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后,對書中內容的心理反應和思考的產(chǎn)物。讀后感的寫作可以從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入手,結合作品中的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進行個人思考和評價。下面是一些觸動心靈的讀后感,或許能讓你對書籍有更深的體會和領悟。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一
我是個電視迷,一打開電視就會看個沒完沒了。這不《鄭和下西洋》的電視劇又開始了,我便坐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地看起來。
可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多少人缺乏鄭和那樣的胸襟,缺少鄭和那樣的魄力。有人為雞毛蒜皮的事大動干戈,有人為了滿足個人利益竟然不顧國家利益……人啊,不能因為一件小事而十分沖動,有時候應該忍讓一下,忍并不是弱者的表現(xiàn),而是智者的壯舉。曾經(jīng)有這樣一件事:有兩個賣雞肉的攤販,因為賣出的價格不同,賣價高的攤主竟然用到刺傷了賣價低的攤主,結果是一個進牢房,一個進病房???,要是他們能顧全大局,不沖動該有多好。
在學習上,我也是一個沖動的人。記得我以前考試的時候,遇到難題不思考,就跳過去。等試卷批好發(fā)下來一看,那些題目稍微一思考,我都會做的,,當時太沖動,失去了這么多分,現(xiàn)在想起來十分后悔,可已經(jīng)沒有用了,世上沒有后悔藥啊。后來,我吸取了教訓,做作業(yè)不再沖動,仔細思考,我的成績就提高了??磥恚瑳_動是魔,我們要遠離它!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二
最近看了一部非常精彩的大型傳記歷史劇——《鄭和下西洋》,突然發(fā)現(xiàn)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歷史事件鄭和下西洋原來還有另外一個鮮為人知的目的,尋找大明流亡皇帝建文帝。
明朝國力最鼎盛的時代是在明朝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元璋駕崩后下遺詔命將皇位傳給了21歲的皇太孫朱允炆,這讓當時的燕王朱棣很不甘心。
136月30日朱允炆在南京即位,年號“建文”,他是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朱允炆溫文爾雅,忠厚純孝,深得祖父朱元璋的喜愛。年輕的建文帝性格溫順,主張實行仁政。朱元璋曾兩次封藩,使得朱允炆的叔叔們擁兵自重,各據(jù)一方。這令毫無治國經(jīng)驗的建文帝深感不安,急于削藩。征戰(zhàn)多年,戰(zhàn)功顯赫的燕王朱棣奮起反擊,經(jīng)過四年的戰(zhàn)爭,于建文四年攻下南京,顛覆了建文帝的統(tǒng)治,奪取了皇位,史稱“靖難之役”。朱允炆在這次戰(zhàn)役后帶著傳國玉璽下落不明?!睹魇贰酚杏涊d:南京陷落時,“宮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終”。朱棣即位后,刻玉璽,將國都由南京遷往北京,下令搜尋朱允炆和其他建文朝臣,修筑北部地區(qū)的軍事防御工程——長城。朱棣有他的擔心:自己的皇位是從侄子手中篡位來的。
他渴望得到滿朝文武大臣以及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認可和尊敬,渴望在自己發(fā)跡的北京建造世界最大的皇宮,渴望長治久安,高枕無憂地接受世界各國的朝拜?;实坌枰粋€他最信任最了解的心腹去完成這一壯舉。于是,一個跟著自己南征北戰(zhàn)多年的人很快成了他最好的選擇,這個人就是鄭和。鄭和原名馬和,武功高強,懂兵法,英勇善戰(zhàn),有能力接受這項巨大的挑戰(zhàn)。
明成祖朱棣懷疑建文帝秘密逃亡海外,《明史·鄭和傳》有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睘榱朔乐勾竺髁魍龌实劢ㄎ牡壑煸蕿煞垂ケ本瑠Z回皇位,顛覆自己的統(tǒng)治,1045年,朱棣派太監(jiān)鄭和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率領史上最強大的艦隊——200多艘海船,滿載絲綢、瓷器、工藝品等寶物,2.7萬余人浩浩蕩蕩向大海出發(fā),駛進茫茫太平洋的深處,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同時,據(jù)《明史·鄭和傳》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宣揚國威,耀兵異域,建立自己的聲望。
從此,鄭和開始了歷時28年的七下西洋之旅,鄭和率領的明朝海軍在艦隊規(guī)模、航海技術和組織協(xié)調水平諸方面都是當時的最高水平,比歐洲的航海家哥倫布、麥哲倫等早整整將近1,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yè)的頂峰。在中國5000年文明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篇,讓所有中國人感到自豪的壯舉。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三
前不久我們學了《鄭和下西洋》這一篇課文,文章講的是:明朝時期的三保太監(jiān)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因為他知識淵博,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zhàn),具有軍事指揮才能。而且他刻苦勤奮,精通航海造船,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所以深得皇上的賞識。被明朝皇帝派遣出使西洋。鄭和率領船隊第一次下西洋的時候,船隊里有62艘大船足有幾十層樓房那么高,仿佛是62座水上的小島,十分的宏偉壯觀,船上的儀器都是當時最先進的。古代中國是當時世界上科技最發(fā)達的國家之一,這是我國古代勤勞人民的智慧結晶。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比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還要早87年,他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鄭和每到一個國家都會把國書遞交給國王,那是代表明朝皇帝想和各國友好交往。船隊里還帶了許多我國的土特產(chǎn)品,有:絲綢、茶葉、瓷器……用它們去換取外國的香料、珊瑚等。鄭和的出使增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互相了解,促進了我國與亞非許多國家的經(jīng)濟交流和有好往來。
在航行途中他們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和危險。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風浪就像脫韁的野馬,仿佛要把船只撞翻;兇惡的海盜也在虎視眈眈地盯著船隊,一心要把船上的寶物全部搶光??墒怯杏掠兄\、機智聰明的鄭和總是鎮(zhèn)定自若,指揮船隊奮勇向前,一次次化險為夷。他那百折不饒、不畏艱難險阻的偉大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鄭和是航海事業(yè)上的一顆明珠。也是航事業(yè)上的一塊里程碑,鄭和更是一位懂得如何“閱讀海洋的人”。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四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名叫《鄭和下西洋》。主人公鄭和本姓馬,小名三保。他后來進宮時,燕王賜名“鄭和”。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和探險史上的一段佳話。
從14起,他先后率領208只寬十八丈,長四十四丈,載人上千,載貨近千噸的船隊,這是世界上無論任何一個國家的船隊可以與之相提并論的。鄭和帶著27000位經(jīng)驗豐富的水手歷時28年,七次率船隊通過大西洋,為開辟西方航線的計劃立下了汗馬功勞。許多國外商人都喜歡搭乘中國的遠洋船隊,卻不愿乘坐他們國家的船只。
在航海的過程中,鄭和風雨無阻,什么也動搖不了他的決心。
有一天鄭和的船隊停泊在今天印尼巨港時,突然遭到海盜的襲擊。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災難,鄭和表現(xiàn)出了他的大智大賢。他先命令部下查明是哪一股海盜,原來海盜頭目是廣東人,名叫陳祖義,經(jīng)常在這一帶劫持商船。鄭和一心想為民除害,便下令奮為殺賊。經(jīng)過一番激戰(zhàn),陳祖義打不過鄭和,便派人假裝議和,等鄭和一上船,就殺了他。鄭和早知道海盜會出此計謀,就將計就計,派人上船散布謠言:鄭和的人都睡著了,快動手吧。愚蠢的海盜不知是計,被大船上的火箭殺死五千余人,陳祖義也被斬首了。從此,各國商船在海上暢行無阻,大家都記住了這個名字------“鄭和”。
還有一次是在14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歸航時路過錫蘭。當?shù)貒蹩匆娻嵑偷拇嫌性S多財富,便起了惡念,把鄭和一行人騙進城內休息,又派五萬人上鄭和的船里搶財寶。鄭和醒來后才知道船隊被搶的消息,他馬上意識到:不能硬拼,必須殺進王宮,活捉國王,才能解船隊之危。一聲令下,將士們猶如一枚枚弓箭,沖進了王宮,逮捕了國王,錫蘭士兵不戰(zhàn)而逃,當?shù)厝硕加涀×诉@個名字------“鄭和”。
1433年,鄭和在遠航歸途中病故于印度的古里(今印度科澤科德),他是世界航海事業(yè)的先驅,為國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就這樣流傳下來。我們可以驕傲的說“我們和鄭和一樣,都是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雖然事隔690多年,但這種精神,永不磨滅!生生不息!”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五
