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乱码视频,日韩 欧美 国产 动漫 一区,97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国产,中文字幕亚洲图片

      1. <legend id="ppnor"></legend>

      2. 
        
        <sup id="ppnor"><input id="ppnor"></input></sup>
        <s id="ppnor"></s>

        最新前赤壁賦教案(實用20篇)

        字號:

            教案應當注重教學環(huán)境的營造,創(chuàng)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案的更新和改進要根據(jù)教學實踐的反饋及時進行調(diào)整。教案范文的分享和交流可以促進教師之間的互相學習和共同進步,提高整體教學水平。
            前赤壁賦教案篇一
            一、知識與技能:掌握有關(guān)文言實詞和虛詞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比較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后赤壁賦》。
            三、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了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一、學習和積累有關(guān)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二、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yōu)美的寫作特色及語言運用的妙處。
            三、體會景、情、理三者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濃郁的豪情發(fā)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jié)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jīng)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chǎn)生?!?BR>    講解:這是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分析了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后,得出的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結(jié)論。今天我們就來領(lǐng)略前《赤壁賦》這篇千古絕唱的獨特魅力。
            (齊讀)
            二、指導誦讀
            1、讀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動詞重讀;“哀吾生之須臾,慕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韻腳字重讀;“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羨乎”疑問詞重讀。
            2、讀出氣勢。如“方其破荊州,下東陵,順流而東也,(停頓較小語速較快)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朔賦詩(語速舒緩)固一世之雄也,(停頓較大氣勢豪邁)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轉(zhuǎn)緩慢低沉)”
            3、讀出情感。如:“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何其樂也;“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何悲哉;“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而吾與子所共適”,何其曠達;“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又何其灑脫。指導學生體悟詞語的抑揚頓挫,文句的舒緩輕重,為背誦做好準備。
            三、內(nèi)容簡析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文章的重點便轉(zhuǎn)移到人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第一段,寫了什么?
            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diào)。
            第二段,有什么變化?
            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簫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zhuǎn)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為什么而悲?
            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抒發(fā)對天地人生的感觸??腿藦难矍暗拿髟隆⒔?、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我”為什么樂觀?
            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
            第五段,首尾的關(guān)系:
            寫客人轉(zhuǎn)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jié)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四、讀熟
            示范朗讀、齊讀全文、自由朗讀。
            一、提示,找出本篇中描寫“風月”議論“風月”的句子。(前人稱《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風月”描寫之主景,抒情之觸媒,議論之載體。把握住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誦全賦之骨。)
            明確:
            描寫風月:
            月出: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月影: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月照:明月……吾與子之所共適。
            月消: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議論風月:
            客引曹孟德寫月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客借月議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借月展開議論: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蘇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二、客之三悲,蘇子二論及議論層次的轉(zhuǎn)換。(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兩段層次,這兩段是背誦全文的難點所在,對文意作一些簡單討論,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層次后背誦。)
            客主議論實為一體,反映蘇軾思想的兩個側(cè)面??椭挥晒牛ㄒ皇乐郏┙瘢ǘ癜苍冢v史對比生悲(英雄不存),一由人生短暫(寄蜉蝣、哀吾生)感觸生悲(人生不永),一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xiàn)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脫世不得)。以上三悲都是從小我的觀點的出的。悲情層次轉(zhuǎn)換的關(guān)鍵虛詞:“況吾與子……”之況。
            蘇子二論:“何羨”論(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共適”論(清風、明月吾與子共適)。議論層次轉(zhuǎn)換的關(guān)鍵虛詞:“且夫天地之間”之“且夫”。由此番議論可觀照蘇子內(nèi)心世界及自我超脫情懷。
            三、寫法鑒賞(結(jié)合學生作文的角度講解,提高寫作)
            蘇軾的《赤壁賦》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
            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jié)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shù)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chǔ)。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優(yōu)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潤孤舟之嫠婦?!睂⒊橄蠖灰鬃矫穆暻?,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總之,“作者擺脫了過去一些懷古賦和問答賦的寫作方法,而把寫游記散文的方法運用到賦中來了。借用這種方法,作者把情與景主觀與客觀,古與今,幻想與現(xiàn)實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了。這在前賦表現(xiàn)尤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遺世獨立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簫,轉(zhuǎn)到樂極生悲,產(chǎn)生對英雄業(yè)跡的感嘆和人生短暫的悲哀,又由此推宕開去,以達觀的態(tài)度自我寬慰,確具行云流水之妙?!保R積高《賦史》)
            一、梳理讀本上的《后赤壁賦》并理清思路
            二、寫作背景
            學生介紹: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獄(其實是諫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斷章取義地摘出詩句進行誣陷),后經(jīng)蘇轍等人營救才免罪釋放。1082年,被貶黃州已經(jīng)兩年?!伴L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江城的一切,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年四月,他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抱負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shù)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比較分析蘇軾黃州時期的心路歷程(讀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時,使學生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與哲理的思考)
            1、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我們能讀出什么?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見景生情,壯懷激烈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少年英雄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不世偉業(yè)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自嘆自怨,無奈虛度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滄海一粟,人生虛無
            看蘇軾思想,積極樂觀還是消極悲觀?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三詠赤壁”的第一篇,詞中包含著蘇軾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壯闊的江山與悠遠的歷史,小我的憂患顯得多么無足輕重!
            素來有“胡巢何足戀,鷹隼豈能容”那種施展抱負、展翅高飛的萬丈豪情;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訓早就使他確立了經(jīng)時濟世、身體力行、造福民生的宏偉目標。
            所以,作者在這里體現(xiàn)更多的是儒家的濟世情懷及找不到出路的苦悶。
            2、從《前赤壁賦》中,我們可以讀出什么?
            山川美景,“羽化登仙”的山水之樂;
            簫聲悲戚,“客”發(fā)人生虛無之感慨,跌入現(xiàn)實人生的苦悶;
            “蘇子”論眼前水月,闡發(fā)“變”與“不變”的哲理,在曠達樂觀中得到解脫。
            稍晚的《前赤壁賦》,從樂到悲,又以樂作結(jié)。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斗爭的縮影。
            老師解說:
            在難以忍耐的苦難環(huán)境中自得其樂,于“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當中享受“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這種樂觀與灑脫,源于《莊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齊物的自然觀點。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與晝夜的變化是自然規(guī)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種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種形式,“物與我皆無盡也,又何羨乎”。蘇軾年少讀《莊子》時,就曾說過:“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彼X得《莊子》所講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為貧?何者為富?何者為美?何者為陋?”“人生所遇無不可”,“我生百世常隨緣”。蘇軾常拿起從《莊子》中獲得的思想武器捍衛(wèi)自己的心靈,保持樂觀的情緒,應對人生的坎坷。
            《前赤壁賦》中主人對客人的勸慰正是蘇軾用老莊思想與厄運抗爭的表現(xiàn)。
            3、從《后赤壁賦》中,我們可以讀書什么?
            山間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轉(zhuǎn)為峭拔。
            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以抒懷,更像一篇游記。
            詭異的道士化鶴的故事收束全文。
            這里面是什么思想?
