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膬?yōu)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高一語文教案檢查篇一
古今的中國文人常喜歡給自己的書房取一個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來表現(xiàn)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齡的聊齋,張溥的七錄齋,姚鼐的惜抱軒,梁啟超的飲冰室,周作人的苦雨齋等。(學生有人喊還有項脊軒,教師回應)對,還有明代作家歸有光的項脊軒,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項脊軒志》這篇文章,了解項脊軒的特點以及和項脊軒有關的一些人和事,深入領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厚感情。
二 作者介紹
歸有光(1502-1571),字熙甫,號震川,江蘇昆山人。他自幼苦讀,九歲能文,但命途不順,35歲才中舉人,后來連續(xù)八次考進士不第。無奈,后來遷居至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讀書講學二十余年。學生稱之為震川先生。到60歲他才中了進士,授縣令職,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有《震川文集》40卷。
歸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在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反對擬古主義,反對'拾人之涕唾',提倡獨抒胸臆,強調(diào)真情實感。他的這種文風,發(fā)揚了唐宋古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后人把他和唐順之、茅坤等人并稱為'唐宋派',時人稱他為'今之歐陽修',后人譽其散文為'明文第一'。
歸有光的散文不是寫重大的社會題材,而是通過記敘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瑣事,來表現(xiàn)母子夫妻兄弟之間的深情。他的這類散文,感情真摯自然,語言樸素流暢,細節(jié)真實生動,有詩一般的意境?!俄椉管幹尽房蔀榇怼?BR> 三解題:
項脊軒是歸有光的書齋名,歸有光的遠祖曾住在江蘇太倉項脊涇,作者自號項脊生,齋名項脊軒,含有懷宗追遠之意。本文是一篇借記物以敘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乃記的意思,是古代記敘事物、抒發(fā)情感的一種文體。
四 播放錄音,學生聽讀,解決字音問題。
滲漉( )修葺( )垣墻( )欄楯( )冥然( )老嫗( )先妣( )
呱呱( )象笏( )長號( )扃牖( )憑幾( )偃仰( )瞻顧( )
五 學生放聲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
教師點撥個別字音及斷句。
六 結合注釋自讀自譯課文第一段。
找學生翻譯第一段,教師點撥,強調(diào)相關知識點。
下 名次作狀語 向下 上 名次作狀語 從上
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 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
顧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 ) 勝 沛公不勝杯杓 ( )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 何可勝道也哉 ( )
此時無聲勝有聲()
方丈:一丈見方 垣墻:名次作動詞,砌上垣墻 三五:農(nóng)歷每月十五
特殊句式: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
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 )
余稍為修葺,使不上露( )
七 指導學生背誦第一段。
本段第一句是一個判斷句,接下來寫修葺前項脊軒的情況,作者著眼于'小'(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三個特點,非常簡潔地寫出修葺前項脊軒的破敗情況。
余下的文字是寫修葺后的項脊軒的情況,作者也是抓住三個特點來寫。'亮': 余稍為修葺,使不上露。前辟四窗,垣墻,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雅':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靜':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最后一句意境優(yōu)美、朗朗上口,學生很容易記誦。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我認為背誦中首先要抓住修葺前后'軒'的特點,即由'小、破、暗'到'亮、雅、靜',因為這六個字串起了幾乎整個第一段。
另外這一段文字在句式上也很有特點,即四字句較多。抓住文段的這一特點,也有利于本段的背誦。(教師可作示范背誦。)
八 小結
第一段敘述了項脊軒修葺前后的變化,以寫景為主,字里行間傾注了作者的深情。'小鳥時來啄食'與'三五之夜'的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年輕時在這里讀書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這一段用'喜'字貫穿。
項脊軒志
第二課時
馬新橋
教學目標:掌握重要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能力要求: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重難點及解決辦法:理解課文2、3、4段并背誦。
學法指導:理清思路,把握情感,隨堂背誦。
教學步驟:
一 檢查背誦情況,指名背誦并集體背誦。
二 檢查課后練習二的完成情況。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三 學習第2、3、4段
基礎知識梳理
學生自讀自譯,教師點撥,強調(diào)如下內(nèi)容:
重要實詞 虛詞 詞語
逾:越過 而:你 乳:名作動 用乳汁喂養(yǎng) 茲:這里 若:你 竟:全 、整 類:像 比:及、等到 效:用作動詞,得到效果 禁:忍住 得:能夠 大母:祖母
往往:古義,到處 今義,某種情況時常存在或經(jīng)常發(fā)生。
呱呱:gū 小兒哭泣 guā象聲詞,形容鴨子 、青蛙等的響亮的叫聲。
束發(fā):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fā)束起來盤在頭頂上。
先妣:已死的母親,《禮記》:'生曰父、 曰母、 曰妻,死曰考、 曰妣 、曰嬪。'
一詞多義
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然 沛公然其計,從之 凡 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雜然相許 巨是凡人
然自后余多在外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再 凡再變矣
后秦擊趙者再
特殊句式:
1 兒寒乎?欲食乎?
2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四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教師指導背誦。
課文得第2、3兩段敘寫項脊軒得變遷,回憶母親祖母的往事,用'悲'字貫穿。其中第二段是承上啟下的過渡段,'多可喜'照應前一層,'亦多可悲'引起下邊的內(nèi)容。
第三段可以分為三層
1 '先是……凡再變矣。'
2 '家有老嫗……余泣,嫗亦泣。'
3 '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令人長號不自禁。'
第一層寫由于'諸父異爨'而引起的庭院變化,反應家庭的敗落,揭示'悲'的表象;接著回憶母親,主要是借老嫗之口,表達對母親的懷念;第三層回憶和祖母的往事,回憶中對光陰易逝、有負親人所望有著感慨,是'悲'之深化。
因此,指導背誦時,首先抓住本段的三層內(nèi)容,結合內(nèi)容上的特點,語言方面的特色,感情上與學生的貼近,引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背誦。
第四段的背誦比較容易把握,在此不再贅言。
學生反復誦讀,教師從容指點,引導背誦,示范背誦,學生試背,集體背誦。
五 補充課文第四段省略的內(nèi)容,是文章更加完整,以便更深入的體味作者的情感。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隆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是何足以知之?余區(qū)區(qū)處敗屋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教師點撥學生翻譯。
這段議論中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于議論中加以感嘆之詞,和盤托出自己不得志的感慨。
作業(yè):
1 背誦2、3、4三段。
2 完成課后練習一、三。
3 預習最后兩段
高一語文教案檢查篇二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播放歌曲動畫《再別康橋》,導入本課。
二、朗讀詩歌
1. 提問:你覺得詩詞抒發(fā)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2. 教師介紹背景: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徐志摩曾游學于此??禈驎r期是他一生的轉(zhuǎn)折點。徐志摩曾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BR> 3. 教師朗誦全詩,配背景音樂和畫面。要求學生注意節(jié)奏與重音。
4. 學生分各種形式朗讀,教師逐節(jié)指導。屏幕出示全詩及其節(jié)奏與重音提示。
點評:詩歌重在誦讀,在誦讀的基礎上領悟是學習詩歌的好方法。
三、自主學習
學生帶著任務在學習網(wǎng)站的“自主學習”欄目自學?!白灾鲗W習”包括“學習任務”、“徐志摩”、“詩歌意象”、“詩歌形式”、“詩歌誦讀”和“英國風光”等內(nèi)容。
四、學習反饋
方法:屏幕出示問題,學生搶答。
1. 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 剛才你閱讀了哪些古代的別離詩?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再別康橋》比較一下,它們送別的對象有什么不一樣呢?
◆ 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云彩等)我們叫什么?詩歌選擇的是哪些意象呢?