六百年前,誰掌握著世界上最尖端的航海技術?誰領導著世界上最強大的遠洋艦隊,在大海中縱橫自如?誰給沿海各國帶去了豐富的物產(chǎn)和先進的技術?是他!一個苦難的穆斯林少年—鄭和。
鄭和(1371—1433),原名馬三保。出身云南咸陽世家。1381年(洪武十三年)冬,明軍進攻云南。10歲的馬三保被擄入明營,受宮成為太監(jiān),后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在河北鄭州(今河北任丘北)為朱棣立下戰(zhàn)功。1404年(永樂二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jiān)太監(jiān),官至四品,地位僅次于司禮監(jiān)。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1431年(宣德六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jiān)。
鄭和也是一個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他前后共下過七次西洋,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使命,他共去過30多個國家,給那些國家?guī)チ酥袊S富的物產(chǎn),同時也換回了許多貴重禮物。鄭和每到一處不是去侵略他國,而是帶去和平帶去友誼。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鄭和是一個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人。即使有很多人反對下西洋,但是鄭和下西洋的意志很堅定,他認為下西洋絕對不是勞民傷財之舉,而是促進各國友好的最佳方法。
我也要向鄭和一樣,與同學和平相處,大家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在學習上要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按照自己的目標前進!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六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qū),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fā),一直到1433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并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qū),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fā),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永樂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鄭和二下西洋。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啟航,三下西洋。永樂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鄭和進行規(guī)模更大的一次遠航。永樂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鄭和送“十九國”使臣回國,五下西洋。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鄭和六下西洋。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再次出使西洋。是為第七次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七
鄭和下西洋6xx年前的太倉港,碼頭上鞭炮齊鳴,鼓樂喧天;江面上黑壓壓的船隊正起錨升帆。史詩般的遠航拉開序幕,讓歷史記住了這個名字——“鄭和”。
看過了一些鄭和下西洋的書和電視,讓我感到非常的驚訝,當時鄭和的寶船竟然有一百多米長,真不知道是怎樣造出來的?鄭和的船隊是由上百只船組成的強大的“特混艦隊”,更讓我難以置信的是它擁有強大的火炮。我一直以為火炮是清朝后期由西方傳入中國的,沒有想到在六百多年前的中國就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海上武裝。
鄭和七下西洋,遠到非洲的肯尼亞,足跡遍布三大洋,比達伽馬、麥哲倫要早上百年。那是多么壯觀的情景??!尤其是僅靠木船和自然風力航行,克服重重困難更需要勇氣和探險精神,就算是現(xiàn)在也是難以想象的,多么的了不起??!
鄭和名“三寶”,他的船隊所到之處至今有很多的三寶廟宇,人們將他當神一樣供奉。因為鄭和七下西洋,他把華夏文明遠播海外,帶去的是和平、是貿易。而歐洲所謂的探險家?guī)サ氖鞘裁茨??是殖民統(tǒng)治和掠奪。
鄭和七下西洋在人類歷史上是個偉大壯舉,凝聚了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我渴望有朝一日,我們的航母艦隊能游弋在五大洋中,讓五星紅旗飄揚在世界各地,讓和平之光永照大地。
南京市白下區(qū)慧園街小學四(3)班張昀緋-7-26。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八
我是個電視迷,一打開電視就會看個沒完沒了。這不《鄭和下西洋》的電視劇又開始了,我便坐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地看起來。
可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多少人缺乏鄭和那樣的胸襟,缺少鄭和那樣的魄力。有人為雞毛蒜皮的事大動干戈,有人為了滿足個人利益竟然不顧國家利益……人啊,不能因為一件小事而十分沖動,有時候應該忍讓一下,忍并不是弱者的表現(xiàn),而是智者的壯舉。曾經(jīng)有這樣一件事:有兩個賣雞肉的攤販,因為賣出的價格不同,賣價高的攤主竟然用到刺傷了賣價低的攤主,結果是一個進牢房,一個進病房???,要是他們能顧全大局,不沖動該有多好。
在學習上,我也是一個沖動的人。記得我以前考試的時候,遇到難題不思考,就跳過去。等試卷批好發(fā)下來一看,那些題目稍微一思考,我都會做的,,當時太沖動,失去了這么多分,現(xiàn)在想起來十分后悔,可已經(jīng)沒有用了,世上沒有后悔藥啊。后來,我吸取了教訓,做作業(yè)不再沖動,仔細思考,我的成績就提高了??磥?,沖動是魔,我們要遠離它!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九
暑假里,我看了電視劇《鄭和下西洋》。
這個影片講述的是鄭和從當上太監(jiān)到在船上病死的經(jīng)過反映出當時中國老百姓希望和平與中國和世界的良好關系。他為什么能7次下西洋?是因為他有堅定的信念,寬廣的胸懷和勇敢的心。比如他被一些官僚的威逼利誘之下沒有認罪,反而更加堅定信念,為了保護5萬船只和航海人員,他只好認罪。而我遇到難題就退縮說明我沒有他的毅力,每當我遭受小誤會,我都火冒三丈,說明我沒他的氣度。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應該向鄭和學習,以他為榜樣,學習他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勤奮努力,刻苦學習,掌握更多的、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做時代的先鋒人。我還夢想著將來能做一名友好使者,把友誼、和平、文明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十
147月11日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qū),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fā),一直到1433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并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qū),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fā),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永樂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10月13日,鄭和二下西洋。永樂七年九月1410月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啟航,三下西洋。永樂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月18日朝廷令鄭和進行規(guī)模更大的一次遠航。永樂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2月28日朝廷命鄭和送“十九國”使臣回國,五下西洋。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3月3日,明成祖命令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鄭和六下西洋。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再次出使西洋。是為第七次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十一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段崇高的航海壯舉,也是世界海洋史上的一座豐碑。鄭和帶領的船隊在五次遠征中航行了數(shù)萬海里,到達了亞洲、非洲和歐洲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這一壯舉不僅代表了古代中國的航海能力,更表明了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和海洋精神的豐富。我對鄭和下西洋這段歷史有著深深的敬佩和思考。以下是我對于鄭和下西洋的心得體會。
