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乱码视频,日韩 欧美 国产 动漫 一区,97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播国产,中文字幕亚洲图片

      1. <legend id="ppnor"></legend>

      2. 
        
        <sup id="ppnor"><input id="ppnor"></input></sup>
        <s id="ppnor"></s>

        最新蘇教版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詳案(通用15篇)

        字號:

            編寫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全面把握教學內(nèi)容,提高教學效果。教案的編寫要考慮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資源的條件,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以下是一些實用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在編寫教案時使用,希望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
            蘇教版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詳案篇一
            2、使學生經(jīng)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倍的數(shù)量關系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應用分析推理將一個數(shù)是另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的數(shù)量關系轉(zhuǎn)化為一個數(shù)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shù)的除法含義。
            蘇教版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詳案篇二
             1、學會用“幾個幾相加”表述相同數(shù)連加的算式。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2、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等方法探索新知。
             3、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合作學習的態(tài)度。
             重、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把相同數(shù)連加的算式表述為“幾個幾相加”。
             2、難點:讓學生學會用不同的方法數(shù)方陣排列的物體的個數(shù),相應列出兩個不同的連加算式。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課本第1頁放大的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
             師:圖上畫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圖上畫的是雞和免。
             師:根據(jù)這幅情境圖,你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指名回答,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提出不同的問題,只要學生能提出合理的數(shù)學問題,教師都應給予肯定,教師重點引導學生提出以下兩個問題。
             免一共有多少只?雞一共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
             1、列出算式,說明依據(jù)。
             師:怎樣列式解決上面的兩個問題?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免的只數(shù):2+2+2=6(只)雞的只數(shù):3+3+3+3=12(只)
             師:你能說一說為什么可以這樣列式的依據(jù):圖中免子都是2只一組,有3組,雞都是3只一組,有4組。
             2、觀察算式,發(fā)現(xiàn)特點。
             讓學生觀察上面的兩個算式。
             師:誰能說說這兩個算式有什么共同點?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每個算式的加數(shù)都相同。
             3、學習用“幾個幾相加”表述相同數(shù)連加的算式。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說出“3+3+3+3”可以用4個3相加來表述。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2+2+2表示3個2相加是多少;
             3+3+3+3表示4個3相加是多少。
             讓全班同學把上面的兩句話齊讀一遍。
             4、質(zhì)疑。
             師:“3+3+3+3+3+4”這個算式能用“幾個幾相加”來表述嗎?為什么?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并在小組內(nèi)交流想法。然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通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只有加數(shù)相同的連加算式,才能用“幾個幾相加”來表述。
             三、鞏固應用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1頁“試一試”中的練習題。
             1、“試一試”第(1)題。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小棒按題意要求擺一擺,再填一填。學生完成練習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2、“試一試”第(2)題。讓學生按題意要求擺一擺,并填一填,再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時,教師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四、拓展練習
             五、全課小結(jié)
             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第二課時:認識乘法
             1、結(jié)合具體的情境,逐步發(fā)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結(jié)合解決問題,經(jīng)歷把相同加數(shù)的連加算式抽象為乘法算式的過程,逐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
             3、會把相同加數(shù)的連加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知道它的各部分的名稱、讀法,并應用加法計算簡單的乘法算式的結(jié)果。
             4、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等探索新知,感受加法和乘法間的聯(lián)防聯(lián)系。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探究引新
             1、出示課本第2頁例題教學情境圖。隱去圖中的問題。
             師:看到這幅圖,你想知道什么?
             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數(shù)學問題,并有意識地追問:怎樣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臺電腦呢?
             2、列出算式,說明算法。
             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列式計算的?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如下:
             2+2+2+2=8(臺)
             接著,讓學生表述上面的算式表示幾個幾相加。
             3、引入課題。
             師:求4個2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計算,還可以用一種更簡單的方法計算,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一種新的運算----乘法。
            蘇教版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詳案篇三
            出示課本第1頁放大的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
            師:圖上畫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圖上畫的是雞和免。
            師:根據(jù)這幅情境圖,你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指名回答,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提出不同的問題,只要學生能提出合理的數(shù)學問題,教師都應給予肯定,教師重點引導學生提出以下兩個問題。
            免一共有多少只?雞一共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
            1、列出算式,說明依據(jù)。
            師:怎樣列式解決上面的兩個問題?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免的只數(shù):2+2+2=6(只)雞的只數(shù):3+3+3+3=12(只)
            師:你能說一說為什么可以這樣列式的依據(jù):圖中免子都是2只一組,有3組,雞都是3只一組,有4組。
            2、觀察算式,發(fā)現(xiàn)特點。
            讓學生觀察上面的兩個算式。
            師:誰能說說這兩個算式有什么共同點?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每個算式的加數(shù)都相同。
            3、學習用“幾個幾相加”表述相同數(shù)連加的算式。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說出“3+3+3+3”可以用4個3相加來表述。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2+2+2表示3個2相加是多少;
            3+3+3+3表示4個3相加是多少。
            讓全班同學把上面的兩句話齊讀一遍。
            4、質(zhì)疑。
            師:“3+3+3+3+3+4”這個算式能用“幾個幾相加”來表述嗎?為什么?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并在小組內(nèi)交流想法。然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通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只有加數(shù)相同的連加算式,才能用“幾個幾相加”來表述。
            三、鞏固應用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1頁“試一試”中的練習題。
            1、“試一試”第(1)題。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小棒按題意要求擺一擺,再填一填。學生完成練習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2、“試一試”第(2)題。讓學生按題意要求擺一擺,并填一填,再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時,教師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四、拓展練習
            五、全課小結(jié)
            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蘇教版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詳案篇四
             2、請小朋友選擇你喜歡的工具,自己試著畫一條線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畫的?(指名演示畫線段)你是怎樣畫的?
             4、誰也是這樣畫的?你們是用什么工具畫的?
             5、誰畫線段的方法和他們不一樣?
             7、師:尺子是我們常用的畫線段工具,用尺畫線段,不僅畫得好,還特別方便,尺的用處可大了,將來我們還可以用它來測量、設計圖紙。
             8、學生用尺任意畫不同的線段。全班評議、欣賞。
            蘇教版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詳案篇五
            1、先讓學生給43頁第二題的四個點標上記號。
            2、問學生,圖形移動3格上邊的點移動幾格?圖形的大小還是保持原來的樣子嗎?