◆ 詩人告別康橋時,按理說,應該有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作者卻避開了這些,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有什么好處呢?
2. 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聞一多提出的詩歌形式上的“三美”主張是什么?你覺得《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嗎?
◆ 音樂美:
a、 從押韻上看:本詩一節(jié)一韻,每節(jié)換韻。
b、 從節(jié)奏上看:詩歌音節(jié)和諧,節(jié)奏感強。
c、 從首節(jié)和末節(jié)來看:回環(huán)復沓,語意相似,節(jié)奏相同,構成回環(huán)呼應的結構形式。
◆ 建筑美:
a、 從字數(shù)上看:《再別康橋》共7節(jié),每節(jié)兩句,每句6~8字。
b、 從排列上看: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給人以流動的美感。
◆ 繪畫美:
a、 選用“云彩,金柳”等詞語,給讀者色彩想象。
b、 詩人用了動作性很強的詞語,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如“招手”、“蕩漾”等。
c、 全詩共7節(jié),幾乎每一節(jié)都包含一個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等。
重點賞析“繪畫美”,賞析的同時出示畫面,然后學生看著畫面回憶相應的詩句,再看著畫面背誦全詩。
教師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xiàn)代詩歌,屏幕顯示。
點評:詩歌鑒賞的方法是重點,通過重點講解便于學生網(wǎng)上拓展,同時也有利于對本課另外三篇現(xiàn)代詩的學習。
五、網(wǎng)上拓展
布置任務:點擊“相關網(wǎng)站”,進入“徐志摩名作欣賞”網(wǎng)站,和因特網(wǎng)上的專家一起賞析徐志摩更多的詩歌名作。然后,把你的學習成果讓我們大家來分享。
點評:讓學生充分自由地去學習和創(chuàng)新。
六、成果展示
學生朗讀并賞析“徐志摩名作欣賞”中的現(xiàn)代詩,重點賞析詩歌的意象美和形式美。
點評:給學生自我展現(xiàn)的舞臺。
高一語文《再別康橋》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禈?,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zhuǎn)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jīng)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心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中國南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號上,后收入《猛虎集》??梢哉f,“康橋情節(jié)”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上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xiàn)……由于他當時時間比較緊急,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zhí)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不過當時的徐志摩留下的是英文版的《再別康橋》,當時是一位不知名的中國人翻譯過來的。
高一語文《再別康橋》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1931年)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縣硤石鎮(zhèn)人。名章垿,小字槱森,后改名志摩。曾經(jīng)用過的筆名:南湖、云中鶴。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飛機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原名徐章垿,為什么改名叫徐志摩呢?因為他小時候特別可愛,清末時長著一個大腦袋,留著一個"豬尾巴",所以他的父親就請了一個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說是將來必成大器。所以1928年,他出國時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過的。
高一語文教案檢查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認識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變”“奇”“美”。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順暢誦讀,培養(yǎng)文言語感。
2、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培養(yǎng)學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3、反復誦讀,用簡練的語句概括寫景的內(nèi)容和層次。
4、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qū)懢暗姆椒ā?BR>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并培養(yǎng)對科學的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發(fā)揮想象,體會山市這一自然現(xiàn)象的神奇并再現(xiàn)山市。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
誦讀法(采用多種方式朗讀)
討論法
情境設置法(充分利用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播放海市蜃樓的圖片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進行字﹑詞﹑句解釋大比賽;小記者采訪的形式體味山市之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多媒體顯示海市蜃樓圖片,然后請同學們說說圖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適時引導?,F(xiàn)實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間出現(xiàn)一座城市嗎?讓我們走進<
二、整體感知(檢查預習)
1、學生介紹作者及《聊齋志異》,課件出示資料助讀。
2、師生競讀
①抽同學朗讀,其他同學評價。(字音﹑停頓﹑斷句)
②教師配樂朗誦,學生體會停頓﹑語調(diào)﹑情感。
學生發(fā)表觀點,教師總結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準確斷句﹑讀出情味。
③選派學生代表與老師比賽,學生評論并說明理由。
④集體有感情朗讀。
3、譯讀(字﹑詞﹑句解釋比賽)
注:在比賽中,老師提出重點字﹑詞﹑句。
(一切烏有數(shù)年恒不一見居然城郭塵氣莽莽然
危樓一座往來屑屑或憑或立高插青冥歷歷在目
碧瓦飛甍高垣睥睨風定,天清直接霄漢黯然縹緲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
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屏或立,不一狀。)
3、品讀
(1)體會山市之“變”。
①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這些時間很短暫,看來山市瞬息萬“變”。
②隨著時間推移,山市呈現(xiàn)怎樣的景象?(學生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用自己的話描述)
③山市變化的全過程分為幾個階段?請簡練概括。
(2)想象山市之“奇”。
①分組討論所看到的山市奇觀。同學們都是山市的目擊者,派小記者下組采訪。
參照采訪提綱:你看到怎樣的景色?
它有變化嗎?怎樣變化的呢?
你覺得這些美嗎?美在哪里?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方式與小記者交談,總結小記者所了解到的山市奇景。
(3)品味山市之“美”。
①集體朗讀一段課文,有感情的描繪這部分景色,共同品位山市奇觀。(多媒體出示圖片欣賞)
②師生評說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詞語﹑句子體現(xiàn)出來。
(高插青冥、碧瓦飛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漢、暗然縹緲)
三、討論研究
為什么那時的人把山市稱作鬼市?山市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思考、議論、自由發(fā)表個人見解。引導明確:古代的人無法解釋這種現(xiàn)象,所以才歸結為鬼在作怪。實際上我們現(xiàn)代科學已經(jīng)完全能夠解釋這一現(xiàn)象了。自由組成研討小組。搜集相應資料或故事,討論、探究其中科學道理。
四、課堂練筆
學生欣賞煙花綻放情景的圖片,然后用筆有順序、抓特征、運用美的語言去描繪。
五、作業(yè)設計
1、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述美麗神奇的山市。
2、給蒲松齡先生寫信說明山市形成的原因。
高一語文教案檢查篇四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⑴分析、理解本詩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情感目標
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詩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標
通過誦讀、欣賞增強對詩歌的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誦讀、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細雨如絲的江南,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紙傘和著雨的嘆息,撐出了一個青年詩人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戴望舒,與詩人一道去領略雨巷的風景,去追尋丁香姑娘的芬芳。請大家合上書本,閉上眼睛,我們先一起來聆聽這一段錄音。(36’,3min)
二、整體感知,確立詩歌感情基調(diào)
1.好,聽完錄音了。這首詩歌叫什么名字呢?(《雨巷》)(教師板書)大家回想一下,我們剛剛在聽得時候,這首詩歌給你最強烈的情感體驗是什么?它是歡欣鼓舞、斗志昂揚、激動人心的,還是憂愁哀傷的。沒錯了,這首詩歌從頭到尾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憂愁,所以我們讀的時候,要用什么樣子的感情基調(diào)去朗讀呢?(教師板書:基調(diào)——憂郁、哀怨),那么我們讀的時候要用什么速度來讀啊?(生回答),對了,一般來說,如果是表達比較熱烈奔放的感情,我們讀的時候語速要稍快一點,但是如果是表達這樣一種憂郁、哀怨的感情(手指黑板),我們讀的時候要用比較緩慢的語速來讀。好,請大家翻到課本45頁,我們請一位同學來試試看,朗讀一下這首詩歌的前兩節(jié),請哪位同學呢?我們班哪位同學是朗誦高手?(生朗誦)(1min)(總7min)
2.讀得怎么樣?(好)掌聲鼓勵。
讀詩歌我們主要是注意一些節(jié)奏停頓。在一些你覺得需要重點突出的地方,就應該適當?shù)丶右酝nD或者是讀重音,這樣就會使得這首詩歌更加地有韻味,我來試試看,好不好?(2min)。好,接下來給大家三分鐘的時間自由朗讀,一定要放開聲音來讀,想象一下,你就是詩歌中的“我”,此時此刻,下著淅淅瀝瀝的雨,而你正撐著傘,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3min)(一、二總13min)
三、品味詩歌意象(12min)