            老師引導:
            如果說,《前赤壁賦》以說理為主,說理談玄,議論風生,寓悲憤于曠達;后賦則以記敘、描寫為主,寫奇景以抒懷,表現(xiàn)的是一種隨緣任性、清澈無渣的自然之境。詩人處處以自然本心對人處事,無有雜念二心,樂則樂,悲則悲,恐則恐,當行則行,當止則止,一如江山景色,秋冬更迭,發(fā)乎自然,毫無刻意造作的人為痕跡?!皠澣婚L嘯”的詩人與“戛然長鳴”的孤鶴一樣,都是洗滌盡了世俗機心的自然之子,雖敏感于“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這種夢幻般的飛速變化,卻沒有“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物我合一,無所哀,無所羨。
            可以說蘇軾的豁達超脫更上一層。
            4、小結(jié)深化:
            除了儒、道思想,佛教的揭示人生與宇宙本質(zhì)的教義,對蘇軾也有極深的影響。蘇軾的朋友中有不少是和尚、道士,他也常出入寺、觀,獲得超越是非、榮辱、得失的人生了悟。在該期他的其它詩文中頗有體現(xiàn)。
            可以說正是佛、道思想使蘇軾走出了人生的低潮,使他變得更豁達樂觀??梢哉f這是他精神解脫的主線。但儒家思想是其基礎(chǔ),儒家入世進取的精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的處世原則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烙印。
            四、作業(yè):隨筆《逆境中的超脫——我看蘇軾》
            如果僅就課文而言,學習起來是比較容易的,想要全面的了解蘇軾,使同學能走進他的內(nèi)心世界,理解他在厄運中的奮爭及精神的救贖可能有點困難,但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的渴求及課后的反響使我覺得下再大的工夫也是值得的!
            前赤壁賦教案篇二
            1、了解蘇軾。
            2、比較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之戰(zhàn)》
            3、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1、學習和積累有關(guān)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2、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yōu)美的寫作特色。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鼾磯;又因為山崖陡消如一而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jīng)兩年了?!伴L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曾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
            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在這里,他經(jīng)常來赤壁磯頭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shù)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它為以后的戲曲、繪畫、雕塑等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題材。宋代畫家李公麟、明代畫家唐寅都畫過蘇軾舟游赤壁的畫。
            蘇軾在赤壁的創(chuàng)作活動,給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黃州赤壁命名為“東坡赤壁”,并鐫刻在建筑物的門額上,由此名滿天下。直到今天,在黃岡東坡赤壁,仍有“二賦?!薄磅ぁ薄捌孪赏ぁ钡让麆?。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zhuǎn)移到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前赤壁賦教案篇三
            1、學習重要的實詞、虛詞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誦讀課文體悟和鑒賞文章優(yōu)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3、理清本文結(jié)構(gòu)和感情發(fā)展過程。
            1、學習重要的實詞、虛詞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2、理清本文結(jié)構(gòu)和感情發(fā)展過程。
            1、培養(yǎng)文言閱讀能力
            2、理清本文結(jié)構(gòu)和感情發(fā)展過程。
            指導閱讀法,點撥法,討論法,分析法,歸納法
            個性設(shè)計
            一、檢查學生朗讀課文和上節(jié)課自學情況導入本節(jié)課教學。
            二、討論解決課文中的語言難點。
            1、分組討論,解決問題。
            2、老師點撥講解語言難點。
            三、展示學習討論結(jié)果,了解學習情況:
            1、老師對重點問題提問,學生回答。
            2、學生互相提問,檢查學習效果。
            3、教師點評、補充、總結(jié)討論的結(jié)果(也可讓學生總結(jié))
            附:本文重點文言語法舉例
            詞類活用: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使動用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用法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作動詞
            東望武昌——名作狀
            特殊句式:固一世之雄也——判斷句何為其然也——倒裝句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被動句
            通假字: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一詞多義:
            望:七月既望(農(nóng)歷每月十五)西望夏口(向遠處看)
            長:抱明月而長終(永遠)而卒莫消長也(增長)
            虛: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太空)盈虛者如彼(月缺)
            然:其聲嗚嗚然(……的樣子,形容詞詞尾)何為其然也(這樣)
            四、研讀課文、思考討論問題
            1、總結(jié)本文各段的內(nèi)容。
            2、文中人物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
            附:參考答案要點
            1、總結(jié)本文各段的內(nèi)容。
            答: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第四段,寫作者針對客之感慨陳述自己的人生感悟和見解。第五段寫客人轉(zhuǎn)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
            2、文中人物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
            答:第一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悅為主。第二段由“喜”轉(zhuǎn)“悲”。第二段“喜”由主人“飲酒樂甚,扣舷間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但喜極生悲,從客人悲涼的蕭中透出了極“悲”之情。第三段寫“客”的回答,闡發(fā)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第四段主要寫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fā)了自己的人生感悟。第五段感情轉(zhuǎn)悲為喜。
            四、布置作業(yè):
            1、完成《學案》“階段2—知識梳理”練習2翻譯課文
            前赤壁賦教案篇四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品鑒技巧之美。:
            3、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結(jié)合作者的處境,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二課時。
            (一)導入:唐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詩詞發(fā)展的鼎盛時期。蘇軾,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擅天下”的美譽。中國古代楷書有“顏、柳、歐、蘇”四大流派,這里的“蘇”,就是蘇軾,可見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一下這位曠世奇才的佳作——《赤壁賦》。
            (二):教師配樂朗誦全文,要求聽準字音,聽出節(jié)奏,找出韻的韻腳,聽教師對感情變化的處理。
            (三):讀課文,疏通字詞,注意特殊用法及句式。
            (四):具體方式:學生把在課前預習整理的材料進行交流。
            首先交流實詞和虛詞,把它們放到實物投影儀上,在校教師及時作判斷,給出正確的答案。(實詞和虛詞略)。
            接著交流詞類活用情況: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名詞作狀語;東望武昌。
            接著交流句式:
            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的語言,字詞和句式特點,全面解決的邊面意思。
            (五):全面分析內(nèi)容和思想感情。
            第一段作者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是什么樣的景?看到這樣的景會有什么樣的心情?
            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東山徘徊斗牛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教師點撥: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果然秋景如畫,風月無邊,一路樂景??戳诉@樣的文字,我們真的很佩服蘇軾。
            第二段思考:(1)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悲從何來?明確: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觸景生情,見茫茫月色江水,產(chǎn)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嘆,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詞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3)作者是怎樣描寫蕭聲之悲的?
            (4)本段在全文結(jié)構(gòu)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學習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寫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闡發(fā)當時的情懷的?
            明確:本段寫“客”的回答,闡發(fā)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
            (2)本段是怎樣將情、景、理結(jié)合在一起的?
            (六)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七)總結(jié)。
            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八):板書。
            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游景樂(以景動人)。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水月”歌情悲(以情感人)。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問理喜(以理警人)。
            前赤壁賦教案篇五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品鑒技巧之美。:
            3、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結(jié)合作者的處境,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唐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詩詞發(fā)展的鼎盛時期。蘇軾,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中國古代楷書有“顏、柳、歐、蘇”四大流派,這里的“蘇”,就是蘇軾,可見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一下這位曠世奇才的佳作——《赤壁賦》。
            (二):教師配樂朗誦全文,要求聽準字音,聽出節(jié)奏,找出韻的韻腳,聽教師對文章感情變化的處理。
            (三):讀課文,疏通字詞,注意特殊用法及句式。
            (四):具體方式:學生把在課前預習整理的材料進行交流。
            首先交流實詞和虛詞,把它們放到實物投影儀上,在校教師及時作判斷,給出正確的答案。(實詞和虛詞略)。
            接著交流詞類活用情況: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名詞作狀語;東望武昌。
            接著交流句式:
            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字詞和句式特點,全面解決文章的邊面意思。
            (五):全面分析文章內(nèi)容和思想感情。
            第一段作者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是什么樣的景?看到這樣的景會有什么樣的心情?
            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東山徘徊斗牛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教師點撥: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果然秋景如畫,風月無邊,一路樂景。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們真的很佩服蘇軾。
            第二段思考:(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悲從何來?
            明確: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觸景生情,見茫茫月色江水,產(chǎn)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嘆,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詞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3)作者是怎樣描寫蕭聲之悲的?