            3、學生討論,該怎么樣畫平移后的圖形。
            4、學生匯報方法。
            5、老師總結(jié):先找好四個點移動后的位置,再把四個點連起來就可以得到一個平移后的圖形。
            6、學生自己動手完成第2題的兩個要求。
            7、獨立完成44頁第5題。
            蘇教版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詳案篇六
            style="color:#125b86">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學數(shù)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對質(zhì)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zhì)量觀念。
            這節(jié)課認識質(zhì)量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質(zhì)量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
            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稱一稱、說一說等實踐活動,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從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同時使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秤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物品的質(zhì)量。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zhì)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
            3、在建立質(zhì)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稱量物體質(zhì)量的意識。
            教學重點:
            1、認識質(zhì)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
            教學難點:
            1、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2、物體質(zhì)量的估量。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聯(lián)系生活導入。
            師:昨天李老師帶關女兒去新瑪特購物,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她們都買了什么?請看大屏幕。
            師:從畫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她們買了6個蘋果,重1千克。
            生:1盒餅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師:你們都是善于觀察的好孩子。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單位。
            這節(jié)課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研究國際標準的質(zhì)量單位:克和千克。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動手操作,初步感知“克”
            師:1千克大約有多重呢?下面請同學們從你的學具袋里取出老師給你準備好的1角硬幣。一枚1角硬幣的質(zhì)量大約就是1克,請你們親自掂一掂,感覺一下1克有多重。
            (學生活動)。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的質(zhì)量大約是1克?
            生:一顆鈕扣。一個橡皮頭?!?。
            師:可見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師:下面請同學們從你的學具袋里取出火腿腸,看看它的質(zhì)量標注是多少克?
            生:34克。
            師:好!請同學們掂一掂,感覺一下34克是多重。
            (學生活動)。
            師:同學們看一下,你的學具袋里還有什么?
            生:牛奶!
            師:快來找一找牛奶是多少克?
            生:220克。
            (在此過程中,提醒學生g即克的英文縮寫)。
            師:那請你趕快掂一掂,感覺一下吧!(學生活動)。
            師:請同學們從你的桌子里取出砂糖,猜一猜,一袋砂糖是多少克?
            (學生猜)。
            師:好!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質(zhì)量標注,是?
            生:500克。
            師:那兩袋呢?
            生:1000克。
            (板書)。
            三、實踐操作,初步感知“千克”及“克”與“千克”的關系。
            師:知道了1克有多重,想不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
            生:想!
            生:1千克。
            (板書)。
            師:想不想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師:現(xiàn)在請小組長到老師這里來領1千克的鹽。
            (組長來領)。
            師:請小組成員輪流掂一掂,感覺一下1千克是多重。
            (學生活動)。
            師:同學們都掂過了嗎?
            生:掂過了。
            師:那1千克鹽和我們剛才的2袋砂糖比較,哪個重?
            生:鹽重。
            生:砂糖。
            生:一樣重。
            師:怎樣知道物品的輕重?
            生:用秤稱!
            師:說得好極了,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稱。
            師: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秤?在哪兒見到的?
            生:(回答)。
            師:(出示課件)向同學們演示磅秤、盤秤、臺秤、彈簧秤、天平、電子秤臺。
            師:今天老師也帶來一個盤秤,現(xiàn)在可以驗證1千克鹽和2袋砂糖哪個重了吧?
            生:可以了!(教師稱重,學生觀察)。
            師:都指在1千克處,說明什么?
            生:同樣重。
            師:所以……(板書)1000克=1千克。
            四、小組合作,稱量物品。
            師:我們家里常用的是哪一種秤?
            生:彈簧秤。
            師:今天老師還給同學們帶來了彈簧秤,誰會使用彈簧秤?
            生:(演示)(師輔助)。
            師:想不想親自動手稱一稱?
            生:想!
            師:好!下面請小組長到臺前來領物品。
            (組長來領)。
            師:請小組成員先掂一掂,估量一下大約有多重,再用彈簧秤稱一稱,看到底是多重?(學生活動)。
            師:稱完了嗎?
            師:請小組代表匯報一下:你們小組稱的什么?質(zhì)量大約是多少?
            生:我們組稱的大米,大約是1千克。我們組稱的蘋果,大約也是1千克。
            五、認識電子秤。
            師:大家在市場買東西時,經(jīng)常會看到什么秤?
            生:盤秤、電子秤。
            師:哪位同學認識電子秤,下面就請你當小老師,教大家認識電子秤,好嗎?
            生教大家認識電子秤。
            六、聯(lián)系生活,解決問題。
            師:你這位老師很有耐心,講解也很細致,謝謝你!
            師:昨天李奶奶從市場里買了蘋果、雞蛋和魚,請看畫面,善于思考的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生:蘋果和雞蛋一共多少千克?
            師:他的問題誰來答?
            生:他的問題我來答:蘋果重1千克,雞蛋重2千克,一共是3千克。
            生:雞蛋比蘋果多幾千克?