1.好,時間到。我們已經(jīng)完整地讀完這首詩,大家找找看,這首詩里邊,總共描寫了多少位人物?(兩位)分別是誰呢?(“我”和“姑娘”)沒錯了,那我們在講前邊的詩歌時,用了一個專門的術語,我們說這個術語是用來形容詩詞中所描寫的具體事物,這個術語是什么呢?(意象)(板書),所以,這首詩歌中出現(xiàn)的意象,從人物方面來講,就有“我”和“姑娘”(板書),那在詩歌中,“我”和“姑娘”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呢?“我”在悠長的雨巷中彷徨,是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著姑娘。說明“我”是想要追尋這個姑娘。請大家找找看,詩歌中用了哪些語句來描寫這個姑娘?待會我請同學來回答。一節(jié)一節(jié)地找。(1min,總3min)
2.好,請一個同學來找出詩歌中描寫姑娘的語句。
第一節(jié):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第二節(jié):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哀怨/彷徨;第三節(jié):彷徨/撐著油紙傘/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第四節(jié):靜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夢一般地飄過(“太息”什么意思啊?嘆息的意思);第五節(jié):靜默/走盡這雨巷;第六節(jié):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第七節(jié):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2min)
3.我們從剛剛同學的回答可以看出,詩人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姑娘,描寫姑娘的動作,描寫姑娘的情緒,他還用了許多別的意象來襯托這個姑娘,首先他寫到,姑娘是出現(xiàn)在一個什么地方?(雨巷)好,請大家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細雨朦朧中,你走在這條悠長悠長又寂寥的巷子里,這里遠離塵囂,遠離熱鬧,你的腳下,踩著幽暗的、濕漉漉的青石板,透著寒氣,透著冷清。在這樣的一條雨巷中,你感覺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樣?(朦朧的、陰沉的)所以,雨巷這個意象,首先給我們規(guī)定了這個姑娘出現(xiàn)時候的大環(huán)境,是朦朧的、陰沉的。
4.我們也知道,這首詩歌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姑娘,但是,我們從這些描寫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樣子,她是大眼睛呢還是丹鳳眼,她是圓臉呢還是瓜子臉,我們看得到嗎?(看不到)。不僅我們看不到,詩人也看不到,為什么呢?因為她撐著一把油紙傘。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見到過油紙傘。(電視中),對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們生活為題材的電視劇,因此呢,油紙傘具有復古、懷舊在特點(單獨提問),這樣一把傘出現(xiàn)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給這個姑娘增添了一層神秘、朦朧的色彩。(3min)
5.而在首詩歌里邊,詩人還多次用了同樣一個比喻來形容姑娘,他將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她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所以丁香也是我們這首詩歌中的一個重要意象(板書:丁香)。丁香是一種?(花),沒錯了,丁香花。那假如這樣,我換成別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啊?(不行)為什么不行啊?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了解丁香這個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含意。
丁香一般是開在暮春時節(jié),花的顏色主要有兩種,淡紫色和白色,開花的時候有一種淡淡的芬芳,它給人一種柔弱、純潔、素凈的感覺。所以,在古典詩詞中,丁香一般象征著美麗、高潔。另外一方面啊,我們剛剛講了,丁香是開在暮春時節(jié),也就是春天快要結束的時候,再加上它雖然嬌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謝,所以古人對著丁香,容易傷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來象征愁怨。
在我國的古典詩詞中,就有不少有關詩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說李商隱的《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還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紗》中的“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這些詩句啊,都是將丁香和愁怨聯(lián)系在一起。
回到我們這首詩歌中,丁香般的姑娘并不僅僅指這個姑娘有著丁香一樣的愁怨,還說明了這個姑娘有著丁香一樣地美麗,丁香一樣的高潔,丁香容易凋謝,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3min)
6.我們再看到詩歌中的另外一個意象——“我”。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獨自彷徨,希望能夠逢著一個丁香般的姑娘,終于,姑娘出現(xiàn)了,她也跟我一樣,撐著油紙傘。姑娘慢慢地走過來,越走越近,我感覺到她投來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當我想說句什么話的時候,她跟我擦肩而過,而且,慢慢地遠離我,越走越遠,消失在雨巷的盡頭。只剩下我,仍然獨自撐著油紙傘,彷徨在雨巷中,繼續(xù)等待,繼續(xù)追尋。在這首詩歌中,我是以一個等待者,一個追尋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的。(1min)
四、探尋詩歌主旨(4min)
1.所以啊,有人認為,這首詩歌是一首愛情詩,是一首男子追尋、等待姑娘的詩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有別的看法了,他們認為,這首詩是一首政治詩,詩歌中的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們獨特的政治象征。你們贊同哪一種看法呢,這首詩究竟是一首愛情詩,還是一首政治詩?下面給大家三分鐘的時間小組討論,請各個小組選出發(fā)言的代表,你們小組贊同的是哪種看法,為什么?
2.小組代表發(fā)言。
組a:我們小組認為是愛情詩,這首詩已經(jīng)明確地寫清楚了我希望能夠遇到丁香姑娘,雖然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不完美,但是我還是站在原地等待著丁香姑娘。(有道理,所以這是一首愛情詩)
組b:我們小組也認為是愛情詩,因為在詩里邊看不出政治因素。(確實,詩歌里邊沒有任何明確的寫政治的語言。其他小組呢,有沒有不同看法的?)
組c:我們小組的成員認為是愛情詩,但是我自己覺得是政治詩。(為什么?)戴望舒所處的時代比較多戰(zhàn)爭,社會環(huán)境也比較亂,可能作者當時想表達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說出來,所以只能寫得比較朦朧。所以我覺得表面上是愛情詩,實質(zhì)上是政治詩。
3.能夠堅持自己的看法,非常地不錯。剛剛我們同學提到了一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分析這首詩歌主旨的時候他聯(lián)系了作者身處的社會環(huán)境、時代背景,這種方法,早在幾千年前,孟子提出過,他說,讀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論世,要研究作者的身平,要研究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首詩歌的作者是——戴望舒。(出示ppt)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夢鷗。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1926年參加共青團?!队晗铩穼懹?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墮入了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xiàn),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進步青年的這種心境的反映。雨巷這個朦朧陰沉的意象,正象征著此時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而丁香姑娘,是他們美好理想的象征。
關于這個時期進步青年的這種彷徨,我們在學習必修一的時候講過一篇散文,作者在當時也是身處于這種彷徨中。是哪一篇課文啊?《荷塘月色》。
6.剛才我們已經(jīng)討論了姑娘的象征意義,那么,她究竟是象征著愛情呢,還是象征著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呢,我們無法確定。這首詩歌充滿著象征色彩的,對它的這些朦朧意象,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解讀。而這首詩歌的主旨是指對于愛情的追求呢,還是對于美好革命理想的追求呢,我們無從知道,都有這個可能性,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這個姑娘是美麗高潔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五、感受詩歌音樂美
最后我們從形式方面來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這首詩是1928年發(fā)表在《小說月報》上面的,當時《小說月報》的主編葉圣陶看完這首詩之后,就給戴望舒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說,《雨巷》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紀元”,這個評價是非常高的。確實啊,這首詩歌聽起來悅耳、和諧,讀起來一唱三嘆,迂回反復,為什么我們會有這樣的感受呢?我們一起來找找看。
a.我們都知道,詩歌讀起來瑯瑯上口,在音節(jié)上面必須——押韻。這一點這首詩歌可以說是做得非常成功的。這首詩歌主要押一個韻,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出來。沒錯了,ang,而且,不僅是節(jié)與節(jié)之間押韻,每一個小節(jié)的內(nèi)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一次韻腳,比如說,我們看第一小節(jié),押ang韻的主要有哪些呢?(巷、娘);再看第二小節(jié),(芳、愁)。其余的五個小節(jié)也是這樣子。詩人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復,不斷地在我們的耳邊構造回蕩的旋律。
b.從全詩看,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除“逢著”改“飄過”之外,其它語句完全一樣,這樣,同一主調(diào)在詩中重復出現(xiàn),首尾呼應,不僅加重了詩人彷徨苦悶的心境,也增強了全詩的音樂性。
c.另外,語言上用反復,如“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詩人不斷地迂回往復,使一個寂寥而又哀傷的旋律緊緊縈繞在我們的心頭。
單從這三點來看,這首詩歌能夠給我們這樣強烈的心理體驗,也是必然的。
六、齊讀詩歌
下面我們一起來朗讀這首詩,再次來感受這首詩的音樂美。
七、拓展:鑒賞現(xiàn)代詩歌的方法
這節(jié)課我們鑒賞了《雨巷》這首現(xiàn)代詩歌,但這個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來掌握鑒賞現(xiàn)代詩歌的方法。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這節(jié)課的學習步驟,試試看能不能概括出鑒賞現(xiàn)代詩歌有哪些方法。當你看到一首陌生的詩歌時,第一步應該怎么做?
