頂?shù)拿弊有〉弥荒艽髟谑种割^上了!
            學習提示:
            一獨立思考?
            1、“為什么同一匹布,裁縫說做1頂帽子,2頂帽子,10頂都可以呢?”
            二合作學習。
            小組討論上述的問題。
            三看書合作學習。
            1、把25頁例2、例3的表格補充完整。
            4、你知道什么是反比例嗎?
            四、學生自學。
            五、檢查自學效果。
            讓學生說說自學要求中的內容。
            師歸納: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
            在變化過程中兩種量的積一定,那么這兩種量成反比例。
            六、引導更正,指導運用。
            你們還找出類似這樣關系的'量來嗎?”
            排隊做操,總人數(shù)不變,排隊的行數(shù)和每行的人數(shù)是反比例;長方體的體積一定,底面積和高是反比例。
            七、當堂訓練。
            基礎練習。
            1、填空。
            兩種_____的量,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的______,這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_______關系。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煤的總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shù)。
            (2)張伯伯騎自行車從家到縣城,騎自行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
            (3)生產電視機的總臺數(shù)一定,每天生產的臺數(shù)和所用的天數(shù)。
            (4)圓柱體的體積一定,底面積和高。
            (5)小林做10道數(shù)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6)長方形的長一定,面積和寬。
            (7)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提高練習。
            寬/cm1。
            四、小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樣的兩種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學會了怎樣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相關聯(lián),一個量變化,另一個量也隨著變化積一定。
            xy=k(一定)。
            反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篇十三
            1、理解反比例的意義,能根據反比例的意義,正確的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探究,分析合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和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
            3、初步滲透函數(shù)思想。
            引導學生總結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關的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shù)積一定,進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關系式。
            利用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1、下面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為什么?
            購買練習本的價錢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1、導入新課: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中的另一種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學p42例3。
            (1)引導學生觀察上表內數(shù)據,然后回答下面問題:
            a、表中有哪兩種量?這兩種量相關聯(lián)嗎?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怎樣變化的?
            d、這個積表示什么?寫出表示它們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式。
            (2)從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與復習題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學生討論交流。
            b、引導學生回答:
            (3)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因為水的體積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隨著底面積的變化面變化。底面積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積減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積的乘積一定,我們就說高度和底面積成反比例關系,高度和底面積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積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個什么樣的式子表示?板書:x×y=k(一定)。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應具備什么條件?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個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2)小明從家到學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時間。
            (3)平行四邊形面積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數(shù)學題,已做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5)小明拿一些錢買鉛筆,單價和購買的數(shù)量。
            (6)你能舉一個反比例的例子嗎?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樣的兩個量是成反比例的兩個量,也學會了怎樣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p45~46練習七第6~11題。
            反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篇十四
            本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反比例,由于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學習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
            第一堂課在教學的時候,對于課本上的練一練沒有進行選擇,要求學生全部解答,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化的時間比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別的理想。有了上次的經驗,教師做適當?shù)难a充和引導,在第二節(jié)課的時候,學生的完成情況就比較理想,時間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由于在課始的導入環(huán)節(jié)中的未知每本頁數(shù)與裝訂的本書的求解就已經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課堂學生就沒有刻意的去講解,結果從課后的練習第二題來看,學生的掌握情況不是很好,雖然有些同學已經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后來想想本堂課學習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經學習了反比例,對于課后安排的這樣的習題就不應該還只是利用上節(jié)課的方法去解答,應該很好的把這堂課所學習到的知識利用起來,一來是學生進一步理解反比例,二來可以為后面學生學習利用反比例解答應用題留下伏筆。