            生:他的問題我來答:蘋果重1千克,雞蛋重2千克,求一個數(shù)比另一個數(shù)多多少用減法,所以雞蛋比蘋果多1千克。
            七、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師:同學們的表現(xiàn)可真好。想不想來做一個闖關的游戲。
            生:想!共6關。
            第一關:說一說(教科書上88頁1題)。
            第二關:寫一寫(教科書上88頁2題)。
            第三關:填一填(教科書上89頁4題)。
            第四關:比一比(教科書上89頁5題、6題,90頁關于棉花、鐵的思考題)。
            第五關:問一問、答一答(教科書上89頁7題)。
            第六關:看一看,算一算(教科書上90頁8題)。
            師:你們可真棒!一連闖過了6關,誰能說一說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八、師生小結(jié)。
            今天我們認識了“克”和“千克”,知道了1千克=1000克,學會了用秤稱物體的方法,并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可見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所以我們一定要學好數(shù)學,用好數(shù)學。
            蘇教版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詳案篇七
            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
            1、在具體情境中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shù)都得0”的含義,并能正確口算有關0的除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筆算。
            (二)過程方法:
            1、經(jīng)歷探索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筆算除法的計算過程。
            2、在對比中發(fā)現(xiàn)豎式的簡便寫法。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能主動思考、積極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培養(yǎng)學生認真、仔細的良好學習習慣。
            2、滲透學會關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shù)都得0”的含義。
            2、掌握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筆算除法的簡便寫法。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引入課題。
            1、口算:
            2、出示:0÷5=?設置懸念。
            3、引入課題板書:有0的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shù)都得0”的含義。
            1、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激發(fā)興趣,引入主題圖。
            唐僧師徒4人去西天取經(jīng),途中酷暑難耐。走著走著,孫悟空看到了一片西瓜地,他買來了4個西瓜,準備分給大家吃,你們看(課件出示主題圖)。孫悟空說:“4個西瓜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吃1個?!必i八戒搶著說:“師兄,這樣分不好,你們?nèi)バ菹?,我來分?!必i八戒把西瓜分成了很多小塊,他一邊分一邊嘗,嘴里還不停地說:“真好吃!真好吃!”吃著吃著他就忘了分西瓜的事,一口氣把西瓜全吃光了,然后躺在地上睡著了。孫悟空和沙僧非常生氣,孫悟空氣憤地說:“啊?你全吃光了,我們3人怎么分呀!”
            小朋友們,你想對豬八戒說什么嗎?(豬八戒你太貪吃了,你應該分給大家吃。我們要學會關心他人,幫助他人,有什么好吃的或好玩的要學會與別人共同分享,不要只顧自己舒服而不管別人的感受。)。
            2、引導學生根據(jù)圖意,列出除法算式。
            除以3等于多少呢?如果把0個西瓜平均分給48個人呢?誰會列式?等于幾呀?
            3、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shù)都得0”
            請你認真觀察上邊的兩個除法算式(0÷3=0和0÷48=0),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由此我們可以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shù)都得0。為什么要強調(diào)“不是0”呢?也就是說被除數(shù)可以是0,但除數(shù)不能是0,為什么要規(guī)定除數(shù)不能是0?等明年你們讀到四年級就知道了,這個知識點在四年級下學期的數(shù)學書里。
            還記得課前的那道關于0的除法嗎?現(xiàn)在你知道0÷5等于多少了嗎?那0÷27呢?
            (二)探索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1、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2、引導學生探索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1)我們先算張明每分鐘跳多少下。怎樣列算式?你會算嗎?趕快拿出草稿紙試試看。誰愿意到黑板上來算一算?怎樣才能知道你算的結(jié)果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課件動畫演示筆算過程)。
            (2)剛才我們算出了張明每分鐘跳203下,接下來我們算李紅每分鐘跳多少下。怎樣列算式呢?你還會算嗎?趕快動手試試看。誰愿意到黑板上來算一算?怎樣才能知道你算的結(jié)果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看大屏幕(課件動畫演示筆算過程)。
            3、引導學生觀察商的特點,揭示課題。
            小朋友們,請你們仔細觀察,看看它們的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們觀察得真仔細,他們的商都有0,一個是商的中間有0,一個是商的末尾有0,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板書: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小朋友們,在筆算這種除法時要注意什么呢?(課件出示溫馨提示:在筆算除法時,如果遇到被除數(shù)哪一位的數(shù)是0(而且前一位沒有余數(shù)),就直接在這一位上商0。)。
            小朋友們,剛才我們分別算出了張明和李紅每分鐘跳繩的次數(shù),下面我們來比一比,看看他們誰跳得快。
            三、課堂回顧,總結(jié)提高。
            四、課堂練習,內(nèi)化新知。
            五、課后延伸,拓展應用。
            p30練習七第1、2、4題。
            板書設計:
            商中間和末尾有0的除法。
            609÷3=203。
            720÷4=180。
            蘇教版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詳案篇八
            1、知識與技能:學會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會畫銳角和鈍角。
            2、過程與方法:通過找角、畫角等一系列活動,培養(yǎng)動手能力、合作意識,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的探索過程中,發(fā)展空間觀念。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通過課堂中創(chuàng)設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
            學會辨認直角、銳角和鈍角,發(fā)展空間觀念。
            一、魔術(shù)導入,復習鋪墊
            師:關于角,你已經(jīng)知道了哪些知識?
            生:我知道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生:從一個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線,就畫一個角。
            生:像國旗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二、分類比較,認識銳角和鈍角
            1、給“角”分類。
            師: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的學具卡片,先獨立思考,你按什么標準分類?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說一說。
            (1)分成兩類:一類是直角,一類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三類:直角分一類,比直角小為一類,比直角大的可以為一類。
            師:那你們是怎么知道1號角和3號角就比直角大?而4號角和5號角就比直角小呢?
            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來比較。(驗證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頂點和所量的角的頂點對齊,一條直角邊和角的一條邊重合,這樣就可以比較這個角的開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2、揭示“角”的名稱。
            師:在這三類角中,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角家族中的直角,其實其他兩類也是叫的兄弟,一個是直角的弟弟,一個是直角的哥哥,大家知道我為什么說4號角和5號角是直角的弟弟嗎?(比直角小)像這樣,比直角小的角就是銳角,直角的哥哥也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鈍角,像這樣,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鈍角。今天我們就老學習銳角和鈍角。(板書課題)
            師:角家族我們認識了銳角、直角和鈍角。
            師:那么給這3個兄弟排排隊吧,誰是老大,誰是老二,誰是老三?(板書:鈍角直角銳角)
            第1個問題:什么樣的角水銳角?什么樣的角是鈍角?
            第2個問題:用什么辦法開判斷一個角是不是銳角或鈍角?
            師:(得出結(jié)論)和直角比,開口比較明顯的,我們可以直接看出來,但開口大小比較接近直角的,我們可以利用三角板的指教來驗證。
            師:既然大家已經(jīng)找到好辦法了,我們在來用一用,看看我們的高招靈不靈。(課件出示幾個不用的角,請同學來判斷)
            教師出示兩張實物卡片,角的大小比較接近直角的。請同學們到前面來驗證。
            師:看來這樣的問題難不倒大家,課件出示,請同學們,獨立完成這倒題。
            3、找找生活中的“角”。
            很好,其實數(shù)學知識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我們有知道的,也有一些我們不知道,等待大家去發(fā)現(xiàn)。
            4畫“角”。
            師:既然我們認識了銳角和鈍角,想不想畫一畫,那誰來說一說,你想怎么畫一個銳角或鈍角呢?(先畫`````后畫`````)(課件出示畫法,請學生來畫)
            師:你能試著畫一個盡可能小的銳角和一個盡可能大的鈍角嗎?