1.誦讀,整體感知。(讀詩)沒錯了,讀,讀了一遍沒有感覺,再讀。
2.確定詩歌感情基調(diào)。讀到你能夠確定出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為止。
3.品味詩歌意象。那么,感情基調(diào)我們已經(jīng)確定下來了,第三步應該怎么做呢,沒錯了,分析詩歌的意象。
4.知人論世。那分析詩歌意象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結合作者的身平和作品的時代背景來分析,用一個成語來講就是知人論世。
5.探詢詩歌主旨。而從對意象的分析和對作者身平和時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們分析詩歌的主旨。
6.感受詩歌語言美。最后一個步驟,還應該對詩歌的語言進行分析。
這就是鑒賞現(xiàn)代詩歌的幾個基本的方法,大家在以后的學習中要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用這些方法來鑒賞別的詩歌。今天的作業(yè)呢,就是請大家根據(jù)我們歸納出來的這幾個方法,分析《每課一練》42頁第三題艾青的這首《礁石》。
八、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閱讀欣賞了戴望舒的《雨巷》,我們在讀詩歌的時候感受到了它這種憂郁、哀怨的感情基調(diào),我們還分析了這首詩歌的五個主要意象,品味了詩歌的內(nèi)容,我們還根據(jù)姑娘這個意象探討了詩歌的主旨,最后,我們通過對詩歌形式、語言的分析,感受到了詩歌的音樂美。這首詩歌,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探討和分析,這些就留給大家課后自己去品味。
高一語文教案檢查篇五
一、教學目標
(一)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為。
(二)學習課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tài),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表現(xiàn)人物性格。
(三)掌握文言常用實詞:親、深、解、救、教、敢、還、資、振、圖、室、詔、被、窮、兵、陣、私;通假字:淬、決、卒;古今異義詞:涕、幣、提、股。
(四)復習文學常識:《戰(zhàn)國策》。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本文向讀者展示了哪幾個角度?
分析:角度之一: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秦軍所向披靡,燕國危在旦夕。荊軻“奉命于危難之間”,此其一。行刺秦王,須以樊將軍首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荊軻為等助手,“頃之未發(fā)”,太子丹因而“遲之”,荊軻憤然出發(fā),此其三。“朝見”秦王時,秦武陽臨陣怯場,以致秦群臣“怪之”,氣氛驟緊,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沖突達到白刃相見的地步。就在這一系列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荊軻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寫得波瀾起伏,扣人心弦。
角度之二:精練傳神的人物語言。太子丹婉責荊軻時,荊卿曰:“微太子方,臣愿得謁之?!笨烊丝煺Z,表現(xiàn)出他勇而多謀,慮事周密的性格特點?!凹かI樊頭”時,荊軻推心置腹,以誠感人,先動之以情,后曉之以理,再告之以法,使樊於期甘心自刎獻頭。太子疑其改悔時,荊軻怒斥太子的幾句話,則表現(xiàn)了他不畏權勢、耿直剛烈的性格。在秦廷上,當秦武陽“色變振恐”時,荊軻的幾句“謝曰”,使秦廷上下疑竇冰釋,使劍拔弩張的氣氛得到緩解。真正是化腐朽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絕!“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是荊軻的最后一句話,也是他自明心跡的一句話。盡管太子丹對他產(chǎn)生過懷疑,但荊軻還是堅守信義,對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誠之心,蒼天可鑒!
角度之三:悲壯感人的場面描寫。重點分析兩個場面。一是“易水辭訣”,二是“廷刺秦王”。秋風蕭瑟,筑聲悲涼。在這悲壯而又凄愴的氣氛之中,荊軻先是以歌聲抒懷,最后則毅然“就車而去”,“終已不顧?!贝罅x凜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聽到荊軻的歌聲后,起初“皆垂淚涕泣”,繼而“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比齻€“皆”字,寫出了全體送行者的強烈反應,烘托了送行場面的壯烈氣氛。整個送行場面的描寫,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應。不足百字,卻寫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二是“廷刺秦王”。一個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攪得上下驚惶,亂成一團。作者既從正面描寫了荊軻的語言,行動和神態(tài),也從側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現(xiàn),既描繪了人物,也渲染了環(huán)境。從而突現(xiàn)了荊軻履險不驚、臨難不懼的氣度和品格。
(二)疑難詞句解釋。
分析:
(1)秦王必說見臣:說,同“悅”。說見:高興地接見。
(2)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窮:走投無路,猶如“追窮寇”之“窮”。古代缺少衣物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無出路叫窮。困,困窘。樊將軍“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可見“窮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為: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
(3)見陵:__。
(4)乃今得聞教:乃,語氣副詞,表轉(zhuǎn)折。教:指教。全句意為: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5)函封之:函,盒子。這里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來。
(6)乃為裝遣荊軻:于是整理行裝,派遣荊軻(上路)。
(7)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現(xiàn)在(是)拿著一把匕首進入兇險難測的__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是因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8)愿舉國為內(nèi)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愿意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貢獻、賦稅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廟。給(jǐ),供應,供給。職:貢賦,賦稅。
(9)北蠻夷之鄙人:北方邊遠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人。蠻夷:古代泛指少數(shù)民族。鄙:邊疆,邊遠的地區(qū)。
(10)負劍:背劍,即把劍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三)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荊軻的形象。對荊軻其人,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認為荊軻是怎樣一個人?速讀課文,根據(jù)課文談談你的看法。
分析:可從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為國分憂,雪恥報仇,報效太子。他對樊於期說,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國之患”,“報將軍之仇”,除“燕國見陵之恥”。行刺失敗,他仍宣稱欲生劫秦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性格:深沉,剛毅,慷慨。準備信物,深謀遠慮。遲發(fā)見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計,善于言辭。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劃,義激樊於期。臨危從容不迫,遮掩搪塞,機智過人。
高一語文教案檢查篇一
古今的中國文人常喜歡給自己的書房取一個雅致的或富有深意的名字來表現(xiàn)自己的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齡的聊齋,張溥的七錄齋,姚鼐的惜抱軒,梁啟超的飲冰室,周作人的苦雨齋等。(學生有人喊還有項脊軒,教師回應)對,還有明代作家歸有光的項脊軒,那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項脊軒志》這篇文章,了解項脊軒的特點以及和項脊軒有關的一些人和事,深入領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厚感情。
二 作者介紹
歸有光(1502-1571),字熙甫,號震川,江蘇昆山人。他自幼苦讀,九歲能文,但命途不順,35歲才中舉人,后來連續(xù)八次考進士不第。無奈,后來遷居至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讀書講學二十余年。學生稱之為震川先生。到60歲他才中了進士,授縣令職,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有《震川文集》40卷。