            (4)本段在全文結(jié)構(gòu)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學習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寫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闡發(fā)當時的情懷的?
            明確:本段寫“客”的回答,闡發(fā)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
            (2)本段是怎樣將情、景、理結(jié)合在一起的?
            (六)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七)總結(jié):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八):板書。
            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游景樂(以景動人)。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水月”歌情悲(以情感人)。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問理喜(以理警人)。
            前赤壁賦教案篇六
            1、了解作者、寫作背景、“賦”的文體特點。
            2、了解課文內(nèi)容。疏通文意。
            3、朗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1、讀準課文的字音、句讀,讀出感情。體悟典雅、精美的語言。
            2、準確理解課文內(nèi)容。
            讀準課文的字音、句讀,讀出感情。
            指導閱讀法,點撥法,討論法,分析法,歸納法。
            個性設(shè)計。
            一、導語:
            以蘇軾《自題金山畫像》引入。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
            赤壁賦的寫作正是在蘇軾第一處貶所——黃州,此時他45歲。三年前,1079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變法派、實權(quán)派李定等從詩作中斷章取義,摘出一些諷刺性詩句,以便掃除舊黨,送御史臺,即“烏臺”受審,所以這個案子叫“烏臺詩案”,蘇軾在獄中待了四個多月,后被貶黃州擔任團練副使,還無權(quán)簽署公文,不準擅離此地,政治上的不幸卻成了文學上的大幸,四年的黃州生涯,他創(chuàng)作了66首詞,200多首詩,170多篇散文,尤為著名的是豪放派代表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散文代表作《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二、引導自學(自學內(nèi)容見學生所用《學案》)。
            1、自學關(guān)于賦的知識。
            2、學習了解本文的作者和寫作背景。
            3、自學本課的生字、生詞。
            三、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出感情。)。
            1、教師配樂朗誦課文,要求學生聽準字音、節(jié)奏、感情變化。
            2、學生練習朗讀、朗誦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節(jié)奏,讀出感情變化。
            四、學習重點文言詞句,疏通文意。
            1、試口譯課文成現(xiàn)代漢語。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
            3、找出課文中的詞類活用、特殊句式、一詞多義等句子。
            五、布置作業(yè):
            1、朗讀并背誦課文。
            2、課外閱讀有關(guān)作者蘇軾和本文的資料。
            前赤壁賦教案篇七
            20xx年12月17日周一共2課時。
            1.基礎(chǔ)知識目標:分析作者豪放達觀的心態(tài),準確反映筆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標:人生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養(yǎng)目標:指導學生體味其用詞的精練準確和生動形象。
            本課主要是借景抒情,在指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之后,讓學生找出敘述作者心志的語句,進而分析作者怎樣逐層深入,達到達意的目的。
            生命的意義。
            反復誦讀的新授課。
            相關(guān)課件powerpoint格式。
            《前赤壁賦》寫于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郁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復雜的心情。
            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從泛舟而游寫到枕舟而臥,利用主客對話的形式提出矛盾、解決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隱憂,同時也表現(xiàn)了他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chǎn)生:一是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fā)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三是要擺脫現(xiàn)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文中蘇子的話針對“客人”的感觸而發(fā)。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最后他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托。顯然,賦中客人和蘇子的話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識。他所談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積極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隨遇而安、惟與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因而“客人”的話卻很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的痛苦,所以當他把手書的《前赤壁賦》寄給好友欽之時,特地寫信叮囑道:“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賦分三層意思展開,一寫夜游之樂,二寫樂極悲來,三寫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層層深入。文筆跌宕變化,熔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妙在不離眼前景,而議論、見識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發(fā),景以情顯,兩兩相觸,縹緲多姿,創(chuàng)造出美妙的神話般的境界。又借景說理、寓理于情,使得賦充滿詩情畫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筆調(diào)作賦,中間有駢詞、儷句,也用了韻,更多的是散句成分。這種賦稱為文賦?!肚俺啾谫x》除采用賦體傳統(tǒng)的主客問答形式外,句式長短不拘,用韻錯落有致,語言曉暢明朗,其間有歌詞,有對話,抒情、說理自由灑脫,表現(xiàn)力很強。這些都是對賦體寫作的一種發(fā)展。
            蘇軾,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蘇詢,弟蘇轍均以文名著稱,而以蘇軾成就最大。文壇歷史上稱他們父子為“三蘇”。宋仁宗嘉佑二年,蘇軾中進士,受到當時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的贊賞。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因反對新法而外調(diào)杭州通判,轉(zhuǎn)任密、徐、湖州知州。元豐二年因諷刺新法的詩句,而被捕下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因筑室于東坡而自號東坡居士。哲宗繼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親政,蘇軾再一次遭貶到惠州,后又到瓊州?;兆诩次缓螅錾獗边€,途中在常州病逝。
            文章如波瀾迭出,變化無窮,無論什么樣的題材,在他的筆下都表達得新鮮貼切而又明白曉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赤壁賦》用古代散文的筆調(diào)寫賦,敘事,寫景,抒情,說理渾然一體,想象豐富,哲理深邃,有濃厚的浪漫主義特色,我們的課文所選是他的《前赤壁賦》。
            “賦”著力于鋪陣事物,較多地摻用散文化的句式。賦體經(jīng)歷了長期演變的過程,發(fā)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影響下,賦又出現(xiàn)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象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都是文賦的佳作。
            全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和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洞簫吹奏的極其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文章重點便新移到關(guān)于人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全文有詩情,有畫意,有哲理,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全文共分5段。
            第1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充滿詩情畫意的幽美境界,為全文定下悠揚和諧的音調(diào)。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蕭聲,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zhuǎn)悲哀,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3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
            第4段寫作者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的豁達開朗的心情,對生活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
            第5段寫客人轉(zhuǎn)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
            散文貴在以意貫穿全文,本文抒情脈絡(luò)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超脫人生的歡快。整個情緒的轉(zhuǎn)換由喜轉(zhuǎn)悲為樂,線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瀾。作者由游起興,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開始的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chǔ),而哲理的簡述,則畫龍點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達了蘇軾曠達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
            作者寫上以風物之美,給讀者以無盡的藝術(shù)享受,如開篇,作者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織組成了一個“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讀者陶醉其中,組者還借助夸張,想象,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報表縣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凄然落淚。
            《前赤壁賦》是散文和韻文的結(jié)合,既有傳統(tǒng)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zhì)和情韻,同時又吸收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筆法。句式有長有短,既整齊又參差,同時又以賦的形式出現(xiàn),如通篇換了12次韻,以主客問答的形式表達作者的思想,主張,也采用了不少對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韻文的聲韻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梢哉f這是蘇軾對賦體的一個創(chuàng)新和突破。
            1.背誦全文;
            前赤壁賦教案篇八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品鑒技巧之美。:
            3、感悟作者的情感變化,結(jié)合作者的處境,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二課時。
            唐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詩詞發(fā)展的鼎盛時期。蘇軾,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擅天下”的美譽。中國古代楷書有“顏、柳、歐、蘇”四大流派,這里的“蘇”,就是蘇軾,可見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之高。同學們,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一下這位曠世奇才的佳作——《赤壁賦》。
            學生把在課前預習整理的材料進行交流。
            首先交流實詞和虛詞,把它們放到實物投影儀上,在校教師及時作判斷,給出正確的答案。(實詞和虛詞略)。
            接著交流詞類活用情況: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名詞作狀語;東望武昌。
            接著交流句式:
            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的語言,字詞和句式特點,全面解決的邊面意思。
            第一段作者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是什么樣的景?看到這樣的景會有什么樣的心情?