首先,鄭和下西洋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對于海洋的了解和航海技術的高超。鄭和領導的船隊采用了許多先進的船舶設計,包括巨大的“寶船”。這些船舶具備出色的承載能力和抗風浪能力,使得船隊能夠順利地穿越千里海洋。此外,鄭和船隊的導航術和天文測量技術也十分領先。他們能夠利用星星、日月光輝以及羅盤等工具,準確定位、航行和測量航線。這些技術不僅在當時世界上稀有,也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鄭和船隊的航行安全和成功。
其次,鄭和下西洋帶來了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國交流的機會,促進了經(jīng)濟、文化以及社會的發(fā)展。鄭和船隊沿途停靠了許多國家和地區(qū),與當?shù)卣蜕倘诉M行了經(jīng)貿往來。他們將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名產(chǎn)帶到了世界各地,同時也帶回了許多珍貴的物品和知識。這種交流不僅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經(jīng)濟利益,還推動了古代船舶、導航和造船技術的發(fā)展。同時,鄭和船隊帶去的中國文化和思想也對當?shù)厣鐣臀幕a(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增進了各國的相互了解與友誼。
再者,鄭和下西洋背后蘊含著和平與互利的精神。在當時,世界上的海上貿易和交流往往伴隨著侵略和戰(zhàn)爭。然而,鄭和船隊在很大程度上通過外交手段實現(xiàn)了和平的交流和互相諒解,保持了和平的環(huán)境。鄭和的船隊并未濫殺掠奪,而是秉持著尊重和合作的原則,與當?shù)卣腿嗣窈湍老嗵?。這種和平與互利的精神不僅讓中國古代航?;顒宇H具人道主義和文化交流的特色,也為后來的航海者們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最后,鄭和下西洋體現(xiàn)出了中國古代的開放和包容精神。鄭和船隊的航程不僅延伸至亞洲、非洲、歐洲等遼闊地區(qū),他們還把各種不同文化、宗教和民族的人們帶到了中國。鄭和下西洋為中國帶來一系列新鮮的事物,如土特產(chǎn)、技術、制度以及外來文化等,這些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促進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文化多樣性和民族融合。鄭和船隊的活動讓中國更加開放和包容,擁抱多樣性,使得中國成為一個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新鮮事物的國家。
總之,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航海史上的壯舉,也是對世界海洋史上的重要貢獻。鄭和領導的船隊不僅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先進的航海技術和海洋精神,也在全球范圍內促進了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的交流與發(fā)展。這段歷史啟示我們要保持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推動和平與互利的交往,共同構建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十二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公元1405年的時候,朱棣命鄭和帶領士兵兩萬八千多人,和六十二艘大船的隊伍,浩浩蕩蕩的向著大海出發(fā)了。鄭和一隊人從福建的五虎門出發(fā),差不多一年之后,在爪哇國的三寶壟登陸。當時爪洼國正在內戰(zhàn),還誤殺了鄭和的士兵一百四十多人,西爪哇王害怕明朝的軍隊還過來攻打,于是就賠了鄭和六萬兩的黃金,以供撫恤死去的將士家人之用。之后鄭和又到了蘇門答臘、滿剌加、錫蘭等國家。公元1407年,鄭和的第一次航海就結束了,但是鄭和真的是對航海事業(yè)充滿了熱忱,回國后的十幾天鄭和又再一次下西洋了。這一次鄭和還到了暹羅,也就是今天泰國等一些國家。公元1409年的時候,鄭和再次回國并且馬不停蹄地又再次出發(fā),這已經(jīng)是鄭和的第三次下西洋了。這次鄭和到訪了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國。
之后鄭和又三次下西洋,分別在公元14、公元14和公元1421年。第六次下西洋回來之后不久,永樂皇帝已經(jīng)死了,明仁宗朱高熾登基,他以國庫空虛為由,暫停了航海的活動,鄭和也就沒能繼續(xù)出海。到了公元1431年的時候,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從龍江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一帶出發(fā)。但是在返航的時候,鄭和因為過度勞累而病死在了印度西海岸,這一年是公元1433年。所以鄭和先后下了七次西洋。
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哪里?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的地方是紅海沿岸與非洲東海岸。1407年7月也就是永樂三年,明成祖命令鄭和率領大部隊乘坐海船出海遠航。他們的陣勢非常龐大,大約有二百四十多條官船,跟隨的人員大致就有兩萬多名。訪問的國家也有三十多個,這些國家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qū)。鄭和下西洋加深了中國與東南亞、東非之間的交流。這幾次下西洋的經(jīng)歷讓鄭和體力透支,在最后一次下西洋回國的途中,他因為過度勞累逝世了。民間也有故事將鄭和下西洋的經(jīng)歷稱作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曾經(jīng)到過爪哇,蘇門答臘、天方、古里等國家,到達最遠的地方就是非洲東海岸,紅海沿岸了。也有人說他們也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非洲進獻來的長頸鹿被明朝宮廷的畫師化成圖留作紀念,一次證明亞非之間友好交往的憑證。
其實在學術界對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哪里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朱鑒秋認為鄭和下西洋到過非洲東海岸這是有很多明確記載的,《明實錄》中就多次記載鄭和出使西方各國的事跡。并且在非洲東海岸也發(fā)現(xiàn)了古瓷器遺址,其中就有十四世紀的瓷器,這也是一個佐證鄭和到過非洲東海岸的依據(jù)。
鄭和總共組織了7次航行,每一次的航行路線都不一樣。那么下面小編將會依次來給大家分析下路線問題。第一次下西洋,鄭和從劉家港出發(fā),途徑瓜哇島(瓜哇島位于現(xiàn)在的印度尼西亞),離開瓜哇島后到了蘇門答臘,蘇門答臘和印度洋很近是世界第六大島。離開蘇門答臘后的鄭和有分別到了錫蘭和科澤科德。錫蘭是印度洋上的一個島國,現(xiàn)在人稱錫蘭為斯里蘭卡。說起斯里蘭卡大家都很熟悉,是各種寶石的出產(chǎn)地??茲煽频率青嵑偷谝淮魏叫械慕K點。科澤科德是印度洋西南部的一個城市,應該稱之為港口城市,人口達到了54萬多,科澤科德?lián)蔚淖饔煤艽?,是一個貿易中心,古時印度和阿拉伯人就在科澤科德這個地方進行交易往來。
第二次航行,鄭和的路線和第一次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在最后的行程上增加了古里。古里位于印度洋的交通要道上,是南亞次大陸的一個國家,鄭和下西洋的第二次航行終點定在了古里。所以從選址上鄭和也體現(xiàn)了其智慧。
第三次航行鄭和選擇了從太倉出發(fā),這次的`行程路線和之前有不同線路規(guī)劃,第三次主要以東印度為主軸線,然后依次經(jīng)過瓜哇島到斯里蘭卡,然后轉換方向往北邊開去,到達孟加拉灣,到了孟加拉灣后鄭和的船隊迂回策略,回到了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在馬蘭半島和蘇門答臘之間,所以說鄭和的船隊折回了,離開馬六甲后,鄭和的船隊開啟了回國之路。
第四次鄭和的最終目的地到了霍爾木茲,霍爾木茲位于兩大海峽中間,應該說起的是紐帶的作用,一頭是波斯灣,另外一頭是印度洋。鄭和到達霍爾木茲后就回去了,前面的路程和第三次并沒有什么大變化,只是最終多了一個霍爾木茲地點而已。
第五次航行路線并沒有太大的變化,這不過這次鄭和把船隊分成了2批,一批抵達波斯灣后就沒有繼續(xù)前進了,另外一批開往了摩加迪沙,馬林迪等阿拉伯南海岸區(qū)域,,摩加迪沙是那一塊的沿海城市,而且這種沿海城市往往對于海運海域有著很大的控制權。
第六次下西洋鄭和最遠到達了東非,沿著東非的海岸線拜訪了沿海的一些國家。
第七次鄭和前期航行路線不變,從西海岸進入,然后轉到波斯灣,歷史上著名的鄭和下西洋也劃上了句號。
鄭和帶領著他的航行隊伍最遠到大了非洲的東海岸線。它位于赤道的附近,講東海岸線估計不清楚,講索馬里想必都比較清楚,鄭和船隊到達了坦桑尼亞這一帶。包括現(xiàn)在非洲東岸還受到鄭和的影響,其中為了紀念鄭和而建造的鄭和屯就在東岸附近的一個城市中樹立著。
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的還有一個紅海沿岸。紅海長1930千米,周邊有也門,蘇丹等國家,他們戰(zhàn)略紅海最有利的位置,這也就是鄭和船隊為什么到這么遠的原因。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十三
在中國古代的航海史上,鄭和下西洋無疑是一段引人注目的篇章。他的壯舉不僅是中國古代航海技術的巔峰,也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勇氣和智慧。作為一名研究歷史的學生,我對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深感佩服和敬仰,同時也從中得到了許多啟示和體會。
首先,我深深感受到了航海的困難與挑戰(zhàn)。鄭和下西洋的航行距離遙遠,而當時的船只并不像現(xiàn)代船只那樣先進。鄭和的遠航隊伍是由數(shù)十艘大型寶船組成的,船艙寬敞、裝備齊全,但相比于現(xiàn)代船只,卻非常原始。要面對的大??部啦龥坝浚瑹o時無刻都要應對著各種突發(fā)狀況。航行途中充滿了不可預知的困難,比如風浪的襲擊、航向的調整、指揮的協(xié)調等等。正是鄭和船隊的堅持和勇敢,才突破了一個個困難和挑戰(zhàn),最終完成了這一輝煌壯舉。