歸有光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在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反對擬古主義,反對'拾人之涕唾',提倡獨抒胸臆,強調(diào)真情實感。他的這種文風,發(fā)揚了唐宋古文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后人把他和唐順之、茅坤等人并稱為'唐宋派',時人稱他為'今之歐陽修',后人譽其散文為'明文第一'。
歸有光的散文不是寫重大的社會題材,而是通過記敘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瑣事,來表現(xiàn)母子夫妻兄弟之間的深情。他的這類散文,感情真摯自然,語言樸素流暢,細節(jié)真實生動,有詩一般的意境?!俄椉管幹尽房蔀榇怼?BR> 三解題:
項脊軒是歸有光的書齋名,歸有光的遠祖曾住在江蘇太倉項脊涇,作者自號項脊生,齋名項脊軒,含有懷宗追遠之意。本文是一篇借記物以敘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乃記的意思,是古代記敘事物、抒發(fā)情感的一種文體。
四 播放錄音,學生聽讀,解決字音問題。
滲漉( )修葺( )垣墻( )欄楯( )冥然( )老嫗( )先妣( )
呱呱( )象笏( )長號( )扃牖( )憑幾( )偃仰( )瞻顧( )
五 學生放聲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
教師點撥個別字音及斷句。
六 結合注釋自讀自譯課文第一段。
找學生翻譯第一段,教師點撥,強調(diào)相關知識點。
下 名次作狀語 向下 上 名次作狀語 從上
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 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
顧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 ) 勝 沛公不勝杯杓 ( )
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 何可勝道也哉 ( )
此時無聲勝有聲()
方丈:一丈見方 垣墻:名次作動詞,砌上垣墻 三五:農(nóng)歷每月十五
特殊句式: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
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 )
余稍為修葺,使不上露( )
七 指導學生背誦第一段。
本段第一句是一個判斷句,接下來寫修葺前項脊軒的情況,作者著眼于'小'(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三個特點,非常簡潔地寫出修葺前項脊軒的破敗情況。
余下的文字是寫修葺后的項脊軒的情況,作者也是抓住三個特點來寫。'亮': 余稍為修葺,使不上露。前辟四窗,垣墻,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雅':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靜':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最后一句意境優(yōu)美、朗朗上口,學生很容易記誦。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我認為背誦中首先要抓住修葺前后'軒'的特點,即由'小、破、暗'到'亮、雅、靜',因為這六個字串起了幾乎整個第一段。
另外這一段文字在句式上也很有特點,即四字句較多。抓住文段的這一特點,也有利于本段的背誦。(教師可作示范背誦。)
八 小結
第一段敘述了項脊軒修葺前后的變化,以寫景為主,字里行間傾注了作者的深情。'小鳥時來啄食'與'三五之夜'的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年輕時在這里讀書生活怡然自得的情趣。這一段用'喜'字貫穿。
項脊軒志
第二課時
馬新橋
教學目標:掌握重要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能力要求:培養(yǎng)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重難點及解決辦法:理解課文2、3、4段并背誦。
學法指導:理清思路,把握情感,隨堂背誦。
教學步驟:
一 檢查背誦情況,指名背誦并集體背誦。
二 檢查課后練習二的完成情況。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三 學習第2、3、4段
基礎知識梳理
學生自讀自譯,教師點撥,強調(diào)如下內(nèi)容:
重要實詞 虛詞 詞語
逾:越過 而:你 乳:名作動 用乳汁喂養(yǎng) 茲:這里 若:你 竟:全 、整 類:像 比:及、等到 效:用作動詞,得到效果 禁:忍住 得:能夠 大母:祖母
往往:古義,到處 今義,某種情況時常存在或經(jīng)常發(fā)生。
呱呱:gū 小兒哭泣 guā象聲詞,形容鴨子 、青蛙等的響亮的叫聲。
束發(fā):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fā)束起來盤在頭頂上。
先妣:已死的母親,《禮記》:'生曰父、 曰母、 曰妻,死曰考、 曰妣 、曰嬪。'
一詞多義
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然 沛公然其計,從之 凡 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
雜然相許 巨是凡人
然自后余多在外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再 凡再變矣
后秦擊趙者再
特殊句式:
1 兒寒乎?欲食乎?
2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四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教師指導背誦。
課文得第2、3兩段敘寫項脊軒得變遷,回憶母親祖母的往事,用'悲'字貫穿。其中第二段是承上啟下的過渡段,'多可喜'照應前一層,'亦多可悲'引起下邊的內(nèi)容。
第三段可以分為三層
1 '先是……凡再變矣。'
2 '家有老嫗……余泣,嫗亦泣。'
3 '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令人長號不自禁。'
第一層寫由于'諸父異爨'而引起的庭院變化,反應家庭的敗落,揭示'悲'的表象;接著回憶母親,主要是借老嫗之口,表達對母親的懷念;第三層回憶和祖母的往事,回憶中對光陰易逝、有負親人所望有著感慨,是'悲'之深化。
因此,指導背誦時,首先抓住本段的三層內(nèi)容,結合內(nèi)容上的特點,語言方面的特色,感情上與學生的貼近,引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背誦。
第四段的背誦比較容易把握,在此不再贅言。
學生反復誦讀,教師從容指點,引導背誦,示范背誦,學生試背,集體背誦。
五 補充課文第四段省略的內(nèi)容,是文章更加完整,以便更深入的體味作者的情感。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隆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是何足以知之?余區(qū)區(qū)處敗屋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教師點撥學生翻譯。
這段議論中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于議論中加以感嘆之詞,和盤托出自己不得志的感慨。
作業(yè):
1 背誦2、3、4三段。
2 完成課后練習一、三。
3 預習最后兩段
高一語文教案檢查篇二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播放歌曲動畫《再別康橋》,導入本課。
二、朗讀詩歌
1. 提問:你覺得詩詞抒發(fā)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2. 教師介紹背景: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徐志摩曾游學于此??禈驎r期是他一生的轉(zhuǎn)折點。徐志摩曾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BR> 3. 教師朗誦全詩,配背景音樂和畫面。要求學生注意節(jié)奏與重音。
4. 學生分各種形式朗讀,教師逐節(jié)指導。屏幕出示全詩及其節(jié)奏與重音提示。
點評:詩歌重在誦讀,在誦讀的基礎上領悟是學習詩歌的好方法。
三、自主學習
學生帶著任務在學習網(wǎng)站的“自主學習”欄目自學?!白灾鲗W習”包括“學習任務”、“徐志摩”、“詩歌意象”、“詩歌形式”、“詩歌誦讀”和“英國風光”等內(nèi)容。
四、學習反饋
方法:屏幕出示問題,學生搶答。
1. 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 剛才你閱讀了哪些古代的別離詩?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再別康橋》比較一下,它們送別的對象有什么不一樣呢?
◆ 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云彩等)我們叫什么?詩歌選擇的是哪些意象呢?
◆ 詩人告別康橋時,按理說,應該有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作者卻避開了這些,選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這有什么好處呢?
2. 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聞一多提出的詩歌形式上的“三美”主張是什么?你覺得《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嗎?