            三、教畫人物簡筆畫
            師:角在美術(shù)中也有妙處!在美術(shù)中有一種畫叫人物簡筆畫,它是非常簡單的圖形拼擺起來表示人物的一些簡單動作,像這樣用圓表示頭部,用線段表示身體,用角表示四肢(胳膊和腿)。
            師:請同學試著創(chuàng)造,用我們學會的角來表示四肢,看看你能創(chuàng)造出那些姿勢。(學生作品展示)
            四、總結(jié)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蘇教版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詳案篇九
            二年級(上冊)已經(jīng)教學了米和厘米,本單元繼續(xù)教學分米和毫米。這樣,學生就認識了常用的各個長度單位。教學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知道它們有多長;要能應用分米和毫米,根據(jù)具體物體選用恰當?shù)膯挝槐磉_長度;要知道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進行簡單的換算。全單元內(nèi)容分三部分編排,先教學分米,再教學毫米,最后教學單位間的進率和換算。
            設計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會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確的概念。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長,單憑聽講接受是不夠的,需要通過活動體會。為了幫助學生建立概念,教材中設計了許多教學活動。
            1、在引出單位時產(chǎn)生鮮明的第一印象。教學長度單位時首先要引出單位,教材在原有認知背景和新的認知沖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學生產(chǎn)生比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引出分米時,出示了一個長大約20厘米、寬大約10厘米的文具盒,告訴學生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這樣引出新的單位分米,能讓學生知道表示文具盒的長、寬各多少,除了用厘米作單位還能用分米作單位,同時還知道1分米比1厘米大(10厘米才是1分米)。在引出毫米時,用直尺量數(shù)學書的厚,發(fā)現(xiàn)不到1厘米。比1厘米小的長度怎樣表示呢?需要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
            2、看直尺首次感知1個單位有多長。直尺是度量長度的工具,尺上的刻度比較準確。因此,通過看直尺上的1分米和1毫米能讓學生準確地感知它們的實際長度。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時,教材承接前面的“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的上面用紅線括出10厘米長的一段,并注上1分米,便于學生觀察。還要求學生用直尺畫一條長1分米的線段,再次感受1分米的實際長度。在看直尺上的1毫米時,教材告訴學生“1厘米中間的每一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在教材的指點下感知1毫米是很短的。
            3、找相關的物體豐富感性認識。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準確,但往往不牢固,離開了直尺或間隔了一段時間,首次感知的印象會淡忘。因此,教材讓學生“說一說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分米”。通過說可以有兩點收獲:一是反饋、檢查學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可以從他們說的物體是不是大約長1分米看出來。二是借助學生身邊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體幫助長時記憶1分米是多長,以后在回憶1分米有多長或判斷其他物體的長是不是大約1分米時,可以把熟悉的物體的長作為參照。1毫米是很短的,讓學生尋找長1毫米的物體比尋找1分米的物體難。所以,教材編排作了相應調(diào)整。先列舉了一些實例,如1分硬幣、銀行卡或電話卡、10張紙疊在一起的厚度都大約1毫米,讓學生知道1毫米的物體還是比較多的。然后改變問題的提法,不是問學生“哪些物體的長或厚是1毫米”,而是問“哪些東西的長度可以用毫米作單位”。凡是比較短的、薄的,不到1厘米的物體的長或厚,如米尺的厚度、螞蟻的身長都可以用毫米作單位。顯然,后面的問題容易回答。
            4、用手勢比畫1分米和1毫米。學生進行了觀察直尺、尋找實物等感知長度的活動,這些感知對象的共同特點是長1分米或長1毫米。用手勢比畫1分米和1毫米,是建立相關概念的活動。概念是反映對象本質(zhì)特征的思維形式。用手勢比畫,把直尺上的、物體長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來,這樣的動作拉動了思維就是形成概念。學生在用手勢比畫時,還可以經(jīng)歷“比畫—在尺上驗證—修正比畫—再驗證……”的過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漸做到盡可能地準確。另外,學生掌握了用手勢比畫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隨身帶了一把尺,便于他們隨時進行估測。
            5、和1米、1厘米建立結(jié)構(gòu)性聯(lián)系。1分米的長度介于1米和1厘米之間,比1米短、比1厘米長。1毫米的長度比1厘米短得多。把新教學的長度單位和已經(jīng)學過的長度單位聯(lián)系起來,從小到大、從大到小依次排一排,想想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有益于學生在熟悉的1米、1厘米的概念上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形成新的認知結(jié)構(gòu)。整理長度單位,可以結(jié)合第28頁第5題或第30頁第4題進行。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第26~28頁的內(nèi)容。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各單位間的進率。
            2.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向?qū)W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點,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
            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意義。
            課件、米尺、一分硬幣、銀行卡、光盤、固體膠水、磁帶等。
            1.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談話:小朋友們,今天有這么多的老師來我們班聽課,是不是有點緊張???沒關系,我們先來輕松一下,老師為同學們準備了一首好聽的歌,一起來聽,會唱的小朋友可以跟著后面一起唱。
            談話:好聽嗎?那知道這首歌的名字吧?看來小朋友們都挺喜歡這部動畫片的。談話:認識他嗎?大名鼎鼎地懶羊羊。
            談話:最近懶羊羊開始寫數(shù)學日記了,寫得可有意思了,你們想不想看?。窟@就是他的日記本,我們隨便來看其中的一篇吧。談話:我想請一位小朋友來讀一讀,誰愿意的?(清晨,我從2厘米長的床上起來。拿起13米長的牙刷,擠出1米長的牙膏刷牙。吃完飯后,走了90厘米遠的路來到學校參加升旗儀式??吹锦r艷的五星紅旗在15厘米高的旗桿上,我心里真高興呀?;氐浇淌掖蜷_長23米,寬17米的數(shù)學書,開始學習。
            談話:小朋友,你們?yōu)槭裁磿Π e急,先把你的發(fā)現(xiàn)悄悄地告訴同桌。然后商量怎么改正,開始吧。
            談話:好,小朋友往這兒看,誰來當小老師幫他改正的。(請同學改正)談話:這個小朋友已經(jīng)改完了,同意的小朋友點點頭。都同意。那再請你比劃一下1厘米大約有多長。
            談話:再請你比劃一下1米大約有多長。
            談話:米和厘米是我們上學期認識的兩位老朋友了,誰來說一說他們之間的關系。談話:小朋友們的表現(xiàn)真不錯,看,喜羊羊也來了,他想考考我們班的小朋友,有沒有信心迎接挑戰(zhàn)。
            談話:誰愿意當喜羊羊來提問呀?