其次,我從鄭和下西洋中體會到了文化交流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性。作為一名中國人,我感到自豪,因為鄭和船隊在遠航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向外傳播了中國的文化和禮儀,更重要的是收集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風俗。這種開放和包容的態(tài)度,使得中華文化和其他國家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得到了發(fā)展和提升。這也充分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和友善,為當今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鄭和下西洋所取得的驕人成就,也對我作為一名學生有著巨大的激勵和啟發(fā)。在鄭和船隊的遠航過程中,鄭和不僅僅是一位出色的航海家,更是一位優(yōu)秀的領導者。他注重團隊協(xié)作,保持良好的指揮令如,同時他對地理知識和航海技巧的深入研究也使他成為了當時中國航海領域的泰斗。這些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作為一名學生,不能只埋頭苦讀,而是要注重實踐和團隊合作,善于與他人互動,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
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也給予我深思。盡管鄭和的遠航只是一段短暫的歷史,但它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是深遠的。鄭和船隊的遠航給世人展示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勇氣,同時也促進了世界各國之間的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這讓我明白,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僅取決于軍事實力和經(jīng)濟實力,更重要的是要保持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積極推動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總而言之,鄭和下西洋不僅是中國古代的一段歷史,更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勇氣的見證。通過研究和思考,我體會到了航海的困難與挑戰(zhàn)、文化交流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同時也汲取了領導才能、團隊協(xié)作和開放包容的啟示。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將永遠激勵著中華民族和世界人民,堅持不懈地追求夢想和目標,為人類的發(fā)展與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十四
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知識掌握:通過本課的學習,知識鄭和下西洋的史實;知道閉關鎖國的含義和主要表現(xiàn)。
2、能力要求:培養(yǎng)運用識讀歷史地圖的技能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運用比較方法分析對外開放與閉關鎖國政策對國家發(fā)展的影響,培養(yǎng)分析、歸納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船隊的壯觀景象。
2、閱讀《鄭和下西洋航線圖》,體會、感悟鄭和下西洋的偉大之處。
3、學生講述鄭和下西洋對航線沿途經(jīng)濟、社會等方面發(fā)展產(chǎn)生積極影響的小故事。
4、比較、分析開放政策與閉關政策對國家發(fā)展的影響。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有關鄭和下西洋內容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意識,樹立民族自豪感;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樹立對外開放是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備的一個條件的觀念,是我們每一個未來的建設者都應具有開放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難點:我國明清時期從開放走向閉關的原因。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1、關于教學重點的分析。鄭和下西洋是我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在明初,我國社會安定,國力強盛,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中國明帝國無疑是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鄭和下西洋在主觀上是宣揚國威,但在客觀上促進了船隊所到地區(qū)特別是南洋一帶的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傳播了中華文明,是進行本冊內容中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題材之一。在另一方面,鄭和下西洋是我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航行最遠一次遠航,開拓意識濃厚,對學生樹立開拓創(chuàng)新的觀念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2、關于教學難點的分析。我國在明及其以前各統(tǒng)一王朝時期大多是開放,為什么到明末清初時逐步走向了閉關鎖國?由于教材在這方面述及不多,學生容易形成疑問:很顯然,任何一個王朝都希望自己有雄厚的國力以穩(wěn)固統(tǒng)治,既然開放能夠促進國家的強盛,明末清初為什么要走向閉關鎖國?而閉關鎖國導致我國清王朝時期國力逐漸衰落的重要因素,是我國清王朝最終被西文用炮艦叩開國門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學生應該對這一轉變的原因有所了解。
難點擬采用學生收集一些材料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探討的方式突破。
三、教學方法。
采用教師提供部分材料和學生收集一些材料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探討的方式學習。
四、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我國歷史上造船業(yè)發(fā)展情況的材料和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小故事,有關清朝“遷?!钡牟牧?。
向學生推薦借閱《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演義》。
四、教學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具。
多媒體投影儀《明清時期--從開放到閉關鎖國》光碟一張(或相關錄像)自制課件。
六、板書設計: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十五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一個世人皆知的名字,他的英名早已傳遍了世界的千山萬水。他以博大的胸懷和偉大的英勇精神,帶領明朝龐大的船隊,載著中國人民的友誼,歷經(jīng)千辛萬苦七次出使西洋,共用了整整28年時間,經(jīng)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遠曾經(jīng)到達過非洲的紅海一帶,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數(shù)最多、行動范圍最廣的遠洋航行活動。它沿途一路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先進的農業(yè)科學技術和文明禮貌帶到了落后的東南亞地區(qū)和非洲地區(qū),它的影響深遠,使明朝與海外各國廣泛建交,發(fā)展了多種形式的海外貿易,是中國外交史上歷史性的突破,那里至今還保留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印記,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次沒有侵略的遠航,這可比哥倫布的遠航強多了。
鄭和這位海之驕子,奮斗在海上,成功在海上,最終也殉職在海上。他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驕傲,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后人學習的榜樣。每當我們面對著浩瀚的大海,每當我們發(fā)出深切的呼喚時,總能想起鄭和那載著文明的金碧輝煌的大船,浩浩蕩蕩地行駛在大海上的壯觀景象,他的一切豐功偉績流傳千古,他的百折不撓、不畏艱難險阻的偉大精神,永遠激勵著世人?!昂妱t國強,海靜則國寧?!编嵑妥屢粋€和平、強大、雍容大度的禮儀之邦——中國從海洋上崛起。也正是在鄭和開拓進取精神的指引下,有越來越多的.人投人到了航海事業(yè)中,他是多么偉大啊!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應該向鄭和學習,以他為榜樣,學習他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勤奮學習,刻苦學習,掌握更多的、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做時代的先鋒。我還夢想著將來能做一名友好使者,把友誼、和平、文明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一