◆ 音樂美:
a、 從押韻上看:本詩一節(jié)一韻,每節(jié)換韻。
b、 從節(jié)奏上看:詩歌音節(jié)和諧,節(jié)奏感強。
c、 從首節(jié)和末節(jié)來看:回環(huán)復沓,語意相似,節(jié)奏相同,構成回環(huán)呼應的結構形式。
◆ 建筑美:
a、 從字數(shù)上看:《再別康橋》共7節(jié),每節(jié)兩句,每句6~8字。
b、 從排列上看: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給人以流動的美感。
◆ 繪畫美:
a、 選用“云彩,金柳”等詞語,給讀者色彩想象。
b、 詩人用了動作性很強的詞語,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如“招手”、“蕩漾”等。
c、 全詩共7節(jié),幾乎每一節(jié)都包含一個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等。
重點賞析“繪畫美”,賞析的同時出示畫面,然后學生看著畫面回憶相應的詩句,再看著畫面背誦全詩。
教師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xiàn)代詩歌,屏幕顯示。
點評:詩歌鑒賞的方法是重點,通過重點講解便于學生網(wǎng)上拓展,同時也有利于對本課另外三篇現(xiàn)代詩的學習。
五、網(wǎng)上拓展
布置任務:點擊“相關網(wǎng)站”,進入“徐志摩名作欣賞”網(wǎng)站,和因特網(wǎng)上的專家一起賞析徐志摩更多的詩歌名作。然后,把你的學習成果讓我們大家來分享。
點評:讓學生充分自由地去學習和創(chuàng)新。
六、成果展示
學生朗讀并賞析“徐志摩名作欣賞”中的現(xiàn)代詩,重點賞析詩歌的意象美和形式美。
點評:給學生自我展現(xiàn)的舞臺。
高一語文《再別康橋》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禈?,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zhuǎn)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jīng)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心靈,喚醒了久蟄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中國南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號上,后收入《猛虎集》??梢哉f,“康橋情節(jié)”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上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xiàn)……由于他當時時間比較緊急,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zhí)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不過當時的徐志摩留下的是英文版的《再別康橋》,當時是一位不知名的中國人翻譯過來的。
高一語文《再別康橋》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1931年)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縣硤石鎮(zhèn)人。名章垿,小字槱森,后改名志摩。曾經(jīng)用過的筆名:南湖、云中鶴。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飛機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原名徐章垿,為什么改名叫徐志摩呢?因為他小時候特別可愛,清末時長著一個大腦袋,留著一個"豬尾巴",所以他的父親就請了一個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說是將來必成大器。所以1928年,他出國時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過的。
高一語文教案檢查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認識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變”“奇”“美”。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順暢誦讀,培養(yǎng)文言語感。
2、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培養(yǎng)學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3、反復誦讀,用簡練的語句概括寫景的內(nèi)容和層次。
4、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qū)懢暗姆椒ā?BR>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激發(fā)并培養(yǎng)對科學的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發(fā)揮想象,體會山市這一自然現(xiàn)象的神奇并再現(xiàn)山市。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
誦讀法(采用多種方式朗讀)
討論法
情境設置法(充分利用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播放海市蜃樓的圖片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進行字﹑詞﹑句解釋大比賽;小記者采訪的形式體味山市之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多媒體顯示海市蜃樓圖片,然后請同學們說說圖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適時引導?,F(xiàn)實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間出現(xiàn)一座城市嗎?讓我們走進<
二、整體感知(檢查預習)
1、學生介紹作者及《聊齋志異》,課件出示資料助讀。
2、師生競讀
①抽同學朗讀,其他同學評價。(字音﹑停頓﹑斷句)
②教師配樂朗誦,學生體會停頓﹑語調(diào)﹑情感。
學生發(fā)表觀點,教師總結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準確斷句﹑讀出情味。
③選派學生代表與老師比賽,學生評論并說明理由。
④集體有感情朗讀。
3、譯讀(字﹑詞﹑句解釋比賽)
注:在比賽中,老師提出重點字﹑詞﹑句。
(一切烏有數(shù)年恒不一見居然城郭塵氣莽莽然
危樓一座往來屑屑或憑或立高插青冥歷歷在目
碧瓦飛甍高垣睥睨風定,天清直接霄漢黯然縹緲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
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屏或立,不一狀。)
3、品讀
(1)體會山市之“變”。
①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這些時間很短暫,看來山市瞬息萬“變”。
②隨著時間推移,山市呈現(xiàn)怎樣的景象?(學生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用自己的話描述)
③山市變化的全過程分為幾個階段?請簡練概括。
(2)想象山市之“奇”。
①分組討論所看到的山市奇觀。同學們都是山市的目擊者,派小記者下組采訪。
參照采訪提綱:你看到怎樣的景色?
它有變化嗎?怎樣變化的呢?
你覺得這些美嗎?美在哪里?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方式與小記者交談,總結小記者所了解到的山市奇景。
(3)品味山市之“美”。
①集體朗讀一段課文,有感情的描繪這部分景色,共同品位山市奇觀。(多媒體出示圖片欣賞)
②師生評說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詞語﹑句子體現(xiàn)出來。
(高插青冥、碧瓦飛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漢、暗然縹緲)
三、討論研究
為什么那時的人把山市稱作鬼市?山市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思考、議論、自由發(fā)表個人見解。引導明確:古代的人無法解釋這種現(xiàn)象,所以才歸結為鬼在作怪。實際上我們現(xiàn)代科學已經(jīng)完全能夠解釋這一現(xiàn)象了。自由組成研討小組。搜集相應資料或故事,討論、探究其中科學道理。
四、課堂練筆
學生欣賞煙花綻放情景的圖片,然后用筆有順序、抓特征、運用美的語言去描繪。
五、作業(yè)設計
1、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述美麗神奇的山市。
2、給蒲松齡先生寫信說明山市形成的原因。
高一語文教案檢查篇四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⑴分析、理解本詩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2.情感目標
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詩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標
通過誦讀、欣賞增強對詩歌的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誦讀、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細雨如絲的江南,悠長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紙傘和著雨的嘆息,撐出了一個青年詩人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戴望舒,與詩人一道去領略雨巷的風景,去追尋丁香姑娘的芬芳。請大家合上書本,閉上眼睛,我們先一起來聆聽這一段錄音。(36’,3min)
二、整體感知,確立詩歌感情基調(diào)
1.好,聽完錄音了。這首詩歌叫什么名字呢?(《雨巷》)(教師板書)大家回想一下,我們剛剛在聽得時候,這首詩歌給你最強烈的情感體驗是什么?它是歡欣鼓舞、斗志昂揚、激動人心的,還是憂愁哀傷的。沒錯了,這首詩歌從頭到尾籠罩著一層淡淡的憂愁,所以我們讀的時候,要用什么樣子的感情基調(diào)去朗讀呢?(教師板書:基調(diào)——憂郁、哀怨),那么我們讀的時候要用什么速度來讀啊?(生回答),對了,一般來說,如果是表達比較熱烈奔放的感情,我們讀的時候語速要稍快一點,但是如果是表達這樣一種憂郁、哀怨的感情(手指黑板),我們讀的時候要用比較緩慢的語速來讀。好,請大家翻到課本45頁,我們請一位同學來試試看,朗讀一下這首詩歌的前兩節(jié),請哪位同學呢?我們班哪位同學是朗誦高手?(生朗誦)(1min)(總7min)
2.讀得怎么樣?(好)掌聲鼓勵。
讀詩歌我們主要是注意一些節(jié)奏停頓。在一些你覺得需要重點突出的地方,就應該適當?shù)丶右酝nD或者是讀重音,這樣就會使得這首詩歌更加地有韻味,我來試試看,好不好?(2min)。好,接下來給大家三分鐘的時間自由朗讀,一定要放開聲音來讀,想象一下,你就是詩歌中的“我”,此時此刻,下著淅淅瀝瀝的雨,而你正撐著傘,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3min)(一、二總13min)
三、品味詩歌意象(12min)
1.好,時間到。我們已經(jīng)完整地讀完這首詩,大家找找看,這首詩里邊,總共描寫了多少位人物?(兩位)分別是誰呢?(“我”和“姑娘”)沒錯了,那我們在講前邊的詩歌時,用了一個專門的術語,我們說這個術語是用來形容詩詞中所描寫的具體事物,這個術語是什么呢?(意象)(板書),所以,這首詩歌中出現(xiàn)的意象,從人物方面來講,就有“我”和“姑娘”(板書),那在詩歌中,“我”和“姑娘”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呢?“我”在悠長的雨巷中彷徨,是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著姑娘。說明“我”是想要追尋這個姑娘。請大家找找看,詩歌中用了哪些語句來描寫這個姑娘?待會我請同學來回答。一節(jié)一節(jié)地找。(1min,總3min)