            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東山徘徊斗牛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教師點撥: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幽雅而寧靜,蒼茫而朦朧,果然秋景如畫,風月無邊,一路樂景。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們真的很佩服蘇軾。
            第二段思考:(1)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悲從何來?明確: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觸景生情,見茫茫月色江水,產(chǎn)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嘆,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歌詞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詞代表了主人怎樣的情懷?
            (3)作者是怎樣描寫蕭聲之悲的?
            (4)本段在全文結(jié)構(gòu)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學習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寫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客”是如何闡發(fā)當時的情懷的?
            明確:本段寫“客”的回答,闡發(fā)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
            (2)本段是怎樣將情、景、理結(jié)合在一起的?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游景樂(以景動人)。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水月”歌情悲(以情感人)。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問理喜(以理警人)。
            前赤壁賦教案篇九
            1、了解“賦”的'特點,了解蘇軾的賦的風格。
            2、掌握課文大意,把握主客間問答的內(nèi)涵。
            3、背誦課文。
            1、通過主客問答,了解蘇東坡力求排遣苦悶、聽任自然、樂觀曠達的情懷。
            2、蘇東坡散文的風格。
            文體知識。
            賦,始于兩漢魏晉,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就總結(jié)了賦的特點:“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崩缢抉R相如的《子虛賦》、賈誼的《鵬鳥賦》、張衡的《二京賦》等。
            和蘇軾的詩詞一樣,蘇軾的散文同樣具有寫真景、抒真情、言至理的特點。或描寫、或敘述、或抒情、或討論,都能做到自然和諧統(tǒng)一。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行云流水皆能成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他的散文很少有雕琢斧鑿的痕跡,其中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
            蘇軾的《赤壁賦》,擺脫了魏晉時期的鋪陳浮華、羅列詞藻的文風,緊緊圍繞著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實景。這篇文章的景物描寫雖然筆墨不多,但意境創(chuàng)造真切清新,景物描寫優(yōu)美自然,抒發(fā)情感也真摯樸實。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千古不朽的名作。
            知人論世。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fā)生逆轉(zhuǎn),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jié)黨營私,
            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元豐二年四月到達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證是蘇軾的一束詩文。原來在蘇軾的詩文中曾流露過一些牢騷,表示過對新法的不同意見,也針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無非是“緣詩人之義,托事以諷”,這些就成了遭受彈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誣蔑他“銜怨懷怒,恣行丑詆”“指斥乘輿”“包藏禍心”,把他投入大獄。一時親友驚散,家人震恐。蘇軾在獄中遭受詬辱折磨,有時感到難免一死,曾寫兩首詩與弟弟訣別,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幸虧親友的營救,當時的宋神宗也不想殺他,這年年底,結(jié)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里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nóng)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xiàn)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xiàn)實。
            前赤壁賦教案篇十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
            2、理解基本篇目中出現(xiàn)的通假字的含義。
            3、掌握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
            4、理解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知識復習
            體會作者心情的變化,理解作者對人生的態(tài)度。
            1、導入
            由課前歌曲《赤壁賦》導入本課。
            2、回憶作者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shù)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3、重溫作背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fā)生逆轉(zhuǎn),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jié)黨營私,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的犧牲品。這年年底,結(jié)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在這里年近半百的他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3、朗讀欣賞,檢查背誦
            4、分組復習
            一組找出多義字并為重點字注音,二組找出通假字和詞類活用,三組找出文言句式和分析課文結(jié)構(gòu),四組找出本文的線索和分析蘇軾對人生的態(tài)度。
            5、分組展示討論結(jié)果。
            6、本課小結(jié)
            本文是一篇千古傳誦的文賦,作者以優(yōu)美的文筆描述了主客泛舟江上,觀賞赤壁美景,飲酒放歌及探討人生態(tài)度的生動場面,文中的抒情、寫景、說理揮灑自如,自然融合。
            7、課后練習
            8、課堂贈言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他認為蘇軾在黃州這段煉獄般的經(jīng)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
            9、板書設(shè)計:樂—悲—樂
            前赤壁賦教案篇十一
            2、體會作者感情,領(lǐng)悟作者思想。
            教學過程(:儒家推已及人的的思想,佛家眾生平等的觀念,道家熱愛生命的意識,使初到黃州的蘇軾于艱苦生活中獲得精神救贖?!辞俺啾谫x〉表現(xiàn)的胸襟氣度,于上列詩文可見端倪。)。
            1、作者為何而樂?賞到了美景如何表達自己的樂?喝酒、吟誦、唱歌。
            2、大家選取一句表現(xiàn)“樂”的句子先解釋,之后賞析給同位聽溝通交流達到悟讀。
            3、文言知識:縱……凌……:替代法翻譯。
            1兮:來自屈原,屈原經(jīng)常嘆息,所以此字要拉長讀,屬于長嘆。
            寫作此文,作者被貶偏遠的黃洲做團練副使,相當于被流放,遠離都城這時他已年邁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抱負也付之流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知人論世)。
            2、文言知識:渺:渺小哀:哀傷羨:羨慕(補字翻譯法)。
            3、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表達了人生的短暫與渺小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到底算什么?這個問題引發(fā)古今中外無數(shù)人的感慨比如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比如陳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比如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比如楊慎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請word版完整教案: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赤壁賦》教案一教案《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赤壁賦》教案一》,來自網(wǎng)!
            前赤壁賦教案篇十二
            1、案例的背景。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主角的轉(zhuǎn)變》是我校的一個省級課題,因此學校對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也為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實踐這些新的理念帶給了很多便利的條件。轉(zhuǎn)變教學方式,重新定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重新審視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形式,一向是我們教學中思考、實踐和反思的話題。
            古代散文教學是語文傳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載體,但是傳統(tǒng)的古文教學在教師的教學方式、評價形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有很多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地方。因此探索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古文教學是我們在省級課題之下的一個子課題。如何走出一條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潛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的古文教學之路?本文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嘗試以宋代美文《赤壁賦》為載體,透過研究性學習,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帶領(lǐng)學生進入快樂的古文學習園地。
            2、案例的主題。
            蘇軾的《赤壁賦》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zhì)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透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fā)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四冊第五單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則是唐文dd李密的《陳情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則重在情感和理趣。但無論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就應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就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xiàn)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潛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潛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1)學習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并以“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和“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nèi)涵”為教學重點。
            教學中,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chǔ)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shè)計問題,學生課外搜集資料,寫好發(fā)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二、案例的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guān)材料。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是飛鴻踏雪泥dd淺談蘇軾逆境中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收集關(guān)于赤壁的歷史、關(guān)于賦的相關(guān)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并歸納文章的字詞。
            3、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水平,將學生按平均水平分為若干小組(4-6人之間)。
            說明:這一步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收集材料,學會整理材料,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初步感知課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chǔ)。
            二、作者和解題。
            以蘇軾圖片導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guān)經(jīng)歷,教師明確: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shù)倪\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
            (1)赤壁的有關(guān)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
            (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d大賦d小賦d駢賦d律賦d文賦。
            說明:這一步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和篩選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課前所學,得到認可,激發(fā)興趣。
            三、第一環(huán)節(jié)。
            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jié)奏的緩急和節(jié)奏的變化。
            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huán)節(jié)。
            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d識文字d通義訓d察語氣d明文法d斷句讀d辨辭采d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jù)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dd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dd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說明:以朗讀加深對課文的體會,透過讀了解文體特點和散文的韻律之美。
            五、第三環(huán)節(jié)。
            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檢查學生有無動筆勾畫)。
            教師點撥:第一節(jié)dd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dd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dd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dd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dd忘情塵世的灑脫。
            說明:此步驟重在倡導學生學會自學,學會合作。同時也讓學生體會誦讀在文言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從而在語感上進行強化,促進課文的背誦。從讀到理解文意,再從理解文意到背誦,、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huán)節(jié)。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4、總結(jié)情、理、景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布置作業(yè):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搜集蘇軾相關(guān)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tài)度。
            參考:《永遇樂》、《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貓》、《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記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賦》等。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3)尋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淵明、李白等)的人生觀。
            第二課時。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蘇軾在他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僅以“月”為例,有哪些?