我是個電視迷,一打開電視就會看個沒完沒了。這不《鄭和下西洋》的電視劇又開始了,我便坐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地看起來。
可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多少人缺乏鄭和那樣的胸襟,缺少鄭和那樣的魄力。有人為雞毛蒜皮的事大動干戈,有人為了滿足個人利益竟然不顧國家利益……人啊,不能因為一件小事而十分沖動,有時候應該忍讓一下,忍并不是弱者的表現(xiàn),而是智者的壯舉。曾經(jīng)有這樣一件事:有兩個賣雞肉的攤販,因為賣出的價格不同,賣價高的攤主竟然用到刺傷了賣價低的攤主,結果是一個進牢房,一個進病房???,要是他們能顧全大局,不沖動該有多好。
在學習上,我也是一個沖動的人。記得我以前考試的時候,遇到難題不思考,就跳過去。等試卷批好發(fā)下來一看,那些題目稍微一思考,我都會做的,,當時太沖動,失去了這么多分,現(xiàn)在想起來十分后悔,可已經(jīng)沒有用了,世上沒有后悔藥啊。后來,我吸取了教訓,做作業(yè)不再沖動,仔細思考,我的成績就提高了??磥恚瑳_動是魔,我們要遠離它!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二
最近看了一部非常精彩的大型傳記歷史劇——《鄭和下西洋》,突然發(fā)現(xiàn)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歷史事件鄭和下西洋原來還有另外一個鮮為人知的目的,尋找大明流亡皇帝建文帝。
明朝國力最鼎盛的時代是在明朝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朱棣時期。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元璋駕崩后下遺詔命將皇位傳給了21歲的皇太孫朱允炆,這讓當時的燕王朱棣很不甘心。
136月30日朱允炆在南京即位,年號“建文”,他是明朝的第二個皇帝。朱允炆溫文爾雅,忠厚純孝,深得祖父朱元璋的喜愛。年輕的建文帝性格溫順,主張實行仁政。朱元璋曾兩次封藩,使得朱允炆的叔叔們擁兵自重,各據(jù)一方。這令毫無治國經(jīng)驗的建文帝深感不安,急于削藩。征戰(zhàn)多年,戰(zhàn)功顯赫的燕王朱棣奮起反擊,經(jīng)過四年的戰(zhàn)爭,于建文四年攻下南京,顛覆了建文帝的統(tǒng)治,奪取了皇位,史稱“靖難之役”。朱允炆在這次戰(zhàn)役后帶著傳國玉璽下落不明?!睹魇贰酚杏涊d:南京陷落時,“宮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終”。朱棣即位后,刻玉璽,將國都由南京遷往北京,下令搜尋朱允炆和其他建文朝臣,修筑北部地區(qū)的軍事防御工程——長城。朱棣有他的擔心:自己的皇位是從侄子手中篡位來的。
他渴望得到滿朝文武大臣以及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認可和尊敬,渴望在自己發(fā)跡的北京建造世界最大的皇宮,渴望長治久安,高枕無憂地接受世界各國的朝拜?;实坌枰粋€他最信任最了解的心腹去完成這一壯舉。于是,一個跟著自己南征北戰(zhàn)多年的人很快成了他最好的選擇,這個人就是鄭和。鄭和原名馬和,武功高強,懂兵法,英勇善戰(zhàn),有能力接受這項巨大的挑戰(zhàn)。
明成祖朱棣懷疑建文帝秘密逃亡海外,《明史·鄭和傳》有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睘榱朔乐勾竺髁魍龌实劢ㄎ牡壑煸蕿煞垂ケ本瑠Z回皇位,顛覆自己的統(tǒng)治,1045年,朱棣派太監(jiān)鄭和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率領史上最強大的艦隊——200多艘海船,滿載絲綢、瓷器、工藝品等寶物,2.7萬余人浩浩蕩蕩向大海出發(fā),駛進茫茫太平洋的深處,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同時,據(jù)《明史·鄭和傳》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宣揚國威,耀兵異域,建立自己的聲望。
從此,鄭和開始了歷時28年的七下西洋之旅,鄭和率領的明朝海軍在艦隊規(guī)模、航海技術和組織協(xié)調水平諸方面都是當時的最高水平,比歐洲的航海家哥倫布、麥哲倫等早整整將近1,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yè)的頂峰。在中國5000年文明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篇,讓所有中國人感到自豪的壯舉。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三
前不久我們學了《鄭和下西洋》這一篇課文,文章講的是:明朝時期的三保太監(jiān)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因為他知識淵博,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zhàn),具有軍事指揮才能。而且他刻苦勤奮,精通航海造船,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所以深得皇上的賞識。被明朝皇帝派遣出使西洋。鄭和率領船隊第一次下西洋的時候,船隊里有62艘大船足有幾十層樓房那么高,仿佛是62座水上的小島,十分的宏偉壯觀,船上的儀器都是當時最先進的。古代中國是當時世界上科技最發(fā)達的國家之一,這是我國古代勤勞人民的智慧結晶。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比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還要早87年,他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鄭和每到一個國家都會把國書遞交給國王,那是代表明朝皇帝想和各國友好交往。船隊里還帶了許多我國的土特產(chǎn)品,有:絲綢、茶葉、瓷器……用它們去換取外國的香料、珊瑚等。鄭和的出使增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互相了解,促進了我國與亞非許多國家的經(jīng)濟交流和有好往來。
在航行途中他們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和危險。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風浪就像脫韁的野馬,仿佛要把船只撞翻;兇惡的海盜也在虎視眈眈地盯著船隊,一心要把船上的寶物全部搶光??墒怯杏掠兄\、機智聰明的鄭和總是鎮(zhèn)定自若,指揮船隊奮勇向前,一次次化險為夷。他那百折不饒、不畏艱難險阻的偉大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鄭和是航海事業(yè)上的一顆明珠。也是航事業(yè)上的一塊里程碑,鄭和更是一位懂得如何“閱讀海洋的人”。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四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名叫《鄭和下西洋》。主人公鄭和本姓馬,小名三保。他后來進宮時,燕王賜名“鄭和”。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和探險史上的一段佳話。
從14起,他先后率領208只寬十八丈,長四十四丈,載人上千,載貨近千噸的船隊,這是世界上無論任何一個國家的船隊可以與之相提并論的。鄭和帶著27000位經(jīng)驗豐富的水手歷時28年,七次率船隊通過大西洋,為開辟西方航線的計劃立下了汗馬功勞。許多國外商人都喜歡搭乘中國的遠洋船隊,卻不愿乘坐他們國家的船只。
在航海的過程中,鄭和風雨無阻,什么也動搖不了他的決心。
有一天鄭和的船隊停泊在今天印尼巨港時,突然遭到海盜的襲擊。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災難,鄭和表現(xiàn)出了他的大智大賢。他先命令部下查明是哪一股海盜,原來海盜頭目是廣東人,名叫陳祖義,經(jīng)常在這一帶劫持商船。鄭和一心想為民除害,便下令奮為殺賊。經(jīng)過一番激戰(zhàn),陳祖義打不過鄭和,便派人假裝議和,等鄭和一上船,就殺了他。鄭和早知道海盜會出此計謀,就將計就計,派人上船散布謠言:鄭和的人都睡著了,快動手吧。愚蠢的海盜不知是計,被大船上的火箭殺死五千余人,陳祖義也被斬首了。從此,各國商船在海上暢行無阻,大家都記住了這個名字------“鄭和”。
還有一次是在14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歸航時路過錫蘭。當?shù)貒蹩匆娻嵑偷拇嫌性S多財富,便起了惡念,把鄭和一行人騙進城內休息,又派五萬人上鄭和的船里搶財寶。鄭和醒來后才知道船隊被搶的消息,他馬上意識到:不能硬拼,必須殺進王宮,活捉國王,才能解船隊之危。一聲令下,將士們猶如一枚枚弓箭,沖進了王宮,逮捕了國王,錫蘭士兵不戰(zhàn)而逃,當?shù)厝硕加涀×诉@個名字------“鄭和”。
1433年,鄭和在遠航歸途中病故于印度的古里(今印度科澤科德),他是世界航海事業(yè)的先驅,為國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就這樣流傳下來。我們可以驕傲的說“我們和鄭和一樣,都是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雖然事隔690多年,但這種精神,永不磨滅!生生不息!”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五
六百年前,誰掌握著世界上最尖端的航海技術?誰領導著世界上最強大的遠洋艦隊,在大海中縱橫自如?誰給沿海各國帶去了豐富的物產(chǎn)和先進的技術?是他!一個苦難的穆斯林少年—鄭和。