2.好,請一個同學來找出詩歌中描寫姑娘的語句。
第一節(jié):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第二節(jié):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哀怨/彷徨;第三節(jié):彷徨/撐著油紙傘/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第四節(jié):靜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夢一般地飄過(“太息”什么意思啊?嘆息的意思);第五節(jié):靜默/走盡這雨巷;第六節(jié):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第七節(jié):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2min)
3.我們從剛剛同學的回答可以看出,詩人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姑娘,描寫姑娘的動作,描寫姑娘的情緒,他還用了許多別的意象來襯托這個姑娘,首先他寫到,姑娘是出現(xiàn)在一個什么地方?(雨巷)好,請大家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細雨朦朧中,你走在這條悠長悠長又寂寥的巷子里,這里遠離塵囂,遠離熱鬧,你的腳下,踩著幽暗的、濕漉漉的青石板,透著寒氣,透著冷清。在這樣的一條雨巷中,你感覺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樣?(朦朧的、陰沉的)所以,雨巷這個意象,首先給我們規(guī)定了這個姑娘出現(xiàn)時候的大環(huán)境,是朦朧的、陰沉的。
4.我們也知道,這首詩歌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姑娘,但是,我們從這些描寫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樣子,她是大眼睛呢還是丹鳳眼,她是圓臉呢還是瓜子臉,我們看得到嗎?(看不到)。不僅我們看不到,詩人也看不到,為什么呢?因為她撐著一把油紙傘。請同學們注意這把油紙傘。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見到過油紙傘。(電視中),對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們生活為題材的電視劇,因此呢,油紙傘具有復古、懷舊在特點(單獨提問),這樣一把傘出現(xiàn)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給這個姑娘增添了一層神秘、朦朧的色彩。(3min)
5.而在首詩歌里邊,詩人還多次用了同樣一個比喻來形容姑娘,他將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她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所以丁香也是我們這首詩歌中的一個重要意象(板書:丁香)。丁香是一種?(花),沒錯了,丁香花。那假如這樣,我換成別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啊?(不行)為什么不行啊?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了解丁香這個意象在文學作品中的含意。
丁香一般是開在暮春時節(jié),花的顏色主要有兩種,淡紫色和白色,開花的時候有一種淡淡的芬芳,它給人一種柔弱、純潔、素凈的感覺。所以,在古典詩詞中,丁香一般象征著美麗、高潔。另外一方面啊,我們剛剛講了,丁香是開在暮春時節(jié),也就是春天快要結束的時候,再加上它雖然嬌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謝,所以古人對著丁香,容易傷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來象征愁怨。
在我國的古典詩詞中,就有不少有關詩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說李商隱的《代贈》:“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還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紗》中的“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這些詩句啊,都是將丁香和愁怨聯(lián)系在一起。
回到我們這首詩歌中,丁香般的姑娘并不僅僅指這個姑娘有著丁香一樣的愁怨,還說明了這個姑娘有著丁香一樣地美麗,丁香一樣的高潔,丁香容易凋謝,以丁香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3min)
6.我們再看到詩歌中的另外一個意象——“我”。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獨自彷徨,希望能夠逢著一個丁香般的姑娘,終于,姑娘出現(xiàn)了,她也跟我一樣,撐著油紙傘。姑娘慢慢地走過來,越走越近,我感覺到她投來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當我想說句什么話的時候,她跟我擦肩而過,而且,慢慢地遠離我,越走越遠,消失在雨巷的盡頭。只剩下我,仍然獨自撐著油紙傘,彷徨在雨巷中,繼續(xù)等待,繼續(xù)追尋。在這首詩歌中,我是以一個等待者,一個追尋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的。(1min)
四、探尋詩歌主旨(4min)
1.所以啊,有人認為,這首詩歌是一首愛情詩,是一首男子追尋、等待姑娘的詩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有別的看法了,他們認為,這首詩是一首政治詩,詩歌中的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們獨特的政治象征。你們贊同哪一種看法呢,這首詩究竟是一首愛情詩,還是一首政治詩?下面給大家三分鐘的時間小組討論,請各個小組選出發(fā)言的代表,你們小組贊同的是哪種看法,為什么?
2.小組代表發(fā)言。
組a:我們小組認為是愛情詩,這首詩已經(jīng)明確地寫清楚了我希望能夠遇到丁香姑娘,雖然這個愛情故事的結局不完美,但是我還是站在原地等待著丁香姑娘。(有道理,所以這是一首愛情詩)
組b:我們小組也認為是愛情詩,因為在詩里邊看不出政治因素。(確實,詩歌里邊沒有任何明確的寫政治的語言。其他小組呢,有沒有不同看法的?)
組c:我們小組的成員認為是愛情詩,但是我自己覺得是政治詩。(為什么?)戴望舒所處的時代比較多戰(zhàn)爭,社會環(huán)境也比較亂,可能作者當時想表達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說出來,所以只能寫得比較朦朧。所以我覺得表面上是愛情詩,實質(zhì)上是政治詩。
3.能夠堅持自己的看法,非常地不錯。剛剛我們同學提到了一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分析這首詩歌主旨的時候他聯(lián)系了作者身處的社會環(huán)境、時代背景,這種方法,早在幾千年前,孟子提出過,他說,讀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論世,要研究作者的身平,要研究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首詩歌的作者是——戴望舒。(出示ppt)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夢鷗。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1926年參加共青團?!队晗铩穼懹?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早期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墮入了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xiàn),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進步青年的這種心境的反映。雨巷這個朦朧陰沉的意象,正象征著此時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而丁香姑娘,是他們美好理想的象征。
關于這個時期進步青年的這種彷徨,我們在學習必修一的時候講過一篇散文,作者在當時也是身處于這種彷徨中。是哪一篇課文啊?《荷塘月色》。
6.剛才我們已經(jīng)討論了姑娘的象征意義,那么,她究竟是象征著愛情呢,還是象征著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呢,我們無法確定。這首詩歌充滿著象征色彩的,對它的這些朦朧意象,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解讀。而這首詩歌的主旨是指對于愛情的追求呢,還是對于美好革命理想的追求呢,我們無從知道,都有這個可能性,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這個姑娘是美麗高潔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五、感受詩歌音樂美
最后我們從形式方面來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這首詩是1928年發(fā)表在《小說月報》上面的,當時《小說月報》的主編葉圣陶看完這首詩之后,就給戴望舒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說,《雨巷》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紀元”,這個評價是非常高的。確實啊,這首詩歌聽起來悅耳、和諧,讀起來一唱三嘆,迂回反復,為什么我們會有這樣的感受呢?我們一起來找找看。
a.我們都知道,詩歌讀起來瑯瑯上口,在音節(jié)上面必須——押韻。這一點這首詩歌可以說是做得非常成功的。這首詩歌主要押一個韻,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出來。沒錯了,ang,而且,不僅是節(jié)與節(jié)之間押韻,每一個小節(jié)的內(nèi)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一次韻腳,比如說,我們看第一小節(jié),押ang韻的主要有哪些呢?(巷、娘);再看第二小節(jié),(芳、愁)。其余的五個小節(jié)也是這樣子。詩人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復,不斷地在我們的耳邊構造回蕩的旋律。
b.從全詩看,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除“逢著”改“飄過”之外,其它語句完全一樣,這樣,同一主調(diào)在詩中重復出現(xiàn),首尾呼應,不僅加重了詩人彷徨苦悶的心境,也增強了全詩的音樂性。
c.另外,語言上用反復,如“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詩人不斷地迂回往復,使一個寂寥而又哀傷的旋律緊緊縈繞在我們的心頭。
單從這三點來看,這首詩歌能夠給我們這樣強烈的心理體驗,也是必然的。
六、齊讀詩歌
下面我們一起來朗讀這首詩,再次來感受這首詩的音樂美。
七、拓展:鑒賞現(xiàn)代詩歌的方法
這節(jié)課我們鑒賞了《雨巷》這首現(xiàn)代詩歌,但這個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來掌握鑒賞現(xiàn)代詩歌的方法。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這節(jié)課的學習步驟,試試看能不能概括出鑒賞現(xiàn)代詩歌有哪些方法。當你看到一首陌生的詩歌時,第一步應該怎么做?