            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進行分析(以下為節(jié)選):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永遇樂》)。
            夜閑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貓》)。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賦》)。
            何夜無月,何處無松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記承天寺夜游》)。
            2、課文中都有哪些月亮?與前面同學們搜集的有什么異同之處?(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點撥:現(xiàn)實中的“水月”dd柔和之美dd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dd蒼涼之意dd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dd人生須臾dd體悟人生(虛)。
            3、學生分析蘇軾描述月亮的變化發(fā)展過程。討論明確:
            以被貶黃州為界,被貶前,他是一個愉悅簡單、激情滿懷的蘇軾。明月高在景中呈寧靜、簡單之態(tài)。到他密州時,到達極致,豪情萬丈,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噴薄欲出?!霸隆背闪讼闃?、寧靜、澄澈、優(yōu)秀、高潔、圓滿、理想的化身。被貶后,他的心態(tài)發(fā)生大轉(zhuǎn)變。出此刻景中的月也是靜的,然而卻是孤寂的“靜”。冷清的“靜”。甚至讓人產(chǎn)生羽化登仙的虛無感、人生如夢的飄渺感。蘇軾由“會換雕弓如滿月”的豪情狀態(tài)輕而為“抱月而長終”的遺此獨立。但蘇軾畢意是大家,總能于逆境中化解苦悶,隨緣自適,超脫放曠。
            說明:這一部分重在提高學生研究分析潛力,透過研究性學習,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鍛煉,并且透過帶給解讀的平臺,培養(yǎng)學生“知人論文”、“知人論世”的潛力。
            將原先的四組分為兩組,分別從客和主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dd作為道者的蘇軾dd達觀dd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dd作為儒者的蘇軾dd悲觀dd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明確:蘇軾將儒與道結(jié)合在一齊,構(gòu)成了自己的人生觀。
            2、三位學生分主角朗誦全文。一讀旁白,一讀蘇子,一讀客。讀出課文情感的變化。
            3、結(jié)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tǒng)人格超越。學生展示自己事先搜集好的材料,并結(jié)合相關(guān)分析,得出:
            陶淵明dd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dd是帶性使氣的(參考)。
            李白dd安能摧眉要事權(quán)貴,使我不開心顏dd是深感痛苦的(參考)。
            蘇軾dd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dd是灑脫曠達的(參考)。
            說明:利用小組討論,減少任務量,加大課堂的容量,并且透過競爭激發(fā)了興趣。透過分主角朗讀加深對情感的體悟。同樣也透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加深學生對古人人生觀的理解,透過比較感受人的多姿多彩,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神奇。
            三、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也就是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
            學生討論出現(xiàn)的狀況:
            1、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虛之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
            2、我不這么認為。蘇軾的人生觀就應是樂觀曠達的,因為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喪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于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單。
            3、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qū)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zhì)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此刻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
            4、我認為聽任自然是用心的人生態(tài)度,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用心去適應現(xiàn)實,在此刻競爭社會中,要立足于社會,我們同樣要用心地去適應現(xiàn)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
            5、在現(xiàn)代社會,“一毫而莫取”的觀點顯然行不通,你不去爭取,只有被別人“吃”掉。
            6、你的理解是斷章取義了,他說這話有前提“茍非吾之所有”,如果用這種態(tài)度做官,那此刻會少很多貪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7、“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作為成語此刻還用,如果說是對大自然無節(jié)制地索取、破壞,顯然是不對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風、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壞生態(tài)。
            小結(jié):同學們不是只停留在讀懂字詞句上,而是立足于時代來評判古人的文章,批判地吸收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這天我們學習《赤壁賦》,我們不僅僅走進了作品,也走近了蘇軾,感悟到了一種人生的美。下面我們一齊來朗讀余秋雨先生寫給蘇東坡的一段話,和大家互勉。
            學生齊讀:“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最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
            說明:透過生生之間心靈的碰撞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yǎng)對他人關(guān)注的意識,利用優(yōu)美的文字喚起對人生的感悟。
            四、請學生給本課做個結(jié)語。
            出現(xiàn)的精彩總結(jié):
            (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diào),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gòu)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xiàn)了韻文的優(yōu)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述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fā)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guān)系,使惆悵的情緒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xiàn)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3)應對逆境,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胸懷放寬廣一些。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說明:還學生自主的權(quán)利,同時也是對課堂的總結(jié)。
            五、布置作業(yè)。
            結(jié)合蘇軾的詞,分析詞中所蘊涵的對人生(生命),對苦難的理解。寫一篇評論文章800字以上。
            參考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定**》、《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等。
            三、教學反思。
            本案例力圖體現(xiàn)“重在自主,重在發(fā)現(xiàn),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筆者認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首先,學生的鑒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好處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透過探究發(fā)現(xiàn)的。在課堂上,鑒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鑒賞權(quán)、思考權(quán)、發(fā)言權(quán),這就為主體“發(fā)現(xiàn)”帶給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zhì)性主體dd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搜集和篩選潛力的培養(yǎng)。教學中透過組織學生課外的分組、結(jié)合話題指導材料搜集、篩選,對于改變學生原先被動的理解和教師教什么我聽什么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有好多學生都談到這樣的學習十分簡單,并且能夠涉獵到更感興趣、更廣泛的知識。
            第三,強調(diào)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先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理解為生成。利用現(xiàn)代媒體,利用網(wǎng)絡(luò),利用發(fā)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于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第四,將滲透古文化的精髓,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學中,原本深奧的人生哲理,遙遠的古文常識和古人思想,透過研究學習的形式,透過互相間的探討,透過閱讀他人的解讀,化為簡單的切合學生實際生活的話題,得到了落實,貼合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值得探討改善的地方: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習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tǒng)的理解型上,習慣很頑固。
            2、閱讀超多的資料,對于教學進度的完成是一個挑戰(zhàn)。(當然,教會學生方法,改變學生的習慣比任何都值)。
            3、改善的想法是打算結(jié)合網(wǎng)絡(luò),以利于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前赤壁賦教案篇十三
            1.了解作品“以文為賦”,駢散結(jié)合的形式特點,鑒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
            2.了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tǒng)手法,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1.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yōu)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2.培養(yǎng)對精晶詩文的整體把握能力,能知人論世領(lǐng)悟文旨,理通思路,賞析表現(xiàn)手法,辨別高下優(yōu)劣。
            培養(yǎng)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蘇軾歌詠赤壁的兩賦一詞,都是膾炙人口的詩文多篇。與《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鑒賞相聯(lián)系,理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賞析課文典雅、精美的語言,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了解主客問答這一賦體傳統(tǒng)手法在表達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復雜情感,是理解鑒賞上的難點。
            1.介紹與課文相關(guān)的作者生平經(jīng)歷,并把兩賦一詞揉合起來理解,力求知人論世,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與意境之美。
            1.第一課時,先誦讀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后重點誦讀一、二段,體會景、事、情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把握課文情感發(fā)展的脈絡(luò)。
            2.第二課時,重點誦讀主客問答部分,深思其中蘊含的情感與哲理。
            前赤壁賦教案篇十四
            師:你了解多少關(guān)于蘇軾的事。(2分鐘)。