            (1)要測量教室的長用什么做單位比較合適。請你選一位小朋友來回答。
            (2)要測量文具盒的長和寬用什么做單位比較合適。請你選一位小朋友來回答。
            2.實踐操作,主動探究,認識分米
            談話:說到文具盒,昨天美羊羊買了一個新文具盒。她想知道這個文具盒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于是就量了量。
            談話:我們一起來看它量的過程。首先,用學生尺量了量文具的長,又量了量文具盒的寬。
            談話:10厘米還有一種說法,誰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談話:我們來聽聽村長是怎么說的吧。村長的話還可以用一個等式來表示,誰知道?談話:請小朋友把這個關系悄悄地和同桌說一說。
            談話:那一分米有多長呢?請小朋友在學生尺上看一看吧。誰愿意上臺指給小朋友看的。
            談話:再請你1厘米1厘米的數(shù),數(shù)出10厘米。其他小朋友在心里和他一起數(shù)。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談話:你們能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嗎?畫好后,同桌交換量一量,看看畫得是不是1分米。
            談話:剛才我在巡視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一位小朋友是這樣畫1分米的,他從刻度1畫到刻度11,他說這樣也是1分米,你同意嗎?為什么?談話:小朋友通過剛才的畫一畫,已經(jīng)對1分米有了一定的印象,現(xiàn)在請小朋友學著老談話的樣子,這樣拿著學生尺。用這個手的食指和拇指比劃出1分米的長度,這兩個手指要固定不動,然后輕輕拿開學生尺。同桌兩個小朋友比一比,看看誰比劃的1分米最準確。
            談話:我們還可以請學生尺做小幫手,想想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同桌兩個小朋友先討論一下。
            談話:誰來說一說你們的發(fā)現(xiàn)。
            談話:接下來,我們來驗證,拿出課前老師發(fā)給你們的米尺,請同學們數(shù)一數(shù),米尺里有多少個1分米。
            談話:通過剛才的驗證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這個驗證的結(jié)果小朋友們同意嗎?談話:請小朋友大聲把這個關系說一遍。
            3.實踐操作,主動探究,認識毫米
            談話:前面我們幫助懶羊羊糾正了數(shù)學書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接下來老師想請小朋友們估計一下這本數(shù)學書的厚度大約是多少呢?誰敢來估一估。
            談話:喜羊羊他們實際去量了量,你們想不想看他們測量的結(jié)果?
            談話:需要一個比厘米還小的單位,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毫米。當測量的物體長度不到1厘米時,我們可以用毫米來做單位。
            談話:那1毫米究竟有多長呢?我們還是請村長來介紹介紹吧。
            談話:聽了村長的介紹,誰來說一說這本數(shù)學書的厚度可以用什么來做單位?談話: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厘米和分米的關系,分米和米的關系,那厘米和我們現(xiàn)在學的毫米有什么關系呢?先來聽一聽村長的要求。用鉛筆尖指著小格數(shù)一數(shù),1厘米有幾小格。
            談話:請小朋友數(shù)一數(shù),誰來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聽聽村長的答案。談話:誰來確定的說說,1厘米等于幾毫米。談話:請小朋友把這個關系在心里默默的說一遍。
            談話:請小朋友拿出課前老師發(fā)給你的物品,量一量他的厚度。
            談話:請小朋友用食指和拇指捏著你的物品,用另一只手輕輕地把他抽掉,小朋友看,兩根手指都快怎么樣了?差不都合上了,手指之間有一個小小的縫,這條小縫的寬度就是1毫米。感受一下。
            談話:還有不同排法嗎?你是按照什么順序排的呀?
            談話:在國際上為了書寫方便。這四個長度單位還可以用符號來表示。誰當小老師來介紹介紹。你知道哪一個就說哪一個。
            4.全課總結(jié)。
            談話:小朋友,現(xiàn)在請大家在腦海里把這四個長度單位固定一下。
            談話:小朋友,我們今天學習的毫米并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還有原來學的米也不是最大的長度單位,有興趣的小朋友課后可以查一查資料。
            蘇教版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詳案篇十
            教學目標:
            1、在觀察鐘面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利用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進行簡單換算。
            2、能根據(jù)鐘面,計算經(jīng)過時間。
            3、在回顧時、分、秒的過程中,培養(yǎng)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探索實踐的能力以及積極的學習情感與態(tài)度。
            教學重點:熟練讀出鐘面上的時刻
            教學難點:能正確說出鐘面上接近正時的時刻經(jīng)過時間的計算
            一、引出課題
            今天我們來上一節(jié)復習課,課前老師讓大家準備了鐘表模型,猜一猜,今天我們復習什么?板書:時分秒的復習請同學們回想一下,關于時分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同桌交流一下,回憶不起來的可以翻一翻書。
            二、梳理內(nèi)化提煉方法
            全班交流,師隨機引導,并適時板書
            (1)鐘面鐘面上有12個大格,60個小格。時針走一個大格是1時,分針走一個小格是1分,秒針走一個小格是1秒。
            (2)時分秒的關系1時=60分,1分=60秒。
            (4)會讀鐘面上的時刻指一生結(jié)合鐘面講讀法,再指一優(yōu)生結(jié)合鐘面講時針不好確定時的讀法。
            三、分層練習提高能力
            2時40分=()分1分30秒=()秒3分=()秒
            4時=()分120分=()時60秒=()分
            做在練習本上,指生讀答案,選1題說說是怎么想出來的
            (2)數(shù)學書94頁第11題(手勢現(xiàn)場反饋)
            (3)數(shù)學書94頁第12題,(獨立完成,匯報交流)
            2、為了獎勵大家,我們來玩一個游戲,請大家拿出鐘表模型,同桌合作,一人撥一個時刻,另一人快速讀出來,然后再交換角色。
            3、小麗同學有堅持記日記的習慣,自從學習了時分秒的知識,她專門寫了一篇數(shù)學日記,我們一起來看看。指生讀。
            數(shù)學日記
            我的一天
            我每天總是早早起床,把語文書讀20小時才吃早餐。媽媽說吃飯不能太快,所以我會花15秒把早餐吃得干干凈凈才上學。
            我家就在學校的對面,今天上學時剛巧碰到了玲玲,我們用了3小時邊說邊笑地走進了教室。
            上午的體育課上,我跑50米只用了12分,全班第一名。
            為了下午上課有精神,我總會睡30秒鐘的午覺。
            放學后,我回到家便抓緊時間寫作業(yè),一般20秒鐘就能做完。
            晚上,我經(jīng)常會陪媽媽看30秒的新聞聯(lián)播。有時,我知道爸爸每天工作8分鐘很累,就說學校有趣的事讓爸爸開心。
            我看到有的同學露出了驚訝的表情,怎么,這篇日記有問題嗎?盡量讓學生自己分析,師少量補充說明。
            蘇教版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詳案篇十一
            1.在具體的操作中,進一步加強方向感,提高認識路線圖的能力。參與測定方向的實踐活動,能在給定的場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園里利用指南針辨認八個方向。
            2.培養(yǎng)與同伴積極合作的精神,并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重點:認識方向并讀懂路線圖。
            難點:能在給定的場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園里利用指南針辨認八個方向。
            1.看方向板指方向。(學生面向東方坐)
            提問:大家現(xiàn)在面對的是什么方向?