1.誦讀,整體感知。(讀詩)沒錯了,讀,讀了一遍沒有感覺,再讀。
2.確定詩歌感情基調(diào)。讀到你能夠確定出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為止。
3.品味詩歌意象。那么,感情基調(diào)我們已經(jīng)確定下來了,第三步應該怎么做呢,沒錯了,分析詩歌的意象。
4.知人論世。那分析詩歌意象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結合作者的身平和作品的時代背景來分析,用一個成語來講就是知人論世。
5.探詢詩歌主旨。而從對意象的分析和對作者身平和時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們分析詩歌的主旨。
6.感受詩歌語言美。最后一個步驟,還應該對詩歌的語言進行分析。
這就是鑒賞現(xiàn)代詩歌的幾個基本的方法,大家在以后的學習中要學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用這些方法來鑒賞別的詩歌。今天的作業(yè)呢,就是請大家根據(jù)我們歸納出來的這幾個方法,分析《每課一練》42頁第三題艾青的這首《礁石》。
八、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閱讀欣賞了戴望舒的《雨巷》,我們在讀詩歌的時候感受到了它這種憂郁、哀怨的感情基調(diào),我們還分析了這首詩歌的五個主要意象,品味了詩歌的內(nèi)容,我們還根據(jù)姑娘這個意象探討了詩歌的主旨,最后,我們通過對詩歌形式、語言的分析,感受到了詩歌的音樂美。這首詩歌,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探討和分析,這些就留給大家課后自己去品味。
高一語文教案檢查篇五
一、教學目標
(一)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荊軻刺秦王的行為。
(二)學習課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表情、神態(tài),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表現(xiàn)人物性格。
(三)掌握文言常用實詞:親、深、解、救、教、敢、還、資、振、圖、室、詔、被、窮、兵、陣、私;通假字:淬、決、卒;古今異義詞:涕、幣、提、股。
(四)復習文學常識:《戰(zhàn)國策》。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本文向讀者展示了哪幾個角度?
分析:角度之一: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秦軍所向披靡,燕國危在旦夕。荊軻“奉命于危難之間”,此其一。行刺秦王,須以樊將軍首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荊軻為等助手,“頃之未發(fā)”,太子丹因而“遲之”,荊軻憤然出發(fā),此其三。“朝見”秦王時,秦武陽臨陣怯場,以致秦群臣“怪之”,氣氛驟緊,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沖突達到白刃相見的地步。就在這一系列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荊軻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寫得波瀾起伏,扣人心弦。
角度之二:精練傳神的人物語言。太子丹婉責荊軻時,荊卿曰:“微太子方,臣愿得謁之?!笨烊丝煺Z,表現(xiàn)出他勇而多謀,慮事周密的性格特點?!凹かI樊頭”時,荊軻推心置腹,以誠感人,先動之以情,后曉之以理,再告之以法,使樊於期甘心自刎獻頭。太子疑其改悔時,荊軻怒斥太子的幾句話,則表現(xiàn)了他不畏權勢、耿直剛烈的性格。在秦廷上,當秦武陽“色變振恐”時,荊軻的幾句“謝曰”,使秦廷上下疑竇冰釋,使劍拔弩張的氣氛得到緩解。真正是化腐朽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絕!“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是荊軻的最后一句話,也是他自明心跡的一句話。盡管太子丹對他產(chǎn)生過懷疑,但荊軻還是堅守信義,對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誠之心,蒼天可鑒!
角度之三:悲壯感人的場面描寫。重點分析兩個場面。一是“易水辭訣”,二是“廷刺秦王”。秋風蕭瑟,筑聲悲涼。在這悲壯而又凄愴的氣氛之中,荊軻先是以歌聲抒懷,最后則毅然“就車而去”,“終已不顧?!贝罅x凜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聽到荊軻的歌聲后,起初“皆垂淚涕泣”,繼而“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比齻€“皆”字,寫出了全體送行者的強烈反應,烘托了送行場面的壯烈氣氛。整個送行場面的描寫,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應。不足百字,卻寫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二是“廷刺秦王”。一個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攪得上下驚惶,亂成一團。作者既從正面描寫了荊軻的語言,行動和神態(tài),也從側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現(xiàn),既描繪了人物,也渲染了環(huán)境。從而突現(xiàn)了荊軻履險不驚、臨難不懼的氣度和品格。
(二)疑難詞句解釋。
分析:
(1)秦王必說見臣:說,同“悅”。說見:高興地接見。
(2)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窮:走投無路,猶如“追窮寇”之“窮”。古代缺少衣物錢財一般叫貧,不得志、無出路叫窮。困,困窘。樊將軍“父母宗族,皆為戮沒”,“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可見“窮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為: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不忍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傷害了長者的心意。
(3)見陵:__。
(4)乃今得聞教:乃,語氣副詞,表轉(zhuǎn)折。教:指教。全句意為:而今才聽到(您的)指教。
(5)函封之:函,盒子。這里名詞作狀語,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來。
(6)乃為裝遣荊軻:于是整理行裝,派遣荊軻(上路)。
(7)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現(xiàn)在(是)拿著一把匕首進入兇險難測的__的秦國,我之所以停留,是因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8)愿舉國為內(nèi)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愿意全國上下做秦國的臣民,(燕王)排在諸侯的行列,供應、貢獻、賦稅和郡縣一樣,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廟。給(jǐ),供應,供給。職:貢賦,賦稅。
(9)北蠻夷之鄙人:北方邊遠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人。蠻夷:古代泛指少數(shù)民族。鄙:邊疆,邊遠的地區(qū)。
(10)負劍:背劍,即把劍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三)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荊軻的形象。對荊軻其人,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認為荊軻是怎樣一個人?速讀課文,根據(jù)課文談談你的看法。
分析:可從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為國分憂,雪恥報仇,報效太子。他對樊於期說,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國之患”,“報將軍之仇”,除“燕國見陵之恥”。行刺失敗,他仍宣稱欲生劫秦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性格:深沉,剛毅,慷慨。準備信物,深謀遠慮。遲發(fā)見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計,善于言辭。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劃,義激樊於期。臨危從容不迫,遮掩搪塞,機智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