鄭和(1371—1433),原名馬三保。出身云南咸陽世家。1381年(洪武十三年)冬,明軍進攻云南。10歲的馬三保被擄入明營,受宮成為太監(jiān),后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難之變中,在河北鄭州(今河北任丘北)為朱棣立下戰(zhàn)功。1404年(永樂二年)明成祖朱棣認為馬姓不能登三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三保鄭姓,改名為和,任為內官監(jiān)太監(jiān),官至四品,地位僅次于司禮監(jiān)。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1431年(宣德六年)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jiān)。
鄭和也是一個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他前后共下過七次西洋,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使命,他共去過30多個國家,給那些國家?guī)チ酥袊S富的物產(chǎn),同時也換回了許多貴重禮物。鄭和每到一處不是去侵略他國,而是帶去和平帶去友誼。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鄭和是一個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人。即使有很多人反對下西洋,但是鄭和下西洋的意志很堅定,他認為下西洋絕對不是勞民傷財之舉,而是促進各國友好的最佳方法。
我也要向鄭和一樣,與同學和平相處,大家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在學習上要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按照自己的目標前進!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六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qū),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fā),一直到1433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并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qū),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fā),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永樂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鄭和二下西洋。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啟航,三下西洋。永樂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鄭和進行規(guī)模更大的一次遠航。永樂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鄭和送“十九國”使臣回國,五下西洋。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鄭和六下西洋。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再次出使西洋。是為第七次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七
鄭和下西洋6xx年前的太倉港,碼頭上鞭炮齊鳴,鼓樂喧天;江面上黑壓壓的船隊正起錨升帆。史詩般的遠航拉開序幕,讓歷史記住了這個名字——“鄭和”。
看過了一些鄭和下西洋的書和電視,讓我感到非常的驚訝,當時鄭和的寶船竟然有一百多米長,真不知道是怎樣造出來的?鄭和的船隊是由上百只船組成的強大的“特混艦隊”,更讓我難以置信的是它擁有強大的火炮。我一直以為火炮是清朝后期由西方傳入中國的,沒有想到在六百多年前的中國就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海上武裝。
鄭和七下西洋,遠到非洲的肯尼亞,足跡遍布三大洋,比達伽馬、麥哲倫要早上百年。那是多么壯觀的情景??!尤其是僅靠木船和自然風力航行,克服重重困難更需要勇氣和探險精神,就算是現(xiàn)在也是難以想象的,多么的了不起??!
鄭和名“三寶”,他的船隊所到之處至今有很多的三寶廟宇,人們將他當神一樣供奉。因為鄭和七下西洋,他把華夏文明遠播海外,帶去的是和平、是貿易。而歐洲所謂的探險家?guī)サ氖鞘裁茨??是殖民統(tǒng)治和掠奪。
鄭和七下西洋在人類歷史上是個偉大壯舉,凝聚了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我渴望有朝一日,我們的航母艦隊能游弋在五大洋中,讓五星紅旗飄揚在世界各地,讓和平之光永照大地。
南京市白下區(qū)慧園街小學四(3)班張昀緋-7-26。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八
我是個電視迷,一打開電視就會看個沒完沒了。這不《鄭和下西洋》的電視劇又開始了,我便坐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地看起來。
可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多少人缺乏鄭和那樣的胸襟,缺少鄭和那樣的魄力。有人為雞毛蒜皮的事大動干戈,有人為了滿足個人利益竟然不顧國家利益……人啊,不能因為一件小事而十分沖動,有時候應該忍讓一下,忍并不是弱者的表現(xiàn),而是智者的壯舉。曾經(jīng)有這樣一件事:有兩個賣雞肉的攤販,因為賣出的價格不同,賣價高的攤主竟然用到刺傷了賣價低的攤主,結果是一個進牢房,一個進病房???,要是他們能顧全大局,不沖動該有多好。
在學習上,我也是一個沖動的人。記得我以前考試的時候,遇到難題不思考,就跳過去。等試卷批好發(fā)下來一看,那些題目稍微一思考,我都會做的,,當時太沖動,失去了這么多分,現(xiàn)在想起來十分后悔,可已經(jīng)沒有用了,世上沒有后悔藥啊。后來,我吸取了教訓,做作業(yè)不再沖動,仔細思考,我的成績就提高了??磥?,沖動是魔,我們要遠離它!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九
暑假里,我看了電視劇《鄭和下西洋》。
這個影片講述的是鄭和從當上太監(jiān)到在船上病死的經(jīng)過反映出當時中國老百姓希望和平與中國和世界的良好關系。他為什么能7次下西洋?是因為他有堅定的信念,寬廣的胸懷和勇敢的心。比如他被一些官僚的威逼利誘之下沒有認罪,反而更加堅定信念,為了保護5萬船只和航海人員,他只好認罪。而我遇到難題就退縮說明我沒有他的毅力,每當我遭受小誤會,我都火冒三丈,說明我沒他的氣度。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應該向鄭和學習,以他為榜樣,學習他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勤奮努力,刻苦學習,掌握更多的、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做時代的先鋒人。我還夢想著將來能做一名友好使者,把友誼、和平、文明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十
147月11日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qū),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fā),一直到1433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并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qū),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fā),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永樂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10月13日,鄭和二下西洋。永樂七年九月1410月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啟航,三下西洋。永樂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月18日朝廷令鄭和進行規(guī)模更大的一次遠航。永樂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2月28日朝廷命鄭和送“十九國”使臣回國,五下西洋。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3月3日,明成祖命令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鄭和六下西洋。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再次出使西洋。是為第七次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十一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段崇高的航海壯舉,也是世界海洋史上的一座豐碑。鄭和帶領的船隊在五次遠征中航行了數(shù)萬海里,到達了亞洲、非洲和歐洲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這一壯舉不僅代表了古代中國的航海能力,更表明了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和海洋精神的豐富。我對鄭和下西洋這段歷史有著深深的敬佩和思考。以下是我對于鄭和下西洋的心得體會。