            讓學生把方向板按實際的方向放在桌上。
            提問:你能根據(jù)方向板指出其他的七個方向嗎?
            同座互相指、說。
            2.說一說同學之間的位置關系。
            談話:請坐在教室中間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再請坐在他北面、東面、南面、西面的小朋友聽口令起立。
            提問東北面的學生:你坐在他的哪一面?
            再分別請坐在東南面的,西北面的,西南面的學生說出自己在他的哪個方向。
            任意找一個學生,讓他說說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關系。
            3.在教材呈現(xiàn)的場景里辨認方向。
            談話:同學們在教室里已經(jīng)能正確地辨認方向,你們想不想到校園里去辨認一下方向?在去校園之前,我們先幫助書上的小朋友測定他們學校的方向。呈現(xiàn)教材中的場景圖。
            提問:在這幅圖上,你們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這幅圖上的正北方向和我們以往看到的平面圖有什么不同?這幅圖上的正北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組交流后再指名回答)
            小組交流,再指名回答。
            1.在校園里測定方向。
            談話:從剛才我們幫助小朋友解決的問題可以看出,用指南針測定學校的方向,不少學校的房屋不一定都是面向正南、正北或正東、正西的,我們學校的方向如何呢?我們現(xiàn)在走出教室一起去測定。請大家?guī)现改厢槨⒗蠋煱l(fā)給你們的表格和鉛筆。為了不影響其他班學生上課,請大家盡量保持安靜。
            走到操場后,談話:我們每四人一小組,商量一下,你們這組想在校園的什么地方測定方向?也就是選擇測量地點,然后分工測量,把表填好。我們看哪一組測得又快又好。測好以后趕快到操場中間集中,老師還有新的任務。大家分頭行動吧。學生活動。
            匯報測定結(jié)果。
            2.相互檢查測定情況。
            談話:下面請第一小組帶第二小組的小朋友到你們測定的地點,介紹一下你們測得的結(jié)果,第二小組看看他們測的對不對;然后兩個組再交換。其他的小組也是兩兩合作,相互檢查。檢查以后再回到操場集合。
            再次集合后,讓各小組匯報被檢查的小組測定方向的情況,如有不同意見,全班同學再去共同驗證。
            蘇教版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詳案篇十二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實踐性較強,因此,本節(jié)課的設計以實踐活動為主,一來有益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二來在實踐操作活動重更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操作中感受物體的輕與重,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是來源于生活的。通過一系列的“看一看、掂一掂、吊一吊、猜一猜、稱一稱”等教學活動,讓學生理解物體的輕與重和掌握及選擇合適的判斷物體輕重的方法,同時讓學生在這個活動中感受體積大的物體不一定就重的道理。
            新課伊始,開門見山,拿出孩子們常見的蘋果、水杯和氣球,頓時這幾樣簡單有熟悉的物品成為全班同學的焦點:“老師請來他們干什么呢?”緊接著拋出問題:氣球和蘋果比,誰比誰重,誰比誰輕呢?簡單的提問,孩子們參與度很高,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完全可以解答,用眼睛就可以看出兩個物體的輕重,氣氛非?;钴S,順水推舟,就出示了課題:輕與重。為了讓跟多的孩子獲得這種學習的成就感,于是接著出示了三組生活中常見的水果,輕同學們用“看”的方法判斷物體的輕與重。承上啟下,我請同學們用“看”的方法判斷兩個盒子的輕重,這就引出了用手掂的方法,同學們你掂我也掂,掂得滿臉的開心,在巡視的過程中,有個學生疑惑的問我:“閆老師這兩個我覺得差不多重!”多好的契機啊,順勢將這個生成的疑惑拋給了學生:當兩個物體掂不出(質(zhì)量差不多時)如何判斷呢,有更合適的方法嗎?通過了一系列的情境設置和討論,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掌握了判斷的新方法:借助工具測量,培養(yǎng)了學生估測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研究新知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層層推進、由易到難:先用生活經(jīng)驗看出物體的輕重,在沒有儀器的情況下用手掂;當重量比較接近無法憑借手感判斷時,用身邊的工具——橡皮筋吊一吊;當物體比較大且無法掂一掂和吊一吊時,用天平稱。這是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通過猜測、嘗試等活動,用學生自己的語言將思考的過程表述出來,通過這樣的實驗操作及語言的表述和不斷的問題生成及補充完善,整個教授的知識框架就逐步清晰化、具體化和完善化。
            語言是思維的窗口,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更是低年級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操作活動中我便強調(diào)讓學生互相說一說自己活動的結(jié)果,通過獨立說、互相說、集體說等的形式,鼓勵他們將自己的結(jié)果進行語言描述,使學生能用數(shù)學語言準確地描述出物體的輕與重。貫穿本節(jié)課的始終,在課堂中我盡量體現(xiàn)興趣性、思維性、活動性和互助性的結(jié)合,為學生營造出一種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尊重學生,以此激勵他們思維的火花并將其大膽說出來共享,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對這樣或是那樣的想法及時給予肯定,當遇到嚴謹科學的問題時,我就引導學生選擇科學和便捷的方法來協(xié)助解決。
            不足之處:
            在“掂一掂”環(huán)節(jié)的引入過程中,我讓學生們猜兩個盒子的輕與重。做足準備的我以為他們的答案應該是“茶葉盒和鋼筆盒比,茶葉盒比鉛筆盒重”,但事實上他們的答案恰是相反的,理由是:鉛筆盒的腳上有鐵。一點點鐵就決定了他更重?不甘心的我繼續(xù)追問:你們認為呢?始終沒人反對,但是理由也說不出,跟我的預期背道而馳,此時的我有點無措。現(xiàn)在想來,孩子的思維很多時候都不會按著我們大人的邏輯出牌,他們的答案總是讓我吃驚!這讓我深刻的體會到教具的選擇一定要謹慎,對比物體之間盡量要找準變量和不變量。其二,在本課內(nèi)容的教授過程中,沒有清晰的闡釋出“沒有的方法,只有最合適的方法”。即,在引出比較物體輕與重的新方法及方法的比較時,不應該獨立地說哪種方法好或不好,而應該重點強調(diào)要根據(jù)比較物體的不同選擇最合適的方法。
            蘇教版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詳案篇十三
            師:同學們,前面我們復習了數(shù)的讀寫等知識,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需要通過運算進行解決。(學生舉生活中的例子)
            今天我們大家一起復習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四則運算的意義和法則。(板書課題)
            二、主體內(nèi)化