            1、北宋文學家,號東坡居士,四川人。
            2、詩詞文賦書畫樣樣精通。
            蘇軾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成就顯著,與黃庭堅齊名,人稱“蘇黃”
            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表現(xiàn)更加突出,與辛棄疾一同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風,人稱“蘇辛”
            在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歐陽修曾鞏。
            在書畫方面與黃庭堅、米芾和蔡襄齊名,在當時被稱為四大書畫家。
            3、此外,蘇軾在農(nóng)田水利、教育、音樂、醫(yī)藥、數(shù)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真可謂是曠世奇才!今天我們一起來鑒賞這位曠世奇才的千古名作《赤壁賦》。
            師:文中提到的赤壁是在宋朝的黃州,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這個地方,本文是蘇軾在被貶期間所作。黃州景色優(yōu)美,有詩云:“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1082年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蘇軾同朋友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寫下了這篇《赤壁賦》。那天夜游赤壁時,蘇軾的心情如何呢?現(xiàn)在,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尋找文中反映作者夜游赤壁時,情感變化的詞語,觸摸作者的情感流程。
            明確:樂甚——愀然——喜笑,喜——悲——喜(3分鐘)。
            師:作者因何而喜,緣何而悲呢,又為何由悲轉(zhuǎn)喜呢,一切都源于風月。
            的確,《赤壁賦》通篇以景貫穿,全文緊扣山水風月展開描寫議論,我們不妨以此為切入點,順著“喜——悲——喜”的情感軌跡,走進《赤壁賦》,走進蘇東坡的精神世界。
            1、瀏覽默讀全文,找出文中寫風月的句子,用自己的話進行描述。(15分鐘)。
            文字賞析后,可全班朗讀。
            明確:
            第(1)段: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傺?,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坪坪跞珩T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補充: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作者仿佛覺得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賞心悅目。本段展示了一種與友人相聚、泛舟江上。暢飲美酒、詠詩確文、迎風賞月的舒暢飄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第(2)段: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
            第(3)段: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愿與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知道這種愿望是不能突然實現(xiàn)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調(diào)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
            第(4)段: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现屣L,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
            第(5)段: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2、文中所寫的有關(guān)風月的句子有什么不同?(15分鐘)。
            舉例比較不同: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分析:
            問:第一句中的月有什么特點,說明作者的心情如何?明確:由景生情。
            問:第二句中的月表明客人怎樣的想法,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明確:由情入理。
            問: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陰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在這句話中,作者對月又做了怎樣的思考?得出了什么樣的結(jié)論?明確:水月是不值得人羨慕的。
            總結(jié):本文最大的一個寫作特點就是:情景理交融。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明確:
            第一段和第二段關(guān)于風月的描寫是純景物描寫,并由景生情。
            在第一段中幾乎都在寫風月,展現(xiàn)空闊、瑰奇、壯美的景色,處在如此境界,自然心情舒暢,此處的風月描寫乃“樂甚”之由。
            在第二段中由于高興而高歌,故而有了這歌詠風月之辭,江水澄明,月光浮動,面對如此浪漫的良辰美景,難怪東坡會聯(lián)想到美人,美人比君,仍然惦念著心中的君主,情感也進而由“樂”轉(zhuǎn)“悲”。不想又引出了一段如怨慕,如泣如訴的裊裊之音。
            第三段風月的描寫激發(fā)了聯(lián)想,并由情入理。
            第三段的風月是歷史之月,由眼前的風月聯(lián)想到曹操當年志得意滿,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進而想到江水無窮,人生須臾,自己渺如滄海一粟。抒發(fā)要擺脫現(xiàn)實,渴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人生理想。
            客之三悲——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由人生短暫(寄蜉蝣、哀吾生)感觸生悲,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xiàn)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風月引發(fā)了古今人物的對比,宇宙無窮和人生須臾的感慨,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的嘆息,悲苦和哀怨也便由此引發(fā)。
            第四段風月的描寫闡釋哲理。
            先是由水月引發(fā)出變與不變的思考。由此得出結(jié)論,水月是不值得人類羨慕的。
            然后蘇軾找到了一帖精神解脫的良藥:擁抱大自然,從大自然中尋找精神寄托。
            蘇軾在被貶的困境中,并沒有心灰意冷,走向消沉,并不忘時時投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可見他曠達的胸懷,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
            也正是這一帖精神解脫的良藥讓客人“喜而笑”,第五段最后的喜不是回到了情感的原點,而是在原來情感基礎(chǔ)上的一種提升,是大徹大悟的喜悅。
            風月引發(fā)情思,風月觸動心靈,風月激發(fā)聯(lián)想,風月闡釋哲理,風月預示人生。風月讓整篇文章有詩情、有畫意、有哲理,有悲、有歡、有喜。“風月”在古代文學作品也是很常見的意象,請同學課后去查找有關(guān)“風月”的古代文學作品,并想想這些作品中的“風月”有什么內(nèi)涵和作用。
            板書。
            赤壁賦。
            心情變化:樂——悲——樂。
            寫作特點:情景理交融。
            人生態(tài)度:曠達樂觀。
            前赤壁賦教案篇十五
            1、了解蘇軾。
            2、比較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之戰(zhàn)》。
            3、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1、學習和積累有關(guān)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2、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yōu)美的寫作特色。
            蘇軾。
            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故磊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相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侖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題解。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鼾磯;又因為山崖陡消如一而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jīng)兩年了?!伴L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曾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
            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在這里,他經(jīng)常來赤壁磯頭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shù)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它為以后的戲曲、繪畫、雕塑等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題材。宋代畫家李公麟、明代畫家唐寅都畫過蘇軾舟游赤壁的畫。
            蘇軾在赤壁的創(chuàng)作活動,給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黃州赤壁命名為“東坡赤壁”,并鐫刻在建筑物的門額上,由此名滿天下。直到今天,在黃岡東坡赤壁,仍有“二賦?!薄磅ぁ薄捌孪赏ぁ钡让麆?。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zhuǎn)移到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diào)。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zhuǎn)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腿藦难矍暗拿髟?、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
            第五段,寫客人轉(zhuǎn)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jié)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shù)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chǔ)。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詩的特質(zhì)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diào),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心下直到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全文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xiàn)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潤孤舟之嫠婦?!睂⒊橄蠖灰鬃矫穆暻?,寫得俱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麟,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行酒乎?!睔w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BR>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chan)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責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注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乎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悟。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閱讀上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習題。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
            (1)是歲十月之望。
            (2)履巖。
            (3)披蒙茸。
            (4)適有孤鶴。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如此良夜何。
            (2)顧安所得酒乎。
            (3)以待子不時之須。
            (4)江山不可復識矣。
            (5)聽其所止而休矣。
            3、這篇賦渲染的氣氛前后有什么變化?
            4、孤鶴有什么象征意義?
            5、末段所寫的夢境與《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夢境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處?
            6、末段所寫的夢境寄托作者怎樣的情思?