首先,鄭和下西洋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對于海洋的了解和航海技術的高超。鄭和領導的船隊采用了許多先進的船舶設計,包括巨大的“寶船”。這些船舶具備出色的承載能力和抗風浪能力,使得船隊能夠順利地穿越千里海洋。此外,鄭和船隊的導航術和天文測量技術也十分領先。他們能夠利用星星、日月光輝以及羅盤等工具,準確定位、航行和測量航線。這些技術不僅在當時世界上稀有,也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鄭和船隊的航行安全和成功。
其次,鄭和下西洋帶來了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國交流的機會,促進了經(jīng)濟、文化以及社會的發(fā)展。鄭和船隊沿途停靠了許多國家和地區(qū),與當?shù)卣蜕倘诉M行了經(jīng)貿往來。他們將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名產(chǎn)帶到了世界各地,同時也帶回了許多珍貴的物品和知識。這種交流不僅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經(jīng)濟利益,還推動了古代船舶、導航和造船技術的發(fā)展。同時,鄭和船隊帶去的中國文化和思想也對當?shù)厣鐣臀幕a(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增進了各國的相互了解與友誼。
再者,鄭和下西洋背后蘊含著和平與互利的精神。在當時,世界上的海上貿易和交流往往伴隨著侵略和戰(zhàn)爭。然而,鄭和船隊在很大程度上通過外交手段實現(xiàn)了和平的交流和互相諒解,保持了和平的環(huán)境。鄭和的船隊并未濫殺掠奪,而是秉持著尊重和合作的原則,與當?shù)卣腿嗣窈湍老嗵?。這種和平與互利的精神不僅讓中國古代航?;顒宇H具人道主義和文化交流的特色,也為后來的航海者們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最后,鄭和下西洋體現(xiàn)出了中國古代的開放和包容精神。鄭和船隊的航程不僅延伸至亞洲、非洲、歐洲等遼闊地區(qū),他們還把各種不同文化、宗教和民族的人們帶到了中國。鄭和下西洋為中國帶來一系列新鮮的事物,如土特產(chǎn)、技術、制度以及外來文化等,這些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促進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文化多樣性和民族融合。鄭和船隊的活動讓中國更加開放和包容,擁抱多樣性,使得中國成為一個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新鮮事物的國家。
總之,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航海史上的壯舉,也是對世界海洋史上的重要貢獻。鄭和領導的船隊不僅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先進的航海技術和海洋精神,也在全球范圍內促進了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的交流與發(fā)展。這段歷史啟示我們要保持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推動和平與互利的交往,共同構建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十二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公元1405年的時候,朱棣命鄭和帶領士兵兩萬八千多人,和六十二艘大船的隊伍,浩浩蕩蕩的向著大海出發(fā)了。鄭和一隊人從福建的五虎門出發(fā),差不多一年之后,在爪哇國的三寶壟登陸。當時爪洼國正在內戰(zhàn),還誤殺了鄭和的士兵一百四十多人,西爪哇王害怕明朝的軍隊還過來攻打,于是就賠了鄭和六萬兩的黃金,以供撫恤死去的將士家人之用。之后鄭和又到了蘇門答臘、滿剌加、錫蘭等國家。公元1407年,鄭和的第一次航海就結束了,但是鄭和真的是對航海事業(yè)充滿了熱忱,回國后的十幾天鄭和又再一次下西洋了。這一次鄭和還到了暹羅,也就是今天泰國等一些國家。公元1409年的時候,鄭和再次回國并且馬不停蹄地又再次出發(fā),這已經(jīng)是鄭和的第三次下西洋了。這次鄭和到訪了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國。
之后鄭和又三次下西洋,分別在公元14、公元14和公元1421年。第六次下西洋回來之后不久,永樂皇帝已經(jīng)死了,明仁宗朱高熾登基,他以國庫空虛為由,暫停了航海的活動,鄭和也就沒能繼續(xù)出海。到了公元1431年的時候,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從龍江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一帶出發(fā)。但是在返航的時候,鄭和因為過度勞累而病死在了印度西海岸,這一年是公元1433年。所以鄭和先后下了七次西洋。
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哪里?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的地方是紅海沿岸與非洲東海岸。1407年7月也就是永樂三年,明成祖命令鄭和率領大部隊乘坐海船出海遠航。他們的陣勢非常龐大,大約有二百四十多條官船,跟隨的人員大致就有兩萬多名。訪問的國家也有三十多個,這些國家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qū)。鄭和下西洋加深了中國與東南亞、東非之間的交流。這幾次下西洋的經(jīng)歷讓鄭和體力透支,在最后一次下西洋回國的途中,他因為過度勞累逝世了。民間也有故事將鄭和下西洋的經(jīng)歷稱作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曾經(jīng)到過爪哇,蘇門答臘、天方、古里等國家,到達最遠的地方就是非洲東海岸,紅海沿岸了。也有人說他們也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非洲進獻來的長頸鹿被明朝宮廷的畫師化成圖留作紀念,一次證明亞非之間友好交往的憑證。
其實在學術界對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哪里的問題一直爭論不休。朱鑒秋認為鄭和下西洋到過非洲東海岸這是有很多明確記載的,《明實錄》中就多次記載鄭和出使西方各國的事跡。并且在非洲東海岸也發(fā)現(xiàn)了古瓷器遺址,其中就有十四世紀的瓷器,這也是一個佐證鄭和到過非洲東海岸的依據(jù)。
鄭和總共組織了7次航行,每一次的航行路線都不一樣。那么下面小編將會依次來給大家分析下路線問題。第一次下西洋,鄭和從劉家港出發(fā),途徑瓜哇島(瓜哇島位于現(xiàn)在的印度尼西亞),離開瓜哇島后到了蘇門答臘,蘇門答臘和印度洋很近是世界第六大島。離開蘇門答臘后的鄭和有分別到了錫蘭和科澤科德。錫蘭是印度洋上的一個島國,現(xiàn)在人稱錫蘭為斯里蘭卡。說起斯里蘭卡大家都很熟悉,是各種寶石的出產(chǎn)地??茲煽频率青嵑偷谝淮魏叫械慕K點。科澤科德是印度洋西南部的一個城市,應該稱之為港口城市,人口達到了54萬多,科澤科德?lián)蔚淖饔煤艽?,是一個貿易中心,古時印度和阿拉伯人就在科澤科德這個地方進行交易往來。
第二次航行,鄭和的路線和第一次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在最后的行程上增加了古里。古里位于印度洋的交通要道上,是南亞次大陸的一個國家,鄭和下西洋的第二次航行終點定在了古里。所以從選址上鄭和也體現(xiàn)了其智慧。
第三次航行鄭和選擇了從太倉出發(fā),這次的`行程路線和之前有不同線路規(guī)劃,第三次主要以東印度為主軸線,然后依次經(jīng)過瓜哇島到斯里蘭卡,然后轉換方向往北邊開去,到達孟加拉灣,到了孟加拉灣后鄭和的船隊迂回策略,回到了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在馬蘭半島和蘇門答臘之間,所以說鄭和的船隊折回了,離開馬六甲后,鄭和的船隊開啟了回國之路。
第四次鄭和的最終目的地到了霍爾木茲,霍爾木茲位于兩大海峽中間,應該說起的是紐帶的作用,一頭是波斯灣,另外一頭是印度洋。鄭和到達霍爾木茲后就回去了,前面的路程和第三次并沒有什么大變化,只是最終多了一個霍爾木茲地點而已。
第五次航行路線并沒有太大的變化,這不過這次鄭和把船隊分成了2批,一批抵達波斯灣后就沒有繼續(xù)前進了,另外一批開往了摩加迪沙,馬林迪等阿拉伯南海岸區(qū)域,,摩加迪沙是那一塊的沿海城市,而且這種沿海城市往往對于海運海域有著很大的控制權。
第六次下西洋鄭和最遠到達了東非,沿著東非的海岸線拜訪了沿海的一些國家。
第七次鄭和前期航行路線不變,從西海岸進入,然后轉到波斯灣,歷史上著名的鄭和下西洋也劃上了句號。
鄭和帶領著他的航行隊伍最遠到大了非洲的東海岸線。它位于赤道的附近,講東海岸線估計不清楚,講索馬里想必都比較清楚,鄭和船隊到達了坦桑尼亞這一帶。包括現(xiàn)在非洲東岸還受到鄭和的影響,其中為了紀念鄭和而建造的鄭和屯就在東岸附近的一個城市中樹立著。
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的還有一個紅海沿岸。紅海長1930千米,周邊有也門,蘇丹等國家,他們戰(zhàn)略紅海最有利的位置,這也就是鄭和船隊為什么到這么遠的原因。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十三
在中國古代的航海史上,鄭和下西洋無疑是一段引人注目的篇章。他的壯舉不僅是中國古代航海技術的巔峰,也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勇氣和智慧。作為一名研究歷史的學生,我對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深感佩服和敬仰,同時也從中得到了許多啟示和體會。
首先,我深深感受到了航海的困難與挑戰(zhàn)。鄭和下西洋的航行距離遙遠,而當時的船只并不像現(xiàn)代船只那樣先進。鄭和的遠航隊伍是由數(shù)十艘大型寶船組成的,船艙寬敞、裝備齊全,但相比于現(xiàn)代船只,卻非常原始。要面對的大??部啦龥坝浚瑹o時無刻都要應對著各種突發(fā)狀況。航行途中充滿了不可預知的困難,比如風浪的襲擊、航向的調整、指揮的協(xié)調等等。正是鄭和船隊的堅持和勇敢,才突破了一個個困難和挑戰(zhàn),最終完成了這一輝煌壯舉。