            這個問題的提出,使我對于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現(xiàn)在想想,字母的標識其實是最能用數(shù)學語言來判斷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寫成ah=s(一定)來說明底和高成反比例。這樣學生在書寫數(shù)量關系的時候,思維方法就會更明確。
            《反比例的意義》一課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教學內容,它是在教學《正比例的意義》的基礎上的認識,因此在教學設計上,分為三步:。
            第一,先從復習正比例開始,復習成正比例的條件和特點。通過“說一說成正比例的兩個量是怎樣變化”和“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的練習,讓學生回顧“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的變化而相應變化,兩種量之間的比值一定?!钡恼壤囊饬x。然后引入新課題——反比例。
            (從課堂的效果看,感覺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的設計還是比較傳統(tǒng)化,學生的回答中規(guī)中矩,學生的積極性和投入性不是很高,課堂氣氛稍顯沉悶。課后我想如果這樣設計:給出路程,速度,時間,問怎樣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接著小結,“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讓學生說出“反比例”)從而引出課題《反比例》,引出課題后,讓學生先根據正比例的意義猜一猜什么是反比例,不管學生猜的對與錯,讓學生初步感知反比例,這樣會不會更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生的發(fā)散思維,為后面更好的學習作鋪墊)。
            第二,通過例2與例3兩個情境(如果按教材的安排先講例1,覺得會增加難度,讓學生不知所以,于是這節(jié)課暫不講例1),讓學生了解反比例的意義以及特點,a,路程一定,速度與時間的關系;b,果汁總量一定,分的杯數(shù)與每杯的果汁量的關系。然后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反比例的意義和成反比例的條件: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相反變化,在變化過程中,兩種量的乘積一定。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我采用了與教學正比例時同樣的教學程序??紤]到上一節(jié)課的研究方法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采取了放手的形式,引導后就直接把研究和討論的要求給學生,讓學生仿照正比例的學習再次的研究反比例的意義。但在教學過程中,感覺還是扶著學生走,有點放不開。)。
            第三,在學生理解反比例意義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練習嘗試判斷給出的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1,在教學的過程中,能注意生活與實際的相結合,通過生活中的兩個情境引導學生理解反比例,讓學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去判斷。
            2,在提問的方面,基本兼顧了優(yōu)生和中下生,但感覺面不夠廣。學生的回答很完整,而且也有條理性,感覺是平常課堂上要求的結果反映。
            3,在教學的設計上,條理是清晰的,思路是明確的,但感覺還是有點不夠活。如果讓學生自己來設計問題,讓學生互相提問題,編問題,讓學生自己來探索,自己去提問,自己去發(fā)現(xiàn),我想,這樣可能會更好的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效果一定會更好。
            反比例的意義教學設計篇十五
            1、大家好,我是西街小學的劉老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關系。首先我們必須明確成反比例關系的兩種量滿足的條件:兩種量成相關聯(lián)的量,意思就是說這兩種量有關系2它們乘積一定,這決定了兩種量的變化趨勢是相反的,一種量隨著另外一種量增大而減小。這兩個條件,我們可以用一個數(shù)學表達式代替:xy=k(一定),滿足這個式子就可以證明出他們是反比例關系。接下來我們觀察這個等式的特征。等號右邊是一個定值,等號左邊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相乘。抓住反比例關系的數(shù)學表達式的特征,對于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關系十分重要。下面我們結合練習題進行講解。
            二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說明理由。(1)全班人數(shù)一定,按各組人數(shù)相等的要求分組,組數(shù)與每組人數(shù)根據常識我們知道,組數(shù)和每組人數(shù)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組數(shù)乘以每組人數(shù)等于全班人數(shù),根據條件可知全班人數(shù)一定。所以組數(shù)和每組人數(shù)成反比例關系。
            (2)生產手機的總量一定,工作時間和效率。
            同樣工作時間和效率是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工作時間乘以效率等于工作總量,有條件可知,手機的總量是一定的,所以生產時間和效率成反比例關系。(3)在一塊菜地上種的黃瓜與生菜的面積。
            黃瓜和生菜的面積是相關聯(lián)的量,但是黃瓜的面積+生菜的面積=菜地的面積,不符合乘積一定的條件,所以不是反比例關系。通過上面的題目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判斷兩種量是否相關比較容易,重點在于判斷乘積是否一定。
            二、填一填。
            (1)平行四邊形的()一定,()和()成反比例關系。平行四邊形中哪兩種量成反比例關系,我們首先能夠想到它的面積公式,底乘以高等于面積,我們讓面積一定,就剛好符合反比例關系的表達式,這道題就迎刃而解了。
            (2)三角形的()一定,()和()成反比例關系。同樣我們會想到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底乘以高除以二等于三角形的面積。這個等式與我們的反比例的數(shù)學表達式有所不同,等號的左邊多個2怎們辦?我們可以通過等式的性質對這個式子變形,兩邊同時乘以二就可以得到底乘以高等于三角形的面積乘以2。我們讓三角的面積一定,兩個三角形的面積也是一定的。這樣就符合我們的關系式。所以三角形的面積一定,底和高也成反比例關系。對于第二題,我們主要是對相關的公式進行變形然后判斷。
            三、有x,y,z三個相關聯(lián)的量,并有xy=z.(1)當z一定時,x和y成()比例關系;(2)當x一定時,z和y成()比例關系;(3)y一定時,z和x成()比例關系。
            我們看第一題,x和y直接滿足了題目中的條件xy=z,所以很容易判定是反比例的關系;第二題,當x一定時,我們就把x放在等式的右邊,x等于z除以y,滿足了正比例的數(shù)學表達式,所以x和y成正比例關系;我們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判定第三題,y一定時,我們就把y放在等式的右邊,y等于z除以x,滿足了正比例的數(shù)學表達式,x和z成正比例關系。這種題型就是考察對代數(shù)式的轉化能力。一般可以通過對代數(shù)式進行變形,把兩種相關量寫在等號的左邊,不變的數(shù)寫在右邊。在看他們是乘還是除,繼而判斷是什么比例。以上就是我們學習的全部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