            赤壁賦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美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背誦這篇名賦可以本文學習的重點。全賦5段,537字,中速誦讀約3分鐘,如用三課時教完,讀10遍也不過半小時。但讀10遍卻不一定能成誦。即令死記硬背強行記住還容易忘記,教師應當在幫助學生自讀注釋,教師釋疑解惑——這還會花太多時間。駢散夾雜的句式,參差錯落之中見整齊之美,聲韻之美,使全篇適于美讀。朗讀時,可播放配樂錄音,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意。指導朗讀應注意下列幾點:1、讀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動詞重讀;“哀吾生之須臾,慕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韻字重讀;“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羨乎”疑詞重讀。2、讀出節(jié)奏。如: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蓋將/自其變//而觀之。3、讀氣勢。如“方其破荊洲,下東陵,順流而東也,(停頓較小語速較快)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朔賦詩(節(jié)奉一至語速舒緩)固一世之雄也,(停頓較大氣勢豪邁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轉(zhuǎn)緩慢低沉)”。4、讀出情感。如:“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何其樂也。“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何悲哉?!敖现屣L,與山間之明月……而吾與子所共適”,何其曠達。“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又何其灑脫。讀者細心體悟詞語的抑揚頓挫,文句的舒緩輕重,為背誦作好準備。前有釋疑解惑環(huán)節(jié),倘遇文章仍不能通曉處,則用“隨讀釋義法”解決。
            背誦不是一個獨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而應注意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相機強化。下列教學手段當有助于學生背誦。
            1、整理文有生命力的四字短句,明確其意義。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遺世獨立羽化登仙。
            發(fā)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逝者如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杯盤狼藉,相與楓藉,樂方既白。
            《赤壁賦》名句長短交錯,短句變化較多。大部分短語為四字兩個節(jié)奏。設(shè)計這一練習的目的,是熟悉文中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古籍文章加深印象,為背誦全賦打下堅實基礎(chǔ)。
            2、根據(jù)第一段文字,描摹秋江月夜圖景。
            夏末秋初七月十六那個涼爽的夜晚,蘇軾與朋友蕩槳赤壁江面。清風習習,水面泛起國細的波紋。東坡一邊向客人敬酒,一邊吟唱起《詩經(jīng)陳風》中妹子首優(yōu)美的高雅的《月出》:
            月亮出來明皎皎呀,佳人容顏多俊俏呀!
            身材苗條惹人愛呀,相思纏心好煩惱呀!
            完成這一練習,,學生須反復第一對秋江月夜的描寫,在揣摩文意的過程中,展開自己的想象。又以一種類似倒譯的方式,依據(jù)示例背誦第一段。
            3、根據(jù)文賦對仗特點填寫《赤壁賦》中的句子。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羽化而登仙。
            哀吾生之須臾,,,抱明月而長終。
            設(shè)計這一練習的目的。這篇名賦對仗形式多樣化,有工對,也有寬對,有當句對,還有隔句對。在填空過程呂,既可感受蘇軾賦遣詞造句的出神入化,也可貪圖蘇賦對仗藝術(shù)的精妙絕倫。
            4、根據(jù)文賦押韻特點填寫《赤壁賦》中的句子。
            其聲嗚嗚然,慕,訴,,縷。,婦。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色,,竭,,適。
            5、明確客之三悲,蘇子二論及議論層次的轉(zhuǎn)換。討論歸納,
            客主議論實為一體,反映蘇軾思想的兩個側(cè)面。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暫(寄蜉蝣、哀吾生)感觸生悲,一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xiàn)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悲情層次轉(zhuǎn)換的關(guān)鍵虛詞:“況吾與子……”之況。蘇子二論:“何羨”論(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共適”論(惟江上之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也子之所共適)。議論層次轉(zhuǎn)換的關(guān)鍵虛詞:“且夫天地之間”之“且夫”。由此番議論可觀照蘇子內(nèi)心世界及自我超脫情懷。議論文字理中見景見情,尤其見高妙。
            組織這場計論的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兩段層次,,并在此基礎(chǔ)背誦。這兩段是背誦全文的難點所在,對文意作一些簡單討論,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層次后背誦。
            6、根據(jù)提示,寫出本篇中描寫“風月”議論“風月”的句子。
            月出: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月影: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沂流光。
            月照:明月……吾與子之所共適。
            月消: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客引曹孟德寫月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徒柙伦h人生失意: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借月展開議論: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蘇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前人稱《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風月”描寫之主景,抒情之觸媒,議論之載體。把握住上列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誦全賦之骨。
            前赤壁賦教案篇十六
            1、通過指導誦讀,引導學生掌握作者感情的變化。
            2、通過研習探討,把握作者對自然和人生的雙重感悟。
            2、通過預習交流,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匯,如“屬”、“如”等實詞,“之”、“然”、等虛詞,同時積累常見的文言句式。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如何理解作者對人生的看法。
            2、個性化鑒賞:景、情、理的融合,語言特點等。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課前預習。
            1、閱覽相關(guān)材料。
            收集關(guān)于赤壁的歷史、關(guān)于賦的相關(guān)知識。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并歸納文章的字詞。
            二、作者和解題:
            以蘇軾圖片導入,由小組學生介紹蘇軾的相關(guān)經(jīng)歷,教師明確:
            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
            三、第一環(huán)節(jié):
            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jié)奏的緩急和節(jié)奏的變化。
            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四、第二環(huán)節(jié):
            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
            1、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根據(jù)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駢句,用心讀。
            2、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五、第三環(huán)節(jié):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師點撥:
            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落實教學目標。
            六、第四環(huán)節(jié):
            學生按四組展開討論:1、文章寫了怎樣的景?
            2、文章寫了怎樣的情?
            3、文章寫了怎樣的理?
            七、課堂演練,強化雙基(略)。
            八、布置作業(yè):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搜集蘇軾相關(guān)作品(詞賦)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賞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體會蘇軾對自然的態(tài)度。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1、蘇軾在他許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僅以“月”為例,有哪些?
            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并進行分析(以下為節(jié)選):
            夜閑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貓》)。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前赤壁賦教案篇十七
            2.分析本文寫景、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以及虛實結(jié)合的寫作方法,鑒賞文章的表達技巧,《赤壁賦》教案5。
            深入挖掘文章深層意義。
            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到黃州做團練副使。這對蘇軾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打可對中國文藝來說實在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因為這段時間蘇軾的創(chuàng)作達到了巔峰,不僅有文學上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千古名篇,而且有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的《黃州寒食帖》。
            寫作背景:蘇軾被貶黃州以后經(jīng)常常來赤壁磯頭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其后,蘇軾又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shù)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指導誦讀:注意感情流露。
            在充分預習并能有感情朗讀的基礎(chǔ)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
            提示: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zhuǎn)移到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
            本文可以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段,寫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
            第五段,寫客人轉(zhuǎn)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
            初步接觸以文為賦: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詩的特質(zhì)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diào),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心下直到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全文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xiàn)出韻文文學的長處。
            1、結(jié)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一段文字,體悟賦的語言特點。
            提示:這段文字是充滿詩意的神奇之筆,充分體現(xiàn)了走向散文化的宋賦仍保留且發(fā)展了鋪張排比、講究詞采、駢散結(jié)合等賦的傳統(tǒng)手法。作者寄情山水且怡然自樂之情歷歷在目。
            2、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者,鋪也,鋪采文,體物寫志也??梢娰x要做到體物與寫志的完美統(tǒng)一。
            探究:賦是古老的文體之一。體物即描摹景物,寫志指作者要表達的主題,體物與寫志要高度統(tǒng)一,看看本文體物部分具有怎樣的特點,寫志部分采用了哪些方法。
            3、林語堂對蘇軾有過非常有趣的評價: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珈修行者讀了本文,說說你對林語堂這段話的認識。
            提示:本文寫游玩之樂,際遇之悲,解脫之情,字里行間跳躍著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斗爭的身影,讀這篇曠世佳作,我們不能滿足于從字句之表象中尋找一種朦朧的感覺,而應從更廣、更深的層次了解這位巨人的思想性格、生活面貌、心態(tài)志趣。