其次,我從鄭和下西洋中體會到了文化交流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性。作為一名中國人,我感到自豪,因為鄭和船隊在遠航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向外傳播了中國的文化和禮儀,更重要的是收集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風俗。這種開放和包容的態(tài)度,使得中華文化和其他國家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得到了發(fā)展和提升。這也充分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和友善,為當今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鄭和下西洋所取得的驕人成就,也對我作為一名學生有著巨大的激勵和啟發(fā)。在鄭和船隊的遠航過程中,鄭和不僅僅是一位出色的航海家,更是一位優(yōu)秀的領導者。他注重團隊協(xié)作,保持良好的指揮令如,同時他對地理知識和航海技巧的深入研究也使他成為了當時中國航海領域的泰斗。這些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作為一名學生,不能只埋頭苦讀,而是要注重實踐和團隊合作,善于與他人互動,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
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也給予我深思。盡管鄭和的遠航只是一段短暫的歷史,但它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是深遠的。鄭和船隊的遠航給世人展示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勇氣,同時也促進了世界各國之間的經(jīng)濟和文化交流。這讓我明白,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僅取決于軍事實力和經(jīng)濟實力,更重要的是要保持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積極推動各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總而言之,鄭和下西洋不僅是中國古代的一段歷史,更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勇氣的見證。通過研究和思考,我體會到了航海的困難與挑戰(zhàn)、文化交流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同時也汲取了領導才能、團隊協(xié)作和開放包容的啟示。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將永遠激勵著中華民族和世界人民,堅持不懈地追求夢想和目標,為人類的發(fā)展與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十四
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知識掌握:通過本課的學習,知識鄭和下西洋的史實;知道閉關鎖國的含義和主要表現(xiàn)。
2、能力要求:培養(yǎng)運用識讀歷史地圖的技能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運用比較方法分析對外開放與閉關鎖國政策對國家發(fā)展的影響,培養(yǎng)分析、歸納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船隊的壯觀景象。
2、閱讀《鄭和下西洋航線圖》,體會、感悟鄭和下西洋的偉大之處。
3、學生講述鄭和下西洋對航線沿途經(jīng)濟、社會等方面發(fā)展產(chǎn)生積極影響的小故事。
4、比較、分析開放政策與閉關政策對國家發(fā)展的影響。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有關鄭和下西洋內容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意識,樹立民族自豪感;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樹立對外開放是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備的一個條件的觀念,是我們每一個未來的建設者都應具有開放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難點:我國明清時期從開放走向閉關的原因。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1、關于教學重點的分析。鄭和下西洋是我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在明初,我國社會安定,國力強盛,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中國明帝國無疑是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鄭和下西洋在主觀上是宣揚國威,但在客觀上促進了船隊所到地區(qū)特別是南洋一帶的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傳播了中華文明,是進行本冊內容中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題材之一。在另一方面,鄭和下西洋是我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航行最遠一次遠航,開拓意識濃厚,對學生樹立開拓創(chuàng)新的觀念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2、關于教學難點的分析。我國在明及其以前各統(tǒng)一王朝時期大多是開放,為什么到明末清初時逐步走向了閉關鎖國?由于教材在這方面述及不多,學生容易形成疑問:很顯然,任何一個王朝都希望自己有雄厚的國力以穩(wěn)固統(tǒng)治,既然開放能夠促進國家的強盛,明末清初為什么要走向閉關鎖國?而閉關鎖國導致我國清王朝時期國力逐漸衰落的重要因素,是我國清王朝最終被西文用炮艦叩開國門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學生應該對這一轉變的原因有所了解。
難點擬采用學生收集一些材料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探討的方式突破。
三、教學方法。
采用教師提供部分材料和學生收集一些材料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探討的方式學習。
四、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我國歷史上造船業(yè)發(fā)展情況的材料和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小故事,有關清朝“遷?!钡牟牧?。
向學生推薦借閱《三寶太監(jiān)下西洋演義》。
四、教學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具。
多媒體投影儀《明清時期--從開放到閉關鎖國》光碟一張(或相關錄像)自制課件。
六、板書設計:
鄭和下西洋讀后感篇十五
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一個世人皆知的名字,他的英名早已傳遍了世界的千山萬水。他以博大的胸懷和偉大的英勇精神,帶領明朝龐大的船隊,載著中國人民的友誼,歷經(jīng)千辛萬苦七次出使西洋,共用了整整28年時間,經(jīng)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遠曾經(jīng)到達過非洲的紅海一帶,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數(shù)最多、行動范圍最廣的遠洋航行活動。它沿途一路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先進的農業(yè)科學技術和文明禮貌帶到了落后的東南亞地區(qū)和非洲地區(qū),它的影響深遠,使明朝與海外各國廣泛建交,發(fā)展了多種形式的海外貿易,是中國外交史上歷史性的突破,那里至今還保留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印記,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次沒有侵略的遠航,這可比哥倫布的遠航強多了。
鄭和這位海之驕子,奮斗在海上,成功在海上,最終也殉職在海上。他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驕傲,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后人學習的榜樣。每當我們面對著浩瀚的大海,每當我們發(fā)出深切的呼喚時,總能想起鄭和那載著文明的金碧輝煌的大船,浩浩蕩蕩地行駛在大海上的壯觀景象,他的一切豐功偉績流傳千古,他的百折不撓、不畏艱難險阻的偉大精神,永遠激勵著世人?!昂妱t國強,海靜則國寧?!编嵑妥屢粋€和平、強大、雍容大度的禮儀之邦——中國從海洋上崛起。也正是在鄭和開拓進取精神的指引下,有越來越多的.人投人到了航海事業(yè)中,他是多么偉大啊!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少先隊員,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應該向鄭和學習,以他為榜樣,學習他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勤奮學習,刻苦學習,掌握更多的、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做時代的先鋒。我還夢想著將來能做一名友好使者,把友誼、和平、文明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