            1.承上啟下,引出知識點。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關于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四則運算我們都學習了哪些知識?”(1)學習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四則運算的意義。
            (2)學習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四則運算的法則。
            2.合作整理、形成網(wǎng)絡
            (1)先在小組內(nèi)說一說四則運算的意義和法則,根據(jù)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合作整理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意義與法則,并把整理的結(jié)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來。
            (2)各小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小組補充說明。匯報時有的可根據(jù)對知識的理解,自己的經(jīng)驗舉例說明;有的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整理出相關的知識。
            a、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意義
            加法:把兩個數(shù)合并成一個數(shù)的運算。
            減法:已知兩個數(shù)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shù),求另一個加數(shù)的運算。
            乘法: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的簡便運算。(一個數(shù)乘小數(shù)就是求這個數(shù)的十分之幾、百分之幾……是多少。一個數(shù)乘分數(shù),就是求這個數(shù)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除法:已知兩個因數(shù)的積與其中的一個因數(shù),求另一個因數(shù)的運算。
            b、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法則。
            3.比較異同,深化知識。
            (1)整數(shù)、小數(shù)、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有什么相同點?他們相互間有什么聯(lián)系?(討論)
            相同點:都是把相同計數(shù)單位上的數(shù)相加或相減。
            聯(lián)系
            1.小數(shù)乘法先按整數(shù)乘法法則計算,小數(shù)除法把除數(shù)轉(zhuǎn)化成整數(shù)后,也按整數(shù)除法法則計算。
            2.分數(shù)除法要轉(zhuǎn)化成分數(shù)乘法計算。
            (2)計算小數(shù)乘除法、分數(shù)乘除法要注意什么?
            小數(shù)乘、除法要正確確定小數(shù)點的位置;分數(shù)除法轉(zhuǎn)化后乘的是除法的倒數(shù)…
            (3)加減乘除這四種運算之間的聯(lián)系。
            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和的運算
            加法―――――――――――――乘法
            逆運算逆運算
            減法―――――――――――――除法
            三、綜合應用
            1.第一題,可加上幾道與0和1有關的口算題
            (1)計算后可挑選幾道題說一說計算時需要注意什么?
            2.計算各題并驗算
            349+25652.8-45.7
            7.2×4.36.25÷0.25
            (加法可用減法驗算;減法可以用加法或減法驗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驗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驗算。)
            3.認真想一想,不用計算,你能填上“”“”“=”嗎?
            師生共同完成前兩道題,讓學生回想積與被乘數(shù)、商與被除數(shù)大小關系的規(guī)律。然后讓學生完成后面的練習,并說出理由。
            4.根據(jù)算式,直接寫出下面各題的得數(shù)
            5.解決實際問題。
            四、全課總結(jié)。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蘇教版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詳案篇十四
            1.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萬以內(nèi)數(shù)的順序,并掌握比較數(shù)的大小的方法。
            2.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的開放性教學,增強數(shù)學應用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起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
            3.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良好的數(shù)學學習習慣。
            會比較萬以內(nèi)數(shù)的大小。
            教學難點:
            位數(shù)相同,最高位上的數(shù)也相同的兩數(shù)的大小比較的方法。
            教具準備:算盤
            一、先學探究
            比較大?。?BR>    19,3819,129,12
            你是怎樣比較的?讓學生充分說一說。
            二、交流共享
            1.創(chuàng)設情境。
            2.位數(shù)相同,首位不同的數(shù)的比較。
            聽,電視機和空調(diào)吵起了,都認為自己的價格最低,你能幫他們判斷一下嗎?
            指名學生回答判斷:
            學生1:2530不到3000,3180超過3000,所以2530比3180小。
            學生2:2530千位上2表示2個千,3180千位上3表示3個千,2千多的比3千多的小。
            總結(jié):位數(shù)相同時,先比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那個數(shù)大。
            3.位數(shù)相同,首位相同的數(shù)的比較。
            師:電視機沒有比過空調(diào),心里老不服氣了,他去找電冰箱比一比。
            電視機和電冰箱都是2千多,怎么比較呢?請你們小組討論一下,再回答。
            學生小組討論。
            匯報結(jié)果,引導出示,首位相同的比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個數(shù)大。
            4.位數(shù)不同的數(shù)的比較。
            指名回答,引導:幾百肯定沒有幾千多,所以位數(shù)多的那個數(shù)比位數(shù)少的數(shù)大。
            5、現(xiàn)在你們知道誰第一,誰第二?誰第三,又是誰是最后一個嗎?