            4、清代方苞讀到《赤壁賦》時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藐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調(diào)適而鬯遂也。意思是說蘇軾此文表面看去似揮灑自如,沒費什么氣力,實際卻匠心獨運,思路縝密。細讀此文,品評文章的結(jié)構(gòu)藝術(shù)。
            提示:結(jié)構(gòu)往往反映出筆者的功力,表現(xiàn)著作者的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賦體游記,在結(jié)構(gòu)上較之普通散文,還是有所區(qū)別的。閱讀本文,仔細體會作者組織材料、剪裁寫作內(nèi)容的藝術(shù)。
            5、運用自己所學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論,評價蘇軾在本文中表現(xiàn)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
            提示:蘇軾作為一代文學巨匠,其思想融合了儒、佛、道等不同的文化理念,呈現(xiàn)出比較復雜的傾向,而他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不乏合理性,也存在比較明顯的消極因素。閱讀本文后還可參閱有關(guān)資料,對蘇軾的思想進行比較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前赤壁賦教案篇十八
            教學目標:
            1、了解蘇軾。
            2、比較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之戰(zhàn)》。
            3、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guān)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2、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yōu)美的寫作特色。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題解。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鼾磯;又因為山崖陡消如一而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jīng)兩年了?!伴L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曾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
            二、寫作背景。
            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在這里,他經(jīng)常來赤壁磯頭游覽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寫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shù)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它為以后的戲曲、繪畫、雕塑等提供了創(chuàng)作的題材。宋代畫家李公麟、明代畫家唐寅都畫過蘇軾舟游赤壁的畫。
            蘇軾在赤壁的創(chuàng)作活動,給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黃州赤壁命名為“東坡赤壁”,并鐫刻在建筑物的門額上,由此名滿天下。直到今天,在黃岡東坡赤壁,仍有“二賦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勝。
            三、師生共同正音。
            四、依注理解文意(詳見課文批注)。
            五、內(nèi)容結(jié)構(gòu)。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zhuǎn)移到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前赤壁賦教案篇十九
            葉瀾教授認為,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人生經(jīng)歷,是他們生活有意義的構(gòu)成部分;課堂教學的目標應全面體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不是只限于認識的方面的發(fā)展。據(jù)此我們要介紹與課文相關(guān)的作者生平經(jīng)歷,并把兩賦一詞揉合起來理解,力求知人論世,讓學生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精神素養(yǎng)。
            1.人文性:體會蘇軾由樂轉(zhuǎn)悲再轉(zhuǎn)喜的情感歷程;
            2.工具性:領(lǐng)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點。
            1.體會文本怎樣表現(xiàn)蘇軾的情感變化;
            2.領(lǐng)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3課時。
            一、識記字音。
            二、知人論世。
            蘇軾書、文、詩、詞、畫,俱成大家。蘇軾是豪放派詞風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詞豪放高曠,情濃意遠,《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這一風格的代表作。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均以詩文稱著于世,世稱"三蘇"。"三蘇"和同時代的王安石、歐陽修、曾鞏,唐代的韓愈、柳宗元一起,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他還稱得上是一位高級廚師。"東坡肉"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中國古代楷書有"顏、柳、歐、蘇"四大流派,這里的"蘇",就是蘇軾,可見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三、寫作背景。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fā)生逆轉(zhuǎn),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jié)黨營私,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因為寫的詩因為諷刺新法而遭到逮捕。原來在蘇軾的詩文中曾流露過一些牢騷,表示過對新法的不同意見,那些奸佞的小人誣蔑他“包藏禍心”,把他投入大獄。幸虧親友的營救,年底,結(jié)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里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nóng)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xiàn)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xiàn)實。他的前后赤壁賦正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被貶黃州之后的蘇軾已經(jīng)年過半百,他常來到赤壁,望著滾滾東去的江水,寫下《赤壁賦》。
            四、整體感知。
            概括各段段意。
            前赤壁賦教案篇二十
            2、學習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構(gòu)思特點;。
            3、鑒賞本文善于取譬、蘊涵哲理的語言特點。
            4、體會作者遇到挫折后,超脫的人生態(tài)度和達觀的處世情懷。
            體會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本文重點語句的哲理意義。
            把握行文的感情變化和景、情、理水x交融的特點。
            誦讀法、比較法、討論法。
            多媒體。
            同學們,前兩節(jié)課我們重點理解了《赤壁賦》各段的文意,積累了文言知識點,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探討蘇軾的人生觀和宇宙觀。
            1、研習課文:
            學生分組討論,點撥:
            (1)提問:“于是飲酒樂甚”,為什么?
            生:思考、回答。
            明確:
            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薄霸鲁鲇跂|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三組對偶句)。
            情:“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BR>    “清風徐來”,好風!“水波不興”,好水!正因為這一風一水,蘇子與客才能泛舟而游,怡然自得?!芭e酒屬客”,好酒!“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好詩!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在這樣充滿詩情畫意的自然環(huán)境中,把酒臨風,對江而歌,乘舟緩行,滿目美景,一定是極有雅興的。有此一游,也不枉此一生了。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徘徊”二字絕妙,活畫出一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月光女神形象。“徘徊”二字則極為傳神地描繪出空中明月那脈脈含情的動人韻致。為什么會“徘徊”?羞澀啊,眷戀啊,矜持啊,不禁讓人浮想聯(lián)翩。不僅如此,月神還披著一幅似有若無的輕紗,“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清輝四溢,普照人間,無形中增添了一種遼闊悠遠、朦朧神秘的美,于是,這使蘇子與客更加游興勃發(fā),“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碑斎伺c自然和諧共處,物我合一之時,神思飛揚,寵辱偕忘。人在畫中游,簡直就是如醉如癡了。
            “浩浩乎如馮虎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焙镁辰纭碎g仙境!
            “浩浩乎”言視角之廣;“飄飄乎”則言感受之美,心情之爽,脫俗之高。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曾言:“腳不能到的,眼睛可以到;眼睛不能到的,精神可以到?!闭n文第一段,就是先寫腳到之境,再寫眼到之境,最后是心到之境,景由情生,全段為我們營造出一個美妙絕倫的人間仙境。
            師板書(美景——樂)。
            (2)提問:蘇子“愀然”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原因之一是“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BR>    師:“美人”的含義是什么?
            明確:這里的“美人”代表君主,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表現(xiàn)作者政治上失意的感慨:“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悲從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感到宇宙之大,難免發(fā)出知音何處、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中,仍難以排遣內(nèi)心仕途失意的淡淡哀愁。這“樂”其實就是苦中作樂,借醉游山水來暫時排遣內(nèi)心的郁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進一步引出作者憂患整個人生的哀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
            師問:由樂到悲的第二層心境是通過什么來寫呢?
            明確:客人的洞簫聲。
            師:如何寫簫聲?
            明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边B用了幾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悱惻纏綿。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
            師:這種借音樂來抒寫一腔憂思哀緒的寫法,我們在哪篇課文里學過?
            明確:對,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寫愁情。
            師:經(jīng)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zhuǎn)化,完成了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zhuǎn),不露痕跡,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情感上的揚抑起落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生:讀第三段思考討論:客悲從何來?
            師點撥:
            1、客為何引述曹操的詩句和事例?
            2、“知不可乎驟得”,客人到底想得到什么?
            明確:他們看到月亮,自然想到月亮的詩。此地為赤壁戰(zhàn)場,而曹操也寫過《短歌行》,“月明星稀”與眼前的景象是相似的。
            師:引這么兩句,還有別的用意嗎,結(jié)合曹操當時的心境來看。
            明確:這兩句是說,人才都流失到劉備、孫權(quán)那里去了,曹操內(nèi)心是渴望得到人才的。蘇軾寫這兩句,大概是說自己也是人才,沒人賞識吧。
            明確:寫曹操是英雄,是為了和“吾與子”對比,“而今安在哉”才是讓人神傷的感喟。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化無常,因而跌入現(xiàn)實的苦悶。說明像曹操稱雄一世,也逃不脫“浪淘盡”的命運;更何況我們命運不濟,仕途坎坷,只有“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罷了,還談什么理想,談什么建功立業(yè)?這真是令人悲嘆啊。
            “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說明人生短暫,如匆匆過客。
            “蜉蝣于天地,滄海之一粟”對比,說明人的渺小。
            師:嘆人生渺小而短暫,這是客人抒發(fā)的第二個悲嘆的原因。
            師:第二個問題——客想得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