            總結(jié):怎樣比較兩個數(shù)的大?。课粩?shù)多的那個數(shù)大,位數(shù)相同的就比較首位,首位大的那個數(shù)大,如果首位相同的,就比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個數(shù)大。
            三、反饋檢測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引導學生看左圖,師接著上面的總結(jié):位數(shù)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那么這兩個數(shù)怎樣比較大小呢?在小組里面交流一下。
            充分交流以后總結(jié):位數(shù)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相同的看第三位。
            出示右圖,這兩個數(shù)怎樣比較。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后師問:請你們把這6題分為兩類。
            在討論后總結(jié)分成的兩類:位數(shù)不同的、位數(shù)相同的。
            師:位數(shù)不同的怎樣比較?(位數(shù)多的那個數(shù)大。)判斷1089,999.
            位數(shù)相同的怎樣比較?(看首位,首位大的那個數(shù)大。)那么這6道題,哪幾個看首位就能比較出大小了呢?(989,898、7890,8790.)
            首位也相同的怎么辦?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個數(shù)大。
            哪幾題可以通過第二位比較出大小了呢?(887,878、5680,5860.)
            1001,1010怎樣比較呢?(比較第三位、第三位大的那個數(shù)就大。)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獨立完成后交流,集體評價。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讀題,梳理信息后問:小紅的書可能有多少頁?如果選300頁,小紅應該怎樣說?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情境圖后讓學生小組討論。
            依次解決這些問題。
            四、反思總結(jié)
            提問:這節(jié)課你學習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歸納:萬以內(nèi)的數(shù)大小比較的方法:位數(shù)多的那個數(shù)大,位數(shù)相同的看首位、首位大的那個數(shù)大,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個數(shù)大。就這樣依次比較,直至比較出大小。(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
            五、課堂作業(yè)
            略
            蘇教版二年級數(shù)學教案詳案篇十五
            1、在測量活動中了解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并且學會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重點難點
            了解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并且學會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問題
            多媒體演示小兔和小貓在比賽跳遠,分別留下一條線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貓:“我跳了80厘米”。兩個小動物爭論不休。
            師:小兔和小貓誰跳得遠呢?(學生自由說)
            師:到底誰跳得遠,小朋友們誰說得正確呢?學了“簡單的單位換算”,你們就能找到答案!
            二、組織活動,引導探究
            1、請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筆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長?
            師:同樣的筆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這是怎么回事?(學生自由說。)
            小結(jié):許多小朋友都說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樣長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組里說一說你的想法。
            師:因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個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2、師:那我們每天用的課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學生活動)
            師:小朋友量得課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單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結(jié):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個10厘米,就是7分米。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同桌交流,選一題說說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評價,全班交流。)
            三、想想做做、內(nèi)化新知
            1、多媒體出示“想想做做”
            說說誰的跳繩長?說明理由。
            2、多媒體出示“想想做做”
            先量一量每個圖形中各條邊長是多少厘米,再說一說用毫米作單位是多少毫米?填寫在書上。
            獨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3、多媒體出示“想想做做”
            讓學生獨立完成說說是怎樣換算的?
            4、多媒體出示“想想做做”
            看誰都能算對。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在小組里說說自己的想法。注意要相互評一評。
            5、多媒體出示“想想做做”
            6、多媒體出示“想想做做”
            四、總結(jié)評價、活動延伸
            1、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嗎?你跟你小組的同學合作得怎樣?
            2. 出示“你知道嗎”
            說明在繪制圖紙和標注商品尺寸時,常常有毫米作單位。
            出示圖,說說從這些圖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2.學會估測,提高估測能力。
            教學重點: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教學難點:能說出換算時的思考過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例題1:
            自動鉛筆的筆芯長6厘米。用毫米作單位是多少毫米呢?
            60厘米=()60毫米
            2.(拿出一根自動鉛筆的筆芯)
            問:這根筆芯長多少?你知道嗎?
            (請一生上來測量。)
            3.測量結(jié)果是多長?
            4.(板書:6厘米)問:能用毫米作單位嗎?
            (板書:6厘米=()毫米)指名說。
            5.你是怎么想的呢?(同桌互說)
            匯報(多人說一說)。
            1.共有60小格,就是60毫米;
            b.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0毫米。
            6.你覺得這兩種說法怎么樣?哪種更簡單?
            你能像他一樣說一說嗎?(再請一人說)
            7.出示例題2:
            課桌的高是80厘米。用分米作單位是多少分米呢?
            80厘米=()分米
            你是怎樣想的?
            8.這有一張課桌,它的高是60厘米用分米作單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樣想的?
            9.補充練習:
            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10.這兩題你們都會了,如果換兩題行嗎?
            板: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一人說一題。
            二、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1。
            1)現(xiàn)在請你自己量量這些圖形中各條邊長是多少厘米?
            2)自己量一量,同桌可互相看一看,后匯報。
            3)用毫米作單位是多少毫米?
            4)同桌互說,后匯報。
            2.完成2。
            1)圖上小朋友測量的是什么?
            2)手的寬度和上步的長度。
            3)你知道他手有多寬和一步有多長嗎?
            4)這用的是什么單位?
            5)請你填一填書上的括號。
            6)生匯報。
            3.完成第3題。
            1)請你填一填。(學生獨立填寫。)
            2)開火車匯報。
            3)第一題你是怎么比的?
            4)討論:數(shù)據(jù)一樣時,可以只看單位。
            5)你還想說說哪題,你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4題。
            1)這兒有兩條線段,先估計它們的長度。
            2)再量一量,看估計得對不對。
            3)你用得是什么單位?
            4)用毫米作單位是多少毫米?
            5)同桌互說。
            6)完成第5題。
            1)指名讀題。
            2)師說要求。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來。
            3)生可以回家記錄。
            板書設計:
            簡單的單位換算
            6厘米=60毫米
            80厘米=()分米